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学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学教育论文

篇1

金融学科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各种色彩的教学活动,金融学科适用案例教学。其一,国内金融学专业教材多为引进内容或者其理论流派、脉络及渊源多为外文阐述,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原汁原味地讲解本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本源理解本学科的内容;其二,金融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理论往往用英文阐述,甚至有些创新性金融工具直接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进行交流,例如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紧跟金融发展态势、掌握前沿知识;其三,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国际眼光、增加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合作意识。

2.案例教学是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一,案例教学创造了语言习得环境和问题展示环境,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增加其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更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三,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金融英语资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识记专业英语的中文含义,而且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案例教学定位、方法与模式

1.案例教学的目标定位。

将案例教学引入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单纯知识描述、规范分析或演绎推理的枯燥过程,强化双语教学的情境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案例教学不是原有双语教学任务的大量增加而是使双语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时分配方面,不应大量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从而导致原本紧张的双语教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根据整个课程的设计、理论的特点以及案例内容的多少、深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分配。

2.案例教学的引入方式与教学设计。

第一,在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甚至准备双语案例。第二,在案例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在提出讨论的主题和注意事项后,应该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学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第三,利用案例反思缓解对案例讨论成果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总结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缺陷?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3.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针对性、问题性、适合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原则。案例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金融理论而配置的,案例应该能够包含大量的相关理论的信息[4];案例的问题性是指案例应当包含能够引起学生探求动机的疑问性内容,从问题的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能够引起学生的情趣;案例的适合性是指案例不仅能够与理论相契合也能反应金融发展最新动态,不仅能结合中国国情也能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案例的规范性是指案例应当具备完备的情节,如果是故事型案例那么人物、时间、地点、案情起因、发展、结果都应当是案例的必备要素,如果是材料型案例应当具备人物及冲突的观点等要素[5];案例的系统性是指案例应该根据金融学课程各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不同的案例结合在一起。

篇2

二、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一般而言,提起“互动式教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场景,其实,互动式教学可以延伸至课前、课上和课下多个方面,可以扩展到“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多种模式。

(一)课前互动式教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金融学的双语课程一般较难,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水平较低的同学。良好的预习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是,通过对109名学生的随机调查显示,61%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为什么学生不预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但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个原因:不会预习。即使预习的学生其预习方式主要是查单词、读课文或者翻译课文。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应该实施课前互动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上课前通过公共邮箱、B2B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学生的课上发言做准备。

(二)课上互动式教学针对“你认为较好的课堂互动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发言的学生占70%,回答讨论、案例、演讲的学生占23%。有趣的是,针对“你喜欢上课发言吗”这一问题,6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但是,如果提问方式转变为“你愿意参与小组讨论或者与小组成员一起发言吗”,只有9%的学生回答不愿意。这说明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密切相关,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提倡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

(三)课后互动式教学课后的复习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针对“你平时利用多少时间复习”这一问题,75%的同学利用小于30分钟的时间进行复习。同时,95%的同学认为应该留作业,但是,在作业的次数和时间方面差异较大。批改作业是教师获得反馈的传统方式,通过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总结,获得关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单向的。课后互动式教学倡导的是双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电子平台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电子平台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交流,教师对答案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篇4

Abstract

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3教学方法方面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题。

4.对策

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4.1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4.2参照国内优秀教材,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因为这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为MBA学生准备,所以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

4.3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有些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1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希望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彪如.国际金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1)

[3]钱荣堃.国际金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邹宏元;何泽荣.中美两国大学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比较[J],财经科学,2002增刊

[5]邹艳.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08

[6]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在金融专业英语课上,教师大多以母语进行授课,多采用翻译法进行讲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或者大部分课堂,很少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哑巴英语的现象严重,根本达不到用英语从事金融活动的目的。

2.教学手段落后。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授课,要么是几个班级并在一起进行大班授课。限于人数众多,多会采用多媒体教室来进行,这使得学生亲自练习的机会很少。虽然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但多数教师只把它用作为课件展示,只是替代了传统黑板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室应有的作用。学生除了看老师的课件,并没有获得更多的人——人、人——机操作和练习机会。再有些学校会对金融英语进行小班授课,但迫于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小班授课多只能安排在“粉笔+黑板”的普通教室授课,学生接受信息的丰富和生动程度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金融英语的教学效果。

3.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目前,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这样,一个学期总共也就大约32-36个课时不等,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包涵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金融英语基本知识,实在是“狼吞虎咽”最终往往导致“消化不良”。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金融英语课程,往往只安排了阅读类课程,侧重教学生分析金融英语句型特征以及重视对长句的理解,忽视专业英语听说等技能的培养。

二、金融英语教学策略探析

现行的金融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使用英语处理实际金融业务的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进行必要的改革。

1.引入外语语言先进教学理念,逐步脱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授课模式。金融英语课程重点不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在于用英语去理解、表达、运用专业知识,故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英语课程,这就要求金融英语的教师除了掌握金融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比较熟悉英语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金融学案例,对学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课堂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的金融学知识,用英语呈现出来。学生一旦有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2.紧扣市场需求,建立先进的实训基地或金融英语实验室。高校是培养金融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语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并试着走出课堂、走进金融企业去实地考察对金融英语人才的素质需求,进而确立金融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把职场带进课堂,将英语学习置于真实的金融行业的场景中。学校应与金融企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和专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的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运用来进行实际业务训练和操作。另外,为了保证金融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金融教学实验室是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课件进行交互式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灵活多样,可以插入视频、图片、声音等辅助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交流讨论成果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金融实验室,组织学生将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训练,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灵活设置课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由于金融行业涉及多个领域,要比较透彻地学习内涵如此丰富的金融行业英语,一个学期的30多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金融英语以开设两个学期,每周2~3个学时为宜。除了增加课时量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一贯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持续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找一些最新的真实的案例来作为教学内容,避免教材的抽象和空洞;同时,教学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可以适当地请学生来进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并充实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金融英语更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语言基础的教师,而具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又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的教师,却通常又不愿意留在学校,这就造成高素质教师的流失。因此,一方面,就是和金融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他们的相关有资质的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此为契机,努力培养自己的金融英语师资队伍。

篇6

(一)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的主要尺度之一。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其师资占比为17%,中级职称占比39.6%。

(二)学历结构,学历是教师基本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5.8%,已经取得和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比例达到90%。

(三)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从事教学研究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40岁以下的师资比例为17%,40岁以下教授比例为零;41-50岁师资比例为49.1%,教授占比为22.2%;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6.4%,教授占比72.8%。

二、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师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金融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新疆金融学科师资结构与这一要求尚有差距。部分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语水平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欠佳,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二)现有金融教育师资结构失衡,师资质量亦不能满足新疆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新疆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有较大幅度改善,但金融学科师资中仍然存在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在新疆金融学科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博士学历专业人才占金融专业教师比例的35.8%,但89.5%的金融专业博士学历教师是2011年以后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而金融行业的待遇普遍比较高,社会热门专业一流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仍十分困难。

(三)新疆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新疆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作为热门学科的金融专业留不住人,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根本原因还是待遇、环境问题。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这些中心城市,还是同处西部的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吸引人才的政策非常优厚。他们吸引人才一年可以拿到十万至二十万不等的岗位津贴,高出新疆教师的三至五倍。有些高校以“三不要”(不要档案、不要工作关系、不要工资关系)和高出当地很多的待遇条件的方法吸引新疆高校金融师资人才。而且金融业务单位近年来发展迅速,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普遍较高,致使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

(四)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新疆高校对于新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定:对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必须在工作岗位上服务满两年以后方能报考,这严重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另外也与教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要求相悖。这种刚性的人事管理手段,“堵”“卡”有余而激励不足,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从近年新疆师资人才外流状况来看,并不能真正遏制师资人才的外流势头。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感觉到“堵”“卡”人才外流的规定,而不是更多地感受到关怀和重视,极易产生抵触心理。(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疆金融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受到限制。新疆财政经费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比在8%-10%之间浮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新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严重的制约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影响着新疆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导致新疆高校高层次金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疆实现高水平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新疆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才能适应现时金融学科老师的素质要求,就必须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一是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促进我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出国研修、攻读博士后、等等,使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始终保持与实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同步前进。建设一支能与国外对话并进行学术交流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篇7

一、引言

大学的主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如何让科研与教学结合值得探索。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环节,有着传播并扩展知识的作用,科研则能够有效地拓展知识。高水平的师资从事一线教学是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科研训练对于培养高水平师资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甚至还能增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科研训练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帮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拓展专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把握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及发展趋势。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因此也需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甚至精通。此外,通过科研能够找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发现新问题,改进理论、方法或技术,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有效促进进一步创新。在此,探讨科研对本科金融学教学的影响。

二、主要路径

科研与金融学教学结合有利于金融类本科生拓展、完善其知识体系,尽早知道是否对科研有兴趣,确定职业方向。一般而言,本科教育多定位于通识教育[1],注重基础教育,侧重于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科研的辅助作用往往要求低一些。对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训练)的本科生来说,尽早接触科研有利于其学术发展。对普通本科生,则可以通过基本的科研训练,提高提出問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主要通过拓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2],达到深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科研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常见的金融学教材虽然在体系上较为全面,但主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介绍,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在系统地提出问题方面的训练要求方面往往考虑不足。因此,要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训练并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教材或讲义。不同的教科书往往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偏重,差异甚大,还可能存在少量内容陈旧过时,甚至错误的现象。如原有的一些不合时宜或有缺陷理论、方法、技术或观点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对新理论、新技术的更新较慢。因此,授课时可以适度介绍学科前沿,介绍重要理论的来龙去脉,观点或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某个重要理论有何争议,在何种条件下哪一个理论更具可取性。不过,这是以一定量的文献阅读为前提的,因此可以适当地在金融学教材的基础上附加需要课外阅读的文献供学生选读。

金融学教材中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检验这部分内容,提到了序列相关性检验、游程检验、过滤法则、公司特征与收益率的相关性检验等方法,适当补充若干文献以及实现的程序供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同学拓展视野。将文献资料作为教材或讲义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也涉及到理论是否成熟,是否有错误等问题。科研成果出现错误还是比较常见的,即使是sciENCE或NATURE等杂志,经过实验或实践检验,其中也有一些论文的方法或某些结论也会被发现是错的或有缺陷的。因此,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应慎重,尤其是纳入本科生教学内容时应该慎重。金融学里的经典IS-LM理论,常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由于其天然的缺陷,被指出并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分析的工具,需予以修正。

向量自回归是最常见的经济、金融应用工具之一,无论是教材还是期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个模型有先天的局限性,建模后很可能会出现模型解释与常识不一致的现象,随着变量的变化,还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部分内容中的一些理论或观点,有些就用到向量自回归以及由此产生的所谓格兰杰因果这个工具,中外教科书对这部分往往语焉不详,或根本没有表述清楚,许多参考文献作者自己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格兰杰因果与逻辑因果有何区别,容易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学生往往容易犯一种把格兰杰因果等同于逻辑上的因果的错误,或者知道格兰杰因果并非逻辑上的因果,但在毕业论文或者发表的论文上前后不一致,前面还在说的是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后面却默认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这种错误不止是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即使是国内的顶级期刊也经常刊登犯此类错误的文章。因此,通过强化科研完全可以避免上述人云亦云或想当然的错误,以免教授错误的内容给学生。

科研对教学方法也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举足轻重[3],金融学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虽然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但限于教学目标、课时、软硬件等各方面的限制,难以深入展开探讨,因此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配合。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往往不宜过于简单机械,需要根据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因素灵活调整。如,交互式动态教学与传统灌输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配合。既不能简单否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也不应一味地机械地采取这种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理论偏深,知识点偏多的内容,如果展开讲解,容易超过课时等教学要求。适时、适当地采取传统的纯粹讲授的教学方式,辅以适量的文献,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确实较合宜。若选课学生的基础较好,某些章节或知识点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不一定一味以让学生在课堂完全弄懂为目的,适当在课堂预留疑难,留出一定的发挥的空间,或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其课后花时间自行解决,也可在以后授课的时候予以解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摆脱了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病,又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除采取课后阅读材料的形式辅助教学,金融学的教学还可以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如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讨论,拓展对教材中的理论,加深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科研中培养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可以融入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将基本的科研训练融入金融学教学,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结合,教材与论文文献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利于培养本科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与工具,弥补不足,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实事求是的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学术上不迷信权威,不唯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有利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对现实中、科学中、经济中的问题勤思考的习惯,增强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过程中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增进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融入教学除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外,还有利于营造浓厚且健康的学术氛围,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形成求真、务实、执着、进取、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4]。因此,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值得持续探究。

参考文献 

[1]Kenneth Bartlet.多伦多大学的OTA:历史及一个核心问题的讨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9-12. 

[2]郑书深,冯晓勇.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7,6(2):128-129.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47 -03

引言

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高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始终是主要内容之一。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一些学校打破旧的教学体制,对大学新生的基础教育不分专业,对不同类别的学科提出具体的学分要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有的学校提出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的学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等等。

在这样一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我校也不甘落后,大胆创新。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考虑我校现有资源及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校决定以商学院作为试点学院,从2012级开始实施“大商科”计划。所谓“大商科”计划,是指从2012级开始,对他们的基础教育不分专业,在经过两年的育后,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在大三时再根据学生个人的申请并采取有管理的调节制度,开始划分专业。

毋庸置疑,“大商科”改革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完全符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可能导致低年级学生对各个专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在前期的学业上得不到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培养,从而容易影响后期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我们商学院的所有经管类新生来说,只有培养起新生对金融知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了解、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热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金融知识的兴趣呢?据了解,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即便是讨论学习兴趣培养的理论也不多。经过归纳,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大体可以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一、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

(一)传统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常规理论认为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要对受教育者高标准、严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做到全神贯注,乃至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主动,形成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产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投入、学业好”的良性循环。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是紧密相连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设置相对较高,对学习抱有较高期望,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具体而言,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同时,只有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才能促使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地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去拼搏。

(二)统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常规理论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应该从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按照课堂授课的自然顺序,一堂课可分为课首、课中和课尾,具体包括:

1、课首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老师上课开始时的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深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图片导入、谜语导入等多种形式,恰到好处地引入导语,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浓烈兴趣并积极探索。例如,在讲到中央银行这一章时,可以问同学们“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谁”“现任美联储主席是谁”“中国目前有多少外汇储备”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同学们思考关于央行的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课中优化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能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把知识学透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定位教师、学生与学习的关系,明确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例如,可以成立金融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组讨论、分组交流的方式去主动探索金融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金融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习的愿望和信心。

3、课尾精心结课,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课并不意味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课首的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高度凝炼的课尾小结则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根据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顺口溜、押韵等多种形式将核心内容高度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记。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对金融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而自觉地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强化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完“期货套利”一节后,可以总结:在进行跨期套利的牛市套利时,应买近卖远,正向市场——卖出套利——价差缩小时盈利;反向市场——买进套利——价差扩大时盈利,熊市反之,以帮助学生增强对跨期套利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二、 对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的反思

表面上看,传统的兴趣培养模式似乎可以拿来即用。然而,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其中包括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同,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不同,软硬件设施的不同等,因此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我院的具体培养方案上来。此外,由于各专业的内涵不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有所区别。因此,我们需要在兴趣培养模式理论的指引下,充分考虑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

具体说来,传统的学习兴趣培养模式与我院实际不尽符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态度及软硬件设施的不同会影响兴趣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稍强。利用同样的培养模式,往往会出现重点高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校学风良好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兴趣不甚浓厚、学风稍差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就在于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强,老师教学方法良好,学生重视学习,软硬件设施齐备,取得的效果自然也较好。这就是国内经常出现的普通高校去清华、北大等名校“取经”并付诸实践而本校学风依旧的原因。

当前的众多兴趣培养模式多是以重点大学为原型进行归纳总结的,作为一所较为普通的高等院校,如果仍以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指导来培养我院学生对金融的学习兴趣,我校也极有可能会重蹈其他学校的覆辙。因此,必须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来总结出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

(二)各专业内涵不同,兴趣培养方式自然大相径庭

举例来说,要培养机械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与机械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带他们进入实验室甚至工厂,去真正接触具体的机械,了解机械的运作原理及使用方法,通过身临其境让他们对机械产生兴趣并努力学习。这种兴趣培养方式侧重于感官培养。而对于哲学专业学生,就要让他们了解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及意义,让他们多加思考深奥的问题,最终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培养侧重于思维方面,很显然与前者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当前主流的兴趣培养模式而言,尚未出现系统完善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而这些兴趣培养模式,多是笼统的概念和方法,这就很难真正为我院经管类学生提供良好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因此,在兴趣培养模式常规理论的指引下,充分考虑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真正适合我院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进金融兴趣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结合我院“大商科”改革的背景,并经过详细研究和认真调查,我们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理论上较为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经管类学生金融兴趣培养模式,即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添入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些元素,具体来说,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完善:

(一)宏观上强化重视,加大支持力度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更加过硬的毕业生,全院应从新生开始,自上而下地重视学生金融兴趣的培养,并拿出具体的鼓励和支持措施,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金融知识的氛围,并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体会到学院的重视,以激发他们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和乐趣。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知识更新极快。然而我校图书馆相关书籍及电子书更新较慢,期刊杂志种类较少,很难全面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近况,这样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举办相关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金融知识兴趣的方法之一,同样也需要经费支持。

其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金融专业文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专业文化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较为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也会激励本专业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养。当前我们金融学专业正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离不开我系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也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微观上合理评价,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1、在课堂之上,要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毋庸置疑,评价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金融课程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金融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另一方面也要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双管齐下,不可偏废。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包括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给学生平时成绩时,可以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善于多角度思考的同学适当的加分,以激励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2、在课堂之外,需要做的则是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而学生的金融应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计和组织一些活动,如班级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期货大赛,写研究论文,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剖析经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此外,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到股市中去,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操作,以真实体验市场的刺激和凶险。通过类似的活动,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体验实践与运用的乐趣,感受金融知识的魅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进取与创新精神。

四、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这种新颖的金融兴趣培养模式,既可以利用“大商科”平台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又可以降低和减轻“大商科”改革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在早期对准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对金融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理解金融的内涵,这无疑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若“金融兴趣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后,我院可以把该模式推广到全校其他的二级学院,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全校学生的金融素养,进而形成一股积极培养人才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罗维平.基于自主分散式工程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256—259.

[2] 申群意.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06):45—47.

[3] 陈大民.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11,(35):7—8.

[4] 李丽新. 培养大学生学生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1):97—100

[5] 杨菁.对金融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422—424

[6] 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90—92.

篇9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可以采取课程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术学位的硕士需要以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为最终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不必写作学术论文,而以案例分析、设计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不同权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成绩。

在博士研究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以研究和创新能力考查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即使是对课程学习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进行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查其学习态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思路是否正确,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应该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创新或突破。

三、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占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专业课程并不是没有素质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师深入到专业知识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加以引导,就能进行能力培养,提高知识传授质量。此外,可以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白科学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货币的产生、发展、定义,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金属、纸质、电子货币的演变。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它的基本职能都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像健康、爱情、亲情,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也有学生认为没有钱,爱情、健康就没有经济的保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建立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学会挣钱,学会花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 巍 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篇10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满足企业对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计专业,甚至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将财务管理置于会计专业中更为普遍,这是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二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财务管理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强调对资金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分配活动中的运用。但无论是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都将《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作为重要课程之一加以教学。下面,本文将对《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

二、《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首先,《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会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由于该课程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为基础,研究企业的投资、筹资、资金运营和分配活动等。这些基本内容,都可以在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从企业实际的情况来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论文,这一中心地位是由财务管理的作用所决定的,准确把握和应用其作用,是管理者管理企业事务的必要手段和方式[2]。学生通过学习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理财和资本运营的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决定和引领作用。《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尤其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能力也在企业核心能力中具有重要性[3],因而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决定作用。

最后,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离不开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又离不开掌握财务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财务管理学》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在会计、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等专业课程设置中,《财务管理学》已经成为必修课,已经显示出其自身的地位,只有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才能够向实现财务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迈进。

三、《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完善学科建设。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财务管理专业,甚至是金融专业,《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都是必修课,其研究的核心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并加以研究。学科建设需要完善学科课程教学,如果没有《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金融专业与会计专业之间的纽带将变得十分脆弱,不利于学科之间的建设及未来交叉发展。

其次,提高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的兴趣,活学活用。《财务管理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非常明确,其理论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加上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方法实现,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调查研究等,弥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将学生融入教学之中,教与学并重,提高了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的兴趣。此外,学生通过对企业的研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这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教育论文,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再次,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学》,为将来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从事财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也需要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管理,是由企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其实现是以良好的财务管理为基础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企业不仅重视资本的盈利性,即尽可能多地获得长期、稳定、实在的利润,而且要重视资本的流动性,即保持最佳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利润率[4]。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学》,可以说已经初步对财务管理工作入门,再加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必定能够为将来顺利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众所周知,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达到如火纯清的境界。在专业知识方面,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学》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其它专业知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教学模式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就这个问题,不同高校采取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其中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到企业中进行实习等手段。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部分高校走国际化、区域化和民族化特色,对会计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学生采用“3+1”教学模式(即对全日制本科生3年在国内教学,1年到东盟国家语言对象国学习),这种模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国内国际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面向东盟国家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四、《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明显,但在具体的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现今,尽管大量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开设《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但对这门课程的研究不够教育论文,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这不仅使得教师在教学时忽视教学质量,没有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之前,就需要特别强调《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在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通过提问知识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在现代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中,教师通过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导致学生不仅厌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甚至严重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如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学习到知识,在上课的时候不至于对知识的不理解而厌倦课堂,甚至逃课。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学习《财务管理学》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在黑板上板书讲授,学生则记录下教师的板书笔记中国。在知识化时代,知识的信息量大,各种体现财务管理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将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教师在互联网上寻找到相关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可以及时通过电子邮件传达给学生。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量大,导致无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信息“传达”与学生的信息“接收”之间的矛盾。因此,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解决由于教学模式带来的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5]。

最后,高校培养高层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一方面,我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上保持雷同并且过于陈旧,加上任课教师等自身的原因,往往忽视国际上的先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教学内容需要修改,教学案例也需要不断更新。另一方面教育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开展业务活动,他们带来了更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难以立即进入到我国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中。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高校高层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本文研究表明,《财务管理学》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决定着专业中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其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也非常明显。然而,当前《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战略高度加以看待。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财务管理学》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营造能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思维环境。财务管理的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分析,并尽可能通过实践深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积累自己更多的知识,力争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红梅.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1(03):85-86.

[2]彭贤玲.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10(06):63-64.

[3]李文军.浅谈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2):231.

[4]赵路春.试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东北煤炭技术,2000(0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