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景观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市民日常光顾的休闲佳处,总库容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万立方米,坝体采用直立式石砌,外加混凝土结构,原设计使用年限50年,已超期运行10余年,坝体出现裂缝,现为三级危坝,2010年6月开始工程加固,并对库区进行清淤,加固后的某水库将会常年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为此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以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更加优美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对改善库区下游河岸的景观创造条件。
2 现状分析
2.1 有利因素
2.1.1 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某水库,无论乘车或是步行,均具有较高的可达性;
2.1.2 充足的水源,洁净的水质。库区周边无工矿企业,只有很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质优良,较大的库容,稳定的水位,可为人们提供极佳的水上娱乐场所;
2.1.3 优美的周边环境:①该水库三面环山,围合成太师椅状,群山秀峰均倒映水中;② 茂密的植被,富有季相变化。沿库区周边一侧以柏为主,旱柳、毛白杨、臭椿等高大乔木点缀其中,另有木瓜、紫叶李、紫薇等花灌木,林下则有黄荆、羊胡子草等等;③ 水库周边坡度变化丰富,既有嶙峋的危岩,亦有坡度平缓舒适的坡度,为创造多样性的景观创造了条件;④ 富有特色的石景观,浑厚拙朴造型,多变的图案纹样,无论石的体量大小,单独置放,还是群体组合,均可成景;⑤ 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白墙灰瓦的底层民居,随形就势,因地制宜,点缀于苍松翠柏中,淡泊典雅;⑥ 特殊的小气候为丰富该处的植物资源创造了条件。
2.2 不利因素
2.2.1 交通问题。公路宽约7米,车流与人流的混用,给行人造成极大的不便,尤其是高速下行的游览车,对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2.2.2 沿库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导致人们具有较少的亲水机会。如沿岸西侧较大面积的苗圃、东侧游人大多沿现有步道游览,未提供近水的游步道;
2.2.3 库区植被种类较为单一,缺乏特色;
2.2.4 自然山石的利用不够,主要体现在挡土墙及部分汇水河道两岸多采用块石砌筑,并且为形式单一的直立式;
2.2.5 库区周边的生活垃圾及游人的废弃物有侵入水体的迹象。
3 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该水库周边景观的建设应遵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尽量减少人工化成份,以景观的生态恢复为原则,充分发掘周边的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集休闲、娱乐、参与于一体的亲近自然的空间。
4 规划设计内容
依据库区周边环境的特质,以尊重场地的性格为主,适当改造,将库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呈翡翠项链式结构:
4.1 水石相映
该区位于邻近大坝的一块相对平整的台地上,设下沉台阶导入,现建有伸入水中的双亭一座,该区以纪念为主题,布置一小型广场,内容包括:将原有的兴建水库的石柱碑刻复原;利用雕刻加固工程碑记;利用该处坡度较大的特点,利用台阶或台地的形式设置亲水平台,以适应水位的变化,将现有的石块散置于台地的周边;涵洞出水口亦利用石块铺砌,犹如石河从山涧流出;库区满容后形成的瀑布景观;坝底石亭,对现有的出水口隐蔽。
4.2 水上俱乐部
利用现有苗圃地势平坦的有利条件,在突入水中的另一台地上布置游船码头,游船码头伸入水中,宽近1米的平台可兼作坐凳使用,并设花架与售票处(兼小卖),其他内容包括:卵石健身路、大树下的小铺装广场、仿木平桥、石桌凳等。
4.3 幽簧泉韵
该处位于临岸西侧的上游地段,地势平整的台地之上,包括林下铺装广场,在现有的木瓜树林适当移植,林下布置桌凳,并散置几个石磨盘,唤起人们对乡情的回忆。附近临水的一大型石上有一汪泉水,几乎常年淹没于水位线以下,为此在该处设置其复制品,并开小溪,其他内容包括:石板桥、花架、竹木门扉、竹林等。
4.4 休闲垂钓区
位于库区东岸,植被繁茂,受外界干扰较小,以自然景观为主,设小游步道将人们引入水边,将现有石块散置于岸边,作为垂钓处。
5 道路系统
现有道路包括库区西侧的车行道及东侧的步行登山路,经改造后人们可实现西侧与车行混杂的现象,经由卵石路及林中的台阶可直接到达库区的上游,沿途并有一定的停留结点,东侧通过新辟步道将游人引入水边,在道路的选线上应因地就势,尽量减少对树木及立地条件的破坏,能平则平,台阶材料应利用条石或水泥塑木,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高度融合。
沿路相对平整的地段设置小型集散休闲广场,采取疏林铺装形式(如卵石铺装或片石嵌草铺装等),林下散点山石作为坐凳。
6 竖向设计
库区的竖向设计以简洁、自然、安全为原则,以恢复自然地形为主,将自然山石、水、植物有机融为一体,尤其岸边的处理,以自然式驳岸为主,应做好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间周期性淹没地段的处理,水上俱乐部景区,由于坡度较大,采用现有山石做成二级平台或挡土墙,但应特别注意压顶石的摆放,彼此之间的朝向、体量搭配等。
7 休憩设施及小品
休憩设施:该区以恢复自然地形和植被为主,仅仅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就地取材,利用自然山石,作为桌凳,其造型以原汁原味为主,局部地段略加雕凿,增加使用趣味的多样性;于小型码头处设售票房一座,兼有小卖部功能,同时在小水塘东侧林下的一块小平地上,建踯躅亭一座,采用木质材料,作为游人休息及避雨的去处。
垃圾筒:可选用水泥塑木或塑石形式。
排水井盖的处理:将库区东侧游步道上的笨重的水泥井盖去掉,利用花岗岩块石代替,或者作为仿树桩形式。
照明:利用低矮的、以花岗岩石材做成的草坪灯,主要布置于库区西侧地段。
8 植被规划
该水库周边植被的恢复与选择,应是库区周围植被的延续,因而对现有树木保护保留的总体前提下,进行景观伐,应做到以下几点:① 减少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植物,以表现当地植被特色为原则,如泡桐及现有苗圃中的雪松,宜移去,更换为华山松、水杉、黑松、五角枫等;② 适当增加花灌木数量,如紫薇、迎春、连翘等,临水处点缀一定数量的垂柳;③ 为改善植被的季节变化,加入一定数量的变色叶树种,如银杏、柿树,并在山崖地段种植黄栌、柘树、胡枝子等;④在库区西侧各景区点缀竹类,如刚竹、早园竹、淡竹、阔叶箬竹等,并利用小气候特点,点以南天竺、红枫等;⑤ 草坪地被的选择以野生为主,林下地被除了羊胡子草外,可大量栽种麦冬,同时种植部分蕨类植物;沿库区的石砌墙体利用络石及爬行卫矛、蔓蔷薇进行垂直绿化;⑥ 西侧沿路视线的组织:隔适当距离,种植相对低矮的植物,留出“视窗”,增强水库对乘车旅客的吸引力。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fluence factors, appropriately takes the landscape compensation measures, maximize recoveri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reates th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 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 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2.1 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2 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3 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4 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5 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6 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7 结束语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二、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要素
1、生态优先,充分发挥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维持自然生态过程及功能的连续性、整体性,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1)生态绿网的构建河流是城市中的重要廊道,具有运输、物能交流、环境保护、美学价值等多种功能。河流及滨河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生物和能量通道的作用。在进行滨河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及滨河绿地在绿地系统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构建生态绿网,实现绿地串连,保证绿地间的连贯性与连通性,以维持动物在绿地之间迁移与觅食的安全需要,形成动物交流的无障碍通道。(2)自然驳岸自然状态下的河床起伏多变,基质或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生境组合,从而也为多种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为了水质净化和生物栖息环境的创造,努力营造水域的多孔隙空间,滨河景观设计应采用自然石、木桩等自然驳岸,并保证水体中含有多孔隙的沙砾、岩石等,以提供小生物藏身、觅食、繁殖等场所,避免采用水泥将水岸砌成高墙或将水体底部抹平。(3)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是在当地环境条件下,经过无数年的优胜劣汰考验,自然竞争后才留下来的,从他们的外貌到结构均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对当地的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在滨河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建立完善的乡土植物系统,根据水深变化、水岸线变化、场地功能等,对乡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包括岸边应保有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水边多种水生、湿生植物等。(4)生物栖息环境水域的构造越复杂,生物将变得越丰富。在滨河景观设计中,除了自然驳岸的恢复、乡土植物系统的完善,还可以通过在场地内建立生态小岛、坑塘以及在水底丢置一些沙砾、乱石等措施,为各类生物提供丰富、良好的栖息环境。(5)其他措施滨河景观的生态设计还包括人工引鸟、雨水收集存蓄系统的建立、太阳能与风能等可持续自然能源的应用以及各类资源的再利用等生态环保措施。
一、寒地乡村景观的特性分析
景观能成为景观在于景观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之中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景观必定具有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学特性,同时它还要具有一定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此外,还需具有生态文化的特性,这样的景观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寒地乡村景观的产生、发展、演变,也说明了其具有美学特性、功能特性和生态环境特向。
(一)美学特性
寒地新农村的乡土景观具有朴素的美学特性,这种美学特性是任何艺术品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一种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体现。
1.自然美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的美化和深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本次训练项目选择的崔家村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然美,如下图所示。
2.人文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体现出人文的内在价值。人们在乡土景观中最容易读出人类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大多舒畅恬静且极富生活气息,因而具有特别的魅力。寒地典型案例如雪村。
3.生活美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区域的发展、资源和各类活动相互联系。乡村生活近年来也被很多都市人视为忘却烦扰,适其闲情的一块净土。
(二)功能特性
乡村生态景观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其中适应历史发展,功能性和实用性强的部分就得以留存并发展。
1.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创造,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事物,对阳光、土地、植被和其他自然元素进行利用。
2.文化传播功能
乡村生态景观是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是乡土文化习俗的外在体现。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不同地域的乡村生态景观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能让人更透彻、深层次的了解地方文化、地方行为和当地特色民俗。
(三)生态环境特性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分单纯的追求经济使得寒地乡村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生态效益
乡村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在规划设计中,不要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大量运用新产品新技术,要保留其原有乡土气息,保护原生态亲近自然。
2.节约资源功能
将源于自然的景观元素,原汁原味的运用在设计中,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毫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又因其取之自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就小,便于维护。可行的做法如下图所示。
二、寒地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一)保护原则
全面保留乡村生活的气息,客观反映地域特征和社会状况。但是考虑到可实施性这个保护是选择一定范围的,乡村生态景观的魅力正是其长久以来发展过程中被选择下来的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二)发展原则
在集中保护之外还应有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部分,适应传统的同时更应包容现代生活。应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使得新型寒地乡村生态景观在现代生活的要求下活跃起来。
(三)补偿原则
补偿实际上是在原有乡土景观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这种设计方式往往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对于补偿的有关方法和措施的研究,促进了设计的景观环境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不破不足以谈修复,不立不足以论补偿。
(四)再生原则
再生是指对已经破坏或消失的环境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人为的修复和重建,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的景观系统的功能,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寒地乡村生态景观的再生是极为必要的,只有保证物质人文和精神人文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寒地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才能得以保持和延伸。
三、结论
乡村的发展对于农业大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美丽乡村”可以减少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长春双阳区崔家村实践调研与乡土特色文化的挖掘结合对寒地乡村的生态设计研究,提出以保护,发展,补偿,再生为设计原则,设计材料以乡土材料为主,既能与周围环境协调又做到了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P.乡土化景观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2005
[3] 李佳艺.寒冷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4] 李,徐析.论乡土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J].山东林业科技,2008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reduction of the rapid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goals have been exceeded on functional and artistic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hotel landscape design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discussion has certain innov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design; application techniqu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人们对环境的追求,已经开始从无比昂贵的室内空间享受,渐渐的转变成舒适、优雅、亲近自然的生态化追求。现如今,生态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环境景观,而且也可用于建筑学研究,目前,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1景观生态设计综述
1.1生态设计的含义
虽然生态设计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概念。部分学者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生态设计’这一概念,无论从‘生态学’角度,还是从‘人类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的角度,都是不科学、不正确的。正确的称为‘生态补偿设计’”;“减少负干扰的设计就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设计,而减少负干扰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过程,比之常规设计,能减少负干扰的设计我们称之为‘生态补偿设计”。
1.2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2.1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是,现代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当代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场地越来越多的是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因此,通过景观设计以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为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面对基础恶劣的场地,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是需要设计师时刻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2.2生态补偿与适应
面对工业时代的景观,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的生态设计手法和元素。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通过自然自身的力量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适应了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生态景观概述
生态景观设计运用到酒店总体规划设计中是以“以人为本”与“以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在为人类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和休闲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2.1生态景观的定义
生态景观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设计。生态景观体现了从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的过度。
2.2生态景观在酒店总体规划设计中运用的必要性
在酒店中运用生态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必要性。首先,能为客人提供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 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其次,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较小;再次,对酒店环境的影响小。这指的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气体污染、光污染、声污染的排放;最后,让客人进入酒店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切感觉。
2.3生态景观在酒店中起到的作用
运用生态景观,就要通过对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景观元素的运用,由小见大,达到自然环境与酒店环境的融合,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2.3.1烘托酒店环境气氛,陶冶情操
酒店景观设计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利用园林植物展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情调,烘托出不同的气氛,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陶冶人们的情操。
2.3.2柔化和分割组织酒店大堂空间
用花池、花墙或桶载、盆栽植物来划定界限克服了用建筑分割带来的呆板、硬直和独立空间的狭隘,使相互关联的空间在独立中统一,达到似隔非隔、相互交融的效果。
2.3.3改善酒店室内小气候条件
当酒店适度较低时,空气流通差,二氧化碳浓度和病菌含量较高。绿色生态植物通常能清除室内空气重87%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甲醛和苯等有害气体。同时,能够放出氧气,杀灭空气中的病菌,吸附尘粒,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削弱噪音,改善酒店的空间环境条件。
总之,酒店的生态化植物景观配置应根据植物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艺术布局,充分发挥植物景观效果。同时,利用室内现代化的控光、空调、通风等设施,实行集约化的养护管理,满足室内植物景观材料本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生态景观在酒店中的应用方法
酒店的空间设计,不能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进行考虑,更要在室内设计的组成要素中贯穿生态化设计来立意和创新,使之成为表达酒店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的载体。
3.1生态景观的艺术性与酒店环境相统一
采用自然植物与人造植物的配置应用成功解决了室内绿化形式单板、色彩单一等问题。同时,还能够节省资源、增加效益,是最为经济的方法之一。
3.2生态景观设计与酒店的布局协调统一
3.2.1生态景观的比例与酒店的布局相协调
酒店有大面积公共空间,空间较高,容易造成空旷的感觉。在这种空间中,可以通过几何形式感强的高大植物进一步界定空间区域。而且植物的树冠在高度方向上又形成了另一个高度层次,丰富了空间层次,改善了植物下面的人的空间感受,并且增添了人们在空旷空间中的细部尺度体验。
3.2.2生态景观形态与酒店的布局相一致
现代大规模酒店建筑,常常使用自然元素装饰室内空间,使空间增加生气并放松顾客的心情。其形式通常是成片的景观设计和休息餐饮区结合在一起。在其它地方,自然景观会以装饰的形式出现,例如交通空间。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不作为主要景观对象。
生态景观中,景观布置模式最好将附属设施有机地布置在景观当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这种模式中,景观设计通常会采用比较自由的平面形式,植物配置也比较丰富活泼,讲求自然形态。在高度比较高的大空间中,若选用高大茂密的植物,可以形成一种室内丛林的感受。
4生态设计的意义与启示
生态设计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目的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我们众多的设计师在高呼“人性化设计”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可能考虑到了诸如人与景观的尺度比例、人在游憩中的舒适性等人性化原则,但在设计这个景观的时候前先是用推土机推为平地,然后设计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起来的景观,维持景观的运行又需要大量的能源,这叫人性化设计吗? 生态的景观设计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通过景观设计师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和生态原则的遵循不断使人类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才是真正的人性化设计!
5结语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在酒店中运用生态景观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设计对人的关怀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酒店的室内生态景观设计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上,通过运用生态元素的设计,达到一种美的合理享受,营造出有文化内涵、独特魅力的酒店空间。
参考文献:
1.1地形平缓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1.2梯田式景观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1.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1.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2台地造景设计原则
2.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2.2植物种植注重竖向景观效果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2.3植物造景与水景相融合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2.4适地适树,采用节水耐旱植物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3台地景观规划设计
3.1地势相对平缓区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3.2梯田景观区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3.3错落有致的大台地景观
3.3.1台地景观设计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3.3.2边坡的处理
项目地中大面积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3.4平缓地块景观设计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台地植物种植设计
4.1设计构思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4.2种植设计构图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感。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5.2生态效益分析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5.2.1储备碳汇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5.2.2吸收有害气体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5.2.3减弱噪音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5.2.4防风固沙,减轻自然灾害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环境的观点,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铸造了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环境恶化充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因此,本文对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实践操作方法,优化生态景观设计。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挤,城市资源短缺,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就城市的环境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的城市环境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缩影,目前很多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不能满足生态发展的基本要求。
1.1城市景观设计思想与生态环境背离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绿化就是生态景观设计,这是大多数人对城市景观设计观念的误区。在很多的广场和公园中不难发现大量的树木、花坛、雕塑等,而真正从生态环境平衡角度考虑的设计思想几乎没有,导致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如出一辙。从生态角度考虑没有对环境发展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又浪费了大量的环境设计经费。从视觉角度考虑,也没有生态景观的美感。由于城市景观设计者在设计时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导致了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理念脱节。设计者在设计时最主要的是要对环境进行考察,因地制宜的落实好景观设计,根据地形地貌以及水循环的使用状况作出合适的设计方案[1]。
1.2城市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着很多变化,劳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大部分人喜欢将闲暇的时间停留在舒适的自然环境中,环境景观中的设施不仅在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还增添了人文气息。然而,在很多景观设计中,只片面的追求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并没有结合人的需求而设计,导致设计作品流于表面,不能走心,在景观设计上缺少人性化与人文气息。城市中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本应该从人的需求本身出发,创造更加舒适的设计作品。在很多的广场上都能看见形式美观的设计,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缺少为少儿或者老年人活动场地,甚至连休息的椅子都没有。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是我国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2]。1.3城市景观设计缺乏中国特色目前,国际化的设计不断被国人认可,而很多外来文化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在设计中失去色彩,严重的说是设计上的崇洋。很多设计延续了国外个性与创新的思想,而设计与环境不能达到协调统一,风格也是格格不入。我国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甚少体现。
2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条件
2.1以自然环境为设计首要条件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大自然环境的缩影,是将自然环境缩小安置在人的生活区域,让人更好的感受自然、贴近自然。设计上首先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大力提倡资源保护、能源利用、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的杜绝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生态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能动性,使其发展一直维持在自我修复与更新中,不能破坏其循环结构,一切设计都要以自然为首,以生态效益为优先条件。在景观场地的设计中应该尽最大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原有地貌形态,设计师需要将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到自然景观设计中来,将对自然条件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美国的查尔斯顿水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将天然的沼泽地保存完好,在沼泽另一侧扩建漫河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性,同时完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处之道[3]。
2.2将外界干扰降低到最小
最小干扰是在外界干扰最少的背景下,达到实际应用的最好效果。大自然有其强大的自我平衡能力,尤其表现在植被、土壤、水循环以及地形中。为了使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系统更加的稳定,那么就应该很好的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危险达到最小化。但是完全保留自然条件就不能说是对环境的干扰了,就不能开展设计行为。人类活动多少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在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将干扰因素降到最小。并且在景观设计中,通过设计者的合理设计,促使自然环境能够继续循环利用,保持原有生物的基本格局[4]。
2.3设计原则尊重地方特色
地方性原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自然气候的不同将导致环境出现地区差异。这种差异还包含文化的差异,因此才会有不同民族的建筑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事实上,地方性原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法则,首先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来源于具体的地区环境,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以及附加的特殊条件。无论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景观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周密的考察,对周围生活人群进行调查与分析。景观设计与地区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景观设计理念应该充分的尊重乡土意识,环境是每一个居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尊重地区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中找灵感,创造适合人们生活娱乐的景观设计。另外设计本身需要节约环保、就地取材,将当地原有的景观材料进行废物利用,合理取材有效的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完成景观设计要求[5]。
3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运用的建议
3.1生态景观设计注重细节技术
生态景观在设计中,设计技术水平决定着生态景观设计的成败。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技术应用,第一是高新技术的应用,第二是低技术的应用。其中高新技术是指设计景观设施的加工、处理、成型等工艺流程。随着现代进程的加快,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分不开。科学技术能够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从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在目前很常见的高新技术应用主要是太阳能发电以及水系统平衡等。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为自然环境创造更加舒适的温度以及植被覆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是有益于环境发展的,很多的技术应用本身存在不环保的现象,并且造成资金的重大浪费。例如在很多设计中使用的石材与木材都不能进行分循环利用,因此高新技术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设计技术的第二种,低技术的使用就是指在设计中使用的建材不是工业的产物,是从大自然中取材,直接运用于城市建设中,在设计中与环境相融合,一方面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目前,低技术的使用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源于自然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与高新技术相比,低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避免了矫揉造作,在生活中体现了一种极其自然而真实的生活体验[6]。
3.2生态景观设计减轻生活压力
景观设计源于自然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是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第三是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现代环境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建设材料主要是钢筋、水泥、玻璃,这些高科技背景下的材料给人一种距离感,就算是再高端的技术处理手段也不能改变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局面。城市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现代化城市建设往往忽略的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关系,设计的距离感,使得人在环境中不能贴近自然。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心理上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自然中可以让人减缓压力,从身边环境中汲取正能量,并且迅速投入生活与工作中。随着教育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意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建设中,建设者的能力决定着景观设计的方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培养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学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拘泥于书本的景观学知识,还要深入研究自然知识,尤其是生态学知识。让学生在就业时不仅注重经济利益,设计更应从生态环境本身出发,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并且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景观[7]。
3.3生态景观设计为生活渲染气氛
生态景观设计主要以人为本,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大,人们希望在空闲的时间享受阳光、亲近自然。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城市景观设计就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出温馨的生活情境,这种景观的设计对场地空间没有要求,对设备材料与工艺没有标准,只需要简单的自然背景,使得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例如在小区中的一片小树林,树下简单的石桌石凳。简单中烘托出浓厚的人文理念。景观环境虽然是属于设计出来的环境,但是也要处处体现自然的气息,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内容就是回归自然环境中的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这样不仅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还能在享受环境中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8]。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与自然背离。在具体的设计中缺乏人文气息,不能将大自然风光呈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该结合生态环境的特征,将自然元素注入到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中来。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合理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该不断更新环境与自然的保护理念,做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韩湘烨.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2]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李岳珅.传统文化DNA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转译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胡海燕.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
[6]贾红云.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方向[J].城市问题,2009,(10).
河流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城市的河流经常被作为污水的排放地使用,因此,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保证了河流以及河流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技术、景观设计以及水利建设并用形成的河流景观区域。
1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河流水域的开发建设,近几年我国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实际上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河流建设的效果[1]。自然的河流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但目前人们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对河流的自然需求,忽略了对河流以及河流周边动植物的保护,导致河流景观设计流于表面。我国对于河流的规划治理很大程度上没有从生态的角度上考虑,因此,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2.1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影响
河流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因此,河流生态景观就是改良城市环境的源泉。河流沿岸有许多自然的植被,它们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提升空气的质量,而河流的流动性能使新鲜的空气流向城市的中心,形成循环流动。另外,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城市建筑群落距离的地方建立的一片集中的林带,它能消除城市中各种声源造成的噪音,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中的噪音污染。同时,由于河流特有的生态环境,能形成鱼类、鸟类、植物包括人类共同和谐相处的环境,这在整体上能影响城市人对环境的感知,提升他们居住的环境质量。
2.2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对其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道路系统和格局的规划这两个方面。河流是城市的交通道路必须跨越的,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影响着跨越河流时的位置选取。目前,人们对于城市生活里居住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将河流区域形成了城市居民首先选择的地方,这种新型的格局建设将城市的河流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
2.3对城市居住人群的心理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这些影响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让处于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的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城市河流景观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公共的交流空间,使得人们能更和谐的相处,而贴近人们自然需求的生态景观设计,促进人们交流愿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心理健康的需求[2]。而在各个城市河流景观经常能看到许多人晨读、锻炼、相互讨论养鸟技巧等现象,就是河流生态景观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最好证明。
3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河流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原则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当然,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在尊重河流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城市河流景观的各种生态功能,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使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更好的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
3.1.2河流景观与生态的同步原则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其开放性、美观性以及舒适性的原则,结合河流生自然态系统,在保障自然为主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实现河流景观与生态同步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河流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河流的课持续发展性。
3.1.3文化传承的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和景观,因此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河流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文化能继续传承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河流景观,并且结合河流生态的多项功能,以及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元素,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河道的景观设计方法城市的河道一般处于城市人民居住的社区、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特俗地段的位置,这些地方建筑物集中,交通也比较密集,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不能过于的蜿蜒,不过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还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好原来废弃的河道[3]。为了满足河道泄洪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保持河流的通畅,也可适当的放弃河流的休息空间来加宽河道的宽度。在河道的底部和两边要尽量的避免硬质水泥的铺设,让其保留原有的土质能有利于河内生物的生存,还能让河流的自然渗透的水资源,弥补城市地下供水不足的情况。
3.2.2河岸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河岸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河岸水的自然属性情况。河岸上的自然空间是河流与河滩衔接的地方,也是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地点。现代城市中关于河岸的设计多半都是使用的混凝土设计的直岸,周围的植被非常简单,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达到河岸生态景观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河岸的景观设计上,应该使用的是软式的河岸而不是用钢筋混凝的硬式河岸,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破坏,还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河岸应仿造自然的河岸,边坡进行放缓,而不是做成垂直式的河岸,这样能有效增加河岸的生机。对于河岸周边的绿化,可以优先采用藤蔓式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水位在河岸周围配备不同季节的植物,为河流的水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3.2.3河滩的景观设计方法河滩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空间,它是河道的边缘,也是城市在建设时的重要地方,为方面人们的游玩,一般会在在河滩上设计一些平台等,方便人们在河滩游玩时更接近河水。对于河滩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并在周围的设计上布置一切相应的树群,让人们在即使身处城市中心也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河滩的周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建设优美的绿化环境,夏天的时候能通风庇荫,冬天还能防风。当然,在河滩的设计上还要保证河流内生物的稳定生存,以及物种之间的各种生态间的关系特征,并能与自然的河流形成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这种设计既能满足河岸景观设计的优美性,还能维护河流中物种的多样性。
4结束语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依靠,表现出河流的景观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为城市创造出了优美绿化的社会环境,并且维持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加快了我国对于城市河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规划工作,为身处城市中心的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健康绿化的河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宏.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汪娟.浅析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田飞.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1 绿色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关系
1.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获取生态效益和休闲功能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1]。绿色建筑要具备以下特点:绿色建筑要和自然环境、人亲和,建筑和环境的永续发展、和谐共处。尽量减轻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及资源降低自然环境负担;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生活空间。一般称为“四节一环保”: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保护环境。
1.2 生态设计与绿色建筑结合的联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生态的景观设计帮助。景观的室外环境设计核心应该是朴素的、简单的,与生态、自然相结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与地方性、民族性特点相结合。小区的喷泉、雕塑、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则是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左。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保证建筑环境的舒适度下,用普通的材料、较少的投入、简单施工、最大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就势造景。一般使用本地乡土植物树种,少用化石能源进行景观局部改造,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让小区整体风格与原有空间相融合和协调。
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建筑设计与自然的对话的一个过程。生态设计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尊重自然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的始终。自然系统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给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每一个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完善、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是没有废物。生态设计考虑各种生态资源的利用:变落叶为营养,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同时保证系统完整。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交接处,称边缘地带,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种,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自然系统远超人的设计能力,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利用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改变。生态设计尽可能使用原生材料和可再生原料,最大化的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增加了土地使用效率,减少了施工废弃物;减少水资源消耗。
3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选址时首先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结合制定的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优先选择使用率较低的旧区、已经开发的建筑用地、基本开发条件良好的用地等;选址要考虑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发生,避免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各种危害。确定最佳实施方案。好的施工方案有助于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的成本。施工方案确定前要认真勘察施工地点,考虑建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方案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细节化施工环节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筑更多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依赖,传统能源不可再生,环境负担重,开发易损坏周围生态环境。建筑设计要加大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深层开发和使用,降低建筑能源利用时对周围环境方面的影响。
建筑规划与功能选择的要点。建筑规划直接影响绿色建筑在生态方面的作用,规划时要同时考虑相关经济指标和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安全、绿色的要求。初步设定绿色建筑规模、位置和体量,在规划设计中,还要通过协调和配合等方式把握建筑的整体特征,以此为基础解决绿色建筑的各种生态景观设计,如间距、采光、防火、交通等。
4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改变传统建筑功能简单,绿化景观设计简单的模式。生态景观设计使原来功能建筑和生态绿化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二者成为了一个综合体。使现代商业建筑、住宅小区结合独立庭院绿化、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的中心庭院设计思想的建筑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综合体。
4.1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原生态环境资源。自然的生态景观远超人力设计,保护了自然生态就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场地建设不破坏自然水系、基本农田、当地文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森林;景观设计中避免构筑物反光也无直射光射入空中,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的要求,避免了对周边项目和建筑物光污染干扰。绿色建筑对室外生态污染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采用因势而导模拟自然界的高山谷地景观,以当地的绿植为主绿化环境,设计可以采用合理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布置方式。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地面可以采用透水设计,绿化地面和镂空植草砖、室外停车位以及部分道路采用由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组成透水材质;地库顶面景观设置雨水排水设施;除地库外其他土层要采用非黏土,增加土地储水量,透水地面面积一般占项目室外地面积的60%以上。
4.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能源利用设计。绿色建筑应增加绿色能源供能系统,降低项目对传统电力的依赖,将绿色能源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紧密结合。绿色建筑结合生态景观设计使建筑综合体更加节能,能源利用率高。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项目适度使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例如:绿色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板与建筑房顶、墙面和景观外表面结合,即可以起到装饰建筑和生态景观的作用,建筑又有了发电作用,一些建筑的太阳能发电量甚至超过了建筑用电量。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绿化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景观灌溉系统采用喷灌与微灌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选用压力补偿滴灌系统,防止倒吸。对草坪和花卉类用旋转型微喷喷头,并依据用水量选不同喷头。各种不同样式喷头的选择及满足了绿化灌溉的需要,又起到了完善生态景观的作用。
4.3 绿色建筑的水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结合。生态景观设计降低了建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对建筑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景观水池进行雨水调蓄,完美的将蓄水池与景观水池进行了结合,不仅可以削减雨季地面径流的峰值流量,而且可以减轻排水压力,超出回收能力的雨水也会通过绿地调蓄和渗透能力进行存储使用。收集的雨水经过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后统一回用。生活废水也是生态设计不可忽视部分。生活用水同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同样进入了雨水回收系统。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利用方案,将雨水回收系统和建筑景观设计完美结合,降低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优化了生态景观设计。
结束语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建筑的全新要求;它是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理性的融合;是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和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冬青,刘金彩.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仁[J].陕西建材,2000,(7):27-28.
[2]丹尼尔斯,宋哗皓.通过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J].建筑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