公共美术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美术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1

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梳理首先,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综合性稍差。表1中列出了我国部分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美术公共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美术的专业性进行分类,这些科目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像素描、色彩等,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另外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过多的注重专业水平,没有体现艺术与社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对三者关系进行梳理。国外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仅有专业性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斯坦福大学设置的美术课程中有非洲撒哈拉地区的艺术与占卜,主要讲述了美洲文明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在美洲文明进程的中,美洲的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方法和技术进行创作的,对考古学家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怎样促进了艺术史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其次,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教育课程内容普遍适应性弱,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非常吃力。高校公共教育课程中的“立体构成”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缺乏像国外高校开设的如“蒙古征服时期的艺术,成吉思汗和他的胜利者”等具有探索性适合公共教育学生的学习。

3.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的问题透视(1)课程内容尚待完善,层次感有待加强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整体上按照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然而每个学期只是从这几个大类别里面选2-3门课程左右开课,例如某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见表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依据教师资源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性差。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美术课程结构松,内容缺乏层次感。国外大学的美术公共课程分类比较简单,分为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理论课程主要是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等;其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作和表演。整个美术或者艺术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体。(2)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设置的课程内容只注重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虽然近时期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注重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还是稍弱。而国外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考虑相对全面,既有横向联系,又重视纵向深度。例如,华盛顿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既有16世纪的宗教艺术,又有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现代欧洲艺术,还有当今的艺术发展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深度联系。

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对策

1.增加美术课程的数量我国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偏少,这使得美术教育课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仅有53%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超过5门;有33%的高校开设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为3门,其余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更低,甚至某些高校没有设立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我国应该增加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数量,各个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2.确立合适的课程目标首先,确立的课程目标要与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一样。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既要有专业水平,还要求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培养专业水平高,还要有知识广的结合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求。其次,我国的高校公共教育目标要体现课程的多维性,要体现社会关系,体现社会感情,体现学生的价值观等。教育课程目标要包涵文化多元化,剖析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内,特定的事件与美术的关系。文化多元化,特定时间与美术的关系要借助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及评论;通过个人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而实现。

3.加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1)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专业性较强,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在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还待完善,更须注意改善美术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不能从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去观察,去体会美术的价值,不能形成宏观的观念去发现美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要想建立这种学科间的交叉关系,就必须找到交叉点,在交叉点的不同方向上可以延伸到不同的学科。可以将某一历史阶段作为交叉点,将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与美术有关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内容综合在一起。例如“欧洲中世纪的美术与宗教”,由于该时期是由宗教统治时期,美术的发展与宗教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这个课程也是探讨美术和宗教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实现这种结合,可以通过论题的方式和主线的方法展开。论题的方式可以借鉴一些优秀大学论题的方式,例如“抗战时期延安的版画艺术与政治”从艺术到政治、版画与社会的发展分为几个主体进行,站在不同的学科讨论与社会的关系等。(2)建立案例使得美术教育和社会相联系通过案例将学生与学科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种案例教学是在思想层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所有人都要面对“家”的主体,通过这一主体可以探讨多方面的内容,从家的环境开始,可以延伸到各种情感问题,老年人养老问题等。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建立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公共美术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公共美术教育的模块化可以明确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技能知识的把握。建立一个知识模块,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因素,通过联系因素的节点,形成知识模块。模块化知识教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能够使得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课程的时间等分配合理化。美术教育课程的模块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历史模块,现代美学艺术模块;也可以按照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为历史模块,鉴赏模块、创作实践模块。划分好模块之后,可以在每个模块选择几门课程进行同时教学,通过局部模块实现整个美术课程的完整性。在设置四个模块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美术课程的深度教学。要加强模块之间深度组织,例如,在历史模块,不能仅仅设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应该有当代的艺术以及现代艺术,这些课程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在设置模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学科的对美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隋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文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公共课程的模块化离不开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篇2

很多中职学校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所以其教学方式与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所以教师应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是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并积极探索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平台。例如,在3Dsmax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单纯的进行理论讲授,应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在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自行进行设计和实践,并结合3Dsmax的设计实例,重复操作,加深视觉美的体现,并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就设计实例的具体情况展开自主合作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与深入的探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热烈。这时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做好现场调控,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总结和点评,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快速改变,向着有利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其发展性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顺应市场需求

篇3

二、创业教育的特点简析

1.实践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本质特征。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注重实践二字的落实。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创业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素质。

2.渐进性和长期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业教育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也不是弹指可得的容易之事,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深化,模式革新。以美国为例,它的创业教育从投入到产出一共经历了50多年,中间困难重重,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本国和世界认可。因此,我们要放缓步子,走稳教育创业这条路,教育效果更需要时间的检验,受教育者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总之,创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两个特在中职工艺美术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探索贵州省务川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杨振征。

3.批判性和创新性。创业教育本身具有“创新”这一特性,它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批判和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中,力求革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中职教学内容也只有注重批判性和创新性,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需要的新人才。

4.开放性。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必须面向世界,具有开放性。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快节奏的步伐。然而,创业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开创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创业教育正是两者兼有。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学校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三、如何在中职工艺美术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

1.提高创业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创业教育意识,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心理品质的教育和辅导。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业教育不仅对解决我们国家每年的中职学生就业困难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还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极大的负担,并且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更为科学的规划。教师要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有意识地将创业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创业,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以及适应性等一些创新内在心理品质。

篇4

二、高校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目标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的局限性,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多变的地理地貌,边疆地区往往形成中原地区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从民族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全面了解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的相关知识与各种装饰加工工艺技术。以云南省为例,民族金属工艺、木刻剪纸、民族染织绣工艺与民族陶艺等专项技能都是颇具特色并在技艺沿袭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工艺美术类别。其次,从发展本土经济与开发民族工艺的角度考虑,工艺美术是边疆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与时俱进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要具备实践制作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其中,高层次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还应面向工艺美术专业研究与生产第一线,尤其是培养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贡献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人才。其应以民族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定制以及具有地域本土特点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同时也可以从事工艺美术品相关门类的自主创业活动,如开设工艺美术品公司、个人工作室、高级定制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等。云南地处边疆,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立足于云南甚至东南亚文化特性,以云南本土化工艺美术元素及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教学思路,并注重将传统云南民族工艺美术文化艺术与优秀的东南亚工艺美术专业知识进行关联性引导,使学生建立和运用民族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开拓性思维,具备将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的能力,是实现云南桥头堡文化建设典型、服务于国家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5

本文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第二批科研基金项目计划(研究生项目12项):2013-32。

美术从它形成那天起就注入了人类情感,美术作品是倾注了美术创作者对生存、生活、人性、价值等人文观点的产物,优秀的美术作品必定包含了美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着美术创作者对事物独特的审美眼光,并在表现美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对理想文化价值的追求,从这一点上讲,每一位有成就的美术创作者,都是我们人格的榜样[1-2]。

工科类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

美术鉴赏课在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不高,觉得美术鉴赏太抽象,现实生活中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也不多,而且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多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技能要求高,学生不愿意花费多余的时间对美术鉴赏进行深入了解。最后,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师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情交流,致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兴致不高。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多元的审美观念,养成优良的精神文化品格,我们必须改变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鉴赏过程中,营造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为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创造条件。

美术鉴赏中体现的人文意义

1.促进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

人类历史生活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伟大的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这对于建立具有包容性的豁达的人格品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2]。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时代的文化含义,学会理解各民族艺术的价值,认同并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3]。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

如唐代周P的《簪花仕女图》,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大胆运用朱红、粉白等色彩,仕女们身穿纱衣长裙,挽着高高的花髻,高髻上簪牡丹,下插茉莉,让人物显得优雅、高贵、明丽。画家巧妙地将仕女手臂上的轻纱染成淡色,完美地展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给人以柔和、恬静的美感。

美术鉴赏课程带领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创作背景的美术作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喜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感受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渊源、不同的创作意图后,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他乡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充文化思想储备,懂得欣赏不一样的美术形式,形成多元的审美眼光。

2.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

美育可以使学生以审美的和艺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高校美术鉴赏则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体验便是在对作品的感知和价值评价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养成高尚情操[2]。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和,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梅花最令美术创作者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桃李在春光灿烂时争艳,而选择在天寒地冻、万物枯萎时,独自傲然挺立。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傲然挺立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就是那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为世人赞赏。

空谷生幽兰,兰花总是生长在深山野谷,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在南宋灭亡之后,宋人郑思肖隐居吴中,平素喜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叶,不着泥土,暗喻南宋大好河山被异族践踏,表明自己不忘故国,誓不与元朝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大凡生命和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中国人善于将自己一片真情负载于花草树木之中,从而使花草树木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这些不同美术作品的认识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多样的审美文化心态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在不知不觉的美术鉴赏过程中,弥补了学生审美体验的缺失,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水平[5]。

3.在审美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格和综合人文素质

美术是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美术鉴赏学习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学习[4]。美术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人物故事和艺术作品,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指导作用[6]。

齐白石家境贫寒,干过农活,学过木匠,绘画生涯从雕花木工和民间画开始,既摹古人真迹,又习诗文书法,游览名山大川,他谦虚朴实又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并济,工书俱佳。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的画善于从经典样式中推陈出新,故而能直接感动人心,向世人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统一,使中国画受到国际的重视,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晚年先生面对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给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不跟任何人来往,宁愿挨饿,也不屈服于恶人,这些不畏贫寒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畏敌人,勇于对邪恶势力说不的民族精神,更深深触动了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吴冠中先生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性画家之一,被誉为是中国艺术市场上的奇迹。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生活非常简朴,一直“蜗居”在自己的袖珍书房里,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临窗的书桌和椅子,简简单单,这便是书房的全部。对待作品的态度,却不似对待生活这般随意,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去,也从不为金钱画画。吴冠中先生在取得了如此大的艺术成就后,仍然能够艰苦朴素地生活,不骄奢逸,不被金钱腐蚀,对自己的作品高标准严要求,试问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些美术大师的优良品格,就是学生人生旅程中的灯塔,每当遇到现实的挑战而无从下手的时候,请想想他们曾为我们作出的表率,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总之,美术鉴赏并不仅仅是对画画技巧的学习,它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不同的创作背景下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4],并逐渐形成了多元的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平:《让美术鉴赏充满人文的情感和关怀》,《文学教育》2010年第8期,第95-96页。

[2]解玺:《试谈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53页。

[3]付:《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4期,第145页。

[4]陈颖魁:《让美术鉴赏教育散发人文气息探究分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1期,第191页。

篇6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25-03

当代社会文化形态已从之前的书写、印刷文化转向了视觉影(图)像占主导的文化形态。美国学者詹明信在他的著作《文化的转向》一书中这样描写当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已被高科技的狂欢,……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的主体面临(用保罗?威利斯的说法)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①影视、广告、卡通漫画、网上图片……种种动态的、非动态的图像在我们的生活中蜂拥而至,这些围绕着我们的影像和视觉信息,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视觉化生存。

当下的视觉文化通过建构出来的图像化偶像(各种明星作为各种产品的代言人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视觉文化”生产的偶像波及的时空广度是空前的,是超越文明的区分的,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鸭能赢得美国孩子的喜爱,同样在欧洲、中国和印度也拥有无数的小崇拜者;巴黎、米兰的时装秀可以令西方上层社会的女性心醉神迷,也一样能掏空亚洲中产阶级女性的腰包。

而对于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巨大。美国近期有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儿童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是22,000小时,在校时间只有12,000小时。作为中国青少年中的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学生,其思想和行为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明显的。从早先的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后来的日本动画,Hello Kitty,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都深刻地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当下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当这些青少年在面对数量巨大的视觉影像时候,大多是对其进行消费和追崇。很少有人会对媒体影像背后的社会涵义进行思考,更多的人只是对其进行消费。从教育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危机时期,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常有疑虑。尤其当他们身处当下的视觉文化现象中,如果不能对自身的价值观有所把持,将极其容易在五光十色的影像环境中迷失。

综上,在高等职业学院里,藉由美术通识课程,开展视觉文化影像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学生)解读视觉文化所构建的影(图)像背后的社会和经济的意义,厘清他们生活周遭的文化环境,了解和认识自身和社会,从而协助他们建立起适应当代社会和民族的自我认同,有着十分的现实意义。

一、视觉文化情景下我国民办高职学院美术通识课程的探索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加强素质教育。浙江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在2012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院)长读书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职业院校要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这就意味着人文教育也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学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一种。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学者张道森教授在他的著作《公共美术教育论纲》明确指出:学校公共美术教育指非专业的人文美术教育,包含: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学校非专业公共教育,是利用美术教育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关照“人”成长的教育。②由此可见,高职美术通识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类型。在高职美术通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协助学生对除传统精致艺术之外的媒体影像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厘清身边的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当学生的认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其社会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课程内容的扩张

出于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人文属性,在视觉文化情境下的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就应将传统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多以绘画欣赏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张,课程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精致艺术(fine art),还应将学生关注的流行文化、大众艺术,如电视、网络、漫画、电子游戏等视觉影像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来。以往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对传统精致艺术的学习。但是传统精致艺术与民办高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密切,未必能使其感同身受,青少年对其就缺乏认同。将学生关注的流行文化、大众艺术中的媒体影像引入到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来的一个目的,就是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帮助其在与媒体影像的频繁互动中,掌握构建自我价值与认同的能力。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构建

(一)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构建的原则

1、培养学生的对视觉文化批评与反思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每天面对着各种全球化的媒体影像,但大多只对其进行消费,沉迷在其五光十色表象之中。那么,高职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组织者应从“文化资本”( 布迪厄语)的观点出发,以学生生活中观看视觉影像的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进行反思,解读其背后的社会涵义,从而协助学生建立应有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2、突出在地(locality)传统艺术的地位

如果说视觉文化带来的媒体影像其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建构起来的,那么在地(locality)传统艺术与其正好相反。它反映了本地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以及人们行为习惯等。在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强调学生对在地传统艺术的再认识,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并能将其传承下来。当然,这种对在地传统艺术的再认识,并不是像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一样,孤立地讲解一幅幅传统艺术作品,而是从学生身边的一些具有传统艺术元素的媒体影像出发(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教学者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艺术元素辨认分析,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进而引导并加强学生对在地传统艺术的认同。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的实施与策略

1、在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实施中,教学者首先要通过“文化转译”观念来帮助学生了解媒体影像的意义生成和转变。美国学者邓肯(Duncum,2001b)曾提出“本土化和文化转译”(indigen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两个观点,认为本土化和文化转译可以在美术教育中有效地被运用,借此可以产生全球化的新视野,因为在转译的过程中原本的意义将会流失,但新的意义将会被建构;文化转译如同一系列折射的现象,打开、接纳并准许其它文化能重组成新的形式,所以文化商品不是被传输而是被转译,视觉影像亦然。因而同一影像在不同地区有时候会有不同的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哈根达斯在美国是超市就能买到的便宜物件,但在我国哈根达斯却成为一定社会阶层和较高生活品质的代表;因而 “文化转译”是丰富的、再创造的过程,包含文本的产生或意义的转变。所以在教学的策略上,学生对其的思考不能被统一的标准所限制,教师应引导学生脱离思维定式,仔细思考文本转译前、中、后的面貌,找出差异性,让“转译”的过程添加本土化的养分,而充满新意。

2、在了解影像意义的生成和转变之后,教师当运用“文化解码”的方法来解读影像,并结合观者(学生)所处的环境,重新赋予影像新的意义。斯特肯和卡特赖特(Sturken &Cartwright)曾提出“编码与译码”(Encoding and decoding)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的影像皆具编码与译码的功能;所谓编码是制造者创造文本时,处于既定的环境或背景中,而赋予文本的意义;译码则是观者消费影像时,根据观者所处的环境、文化假设,而重新给予文本的意义;此过程是一前一后,一个是制造者,一个是观者,在“读者中心”的解读下,重点该是观者“解码”的态度与过程。英国学者霍尔曾提出三种不同型态的译码态度③,这三种态度,可成为教学组织者教学时的参考指标。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视觉文化情景下,原来以学科本位取向美术术教学(Discipline-Based Arts Education,简称DBAE)四个领域: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仍有现实意义。虽然视觉文化美术教育挑战原有的学科取向思潮下美术学科的“本质”,但并未“艺术”的存在,而是强调要将原来过于精英取向的架子抛开、视野扩大。所以原来学科取向美术教育的四项分类,仍有其意义,只是随着对原有艺术范畴的解构而有所扩充。美国学者邓肯(Duncum 2002a)指出,在视觉文化美术教育中,创作与批判思考彼此共存互依的,创作表现本身并非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而是期望学生经由自由地探讨影像意涵的制作过程中,理解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及意义,并从表达思绪出发来选择所要使用的媒材以及技法。在进行视觉文化影像教育时,在面对已经被标上“艺术”标签的传统精致艺术时,教学者和学生要将之视为全新视觉产物,并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该作品在被创作出来时的社会意义,以及在之后流传过程的社会意义有无转变及转变的过程。在进行视觉文化影像教育时,还要将各式视觉影像纳入美术通识课程中来。在面对大众影像时,要将其视为严肃的视觉产物,教学者应像分析传统精致艺术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大众影像在被制作出来时的社会意义及不同地区意义的转变过程。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美术通识课程对实施者的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在教学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所讲都是按照学科知识来讲解,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和感受,所以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教学效果不好。

在当下高职进行美术通识教育时,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 E. 多尔(William E. Doll, Jr.)的后现代课程观值得教学组织者借鉴。多尔理解和设计的课程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课程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般性的,形成性的,创造性的,转变性的。这种观念启发我们应该从静态到动态,从强调动的内容转到动的转变性过程,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课程不再是只为完成预先的计划,更加关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和任务。④

多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一起探索达成的共识;教师的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教师的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权威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而影像教学正是要从学生的视觉经验出发,进行对视觉影像的判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室氛围。影像教学重视批判思考的培养以及尊重个人意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宜避免使用传统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表意见,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教师则有责任提供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空间,用尊重、包容的态度采纳学生的意见,以确保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2、扩展艺术观念

上文说了,在高职美术通识课程中进行影像教学重在帮助学生厘清他周遭的社会文化环境,协助其建立适应时代的自我认同。那么,教师在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时,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精致艺术(fine art)对于“艺术”的限定。在教学过程,要平等对待传统精致艺术和当代的大众通俗艺术,都将其视为学生的视觉环境中组成部分,帮助学生解读其背后的意义以及这些影(图)像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生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媒体影像应如何做出判定。如果教学实施者对于“艺术”的判定还以传统精致艺术为标杆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本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

3、提升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一种“如何看”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看的能力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只要视力正常者,对于借助图形传达信息的视觉文化,谁都能够看懂点什么,尽管“看懂多少”的层次差异也许很大。“看到(look)”和“看懂(see)”是两回事,前者是生理功能,后者是思维方式和观念判断。培养视觉素养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唤。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提升视觉素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剖析视觉影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涵义,解读评判全球性的视觉文化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评判。

四、结语

当下,文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而视觉文化现象也逐渐被纳入美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尽管,对视觉文化媒体影像在教育中的作用的估计仍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我们反思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给美术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并不能抹杀它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对视觉文化影像进行解读,对其意义进行探究,不轻易下判断。这样,我们才能比较清晰的理解当代艺术与社会文化,才能推动民办高职美术通识课程的发展。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解读其身边的视觉文化影像,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不再盲目追崇和消费媒体影像;只有当我们不再迷醉于视觉文化影像带来的自由与满足;只有当泛滥的视觉文化媒体影像不能再削减我们人性的深度时,我们才会真正迎来一个属于大众的视觉文化时代。

本文为201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SCG346。

注释:

①詹姆逊著,《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Frederic Jameson,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又译为詹姆逊、杰姆逊,詹明信是其自己取得中文名。

②张道森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③霍尔曾提出三种不同型态的译码态度分别为:(1)支配的解读(Dominant hegemonic reading):即观者以毫无疑问的态度认同,并接受文本或影像中支配的信息;(2)协调的解读(Negotiated reading):即观者可以与影像中所诠释的支配意义协调;(3)对立的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即观者以一个反对者的角色完全否定影像中的意识形态或拒绝观赏。Sturken, M., Cartwright, L.(2001). The global flow of visual culture. pp.10-72.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④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参考文献:

[1]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尼古拉·米尔佐夫著.陈芸芸译.视觉文化导论[M].韦伯文化国际出版,2004年.

[3]赵惠玲著.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师大书苑,2005年.

[4]张道森著.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