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肾移植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肾移植术论文

篇1

自1991年元月至2001年12月接受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高龄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心脏扩大,心胸比〉0.5者31例,占85%;肺淤血16例,占44%;心律紊乱8例,占20%;心包积液10例,占27%;糖尿病肾病1例,占0.2%。

2结果

2.1并发症转归

本组术前心胸比〉0.5的31例中,二月复查心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胸比低于0.5有29例(93%)。

肺淤血、心包积液、心律紊乱患者在出院时全部治愈。

糖尿病肾病患者出院时尿糖基本恢复正常。

2.2成功率

本组患者36例出院时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脏器的代谢能力和机体储备能力及营养状态逐步下降,对“手术侵袭”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减弱。因此,术前对高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术后根据合并症评估危险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针对性护理。

3.2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术中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间断放腹水,避免术后因腹水造成呼吸困难及胃肠功能不佳,进入ICU后密切观察病情。

3.3注意心肺功能的监测及护理

术后回ICU立即吸氧,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尿量每小时超过300ml,适当补充碳酸氢钠和钾,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免液体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尿量少,有可能补液过多造成心衰的患者,预防性给予强心药物,防止心衰的发生。

3.4对于术后低血压者,应用多巴胺升压,(0.3~0.5ug.kg-1/min)扩张肾血管,防止休克肾发生,扩容补充胶体,及时找寻及消除血压下降的因素。

3.5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6对移植肾急性肾衰的患者,按急性肾衰的处理原则,适时透析治疗,严格掌握入水量,等待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3.7预防肺部并发症

注意肺部听诊,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做好肺部体疗,协助病人咳嗽、咳痰。术后平卧6小时后摇高床头,不易咳出分泌物时应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理呼吸道保持通常。

3.8皮肤护理

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并定时给予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更换床单时注意动作要轻柔,以防埙伤皮肤。

3.9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高龄也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由于术前活动减少,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肺功能减退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因此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各关节。我们编制了四八拍床上活动操,每班护士协助病人做1~2次。

3.10饮食指导

术后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米粉、鱼、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煎炸的食品[1]。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大,钙质流失严重,形成骨质蔬松,还应补充钙。如:牛奶、豆浆等。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白蛋白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

3.11康复指导

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高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针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个别讲解的方式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防治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

篇2

术前准备:一、精神及心理护理:尿毒症病人由于病程长,思想包袱重,生活质量低,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和前途,思想压力大,对治好疾病有迫切的要求。因此,做好精神及心理护理,对治疗疾病有重要作用。我院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和语言各有不同,为使病人更好的配合手术,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病房环境、住院规则和如何适应病房生活,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尽量给予照顾,减少他们的顾虑和陌生感。术前将手术情况和手术的配合,尤其是对术后保持的意义交待清楚,可以减轻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提高信心。

二、病人来自行业不同,文化水平差异也大,所以认识问题也不同,对于责任护士来讲,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因人而异的做思想工作。例如有的病人家境非常贫寒,但对于生存的渴望又非常强烈,我们医护人员献计献策,帮助其动用社会力量筹款,或指点投亲靠友援助其达目的,或有配型不成功而情绪低下者,我们均给予抚慰,向病人解释配型的重要性,鼓励病人耐心等待肾源,给病人多次配型机会,最终达到目的。

三、对患者加强术前指导:移植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为了防止术后便秘,术前要指导患者卧床排便,指导病人术前免疫制剂应用,做到服药准时准量,对于术前晚病人为防止恐惧影响睡眠,给安定口服或肌肉注射安定,以保证充分休息。

术后护理: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一周在监护室行特别护理,在监护室定时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变化,检查手术区伤口渗血状况,使病人有安全感,病人术后在短期内要严密隔离,家属不允许探视,病人有时会产生孤独感,此时要给病人耐心细致的生活护理外,并及时与病人沟通,使病人心理上得到安慰,感觉亲人就在身边,鼓励病人在床上早翻身、早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责任护士对个案患者的心理护理:肾移植术后最敏感的指标就是尿量多少,有些病人术后暂时无尿或尿少,他们往往情绪悲观,血压升高,睡眠不好,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对其针对性治疗外,须做好解释工作,让病人知道一般术后无尿或少尿是暂时的,以前做这种手术时有发生,并不一定影响肾移植的效果,以消除病人思想顾虑,使病人配合治疗,稳定情绪,树立信心,能按时入睡,才有利于康复。

三、排斥反应的护理:移植肾术后的病人非常关注远期疗效,我们根据生理特点,告诉病人,人体对于异体的器官和组织都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功能,对于肾脏也是如此,所以排斥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移植区胀疼、恶心、呕吐、尿少、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化验尿出现蛋白、玫瑰花结形成率升高等,我们进行移植前后即刻用药物压制和消除这种排斥及定时冲击治疗,遵照医嘱长期服药,可取得满意疗效。

篇3

自1991年元月至2001年12月接受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高龄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心脏扩大,心胸比〉0.5者31例,占85%;肺淤血16例,占44%;心律紊乱8例,占20%;心包积液10例,占27%;糖尿病肾病1例,占0.2%。

2结果

2.1并发症转归

本组术前心胸比〉0.5的31例中,二月复查心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心胸比低于0.5有29例(93%)。

肺淤血、心包积液、心律紊乱患者在出院时全部治愈。

糖尿病肾病患者出院时尿糖基本恢复正常。

2.2成功率

本组患者36例出院时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脏器的代谢能力和机体储备能力及营养状态逐步下降,对“手术侵袭”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减弱。因此,术前对高龄患者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深入病房详问病史,仔细检查和观察,正确估计手术耐受力,术后根据合并症评估危险因素,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护理计划,进行针对性护理。

3.2对于腹水较多的患者,术中在麻醉医师的监护下,间断放腹水,避免术后因腹水造成呼吸困难及胃肠功能不佳,进入ICU后密切观察病情。

3.3注意心肺功能的监测及护理

术后回ICU立即吸氧,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根据尿量和中心静脉压补充液体,尿量每小时超过300ml,适当补充碳酸氢钠和钾,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以免液体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尿量少,有可能补液过多造成心衰的患者,预防性给予强心药物,防止心衰的发生。

3.4对于术后低血压者,应用多巴胺升压,(0.3~0.5ug.kg-1/min)扩张肾血管,防止休克肾发生,扩容补充胶体,及时找寻及消除血压下降的因素。

3.5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6对移植肾急性肾衰的患者,按急性肾衰的处理原则,适时透析治疗,严格掌握入水量,等待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3.7预防肺部并发症

注意肺部听诊,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O2)的变化。做好肺部体疗,协助病人咳嗽、咳痰。术后平卧6小时后摇高床头,不易咳出分泌物时应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理呼吸道保持通常。

3.8皮肤护理

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并定时给予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更换床单时注意动作要轻柔,以防埙伤皮肤。

3.9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高龄也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由于术前活动减少,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肺功能减退导致静脉血流缓慢,因此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各关节。我们编制了四八拍床上活动操,每班护士协助病人做1~2次。

3.10饮食指导

术后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米粉、鱼、瘦肉、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煎炸的食品[1]。高龄患者由于年龄大,钙质流失严重,形成骨质蔬松,还应补充钙。如:牛奶、豆浆等。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白蛋白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

3.11康复指导

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高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针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个别讲解的方式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防治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

篇4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67例异位妊娠患者,其中有5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占3.0%。患者年龄20~48岁。该53例患者均不属于初次妊娠,其中有45例患者有人工流产史,占84.9%(其中有32例患者人工流产史≥2次,占60.3%;6例患者有药物流产史,占13.3%)。有分娩史的患者有32例,占60.3%(其中剖宫产的有26例,占49.1%,有1例有输卵管妊娠手术史;5例为顺产,占9.4%)。采取避孕措施: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患者有21例,占39.6%;工具避孕的患者有12例,占22.7%;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有20例,占37.7%。曾有急性盆腔炎输液治疗病史的患者有24例,占45.3%。

1.2治疗方法

53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中有23例患者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出血,入院后立即对该23例患者行腹子宫角部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其中有12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甲氨蝶呤(MTX)50mg,11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另2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角部套扎后行子宫角电切,其中有13例患者在其角部注射MTX50mg,12例患者不做任何处理。

2结果

术后患者一直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MTX的患者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在手术2周后患者血HCG降至正常,未注射MTX的进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患者中各有1例2周血HCG未至正常且下降后又上升,腹腔镜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大于2000U/L并再次手术后血HCG降至正常,开腹手术的1例患者经MTX药物治疗HCG逐渐降至正常。

篇5

二、护理: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肾移植后,患者本身已经花一大笔经济费用,再加上发热后继续花费,心理上感到难以忍受,发热后体温下降缓慢,持续高热,容易产生烦燥,情绪不稳定等情况,应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多巡视病情,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心理,认真听取,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评估,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生命体征的观察。每二小时测体温一次,并记录。患者发热时多有寒战,体温超过38.5℃给于物理降温。常给于冰块置腋窝等处,必要时给于酒精擦拭或药物降温,如柴胡4ml肌注,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观察有无呼吸急促,心律增快,血压升高等,发现异常及时给于对症处理。

3、协助医师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选择有效抗生素。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放射拍片、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等。以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根据血培养、痰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按照医属严格执行时间治疗,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

4、补充营养和水分,准确记录出入水量。高热时,能量代谢加快,机体丢失大量的水分,再加上患者食欲欠佳,摄入量减少,应给于患者补充充足的水分,做可口的饮食,少量多餐,鼓励患者由口摄入营养,多饮水,防止肾血流量灌注不足。若由口摄入不足,应改为静脉补收,并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水量,保证机体生理需要量,观察尿量,根据尿量而决定入水量。

篇6

1.1一般情况:7例尿瘘病人,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60岁。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6例,输尿管部分坏死1例,总发生率3.5%。

1.2临床特点7例尿瘘病人发生尿瘘的时间均在移植术后一周内,其中3例诱因为腹部突然用力(排便、坐起用力不当)。2例手术探查为输尿管被引流物、血块等压迫,导致坏死。1例为排斥反应。1例为供肾有多支血管畸形结扎肾上下极副动脉,导致缺血坏死,引起肾盏尿瘘。患者均出现切口渗尿,其中阴囊或大水肿,经尿道排尿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自觉移植肾区疼痛。三例尿瘘有局部包块。三例尿瘘后出现发热,其中1例体温达38.5℃以上。其于两例为低热。

1.3方法与结果7例患者中经过留置尿管引流与尿瘘处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有5例切口渗尿逐渐减少,切口愈合。两例经保守治疗五日无效,且伴发热,经过手术探查一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并感染,一例为输尿管部分坏死并感染。两例患者经过手术积极清创,再次吻合输尿管—膀胱(其中输尿管部分坏死者行膀胱瓣输尿管下段成形术)、抗感染等治疗手术后两周内痊愈。

2讨论

肾移植术后尿瘘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极易导致移植肾与肾周感染,对肾移植成功率有较大的影响。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护理工作是提高移植肾成活率的关键。

2.1密切观察病情及刀口情况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移植肾区情况及引流量的变化。指导患者术后7日习惯于床上大小便,女患者小便用女式小便器,以免频繁上台臀部,不断腹肌用力,造成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再次撕裂。术后8—14日内协助病人床旁称体重,尽量减少腹肌用力。护士定期查看刀口情况,根据上面临床特点必要时进行B超检查可见移植肾周积液,切口渗出液检查肌酐、尿素氮浓度与尿液大致相同,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处理,留置尿管低负压充分引流。

2.2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脱落,护士定期积压引流管,保证充分引流通畅。引流管勿超过身体高度,防止逆行感染.负压应保持在5—10cmh20之间。每日更换引流管、引流袋。负压吸引装置应两日更换一次。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若发现引流量过多或颜色变红应及时通知医生。拔管时间不宜过早,一般为20日左右。

2.3切口适当加压放置引流管后应用腹带给予移植肾区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吻合口周围间隙。有利于切口愈合。

篇7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最有效方法,伴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和提高了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但少数肾移植患者仍会出现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引起移植肾功能的损害。了解患者移植肾的功能状态,加强对移植肾功能的临床监测十分重要。本文收集我院21例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的X线胸片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求对移植肾排斥反应进行有效的临床监测,了解移植肾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并作出基本正确的判断。

1.材料与方法

1.1肾移植术后因排异反应出现肾功能损害患者20例,手术并发症至肾移植失败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4岁,肾移植术后一周至三年不等。临床症状:发热,气急,呼吸困难,浮肿,少尿或无尿,血压升高6例,伴移植肾区不适或胀痛3例。少尿或尿量改变医学检验论文,浮肿,高血压14例。

1.2X线胸片检查所有病例均摄有术后床旁胸片及术后一月至三年的复查胸片,测量血管蒂宽径(Vessel Pedical Width.VPW)作为判断钠水潴留的标准之一。(本文按王履琨测量法(1)从上腔静脉与右主支气管上壁交界处延伸到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发出处的向下垂直线的距离,正常值 46mm正负5.05mm.)观察心脏形态及肺血改变,测量心胸比率(CTR)。6例CT检查。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病理活检5例。

2.结果

2.1肺泡型肺水肿6例,其中中央型肺水肿2例,呈典型蝶翼状分布;弥漫型肺水肿3例,肺野广泛分布的大小不一斑片状阴影;单翼状阴影1例,由右侧肺门发出的扇状阴影由内向外逐渐变淡。

2.2 VPW>54mm12例,VPW50mm-53mm6例。心脏增大11例,CTR>0.54以上,其中心包积液两例。肺淤血或/和肺间质水肿11例。胸腔积液5例,其中双侧中等量积液1例,右侧中至少量积液3例,左侧少量积液1例。

2.3 CT检查 2例肾脏肿大、肾周积液,1例肾脏变小,3例未见异常。

2.4实验室检查主要血生化指标:21例患者尿蛋白(+—++++),血尿素氮(BUN)8.5-22mmol/L,血肌酐(Cr)143.82-928.8umol/L。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6例。病理检查5例,镜下均见明显排斥反应。

3.讨论

肾移植术伴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CsA)的应用,使移植肾1年以上存活率达到80%以上(2)。但仍存在肾移植失败的问题及移植后并发症。肾移植失败的原因分为间质性合并症与手术性合并症两类怎么写论文。前者包括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CsA的毒性作用及原发病复发。

排斥反应又分为超级排斥、加速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4种类型(3)。

加速排斥反应(ACR)本组2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少尿,血肌酐、尿素氮上升,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泡性肺水肿,心脏增大,VPW值61mm-64mm,心包及胸腔积液。彩超及CT检查均见移植肾肿大、肾周积液。临床治疗无效,切除移植肾后患者情况好转。病理检查移植肾排斥反应严重。

急性排斥反应(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本组3例,发生于移植后第5到12天。临床低热,尿量逐渐减少,血压升高,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床边胸片监测表现为肺弥漫性肺水肿及右肺单翼状肺水肿,心脏略有增大,VPW值56mm-60mm,胸腔少量积液,临床及时处理后床边胸片监测肺水肿程度减轻,VPW值略减小,血肌酐及尿素氮值下降。

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判断移植肾功能损害除组织学依据外,尚无单一可靠指标。通常根据患者血生化指标、尿量变化、血压医学检验论文,影像检查诸情况综合作出判断(4)。移植肾功能损害可导致钠水储留和氮质血症,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尿毒症肺、尿毒症心肌、心包及胸膜腔的改变(5)。肾移植术前,患者一般均有肾功能衰竭和血透病史,其心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代偿能力有限。故当移植肾的功能因排斥反应受到损害,就更容易出现胸部X线的异常表现。

本组5例移植肾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出现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床边X线监测反映及时,结合血生化检查,临床诊断及时,处理正确,使患者转危为安。

慢性排斥致病因素复杂,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本组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在术后三月—三年期间出现高血压、蛋白尿、贫血及主要血生化指标升高。X线表现为部分患者心脏左心室增大,VPW>正常值,出现肺淤血和/或肺间质水肿。动态X线检查观察对比肺血、心脏的变化并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存在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情况。提示临床应进步检查,调整治疗方案,保护移植肾功能,减轻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损害。而CT检查发现移植肾变小,密度增高,结合血生化检查则可判定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纤维化,应及时处理。

移植肾因排斥反应导致功能损害,X线检查结合主要血生化指标及患者临床表现,可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功能损害情况作出正确判断。X线检查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临床监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二、关于《世界文明》壁画的基本情况

深圳世界之窗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一个集中多个国家、多种民族、多种历史风貌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有意识地营造出了一种旅游文化的文化意境,多色彩地再现各民族的文化形态,艺术地实现它的商业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中感受审美的情趣,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居于“世界之窗”这样一个以展示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的时空背景之下,《世界文明》大型壁画为贯穿五个大门,长200米的浮雕带,与各大洲门式建筑、古代柱廊和雕刻群组成宏伟的文化广场上。《世界文明》大型石刻壁雕石刻长200米,高10米,它与不同地区的大门和数十座古代建筑的柱式及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三个单位的艺术家们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精心设计、精心监制的红砂石浮雕。塑画墙高10米,分6块墙面环绕广场竖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是一部表现人类文明史的的鸿篇巨制,是艺术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的创作。它以粗犷、质朴、细腻等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与五湖四海的游人对话交流,显现出自身的精神力量。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内容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主要集中在显示人类数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上,它不仅包括了两河、印度、埃及、希腊、中国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包括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大洋洲、澳洲极其丰富、极具特色的广大地域。

在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和背景时空下,对画面形象的收集、处理、提炼以及艺术创造是有着很大的困难的。人类文明,从古巴比伦到伊斯兰文化,从仰韶到丝绸之路,从古代印度到佛教的传播,从古老的图腾到科学发明,天文、地理、航海与战争。从恒河、黄河、两河流域直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各大洲的多种文化。纵贯数千年,横跨整个地球……要熟练自由地驾驭这一庞大复杂的任务,不单要有对于中外文化的熟悉知识背景,还要有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纵观《世界文明》壁画所应用的素材,壁画家们并没有采用惯常使用的壁画手法,而主要依靠对世界优秀文化遗存的精选与组合来形成画面,但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按严格的文化历史,概括数千年文化的丰富内涵来构建画面的形象。

(一)《世界文明》壁画创作艺术形式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还表现在对壁画艺术形式的追求和探索上,表现在对材料工艺的选择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壁画创作为当代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中国传统壁画匠心独运的造型方法,宛转自如、流动飘荡的线描技法以及变化丰富、生动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构图营造法等,都在《世界文明》壁画中有所体现。《世界文明》的壁画创作者们如在体现具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玛雅文化的一个局部,壁画艺术家们就大胆地采用了米克斯特克传说中的“脚印”贯穿于整个墙面,导引着人们沿着这些“足迹”去探寻美洲文明的奥秘,画面的处理上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所营造的异乎寻常的梦幻般的境界,也有颇似“抽象派”的形式探索。另外,艺术家们也在注重从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从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得壁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

(二)《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材料的特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当代的壁画家们在开发传统工艺材料的同时,极其注意不断运用新的材料来进行创作。除了运用油画色、国画色、丙烯色等颜料绘制之外,还注意运用镶嵌、陶瓷、漆艺、金属材料和棉毛、化纤材料等来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许多壁画本身就是运用物质材料对建筑实体进行装饰的,所以,壁画在材质运用方面的创新也显得十分重要。相当多的壁画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用材范围,广泛采用了新颖的材料,获得了只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的优美的艺术效果,从而为现代壁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世界文明》壁画虽是单一地采用了红砂石用浮雕的艺术手法,由于对墙面以自由分隔的形式,以乱花迷眼的组合,以高(高可近圆雕)、中、低(平刻浮雕)跳动的起伏和张弛变化的疏密开合,以表达“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丰富与壮观,从而达到更能深化人类文明史的这一主题。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手法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是一座巨型的石刻,壁画家们一般采取了高、中、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高浮雕有高达75厘米,在画面的下部,其内容是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印尼的神鹰,印度的恒河,日本的奈良大佛,中国的舞乐骆驼、霍去病墓的卧马,巴比伦的哈木拉比法典等等)或粗犷雄浑、或精雕细琢,在画面上成为柱角,造成构图的稳定感,同时,它又是观众直接触摸和拍照的对象,“中层浮雕全高45厘米,出底板一般25厘米。这一纵横交错、内容繁杂、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成为一个个中心,其外轮廓是画面的骨架,浅浮雕部分总厚度为30厘米,出石底面约5厘米到8厘米,起烘托与连接的作用,虽不是画面主要部分,却并不省工,有不少局部,如日本和服和浮世绘的水纹花饰,都是以精确的构造,一个个斗拱、一朵朵小花、一个个波纹连卷、勾结、精雕而成,一律不用线刻,因为简单的线刻在大浮雕上效果不理想”。整个作品是靠构图的大结构、阴影的起伏强弱、块面的开合疏密、石头的色彩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和气势感觉的。另一种视觉效果就是近看效果。因为观众更多的是在浮雕下观看,视角不过是整个画面的二十分之一,而且前边还有柱,自然分隔成一个个局部,这就要求设计时每个局部的相对完整性。在处理上对有的局部极尽精微,使游客能发现许多精彩之处,有的小地方又放手处理成大的形体,有如一面大墙,如恒河的大象高达两层楼房,观众到此心胸开阔。

(四)《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功能性思考

就《世界文明》壁画艺术的功能而言,它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它不仅以记事性或象征性的构思与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生动的造型,丰富的想象去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性故事情节,以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表现不同的人物情景,而且能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其它艺术形式所达不到的艺术魅力。

四、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

《世界文明》壁画已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上的一幅画,它在广义上已是一种环境艺术了,它关注环境,并在广阔的天地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它对营造深圳世界之窗乃至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当代壁画与环境的结合,壁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壁画对建筑的从属性和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在环境设计中精品力作的意义,以及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性都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篇9

全面考察《论语》中的数字“三”,首先映入眼帘的,大概要算是“三年”这个特殊的数量词了——纵观一部《论语》,它在其中竟先、后曾出现过14次;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以“数字(数词)+年(量词)”为结构的数量词,则仅仅只有所谓“数年”、“百年”和“七年”三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三年”,若单纯从海德格尔之所谓“存在与时间”这一理念上看,它很长么或者说很短么?为什么偏偏只是三年而不是一年、两年或者多年?抑或是它足够长或足够短——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或者,它不长不短、恰如其分,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其中的问题,恐怕不会有那么简单。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而在另一处,孔子又重复和强调了这句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这里之所谓的“三年”,若按清代学者汪中的意见,“三年者,言其久也”[4];然而,其中的问题却是,为什么“言其久也”就一定是“三年”?为什么不可以是五年、十年或三十年——要知道,《论语》中并不乏五、十、三十这样的数字,而且这些个数字岂非较“三年”都更为久远?由此看来,这里之所谓的“三年”,似乎并非什么“言其久也”的问题——依本文之见,其理解的关键胥在于,所谓 “三年”,乃是《论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数量词,而非仅仅只意味着“三”这样一个单纯的数字;同时,似亦在于,这里之所谓“三年”,为其所指称着的,乃是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中的一个“道”字。换句话说,“三年无改”的,必是所谓“父之道”也——也就是说,“父之道”本是要求“无改”的而且这个“无改”还必须是“三年”——这一点,在孔子看来,是定不可疑、十分严格的,似乎没有半点儿商量的余地。并且在他看来,有且只有这样,才可以谓之曰“孝”、称之为“孝”——而这一点,又正与其当年“适周问礼”之时,乃师老子送给他的那一句“为人子者毋以有己”[5]的话完全一致——其意思则是说,“为人子者”既然身为人子,那自然就要“行无专制,事无由己”[6],就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了。但其中的问题却依然是,为什么是“三年”?这无疑已涉及到原始儒家之所谓“孝道”、涉及到其所谓“居丧之礼”[7]以及涉及到孔子本人在与其弟子宰予之如下一段对话里所谈到的那个儒学中著名的“三年之丧”理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8]

在弟子宰予(子我)看来,子女要为死去的父母服丧守孝这当然没有问题,但这一守就要三年,是不是太长了呢?而且若君子三年不为礼的话,则礼必坏;若三年不为乐,则乐必崩。换句话说,“三年之丧”,势必将导致“礼坏乐崩”矣。旧谷业已用尽、新谷亦已登场,甚至那些用来取火的木头更已被更换过了一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至于守孝服丧之事,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吧,何必非得要三年呢?而在孔子看来,如果父母死去还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稻米饭、穿那锦缎衣,难道你会心安么?对此,宰予似乎不以为然,于是便一言以蔽之地回答道:“安”。这无疑激怒和惹恼了孔子:如果觉得心安,那么你就那样去做吧!一般来说,君子在服丧期间都会感到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而且他们也都不会那样去做的。但现在的你却感到心安,那你干脆就那样做好了!非仅如此,甚至在宰予刚走出门去,孔子便破口大骂起来:这个宰予真不是人啊!在他看来,儿女们出生后要经过三年时间,才可能脱离开父母的怀抱;但反过来,为父母服丧三年,又有何不可?况且,“夫三年之丧”,乃是“天下之通丧也”,并不是他自己这一家一派的什么别出心裁,领异标新。这个宰予啊,难道你不曾享有过父母对你的那份“三年之爱”么?由此看来,孔子的确是真生气了。

与此同时,当弟子子张向孔子请教《尚书》中之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即殷高宗守孝,三年不问于政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孔子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说:“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9]为什么仅仅只是高宗,其实古时候的人也都是这样做的。国君死了,继之者从此便三年不问于政事而文武百官则听命于宰相。由此可见,所谓“三年之丧”确实并不是孔子本人及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什么独树一帜、独出心裁,或者独断专行,而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一种有源有流、源远流长的基本伦理精神和重要道德传统;或者说,它是一种“礼”,即所谓“丧礼”或者“居丧之礼”,亦即古之所谓“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即“五礼”)中的“凶礼”。

既然“三年之丧”是一种“礼”,那么它自然就要涉及到祭祀;而当是时也,正是一个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0]的时代——其中的这个“祀”/“祭祀”,又是当时社会正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其次才是“戎”,才是征战攻伐的问题。据《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1]也就是说,孔子小时候经常做的就是这个,长大后所学及所从事着的也是这个;甚至其整个一生,即其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似亦不过如此,概莫能外。对此,即使孔子本人后来也并不回避。当卫灵公问他“军陈行列之法”时,孔子曾十分明确地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13]——这大概并不是其什么谦虚或客套的问题。因此若从这个角度上说,“儒家者流”盖源于祭祀,似亦未为不可。同时,众所周知,孔子本人一向是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4]、“祖述尧舜,文武”[15]的——也就是说,所谓“三年之丧”,作为一种“礼”,同样只是他的一个“发现”而非“发明”;当然,更不是他的什么天纵其智、突发奇想了。

《论语》中曾载有这样一段生活场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6]弟子子贡(端木赐)欲将每月初一祭祀祖庙用的那只活羊弃之不用。孔子在得知此事之后,对他说道,端木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而我爱的却是那其中的“礼”啊。一只羊,对于一场一月一度的例行祭祀而言,不过只是一个“仪”、一种形式罢了,而“礼”则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东西——是其中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形式的内容与没有内容的形式,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孔子在此,才要明确表示,他既“爱其礼”,又“爱其羊”——既在意其中的内容(礼),又在意其中的形式(羊/仪)。与此同时,尽管祭祀中包含着“形式/仪”与“内容/礼”这两个部分,而且尽管前者十分重要,但其根本用意,却在于“礼”。正如孔子所言“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并且,也许正惟如此,女叔齐才明确对此作出严格的区分:“是仪也,不可谓礼”。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所谓“三年之丧”,那是因为它是“礼”而非“仪”;换句话说,也正是因为“三年之丧”乃是“礼”,孔子才会如此重视和强调着它、十分固执地坚守着它,从而也才会在此极其明确而公开地表示说:“我爱其礼”。

孔子的确是十分“爱礼”的,而且当弟子“颜渊问仁”并“请问其目”之时,他还曾作如是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7]。但问题是,他又何以要如此“爱礼”呢?而且《礼记礼器》中不是说“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么——要知道,这个“礼”原本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变动为居的变量而非常量。既如此,那么宰予要变“三年之丧”、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又有何不可?问题的答案大概并不在于“礼时为大”本身而在于“礼”的本质与核心;而孔子之所以如此爱“礼”,也并不在于那个时代的某一具体、特定的“礼”本身,而是在于其本身所固有的共同的本质与核心——这一点,在我们深入考察“礼”的时候,当须臾不可忘记。

那么什么是礼的本质与核心呢?《礼记》中有云“中正无邪,礼之质也”[18],“行修言道,礼之质也”[19]——由此可见,礼的本质与核心就在于一个“中”字——不偏不倚、中正无邪的“中”,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中”或者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的“中”以及“过犹不及”[20]、无过不及的“中”。而其本身,则不过只是一个表面上的东西而已,正如《荀子天论》之所云:“礼者,表也。”此外,庞朴先生在其所著《儒家辩证法研究》一书之中,则更说得明白:“礼就是中的化身。”也就是说,礼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礼”本身,而是在于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中”;或者说,是“中道”、“中庸”与“中和”。老子尝有言曰“三生万物”,而《中庸》则亦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换句话说,只有“三”,或只有“中和”,才能使“生万物”,才能使“万物育焉”——其中,“三”与“中和”,在这两句不同的话里,却处于同一逻辑位置;而且在结果上,也是等效的——即“生万物”,或“万物育”。在此,也许我们还可以更干脆说,“中和”就是“三”,而“三”也就是“中和”——这应当说是基本符合逻辑的。

那么,何以才能“致中和”而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言以蔽之曰:“中庸”。这一点,正有如《逸周书度训》之所谓:“和非中不立。”而其意思,则不过是说,“和”若不是“中”、离开了“中”的话,则势必将“立”不起来的;换句话说,若没有“中”,则所谓“和”是无法实现的。由此看来,欲至于“和”,必当首先致力于“中”。

然而,在“中”与“和”或“中庸”与“中和”之间,到底又有什么分别呢?在朱熹看来,“变和言庸者”,“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21]——按照他的意见,“中庸”这一理念,是完全可以包蕴和涵摄着“中和”的;而在《中庸》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在“中”与“和”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对此,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22]——其意思是说,“中”乃是“道之体也”而且“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而“和”,则不过只是“道之用也”,同时又是“天下古今之所共由”。由此亦可见,所谓“和”者,无疑乃是“中”之为“用”也,是“用中”——连续不停地“用中”、持续不断地“用中”;或者可以更直接地说,它就是所谓“中庸”。

此外,还是要属董仲舒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来得切中肯綮、最为到位:“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23]在这段话中,董子竟将“中”与“和”,分别提升到了“天下”、“天地”这样一个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高度,可以说是说到家了。那么什么是“中”?董子在此说得甚为明白:“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至于什么是“和”?董子则同样亦交待得十分清楚:“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于是乎,所谓“中”与“和”,便由此而最终被提升到了一个最终极的本体论的高度;于是乎,在此,董子则更将“中”与“和”分别与所谓“道”与“德”二者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在一起。并且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换言之,所谓“和”,就是“德”而且是其中最“大”的“德”;而所谓“中”,也就是“道”而且是其中最“正”的“道”——他的这一说法,应当说是极为精辟的。至此,何以“致中和”这个问题,便完全可以概而言之曰“中庸”——其实,这也正是先秦儒学本身所固有的本质、核心及其“致广大”、“极高明”的关键之所在[24]。

同时,这个“三”又是如何来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且,他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也就是说,这个“三”乃是由“自然”/“道”这个“一”,一分为二,派生出诸如天地、乾坤、君臣、父母、夫妇、男女、神明、阴阳、刚柔、冷热、燥湿、盈缺、内外、上下、远近、高低、强弱……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所有的两两既相对立、又相反对的“二”,然后再由这个“二”,合二为一,化生出“三”,进而化生出煌煌宇宙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同时,孔子亦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6]。在孔子看来,他本人是“无知”的,只不过是叩两执中、执两用中、处处守中、时时用中或者说是“允执厥中”而已。按照老子的意见是“二生三”,而“两”、“贰”或“二”,从来都是孔子等原始儒家的重要数理概念。这正如唐代学者李观之所言,“二为儒之臂”[27];甚至可以说,无“二”便无儒——而且即使说有,那恐怕也只能是一个缺失双臂的“儒”、维纳斯雕像式的“儒”——但不知这样的“儒”,是不是也会像那尊绝无仅有的旷世极品那样卓而不群、艳而不妖,静谧而又美丽?须知,即使断臂的维纳斯也是唯一的,儒家者流亦然。

由此可见,不必说“三年”这个极具特殊意味的数量词,即使是“三”这个单纯的数词,便足已叫人语说不尽了——据本文统计,它在一部《论语》之中,举凡18篇、60见,竟占有了其中所有数字份额(189)的近32%,堪称其中出现次数最高的一个——据此以观,这无疑乃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极为罕见的文本现象,而且也应当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话语问题。也许正因为“中和”与“三”此二者间存在着上述那种极为特殊的逻辑关系吧,于是乎,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总是要将带有“中和”之意的话语数字化为“三”;于是乎,我们才总是要一不小心就会在那里碰到这个俯拾即是的太多的数字——当然这并不奇怪,谁教孔子曾是那位主张“三生万物”的老子的弟子呢?至于其上述有关于“三年之丧”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解释,尤其充满了一种十分浓郁的人世、人间、人生、人心、人道、人情和人性之味道——正所谓人同此心、人同此理,而且在这个意义上,一部孔学的确还可以称之为“人学”。

至于孔子之所谓“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28]一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到我这里来付了学费[29]、学习了三年却不想去当官的人,恐怕是不容易找到的;而其潜台词、话外音或言外之意则不过是说,为政治哲人孔子所创立的私学本是一所政治家学园。既如此,入了孔门、学习了三年还不想去做官,则所来何为呢?此外,纵观《论语》,尤其是其中弟子们“千万次地问”,又哪一句不关乎于政治?难怪乎宋宰相赵普当着太宗皇帝的面儿竟会如此底气十足:“臣有《论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至于孔子另外一句“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30]——不知他这么说到底有何把握和胜算,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至少其绝非虚言。至于在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之间那段经典对话中流露出的两个“比及三年”[31],尤其充分地展示了孔门弟子伟大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即使是这样的理想和抱负,在他们那里,同样有着与乃师一样的自信,只需假以时日,“比及三年”,仅此而已,毋须再多——不多不少、不长不短,就是“三年”,既十分明确(definition)而又十分确定(determination),甚至是毋庸置疑、不容置辩;或者说,是定不可疑的。

为什么是“三年”?这在一部《论语》之中,的确是语说不尽的;但在其中,它无疑又是一个确数或定数——不多不少、不长不短,十分干脆,只是“三年”。尽管其中还有如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2]之所谓“数年”、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33]之所谓“百年”以及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34]之所谓“七年”这样三个有关于“年”的数量词,但从内涵和包蕴着这些数量词的整个语句上看,则无一不明显带有着一种假想、猜测或推断的语气;究其实,则不过是他的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既不明确(indefinition)、也不确定(indetermination),似乎是指向彼岸(the other shore)的——然而,终其一生,孔子似乎却又很少去作这种无谓的想象;而且即使曾有过,他也总是会有意通过一种时间上的特别暗示或者意向——通过一种既不明确又不确定的象征性的长时段概念,明确而又确定地告诉他的弟子:此时此刻的他,其实正在想象。那么,在此,在这种语气之下的“数年”、“百年”和“七年”这样的时段,大概便可以援引前面清人汪中的话说,“言其久也”吧?谁知道呢——这一点,至少在孔子那里,并不确知;而且总的来说,对“三年”以外的那些属于未来的事情,他似乎已不再知道些什么。尽管当弟子子张询问起“十世可知也”时,孔子回答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35]——但众所周知,这里子张之所问及孔子之所答的,乃是历史而非未来。而且依本文之见,甚至在孔子那里,未来或者明天的事情,似乎还是难以逆料、不可捉摸的,甚至大有一种只管耕耘、不计收获之意。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36]——相对于“鬼”和“死”而言,“人”与“生”,无疑乃是更生动、更具体也更“此在”(being)的东西——其言外之意,在本文看来,则不过是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最重要的,首先是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手头上的事情;或者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活着,然后才是如何活或怎样活、不活(死)以及“鬼”的问题;若直接用孔子的话说,那就是:先“事人”后“事鬼”,先“知生”后“知死”——“人”之“未能事”,“焉能事鬼”;“生”且不可“知”,“焉知”乎“死”?于是乎,我们注意到,在《论语》之中,有弟子曾通过追忆,明确而简短地记下了这样一行清晰可辨的文字:“子不语:怪,力,乱,神。”[37]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Shakespeare)最著名的经典中的那个最著名的角色哈姆莱特,曾作如是说:“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此之谓也。对人而言,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这一问题,似乎却不仅属于哈姆莱特(毋宁说莎士比亚)、属于苏格拉底[38],而且还属于中国的孔子(Chinese Confucians)。

“活还是不活”,为其所根本揭示的乃是人之成为人、成为其所是的最基本的囚徒困境与二难选择——正如鲁迅先生的那篇奇文《死火》中所深刻展露出的“是冻灭还是烧完”这个进亦忧退亦忧的生命本原现象,对人而言,真是太难了。而且其难就难在:任何人——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都必须在“活还是不活”或者“是冻灭还是烧完”间作出一种选择,二者必居其一;除此以外,他们便不再有其他任何第三条道路可走了——而这岂不是太难了么?好在自古以来,这种困境与选择,便仅仅属于哲学,仅仅只是属于哲人的问题;而且古今中外,也仅仅只有像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孔子和鲁迅这样的诗性哲人,才会将这样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哲学视阈,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从而也才会明确提出“三年之丧”、“三年之爱”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根本牵绊着个体生命的重大问题——不管怎么说,哲学总归是一门个人性的学问。而人则既是个体的生命,同时又是群体的生命——但在哲学的诸多分类当中,只有“政治哲学”,才关涉于后者——既关涉于人的个体生命,又关涉于人的群体生命。而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和孔子,究其实,也正是这样的政治哲人。他们的“哲学”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乃至于为整个人类这一共同的群体。既如此,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孔夫子当年面对弟子宰予的一番质疑,竟会如此的大动肝火、大发雷霆,甚至于破口大骂了。但其中的问题是,为什么同为弟子,质疑问难的宰予偏偏要遭此责骂,而那位欲诉诸行动、“欲去告朔之饩羊”的子贡却可以得到那般礼遇?可别忘了,子贡其人,乃是孔门中的“受业身通之徒”,“言语异能之士”[39]——聪明得很。也许正惟如此,那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0]以及“因材施教”的孔老夫子,当是时也,才不能不考虑:自己多少得给这位弟子留点儿面子吧?

然而孔子如此待人却是不平等的、不公平的,或至少说是存在着一定过失的。对此,即使他本人,后来也曾公开承认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41]——这大概就是“圣人”,一位敢于面对和坦陈自我过失的圣人。当然,这其中也有宰予个人方面的问题:“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42]。尽管孔子之辞也有“雅而文”的时候,但那也只是在他颂习《诗》《书》、演绎礼仪之时;至于平时,大概是不常用的[43]。因而对宰予“雅而文”之辞,他自然要“几而取之”了。而“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一句话,则告诉我们,宰予这个人之所以说起话来“雅而文”,很可能是因为他还有点儿食古不化、不知而言[44]的毛病——若如此,则长此以往,便很可能会给乃师留下一种学艺不精、无所取用的印象;既如此,则孔子自然也便不会喜欢同其论辩了。但事实却又证明,“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在这一点上,孔子显然是搞错了。也许正惟如此,《论语》中的孔子才要作如是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5]、“巧言令色,鲜矣仁”[46]的吧?如此看来,尽管宰予一度曾遭遇过乃师孔子对他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他最终还是得到了老人家的刮目相看。而这正应了一句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常人心”。既如此,又怎见得这对宰予/孔子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为什么是三年”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似乎与“活还是不活”以及“是冻灭还是烧完”的问题,是同质的;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虽“有根”,但却又“无解”的。正如庄子之所谓“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47]——在此,庄子竟将“子之爱亲”称为“不可解于心”的“命也”、将“臣之事君”视作“无适而非君也”的“义也”并视之为“生(于)天地之间”、“处于天地之间”[48]、亦“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人的两条“大戒”,可谓看透了人之成为人、成为其所是的那种相对于完美、全面和永久的不完美性、欠缺性和偶在性。于是乎,一种最黑暗、最冷酷也最恐怖的绝望感便油然而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绝望不也证成着一种最深切的体认和感悟?有鉴于此,或许可以用佛家的话说,绝望原是一种本己或属人的(personal)“大彻大悟”。而且这种“绝望/大彻大悟”并不是什么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当然也不是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周作人先生语)。它是一个觉醒的开头、一个得救的开始,是一种俯视或鸟瞰(而非仰视或平视)的目光,更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绝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至此,“活还是不活”、“是冻灭还是烧完”——或者说是“坐以待毙”还是“垂死挣扎”?已不再成为囚徒困境和二难选择。一句话:只管耕耘,不计收获,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夜之静美——这是因为,一颗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最终结果而是在于它曾经活过、曾经烧过或曾经挣扎过,甚至就在于它曾经活过、烧过或挣扎过的那短短的一瞬。或许在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或退一步地用哲学的话说,它既“一分为二”过,又“合二为一”过——而这大概也就是老子之所谓“二生三”的“三”或者说是“三生万物”的“三”以及孔子之所谓“三年之爱”、“三年之丧”的“三”吧?

其实,出世入世,总归一世;或出或入,理固已然。儒道同源,密不可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以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主流的。因而断不可蔽于一端、流于一曲,不可顾此而失彼;否则,很可能如庄子之所谓“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甚至还可能将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49]矣。若如此,则岂不悲夫!这个世界并非什么“没有真理,只有解释”,但“惟有明白真理的人才最会看出真理的类似”,就像古人说的,“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50]。否则,大概就要算作是“庸俗”——而有关于“庸俗”,古希腊人却有这样一个叫做“apeirokalia”的绝妙词汇,并以之来“形容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51]。

按照《汉书》作者班固的意见,“《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52]也就是说,所谓“《论语》者”,本是一部对话集或问答录。因此只有通过子夏之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3]一句话中的“博学”、“笃志”、“切问”与“近思”,通过细读、玩味、体认和感悟,并且通过设身处地地切实进入到当时的对话语境和话语情境之中,才能得其道德宏旨与微言大义。否则,很可能不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便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子张有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54]——他的这番话,应当说是对的。

注 释:

[1]《老子四十二章》。

[2][46]《论语学而》。

[3][43]《论语里仁》。

[4]《论语正义学而第一》,

[5][11][13]《史记孔子世家》。

[6]《韩诗外传》卷七。

[7]有关于此,《礼记曲礼(上、下)》之中,多有记述,十分庞杂,而且其中更多的却又是女叔齐之所谓“是仪也,不可谓礼”(《左传昭公五年》)。因与本文无涉,故兹不赘述。

[8][45]《论语阳货》。

[9]《论语宪问》。

[10]《左传成公十三年》。

[12][35]《论语为政》。

[14][32][37][40]《论语述而》。

[15]《中庸》。

[16]《论语八佾》。

[17]《论语颜渊》。

[18]《礼记乐记》。

[19]《礼记曲礼上》。

[20][31][36]《论语先进》。

[21][22]《中庸章句》。

[23]《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24]参见米继军,《“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前沿》(香港)2005(7)。

[25]《老子三十五章》。

[26]《论语子罕》。

[27]李观,《通儒道说》,《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28]《论语泰伯》。

[29]据《论语述而》中之所谓“自行束修(即十条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0][33][34]《论语子路》。

[38]据说苏格拉底临终之前尝作如是说,“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到底谁会更好,只有天知道”。

[39][4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42]《韩非子显学》。

[43]据《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44]《韩非子初见秦》,“臣闻不知而言不智”。此句正可解释其中“智不充其辩”一语。

[47]《庄子人间世》。

[48]《庄子知北游》。

[49]《庄子天下》。

[50]苏轼,《留侯论》。

篇10

经过体检、配型等系列检查,张先生姐姐的两个肾脏功能都很好,完全符合亲属活体肾移植要求。供肾切取采用微创手术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时间仅用了1小时35分钟,供肾功能保留得很好,移植手术也很顺利,移植肾血管开放不到1分钟,大量尿液就从输尿管里涌出。术后第3天,张先生的肾功能就恢复到正常水平。关键是微创手术对供者影响也很小,张先生姐姐在手术后5天就顺利出院,工作生活几乎没受到任何影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