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化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化管理论文

篇1

药库是医院的服务机构,其工作性质具有医院药学的专业性,药政法规的职能性和药品流通的商品性。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药品采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库工作应建立清晰的科学管理方案,服从医院的总体发展要求,协助医院发挥最佳的医疗效果。

1.药库管理应体现医院药学的专业性

1.1现代医院药学的核心是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用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1.2现代医院药学的定位转变

传统的医院药学立足点是“以药剂学为中心,局限在药品调配和供应上”;现代医院药学的立足点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药师对患者的直接药学服务”。

1.3药学服务参与临床,促进合理用药

药学人员要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基础,有与医生沟通合作的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参与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临床药学人员与医师、护士相互配合,以病人为中心,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临床药学人员肩负着推进医院药学发展的重任,是提高医疗质量、加快医疗技术进步的坚强后盾,在治病救人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药库管理应加强药政法规的职能性

2.1药品采购

2.1.1执行首营药品的审核制度,做好药品的索证、验证工作及药品供应商、药品供应商委派的业务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

2.1.2制定和规范严格的药品采购工作程序,采购药品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2.1.3对药品供应商的选择应审核其经营情况及药品不良经营记录。

经营情况包括:订货完成率、及时送货率、作业完成速度、缺货频率、单据差错率、申述程序、订单完整性、有关订货内容和时间的事前信息、供货价格及批号管理、仓储及送货条件、破损药品的退换情况等等。

2.1.4在品种的供应上尽量与供应商保持稳定的供货关系,以利于降低彼此的库存成本,争取成为供应商的核心伙伴,从而确保在药品供应上的优先地位。为保证一些特殊药品的供应,有时也必须拓展供应渠道。

2.1.5库存药品品种的确定上,要掌握新药的动态和市场信息,与《医院基本药品目录》相符,为使医院对国家政策更好地执行,“医保”药品的品种要齐全,数量要充足,要充分考虑药品的疗效、安全性、易使用性、零售价格等因素。

2.2药品管理

药库要加强对药品的验收、登记、保管、发放工作,要及时调整品牌结构及安排同类药品供货不及时的替代产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关药品的采购和价格进行调整,同时,随着“医保”规定的变化,及时对“医保”药品的管理作出相应调整。超级秘书网

3.药库管理应考虑药品流通的商品性

3.1药品帐目清晰、准确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药品管理,已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库人员与医院各科室密切联系,及时、准确地做好药品进出库帐目、调价品种的帐目,掌握库存最新动态,保障库存药品先入先出,避免药品过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控制库存

3.2.1药库在保证药品及时供应的同时,还要做好药品成本核算和帐务管理,应减少库存,加速周转,确保医院的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实现。

3.2.2在限定资金预算的前提下,确保供应品种的齐全,降低库存成本,快进快出。如果货源不足则要适时调高储备或拓宽采购渠道。

3.2.3对那些贵重药品、麻醉、精神等特殊药品,应保证及时供应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库存量。

篇2

教育管理观念会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要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就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然而,我国的中小学管理者们在进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时都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作为支撑。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是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们不主动研究新情况,最后使得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这样还谈什么教育管理科学化。

(二)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引发被管理者们的需要,让被管理者们的行为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期望发生。由于我国现在很多小学都是公立学校,很多的小学管理者们都没有注意到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很多小学教师们都只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与兴趣在进行教学。教师拥有强烈的热情与兴趣无疑对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不可能太长久。学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长期的激励教师,让教师们能够更加积极的投生于教育事业中来。

(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没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与淘汰机制来作为支撑,使得管理主体往往会存在能级不符的情况,最终使得“能人提不上来,庸人沉不下去”。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很多时候都是降低了人员的要求,最后直接导致了冗员堆积。其次是思维上存在着定式。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是把教育管理单纯的作为行政管理工作来抓,下面的教师们只需要按照“行政服从,执行照办”这样的工作方法来工作,从而遏制了学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现。

二、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方法

(一)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观念,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

为了能够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及时的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管理科学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需要树立起以下观念:(1)树立起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观念,教育民主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可以激发出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树立起教育管理自主化的观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十分注重管理者的自,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权限,这样有助于将责任落到实处,从而做到责、权、利的统一;(3)树立起教育管理开放化的观念,现代教育管理应该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封闭的系统,如今社会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没有开放化的管理,就很难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二)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能够激励广大的教师们努力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要深入的探索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努力的构建出适合学校自身的激励机制。学校的任务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人才,是教师们在学校的管理者们的管理下开展培养学生的活动。教育管理不能够一味的追求严厉,要能够调动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求大发展的思想观念,实施班级绩效管理措施。教师们要对学生们的自习、活动课等纪律进行监督,要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们的情况,并将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要将绩效评定与学风纪律评比结果和考试成绩结果等进行挂钩,每月都需要评选出“优胜班级”、“优胜班主任”,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要将各个教师的责任落到实处,要注重引导教师们树立起良好的大局观念,培养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分工不分班,促进教育管理工作发展。

(三)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篇3

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强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快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掩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二要理顺各种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各部门定期的和谐接洽制度,使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好地连接、配套。从政府组织管理逐渐过渡到行业协会管理,勉励设立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国家部门对政府和非政府投资离开管理。

2.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

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建立了当地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一般都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来划分工程分类、材料分类、材料编码以及指标和价格等,对全国的应用者来说存在众多不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工程类别划分,统一信息采集标准,统一信息编码,统一口径内容,统一数据库解决方案,建立全国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网是信息技巧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利用的必定产物,也是造价工作者们所期待的。该网站应供给全国各地的工程造价信息,包含建材价格信息、造价指标、行业动态以及文件法规等等。它不但有利于应用者查询、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国家主管部门履行统一的管理和和谐,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化、规模化、有序化。

3.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打造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

利用信息技巧建立工程造价网络市场操作平台,在网上建立虚拟的建材市场,网络管理,开辟网上定购等电子商务利用。从世界领域来看,推动建筑业管理网络化、主动化、电子化和全而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网络将成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各单位的器重,因而实现网络招投标工作也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在这个操作平台上,可按照这样的程序实行摘要:招标公告、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资格预审、随机抽取专家评委、网上递交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管理。这样不但做好了招投标工作,而且加大了管理的公平性、公平性、透明性,更利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4.加强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

篇4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恩格斯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篇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篇6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篇7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转变”,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呢,就是一个“转变-探究-创新”的过程。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创设情境,利用新教材,激发创新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旧教材注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倾向,强调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繁、难、旧。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加而轻视知识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新大纲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从教材表面看,新教材的内容总量减少,难度降低了。但在课程的实际操作中正好相反,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变成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感兴趣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跟着教师走”变“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现象,讨论形成知识体系。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为能切实用好化学新教材,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探究式学习的培养,应努力做到:

2.优化教学情景,诱发探究动机为创新做好准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要深入班级,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探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3.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感悟创新苦乐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例如,在学习了酸雨的有关知识后,学生提出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模拟实验”的研究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生的探索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篇8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科学、适用、有效。化学有效教学应遵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又适应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符合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结合教学实际,实践、操作,促使教学目标积极有效达成。

(二)从“学”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自主、自由、积极。化学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尊重,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有效化学教学能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暖,体验到课堂交往的乐趣,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制定适时的三维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更具有激励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加之观“三位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建立适合学生已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班级目标及学生个体目标。特别是班级和学生个体目的的建立,必须让班级代表或学生个体参与与咪表建立,使之有认同感。例外,目标既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太低,总之是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过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得到激发。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让班级或学生个体及时通过作业、测试或ishiyan、活动与研究等渠道了解达标情况,以利于目标的修正和动机的激发,创造一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合作互动,双赢的教学文化。

三、构筑化学课堂的高效、高质

(一)优化教学内容

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深广适度,难点适中,周密合理,松弛有度。课堂教学的序、量、度安排科学。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放在课内,尽量避免向两头延伸的费事低效现象。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性,既要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智力发展水平腿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又不能盲目增加教学的量,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达到高效教学、高质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应包括教师教法的优化和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生活、有趣、富于幽默感;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思维为抽象、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从“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课堂中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愤不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勤于质疑思考,善于动脑动手,提高学习效率;多形式地评价鼓励学生,捕捉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氛围

要建立和创设和谐、愉快、活泼、奋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尊重每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消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当堂教学课任务的高效完成。

四、以多种手段提升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主导,贴近生活

在中学阶段,学生得到的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有限,因此将课堂化学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化学教师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因此,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发出“身边的化学实验”,寻找生活化的实验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实验也离不开生活。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就可以完成许多实验。如:利用可乐中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碱面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烧的蜡烛火焰熄灭;自己带来洗衣粉检验学校用水是否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实验。如“生活化学实验”(香烟烟雾中的毒物的测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印象实验、酒精燃烧块制作实验)、“家庭小实验”(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测定厨房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以此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二)强调探究,立足教材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内容教学,由于没有明显的现象,而这个反应又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加深印象,不是随便带过而是特地强化设计实验,方案如下:一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导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盖紧震荡,看是否会变扁;二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试管内液面如何变化;三是往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塞好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装盛有氢氧化钠容易的滴管,一孔装内套有气球的玻璃管,当挤压橡胶,让溶液滴入瓶内,观察气球变化。通过富有创新的探究实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激发思考、启发提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课堂上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开拓型提问等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受到启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效提问启发下,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如“一氧化碳有毒吗?”这是教师提问的一半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师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家里用煤炉取暖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对照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情感激励,巧引妙导

篇9

目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根据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分为三种基本方式:

①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②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

③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在中学范围内大多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应用的模式为“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这种模式适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对知识学习的自我意义建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习者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与成效,以便在后续问题中改进与提高。笔者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法的理解、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化学学科课程教材的分析,在进行“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教学中应用“情境----探究”模式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进行整合。下面介绍一下整合时“情境----探究”模式的具体运用。

笔者采用powerpoint为基准,在某些内容处插入影片和声音等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一些问题。在引入这一课题时用一张画面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内容为: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不料后来,她又因为车祸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众多的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为她开出了一张处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

在学生进入了以上的画面情境和故事情境时就会思考一些与这堂课的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位贵族夫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病症呢?此时他们的思考可能非常的不成熟,很急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再进入主题。在教材一开始有一个演示实验,这个实验最好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调动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传统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一些化学演示实验原则上只要无污染的都应该在课堂上演示,而不能通过课件演示,因为这样是达不到效果的。我们只是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讲述原电池原理这一重难点时,采用了一个用flash制作的动画,动画的主题是锌铜—硫酸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原理。

(学生观察第一幅画面后根据预习的情况、课外资料的搜索及教师的引导思考若电路闭合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境?)

动画体现的变化在于:电路从开路到闭合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前者没有什么反应发生,而闭合后,可以从动画中显示电路中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不难得出结论是锌片有电子流向铜片,有两个电子流向时同时游离一个锌离子,铜片上则有两个氢离子得到电子形成氢分子。学生通过动画看到了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印象深刻,加深了对原电池原理这一重难点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比拟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最初自己思考的现象和实际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自己在哪部分还有欠缺即对自己进行评价,教师也在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如在介绍酯化反应时可以用flash制作乙酸和乙醇的分子模型,用动画演示反应的微观变化后,从反应物渐变到产物乙酸乙酯和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酯化反应原理的理解,在介绍酯化反应的实质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两种反应物是如何脱水的,学生根据自己对两种反应物的结构判断可得出初步的结论。待思考后再观看另一个动画,其实就是在前一动画的基础上将乙醇中的O原子换为另一种颜色代表O-18,其他的内容不变,在播放动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O-18的目的产物,学生很容易看出“酸脱羟基醇脱氢”这一实质。这样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了比传统教学中的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发。

在介绍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部分时,则可以设计实验情境,用画图软件设计几个实验装置图,让学生根据装置图进行实验探索,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学生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并在内心形成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探索手段来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枯燥的文字叙述,学生通过用电流计测定很容易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教师创设的实验中有所收获,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看自己能否很好的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师也可以评价学生如实验的操作是否规范等。

篇10

翻开新课本,跃入你眼帘的是,新课本比以往课本多了许多彩图,多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多了许多学与问,多了许多实验,多了许多资料卡片;少了习题。这许多的不同,给我们做教师的启发是什么?它告诉我们,再不能用课内灌输、课外习题强化来教学生,再不能用大量的练习来换取学生的高分;而应非常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凝视那些彩图、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资料卡片、以及有关化学用语的中英文对照,想想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历程,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欢喜,学得有余味,积极主动的学。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科学质疑是加强双向交流的重要技巧。下面我就在新课标要求下,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我质疑。

心理学认为:激发质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所以,我在一节课结束时,有意留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例如准备学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前做些准备工作,比如把课本中“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这些化学用语的英文单词注上音标,有条件的同学可到医院要一张象教材图1—14的体检单,假如是自己的体检单更好,先研究体检单中的单位符号。这样学生可能会有一种文理交融的感觉,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的感觉。多多少少都能带着好奇与希望得到解释的心态走进我们的课堂。这样就为我们创设一节漂亮的课堂提供了好的学习氛围。

二、课堂中及时设疑。

课本中提供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就是质疑,新课本在内容上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这为我们在课堂上使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提供了双向互动的条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土壤。例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血液化验单中的有关数据与单位符号进行研究,第7项中的白蛋白43.9g/L,第13项总胆固醇4.27mmol/L。白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胆固醇多了人就不健康,这是许多同学都知道的。这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张化验单中会有几种浓度单位符号?你知道4.27mmol/L的含义吗?这种学好单位符号与人体健康挂上钩的及时质疑,当然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

及时设疑要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在最佳处设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金属氢氧化物中的氢氧化铝时,我们特别强调在Al2(SO4)3溶液中滴加氨水,在引导学生做完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后,设疑:1、能否用NaOH溶液代替氨水制Al(OH)3?2、从酸和碱的定义出发Al(OH)3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三、不刻意追求课堂的完成性。

课堂上注重质疑教学,需要更多的时空,因为探讨一个疑问,有时可能会派生出若干个相关的疑问,这样可能会出现预先备好的课完不成,有些老师也许要拖堂了,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估理念更新的问题。以往我们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我们非常注意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要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过去不少人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看的往往也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因此,许多教师在上示范课时,往往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精雕细琢。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敢于大胆地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定好一堂好课的标准,灵活运用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课,而不应该面面俱到。允许现在的课堂中“教学环节不完整”,那么我们的自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等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四、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课程资源: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师生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就是说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从课程资源的参与者、操作者和开发者这个角度说,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间除了师生关系外也是伙伴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学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要注意淡化自己以往的中心位置,突出以学生为本,质疑提问要多样化,打破传统教学中质疑提问由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思维定势。运用“你需要请教的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等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激励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主动探索。例如:进行Na与H2O反应的教学时,在强调安全问题后,让学生先做实验,再质疑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得到的信息?学生七嘴八舌的把话说开,你一点、他一点、Na与H2O反应的现象就归纳出来了。互动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我们不要把自己神化,要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有与当堂所学无关的,也有超过我们设定的教学难度的,还会有我们老师自己也一时无法回答的,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要以微笑从容应对学生,课堂没时间回答的课后回答,无法回答的可与学生共同探究、或共同上网查询,或请教他人后再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会看不起自己,学生对勤奋好学的老师永远都是敬佩的,与学生在课后的共同学习,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又能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问题,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也许还能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

五、质疑教学要求我们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

新课本安排的习题数量不多,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课后空闲太多,而刻意拼凑一些课外练习给学生做,这样会违反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仔细研究课本,我发现课本上设计的习题是非常丰富的,为我们开展质疑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45面的第7题:铝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金属,但它的价格比铁的价格高。为什么?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请调查这两种金属的相关信息,如存在、开采和冶炼等,然后回答。

再例如:第54面第8题: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请你上网查一查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习题不同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实验设计、推断、计算等,我们千万不能冷落了它,因为这是最高层次的习题,,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质疑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们,让学生自动去查、去问、去讨论。当然,我们评价学生完成这种习题的的方法也要改革,从鼓励学生学习的高度去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重视质疑教学,要严格控制质疑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质疑教学要注重质疑的阶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或对同一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以有些质疑要避免一步到位,不要对学生问到底,也不要让学生回答到底,给学生留出深入学习的空间。例如:学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的盐时,课本介绍了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并安排了探究实验,实验结束时,我们就可以学生问:你知道为什么明矾与硫酸铁能净水?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我告诉学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在选学了六个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之后才能得到解释。当然也有学生问我:是不是所有的硫酸盐都能净水?回答的方式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2003年7月第8次印刷

第四点:质疑教学要树立互动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参考《走进新课程》第9面第三自然段。

2、宋心琦主编的《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