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专业审计硕士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非审计服务 审计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
一、非审计服务和独立性的内涵
(一)非审计服务的定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十五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其他审计业务;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等。
(二)独立性的定义
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
二、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核心从传统的审计业务逐渐向非审计服务转变,非审计服务带来的收入占事务所全部收入的比重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审计的实质独立和形式独立。最具权威的应该是美国SEC,认为其负面影响有两个方面:(a)非审计服务可能使注册会计师产生对客户经济上的依赖性,在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应有的独立性。(b)许多非审计服务实际上把注册会计师置于一种管理者的角色,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相关服务时会有损其客观性。也有许多学者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购买的非审计服务越多,审计独立性所受到的影响也越大。
还有学者认为,审计师具有以市场为依托的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经济动因(孙红梅2008)。因此认为非审计服务本身并不一定损害独立性。如Defond等(2002)以2001年美国1158家处于困境并且了有关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司作为样本,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来验证假设,结果表明没有显著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从事非审计服务会影响其独立性。
汤敬(2007)收集了我国2002-2005年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得出结论:目前我国非审计服务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服务中的实质独立性。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以前研究文献的考查,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并不会一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非审计服务是一把双刃剑(杜兴强2001),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应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实现我国会计事务所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积极发展非审计服务业务。
杨艳艳收集了我国2005-2007年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得出结论:目前我国非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并且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风险。因此在我国应加快发展非审计业务。在大力发展新兴鉴证的同时,应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的监管,使我国的非审计服务从一开始就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
(一)加强非审计服务信息的披露
如果客户的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均由同一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则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非审计服务的类型、金额等相关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否受到了影响,对审计报告有正确的理解。
(二)鼓励和引导会计事务所发展新兴鉴证
实现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风险。现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审计服务,这种结构不仅没有带来审计的高独立性,而且也不利于事务所的稳定与长远发展。
(三)建立注册会计师惩罚、诉讼赔偿机制,增加其败德成本
只要非审计服务所得利益不会超过其败德成本,在成本―效益权衡之下,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将选择保持独立。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面临的经济业务错综复杂,而法律制度总是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注册会计师本着诚信的原则进行执业,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审计报告质量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波.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评述.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0:35.
[2]孙红梅.试论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实务研究.2008.3:29.
目前网络财务报告如HTML、PDF格式,不过是印刷版的翻版而已,都存在抽取数据困难、数据交换繁琐、经常需要用户重新输入数据等缺陷。而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解决了编制者使用者的难题。
一、XBRL介绍
XBRL的技术基础是XML。XML具备一些极具价值的优点: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让XML应用于各个
不同的领域;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使数据的存储不以表现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简单的文件格式使XML的编辑和分析几乎被全部现有计算机系统所支持,实现了跨平台跨系统。XBRL都继承了这些优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应用规范。
XBRL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1)XBRL技术规范:是XBRL技术的总纲,定义了XBRL的各种专业术语,规范XBRL文档的结构,说明了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以及实例文档,并对XBRL标签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2)XBRL分类标准:是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或团体根据XBRL规范和自身的会计行业准则以及条件定义的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的词汇表,是生成实例文档的关键,也是XBRL的核心。(3)XBRL实例文档:是一个企业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XBRL分类标准做成的财务报表。
二、XBRL应用优势
XBRL的应用主体既涉及财务报告和商业报告的提供者,也涉及其接受者和使用者,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政府监管机构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
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应用XBRL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系统与其它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整合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分析判断运营状况与薄弱环节,更好地支持经营管理决策。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被审计单位应用XBRL之后,从客户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进行转换的过程会大大简化,将提升审计信息获取效率。同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审查XBRL数据生成过程的合规性,从而扩展了业务范围。对于政府监管机构而言,利用XBRL可以将被监管者纳入统一的监管系统,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同时,能够实现跨平台的数据传输与交换,打通不同监管系统、不同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屏障,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投资者与债权人而言,XBRL的应用使数据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快速,便于及时形成所需要的个体、行业等各类信息,利用分析工具进行对比与深度分析,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而言,通过获取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中介机构的实例文档,借助兼容XBRL技术的应用软件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和监测经济运行状况,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XBRL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现状
目前在我国运用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的主要是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在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的框架下,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地把XBRL应用到了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摘要,以及2004年一季度报告、中报摘要、年报摘要和年报全文披露中。深交所也于2005年1月正式推出改版后的基于XBRL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2010年10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将按照统一分类标准的规定来报送相关信息。为了解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的实施情况,我国确定了首批试点先行的13家企业名单,其中包括11家上市公司,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能国际、中国联通、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广深铁路、充州煤业和中兴通讯,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这些企业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同时国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和一些具有技术实力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2011年10月,通用分类标准石油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研发工作正式启动。从2012年1月1日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
四、XBRL未来推广应用的展望
(1)监管部门:在监管部门扩展应用中,根据各监管部门推进情况,财政部计划以银行业监管和证券监管为重点。中国银监会己启动了银行非现场监管报表的XBRL报送项目,准备在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考虑银行监管的要求,扩展制定银行非现场监管分类标准。
(2)企业扩展应用:根据首批实施单位的经验,财政部将在进一步完善通用分类标准,初步计划是用3—5年时间,在所有上市公司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型国有企业内实现报送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
(一)政策指向性强。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一般都有明确的政策支撑,并且对扶持对象、政策措施、完成目标、实施效果等内容都有相应的规定。
(二)资金量大、覆盖面广,效益影响面大。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项目,涉及全市18个区县①,包括特色商业街改造、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商场节能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二十几个领域。
(三)评价层级及涉及主体较多。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审批、主管部门负责资金分配和监管、各区县项目单位进行资金实际执行。按照资金流向,从资金审批部门到项目主管部门,再到实际执行部门,呈现出多层级、多部门、多区县、多执行单位的特点。
(四)公共属性显著,关注程度高。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大多属于民生项目,通常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其公共财政特征比消耗性支出更为显著。而且由于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执行过程中群众较为关注。
二、政策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一)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
北京市目前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见图1。
图1 绩效评价工作流程
首先,在确定评价项目后,由考评机构组织被评价单位、中介机构召开项目绩效评价培训会,组建考评工作组,对评价项目进行前期摸底调研等准备工作。随后,考评工作组入户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和复核。与此同时,项目单位成立自评小组开展自评工作,在考评工作组指导下完成自评报告。考评工作组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参照“项目指标体系范本”,结合项目特点,增设并细化三级、四级指标,编制适合于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确定之后,考评工作组编制专家手册,并针对项目特点遴选管理、财务和业务方面的专家,召开专家预备会对项目资料和指标体系进行讨论,针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补充资料、修订指标体系。资料补充齐全及指标体系确定后,召开专家考评会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价。最后,根据专家考评会结果,考评工作组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政策理解不够充分,评价重点不够突出。项目工作组在前期阶段缺少对政策深入了解的过程,也缺少专家对专业性的政策进行分析的环节,导致对绩效评价的内容和重点把握不准确,影响评价的效果。
2.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不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现有的指标体系[包括业务指标(下设规划和立项情况、目标完成程度、效益实现情况、组织管理情况4个二级指标)和财务指标(下设预算管理情况、财务(资产)管理状况、会计信息质量3个二级指标)]无法完全适用于政策性项目,如:规划立项情况指标,由于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本身就是由某一项政策支撑立项的,考评重点不在于其规划和立项情况。
3.评价分析方法较为单一,绩效综合评价分析难度较大。目前考评工作对于绩效评价只局限于反映项目实施结果的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但对于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缺少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的综合评价分析,未能充分体现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另外,由于设立的绩效目标合理性依据不足,项目单位在项目完成后对效益总结不够充分,项目效益涉及面广,对样本量的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对绩效综合评价的标准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合理准确地评价分析项目的综合绩效。
三、政策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一)确定评价重点
1.深入分析政策,确定评价重点。首先确定政策所要达成的宏观目标,可提前邀请专家指导分析政策的核心内容,依据政策中明确的绩效目标确定考评重点,并针对政策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确定的产出和效益的考评重点,与被评价项目的主管部门和实际执行部门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2.结合项目实施内容及具体流程,确定评价重点。向主管部门、执行单位了解项目实施内容和具体流程,从中找出项目流程的关键步骤,结合政策确定的完成目标确定考评重点。
3.依据受益群体的具体受益情况,确定考评重点。深入分析政策和了解项目实施内容后,分析项目受益群体的具体受益情况确定考评重点,具体可以分为直接受益情况和间接受益情况两个方面来评价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1.构建指标体系的关键点
(1)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类体系。第一,可以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充分考虑各类项目的差别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第二,分别建立以过程为导向、以管理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指标体系,依照被评价项目特点选取执行过程、组织管理或实施结果一个方面进行重点评价。
(2)依据政策和项目实际情况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政策内容和项目实际执行程序,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除对项目执行情况、效益实现情况进行考评外,还可以包含对政策适用性和实施完成后的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考评。
(3)邀请专家参与制定指标体系。邀请相关管理、业务和财务方面的专家讨论指标制定,从专业角度制定执行、效益等方面指标,着重讨论政策中相关条款对实现预计效益的适用性。
(4)适度设定附加指标。为满足评价工作的要求,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适度增设附加指标。
(5)设置纵向效益评价指标。设置纵向的评价指标,对主管部门、执行部门(各区县或各单位)、终端受益者等各环节分别进行绩效评价。
2.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要结合以上关键点,根据实践发展需求和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层次明晰、实用可行的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分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当评价对象确定后,将从指标体系中选取基本指标、分类指标中的一种(根据评价对象的财政支出类别确定)和定性指标,构成评价对象的一套完整指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定性指标。
(1)定性指标的内容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财政支出项目涉及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态度和质量等非定量指标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
(2)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对定性指标的评定,可从结合以下分析方法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一是专家经验判断法,二是问卷测试法,三是横向比较法,四是“一票否决”法等。定性指标测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若干个从高到低有档次的评语。
第二,定量指标。
(1)定量指标的内容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基本指标包括项目建设评价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分类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类别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特定的指标。
(2)基本指标
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由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
(3)分类指标
分类指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标。按照财政支出分类,可分为经济建设、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以下仅对政策性财政支出项目涉及较多的几类进行说明。
1)农业事业类支出指标。包括支持农村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三类指标,每类指标又分若干子指标。见图3。
图3 分类指标一农业事业类
说明:当农业保护水平>0时,说明财政资源向农业倾斜,农业得到了保护;反之表明政府未对农业进行有效保护。
2)教育事业类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一类都包括若干指标。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教育事业费等。见图4。
3)社会保障类支出指标。包括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线、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和社会稳定评估等七类指标。每一类都包括若干指标。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见图5。
图4 分类指标一教育事业类
图5 分类指标——社会保障类
第三,备选指标。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是动态的,可扩充的。运用时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现有的指标体系中选用,同时也可从备选指标库中选取,或者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如教育水平指标:包括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经费、科技人员比例等。
(三)评价综合测算模型与评价结果
对上述指标体系的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还要通过综合测算模型,把多个指标对绩效评价系统不同方面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结果。对综合评价的计算可采用线性加权求和计算模型来处理。
根据综合评价总分,按照四级分类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即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落入的评价标准区,判断被评价对象所使用财政资金的优劣情况。
(四)绩效评价工作思路的改进
1.建立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包括项目事前评估在内的全过程评价。具体来讲,可以在项目申请立项时由财政部门联合业务主管部门事先设定评价指标,设定分配资金在当年预计实现的效果,并每年对该指标做动态调整,也为事后评价进行分年的效益评价时提供依据。
2.运用层次化、立体化效益分析方法
对于主管部门主要评价项目执行的总体效益,对全市范围内该领域的影响及其政策宏观目标的效益实现情况,资金在各执行部门的分配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对于执行部门(各区县或各单位)主要评价主管部门所分配的资金任务量的局部效益实现情况,资金再分配的效益是否公平合理;对于各终端受益者主要评价资金的实际产生效益情况,如收入增加情况、现状改善情况等。
3.选用适宜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成本效益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要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价对象来确定。
4.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专业评价人才队伍的培养,包括组织评价的工作人员、参与评价的中介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具体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研讨学习等方式。另外,进一步建立和维护各类型专家人才库,也是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
注释:
①北京市行政区划从2010年7月起由18区县合并为16个区县。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徐挺.杨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J].宁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
[5]李四能.叶晓钢.绩效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6]鞠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及案例分析[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7]刘明勋.中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一、企业集团投资内部控制的特点
企业集团和单一公司不同,在投资方面,单一公司所考虑的投资结构,更多的是考虑具体资产的分布和构成,而企业集团考虑的投资结构更多的是从公司的行业或经营分布的角度。因此,企业集团投资内部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投资风险是一个能引起重要警觉的要素,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
2、企业集团的治理层与管理层控制相互结合。在投资项目过程中,企业投资治理层控制包括投资项目的决策审批,而企业管理层控制则为投资项目的实施。投资项目这两个层次上的控制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投资内控系统缺乏管理层控制,设定的投资决策将难以实施,而投资内控系统缺乏治理层控制,投资决策将可能失误,造成巨大损失。
3、投资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特性。从投资项目的内部控制整个过程来看,可将集团企业投资分为四个阶段,即集团公司投资决策阶段、集团公司资产投出阶段、集团公司投资持有阶段以及集团公司投资处置阶段。
二、企业集团投资业务流程及其控制点
可将集团企业投资分为四个阶段,即投资决策阶段、资产投出阶段、投资持有阶段、投资处置阶段。在不同阶段需要重点加以防范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有所不同。
(一)投资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的控制关键环节有:编制投资项目建议书环节、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估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决议环节。
1、投资项目建议书的内部控制方法:
因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不同,投资指导原则也会变动。应指定投资指导原则及标准,包括经济效益、政策法规标准等。并按照制定的法规严格执行,对不符合投资原则及标准的项目不予以立项。
2、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内部控制方法:
要确保可行性研究小组成员的专业性,也可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项目进行研究。对于可行性研究报告,要针对公司当前的战略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
3、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内部控制方法:
应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行规定,并明确各级的审批权限。投资负责人员组成不能局限于企业负责人个人或是其管理的几个人,而应由来自企业相互牵制的不同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投资专家组成。建立投资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
(二)投资执行阶段
投资方案经过批准后,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投资实施计划,并组织策划、财务等有关部门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在企业投资执行阶段,企业应加强资产作价审批、产权转移、实物资产转移、权益证书、投资收益核算等五个环节的重点控制。
1、资产作价审批的内部控制方法:
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企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需要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应当由财务部门与其他投资方共同协商确定审计、评估机构,并依据公司批准的行为文件等向公司办理资产评估申请立项手续。
2、产权转移和实物转移的内部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转移,企业集团应该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如实物资产的转移,应当经过申请、审批、调出等环节。并且应该根据规定办理相应的产权转移手续。在资产投出之后,投资管理部门应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就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现状和现金流进行及时的了解,并且要定期检查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以确保实施质量,防止项目出现异常。
3、投资收益核算的内部控制方法:
企业集团应当定期核对投资项目账目,对于投资项目相关的权益证书要严格保管,以确保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投资处置阶段
投资处置阶段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企业集团投资处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投资的收回、投资转让和投资的终止及核销。
1、投资处置决策的控制方法:
可采用内部经济责任控制、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监督检查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制定投资处置原则,控制投资决策人员的组成并建立投资处置集体决策制度。在重大的投资处置决策上,应该以可行性研究为基础,选取多种方案,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制度。
2、投资处置的内部控制控制方法:
企业集团可采用招标方式对投资进行处置,积极寻找合作者。为保证资产作价合法合理,可采用岗位分工、财产保全控制、审计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方法。
3、资产转移和产权收回的内部控制方法:
资产保全控制方法:对于实物资产应编制回收清单,并由资产接受部门接收清单,依据清单罗列的资产核实收回的资产是否正确。货币资金形式的资产,财务部门应遵从相关的规定及时办理收款业务。对于无形资产,控制重点是确保被投资单位是否还在使用。以债券形式存在的资产,财务部在收回资产后要确认债券的价值和真实性。资产进行投资处置后,财务部应对资产回收清单和验收报告进行及时的核实,并及时跟踪未收到的资产。另外还可以组织内部审计小组对资产处置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总之,相对于单个企业投资而言,企业集团的投资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单个企业投资面临的问题,又涉及到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因此,在进行企业集团投资管理时应该站在较高角度,从战略目标出发,更加科学高效地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万江.高级财务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张立波.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战略的观点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
关键词:证券公司 净资本 资本监管
1989年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通过《证券公司资本充足率标准》,对证券业提出资本监管要求。我国2002年开始对证券公司进行净资本监管,并于2006年净资本监管又被监管部门赋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监管效应的发挥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一)方法的确定
资本充足性监管效应发挥与否,主要在于监管能否促使证券公司保持较高的资本水平并降低流动性风险。下文通过建立模型,对证券公司实行净资本监管要求后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监管效应的发挥程度。
资本监管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影响证券公司的资本水平的因素,以及影响证券业的风险水平的因素,同时资本可能对风险有影响,风险也可能对资本有影响,与这种关系的研究最匹配的模型是联立方程模型。
Shrieves and Dahl(1992),Jacques and Nigro(1997),贺潇颍(2006),郑宇婴(2006)都是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资本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效应。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是由Zellner和Theil于1962年提出的,当方程右边变量与误差项相关,并且残差存在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时,3SLS是一种有效的估计方法。
综上所述因素考虑,因而本文选取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同时由于监管期间为2002年以后,时间较短,拟采用每个时点的多家公司进行横截面数据分析,以解决样本数据期较短的问题。
(二)变量的选取
由于缺乏对中国证券业资本监管效应实证研究,如何对证券业的资本监管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界定成为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银行业资本监管效应研究模型通常选取的变量是:资本充足水平、风险水平、资产规模、收益水平、前一期风险或资本水平、是否达到8%的充足要求等。证券业资本监管效应的研究,首先按照与银行业相同,而后逐一分析的方法,最后通过模型验证选择变量的合理性。
1.资本充足率水平。研究资本监管效应,核心的内容研究资本变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因而资本充足性水平作为因变量是合理的。一般而言,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水平的指标有两个,一是净资本总额的高低,如综合类券商不低于2亿元;二是净资本对自有总负债的比率,即净资本/自有负债总额,要求比率是不低于8%,即一个是绝对指标,一个是相对指标。由于中国证券业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资本来源局限于股东投入及发行长期次级债。资金筹集其它方面,少数公司拥有发行公司债、或银行间短期资金拆借的资格,但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经营,不允许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因而相对而言,证券公司负债渠道相对狭窄,结果是大部分公司的净资本与自有负债之比远高于8%,甚至倒闭或托管公司,该比例也超过8%。因而出现达到8%的比例并不意味着流动性风险低,8%的资本充足率不能衡量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净资本总额的指标作为净资本充足性水平,净资本是证券公司能够在短期迅速变现的资金数额,净资本水平高,意味着证券公司在出现市场风险等情况下拥有大量的可迅速变现的资金,随时备付各种风险,保障证券公司不会发生流动性问题。该指标高,意味着资本充足,否则意味着资本不足。
2.风险水平。研究资本监管效应,核心的内容研究资本变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因而将风险水平作为变量是合理的。由于净资本监管的核心内容是防止发生流动性风险,因而选定的风险水平指标必须能够衡量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许多学者在研究风险时,选择收益率的方差作为风险。这种风险指标的选取实际上是衡量收益风险,即收益水平的波动幅度,在中国现实环境下,证券公司发生流动性困难,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收益波动超出承受能力。很多被托管的公司,如汉唐证券,收益率波动并没有出现问题,只是发生流动性风险,因而必须选取适宜的指标来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
低流动性资产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低流动性资产是指证券公司净资产中有多少已经失去流动性或难以变现,它的计算公式为:
低流动性资产=净资产-净资本
低流动性资产说明净资产中有多少已经难以变现,不能解决流动性困难,该指标更符合本文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需要,本文选取它作为风险衡量指标。
低流动性资产越高,证券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低流动性资产越低,意味着证券公司拥有更多的能够随时变现的净资本,因而流动性风险越小。
3.资产规模。国外文献很多数发现,金融业的规模与风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同的国家关系方向并不一致。一方面,大机构的通常资本金数额较多,但另一方面往往托管客户资产也较多,出现投资机会也多,因而一般倾向于减少所持有的流动性资金,因而规模与风险正负向关系都有可能,关键是在现实监管环境下,哪个因素作用更强。
从我国监管实践来看,2002年之前倒闭的券商其往往较小,据统计倒闭的最大的君安公司的资本额只有7亿元,在2004年前后爆发危机的各证券公司中,不乏有一些大券商,如海通证券、申万证券等等。因而资产规模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是否有显著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其选择为变量之一,同时借鉴其它学者的衡量方法,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表示规模水平。证券业规模水平与流动性风险或资本水平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需要实证结果进行评判。
4.收益水平。通常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越高,其内部资金积累能力就越强,因而收益率水平与资本充足性水平、流动性风险水平之间应该有一定关系。
资产的收益状况通常有两个衡量指标,一是总资产收益率,即利润除以总资产,另一个是净资产收益率,即利润除以净资产,由于我国证券公司托管了大量的客户资产,选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证券公司的收益水平更为合理。
收益水平与资本充足水平关系推测应为正相关,即收益率越高,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强,净资本水平越高;收益率越低,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弱,净资本充足性水平越低。
收益水平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推测应为负相关,即收益率越高,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强,低流动资产越小,流动性风险越低;收益率越低,其自身流动性资金积累能力越弱,低流动资产越大,流动性风险越高。
5.前一期的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从理论上讲,前一期的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应该与本期有关联。因为证券公司的资本水平或风险水平都是在前一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一期结果往往与前一期结果高度正相关。由于中国证券业融资渠道有限,净资本水平、风险水平改善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同时研究季度数据变化,研究同期较短,因而可以估计前一期资本及风险水平对本期有较大的正向影响。前一期资本充足性水平或风险水平分别选取前一期的净资本及低流动性资产。
6.是否达到监管要求。由于选取的样本公司中既有综合类证券公司,也有经纪类证券公司,同时是否达到监管要求有一系列指标,如绝对、相对、风险准备是否足额,选取的数据中没有充分披露这一内容,因而本文研究中由于数据不支持,而不选择此变量作为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对净资本监管效应研究中选取资本充足水平、风险水平、收益水平、资产水平作为研究变量,具体见表1所示。
(三)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净资本与风险关系假设,考虑到证券业净资本与风险的影响要素,本文建立以下联立方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CAPj,t=a0+a1SIZEj,t+a2ROEj,t-1
+a3RISKj,t+ a4CAPj,t-1+uj,t
RISKj,t=b0+b1SIZEj,t+b2CAPj,t +b3 RISKj,t-1+wj,t
其中J表示第J家证券公司,T表示第T年。
数据的采集
年度数据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数据较为准确,将研究时点确定为每个年度末。我国证券公司资本监管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因而研究期间选为2002年到2006年末及2007年6月31日五个时间点,为了能够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本文采用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2002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重组且其各年年报数据要素齐全的公司,经分析共有31家公司符合上述特征。本文选择的31家公司及分析项目要素见表2,具体各年数据见协会网站。
实证结果与分析
模型公式:
INST C roacapp_1 riskk_1 size
capp=C(1)+C(2)*size+C(3)* roa+C(4)*riskk+C(5)*capp_1
riskk=C(7)+C(8)*size+C(9)*capp +C(10)*riskk_1
通过Eviews软件,对2002年以来各个年度净资本与风险情况进行联立方程分析,每个时点选取31家公司进行截面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证券业资本与风险状况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实证结果
本文列出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情况,分别见表3,表4,表5和表6。
(二)结果分析
就整个联立方程模型来看,2004年到2007年6月这四年的拟合程度都比较好,特别是2007年6月的风险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达到了0.96,其它几个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也大都在0.7以上,这些表明,联立方程模型所选择的解释变量还是比较适合的。
滞后项CAP(-1)对资本状况CAP的影响为正,说明证券公司资本状况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风险状况RISK对资本状况CAP有显著的负的影响,说明在目前风险导向的资本监管政策下,证券公司的风险提高会明显降低资本充足水平,风险的降低会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滞后项RISK(-1)对风险状况RISK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我国证券行业的经营风险与前一期高度相关,即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周期持续性,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改善。
资本状况CAP对风险状况RISK存在着一定的正向反馈,说明若证券公司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流动性已然不佳),则证券公司存在着主动降低风险水平以适应新的流动性水平;随着证券公司净资本状况的改善,证券公司资本水平提升到较高水平,证券公司有能力适当增加风险资产,适当提升风险水平。
资产收益率(ROE)的系数为负,但是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证券业的资产收益率(ROE)对于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没有影响,证券公司净资本的提高主要通过增资扩股等外部途径解决,证券公司内部收益不足以大幅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通常资产规模对于证券公司的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的影响一般为负,即资产规模越大,自有资本和资产风险就越低,可是T统计量绝对值显著小于2,就说明了对于国内的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对于净资本金额和风险状况的影响不太显著。
2006年的结果中,由于常数项的T统计量不很显著,因此第一个方程得出的R统计量出现负值,2005年的第二个方程中得出的R统计量比较小,只有0.4,也是因为常数项的T统计量不很显著。除了这两个方程外,其余的年份和方程的R统计量最小是0.7,出现在2005年中,除此之外,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方程的R统计量都是达到0.9以上,因此,可以判断用此方法是合适的。
结论
综上,本文通过对31家证券公司2002年以来的年度数据,进行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是我国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与资本之间呈现负的显著关系,净资本监管带动了降低了证券业流动性风险水平,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监管效应显著,该项政策应继续实施。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文强,陈华良.中国证券行业的净资本监管体系及其制约因素.国际金融研究,2004(11)
2.步国旬,周旭.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证券,2006(10)
3.贺潇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4.赖晓永.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5.郑宇婴.资本监管、银行行为与监管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
6.柳淑丽.我国证券公司资本充足性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7.吴智.基于资本充足性监管的证券公司监管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7(3)
8.薛山.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的效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9.中国证监会赴美净资本监管体系考察小组.美国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充足监管.中国证券,2006(4)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01-02
法务会计在国外是防范和打击财务欺诈、建立良好经济秩序的有效工具,在海南也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海南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法务会计在海南的应用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还是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甚至是企业管理方面都已运用了法务会计。然而,法务会计在海南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1.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滞后。坚实的理论体系是法务会计快速发展的基础。由于法务会计引进我国的时间较短,在海南甚至全国,对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首先,法务会计的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法务会计的定义、目标、职能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广泛,尚未达成共识。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统一导致了法务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间以不同的名义、不同的形式出现,进而导致社会对法务会计缺乏认识和了解。例如,海南法务会计的功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部门间缺乏统一的认识。其次,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涉及范围狭小,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经济诉讼案件的查处方面,而对法务会计在政府监督、企业管理的应用研究甚少。再次,研究人员少,研究的问题分散,取得的成果也较少。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搜索“法务会计”相关的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只有914条的查询结果,没有发现关于海南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海南对法务会计的应用研究同样缺乏。首先,对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法务会计专家对法务会计在案件诉讼、财务舞弊案件中的应用已经形成共识,而对政府应用法务会计进行经济监督管理和企业应用法务会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其次,对如何发挥法务会计作用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目前,对于法务会计的准则、机制、执业机构、执业人员、执业规范等的研究成果不多,更没有达成一致认识。
2.法务会计的认知度低。笔者主持的课题组对海南省关于法务会计的相关事项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律师事务所的从业律师及企业单位会计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份,其中高校48份、会计师事务所28份、律师事务所24份、企业50份。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法务会计在海南的认知度很低。
3.制度不完善。海南缺乏法务会计准则和执业标准。不同机构在行使法务会计的功能时,依据的法律法规基本各不相同。如法院依据的是《民法》、《民事诉讼法》等,审计部门依据的是《审计法》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用法务会计时,一般依据的是《公司法》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导致从事法务会计相关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各自为政。法务会计无法在海南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不易被社会广泛认可。
由于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对法务会计人员的从业资质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法务会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法务会计工作的质量,甚至会产生更多的法律纠纷。法务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过失或故意可能会提供错误或虚假的专家意见,给委托人或者第三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法务会计人员因此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给法务会计诉讼支持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的发展。
4.没有法务会计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目前海南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法务会计的基本职责由非法务会计机构和人员履行。例如,法院等司法机关在涉及到财务数据鉴定的时候一般是由其司法鉴定中心或者是委托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审计部门在进行离任审计或专项审计一般是其独立进行或委托会计师事
务所参与进行;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一般是由监事会或其他内设机构进行。
海南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检法机关内部的司法会计鉴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内部专业人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员。
司法机关的鉴定人员与法官存在的关联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独立性,违背客观公正原则,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同时,司法机关的鉴定人员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受行政部门官僚之风的影响,通常工作效率较低,可能会影响法庭审理的进度。
海南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相关业务的人员大多是注册会计师,并未取得法务会计专业资格认证,对法务会计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处理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工作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符合咨询业务和审计业务分离的发展趋势,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业务,其与公司、银行、政府、监管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执行法务会计工作时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和独立性。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法务会计业务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和法务会计咨询服务两者之间的冲突。其他机构从事法务会计的职责时也会面临类似问题。
二、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在全国率先成立法务会计专业研究机构。可由海南省社科联牵头,组织海南法学界、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成立海南法务会计专业研究中心,同时吸纳全国专家学者参加,专门从事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对法务会计课题申报和立项给予一定的倾斜,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资助,争取每年有10个省级课题立项,1~2个国家级课题立项,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解决海南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奠定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使海南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其次,加强应用研究力度。用2~3年时间对海南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依据、执业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的调研,提出在海南发挥法务会计作用的详细建议。再次,借鉴国外经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交流,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已经较为成熟,应该经常举办交流会,加强国内外法务会计专家学者在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第四,创办专业期刊。创办法务会计专业期刊,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务会计的认知度。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当前,可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法务会计,使更多的人了解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法务会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在开展法务会计研究的同时撰写普及性和推广性文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务会计知识普及活动。此外,海南社科联或拟成立的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等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及其他机构,共同举办有关法务会计的研讨会,使法务会计在海南的认知度得到极大的提升,让更多的专业人士了解法务会计。
3.建立健全法务会计制度。从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法务会计是在健全的法律监管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己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法务会计体系。在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之前,海南可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大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政策优势,进行法务会计立法的试点工作,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建立法务会计制度体系。首先,海南省人大制定《海南省法务会计准则》。《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基础,包括法务会计的内涵、特点、原则和一般工作准则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细化,对法务会计工作进行具体规定,包括法务会计主体、方法、程序等具体问题。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补充说明,可以增强具体准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包括法务会计人员获取证据的类型、法务会计的法律责任和损失计算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海南可以结合《海南省法务会计准则》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同时配套建立法务会计的相关的制度体系。一是要有统一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技术测评体系
;二是建立统一的鉴定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师责任制度、法务会计专家出庭作证和质证制度、法务会计鉴定收费标准等内容;三是法务会计的准入管理体系,即对法务会计师和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统一的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包括确立法务会计师考核标准及实施后续教育;四是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人员违法处罚管理办法。
4.进行法务会计执业资格认证,建立法务会计执业机构。海南可以在全国率先成立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开展注册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证,并且对其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以促进法务会计师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为基本理念。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除了负责法务会计师资格的认证和后续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已取得法务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定期进行年度审查。注册法务会计协会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强化他们的行业自律意识与规范,确保法务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
海南可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务会计考试以及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会计学、审计学、民法、经济法和诉讼法等综合学科。法务会计考试要独立于任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保证法务会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要求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及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
海南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成立专业法务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设置法务会计部门,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5.加快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对法务会计人才短缺的现实,海南除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外,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海南省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试验改革,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法务会计教育,尽快培养出既掌握会计知识又精通法律知识,既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敬业精神的法务会计人员。现阶段可以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开设法务会计本科本科专业;同时,也可以在海南大学会计学硕士方向中设立法务会计研究方向。此外,还可以通过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法务人才。
[本文是2012年立项的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旅游岛视野下的法务会计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nsk(gj)12-4)和2012年立项的海口经济学院重点校级科研项目《法务会计在经济案件诉讼中的运用》(项目编号:hjkz12-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连秀红(导师:李日昱).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2.孙亚丽(导师:徐文华).法务会计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3.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
4.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4(7)
5.谭立.论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联系和区别[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司法会计鉴定①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该理论研究的学者较少,相关理论研究专著和系统研究的论文不多,没有形成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框架。而现阶段学界对于学科名称的争议较大,存在不同观点,形成不同学派,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该学科的发展,制约了理论的研究,但是,司法会计鉴定实务的快速发展,急需理论指导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并构建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结构就显得很迫切。
一、国内学者关于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结构的观点
(一)构建基本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
黎仁华(2009)认为,研究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必须首先设计法务会计的目标,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张苏彤(2006)认为,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以目标作为研究的起点,用于指导所有其他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这种思路在法务会计当中仍然适用。万宇洵、胡巍(2005)认为,以法务会计目标与环境的结合作为逻辑起点,将其置于整个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由其决定和影响该理论结构的其他要素。李丽莉(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应当以法务会计本质(即法务会计的本质属性和它的职能)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论述了以此作为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理由。
(二)构建基本理论结构的观点
金(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提出问题,即明确法务会计是什么。第二,问题的分解。分析法务会计的目标、法务会计假设、法务会计证据原则、法务会计的相关制度。第三,问题的检验。法务会计报告什么?信息质量?法务会计的结果,必须与法务会计的目标相对照。
李丽莉(2007)认为,法务会计理论体系框架应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基本理论至少应包括法务会计相关概念、目标、假设、法务会计的范围以及报告等内容。法务会计的应用理论主要对法务会计法律责任以及法务会计工作规范进行研究。
黎仁华(2009)认为,在确立了行为目标的基础上,依照法务会计的理论要素与结构框架的逻辑关系构建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其结构框架由法务会计环境系统、法务会计决定系统、法务会计保证系统、法务会计运行系统所构成,并论述了该理论框架的逻辑关系。
刘仲文、谢玉爽(2009)认为,我国可以参考英美法务会计概念框架,根据国情建立中国法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其广义法务会计概念,包括诉讼协助和会计调查两部分。其内容包括:法务会计主体、服务对象、应用领域、常见业务分类、常用方法和技术工具、法务会计报告六部分。
盖地(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应当包括法务会计的含义、概念、目标、程序和原则、方法、范围以及法务会计报告几个部分。
王保平、陈红英(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结构应当包括法务会计的职业特性、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赵晓丽(2004)认为,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论结构,从司法会计鉴定的涵义、司法会计鉴定的模式、司法会计鉴定的主体、司法会计鉴定的依据标准和证据、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程序和报告等方面构建。
(三)对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结构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多数人在研究基本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和结构内容上,参照会计理论结构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尚未真正体现司法会计鉴定的本质特征及其逻辑关系。
有学者认为要将“基本理论结构”的构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由此提出,第一,明确司法会计鉴定的内涵;第二,提出“目标”、“假设”、“证据原则”、“相关制度”;第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检验――“关于报告和信息质量”。这样建立的理论结构有实践基础,且能指导实际工作。有学者将理论体系框架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笔者比较认同以上观点。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发现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司法会计鉴定本质和规律性的基础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理论,并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应用理论,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
也有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理论结构的逻辑框架”,并且将“目标”作为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但没有论述为什么要以“目标”作为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也没有具体探讨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包括:概念、目标、程序和原则、方法、范围以及报告;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职业特性、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以上观点考虑了构成理论框架各要素的逻辑结构,有其合理性,但未对理论框架的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仅仅是在面上探讨,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由此可知,学者们对于基本理论框架如何搭建,目前也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观点。
二、国外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现状
(一)以法务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对法务会计的研究是随着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在法庭上作证这一现象的大量发生而产生的。科纳斯・W・罗宾逊(KennethW.Robinson)(1952)总结了注册会计师在诉讼支持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在检查证人时就与会计技巧相关的问题向出庭辩护律师提供建议;二是为法庭或陪审团澄清会计上的争议。②马克斯・路易(Max Lourie)(1953)提出了“法务会计”的概念,分析了法务会计的讨论范围、领域,法务会计人员在审判前的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的相关证据等等。弗朗西斯・C・迪克曼和罗纳德・普莱斯(Francis C Dykeman,Ronard Press)(1982)出版了《法务会计:作为专家证人的会计师》。该书从诉讼过程中提供专家证人服务的会计师的视角概括了法务会计的司法程序,以及会计人员在不同阶段的角色。
法务会计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务会计研究加强了对舞弊现象的经济理论和查处技巧的探索。G.杰克.波罗格纳和罗伯特.J.林得奎斯特1997年再版的《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新工具和技巧》主要论述了调查、侦破和预防白领阶层舞弊、雇员舞弊、会计舞弊、证券舞弊、破产舞弊、计算机舞弊等经济犯罪行为的技术方法,并整理出大量的案例以及重要的法律规定,以说明舞弊的手段及其识别方法,其目的是运用会计、审计和调查技术来侦破财务舞弊和解决财务犯罪的问题。
波提那・K・彼得森和大卫・R・博恩赫尔(Botina K Peterson & David R. Barnhill)(2003)针对1993年Daubert诉Merrell Dow制药公司案以后法务会计人员在法庭上的专家证言所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了当代美国的法务会计人员作证时所面临的挑战,并且提供了应对指南以及应当遵守的准则。波比・沃加、金・卡普里奥提和瑟斯・C・安德森(Bobby Waldrup,Kim Capriotti & Seth C.Anderson)(2004)分析了法务会计人员在法庭上的角色和任务,总结了法务会计人员在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通用的五个步骤――明确问题并且量化目标、选择衡量目标的一般标准、系统的净化数据、将资料与标准相比较、得出结论。
从美国《法务会计》(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可看出,美国的法务会计着重实务研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二)对国外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评价
从国外法务会计的研究现状可知,国外对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非常少,更倾向于实务方面的探讨,特别是对实务中的舞弊审计技术方法、财务调查方法进行探讨;更多是从案例的角度,关注热点问题和技术解决方案。可见,在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实用主义思想和实际案例对其应用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对其法务会计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构建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结构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把目光放在单个的理论结构要素上,或者是简单地组合单个要素,系统、完整地进行研究的则很少。本课题组试图构建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结构,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对于一个理论体系而言,其逻辑起点的选择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同的逻辑起点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理论结构,而且逻辑起点的正确与否也决定着整个理论体系是否能够成立。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指构建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结构所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最抽象的范畴,是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结构最原始的出发点。
对于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选择,若单独以目标作为起点有可能使理论结构研究带上更多的主观色彩而偏离所处的客观环境,单独以环境作为起点又难免在构建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客观环境而丧失主观灵动性。③若以“目标+环境”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会随着不同时期复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既然“目标”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不能以其作为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否则,理论体系就会发生变化或调整,难免会出现司法会计鉴定行为规范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的问题,建立司法会计鉴定理论体系的目的也就达不到。笔者认为,逻辑起点应具有持久稳定性,并且能够反映事物变化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考察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历史起点。恩格斯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探讨司法会计鉴定的起源,找到其本质特征,也就找到了逻辑起点。因此,本文从司法会计鉴定的涵义入手探讨其本质,以司法会计鉴定本质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
(二)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的构成要素
在总结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规律时,在了解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实际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的普适性出发,关注其共性和规律性,使理论具备客观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征。笔者认为,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基本理论的构成要素为: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目标、假设、原则、司法会计鉴定证据、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和方法、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以及相关制度。
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理论结构研究,以司法会计鉴定本质作为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分析司法会计鉴定是什么,界定司法会计鉴定的内涵及本质,这样才能界定合理的研究范围;在司法会计鉴定的合理范围内确定其目标,使理论不偏离实践;司法会计鉴定生存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需要设定一定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司法会计鉴定的假设;司法会计鉴定原则是约束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行为。因此,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目标、假设、原则构建成基础理论;司法会计鉴定证据、司法会计鉴定准则、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和方法、司法会计鉴定报告以及相关制度构成应用理论。
【参考文献】
[1] 金.论我国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在诉讼支持中的运用[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黎仁华,付国民.从系统论角度论法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
[3] 张苏彤.论法务会计的目标、假设与对象[J].会计之友,2006(1).
[4] 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
[5] 李丽莉.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刘仲文,谢玉爽.借鉴英美法务会计构建中国法务会计概念框架[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5).
[7] 赵晓丽.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论结构初探[J].河北法学,2004(11).
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具有起步晚,相伴政府主导并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而发展,经历了从政府机构至民间机构的转变,在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无法进入高端市场等特点。注册会计师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自身发展上,基本处于被动应对市场和为审计而审计的状态。从整体上看,注册会计师还局限在简单地以审计行为谋取生存和发展,尚未跨出狭义的审计范畴、深入理解审计风险与公司风险的关系。只有注册会计师从整体上在对民间审计有了如下理解之后,外部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才能有效发挥:控制公司风险才是控制审计风险的真正源头;鉴证收费由单纯的成本或委托与受托交易费用变为基于公司和股东的增值服务收费,并以此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提升收费的理由;社会审计作为维护资本市场公平公正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经济资源,体现民间审计真正的社会需求。
二、法律法规重责任轻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双重挤压的执业环境有待改变
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分别对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的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做了规定,但总体上重行政与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并因此导致社会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低。这种重行政与刑事而轻民事的法律责任体系,容易导致注册会计师事实上承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公众理解的违规成本不对称,也是审计收费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并由此形成了注册会计师收益与承担的责任不匹配,不得不以低收费、强责任与高风险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局面。
保障审计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强化民事责任并培养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外部审计公司治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以下方面的逐渐完善:一是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的逐渐平衡、或侧重于民事责任;二是从市场规则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维护市场公平、打破市场壁垒、通过市场机会和执业中的锻炼与实践,提升内资所各层次客户的执业能力与经验,培育其民事承担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责任的强约束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责任能力,引导外部审计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治理功能,完全将控制审计风险和发挥公司治理功能合为一体。
三、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尚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审计若只是局限在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内部控制领域,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就事论事,既不能控制审计风险,也无法发挥公司治理功能,为此,自2006 年起,审计准则变更为风险基础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要评估控制风险,而且要评估固有风险,在对公司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并依此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了解公司治理状况,并应关注到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因此,风险基础审计为注册会计师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提供了基础。
做好风险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上拥有会计审计等核心知识、经济、金融和企业组织管理等支撑与背境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技,除此之外,还要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职业技能和保障这些知识恰当运用的职业道德素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 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进行了明确,但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行业状况,注册会计师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这些要求,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四、有待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持续改善
诚信是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和发挥公司治理的基础,但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历各种不诚信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付出巨大代价后,社会整体会反思,诚信会逐渐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物欲会随之慢慢消退,浮躁会渐渐远离。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为维护诚信,前期来自于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和阻力都比较大,后期也逐渐减少,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五、有待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会受到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职能有效发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已执行近十年,虽有持续改进,但仍然存在独立董事不独立、独立董事为“花瓶董事”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制度设计期望或初衷难以实现,由此也影响外部审计所应有的公司治理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尚未完全形成,沟通多为单向,即注册会计师根据要求将审计策略与计划、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审计结果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应关注事项和协助解决问题的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在会计师事务所选聘与解聘时独立董事形同虚设,基本上仍由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决定;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很少及时反映到董事会甚至是股东大会;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要求董事会及时解决。
六、依赖于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恰当认同
外部审计治理作用的发挥既依赖于实施主体注册会计师,也依赖于受体上市公司,只有上市公司自愿需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的治理功能,外部审计的治理功能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这是必要条件。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意愿与资本市场对其公司治理健全与否的反映有一定的关系,资本市场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其是否给予溢价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形成肯定和否定性评价,引导上市公司形成完善公司治理的意愿。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恰当认同,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一定关系,投资者的素质、基金的投资理念、传播或传导信息的媒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尚未形成资本市场恰当反映公司治理和认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基础,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反映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认同度尚未形成恰当的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建公司;流程再造;企业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执行层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siness proces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hich undertaken by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point out that take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for the corpora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in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rchitecture to build a relatively flexible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the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bear b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companies.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mpany; process reengineering;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layer; executiv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城建公司现阶段企业管理的问题根源
1、概述
城建公司是地方政府因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承担政府开发管理职能、受当地人民政府的委托进行征用土地、拆迁、安置的建设开发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加大,这必将给地方城建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数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单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陆续扩展到房建、地铁,特别是地方城市不断出现的新城市建设、国家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城市轨道建设;二来,单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越来越大,项目所综合专业工程越来越多,涵盖从市政道路、土建安装工程、通讯一体化等。另外,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地方城建公司更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平台,承担地方政府债务转化。
随着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特性的转变,对承担着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者的城建公司来说,只有随着经济特性的发展,不断推动公司内部从企业文化到企业组织流程的变革,才能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需要。
2、企业管理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
城建公司的总经理一般由地方政府指定,组织上一般率属于政府城建主管部门管辖,城建公司的管理模式及人员组织架构类似于事业单位的基本运作模式。同时,城建公司具有企业单位的特点,从前期的项目立项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材料采购等,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城建公司也承担着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值增值的工作,城建公司的每项固定资产投资,还须经受住社会化和地方政府财务审计部门的审计。
城建公司企业组织架构一般以职能划分为主,实行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金字塔型层级命令控制体系。职能管理的重要特点是重视职能管理和控制,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职能部门专业能力相对较强而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较少,项目工作联系更多地通过职能部门经理上升到主管层面解决。职能部门内部还存在专业、岗位不同分工,根据不同的项目,安排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如下图1.
这种组织的工作程序和职责规范明确,便于工作控制。但是,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繁琐、信息流程耗时较长且效率低下,越来越不适应多项目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单个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投资额越来越大,专业类别越来越多,项目建设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建设项目的流程控制和专业精细化分工及专业间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
另外,随着城建公司所承担的地方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类别不断增长的需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政策导向,也对城建公司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市场环境,满足地方政府对城建公司企业自身建设的要求,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流程再造逐渐成为了城建公司企业管理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拟以项目管理为出发点,以理顺项目管理信息流程、加强项目协调沟通机制为目的,对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再造,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城建公司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方法初探――企业流程再造
1、企业流程再造概念及方法简述
企业流程再造,是通过对流程的规划、设计、运转及控制等整个程序实行系统地、全过程管理,从而达到全面优化企业功能的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对业务流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信息流程重组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达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流程实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流程再造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路径和顺序的变更上。
流程再造必须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再造转换管理模式,使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发挥管理效益。对国有企业而言管理流程再造虽然不会像其它企业对原有管理流程具有颠覆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原有无论是业务流程还是管理进行逐步变革和整合,是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城建公司企业流程再造初步探讨
鉴于国有企业在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主要是是利用信息手段为主,以项目为核心,对企业组织架构的管理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整合、重塑。具体到城建公司的企业管理流程重组,需要考虑企业流程再造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兼顾企业组织架构的弹性发展。为此,在不彻底打散企业组织原有基本架构的前提下,利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或从社会引入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根据不同的建设开发项目,组建相对松散的项目管理机构,对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如下图2.
流程改造过程中,主要抓住业务信息沟通机制的几个方面:会议流程、沟通机制、汇报流程、会议内容、业务内容、基础数据建立;监督、检查;项目管理人员岗位再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职能管理人员的再培训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基础,也是企业流程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改造后的企业管理流程特点主要有:
1)管理决策层面,仍维持简洁的直线式,由总经理、副总经理直接领导,这种信息流程设计使得所有的决策及决策支持信息反馈及时、真实,避免了信息多层传递时不及时、失真。
2)管理层面,组建以各职能部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参与的松散的项目管理机构,该机构总协调人可根据项目特点的需要,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分别负责。对于投资规模比较大、复杂的开发建设项目,引入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承担项目的主要协调管理职能。保持管理层面的弹性,是本流程改造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主要是根据项目的特点及城建公司的发展,对项目的管理层进行弹性调度和管理,既要提高项目管理的实效性,又要使企业管理架构不致无形扩大增加企业管理负担。而保持项目管理层弹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合理地利用行业专业管理资源,根据国家行业管理政策,积极利用专业项目管理公司,加强或充实项目管理力量。
3)执行层面,以外聘专业项目管理公司或专业职能管理人员为主,以配套的项目管理信息统计、跟踪、汇报机制为基础,打造企业项目综合信息平台,它是企业项目实施层信息的汇总,是沟通实施层与管理层、决策层的桥梁,是决策层项目决策管理的基础。
4)企业信息流程方面,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协调、沟通、决策机制。项目管理的各种会议,是企业在项目上信息协调沟通的主要场所和方法。
三、流程再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流程再造是对原有流程的打破,这必将引起新旧流程的冲突和反复。因此,详细制订和把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方法、方式,是企业流程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1、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必将遇到人力、物力方面的阻碍,统一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流程再造的认识,并加强流程再造的管理,是企业流程再造是否成功的前提。
2、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信息机制,理顺项目信息在新的企业管理流程中的建立、流转、决策机制。包括项目信息统计报表,项目信息汇总、沟通,及项目信息化、精细化建设。新流程系统的建立,是流程再造是否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3、建立成熟的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新流程的建立,必然带来项目岗位工作内容、信息流转、管理沟通机制的变更。通过管理培训,加强员工对新流程的了解和把握;通过培训,让员工跳出专业的范畴,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培训专业管理人员从原来的实施、执行角色向综合协调、管理角色的转变,培养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业务培训,有利于新业务流程的实施,确保流程再造后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工程项目管理》成虎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网络型公用事业PPP 模式运作的机制设计研究》刘丽 东南大学建筑系2011硕士论文
3.《建筑施工企业流程再造问题的研究》张静 东南大学建筑系2011硕士论文
4.《业务流程再造》J・佩帕德(JoePeppard) p・罗兰(PhilipRowland)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