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等学校学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篇1

二、公共行政理论对高校行政主体地位的诠释

(一)两大法系国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认定普遍采用公共行政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公共职能的组织含有公权力因子,代替政府承担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具有行政权能,享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两大法系国家用“公务法人”概念界定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它以公务为基础对中央集权进行限制和分权,既是民事主体,也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公务法人兼有私法人和公法人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职能设定的服务性机构,有别于“正式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之科层式行政机关”。公务法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享有一定公共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相对人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私法关系),也具有行政法律关系(公法关系)。公务法人有若干种类,高等学校只是类型之一,校生关系可以借鉴为公务法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务法人地位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公立高等学校类似,是依法成立、专门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公共管理组织,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职能,含有公权力因子,具有特定的行政权能,除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外,还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高等学校行使教育行政权和公共管理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8条规定,高校拥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及其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教育行政权力,接受行政司法审查。苏林琴指出,高等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在履行公务权利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前者,还论述了这种关系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领域存在的限度和可行性。将学校定义为公务法人,并区分公务法人与其相对人之间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以此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很好地解决把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若干困扰。普通高校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职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行使一定的公权力。这种法律地位既满足了国家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保证了高校的公益性,又有利于高校自治,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避免行政上过于僵化的手续和官僚习气,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赞助,还有助于司法机关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督等。这种观点是高等教育自由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主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界定

(一)行政司法诉讼行为的判定标准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许多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共职能与高校为自身存在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混杂在一起。如何界定高校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在判断高校行为性质前,首先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排除高校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的民事行为。高校《合同法》行为不管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多大影响,也只能是民事行为,不能视为行政行为。如,因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的收缴而分别建立起来的服务与消费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及委托关系。“非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是甄别行政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高校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时,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除此之外,高校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确保办学自的实现。具体界定标准有两条,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方能认定高校在行使这些事项的职权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行为损及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学校内部规则无权予以限制或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且这类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律规范或来自其授权或委托,所以高校的这类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如,高校在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涉及校生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学籍管理,因纪律处分影响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时应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其次,高校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衡量标准不以仅对某个学生的影响程度为考量,这种影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深远性,即“三性”的判断标准。如高校对学生的记过处分,对有的学生可能影响重大,对有的学生影响不那么严重,不具备“三性”要件,不视为重大影响。关于这方面最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制。如,台湾地区规定“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受教管理与评价-41-育的机会,属于对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发生纠纷时应进行行政诉讼。”这个条件是区分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的主要界限。

篇2

在新时期,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象牙塔里学习、交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等。大学生社区是他们从事这些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社区这个视角研究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尝试。而现阶段学生社区“它不仅是学生休息活动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同时,学生社区又是社会的缩影”[1]。因而从社区的维度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另外,工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下面笔者针对工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结合现实社区工作的实践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工科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他们面临着课程难度大、课程安排时间紧、实验实践课程多、课后作业繁重、考试通过难度大等压力。因而很多工科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这时的他们大多数“正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心理处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的特点”。[2]这些学业的压力很有可能转化为“矛盾和危机”,表现在学生社区里就是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社区里,课下学习产生学习倦怠情绪;不积极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绪消极怠慢;面对繁重的学习时产生逃避的心理,在宿舍区内玩游戏寻求刺激;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躲在学生宿舍区内,不愿上课,更有甚者产生心理抑郁乃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宿舍区内得以呈现却因为隐藏在学生社区里被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忽略。而一旦工科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爆发,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二、情感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在当前的情况下,工科大学生的男女比例是失衡的,男生较多,女生较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工科生的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上在10:1。具体到班级上则是每个班级女生寥寥无几,有的班级只有一两个女生,有的班级则是“和尚班”,没有一个女生,班级组织生活明显因为男女生的比例失调而产生不利影响。在学生社区里,由男女生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集中在社区里,表现为:一是工科男生的情感诉求压力陡然增加,因在本专业本班级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对象,工科男生往往寻求其他的方式来填补情感的空白。如有的学生在宿舍区更沉迷网络上虚拟恋爱,有的学生在宿舍区转向观看一些不健康的图片视频来弥补一些心理上的需求,更有甚者有极个别学生因此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即使个别男生顺利找到恋爱对象,也会有心理压力。一方面自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自己的学业压力很大,而处理恋爱关系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花费很大精力来处理这些事情,有时两方面很难兼顾,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假若出现感情不是很顺利的情况,工科男生面对情感挫折往往一蹶不振,心理上产生更大的问题,学业也因此产生问题。三是工科女生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因周围大多是男生,一个班级往往只有一两个女生,这就造成这些女生独来独往,很少和班级其他人沟通。即使个别女生因性格好与大多数男生关系好,也是面临空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情感方面工科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3]。这是由一定的家庭社会原因造成的,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待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待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到工科大学生,他们学业压力空前,有很多学生为了学习,放弃主动和别人交往的机会,更有不少学生终日泡在实验室里,还有不少学生为了参加科技竞赛项目而放弃与大多数同学之间交流交往的机会。当然工科大学生交往能力偏弱也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工科贫困生因为自卑造成不敢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愿与同学交往;有些学生因为现代科技工具如微博微信的运用而沉溺在虚拟世界里。这些都削弱了工科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将直接在社区里产生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一为工科学生在宿舍区滞留的时间更长,有很多学生心理上不愿与陌生人来往,心理承受能力偏弱。二为工科学生由于自己学习的方向如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专业,他们更偏爱技术科技方面的东西,这也会造成他们对于现在科技工具的熟稔运用,因而他们很多人沉迷在网络游戏或者网络虚拟平台上,心理上更偏向虚拟空间。

四、就业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

尽管工科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且就业质量和水平相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一为盲从心理。笔者在平时讲授《就业指导与素养提升》的课程中,发现很多工科学生缺乏就业知识和职业规划,对自己并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就会在就业过程中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就是依据别人就业的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方向;二为自卑心理。工科如就业方面较好专业电气、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往往自信心较强,而相对来说那些不是很理想的如农业机械化、机制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是很强,就业面也相对狭窄,从而产生一个问题:工科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比较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三为挑剔心理。由于工科学生的就业较好,造成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向产生挑剔的心理,工科学生往往不会见到单位就急着签约,而是迁延等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到最后匆匆忙忙签一家单位,实际上不一定尽如人意。还有学生毁约不断,给用人单位、学校、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四为焦虑心理。工科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会产生焦虑心理,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有可能成为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一些问题。

以上就是工科学生在学生社区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加以研讨。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解决:一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一定要对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重视,找出重点关注对象,研究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办法;二是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引导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三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倾听学生的声音,切实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争取把工科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重点压力源,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心健康,以健康自然的心态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去;五是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多开一些人文、历史、心理、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讲座、选修课,让工科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疗治”。

参考文献:

篇3

通过与影像专业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公管专业的学生普遍成绩较低,尤其是不及格的同学,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影响专业的学生都是里科生,而很多同学选择报考文科的原因就是因为数学学的不好,甚至有一些同学在高考时因为数学考的不好,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因此,在大学中学习《高等数学》时,必不可免的会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问题,这是成绩不好的第一个原因。

2.学习目的不明确

通过与预防专业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虽然两个专业的平均成绩相近,但总体来说,预防专业的同学成绩还是普遍偏好。这两个专业在录取时分数都不高,学生的基础相差不多,导致后来成绩间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文科同学在学习《高等数学》时都会存在一个困惑:"文科生学数学,有什么用处呢?就算要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遗忘和荒废了。"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学生中很常见,学了没有用,所以不用学,也不想学,正是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使得很多同学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3.学习态度不端正

临床专升本科班的同学是从大专甚至是中专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到该专业的,可以说这些同学的基础比公管专业的学生还要差,他们绝大多数人已经3年没有学习过数学了,甚至有些同学压根就没有经历过高中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两个专业学生成绩的比较,我们会看到专升本的同学比公管专业的同学成绩要好,所以可见,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只是决定数学成绩的一部分原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坚持与努力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初探

1.从培养个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

文科生在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刀切”,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该专业对于数学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以人为本,从培养个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明确教学的目的

在正式学习数学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及意义。文科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什么是文科?文科不能一概而论,都与数理化无关,例如很多的文科专业,像历史、艺术,但是如果日后做文化市场调查,还是会用到统计学,而统计学是以数学作为理论基础的;而作为人文学科大类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和数学的关则系更加紧密。在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统计学甚至是专业课及考研的主要课程。由此可见,数学学不好,对于专业课的后续学习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第二,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文科生学习数学没有用处,但是,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数学能训练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科学生形成互补,所以“肯定要学”,但与理科生相比,难度应该有所下降。

3.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向新的教学形式过渡。教学是一个双边的过程,首先教师应将学生看成的平等的个体,采用探讨、研究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讲解一些新的知识,通过授课,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且主动的去吸收知识。再次,在授课时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们自己去总结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引入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例子,解决一些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

篇4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明晰

面对着空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穷尽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侧重于在实践操作层面,如在就业政策与信息传达、面试技巧等实务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以及选择能力,并合理地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引领美好职业生涯的创建,在集体组织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角色。二者在目标与内容上都大相径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解决学生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价值目标不明确、职业评价偏差等问题。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开设就业与职业规划类课程,但有关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职业规划中的次要内容,没有系统的清晰概念。无论是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是求职中的实务性问题,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未能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了解,致使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独立、完整、科学的宏观框架体系,背离了社会实际和青年大学生职业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施教主体不明确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德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都应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关注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因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渐走入了真空地带。原本应该在系统中整体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能,几乎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被遗忘,或是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由单独的部门可有可无地承担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并在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3.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缺乏合理的职业预期,过于追求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认知不清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等职业素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动机与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是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实践的每一环节,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1.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自觉地把职业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认知,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踏实的职业作风。2.强化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当前,政治思想理论课堂仍然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学生个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基石。3.提高创业教育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使之成为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8-02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生人数的增多,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校软件、硬件的增长与学生数的增多不成比例,导致学生平均教育资源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滑,医学生以后在临床一线工作,没有扎实的学习难以保证以后临床的安全。另外由于现代法治日益健全,学生的维权意识增强,从而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

1.以人为本。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不再只是指令的机构,而是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者,公民享受公共服务,政府行为以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为中心,注重顾客的评价,并运用换位思考保证行政行为符合公众的喜好。

2.治道变革。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行为中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低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而掌舵的方法则可以通过重塑市场,通过必要的措施影响私人部门的划桨。

3.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保证有质量、有效率,可以让私营机构也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求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必要的反应。

4.重视效率。新公共管理通过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重视结果,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追求效率,追求效率应该成为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用人制度。新公共管理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制度,打破传统的无大错不得辞退的规定,这样才能提高政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尽职尽责,主动参与管理,避免一旦录取则高枕无忧、不去思变、固步自封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理念和策略,它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管理体现在对顾客负责和满意的宗旨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程序和方法,强调以事实为依据,采用绩效考评,并通过公平科学的程序和步骤提高组织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尊重民众的诉求,从而使管理更具人性化。

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服务意识缺乏。传统学生管理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主要手段是模块式、教条化管理,缺乏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医德医风的塑造,另外学校将国家和学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地位强势,认为学生应该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尽可能创造条件配合学生。

2.教学管理投入不足。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大班上课,师资短缺,目前,医学院校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时可达200多人,学生上课全凭个人自觉,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于是迟到、旷课、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课后也难以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②设备缺乏,平均资源不足,由于实验课堂学生数量大,且设备增长赶不上学生增长,导致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往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视频教学,而操作技能是医学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学生缺乏权益保护。由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部门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医学生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请假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且学校缺乏专属学生权益保护部门,目前已有的学生权益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均隶属学校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仅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实现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4.管理系统缺乏共享。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事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部门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门之间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校层面,也很难做出纵观全局的有效的良好决策。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径

1.管理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医学高等院校首先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培养优质医学生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产业化,医学生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学生自主管理这一环节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管理,例如社团学生权益部、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等职位的设立,均是实现学生自治。

2.管理基础:构建合理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尽可能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学生宿舍和教室配备空调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并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学生的办事时间,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反馈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管理任务:提升服务质量。高等医学院校的服务队伍应当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目前,大部分机关部门和教职员工还未形成服务理念,觉得自己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上下级的阶级思想,学校应当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当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还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服务的典型形象。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效率。还要完善高校人员服务培训制度,设立各种平台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自我,服务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预防干预。医学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对征兆应该引起重视,还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处理好并减少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把预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就应该妥善处理,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医学院校培养了大规模的医学人才,研究和解决医学生的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生的道德素质、技术水平正面临广大群众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作为培养和输送医学生的重要而唯一的通道――高等医学院校,也面临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武晓晗.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J].重庆与世界,2011,(21).

篇6

而且,国外一些语言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从不同角度探讨研究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创立和丰富了外语阅读教学理论.语言学家卢利亚认为:"复杂的阅读理解至少有三个环节组成区分单词的确切意义;把握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以及由词组成的复杂的结构."他的话指出了阅读理解过程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了崭新的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初,Carrol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它强调了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模式方面,则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认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是先教单词,再讲句子,最后扩展到全文.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Reading is a psycholingual guessing game"此外,国内的阅读教学理论也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倡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来获取文章信息,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其阅读能力.随着国内外对阅读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会变得显著突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课文话题所引出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变,将成为一个备受注目的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本课题拟在外语教学法的范畴内,通过探讨如何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对文章的综合理解,更好地获取文章的内在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本课题的内容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很少,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也为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技巧提供了一项参考.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会十分显著.

2,研究目标: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精心设计问题,为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使其能够带着疑问对文章进行阅读,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内在信息,提高其阅读速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3,研究的内容:主要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课堂提问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在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改善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根据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总结适合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的技巧特征.

(3),总结和探索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能否有利于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4,研究的方法和手段:(1),方法:调查法,归纳总结法,例证法,教学观摩法,查阅文献资料法.(2),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兼以完善这一理论研究.

5,研究的进度安排:统一按照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并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论文协作的每项步骤.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 上海: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9

2.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9

3. 胡春洞,王才仁.英语阅读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5. 施建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五种问题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2): 41.

6. 迟克晓.设计创新问题 优化教学环节 培养创新思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7): 128.

7. 沈正南.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4): 11.

8.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2):18.

9.杨李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天津教育,2019(11): 54.

10.范煜华.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 22.

11.余冰清,谢建珍.充分利用新教材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6): 21.

12.孙曼丽.高中阅读课导入与小结的创新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9): 21.

13. 周春敏.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5): 20.

14. 林松青.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9): 56.

15. 葛文山,朱俊爽.浅谈课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3): 6.

篇7

第二,重视毕业论文适应了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学术与职业的关系在课程和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或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历史上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处理这一关系时往往受到当时社会改革的影响而偏于一方。从当前的情况看,两者趋向于有机结合,除重视学术性教育的高校外,以职业性教育为重点的高校也逐渐重视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训练,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它毕业实践环节)的管理工作。

篇8

很多农学类高等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落实力度不够,并缺乏对管理文件的宣传、讨论和运行过程的反馈,论文答辩走过场,评委提问时间短,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另外,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门用于毕业论文的经费很少,这样往往会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经费,就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某些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及材料,还要打印论文,很多毕业论文就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使得论文设计时不敢利用精度高的仪器和质量好的材料,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创新性,造成新颖性的课题无法完全开展[6]。

(二)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消极,草率从事,甚至模仿、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只是到网上搜索、拼凑、剪贴,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养成的习惯,缺少独立的研究能力,对导师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导师的“点拨”和最后阶段的修改,马马虎虎地拼凑学位论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师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高等学校教师除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师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年轻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专业大胆启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本科生论文指导方法简单,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四)理论知识不扎实

尽管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完成的学分数有明确的要求,除完成学分多、课时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的内容课程,这势必会占用专业课程的部分课时,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学生对许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也有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小型化改革,人为压缩课程学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加之学生所选课程总数增多,学生疲于上课,课外时间不足,也无法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五)实践教学不完善

农学类专业一般是实践性较强、应用性突出的专业群,大量的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农业院校的实验场所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实践基地严重短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另外,有些学校的毕业论文从大四的第二学期才开始,一方面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经常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很难静下心来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受季节影响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假若实验不成功,没有补救时间,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起农业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各农业类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提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要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选题与开题、撰写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程序与评分指标体系、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各个环节;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具体实施[7]。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济压力,为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查阅文献、论文选题、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步骤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一门能力素养必修课,是结束大学生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一次实战演习;就个人素质提高方面来讲,毕业论文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务社会方面来讲,农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能把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三)强调责任意识,导师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管理

指导教师素质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明确导师职责,对年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指导水平。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小组,使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高级职称带动中级职称教师,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8]。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导教师应予以批评教育,必要的话应该予以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同时,加强导师对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任务合同、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中,既要顾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既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35-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目标中一个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也是全面衡量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尺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水平。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保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毕业设计(论文)有的流于形式,质量已经出现严重下降。因此,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对突出办学特点和提高办学层次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重要意义

1.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培养的各种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在专业领域内担负起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创新性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生产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1]高校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这种能力。这一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时间更长;也有很多高等院校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作为本科生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越来越显著。

2.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对本科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问题。大学扩招以来,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很多单位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特别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越来越看重。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中,招人单位更加倾向招聘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

3.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这就更加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国家的创新人才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要保证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邵阳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注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高校本科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寻求真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与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科与专业也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一些高等学校还形成了多公寓管理、多校区办学的局面。由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来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和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目前很多指导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边进行专业教学;同时还需要承担一些科学研究任务。很多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因此,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也存在一些忽视。他们对学生偶尔把关不严、要求不高,未能引导、充分启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同时有些学生通过努力找到了较好的工作,他们认为工作已经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会影响到毕业,因此思想上也消极对待。更有甚者,有些学生由于所找工作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关联性很小,因此他们把毕业论文看成是沉重负担,缺乏动力也很难静下心来写好毕业设计,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教学硬件条件欠缺。由于多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我校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随之也越来越多,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指导力量不足的矛盾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一些助教也承担了指导工作。由于经历了高校规模扩张,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也出现了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的情况,师生比例扩大;同时新进的教师比较多,且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而理工科类专业由于实验设施配备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从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3.毕业设计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冲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时,有很多人才招聘会。由于大学生普遍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大学生急于参加招聘会,希望尽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对毕业设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双向选择时限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到处奔波,毕业设计(论文)很多时候都只能为找工作而让步,从而造成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够,只得勉强凑合。二是有些招聘企业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工作,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很多高等学校在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与理念。根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1.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开题工作。

(1)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按照自我选择和指导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实际科研能力撰写自荐书,阐述已经所具备的所有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实际科研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以及希望自己做哪个方向或者哪类型的论文题目。导师同时也根据自已承担的实际教学情况或者科研课题,初步拟定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大概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及内容等,上交到相关的教学研究室,以便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的选择。[3]为了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尽早有所了解,能尽快专心地投入到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中,导师在第7个学期初就可以向毕业生公布自己已拟定的论文题。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就业工作需要进行选题。如果学生自己有更合适的选题方向,也可以和指导老师商定后进行自我选题。

(2)开题。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由学生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导师们进行陈述。然后各小组导师集体对选题进行评议,从研究方向、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论文选题资料不齐全的学生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补充,选题不恰当的要求及时更改或者由导师帮助重新进行选题,;顺利通过了开题的学生撰写的开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签字认可并存档。开题报告后,原则上不得更改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2.探索基于QQ群、微信等平台的毕业设计师生沟通机制。毕业设计(论文)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此时也正是毕业实习找工作的高峰期,因此毕业设计工作与就业工作等常常容易发生冲突。学生与导师见面指导的机会就变得更少。然而借助QQ群、微信等平台工具,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可以不受空间等的限制。导师借助QQ群可以和学生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交流、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交流等,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尤其是长时间在校外培训或实习的学生,建立以QQ群、微信等平台为纽带,以导师为单元,师生定期交流的互动机制,将能更好更及时地解决他们关于毕业设计的问题,为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3.强化过程监控,构建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监控模式。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中,建立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监控模式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质量。对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全过程信息监控等,以过程监控为核心,由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方进行协调监控。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毕业生对理论知识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学校的管理工作也相对会比较复杂,且时间跨度比较长,还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考验并逐渐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景志红,于晓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2-33.

[2]方利国,陈砺.毕业设计指导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及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5,(3):99-101.

篇10

本计划旨在吸引、稳定和培养数以万计的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在提高教师队伍全面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制定青年骨干教师专门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实施原则

1.学校主体原则。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2.项目引导原则。教育部将通过项目引导各地和高等学校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面提高素质原则。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优先遴选、推荐业务突出同时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4.向中西部高等学校倾斜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养计划项目。鼓励东部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培训青年骨干教师。

三、加强政策引导,切实使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1.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结构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出专项经费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使各校每年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不少于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10%。

2.将高等学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高等学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学位提升,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及早参与主干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3.追踪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进行表彰,并作为今后资助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4.高等学校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整体学位层次,在招聘新任教师时主要招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5.要加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规模,积极吸引出站人员充实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并积极安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全面锻炼,提高全面素质。

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的高等学校中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作为开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培养单位,并根据学校重点建设投入情况和学科优势,提出该校承担培养任务的学科、专业和年度招生计划。5年内为高等学校培养上万名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学位水平。

2.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设立“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学校不断作出创造性成果。每年支持80名左右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对每个资助项目的年资助金额一般为5至15万元,资助期为五年,由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按1:1比例配套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按申请项目的性质、申请资助金额预算和专项资金资助能力确定。

3.继续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过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支持更多的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资助金额平均为4万元/人。资助对象为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并在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博士学位后在外留学一年以上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4.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加大力度选派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教育部通过“访问学者”、“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项目以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每年资助5000名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其中,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学校按1:1配套资助;3000人以国家留学基金的名义派出并提供旅费,学校提供其他费用或争取对方免费。

5.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设立“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金”。在学校申报基础上,遴选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重点科研基地、优势学科、专业接收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教育部宏观调控的方式,每年选拔1000名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参与科研工作,跟踪学术前沿。

6.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各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讨班”。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

以名师巡讲和精品课程推广使用为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师培训(讲习)班;围绕“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举办“两课”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年培训2000人。

五、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