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3 19:51: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同时,明确了今后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下面就根据我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一)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调动

在教育活动中,情感是重要的影响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实现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饱满的情感投入,是达成优良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尤其在现代教育的形式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赖性日趋明显。

对于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最有影响力的触动方式莫过于“动情”。所谓“动情”,就是激起情感、振奋情感、触动情感、打动情感。而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满激情,用智慧和幽默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数学课上,我就经常编一些口诀和顺口溜,运用语言艺术,把数学课堂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开心地记住运算顺序,我就编了“拿到式题认真看,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要先算,运用规律要改变”这几句顺口溜,学生记得快、算的准,充分地发挥出了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 在教学中适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我也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道: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真是一语中的。

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老师不是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停留在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直观、处理大规模规范的信息的效率较高,还有在Internet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

而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许多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需求可能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计算机无法象人脑那样及时做出回应,尺也有所短,计算机不是万能的。

并且,我们不能因为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忽略了板书设计。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三)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有不少家长就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只在乎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很少意识到学生书写上的坏习惯会导致计算错误。

例如有些孩子写作业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书写马虎,字迹潦草不规范,甚至有的还歪歪扭扭,如“1”和“7”不分,“3”和“5”不分,把“+”当成“÷”,把 “0”写快了看成“6”“8”等等。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强小学生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大有必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练习册和卷面上的列式计算、脱式计算和应用题的下面留给学生写解答的地方是有限的,并且没有横格,学生有一点不注意就会写的乱而杂。所以要指导学生根据每道题所给地方的大小,合理分配写算式、计算、回答的位置。最好让学生在心里想好该怎么样做,分几步做,打好底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布局合理,一定要做到规范、整齐、干净。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四)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所以,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

例如:一只口袋里有许多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了一个数,有些写的是6,有些写的是7,其余都写的是8,你从口袋中摸出两张卡片,将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摸出的数字相同,有6+6=12,7+7=14,8+8=16;摸出的数字不同,有6+7=13,7+8=15,6+8=14。 方法二:摸出的数字有6,有6+6=12,6+7=13,6+8=14;摸出的数字没有6,有7+7=14,7+8=15,8+8=16。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类似上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讲,可以用形成性评价记录表来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过程性评价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全过程的评价,它的基本思路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接受新知识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和阻力,通过过程性测验找到"症结",并提出克服障碍的办法。

(五) 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篇2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篇3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哈松浦学校 毛海波

学习新课标和区里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再看昨天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语文教学增强“实践创新”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多中途径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并且在大量的实践和运用中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鼓励学生多创新,让学生能进行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4

2011初中生物新课标再次强调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素养、培养探究能力。针对这些理念,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在看、听、说、闻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认知的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得以加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沟通,懂得尊重人、体谅人。新课标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第二、倡导“开放式”教学,变革原有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第三、落实实验教学,培养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篇5

1.新课标及教材特点:新课标充分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充分注意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习用化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想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学科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新课标化学教材还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与自我评价。

2.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第一次接触化学,由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望,如在探究蜡烛燃烧这一现象中,提出问题最后的“白烟”能否被点燃?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能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领悟化学变化及物质的奥秘。如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从学生普遍熟悉关心的身边的物质入手,适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开始就感觉到化学其实早就天天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为了今后的学习、生存必须去认识。

二、注重化学实验,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1.化学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再者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2.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a.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b.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3.探究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方法及能力培养

(1)自“课改实验”以来,学生在观察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观察的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完整、全面的进行观察,总是以局部代替整体;观察笼统模糊,只关注明显的现象,而忽视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忽视稍纵即逝的现象,不能将其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范畴,因而产生错觉。

(2)学生在观察中经常遇到困难:对转瞬即逝的现象不易捕捉,对多个实验环节前后不能协调;多种观察并存,观察中难以抓住本质特征;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观察中断,造成观察的困难。

(3)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必须具备的方法、习惯:能根据观察的目的,对仪器装置、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清层次,特别能注意不易发现或易消失的主要现象,并能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认真、细致、有始有终的观察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应注意引导的环节: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喜爱观察的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程序,发挥各种感官的积极感受作用;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抛出问题:你喜欢喝糖水吗?给你两个杯子,里面有水,第一杯加一勺糖,第二杯加两勺糖,你选择哪一杯?有的学生可能会立刻答出第二杯,但也有学生会问两杯子中有多少水?激发了兴趣,引入课题,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标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评价的多样性、落实评价的多主体。

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可以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进行学习成长档案袋评价、改革纸笔测验、重视活动表现评价。

四、开发与利用新课程教学资源,发挥作用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如第一元课题体验化学探究: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自主选择一个有关对蜡烛燃烧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经历一个较完整化学探究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

2.教师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方面要从元素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形成元素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物质与元素,元素与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将蔬菜看成一种物质,那么芹菜、白菜、西红柿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颗白菜可以看做是一个原子;如果把水果看成物质,那么苹果、梨、桃等都是其组成元素,而一个苹果可以看做一个原子等等;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篇6

小学的数学学科其知识体系多层次多方面,之前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学生被动的“灌氏”教学方式不断地退出教学舞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更加突出的是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教学,学生变为课堂教学主动及时探索知识的参与者,学生在兴趣中积极参与学习,实现“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必须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研读新课程标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摒弃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教学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取是一种阶梯式不断累积的形式,基础知识对于数学本学科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新知识、基础知识要连带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将真正掌握的知识得到运用并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在面对新问题时,虽然学生现有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但是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生会根据这些已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解释。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图形的变化,学生会自己发现,在发现的同时加深对图形变化的认识。

篇7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篇8

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学习理念,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育工作者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通过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由教学的操作者转变成了教学的指导者、评价者,由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挚友.师生角色的这种良性转变在没有新课程标准指导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

2.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实现了师生的角色转变,新的角色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互动的情形被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和谐的氛围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的互动情形所取代.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师生互动也就得以实现.

3.新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的要求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并进而发展他们的个人情感,促进初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教师就应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

1.按照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指导.可以这么说,如果三维目标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实施或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也就不能在教学过程得到实施或体现.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主动的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做到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发展情感,这样,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切实的推行.

2.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

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灵魂.初中数学学科的这种特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高度融合来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3.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初中数学复杂、抽象的学科特征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正好可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推广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探索上少走弯路.学生通过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知识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学习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为了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他们会主动与教师和同学探讨.这样,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能得到实施.如,提醒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笔者解决了心中存在了许久的疑惑,进一步理清了初中数学的具体思路,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与策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究和总结经验,新课改目标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利芳.基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篇9

一、我们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渐实现多层目标的整体达成。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作”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 新课标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篇10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会认真学习有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力求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引导”,获得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三、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