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07:57: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前言
“行动导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构建后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旨在依靠教师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海量书籍的总结,形成效果最直接、表达最直白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现代教育者们认为,学生学习应当从教师的影响下脱离而出,从灌输式教学从而转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从主动变为互助,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当中解放出来,如此才能够完成教学体系重构所带来的意义。化学教学是一个有趣的学科,不仅能通过知识使学生贴近自然、贴近生命。同时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以及实验了解化学元素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的谆谆教导,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因此学案导学的应用在整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非常有用的。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的设计。分组实验法:选取上一季度考试成绩较为相近的两个化学选修课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着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化学考试评估,再次确定其化学综合考试成绩是否相近,当成绩相近时,即应用学案导学教育方式以及常规教学两种方式对两个班级进行分批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当中两个班级学生的不同上课状态和反映情况,最终进行考核分辨两个班级的考核结果,以及学习过程当中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效应。
(二)实施的过程。首先,学案的设计,学案编写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过程,教师可以按照上文当中所述的诸多理论方式归纳设计的梗概,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任务,而在设定任务的过程当中应当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将学案设计融入其中,完成与学生的初步共识。
(三)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确定学习目标是r值观、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所形成的具体方向,在学案编写过程当中,应当遵循这三个方向,以此为总体内涵,进行框架式分析;结合问题联系实际,是;进行课前预习,重要内涵通过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够通过探讨与挖掘对课程进行过程当中的任务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思考,也有助于教师引导过程的顺畅。一般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止痒不仅加深了概念的记忆深度,同时加强了学生处理问题时的积极方法,难度较大的由教师引导,再结合同学本身思维方向扩展,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问题的知识点,并结合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课堂导学的重要之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加强嘘声对知识认知的深度,增强记忆力的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笔记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归纳,对课堂是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经验。对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提出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总结原因,让学生自主解决。如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就可以对总体的任务目标进行总结,将再次缕清人物目标的重点方向。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这一点属于课外练习了,在布置作业时,针对课堂上没有顺利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布置,并挑选重点、难点,以题型模式为主要方向,避免题海战术,将学生完全的引入到问题的重点当中,鼓励学生课后/讨论,在批改作业后,在此针对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二、以高中化学为案例进行导学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较适应用于新课教学和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因课型和教学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下面为最常用的新课和复习课的案例:新课案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生化学必修模块中的《离子方程式》,介绍“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事件和程序、刺激方式、课堂活动导入
提问,什么叫离子方程式?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1、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投影、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2、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3、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4、投影、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5、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练习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四)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投影、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五)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归纳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六)结合实例分析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课堂小结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课前预测及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源自生活的典型物质乙醇,通过学习其性质,一方面达到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初步建立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概念,为进一步选修有机化学打好知识及方法论基础。
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其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初步认识了有机物成键特点,对于化学变化中碳氢键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乙醇结构中出现的碳氧键、氧氢键及羟基的出现对其它化学键产生的影响,则是崭新的内容。因此,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位置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之一。总结历届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乙醇与钠反应时的有机产物写作C2H5Na。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甲烷、乙烯及苯的结构及性质时,涉及的氢原子都处于等效位置,其活泼性没有差别,因此认识不到羟基中的氢原子的活泼性不同于其它位置的氢原子,从而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钠置换其他位置的氢原子或将羟基整个替换为钠的错误写法。
(二)乙醇催化氧化时的有机产物写作CH3COOH。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催化氧化过程的机理认识不清即断键位置尤其是两根不同的键的断裂感到生疏。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在在前面学习的几种典型物质的结构简单,很少涉及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羟基的出现使其直接相连的碳上的氢原子变活泼也容易断键的认识感到陌生,同时,学生通常认为有氧气参加的氧化反应往往是与氧结合的过程,因此书写困难。
二、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思路与关键活动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的两点问题,设计教学思路及说动设计如下:
(一)对乙醇和钠反应,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并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首先通过检验气态产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成物为氢气,即进一步推测反应过程中钠置换的是氢原子而非整个羟基,这就解决了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容易把乙醇钠写成C2H5Na的问题;其次,通过事实及实验设计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方法讨论得出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其它氢原子活泼,进一步加深对产物的认识,同时实现官能团的出现决定了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初步认识。
具体策略如下:
分组实验:乙醇和钠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1.如何验证气态产物?
2.比较乙醇与钠、水与钠反应现象的不同,说明什么?
3.定性分析:分析乙醇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活泼性是否相同?钠置换的是乙醇中哪些位置的氢原子?(信息:煤油的成分中含有11-16个碳原子的烷烃,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说明什么?)
4.定量分析:假设乙醇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可以分别被钠置换,则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可能是多少?结合实际数据判断钠置换了乙醇哪个位置的氢原子?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羟基是一个性质活泼的基团,它的出现使得乙醇拥有了不同于乙烷的特殊性质,从而顺利引出官能团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对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质,仍从实验入手,并增加了检验产物是否具有酸性的实验,避免学生书写方程式时把产物写成CH3COOH。再配以动画演示,突破难点。另外有机反应中将氧化理解为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乙醇催化氧化的机理,但鉴于必修教材的学习要求,本节课暂时不讲,留待选修5再进一步学习。因此可以让学生计算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以加深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的认识。
具体策略如下:
分组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动画:乙醇的催化氧化
组织学生依据动画演示的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化合价,判断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一方面要有对物质结构和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选修阶段不断应用练习加以巩固。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后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访谈
通过课后学生的访谈反馈,学生很喜欢实验教学的手段,认为更直观。大部分学生对乙醇的结构尤其羟基的活泼性印象深刻。对于乙醇结构的分析,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出类比的方法,少数学生对于定量研究的方法感兴趣,对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印象深刻,但是由于首次接触此类氧化反应感到有点陌生。
(二)数据分析
在教学前后,分别针对乙醇是否显碱性、乙醇能否用来保存金属钠、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性、生活中焊接电线前乙醇的用途设计了前诊及后测试题。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采用的策略有效。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考化学复习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高三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
三、创情境,激动机,唤欲望――增强情趣性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应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四、 抓本质,提能力,培规范――突出实效性
答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危害很大。在化学学科的考试中,审题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
2.审关键字:关键字往往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
一轮复习应以基础为主,将所有课本复习一遍。根据高考所占的分值划分每册课本的复习时间,选修五上学期刚刚讲结束,学生遗忘不多,所以先复习选修五,带领学生将课本先看一遍,记住一些定义、实验现象、特征反应等等,然后做三四个综合练习即可,这样节省了复习时间。接着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前两章,因为必修一为无机化合物,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而且丢下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同样必修一也需要用小练习快速反复练习,让学生快速回顾以前的知识,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这些内容复习好之后就可以做无机及有机的综合试卷了。选修三内容较少,且高考只有一道选做题,花十天时间复习就差不多了,主要就是将课本中的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电子体、晶格能比较等规律复习一遍,再做两个专题练习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最难的选修四了,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将课本上每节内容快速讲解一遍,然后通过学生提问,将提问的问题再讲解一遍。接着通过做练习,学生讨论后上交问题,集中讲解,共计需要五个星期,这样课本的一轮复习就差不多了。在这期间每隔两周做一次综合练习,以防止前面复习的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和选修五的内容遗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加强综合练习,整理好知识点留给学生考前复习,迎接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
二、二轮复习中合理安排综合试卷和专题练习,注意查漏补缺
1。新年刚过,学生们还处于假期的放松状态,此时选择的试题难度不宜太大,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相反若试题难度较小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调整好综合试卷与专题练习的频率,每两周做三套综合试卷和三套专题练习。综合试卷量大,学生练习的时间长,讲评时间也相对较长,若只做综合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专题练习设置为一节课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将综合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专题化,在专题中解决个别问题。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有所获。
三、三轮复习中做到中档题常练、长题频做
1。临近高考,所有学生都注重语数外的强化,化学课时也相对减少,此时如若试题难度较大,将延长练习时间和讲评时间,减小了练习的频率,学生练习的速度将越来越慢,况且高考试题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在三轮复习中降低试题的难度是十分必要的。
2。选择题是过B的基础,二卷则是过B的关键。二卷中一些常考的问题,可以合并于同一道大题中,利用同一个背景减少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将常考的问题不断练习巩固加深。例如:
背景:镍电池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电极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铁等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由于电池使用后电极材料对环境有危害。某兴趣小组对该电池电极材料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①NiCl2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已知实验温度时的溶解度:NiC2O4>NiC2O4・H2O>NiC2O4・2H2O
③某温度下一些金属氢氧化物的Ksp及沉淀析出的理论pH如下表所示:
M(OH)n1Ksp1pH 开始沉淀1沉淀完全Al(OH)311。9×10-2313。414。2Fe(OH)313。8×10-3812。512。9Ni(OH)211。6×10-1417。619。8设问:
(1)用NiO调节溶液的pH的范围,依次析出沉淀和Ⅱ的化学式;
(2)加入Na2C2O4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加入Na2C2O4时最好采用饱和的Na2C2O4溶液,理由是什么?
(4)写出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检验电解滤液时阳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
(6)写出“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如何检验Ni(OH)3已洗 涤干净?
(8)酸溶时为提高酸溶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填两种)
(9)镍镉电池以氢氧化钾为电解质溶液,电池在充放电时的工作原理为:
Cd(s)+2NiO(OH)(s)+2H2O放电1充电
Cd(OH)2(s)+2Ni(OH)2(s)
写出镍镉电池反应的放电时反应的负极反应式;充电时阳极反应式;镍隔电池充电时,外接电源的负极与哪个极相连。
通过这种长题频做,既解决了二卷常考的问题,又节省了时间。
四、全力以赴,冲刺高考
临近高考学生需要将所有知识回顾一遍,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呢?现总结如下:
1。回顾教材。老师可以先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以免学生每个字必看,而耽误时间。
2。小专题练习。俗语说的好: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生。在回顾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同时,还必须间断性的练习,以维持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选择题是过B率的基础,此时的专题可以用标准选择题加一道长题,这样既解决了选择题又解决了二卷。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1】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吗?
意图:开门见山,从学生已知知识引入问题,引起思考,学生会搜索学过的知识找相反的例子来证明,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例如Na2CO3呈碱性。
【问题2】Na2CO3的水溶液为什么呈碱性?盐溶液的酸碱性遵循什么内在规律吗?意图:学生知道Na2CO3水溶液呈碱性,但并不知道呈碱性的原因,引起思考,吊起学生的胃口,想知道为什么,有没有规律,若有规律,将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3】这些正盐溶液呈酸碱性,说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不相等,那这些盐溶液中H+和OH-怎么来的?
意图:盐溶液呈酸碱性,H+和OH-的浓度不相等,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得出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
【问题4】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水的电离H+和OH-浓度相等,为什么有的盐溶液H+和OH-的浓度不相等?试从水的电离平衡解释。
意图: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方向。
【问题5】CH3COONa溶液呈碱性,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有无结合成“新分子”的可能?
意图:①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②突出盐类水解本质的知识点。
请学生自主分析: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意图:使学生通过模仿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问题6】怎么书写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意图:总结书写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练习]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能水解的请写出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H4NO3K2SO4K2SFeCl3NaClONa2CO3
[问题解决]NaHCO3的酸碱性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同步分析。
对比分析NaHSO3、NaHSO4酸式盐的情况。
意图:弄清盐的水解本质以后,加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学生能够书写盐的水解方程式和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但要熟练,课堂上要多加练习,让他们自己突破难点;Na2CO3的水解方程式要迁移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的知识。强调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同时也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分析,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习。
四、课后反思――在认知冲突中完善认知结构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说,我并没有出新出奇,前半段采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但是,在我看来,能抓住核心问题,接近教学目标的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则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练习、反思、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而事实上,教材的编排,在我看来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形成盐类水解概念上,采用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宏观上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后,我抓住其冲突点:即盐类水解为什么呈酸碱性?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新知冲突随着他们的参与度而慢慢破解,如猜测溶液酸碱性与水电离的关系,模仿教师讲解氯化铵水解的过程,通过“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来内化知识,当然还有后期的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规律总结,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包括最后分析特征离子对水电离影响的判断,思维逐层递进,盘旋上升。
第一次课堂实施和第二次的区别在于我更加放开了教学环节的预设,给予一大块空白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大刀阔斧的总结盐类水解定义、实质、结果和水解规律。而学生如果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实质,抓住了核心要义,所有问题自然水到渠成。经过一番压缩,我有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提升和扩展知识内容,如酸式盐分析,和特征离子对水电离的分析,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段,给予新的冲突,反馈学生是否形成平衡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微观分析的思维方式,这对本专题的学习至关重要。
1840年,俄国化学家盖斯在分析了许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规律被称作盖斯定律。盖斯定律表明,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ΔH)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盖斯定律是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在众多的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反应速率很慢,有些反应同时有副反应发生,还有些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不易直接进行,因而测定这些反应的热效应就很困难,运用盖斯定律可方便地计算出它们的反应热。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盖斯定律就成为解决热化学问题的关键。
盖斯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经考不衰,如2008―2010年江苏高考、2009天津、2009和2010年广东高考等都出现盖斯定律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不是盖斯定律的内涵不容易理解,而是使用一般的化学方程式叠加法。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计算起来费时且易算错,所以寻找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畏难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可以快速解决总反应和分反应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现将“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的步骤、示例、特点简述如下。
一、步骤
1.由题意写出总反应。
2.运用待定系数法。
设ΔH=xΔH+yΔH+zΔH+……
3.系数确定。
依据总反应中的各物质在各分反应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归类,把在总反应中出现,但在分反应中只出现一次的物质归为一类,把在分反应中出现但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归为另一类。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只出现一次的物质”,那么可以直接依据总反应中该物质的系数来确定该分反应ΔH前的系数,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可以约掉,进而确定其余分反应ΔH前的系数。
下面我以2010年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第16题第(2)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待定系数法。
二、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示例
例.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三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FeO(s)+3CO(g)=2Fe(s)+3CO(g)
ΔH=-24.8kJ•mol
②3FeO(s)+CO(g)=2FeO(s)+CO(g)
ΔH=-47.2kJ•mol
③FeO(s)+CO(g)=3FeO(s)+CO(g)
Δ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摇?摇?摇?摇。
步骤1.写出总反应CO(g)+FeO(s)=Fe(s)+CO(g)
步骤2.运用待定系数法。设ΔH=xΔH+yΔH+zΔH
步骤3.系数确定。“只出现一次的物质”:Fe和FeO,Fe在①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x=1/2,FeO在③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z=-1/3,现在只剩y未确定,“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FeO和FeO,要求这些物质在叠加过程中应该约掉的,在反应①和反应②反应物中都有FeO,应该相互抵消,所以确定y=-1/6,运用FeO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最终确定出:
ΔH=1/2ΔH-1/6ΔH-1/3ΔH
=[1/2×(-24.8)-1/6×(-47.2)-1/3×(+640.5)]kJ•mol
=-218.0kJ•mol.
本题答案为:CO(g)+FeO(s)=Fe(s)+CO(g)
ΔH=-218.0kJ•mol.
下面我提供了两道高考真题请读者自己完成,来巩固该方法的具体操作。
练习1.(2009江苏卷第17题第(2)问)
用HO和HSO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①Cu(s)+2H(aq)=Cu(aq)+H(g)
ΔH=64.39kJ•mol
②2HO(l)=2HO(l)+O(g)
ΔH=-196.46kJ•mol
③H(g)+1/2O(g)=HO(I)
ΔH=-285.84kJ•mol
在HSO溶液中Cu与HO反应生成Cu和H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摇。
分析:ΔH=ΔH+1/2ΔH+ΔH
本题答案为:Cu(s)+HO(l)+2H(aq)=Cu(aq)+2HO(l) ,ΔH=-319.68kJ•mol
练习2.(2009年广东卷第23题第(3)问)
磷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磷灰石(主要成分为Ca(PO)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PO)F(s)+21SiO(s)+30C(s)=3P(g)+20CaSiO(s)+30CO(g)+SiF(g) ΔH
已知相同条件下:
①4Ca(PO)F(s)+3SiO(s)=6Ca(PO)(s)+2CaSiO(s)+SiF(g) ΔH
②2Ca(PO)(s)+10C(s)=P(g) +6CaO(s)+10CO(g)ΔH
③SiO(s)+CaO(s)=CaSiO(s) ΔH
用ΔH、ΔH和ΔH表示ΔH,则ΔH=?摇?摇?摇?摇。
本题答案为:ΔH=ΔH+3ΔH+18ΔH。
三、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的特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内涵。
通过待定系数法快速确定了总、分反应的关系,从而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
2.有利于解决学生会而不对的困境。
传统的叠加法需要将方程式意义叠加,耗时且因为物质比较多容易叠加出错,运用待定系数法甚至只要观察就可以确定总、分反应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应试准确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
待定系数法很好地构建了数学模型和化学方程式系数之间的联系,将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了思维活动,内化了思维能力。
4.有利于教师研究解题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成方法,使思维更加有序。
实践证明,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是高效的,完全适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积才.组合比法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艰巨的,因为高考要考六门学科。但是,每天的课程有限,一般学校的安排是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然后其他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就是自习。虽说一天安排的是九节课,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学课基本上只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性,所以一般学校会稍多分一点时间在物理学科上面。因此,化学学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节课。但是,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而且选修部分,关于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部分比较抽象,而选修四是属于和计算相关的。总之,高中化学的知识在于难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生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我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浏览,其二:第二遍要求细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听教师讲,或者直接给教师提问。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习的效果和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期间包括对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进行及时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高中因为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均分到每一个学科上面。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那么理想,毕竟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长期坚持滚动式的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后,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题之前,把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及时的复习,并且仔细回想老师上课时候所讲解的内容。
还有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大小是A4的白纸做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关着书默写,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学生不能回忆的知识点,学生要再次进行复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控这些知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随时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能够真正的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地,因为这些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自行在课下的时间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有机结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为“语数英+选修”,高考中语数英三科计入总分,选修则划分等级。高考的竞争即语数英的竞争,作为选修科目化学,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个学校针对选修课时一减再减,但高考对化学教学容量则没有减少,另外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化学作业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又担心学生不重视,教师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难度大的、容易的“一锅粥”的布置给学生,结果则适得其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降,个性得不到发展,潜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仅限于书面作业,主要针对知识的巩固与解题技能的训练,模式单一,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强的作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高一化学内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们去记忆,“方程式抄几遍,明天检查”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把记忆方程式变成班级之间的比赛或者小组间的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点。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不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在充满乐趣中完成了作业。
实验探究式作业、总结反思型作业,自主整理作业,应用所学知识写篇小论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学生知识点记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作业精选习题、关注质量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答案是丰富多样的。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在电解原理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复习了原电池原理。
再如,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题时常常说不清楚实际操作及方法,在做此类题目经常是瞎猜乱碰,没有章法。我选择了这一例题:KNO3与NaCl的分离(如右图)方法?参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热蒸发、趁热过滤。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的,即使是模拟试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学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错,如果我们精讲这一题目,帮学生分析归纳,重点在两个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类似KNO3物质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学生即会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题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业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每班学生都存在差异,个体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均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教师布置作业若不重视差异,缺少层次性,则不利于成绩薄弱的同学的转化,同样也不利于成绩优秀同学的发展。成绩薄弱的同学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优生免受“饥饿”之苦呢?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准备“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冲刺A等级的同学和保C的同学座位是分开的,他们的习题也是不一样的,难度的不同,给冲A的同学提供好的帮助,同时增加了保C同学达级的信心。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6―01
一、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已从“考知识”转向了“考能力”,但脱离不了基础知识。高考命题的基础是教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有的高考试题,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原题,如,大纲版化学第二册第四节的课后作业题(NH4)2SO4 的分解,曾演变为2008年全国Ⅱ卷12题的“方程式配平”和2010年全国Ⅱ卷10题(NH4)2SO4 的分解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个数比等。因此,在高考备考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并根据考纲要求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对每一章、每一节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网络,方可厚积薄发。
二、确定复习范围,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一直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避热点。因此,确定有效的专题复习范围对第二轮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专题确定的原则应是:突出主干、热点知识。如近三年全国理综(课标卷)即宁夏卷的必答部分,常考的重要知识点有:1.关于Na的基本计算。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计算。3.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判断。4.电化学基础知识。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知识及平衡常数的计算。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7.元素化合物推断。8.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及重要应用。9.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选修部分近三年均以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形式呈现,且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有:有机反应类型和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依据波谱结果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等。所以,我们可以将上述知识点分设专题进行强化训练。
三、精练典型例题和习题
教师必须依据考纲大胆取舍,精选习题,正确处理好练与讲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并总结各种高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盲目做题而浪费时间。如实验题,应要求学生始终围绕实验目的解答,一般不会因能力因素而失分,同时归纳解题技巧、方法,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四、用心审题,明确题目指向
审清题是做题的前提,要解决审题问题,学生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读题速度适当放慢,要逐字逐句认真审题。只有这样才不会遗漏题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隐藏信息,从而做到心中有数。2.要把握设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题目指向。3.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将储备的化学知识与题干的问题联系起来,明确该题考查哪些知识点,这样效率自然会提高。
五、用化学用语教学,规范书写
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会解答问题,更应该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离子反应(第3课时)”为案例来说明运用“以变导学”的方式来进行化学用语的学习策略。这一节的重点在于从微观角度看清反应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微粒观,并据此来引导学习比规则的直接呈现应该更有价值,也更加体现化学学习的特点和魅力。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生分析
“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由于前面已学习了电解质和离子反应,可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以变导学”的探究式教学,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拨,巩固定义的外延和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书写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着采用“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探讨、自己讲授、自我反思、自我检测”的课堂模式,唤醒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是在“激发、引导、点拨、点评、启发、设计”上下工夫。
三、教学片段与分析
[片段1]
1. 离子方程式
2. 书写步骤: 写出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写)
?鄢 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
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气体、单质、氧化物等仍写成化学式(改)
?鄢 删去反应前后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删)
?鄢 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查)
[片段1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独立领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巧激发,精心设计一些自学题,让自主学习趣味盎然。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尽量用“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发学生思维。
在“问题中心”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着力点(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片段2]
[动动手]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HCl + NaOH
?鄢 H2SO4 + KOH
?鄢 HNO3 + Ba(OH)2
[片段2分析]
学生通过“动动手”发现: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居然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来表达。据此引导学生建立 “类”的思想。进而加深了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理解。也开始觉得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片段3]
[想一想]
是不是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都可以用离子反应:H+ + OH- = H2O 来表示?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鄢 HCl + Cu(OH)2
?鄢 HCl + NH3·H2O
?鄢 H2SO4 + Ba(OH)2
?鄢 CH3COOH + KOH
[片段3分析]
和前面的[片段2]是有连续性的,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巧引导,让自主质疑问到关键。没有质疑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课堂开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情景,引导学生设疑,学生一定非常有兴趣。学生有了质疑的愿望和兴趣后,教师还要适当引导,使他们的质疑有分量、有深度。
经过激活、梳理、辨析等渐进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辩一辩”、“理一理”等探究性“以变导学”方式,构建“知识链”。在教师的适度点拨下完善“认知网络”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认知结构得到了完善。“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中”。这样,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性过程中,知识的统筹整合能力会逐步增强,化学的实际应用意识会逐步浓厚,“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会在应用实践中得以亲身感悟。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学会整体构建的方法,形成整体构建的思想。
[片段4]
3. 书写离子方程式易出现的错误
(1)强弱电解质不分,易溶与难溶不分
例:① 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OH- + H+H2O
②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O32- + 2H+CO2+ H2O
③ 纯碱与醋酸反应
CO32- + 2H+CO2+ H2O
(2)违背反应事实
例:铁和稀硫酸反应
2Fe + 6H+2Fe3++3H2
(3)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例:① 金属钠和水反应
Na + 2H2ONa+ + 2OH- + H2
② 铁粉放入硫酸铁溶液中
Fe+Fe3+2Fe2+
(4)漏写离子
例: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SO42-BaSO4
(5)系数化简时错误
例: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
H+ + SO42- + OH- + Ba2+BaSO4+H2O
(6)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没有删除
例: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Na++Cl-+Ag++NO3-AgCl+ Na+ + NO3-
[片段4分析]
让学生体验错误,比向学生直接呈现错误应该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个时段的教学主要由学生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对自我发现问题在教材上寻找答案或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形成一种互学互帮的学习氛围。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反馈学习的情况,从而学会自我查漏补缺。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整个过程之中始终以学生研讨的方式进行,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教师作为研讨的参与者加入到学生讨论的行列之中。汇报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自主探讨是学生化解疑难、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反复体会挖掘的探究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去探讨,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当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讨的热情。教师巧点拨,可以让自主探讨有声有色。
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途径,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同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对于学生而言,犹如开启了一道道原来不畅通的知识通道,使他们在重构知识体系时,惊异地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意图
把学生的学习与任务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为手段,将要得到的教学目标体现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自主学习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模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模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质疑、自主探讨;从“学案检测反馈”的自我检测,到“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易错点”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己讲授、自我反思。
“知识点”是新授课中的核心内容,但它如何呈现在学生眼前是有讲究的。如果知识点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散沙”机械地填入脑海中。于是,学生记忆负担重,学习枯燥乏味,等到要应用知识时也因缺少必要的线索无法提取而使知识变得“惰性”。 因此变“知识点”为“任务”, 变教师“讲授”为学生“体验” ,变教师“教”为学生“学”。 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化学学习活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同步。
从学生主体的视角分析,化学课堂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积极心态,给学生主体暴露思想轨迹、表达认知疑惑、倾诉学习困惑提供充分的时空余地。提倡鼓励学生与教材、教师对话,让对话使化学教学充满智慧和激情,让对话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创新。水常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意见争论、交流解惑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关化学知识来龙去脉的清晰把握和深层感悟。在这里,“问题”不再是阻碍个体学习的消极因素,而是促进学习深入的重要资源。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有目标地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相应分析能力,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教学素材,设计相关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放出去,再引领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化学课堂上,巧激发、巧引导、巧点拨、巧点评、巧启发、巧设计,“以变导学”达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构建以及对知识的融合和提升,使得知识与能力在深度、广度上螺旋递进。灵活地对教材内容压缩、拓展、重组、整合、超越,把平面的、静态的、沉默的文本,变成立体的、鲜活的、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挑战学生智慧的课程。引导学生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体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质疑纠错中明晰“知识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合理设置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分步推进教学目标,才能促进学生步入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正如新理念倡导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参考文献
[1] 韩宝娟. 中学化学概念转变教学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