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急救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我院急诊科接诊了5批共50例车祸伤病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7~70岁。颅脑损伤患者10例,四肢骨折35例,血气胸5例。
1.2方法
在接到这次重大交通事故受伤患者电话后,我院急诊科在总结了以往救护经验,拟定出了对批量车祸伤员进行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模式,急救内容主要包括接诊、现场检伤分类、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等,把这些急救模式应用在5批50例车祸伤患者的抢救中。对患者进行院内规范化的急救护理。在院内的抢救过程中,抢救成功率为98%,已经留院观察。
2急救护理模式流程
2.1组织抢救队,做好救护工作
院方在接到事故紧急电话的时候,医院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救援小队,医务科要站到第一线,还要成立一个卫生护理小队,对救援小队的后续工作进行处理。两个小队要听从领导的指挥,不能慌乱,由医院负责该区的护士长对整个局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安排的时候要对事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主次安排和治疗程序。由于伤员是大批的,所以,当伤员到了医院之后,护士要在第一时间对每个伤员的伤情进行分析和统计,统计出各个的病情,进行先后不同程度的治疗。在重病者出现严重的伤情和昏迷的情况下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静脉通路,并且向患者体内补充血量。卫生小队要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脏东西,比如,清理口部的分泌物、泥土等,清理后给患者输上氧气。流血的地方要尽快的止血。与此同时,要较快的准备好抢救器械、气管切开等各种抢救设备。医生要在患者从进医院后1h内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呼吸通道,等到身体平稳了以后,再进行下一步手术。车祸导致的主要是内部伤和身体一些关节的骨折。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要把患者送到抢救室进行有效地抢救。医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重病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赢取时间。
2.2由抢救的难度配置护理人数
重病伤员在抢救的过程中的护理人员的配置。如果是1名重病者,需要有3名护士进行配合抢救;对中度伤员,3名护士可以负责3~8名伤员;如果是轻伤患者,1名护士完全可以负责救治多名伤员。如果是大批量的轻伤患者,几名护士可以进行具体的分工,比如,由1名护士专门负责对伤员登记挂号;另一名护士负责对轻伤患者进行身体观察等,形成一个流水流程的分配。这样的好处是,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加强了工作的质量。护士在此中的工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当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护士要先给患者进行身体的基本检查,比如,心、肝等一些器官。护士也要适当的做一些安慰的工作,使患者家属的情绪能够平稳下来。
2.3伤员的抢救安排和留院观察
由于大批的伤员同时需要救治,就需要对伤员病情进行合理的安排抢救措施。在对重病患者进行抢救安排的时候,一定要让患者的身体稳定下来,在搬动患者身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血压出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呼吸通畅,并且由专门的护士对其护送到抢救室,护士之间要做好交接工作。在大批车祸救治中,抢救措施完了以后,要对重病患者进行住院治疗,对一些轻度患者也要进行留院观察。在留院观察中,医院要对留院观察人数进行统计,伤情分开护理,院方要制定出一个护理计划,对于病情严重的要专人负责护理工作。
3讨论
3.1提高抢救意识,培养独立性管理
医院中的护士在很大程度上要对一些业务的掌握非常熟练,由于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一些流程很可能被打乱,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护士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院方要有抢救意识,对患者的病情时刻保持一种警惕,要有危及生命的紧迫感,抢救要争分夺秒。在此同时要认真培养急诊科护士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作为一名护士这两种东西是不能缺少的,不管是在什么紧急的情况下都要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并积极采取措施的能力。还要培养护士的主动性,主动性就是在急救中,要有敏捷的头脑、快速的反应和很好的悟性等一些能力,要主动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护士更应该具备独立性,独立性就是独立解决救治中的问题,对问题可以自己单独完成。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单独的处理和治疗。如果是医生还没有来之前,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状态进行初步的诊断,省去了医生来了之后再确诊的时间,这样可以准确的对症下药,赢得抢救时间。
1.2方法:在接到这次重大交通事故受伤患者电话后,我院急诊科在总结了以往救护经验,拟定出了对批量车祸伤员进行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模式,急救内容主要包括接诊、现场检伤分类、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等,把这些急救模式应用在5批50例车祸伤患者的抢救中。对患者进行院内规范化的急救护理。在院内的抢救过程中,抢救成功率为98%,已经留院观察。
2急救护理模式流程
2.1组织抢救队,做好救护工作:院方在接到事故紧急电话的时候,医院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救援小队,医务科要站到第一线,还要成立一个卫生护理小队,对救援小队的后续工作进行处理。两个小队要听从领导的指挥,不能慌乱,由医院负责该区的护士长对整个局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安排的时候要对事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主次安排和治疗程序。由于伤员是大批的,所以,当伤员到了医院之后,护士要在第一时间对每个伤员的伤情进行分析和统计,统计出各个的病情,进行先后不同程度的治疗。在重病者出现严重的伤情和昏迷的情况下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静脉通路,并且向患者体内补充血量。卫生小队要及时清理患者身上的脏东西,比如,清理口部的分泌物、泥土等,清理后给患者输上氧气。流血的地方要尽快的止血。与此同时,要较快的准备好抢救器械、气管切开等各种抢救设备。医生要在患者从进医院后1h内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呼吸通道,等到身体平稳了以后,再进行下一步手术。车祸导致的主要是内部伤和身体一些关节的骨折。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要把患者送到抢救室进行有效地抢救。医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重病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赢取时间。
2.2由抢救的难度配置护理人数:重病伤员在抢救的过程中的护理人员的配置。如果是1名重病者,需要有3名护士进行配合抢救;对中度伤员,3名护士可以负责3~8名伤员;如果是轻伤患者,1名护士完全可以负责救治多名伤员。如果是大批量的轻伤患者,几名护士可以进行具体的分工,比如,由1名护士专门负责对伤员登记挂号;另一名护士负责对轻伤患者进行身体观察等,形成一个流水流程的分配。这样的好处是,既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加强了工作的质量。护士在此中的工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当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护士要先给患者进行身体的基本检查,比如,心、肝等一些器官。护士也要适当的做一些安慰的工作,使患者家属的情绪能够平稳下来。
2.3伤员的抢救安排和留院观察:由于大批的伤员同时需要救治,就需要对伤员病情进行合理的安排抢救措施。在对重病患者进行抢救安排的时候,一定要让患者的身体稳定下来,在搬动患者身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患者的血压出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呼吸通畅,并且由专门的护士对其护送到抢救室,护士之间要做好交接工作。在大批车祸救治中,抢救措施完了以后,要对重病患者进行住院治疗,对一些轻度患者也要进行留院观察。在留院观察中,医院要对留院观察人数进行统计,伤情分开护理,院方要制定出一个护理计划,对于病情严重的要专人负责护理工作。
3讨论
1.1.1病情评估成立专业的急救护理小组。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因此患者在被送入急救室时,护理人员需简单询问病史同时做好病情评估。使用格拉斯昏迷评分表(GCS)分别对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动作反应进行评分,3组反应总分为GCS评分。13~15分为轻度创伤,9~12分为中度创伤,<8分为重度创伤。在GCS评分的指导下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把握患者最为重要的护理问题,确定相应的护理诊断、计划、措施,同时协助医生积极进行处理。而对于开放性创伤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止血、包扎、固定方法。
1.1.2使用急救“绿色通道”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初步评估,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若患者出现脏器脱出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使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将脱出脏器包裹),避免将脱出脏器在无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回纳腹腔,以防导致严重感染。若胸部损伤者出现开放性气胸则应迅速封闭伤口。
1.1.3给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应及时给氧以免由于缺氧对患者身体及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创伤患者入院后,选择适合,同时选择适合不同创伤程度的开放气道的方法,确保持续吸入足够的氧气。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其病情较重,需迅速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并给予吸氧,同时需要观察是否发生舌后坠。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如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发生呼吸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并遵医嘱给药,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1.4静脉通路的建立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由于创伤使患者处于较强的应激状态,血液灌注可能发生变化,出现由于失血、创伤引起的休克,需静脉滴注相应的治疗药物。因此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保证药液、血液等可以顺利输入至关重要。
1.1.5病情观察抢救结束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尿量等进行监测和记录,若患者突然出现异常需立即处理。多发性、复合型创伤的患者更需监测病情,防止因观察不良对患者造成严重不可逆损害。
1.1.6做好记录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抢救的各项措施均需在6h内将抢救记录补充完整。写好抢救记录需要做到及时、准确、完善、有效、防止涂改和伪造。
1.1.7心理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与家属、医务人员沟通,表达心中的顾虑和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务人员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
1.2观察指标观察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患者创伤的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创伤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患者救治过程顺利,意识恢复后可配合护理人员相关工作即为显效;患者救治过程相对顺利,意识恢复后可较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即为有效;患者救治过程不顺利,不能配合护理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科室现用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创伤控制时间为(7.2±1.4)d,住院时间为(11.3±2.6)d。观察组患者创伤控制时间为(3.5±0.8)d,住院时间为(7.6±1.5)d。观察组患者的创伤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创伤控制时间=13.60,t住院时间=7.39,P<0.05)。2.2两组患者的创伤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P<0.05)。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均满足中华脑血管病医学学术会议拟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经脑部MRI或者CT证实。确诊后所有患者均满足手术指征,且符合脑出血治疗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外科手术治疗相关标准。排除标准:①发病后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20mmHg;②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眼底出血;④心功能严重不全者;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⑥颅内动脉瘤者;⑦二次出血者;⑧合并糖尿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2.9±10.3)岁;接诊时格拉斯哥意识障碍评分(GCS)为(8.8±2.4)分。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3.6±9.8)岁;接诊时GCS为(9.0±2.6)分。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医护人员出诊;到达救护现场予以急救处理;返回急诊科;缴费;进行CT检查;办理住院手续;联系术前准备事项;手术。观察组实施改良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急救电话指导
接到呼救电话后,急救医护人员携带医疗物品迅速出诊。通过电话与目击者联系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呕吐、昏迷、剧烈头痛、血压上升、偏瘫等)等信息,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嘱咐患者及其家属镇定,就地平卧,不要随意移动患者,家属不可剧烈晃动患者头部,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口中呕吐物,确保呼吸道畅通,松解颈部衣物。
1.2.2现场急救
①快速评估病情:救护车抵达后,立即评估患者的瞳孔、意识、血压、神经系统等,确定抢救措施。②呼吸道畅通: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呕吐物或者分泌物,以防误吸;舌后坠者可置入口咽通气管;对于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予面罩加压给氧,氧气流量为4~6L/min;遇呼吸道阻塞者,给予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③建立静脉通道:选取上肢粗直大静脉进行穿刺,固定留置针,急救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循三查七对的原则,用药后的空安剖瓶应暂时留存,以便核对。④无菌操作: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实施静脉输液、导尿术、肌内注射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这对降低患者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感染率意义重大。
1.2.3转运以及途中监护
①实施初步抢救措施后,迅速将患者转送医院,接受专科医师的治疗。在转运患者时,担架应维持头部相对水平或者头部略高。专人保护患者的头部,尽可能的保持平稳;同患者家属及时沟通,说明术前应注意的各事项,采集血液标本,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关注患者的意识、瞳孔的改变,如发现病情有变化,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②心理干预:脑出血属于突发状况,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焦躁,医护工作人员应当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介绍疾病以及护理等相关知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明白剧烈运动、情绪波动以及血压上升均会导致二次脑出血的危险,以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对待,积极配合治疗。
1.2.4入院准备
护送途中立即与急诊科取得联系,备好急救物品,同时联系CT室、化验室、神经外科等科室,开通绿色通道,实行院内外急救通道完全对接。
1.3观察指标
①院前急救介入时间: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对患者予以积极急救护理的时间;②待手术时间:接诊患者回至医院到进至手术室的时间;③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介入时间与待手术时间
观察组的院前急救介入时间(15.3±2.6)min与待手术时间(5.5±1.5)min均显著较对照组(26.3±3.9)min、(14.5±4.5)min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以及坠积性肺炎,观察组各并发症的发生率17.5%(14/80)、37.5%(30/80)、10.0(8/8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0%(24/80)、51.3%(41/80)、27.5%(2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发病急,病情演变快,数分钟或者数小时之内病情就会演变至高峰,如未及时予以有效处理,会造成患者大脑产生非可逆性的损伤或者死亡,因而对脑出血患者而言,时间更为宝贵。本组研究通过对观察组实施改良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后,及时干预患者的病情,该组的院前急救介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为成功抢救患者生命安全提供重要保证。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通常在20~30min内会形成血肿,6~7h后血肿周围就开始有血清渗出以及脑水肿,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本组对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改良后,院内外急救绿色通道实现了连续性的无缝对接,术前护患沟通以及部分术前准备在院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患者到达医院后即刻打开急救绿色通道。实践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待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大多数的脑出血患者是在家中突发疾病,如家属采取不当处理,摇晃患者的身体或者头部,不注意保护头部,使得脑出血量加大,或者患者发生误吸,因此而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在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中发现,观察组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常见的护理方式
1.2.1给氧护理:实施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量,减少疼痛与缺血。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减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有着关键作用。因发病急、心前区疼痛感异常强烈,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甚至绝望等心理疾病,疾病承受力低下。因此,当患者疼痛加剧时,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在旁陪伴,增强患者攻克疾病的信心,消除负面心理,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各项护理。
1.2.3止痛护理:给予止痛类药物,并时刻监测患者的呼吸及血压变化状况,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药效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1.2.4饮食护理:护理开始后的4~12h以内,给予流质饮食,缓解胃扩张,随后选用低胆固醇、低脂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理念。发病后12h内卧床休养,营造舒适宁静的护理氛围。
2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经急诊急救护理后病情得到有效地缓解,在随后的治疗中配合得力,最终治愈出院,1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治愈成功率为94.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17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并最终治愈,但1例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表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仍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应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合理的急诊护理策略。
3.1加强心电监护:做好急诊急救的前期护理准备,确保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供应及时,接诊之后应就地抢救,使患者去痛镇静。全部患者初入院即行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及血压等指标数据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特别关注急救24h以内有无心律失常,以避免致死率,查看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3.2充分吸氧,畅通静脉通道: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患者血液氧饱和程度,切实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律失常出现率。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就诊初伴有心绞痛加剧并有冷汗,嘴唇和脸色发绀,呼吸短促,需予以面罩给氧,30min后病情得以改善。表明早期吸氧可缓和心绞痛,缩小梗死范围。如若患者出现呼吸终止,则需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确保按时供氧。当患者入急诊科后,应畅通静脉通道,服用镇静、抗凝、溶栓药物,控制输液速度。溶栓治疗期间需构建两条静脉通道。
3.3实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心理表现及特征,科学调试情绪。对于十分在意隐私感的患者,要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带给患者的影响;针对情绪焦虑、波动明显的患者,需告知心理情绪与病症的关系,包括消极的精神因素带给疾病康复的负面影响,促使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完成各项护理。
3.4缓解疼痛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作,疼痛感的加剧极可能使患者情绪紊乱并加剧病情,甚至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为预防心绞痛,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常规服用由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出品的消心痛,规格为5mg,5~10mg/次,2~3次/d;为快速镇痛,可肌肉注射哌替啶,注射剂规格为50mg/ml,25~100mg/次,剂量150mg/次,600mg/d。服药时查看患者病情动态,一经发现血压骤降或心跳加快的现象时,需及时报告医生。
3.5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普遍的并发症,通常在发病后7d内出现高危心律失常,并能提高致死率,因此,要时刻准备好除颤起搏。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体征合理调整药剂用量,加强精神调节,叮嘱患者切忌用力排便,严控输液速度,运用抗生素防范感染。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车祸致张力性气胸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张力性气胸检查及诊断标准》,并排除因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气胸以及自发性气胸等。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2~56岁,平均(40±7)岁,其中11例伴有肋骨及四肢骨折,8例伴有肋骨骨折,1例伴有包膜下脾破裂;对照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4~60岁,平均(41±8)岁,其中12例伴有肋骨及四肢骨骨折,6例伴有肋骨骨折,1例伴有肾挫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伴随疾病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立即给予胸腔穿刺放气减压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转运病人。其中对照组只给予院前急救一般护理,待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做好后,转运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观察组给予院前急救全程护理,主要包括:1)协助医师判断车祸现场患者病情,给患者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减少心理应激;2)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搬运时注意患者骨折及其类型,尽量减少患者疼痛及继发性损伤;4)全程陪护患者做必要的器械检查,明确有无其他严重合并症;5)协助胸外科医师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术,并做好引流管及水封瓶的护理;6)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1.3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及平均拔管时间急救效果判定
完全缓解:患者胸闷、喘憋及呼吸困难完全缓解,胸片示纵隔及气管无移位,肺压缩<20%;缓解:患者胸闷、喘憋及呼吸困难明显好转,胸片示气管稍移位,肺压缩≥20%且<80%;无效:患者胸闷、喘憋及呼吸困难未见明显好转,胸片示气管明显移位,肺压缩≥80%。缓解率=(完全缓解+缓解)/总例数×100%。
1.4结果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经院前急救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5例,缓解13例,无效2例,缓解率90%;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3例,缓解10例,无效5例,缓解率7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出胸引管平均时间比较:经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拔管平均时间(72±23)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8±3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是指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患者表现为严重或极度的呼吸困难、烦躁、大汗淋漓、发绀、休克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致死的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护理的水平直接影响车祸致张力性气胸急救的缓解率及预后。其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不但要有急诊意识,还要能坚持做到一急(急诊意识)、二快(出诊速度快、抢救病员操作快)、三熟(熟悉抢救预案、熟悉物品位置、熟悉技术操作),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准确地进行综合判断和有预见性地执行各种治疗及护理措施。车祸致张力性气胸患者常常病情复杂而严重,合并症多,院前现场抢救时要做到全面细致地综合检查,防止严重的漏诊而危及生命。对于明确张力性气胸患者,在医师急诊穿刺排气的同时应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搬运方式。在救护车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吸氧、镇静等对症处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总之实施院前急救全程护理的观察组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只实施院前一般护理的对照组,具体表现在张力性气胸临床症状缓解及拔管时间上。但本研究的缺点就是观察对比人数太少,患者张力性气胸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他外伤症状重叠,其张力性气胸急救效果可能因此降低。且跟踪拔管时间随访时,又失联2位和排除1位患者,使得拔管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说服力不够。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急救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业余组与专业组各30例。业余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1-76岁,平均(67.54±5.21)岁;专业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0-77岁,平均(67.37±4.37)岁;所有患者均在病发后10h内进行检查诊断,排除入院前死亡、障碍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心肾功能障碍患者,且在性别、年龄和发病类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业余组
由家属或其他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或未经院前急救并直接送到我院诊疗,观察组由我院专业医护人员出诊接诊并进行院前急救,对比两组来院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2.1急救前准备
我院组织专业医护人员成立院前急救小组,在接到急救电话后3~5min即可出发赶往患者所在地,救护车内备有急救箱、气管插管、呼吸球囊面罩、氧气等常用抢救器材。赶往患者所在地的途中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对患者的情况有初步了解,作出急救预案。
1.2.2现场评估伤情
到达现场后,要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已采取的处理情况等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迅速做出准确的评估,如果患者无意识或无家属在场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呼吸、瞳孔是否放大等进行评估。护士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详细记录有无呕吐、头晕头疼、肢体麻木等症状;确认有无脑出血的情况发生。为保障降压药快速滴入及防止搬运或病人躁动针头脱落,建立静脉通道时,使用大号头皮留置针在好固定的静脉穿刺。
1.2.3转运上车护理
将患者转运上车时要注意尽量减少搬运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以外诱发并发症的发生,搬运时注意动作要轻柔、迅速,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将头颈部与身体轴线保持一致并妥善固定,将双手平放于两侧,肩、胸、腰、臀、膝部自然摆放,平移置担架上,搬运中首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频率,如果呼吸或心跳停止应进行心肺复苏。
1.2.4来院途中
护理救护车在路况不佳的情况下颠簸严重,行驶中不易实施抢救措施,部分患者易发生恶心呕吐等晕车症状,应与脑血管病引起的呕吐相区别。救护车运送时,充分做好运送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病情、道路远近、路面情况,制订护理计划:(1)持续进行抢救性护理工作,如吸氧、输液、注射药物等,经初步分析判断为出血性疾病,立即用20%甘露醇250ml加压快速静脉滴注,20-30min输完,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2)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痰液及时吸出,如通气功能欠佳,立即用面罩加压给氧,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遭到进一步的损害。(4)做好必要的医疗性和生活性护理。如备好呕吐袋,使用一次性中单(5)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如途中病情加重、恶化,车上不能处置时,有家属的患者及时交代病情并紧急联系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
1.2.5入院后护理
(1)体征观察:患者伤情初步稳定后,要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进行严密观察,做到早期发现,以免误诊误治,为患者争取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转院护理:本院为乡镇卫生院,对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治疗有一定局限,为使患者得到更专业、更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在上级医院医生到达之至,对病人的继续观察、治疗护理不能放松。如降压药的及时有效使用,继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留置导尿管,危重症病人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1.2.6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现代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恰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树立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增加依从性,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龄19~67岁,平均(27.3±3.2)岁;交通伤57例,打架斗殴伤16例,高空坠落伤21例,刀刺伤7例,其他6例;严重肺挫伤18例、心脏破裂3例、严重肝外伤15例、脾破裂7例、肋骨骨折39例、膈破裂25例;重度休克46例,中度休克36例,轻度休克25例。
1.2急救及护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救护车抵达急救现场后,密切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压、呼吸、脉搏、血象等,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部位、出血量及患者意识情况,并迅速评估患者的伤情。对患者生命直接威胁的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如患者口鼻因呕吐物和分泌物堵塞及时排痰、吸痰,解除气道的压迫,解开患者的衣扣,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对无力咳嗽者,用鼻导管或支气管镜吸痰,若患者有发绀、心跳加快等症状,则停止吸痰,增加供氧流量,观察患者症状缓解后改用吸痰管吸痰。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者,若伴呼吸频率>25次/min、严重创伤性湿肺等严重影响呼吸时,则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调节好呼吸机相关参数;严重肺挫伤患者采用仰卧位,避免侧卧位,氧流量保持3~4mL/min以确保供氧充分;胸部开放性伤口者用胸部开放性伤口以防伤口感染,同时使开放性气胸转为闭合性气胸,若由于胸腔内气体过多致肺萎缩>30%出现伤侧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则配合医生行胸腔穿刺排出其他缓解胸腔压力,对较严重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对胸膜腔内出血量>500mL者则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伴有腹腔内脏脱出的开放性腹部损伤患者,用大块无菌敷料遮盖脱出脏器,并用腹带包扎,暂时不送回腹腔。
1.2.2安全转运及途中监护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观察有无针头脱落、药液渗漏等情况,一旦出现立即拔出针头,进行局部处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持气管插管、鼻导管、尿管等管道的固定通畅,检查有无扭曲、反折等不良情况。注意清除气道分泌物,取最佳,以保持气道通畅,同时给予持续氧疗。救护车内陪护患者,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5min观察一次患者的瞳孔、意识、面色、肢体活动等,以确保转运安全,同时做好转运记录。
1.2.3院内救治及护理
患者安全抵达医院后,及时搬运至急诊室,并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确定护理的重点。保持气道通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15~30°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和呼吸;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和补充加温的平衡液以维持患者体液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每隔5~10min观察一次伤口出血情况及腹部体征,观察胸部有无压痛,有无气体进出的响声及移动性浊音;观察胸腔闭式引流是否通畅防止敷料浸湿致感染的发生,每日更换引流瓶1~2次,观察负压波动情况,若发现引流瓶内有大量泡沫,则向引流瓶内滴入无水乙醇,以消除泡沫确保引流通畅。定时检查各连接通道有无漏气,检查呼吸机是否运行正常,患者呼吸是否与机械通气协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呼吸参数;及时做好采血、药物试验等准备,以利于手术顺利实施。在救治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嘱咐患者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术前、术后加强口腔、皮肤、褥疮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本组重症胸腹部外伤患者107例,抢救成功100例,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93.5%。7例死亡患者因转运过程中即存在心、肺、肝等脏器功能衰竭,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患者或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有患者或家属自行填写。107例患者中,对护理非常满意97例,占90.7%,一般满意10例,占9.3%,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100%。
3讨论
重症胸腹外伤一般是因锐器或较大暴力所致的开放性或闭合性胸腹部创伤,伤情往往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致死。故及时进行准确的诊治,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重症胸腹外伤患者的主要手段。创伤致死有3个高峰时间点,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伤后1h内的院前院内进行有效的救治工作。护理人员提高对重症胸腹外伤症状、体征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自身对伤情的敏锐观察力和预见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提高重症胸腹外伤的抢救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3.1抗休克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加速、口渴、尿量减少、四肢湿冷等症状及体征,均提示休克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配合抢救工作。抢救措施包括:①迅速建立两个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以补充血容量,同时做好输血准备。②大出血的患者往往出现低血压的现象,因此遵医嘱及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确保心脑血管血液供给。③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监测呼吸频率变化,出现酸中毒及时给予碱性药物以纠正。④应用强心药物增强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2急救护理
2.1立即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4L/min),多功能心电监护,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1000ml静脉滴注,迅速补充晶体,快速补充血容量,其他长期医嘱以患者心脏承受力快速静脉滴注,限制滴速的药品除外,因女性患者其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为150~160/90~100mmHg,男性患者平素血压为130~150/80~90mmHg,应激性血压下降,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有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备好急救药品。
2.2严密观察病情:15min,女性患者心率降至90次/min,血压升到113/82/mmHg,意识仍不清,呼之眼睑微颤,出汗停止,男性患者心率105次/min,血压95/55mmHg,意识清楚,但出汗未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表情,皮肤及温度,注意做好基础护理。30min后女性患者呼之能应,但不语,生命体征平稳,男性患者出汗停止,自述症状减轻。40min后男性患者再次大汗淋漓,心率112次/min,其他无不适,生命体征平稳。60min后女性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如流,能清楚表达意愿,生命体征平稳,可自行饮水,无其他主征。男性患者因刚刚术后不久,自行安睡,出汗停止,无其他主征,生命体征恢复平素水平。24h患者如常。
2.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为老年女性,用药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家属自然有很明显的质疑,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家属解释药物的反应及效果,排除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心理,积极配合治疗,青年男性在科室ICU,因刚刚做完手术,精神压力大,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心理负担,予以正面信息。
3讨论
3.1药物剂量与年龄,脏器功能状态有关并存在个体差异:药物剂量为药物的常用量,但因年龄偏大,脏器功能减退,当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药后,致使药物蓄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老年人用药要严格执行老年人用药原则,掌握老年人的药动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根据病情准确用药,一般为成人的1/2~3/4,青年男性出现此类不良反应为典型的严重不良反应。
3.2用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盐酸哌替啶注射液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虽然少见但发作迅速,如不及时对症处理患者会因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准确,及时,有效,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要养成用药后常规巡视病房的好习惯,出现药物相关反应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才能做到及时有效,快速处理,保护患者安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护理
2.1病情观察床边备齐急救药械,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呼吸状态、水肿等,遵医嘱予心电监护,及时抽取血标本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详细记录24h出入量,测量腹围,关注出入量是否平衡。密切观察患儿四肢末端血运,适当抬高下肢。定时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松开血压计袖带,避免损伤。
2.2对症护理认真细致做好基础和专科护理,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干洁和床单元整洁,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有发热时及时遵医嘱退热处理,用药后及时复测体温。患儿有抽搐时,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遵医嘱氧气吸入、使用镇静剂,避免意外发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3用药护理患儿急救时药物使用频繁,要根据不同的副作用积极防护,降低用药风险。补液合理安排,依据补液原则24h匀速滴入。患儿发育落后,静脉条件差,使用抗生素、钙剂等对静脉刺激大的药物时,要选择大静脉,避免药物外渗。静脉注射地西泮时,速度慢而均匀,避免引起呼吸骤停。
2.4心理护理该患儿家庭条件富裕,但是由于患儿出生后反复诊治,家庭成员已接近身心疲惫,此次病情恶化,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护士在配合医生急救救治的同时要做好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积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工作避免引发医患、护患矛盾,任何操作详细解释并集中进行,鼓励家属参与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同时满足家属的要求以给家属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