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鉴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鉴赏论文

篇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八、开题报告参考文本: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一、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七、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期限为五个月左右,2008年5月开题,2008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分为查阅指导教师指定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资料整理、最后成文四个阶段。

2006年5月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06年5月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06年6月资料整理阶段。

2006年7月最后成文阶段。

开题报告参考范文:

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中,教育公平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智障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障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智障儿童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仍需要人照顾或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闲置在家,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依然靠父母养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智障学生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将来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最终能够获得社会的理解、接纳和重视,使之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分享社会的进步成果,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近十年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国际上非常重视“支持——融合”,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国内外也研究出了很多课程体系和评量标准、教育方法,但其中的教学方法有的范围太宽、有的层次太深,不适合我校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课题,争取经过摸索研究,让赏识教育贯穿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智障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智障儿童在课堂中愉悦接受知识、找回失去的自信,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以表扬和多元赏识为主,为这些残缺的孩子找回自信,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为目标,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社会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美工、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书法、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研究出适合特殊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

根据培智学校的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有教材的课程和自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的校本课程的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充分挖掘智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家长、同伴的赏识中尽最大的可能找回自信,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便于以后更好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了的环境理解和对自我的了解。教师不应该使用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来促进学生学习,而是要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可以“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为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赏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赏识教育的启发在于:第一,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教师与家长应首先关注的,满足学生健康、科学、安全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第二,要大力倡导先进的、和谐的师生观,尽量满足学生爱和被尊重的需要。

2.国内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赏识教育源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四块糖果”这一经典案例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教育思想。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和眼睛。他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一直激励着许多的教育工作者。

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教育”,是陶行知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周老师致力于赏识教育的推广与研究,由最初的家庭教育推广到学校教育。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再建构、再提升。得到赏识、被尊重和理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赏识教育是源于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本理念的教育。周弘老师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3.趋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了解,我们认为今后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培养智障孩子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支持系统下能够逐步融入正常社会。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培养智障儿童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使我校的智障教育教学水平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切实得到锻炼,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三是使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养成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篇2

摘 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运动损伤的事件.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项目特点、学生运动技术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运动损伤不仅会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会给学生带来终身的身心健康困扰,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及预防.本文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寻求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以期指导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对运动损伤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0-02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但是,体育运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如果忽视运动损伤的存在,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预防,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的双重伤害.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除了体育项目自身原因外,与人体局部解剖生理特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运动损伤的理论性研究,并将其结合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以及康复治疗等运动医学体系,对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都非常重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重点等都给出了一定理论依据.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体育运动损伤研究的重点是运动动机与损伤的关系.得到的结论就是运动损伤与心理学、解剖学有一定关联,这为运动损伤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关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成长,与运动损伤相关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研究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不同程度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从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踝关节脱位、小腿肌肉痉挛、肌肉群拉伤、皮肤擦伤、皮肤组织渗出血以及软组织挫伤等.严重一些的运动损伤有骨裂、骨折等.结合现有的研究理论,笔者对运动损伤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2.1 技术因素

体育教学中,每一项运动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要点,只有对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全面掌握了,才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或者思想原因,容易忽视对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行为过当或者违反规则的问题,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2 身体因素

现阶段网络游戏、微信聊天等,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业余活动方式.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身体素质也开始走下坡.运动机能的滞后,或者学生带伤、带病参与体育训练,不仅会影响运动技术的顺利发挥,也会导致运动过程中危险性的提高,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2.3 心理因素

研究证明,运动损伤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容易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课也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多学生上课时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情绪低落、自控能力差、反应慢等消极态度.而且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在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时,存在怕受伤、怕失误的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韧带延展性和身体肌肉力量等指标都会产生一这的影响.直接为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埋下隐患.而且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忽视一些危险信号,这也大幅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4 场地及器材因素

场地、设施、器材以及运动服装等因素,也是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训练比赛时,如果场地不平整.比如地面结冰、有坑或者碎石等杂物,很容易导致学生跳动、跑动时摔倒或滑倒,造成运动损伤.此外,光线的明暗、气温的高底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另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如果运动服装不合身或者缺乏必要的护具等,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2.5 教学组织因素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时,缺乏合理的分析与全面的考虑,导致运动时间不合理或运动量不当.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很多准备活动都形同虚设,草草了事.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时间不足,就不能保证学生的肌肉、关节及骨骼等都能够适应运动状态,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或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状况的了解,再或者课堂纪律不严谨,学生之间活动随意,等都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 预防及处理运动损伤的实践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做好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大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设计.做好训练计划和指导工作.针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并向学生交代好具体的防护措施.教师还需要对各项运动要领进行认真说明,减少因技术运动不当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比如在教授足球时,应该将足球的基本规则及运动要领交代清楚.教师还需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护具,尽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将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进行剧烈运动后,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避免由于运动疲劳而引发运动损伤.

3.1.2 科学组织与管理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和热身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及教学安排,对上课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难度等进行科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还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让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使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升.

3.1.3 提高预防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学生自身也必须认识到运动损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学习一些专业的运动防护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和防护能力.在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穿着适当的服装,准备好防护用品.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避免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动作粗野或刻意冲撞而引发运动损伤.

3.1.4 强化身心素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不仅会影响到体育运动水平,也是运动损伤的直接诱因.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往往缺乏热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改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极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对自信心不足、胆小或者心理紧张的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鼓励、激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体育运动.

3.1.5 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也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及相关人员,应定期对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损坏或老化的问题,应该及时修整或更换.在体育运动之前,教师也需要对场地及设施等进行认真的检查,对存在隐患的环节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预防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3.2 处理措施

3.2.1 肌肉、关节或韧带拉伤

肌肉、关节或韧带的拉伤,是体育教学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形式.当出现拉伤时,教师应命令学生立即停止运动.然后利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涂于患处.由于发生拉伤的患处可能会出现局部血管操作或断裂的问题,因此,应该避免对患处进行按摩.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来减少患处充血水肿.如果伤势较为严重,可以进行局部的加压包扎.在伤后24小时以后,可以采用热敷、外擦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

3.2.2 骨折

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通常骨折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怀疑学生发生骨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患处出血,采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并用木板、纸板等硬质物体将患处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固定时要避免改变骨折部位形状.如果怀疑为颈椎或脊柱骨折,则不可触动或摇晃患者头部.

3.2.3 撕裂伤

对于撕裂伤,首先应该对伤口进行清理和消毒,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如果伤口较浅,进行简单的消毒即可,一般不需要包扎;如果伤口较为严重,则需进行必要的止血,然后使用消毒药水清洗创面,并迅速送往医院.

4 结论

近年来,运动损伤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时出现的运动损伤,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运动水平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和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孙颖玲.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J].国际会议,2012:91~93.

〔2〕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2011(11):34~35.

〔3〕师磊.高校体育教学常见运动创作分析与预防探讨[J].科教导刊,2014(3):126~127.

篇3

风险预警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实时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对已识别的各种风险状态进行成因过程和发展态势的描述与分析,并依据预警模型,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相应的警示信号[3]。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一)警源监测功能

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条件状况,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大量收集各方面信息,合理设定警源,监测企业可能面临、即将面临和已经面临的内外部各种不利条件和环境要素异动状况。

(二)识别诊断功能

基于预先设计的电子商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跟踪发现的异常情况,寻找企业中的不安全因子,通过指标值的变化明确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运用各种风险识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将监测的实际值与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判定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危害性。

(三)预防预控功能

监测、诊断风险之后,对症下药,判定是否需要采取预控对策,以及采取怎样的预控对策,制定预控方案,提早进入风险预防和预先控制,调动一切可利用的企业内外资源开展积极的风险救援行动,将各种电子商务风险进行消除、减弱、或转移,以减轻损失程度,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辅助决策功能

通过对每次预警进行评估总结,提高企业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能力,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预警系统和相关政策作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为企业电子商务各环节提供决策信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架构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构成包括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和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依据风险预警管理流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图1)。

(一)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

良好的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风险警源是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起点,也是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基石,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主要是根据风险警源系统收集企业信息、交易信息、安全信息、信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等,并能及时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风险信息的收集,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即利用互联网和企业既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收集,同时也要充分重视人际渠道、传统渠道来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结构化处理。

(二)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

风险信息识别是在确定风险警源领域的基础上识别出真正表征电子商务风险的信息,剔除非风险信息,是原始信息向风险征兆信息转换的过程与结果,是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情景分析法[4]。风险信息识别子系统运作的结果就是找出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中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信息风险、交易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政策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三)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

风险评估诊断子系统主要是根据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的类型,按照风险征兆的变化状况,对风险给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破坏进行系统和动态评估,从而确定风险警情的等级。电子商务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定风险评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或头脑风暴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风险信息进行计算,得出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依据严重程度将企业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无风险、轻度风险、中度风险、较大风险和重度风险五类警度。

(四)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

风险预警报警子系统主要是指根据风险程度的评估结果,并参照制定的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阈值,判断风险指标是否突破了风险警戒线,参照预警制度,决定是否发出警报、警报级次、报警方式。如果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则进行正常监控,并反馈信息;如果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有警状态,则要进行诊断分析,从而决定是否发出预警。由于在风险评估诊断时将电子商务风险划分为五类警度,因此,在报警子系统中,可采用蓝、绿、黄、橙、红5种颜色来标示风险等级。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稳健,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企业经营基本稳健,存在轻度风险;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存在中度风险;当预警信号为橙色时,表明企业存在较大风险;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企业经营状况很差,存在重度风险。在具体报警实践中,即使电子商务风险综合评价值处于正常范围内,如果某一类型风险的评价值偏高,也应引起注意,并适当报警,以避免该类型风险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五)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

风险预警预控子系统主要是根据风险报警的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散、化解、规避或者转移风险等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然后将信息反馈给风险信息收集子系统,并进行调整和动态监测。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电子商务风险,为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应该采用的规避手段;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电子商务风险再度发生。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策略

(一)建立预警组织机构

为了使电子商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首先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构。该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由企业内敢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参加,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织推动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对电子商务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改进风险预警方法、技术和模型,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并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电子商务风险预警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同时组织推动风险文化建设。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又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旨在风险管理,只有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预期效果。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行科学的资本管理、采用严谨的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完善企业治理机制、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的一切活动置于内外部监管之下,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健全内控管理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奖惩措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其业务运作的透明度,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三)确定警源分布总图

企业电子商务风险主要有7类风险,为了提升预警质量与效率,应广泛搜集、整理与电子商务风险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及其分布于企业电子商务的具体领域和环节,绘制出企业风险警源分布总图和各类风险警源分布详图,为风险预警奠定相应的信息基础,只有这样,预警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发出预警,以降低企业电子商务风险。

(四)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篇4

关键词:文艺创作、审美感受、情感作用

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文艺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一、情感的丰富性是蕴孕艺术灵感的前提

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形象(意象)。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泰山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怀,搏浪于滔滔的长江之中,又怎会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李白与朋友汪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当汪伦在桃花潭处为他踏歌送别时,李白满怀内心的感动即兴吟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款款,触景而发,直抒胸臆。

“诗以言志”、“诗缘情而绮靡”说最能反映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强调创作的情感作用。被誉为中国文学起源的《诗经》的国风和大小雅等诗篇,就是古代抒情文学的典范。“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刘协《文心雕龙。情采》)

这些说明,文艺创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创作者(主体)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灵感就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蕴孕并且最终产生。

二、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引起审美鉴赏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地使得主观上对事物倾注情感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审美思维与科学家抽象思维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维活动全靠情感作催动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动且感人。著名的罗马诗人名言——“愤怒出诗人”正恰是一个经典例子。“愤怒出诗人,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病或者在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是完全恰当的。”(恩格思《反杜林论》)

其实,诗人愤怒的原因在于主观上情感的专注。由于情感的专注,使思维主体往往处于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这种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维主体对客观意象的感受认识如同被阻塞高涨的江河水一样最终在“灵感”的突破口下非泻不可——完成创作。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时就是如此:“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就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犹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的写-----”(《我的作诗经过》)。

古代有关郊寒瘦岛的创作典故如“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虽说的是炼字炼句的例子,也足以说明强烈的创作欲望是在情感的倾注中激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协《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只有对事物对

象倾注饱满的情感,才会激发强烈的内心冲动——创作欲望。

三、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面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又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以“艺术”的形式来再现和表现客观社会存在呢?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即社会生活进行情感的系列思维活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竹》创作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在《题画竹》中阐述了画竹的全部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审美感受;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在上述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当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阶段),但它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自然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的“艺术”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感、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情感的审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物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同,创作主体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物象组合,最后酝酿催化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艺术构思。

四、情感的独特体悟实现艺术创作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说心理性格。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薛宝钗的虚伪、世故;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史湘云的凄怨等。人们心理性格的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自然也就不相类同。诚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看作因情感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吧。

篇5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必须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扎实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建成设施网络覆盖面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强、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机制灵活、群众满意度高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基层、不断创新、城乡统筹。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益性事业,必须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做好把握方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有效监管等工作。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文化惠民。④要坚持城乡、区域间文化统筹发展,通过以城补乡、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2、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

(1)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实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在加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的同时,重点规划与建设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实现“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空间布局,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进村落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把基层文化宫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要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文化设施,有组织地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功能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高效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三是根据《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基本原则,出台商洛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条例或办法,加强对已建或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四是针对商洛相当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欠完善、活力不够、效率较低的情况,积极探索与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机构,充分挖掘与发挥商洛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优化服务,提高效益。如通过采用总分馆制或加盟馆制、网络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以市、县图书馆为核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为基础,以企业、学校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具有商洛特色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首先,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公共文化单位要配足配强各类业务干部,理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职责和主体地位,着重解决专职文化站长的配备、使用、待遇等问题,建设、培育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文化员、村落文化员队伍。三是要把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素质,使志愿者更好地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促进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工作岗位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再次,要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3)进一步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博物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继续实现“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和“一村一年看一到两场戏”的目标。依托流动图书馆,扩大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起流动图书馆流通点。组织开展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群众免费或低价演出。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04-04

一、引言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连续发生了一些重大案件,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并且涉案的金额较大,案件的主要当事人是基层银行所处管理层级较高的管理者,而且有些案件发生的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和消除,最终酿成大案。这些重大案件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的声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减少或杜绝基层商业银行重大案件的发生是摆在商业银行以及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效率工资主要理论文献回顾

效率工资(efficientcy wage)模型或称努力榨取(effort extraction)模型,主要研究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与劳动合同效力之间的关系,并假定工人的努力程度是经济的内生(endogenous)因素,劳动合同不能确保工人达到合同规定的努力程度,工人的努力必须通过某种有效的战略诱导而出(Shapiro & Stiglitz,1984;Bowles & Boyer,1988,1990;Bowles & Giutis,1990,1994)。传统的工资理论认为,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增加雇佣劳动力,一直到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工人的实际工资相等。此时的工人工资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瓦尔拉斯均衡决定的。效率工资理论则认为,把工人工资提高到瓦尔拉斯均衡工资以上是防止工人偷懒,刺激工人努力工作而采取的激励措施(Solow,1979;Akerlof,1982),[1][2]夏皮罗和斯蒂格列茨(1984)则具体地提出了使工人不偷懒的工资的条件(no-shirking condition)。[3]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在委托关系的框架内把委托人(雇主)付给人(被雇佣者)高于瓦尔拉斯均衡工资解释成为防止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办法(Calvo,1979;Shapiro & Stiglitz,1984;Yellen,1984;Simmons,1991;Albrecht & Vroman,1996;Laszlo,2000)是当前对效率工资最流行的解释,其中夏皮罗和斯蒂格列茨(1984)模型的影响最大。

夏皮罗和斯蒂格列茨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人为从人获得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程度,支付给人高于瓦尔拉斯均衡的工资,如果人偷懒被抓到则被解雇。此时,解除委托关系是委托人约束人的手段。[4]由于人努力程度和工资的提高,劳动市场上对劳动力(人)的需求会减少,这样,如信贷市场出现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一样,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工作配给(job rationing),失业率增加。高失业率会对人努力工作产生约束作用。如果失业率很低,工人在偷懒被抓到并解除委托关系后,能马上找到与原来薪酬相近的工作,则高工资对人的激励作用会大大降低。高工资和高失业率在夏皮罗和斯蒂格列茨模型中是两个关键要件。这种思想与马克思的大量失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工人时刻面临失业的威胁的观点如出一辙,而且无论新古典经济学家还是激进派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一点(Green,1998;Spencer,2000,2002)。[5][6][7]

在夏皮罗和斯蒂格列茨模型中有四方面假定:一是委托人需要人的努力以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二是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三是所有人都相同,即在模型中不存在信息甄别的逆向选择问题;四是如果人偷懒被抓到则被解除委托关系即解雇。在夏皮罗和蒂格列茨模型中之所以不考虑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因为委托人既要付给人高工资使其不偷懒,又要付给人费用(premium)叫其讲真话的成本太高,因此在模型中只专注道德风险问题,而对逆向选择问题则通过所有人都相同的假定予以屏蔽(Ouassila,2004)。[8]

三、模型与分析

1.模型假定

2.银行与员工博弈的纳什均衡

在银行与其员工的监督博弈中,银行采取的战略是监督和不监督,员工采取的战略是偷懒和不偷懒,见图1。

在提高监督技术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IT系统。银行的IT系统不但是银行方便快捷地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的工具,也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监督的有力手段。通过进一步加快全行数据集中和客户集中管理步伐,实行单证集中处理、票据业务集中处理和信贷业务集中处理,建立预警监督系统等,进一步强化监督操作风险的信息科技手段,以及时发现和跟踪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全面监控操作风险。二是实现银行扁平化管理。IT系统在银行的广泛应用,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效率,使银行有条件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进而实现扁平化管理,缩短银行内部的委托链条,提高内部监督效率。

在加大监督力度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纠正存款立行思想和简单地以存款指标和市场占有份额为标准的考核办法,尤其要消除以发展业务和应对市场竞争为借口,忽视合规性管理和合规性检查行为。二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银行要认真落实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的工作力度的通知》,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纪检监察制度、稽核审计制度、统计制度、财会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实行严格而明确的问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期从源头入手,建立起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提高银行内部审计、监察、稽核的独立性,加大内部审计的力度,确保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四是对基层商业银行的负责人以及关键岗位实行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这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里是一种常规制度。通过以上措施,以期从源头入手,建立起内部制度健全并持续发挥作用的防范风险长效机制。

2.提高员工工资

在提高员工工资的情况下,一方面员工因珍惜自己的高工资而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在整个银行业提高工资的情况下,意味着行业劳动力需求降低、行业失业率增加,对员工偷懒行为形成约束作用,这两点都会促进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进而提高银行的效率。

当前,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改革。一是取消机关化的行政级别和干部管理制度,对职位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明确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和职责,形成新的职位体系框架,建立职位管理体系;二是综合地考核银行的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建立起银行绩效、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的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三是以市场化为分配导向,以当地同业薪资为参照,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按市场化原则引进稀缺人才,特别是关键岗位所需的特殊人才,建立起薪酬管理体系,进而形成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Solow,R.M.,1979,another possible source of wage sticknes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595-618.

[2] Akerlof,G.,1982,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 exchan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7,pp543-569.

[3] Shapiro,C. and J. Stiglitz,1984,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s a worker discipline dev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84.

[4] Stiglitz,J.E. and Andrew Weiss ,1983,incentive effects of termination to the credit and labor marke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1983.

[5] Green,F.,1998,neoclassical and Marxian conception of produ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2.

[6] Spencer,D.A.,2000,the dismiss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an essay on the evolution of a theory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4.

[7] Spencer,D.A.,2002,shirking the issue?Efficiency wage,work discipline and full employment,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4,number 3,2002.

篇7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

现代社会,企业拥有和配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获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效益,这既是社会公众的期望,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体现。为此,人们呼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披露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代表,其利益相关者众多且分散,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披露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应该承认,某些上市公司过于注重经济报告的社会影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态度不够端正,造成上市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存在着责任指标缺失、管理体制不善、报告内容刻意粉饰等诸多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外部效应”所引起的社会不经济行为已经引发了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忧虑。作为第三方鉴证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正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它可以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真实可信,消除利益相关者的顾虑。

在国外,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曾经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审计的建议[[收稿日期]2011-09-23

[基金项目] 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项目(PHR20100512);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作者简介]张庆龙(1974―),男,天津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实务;陈凌云(1979―),女,福建莆田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与内部控制理论。][1]。Bauer和Fenn认为社会责任审计就是系统地评估和报告那些有社会影响的、有意义的、可以确定的企业活动[2]。Carol和Richard则明确提出,审计人员应该针对社会责任报告中是否包含对主要利益相关者来说影响重大的信息进行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应该独立公正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完整、真实的意见[3]。阳秋林、李冬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的总称[4]。陈毓圭等人提出中国的上市公司正开始逐渐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注册会计师应该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审计鉴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12]。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实践层面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研究的滞后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尚未获得切实的法律依据和道德依据的支撑,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认证制度作为审计的资质依据等等问题。与此同时,根据我们的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49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有50份经过了第三方鉴证,且公布社会责任报告和进行第三方鉴证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加。由此看来,社会责任审计的问题依然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期望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问题进行有关探索。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建构

从其发展来看,作为一种第三方鉴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凭借鉴证者的专业水平以及鉴证服务的标准和程序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供保证。所谓鉴证,是指“用一套特定的原则和标准判断一个报告组织的鉴证对象,如报告,以及支持组织业绩的基本制度、过程和胜任能力的质量的一种评价方法”[13]。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审计依据、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目标五个方面来构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依据有利于维护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合法性,有利于明确审计对象与受托责任主体并对其进行评价、出具审计意见。我们可以从受托社会责任层面、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经济信息层面来确定和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1.受托社会责任层面

上市公司通过社会融资来扩张自己的企业规模,从社会投资者那里获取资本。广泛的市场融资使得企业的股东在社会上分布较为广泛,且具备较高的流动性。上市公司与社会股东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使得上市公司从行为上应该注意保证和维护资本供给者(社会股东)的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并不能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实现自动的和谐,二者之间存在“囚徒困境”,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实际上就是这种困境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上市公司A和上市公司B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区域,目前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是:号召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但却没有相关约束,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收益由二者平分。假设二者都承担了社会责任,那么各自获得的收益为8;假设仅有一方承担,则需要支出方承担成本为4,所获得的收益各自为6;假设双方都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仅有自然增长的1作为各自的回报。具体的博弈如图1所示.

以A公司为例,A公司发现,如果仅有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则其净收益为2(社会收益分配6减去成本4),与没有付出成本的一方收益相同(另一方的社会收益分配为2),即没有付出成本的一方却坐享其成,由此A公司会选择“不承担”行为,希望让对方付出而自己不劳而获。对B公司而言,同样会有相同的选择。这一博弈的结果最终会走向最不利于社会整体福利提升的方向――全体“不作为”,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就陷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囚徒困境”。由此可知,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所有相关企业的福利都将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但是,如果某些上市公司承担了社会责任而其他上市公司选择“搭便车”,那么承担责任的企业所贡献的整体成果就会被不劳而获者不公平地分享,从而挫伤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最终可能造成所有上市公司都选择不承担社会责任,相应地,社会也就无法得到源自上市公司所贡献的整体福利。如何才能走出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囚徒困境”呢?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接受中立的第三方进行社会责任审计,以此来评价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保障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公平性,这就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了源自于受托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理论依据。

2.社会伦理道德层面

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秩序,为此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社会伦理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它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在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竞争关系引发了利益分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这种分化可以分为正当的竞争引起的分化与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分化,由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进行的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分化,会刺激人们以侵害他人和社会的方式攫取个人利益的动机。如果社会生活的竞争给人们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取得成功留下太多的可能,那么它所鼓励的就是不合理的动机与期望。一种社会政策的调整也是如此,如果社会政策的调整造成太多的社会条件与机会上的偶然性,使一部分有条件利用它们的人因此而得到偶然的社会权力,那么它所鼓励的就是不合理的动机与期望。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具备一般竞争主体的特征,有天生的谋利倾向;而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企业同时也必须承担提供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事实上,公司的经济利润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在有限的资源利用选择上存在冲突,而使二者关系平衡实际上就是社会政策协调的出发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社会政策的调整,其本身是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协调,是对不正当竞争的一种约束与社会控制,是上市公司遵从社会伦理道德的展现,它能够确保利益相关者获得社会责任经济信息的真实可靠,督促并倡导上市公司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最终在社会道德的指引下促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

3.法律制度层面

社会责任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公有地”,如果每个上市公司都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社会利益,那么上市公司的经济增长就需要以社会利益的减损为代价,社会责任则因出现了“公有地灾难”而无人顾及。防范这一悲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制约束与监管,法律和制度的硬性约束便成为首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作为其实践层面的审计依据,这也是真正能够确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合法依据和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完善的重要措施。为此,各国都从法律法规层面建立专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制度,进行硬性规定,营造政府与全社会公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氛围,通过施加外部压力来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可能导致博弈双方改变原有的不利选择,通过外部力量的硬性规制避免双方在承担责任上的故意逃避),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4.经济信息层面

比起其他三个方面,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最为相关利益者所熟悉,从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监管部门的监管到独立第三方的鉴证,上市公司的经济信息都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利润的实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就考虑利润的实现,同时利润也是社会考核企业,或者说考核企业家是否真正尽到责任的重要指标。从宏观层面上看,利润可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市场经济和利润机制引导[14]。因此,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审计依据之一应该是经济信息,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税收贡献、资产使用效率、资源配置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原则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是对审计指导思想的凝练与梳理,也是判断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准绳。一般而言,审计工作原则包括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以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原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属于审计范畴,遵循并力行审计的几大原则,但由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所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还要遵循其他特定的审计原则,即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是以反映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成本和效益的会计报告作为主要对象,它需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评价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评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评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业绩是否与社会责任报告相符。政策性原则是指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因此需要审验上市公司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一致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不仅要审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记录是否在处理程序与处理方法方面保持纵向的一致,而且也要审查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所记录的责任内容、计量方式是否在企业间保持横向的一致,以此保证社会责任审计信息的公正性和可比性。充分性原则是指审计主体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采用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方式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保证其所审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充分涵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Johnson指出,对上市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包括关注投资回报率的投资基金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监督组织及自我关注的公司本身,三方基于不同的目标共同形成了针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审计主体[15]。从目前来看,我国仍然缺乏成熟的投资基金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建设刚刚起步,内部审计关注社会责任明显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第三方的鉴证行为,它的承载主体是接受社会利益相关者授权或委托实施审计且处于独立公允状态的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其中,专职机构应是以社会责任审计为专门工作的社会审计组织,专业人员是在上述专职机构具体实施审计操作的审计人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鉴证业务,要求从事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审计事项的委托人和被审事项的当事人之间均无利害关系,以此来保证鉴证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及评定的可信赖性。而满足这一要求同时又具备审计能力的独立性中介机构首推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接受审计委托以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同时能够结合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避免有关财务的重复审计,最终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效率。

(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审计主体在进行社会责任鉴证时所关注的审计范围及具体项目的总和,它的设定决定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直接关系到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效果。Carroll依据责任关切程度、企业应对哲学、所系社会问题的不同从三个维度划分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社会责任依责任关切程度分,包括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依企业应对哲学分,包括对抗、防御、适应、超前四种态度;依所系社会问题分,包括针对产品安全、工作安全、员工健康、产品消费、环境保护、雇佣公平等责任[6],这种分类为细化社会责任审核内容提供了权威的依据。国内学者何雪锋,屈萌,李大帅 [16]和周兰、彭昕 [10]也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了宏观的概括,但都未明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我们认为,就其内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一种方法是借鉴西方依据所关切的社会问题来设定,如将经济效率、教育投入、雇佣关系、培训发展、晋升机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众维护、文化艺术和政府关系等作为审计的主体内容,另一种方法是依据利益相关群体划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如2006年9月25日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就是依据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来定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因为依据利益相关群体划分审计内容能够保证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能直观地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对应的审计信息,同时也能够避免因社会问题所属的主体相同而造成的重复审计。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样做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一种方法在我国由于社会关注度不高的问题缺乏实践性。因此,我们采用后一种方法,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内容概括为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同业竞争者、环境保护者、社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依据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指标细分,形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

(五)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期望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实践而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决定着社会责任审计的方向,指导着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与倾向。对此,Carol和 Richard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审计期望差,降低相应的审计风险[3]。根据英国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ISEA)制定的社会责任鉴证标准AA1000,鉴证社会责任的目的是遵守法规要求,为赢得利益相关方信任而确保提供可靠信息,以帮助企业更好决策,提高管理体系,改善报告质量。关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确认的总体方向,学界目前已经达成共识,但他们忽略了目标的层次性,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研究不够充分。

我们认为,既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属于鉴证业务,那么由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运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验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来鉴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水平和实施情况,就可以保证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程度,因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关注上市公司社会行为对其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影响,系统、客观地鉴证上市公司受托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及履行情况。

依据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从鉴证行为本身目标和鉴证社会效用两个方面阐释具体的审计目标。

鉴证行为本身关注的是呈报信息与审验结果是否符合。为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审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合法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准则和制度规范进行编制;公允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状况;真实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对已发生的社会责任是否进行真实记录;完整性目标是审核社会责任报告对已发生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否确实已经记录;准确性目标是审核已记录的社会责任项目内容及相关数据是否按正确的数值予以记录。对鉴证行为这五个具体目标的关注,能够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鉴证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鉴证社会效用关注的是鉴证行为力图实现的社会效果,希望通过社会鉴证来实现对法律、道德、经济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据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拥有独特而具体的法律目标、道德目标、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法律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主体作为社会中介力量,通过外在鉴证审核使上市公司遵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社会责任,并依照规定社会责任报告;道德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力图防范上市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搭便车”现象,保障上市公司能公平承担对社会利益相关者的道德义务;经济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希望能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同时通过社会责任审计的结果体现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增进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益的促动作用;社会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接受源自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与授权,做出独立而又公正的社会责任鉴证,获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并通过社会责任审验的标准和程序教育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鉴证社会效用的目标设定,能够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鉴证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问题探索

以上我们从审计依据、审计原则、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目标五个方面,构建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如何使这一理论框架不成为空中楼阁,得以在实践中执行,我们认为,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一)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监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比较接近,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与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17]。盈利多、规模大和制度较完善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为全面,但大多数上市公司在自身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一定的规律,且缺乏、清晰性和准确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主要披露社会贡献和员工福利信息,回避披露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信息;信息披露的形式过于单调,非正规形式(说明和评价方式)的披露形式居于主导地位,缺乏系统的、单列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信息披露的标准化不强,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较少,缺乏纵向与横向比较;信息披露的载体较少,缺乏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为了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我们需要针对目前的问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面予以完善:在格式方面,可以参照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社会责任指引》或类似规范,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按照几个类别分项披露,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不同公司间具有可比性,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和有用性;在内容方面,除了要向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承担责任外,还要包含对供应商、商、消费者、环境保护、社区维护和政府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并进一步细化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责任;在形式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的会计体系,用数字化的方式直观表现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项目,同时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非会计形式的应用范围限定于非量化的指标项目;在载体方面,应该制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会计制度,强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并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最低信息要求,要求上市公司最终编制并提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年报的辅助载体,对社会责任信息予以验证核实。

一般而言,在缺乏审计、大众监督或者强制报告规定的情况下,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往往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就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最为根本的保障措施就是建立并健全我国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制度,以此来与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相呼应,督促并修正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所披露的信息。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问题已经跳出单一的企业管理范围,纳入全球供应链管理当中,社会责任的约束也从原有的“自我约束”发展为“社会约束”,这就需要建立并执行能够得到各方公认并符合各方利益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指标与准绳,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确立标准体系,以此作为具体审计行为的参考依据,规定被审计社会责任事项所需达到的标准和范围,以评判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在各个细分指标方面的承担情况。

就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而言,国外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标准包括:ISEA制定的AA1000鉴证标准,社会责任国际组织公布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 、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ISO14000,道•琼斯设立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英国金融时报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依据“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股东关系、人道主义”为衡量标准推出的4 种名为“FTSB4GOOD”的金融类“道德指数”,“透明国际”组织的腐败认知指数(CPI)等。另外,一些行业性、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劳工标准、人权标准,如ETI(道德贸易行动守则)、FLA(公平劳工社会守则)、ICTI(国际玩具商协会守则)、WARP(环球服装社会责任守则)等,这些标准正在逐步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与外国市场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国情来设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而要想设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标准,首先,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的审计标准来建立社会责任审计的通用标准与指标划分,如借鉴AA1000鉴证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通过筛选来确定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所应达到的通用标准,并且学习相关的指标划分方法;其次,根据我国审计的现实情况选定审计“标准”的具体指标栏目,或是依据上市公司在社会公共行为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评判,或是依据供应链体系下各个环节的相关利益群体设定相关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最后,在借鉴西方“分类”的精准定义与指标类别并依据我国现实情况“整合”和选定指标之后,再按照各个指标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关切程度以及审计行动所侧重实现的审计目标来设定各级审计指标的相应权重,进而构建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体系,指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操作。

(三)巩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依据

前文我们从受托社会责任层面、社会伦理道德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经济信息层面等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后两个层面的内容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实施时可以作为具体的执行依据。从实践层面上,在获得受托社会责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充分支持后,社会责任审计需要逐步完善操作执行层面的保障措施,建立并健全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制度、组织和认证。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更加强大的制度支持。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专门法规,比较而言,制度的保障走在了法律的前面,2006年9月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5月上交所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通知》、2009年1月上交所的《上交所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备忘录第1号》更附上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审议工作底稿,都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编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标准及措施。制度上的逐步完善可以暂时弥补社会责任法律的缺失,但要想发挥更为有效的指导作用,还需要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给予更加体系化、明细化的政策指导。

另外,现代大型跨国公司引进相关的企业责任认证标准,对与自己的业务相关企业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限制,实际上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突破国外的贸易认证限制,同时更为了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监管的发展,我国正逐步引进国际公认的社会责任认证,AA1000、SA8000、ISO14000在我国已经逐步获得推广,这些国际标准的实施与认证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了资质方面的重要保障。

(四)探索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辅助机制

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是一项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并建立有力保障社会责任得以履行的社会责任审计辅助机制。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政府监管部门信息透明机制。如果每家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都是透明的,那么上市公司之间就能依托企业间的横向对比来设定自身的社会责任战略,并依托共同标准参与社会责任鉴证。这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能保证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监督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更要保证信息公开、透明,以此支持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开展。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需要建立利益相关方对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目前在实践中有些上市公司错误地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谋求经济利润的目标相悖,这其实是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缺失的结果。实际上,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就会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差异化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认可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声誉认可的指引下进行采购,作为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回报,这将促进上市公司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并依托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上市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从而获得基于独立社会鉴证基础上的信任和共赢。

另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还需要上市公司自身社会责任会计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的配合。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的“鉴证”行为,需要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数据进行审验,通过量化的指标实现审计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因此上市公司需要构建或完善上市公司自身的会计制度和会计体系。同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社会”的鉴证行为,毕竟具有源自时间与资源的局限,那么为了保障社会责任信息的准确披露,上市公司就需要建立社会责任内部审计机制来保障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实施的自我监督,以此来配合会计师事务所所进行的社会责任鉴证,从而在内外部两方面保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

(五)培养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人员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相应的审计工作。若想确保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教育和培养,提高社会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增强法律意识的灌输,使其具体的审计行为符合社会责任专门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应遵守社会责任审计所公认的审计准则,学习社会责任审计所特有的规范标准;其次,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的维护,加强社会责任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恪守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在执行社会责任审计鉴证业务过程中,始终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以保障被审计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利益为自己的道德目标;再次,要注重对承担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技术的更新,加大针对社会责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投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掌握最新的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法律规范更新及审计技术发展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尤其要侧重培养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能力,从而使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增加信任,同时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作为第三方鉴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然,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工作,仅仅依靠有限的注册会计师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国家建立针对社会责任会计和审计的职业认证考试,培养符合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专门人才,或者将社会责任审计内容纳入已有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或会计师考试体系,以此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培育并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责任审计的专业能力,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Bowen R H.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53.

[2] Bauer R. A. Fenn D. What is a corporate social audit?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3(1):37-48.

[3] Adams AC., Evans R. Accountability, completeness, credibility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J].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4(2):97-115.

[4] 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6):11-13.

[5] 陈毓圭,杨志国,赵兰芳.企业社会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实践[J].审计研究,2009(1):55-57.

[6] Newgren E K, Carroll B A.Social forecasting in U.S. corporations― a survey[J].Long range planning,1979 (4):59-64.

[7] Dhaliwal D, Zhen Li O, Tsang A,ea tl. .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R].Working Paper,2009.

[8]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3-37.

[9]方.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3):38-40.

[10]周兰,彭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34-39.

[11]毛洪涛,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47-53.

[12]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68-74.

[13]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ability, AA1000 Assurance Standard[S],2003.

[14]张维迎.正确解读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N].经济观察报,2007-08-24.

[15]Johnson H H. 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 Business Horizons,2001(3):29-37.

[16]何雪锋,屈萌,李大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方法[N].财会信报,2009-10-12.

[17]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8) [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3-58.

Theory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Study of Listed Compani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篇8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01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果,国际货物买卖的迅速发展备受瞩目。由于跨区域的涉外贸易活动涉及合同标的数量多,价值大,运输路途遥远,合同当事人多采取海上运输的方式,因而在履约过程中面临着巨大风险。对买卖货物进行投保,则成为合同双方分散风险的首选。而我国确立的保险利益原则与“仓至仓”条款存在明显冲突,导致该条款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即使在仓至仓的责任期间内,保险人经常提出有关被保险人不具有法定保险利益的抗辩而使被保险人无法得到赔偿。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应案例分析导致两者冲突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几个主要价格条款中“仓至仓”条款与保险利益冲突的体现

(一)“仓至仓”条款的定义

该条款属于海洋货运保险单背面条款,PICC对其进行了定义:本保险的责任期间是“仓至仓”,生效时间为被保险货物从起运地仓库或其他存储处所运离并开始运输时,被保险货物到达收货人位于目的地的仓库或用作分配、运输的其他储存处所时保单责任结束,其中的运输方式包括内河、海上、陆上和驳船运输等。

(二)我国对保险利益产生时间和性质的界定

有关保险利益产生时间的界定,我国主要依据《联合国买卖合同公约》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主要价格条款下,我国采取的是以风险转移的时间来划分保险利益的转移,即当被装载货物越过船舷时起,买方承担货物损坏灭失的风险,享有保险利益;在被装载货物越过船舷之前,则由卖方承担这一风险,并享有保险利益。

保险利益性质的界定方法多样,我国主要依据2009年新颁布《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保险法》虽指出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应满足的条件为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但没有做出更加具体的解释。因此,在我国的实践中,保险利益的享有需满足两个条件,即要求被保险人不仅要对保险标的具有“经济利益”,同时要具有相关的“法律关系”。

(三)主要价格条款下有关“仓至仓”条款的典型案例

我国某家外贸公司向外国某公司购进了一批货物,合同以FOB为价格条件,收货时发现集装箱为空箱,由警方确认货物被盗,被盗地是海外运输公司某仓库,外贸公司向保险公司索赔但被保险公司拒绝。法院认为,此案件遵守FOB条件,因此,在装货港货物越过船舷之前,由卖方承担货物的风险,在货物越过船舷装船后,风险才转移至买方,买方享有保险利益。由于货物被盗发生在越过船舷之前,买方外贸公司不具有保险利益,不能得到保险赔偿。

可见,在FOB下,由买方购买“仓至仓”一切险,当货物的损坏灭失发生在越过船舷前,买方不具有保险利益,无法获赔,而卖方不是保单持有人,故虽具有保险利益,却无权向保险公司索赔,贸易双方均无法获赔的状况由此产生。实际上,此时保险人的责任期间已经无形中缩至“船至仓”,没有承担仓库至船舷的“仓至船”期间的责任。在CFR及CIF贸易下,也会出现类似被保险人无法获赔的情况。

二、从保险利益角度分析“仓至仓”条款适用受限的原因

(一)以“风险转移”界定保险利益的产生、消灭限定了“仓至仓”条款的适用

虽然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利益要满足经济利益与法律利益两个构成要素,但法律利益的界定标准并不明确。在实践中,依照《通则》,有关海上货运主要价格条款下货物风险转移为保险利益转移的标准,即货物未越过船舷,卖方承担风险;货物已越过船舷,风险由买方承担。以风险转移来界定保险利益的转移使得“仓至仓”条款不能得到充分适用,为保险人采取的纯技术性抗辩的拒赔提供了依据,不利于保障被保险人向保险人实施索赔权,这有悖于确定保险利益原则与赔偿原则的初衷。

(二)“严格限制准则”限制了“仓至仓”条款的适用

所谓“严格限制准则”又称“艾尔登准则”,它产生于1806年英国Lucena案。该案的最终结果是,上议院接受了艾尔登勋爵的观点,由于被保险人不属于法律上权利人的范畴而不享有保险利益。也就是说,被保险人要具有保险利益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被保险人不仅应对保险标的具有经济利益,还必须具有法律上的关系。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由于我国立法是参照英国相关成文规范,因此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该条的解释也趋近与“艾尔登准则”。

“严格限制准则”对于“仓至仓”条款的适用产生的矛盾和弊端为:

(1)在FOB\CFR\CIF贸易术语下,买卖双方对于合同标的物享有经济利益是无可非议的,但其是否享有法律利益却界限不清。

(2)“严格限制准则”缩小了享有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的人群,将该人群限定在了标的物的物权人和依合同产生的对货物占有的占有人的范围之内,这导致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对物享有保险利益。

(3)“严格限制准则”使一部分实际受损者不能向保险公司经济索赔,有违保险赔偿的原则。“严格限制准则”对“仓至仓”条款责任期间的限定,将导致非赌博性质的受损者无法得到赔付,有悖于保险赔偿原则。

三、确立以宽松灵活准则与实际损失承担界定买卖双方保险利益的原则

有学者指出,可以规定从买方实际支付了货款,或者有责任且后来确实支付了货款时起,就享有对货物的保险利益。此种观点本质上是提倡保险利益的界定应以“实际损失承担”为准。这种观点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受到推崇,不少机构及个人都认为其更加合理有效,并且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单中的一些规定也与之相符。以“实际损失承担”为原则,可使得主要价格条款下买卖双方对于购买或出售的货物都享有保险利益。众所周知,海上保险的基本原则是赔偿原则,保险赔偿的基础是被保险人发生了实际损失,超过损失金额或者无损失都不能得到赔偿。被保险方不会由保险方的赔付获得其他利益,即保险方对损失的赔付不能超过被保险方的实际损失额度。

现代社会的商品流转速度飞快,很多交易当事人在约定风险转移时间或财产权时,都没有做到足够明确。在Lucena案中法官劳伦斯放宽了被保险人是否具备保险利益的条件,认为只要满足经济利益一个条件,即可认定被保险人具备保险利益。“劳伦斯准则”又被称作“宽松灵活准则”。若采取宽松灵活准则,则界定保险利益的唯一原则是买卖双方是否具有经济利益关系,而保险利益获得的时间界定就并非必要的考察标准。只要被保险人发生了保险事故并最终受到了经济损失,根据宽松灵活准则,即可认定被保险人具有了保险利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采纳这种观点。这一观点使货物利益方在“仓至仓”条款的责任期间内的经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也符合条款制定者的本意。因而我国应当考虑吸收“宽松灵活准则”的观点,放宽对保险利益享有者的限制,注重强调保险利益的经济属性,并将其法律属性置于正确位置。

四、结语

综上,我国《保险法》规定当被保险方与保险标的具有相应的法律关系才具有保险利益。一方面规定了保险利益中的法律利益,另一方面又没有对此提出明确说明,不利于被保险人正常索赔权的行使。此外,以风险转移来界定保险利益的转移也使得“仓至仓”条款的责任期限不能得到充分适用,不利于被保险人向保险人实施索赔权,有悖于赔偿原则。因此,在处理海上货物保险纠纷时,应当以“经济利益”与“实际损失承担”作为确定保险赔偿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爱玲.论海上保险中的“仓至仓”条款与中国保险利益界定原则之冲突及对策[J].中国海商法年刊,2011(9).

[2]李欣.海上货物保险利益案例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7(5).

[3]王凯.海上货运主要价格条款下的保险利益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2).

篇9

1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1 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认识方面的误区。

很多施工组织者及项目管理人员,只一味地狠抓工程进度、质量及安全,而忽视成本控制及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其结果,项目施工管理层面上与分公司机关预算营销部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对于工程签证,包括人、材、机费用增加签证被忽视。

1.2 企业分公司机关市场营销部门的工程概预算人员,依发包方招投标文件要求进行投标报价,投标中标后,依此签订了工程合同,市场营销部门往往因其他工作忙而忽视了对该中标工程合同的交底工作,尤其是项目施工中风险的防范不明确。导致项目管理部的施工人员对工程造价的计价原则以及进度款的收取,物资部门对什么是“甲供设备、材料”,什么是“乙供设备、材料”认识不清。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以致于在向甲方收取进度款时出现庇漏现象。

1.3 编制工程造价投标的依据不足,企业预算定额没有编制,或者不健全,不完善。目前,工程投标报价大部份以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工程量清单由招标文件中统一给定,而我们最重要的要有自己企业的施工预算定额单价,然后加上利润和税金计算出投标报价总额。现在许多施工企业仅仅依据全国的预算定额或省造价站编制的建筑安装工程单位估价表乘以一定的系数下浮作为企业的定额单价,或者按照定额的工、料、机消耗量乘以相应的市场价,再根据工程类别的综合费率和优惠系数组成清单单价,这种报价组成其实质仍沿用了原来的定额计价模式,不是很科学合理,往往出现报价偏差而没有中标。

1.4 缺乏完善的施工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组织体系,管理分工和职责关系尚未确定。

企业分公司机关层面上只负责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概预算,以及工程结算工作,而项目经理部只注重生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链,这样,往往形成相互孤单奋战的局面,你的,我的。工作分工有,但职责不够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组织体系未健立。

1.5 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奖罚分明才能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目前,有些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各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致无法考核其工作的优劣,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即使兑现了也是受奖的不公,受罚的不服。

1.6 投标报价时,经营风险估计不足,草率报价了事,盲目报价。特别是全额总价包干合同价。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通过勘察现场以及考虑施工时的物价价格上涨风险。仅依报价时的材料价格询价报出。这样,往往在施工过程中采购时,因材料涨价,致使材料费严重亏损,而甲方因我方与其签订的是总价包干合同,不给材料补差,造成了企业严重亏损。

2 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2.1 施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2.1.1 工程招投标阶段:

首先,应认真选择投标对象,做到能投则投,不利不投,不是所有标都投。在一般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本企业施工能力和特点,可以发挥本企业优势的工程,适合当前企业经营需要,并具备投标条件的工程,外部影响因素对本企业有利的工程等,坚决杜绝盲目投标的现象。

其次,应认真做好投标答疑工作。一定要仔细研读招标文件,从中找出问题及疑问,向招标方积极咨询。对于影响造价或概念模糊有异议的,应及时向招标方提出,对于有些可能成为索赔依据的或对造价影响偏差小的,可不提问。

再次,认真做好编标工作。在工程的投标报价阶段,工程施工管理部门应根据招投标文件及施工现场的勘察和工程所在地域情况,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标。设备物资部门作好设备机具计划,人劳部门提供项目用工计划,物质采购部门结合招投标文件所规定的材料供应方式,认真询价并考虑物价涨价风险因素以确定出施工中各种消耗材料价格。根据工程所在地与机构驻地距离及需要调遣的人员和设备数量计算出机构机具调遣费用,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管理部管理人员数量,交通工具及检验工具等配备情况计算出现场管理费用、预计发生的交工后维保费用和后期管理费用等。与此同时,市场营销部门应认真研读招投标文件,认真核对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工程图纸的工程量,有出入时应作好标记,以便在答疑会上提出增减工程量清单数量。如果发包方不予增减工程量清单数量,那末在报价时及时调整预算单价和总价。接着,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招投标文件确定的工期要求,并按上述各相关职能部门所做的人、材、机消耗量计划,并结合报价时人工单价和材料信息报价。适时更新调整预算定额基价(本企业预算定额),然后,根据本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优惠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应选取的工程类别相应套算综合费率。最后,再加上工程税金和施工企业的预计利润。计算出本标工程的最低投标价格-商务标。

2.1.2 在施工准备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工程中标后,施工企业不但应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与职业健康以及特种设备质保体系的策划,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对该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策划,包括合同项目范围、工期、经营风险、计价原则、承包方式、材料供应方式的交底,工程节约成本及项目盈利情况的策划。工程造价管理策划会可与质量体系策划会同时进行,各相关职能部门及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参加。项目策划会,项目隶属公司管理层,可由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组织进行。项目隶属于分公司管理层面上的,也可由分管生产的分公司副经理组织进行。同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企业管理层下达的预算成本编制项目责任成本计划。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图纸和技术资料对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组织程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的选型,人力资源调配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各生产要素,为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责任成本计划创造条件。二是在对当地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工程项目机械消耗台班定额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详细确定项目劳动定额,材料供应定额,机械运行及消耗定额,再结合现场施工条件计算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计划的编制,为日后施工中作为控制施工费用成本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与此同时,项目经理部的各专业施工员,应依据工程施工图纸,认真编制工程施工的“单线图”,“排版图”。“单线图”与“排版图”的编制可为日后施工中作为施工班组结算劳动定额任务单,向业主申报工作量,收取进度款,以及工程设计更改办理工程签证索赔的依据。同时,也是各专业施工员考证工程进度计划能否实现的有力依据。因此,在工程开工前,必须要求各专业施工员必须认真编制各自专业施工的工程“单线图”、“排版图”,以作为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的考核依据。

2.1.3 在施工过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首先,工程成本的控制与分析:人工费控制,依据劳动定额对各施工队、班组实行工资包干制度,按照事先确定的工日单价乘以队、班组已完实物工程量的工日数作为班组工资,多劳多得。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控制分为价和量两个方面。价上要把好材料进货验收关,对用量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的形式,通过货比三家把价格降下来,或者直接从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材料差价,另星的材料尽量利用供应商竞争的条件实行代储代销式管理,用多少结算多少,以免造成库存积压和损失。量上实行物资限额领发料制度。切实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对确定需要租用外部机械的,要做好工序衔接,提高利用率。非生产费用控制,要压缩非生产人员数量,在保证工作的前提下,实行一人多岗,满负荷工作。采取指标控制,费用包干,一支笔审批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费的开支。认真进行责任成本核算与分析,按分部分项工程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及时反馈到工程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偏差。对于盈亏比例出现异常的要特别引起重视,及时准确查找原因。

其次,项目各专业施管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积极及时办理工程签证事宜。包括设计变更而导致的工程量增加,人工费,材料费,机具台班费的增加,更要注重非我方造成的工期拖延的工期签证。以及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工程索赔事宜。同时,项目经理应根据合同规定以及进度完成情况,及时完整地申报工作量报表,及时向甲方收取工程进度款,从而保证项目用款资金的需要。如果甲方没有及时给付工程进度款,应及时与之办理还款期限的协议,同时,应计算与当时银行的同期利息。

2.1.4 在工程项目的结算阶段:

分公司层面上的市场营销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及时完整收取各项目专业施工员所有办理工程设计变更的签证单、工程联系单、施工日志,以及材质变更证明和工期顺延的甲方签字文稿资料;并会同项目经理部的专业人员认真核对实际完成工程量与报价工程量清单数量,如果发现有漏办签证,应及时给予补办签证。最后,依据合同所确定的计价原则,变更合同工程造价,足额收取工程结算款。

2.2 实行灵活机动的工程报价策略,防患经营风险

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应严格防患经营风险,尤其是在通货膨胀的市场条件下,更要有应对防患风险的能力。具体做法:如果对投标报价资料齐全,工程量清单全,施工图纸设计全,而且工程属于短、频、快的项目,我们在投标报价时,可以总价包干合同的形式报出。反之,如果业主方技术资料参差不齐,而且施工图纸不全,工期长而且工作量大,工序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投标报价,应以单价包干合同的形式报出,而不能与其签订总价包干合同。以实际完成工程量乘以包干单价得到的工程造价总价作为日后工程结算的依据。相对来说留有活口和余地,以免因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2.3 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的数据资料信息库,并应编订企业的预算定额,只有这样,企业在报价时,才能报出本企业实际生产能力水平的工程造价标。

施工企业平常应收集以往同类型,同规模工程的成本数据资料和工程结算资料,以便在日后的工程报价时,可以作为投标报价的参考。其次,也是我们编订企业预算定额的基础数据资料。企业可以会集各专业专家以全国预算定额,省、地市的建筑安装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以及地方适时公布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再结合本企业的技术以及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水平等因素,适时编订更新企业的预算定额,作为投标报价的基础资料。在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下,企业定额的编订至关重要。

2.4 施工企业应健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组织体系,组织机构应健全,做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分工,有职责,责任落实到人。从总公司层面上的应由壹名分管经营工作的副总经理主管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下设市场营销部,分公司层面上的,由壹名主管经营工作的副经理牵头抓这项工作,下设市场营销预算科,项目经理部设项目工程预算员岗位。这样从上至下形成了纵线的管理模式。即构成了工程造价管理链。从上到下,环环相扣。

2.5 建立健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奖罚制度

施工企业对于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表现比较好突出的,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在工程项目结算时,能为企业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管理人员应给予重奖。反之,在工程造价的报价、进度款的申报收取和工程结算中出现渎职或出现庇漏,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应给予重罚,甚至应调离工作岗位或下岗。

2.6 应严格实行执业上岗认证制度

篇10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