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篇2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认为闲暇有四层含义:“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休闲的状态”。现在人们对于闲暇的认识有三个角度:在时间维度上,闲暇是指除去劳动时间与满足生理生活所必需的时间之外的时间;在活动维度上,闲暇指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所有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在存在状态维度上,闲暇包括着两种不同阶段:“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闲暇其实就是除去人类为了满足正常生理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劳动、学习之外的时间。

1.2 高职学生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研究是和闲暇研究相伴相随的。古希腊“七艺”教育,中国古代的“六艺”就容纳了闲暇教育。庞桂美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闲暇教育论》中认为“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终身的、连续的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闲暇教育这个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特有的时间界定。即教育发生的时间必须是在除去日常作息起居时间和完成学业之外的空闲时间。比如,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学生午休时间不是闲暇时间。某些社会学家为了更加深刻地解释什么是闲暇,将人每天的24小时划分为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照顾孩子的时间、上下班的时间和空闲时间。这种定义下,闲暇时间指得就是排除了工作(或者学习)、做家务、照顾孩子之外的所有时间,包括娱乐和休息。高职学生的闲暇时间指得就是排除了学生完成学业的学习时间、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时间、寝务劳动时间、上下课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包括课外娱乐和休息。只有在这个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才能称作高职学生闲暇教育。

(2)特有的对象。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中学相比较,学业没有那么繁重,高职学生学习压力感减小,学习之外的时间变多。再者,高职学生在高考竞争中不算是成功者,更不是佼佼者,与其他大学生群体比较,是弱势群体,属于社会非主流,甚至还有很多负面的评论。也的确如此,很多高职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习惯一般,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他们的闲暇教育更是任重道远。

(3)高职学生闲暇教育就是对高职学生的闲暇时间进行外部的干预和引导,指引学生在闲暇时间从事更为高效有意义的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了实践类的活动例如外出兼职、社区义工和精神类的活动,例如讲座和心理辅导。

2 高职学生闲暇教育的功能和意义

我们知道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管理。对于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因大学特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时间财富,有学生能科学合理使用它,可是许多学生却不知如何消费。对于高职大学生,闲暇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化的微时空环境,也可能成为虚度光阴、消磨意志、庸俗堕落的生命陷阱。前不久新闻报道某高职院校学生孝敬家中生病老人,周末假期打工挣钱交医药费;某高职学生利用学习之余时间刻苦钻研,获取创新技术发明专利;也有报道某高职学生周末聚众喝酒打架,致使一人骨折住院;某高职学生因失恋,跳楼自杀未遂等等。这说明我们的高职院校亟需闲暇教育。需要对高职大学生闲暇方式做出正确引导,减少闲暇浪费,消除闲暇犯罪,从而养成良好的闲暇习惯,学会运用充裕的闲暇时间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幸福自由地生活。 3 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解读高职学生闲暇教育

多元智能理念始创于20世纪末,创始人为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他将人类需要具备的智能归结为很多种类。他主要归结了三个大类别,分别是与语言、物体和人相关的智能。他认为这八个种类的智能神经活跃的区域并不相同。

加德纳教授的主张是与语言相关的智能包括了两个方面:语言和音乐,前者指的是能够口头交流以及书面书写文字的能力,后者则是能够意识到或者表达音乐的能力;与物体相关的智能一共有这样的几个具体类别,分别是视觉、逻辑、身体和观察。这四种类别的智能的含义分别是观察和空间建构的能力、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认识身体和利用身体的能力、对整个环境的观察的能力,这里的观察与视觉并不重复,观察是指宏观的观察而不是具体的观察;与人相关的能力则包涵两种,分别是内省和人际,前者是人能够认识自我并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的能力,后者是指观察并且分析他人的情绪、感觉等能力。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八项技能并不限于教育领域,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只有完全具备这八项能力,才能够将人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才是人称之为智能动物的标准。但是加德纳教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能是有差别的,正是因为任意两个人都不可能八项智能程度都完全一致,所以就造成了没有完全一致的两个人。另外,他认为智能其实是平等的,不能说某一个人某一项技能较为卓越,就说明此人比较优秀,对一个人做出评价,应当首先将这八项技能摆在平等的位置再去考虑。例如,人们总是推崇逻辑和语言,而轻视内省和音乐。实际上,能够最深刻地了解自己,或者对音乐及其敏感的人,仍然是优秀、卓越的人,甚至远比逻辑缜密的人要优秀得多。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高职学生闲暇教育应该有多元的学生观。高职大学生是一个被标签化的特殊群体,学生虽然在注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单一的纸笔测试时代,远远落后于非职校大学生,但是职校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弱势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劣势,更不能因此而认定他们不优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没有优劣之分,没有不聪明的学生,老师的问题就是帮助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变得更聪明。尤其是高职学生闲暇教育,其涉猎范 围更为宽泛,内容也更为自由,对象又更为敏感,所以我们更是要具备科学的教育意识与学生观,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高职学生闲暇教育应该有差异的教育观。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并且善待学生的差异。我们在闲暇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闲暇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以自我差异为特点,而达到全面发展。有人说,教育是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行动,自然天性是可以开发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如果接纳这种不同,顺着学生的不同天性去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天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所在。高职学生普遍语言智能偏低,音乐智能好一些;而物体视觉智能、逻辑智能偏差。身体智能、观察智能偏好一些;与人相关的内省智能偏弱,而人际智能偏强一些。具体表现就是理论学习能力偏差、活动能力、动手技能操作能力偏好;自主、自控能力偏弱,与人合作、群体从众倾向明显。智能是平等的,仅仅只是差异,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们的闲暇教育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这些智能差异,扬长补短,使得闲暇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另一个助推引擎。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大学生闲暇教育在闲暇教育课程设计思路上要注意两点:其一是“为多元智能而教”,其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高职闲暇教育课程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闲暇教育的目的而选择的闲暇教育内容的总和。

闲暇为目前高职学生个性的丰富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但是闲暇价值的实现还是呼吁闲暇教育课程功能的发挥。从多元智能角度,则我们的闲暇教育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可以是社会和自然科学类、技术类等,也可以是人文类、艺术类等。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的闲暇和生活知识,正确的闲暇态度和价值观,从而陶冶情操,更加热爱生活,丰富和美化自己的闲暇生活,真正实现闲暇教育的功能。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智能组合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闲暇课程。我们高职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的重任,转变思想,不能将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逻辑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地培养其他六个方面的智能。举例来说,应当开设适量音乐课程和定期不定期举办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举行运动会,刺激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多进行不同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的人际智能发展;多开设心理辅导和信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等等。

(4)高职院校学生闲暇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帮助高职学生发现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兴趣特长,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职业专业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不断自我完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真正实现闲暇教育的发展功能。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09

西南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迄今已有60余年留学生教育历史。每年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提高教学质量初见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园和城市人文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1 协同校园及其周边城市环境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是世界上最具竞争潜质的国际大都市之一。重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声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嘉陵江畔,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为我校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留学生学习生活外部环境。校园基础设施文化实施建设不断加强,让留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学习中。组织留学生进社区活动,让留学生走进当地社区、学校,让民众了解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与民众近距离地接触,举办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协同共创我校留学生教育新模式。让留学生自愿深入学校和社区进行社区服务,积极开展汉语与英语教学活动,促进留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区。同时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识,以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会将他们对中国、重庆、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印象带到世界各地,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对外形象。

1.2 重视生活和教学环境改善

由于留学生均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均不尽相同。我校特别重视加强教学环境和生活实施建设,重视留学生的适应性,更快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对留学生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尊重留学生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尽可能地为留学生创造接触东道国的机会,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贴近与中国学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学生宿舍是留学生的生活学习地方,也是培养留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实践课堂。把留学生宿舍建成社会化服务公寓,让留学生们生活在舒适育人环境中。①②对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国际友人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后勤社会化服务系统。拥有现代化留学生综合大楼和留学生公寓,配备数字化语音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室、同声传译室、阅览室、公共计算机室、中华文化体验室、中华才艺学习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留学生公寓有公共厨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更近距离学习体验中国文化,留学生既可入住留学生公寓,还可以申请选择与中国同学同吃住,或去校内教职工家庭、校园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规范化教学管理

2.1 严把招生质量关

留学生工作的起始环节就是招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学生的各个环节,全面综合考察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挑选有扎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学生,来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浓厚的留学生。招生对象为:热爱汉语语言文化和中国风土人情,自愿从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国际汉语教学工作,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汉语语言交流及表达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设置专业有: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外国研究生;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2.2 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留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因留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集体,个体之间存在有差异。在学校教学管理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要求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要正确把握好管理的原则和尺度。建立留学生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留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撰写论文等方式。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课程设置来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强化培养目标及要求,如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要求为了解中华文化,掌握汉语言文化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汉语教学技能。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另外还完善留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调查毕业去向及从事行业情况等。

2.3 严肃教学纪律

留学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对于初来的留学生,对语言文化、学习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入学时教育时重点放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纪律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学分制教育,明确学籍管理规定。使留学生遵守教学管理纪律,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规范留学生的学习行为,学到更多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学生正确认识教学纪律,尊重教学纪律。让留学生明白遵守教学纪律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对经常上课迟到、旷课、缺考的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对屡教不改的留学生,要严肃批评,耐心教育;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大胆管理,维护教学纪律的严肃性。要授予学位是留学生,在审核学位授予条件时,坚持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规定。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学生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素质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⑤⑥我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70%~80%,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50%~60%。同时学院还聘用国内外资深语言教学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教学及相关指导工作。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的教师要求要有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技巧,才能与留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才能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制定并实行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措施。如必须要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并且可撰写英语论文才有资格给留学生上课。邀请外籍教师为本院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培训,定期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院严格执行首次任课教师试讲及集体备课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及试讲制度。只有在试讲合格后才能给留学生讲课。明确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对授课教师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定期指派教师出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3.2 精选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国际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师职业需求,紧紧围绕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形成以学位核心课程为主导,实践训练课程为重点,拓展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⑥⑦以母语是非汉语的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含高中毕业)学历的外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应用型汉语人才为基本原则,以汉语语言文化课程为主干课程,以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等为辅助课程,务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备熟练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学院依托西南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除为汉语专业留学生开设有关课程,还为全校其他各专业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历史、文化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商务、书法、绘画、剪纸、舞蹈、民乐欣赏与实践、烹饪、中国武术等十余门选修课程。

3.3 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文化特点和教育优势,逐步改革和设置一些适合留学生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进一步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只要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培养的留学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⑦⑧如留学生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熟练运用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能具备较高水平的汉语能力和跨文化汉语交际能力;熟悉中国社会与文化常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标准学制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采用弹性修业年限,留学生可在3~6年内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达到相关要求,准予毕业,毕业时均为4年制本科。总学分145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讲座及毕业设计8学分。

3.4 教学活动灵活多样

我校及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尽快让初来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针对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根据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创办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院每年都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华才艺大赛、万圣节、圣诞节、泰国泼水节、汉语之星比赛、中秋晚会、新年晚会等活动,让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道,在其乐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同时也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留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爱好推荐参加本校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外/境外大学、教育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已经在亚洲、欧洲设立了多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了“1+2+1”“1+1+2”商务汉语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2+1”“1+3”汉语教育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教育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等;同时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小学教育局及有关教育中介机构长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短期访学项目和量身定制的特色冬、夏令营游学项目。

*通讯作者:靳玉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HBA090024)

注释

① 王勇辉,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3):100-104.

② 黄雪宁,张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留学生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191(3):73-77.

④ 姜苏华,马艳妮,胡乃麟.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静.留学生对大学教师的教学促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78-80.

篇4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篇5

陈伟骏强调教育领导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学习力,强调教育思考力孕育于文化选择力,为此,他号召全区师生以书本为伴,广泛吸收全人类智慧来增加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

他提出区域内凡是新提拔的校长一定要读完50本书,在任校长一学期至少读完5本书。他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自己不读书而倡导校长读书是没有用的,校长不读书而倡导老师读书是没有用的,老师不读书而倡导学生读书是没有用的。他和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在读完大量书籍的基础上,以“工作坊”的形式,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带领苏州市吴中区新任校长读书班读书、带领了苏州市吴中区中青年教育管理干部读书班读书、为多个学科骨干教师读书班导读,形成了良性的连锁反应。

他认为人不读书,思路就会变成“一根筋”。他说“人的大脑和胃一样,不吸收东西就会饥饿”,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周读完一本书。他倡导教育工作者读书不应该圈定界限,文史哲、科技前沿、管理科学、教育教学原理、文学等可一并吸纳。他带领大家读《漫步教师心灵》《创新――好主意是从哪里来的》《丰田模式》等,践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读完一批书,思想就会和周边人拉开一段距离”的观点。他的读书观很快在他组织的读书班得到了证实,学员们纷纷表示:不管是读哪一类书籍,某些句子能让我们困惑几十天、一年、甚至几年的教育和人生问题一下子得到解决。

如今,吴中区校长、教师、学生读书蔚然成风,“书香吴中”已基本形成,在教育系统内外了产生较大的影响。

阅读酿造了教育新生态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他开展教师培训、推行教学改革、创新家校合作等,让弋阳教育在3年里浴火重生,打造了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方华,一个极具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的专业型管理者,在他的倡导下,2013年秋,江西省弋阳县继“家校合作协会、班主任工作协会、心理学协会、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后,又紧锣密鼓地成立了“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这个民间读书组织。通过微信群、读书论坛和弋阳教育公众号三大信息平台,开展每周一美文评选、每月一好书推荐、每季一诵读、每学期一读书演讲、每半年一次叠山书院论坛等一系列常态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还在各学校建立了42个读书联盟分会,其中家乡漆工镇小学的“漆工笔谈”、谢叠山故里叠山学校的“叠山论教”等读书分会办得有声有色。

此外,弋阳县逸夫教育集团率先在全县实施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海量阅读,在逸夫小学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中小学校加入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队伍。全县推出“国学经典每日诵读”活动、开展书香班级评比、主题丛书征文比赛等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课外阅读量进行定期监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来的课改新种子,让弋阳的学生喜欢上了语文,带动了学生阅读量的大幅增长,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方华认为,教育绝不是只教育好一个孩子,而是要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区域社会风气的好转。我们要用广大教师热爱读书的风气,引导家风,带动民风的转变,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大教育思维的表现。弋阳推行家校合作,让教育生态发生了全新的改变。说教育、思教育、谋教育、做教育、帮教育,如今在弋阳蔚然成风。

办一所引领教师读书的“黄埔军校”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他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18年来,坚持举办的教师读书班,被称为兴化小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何伟俊认为,教师本来就应该是个“读书人”,应该成为“学”者:先学者、会学者、善学者、好学者、乐学者。1998年,何伟俊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相互听课评课,外出听特级教师讲课、专家讲座等活动。

“读书班”已经举办到第六期,走过了18年,被称为兴化小学教育的“黄埔军校”,总计有235位学员参与了“读书班”学习。一个个教学骨干和省市颇具影响力的名师从读书班相继走出。《树蕙苑》是“读书班”的班刊,刊发学员的读书心得、教学随笔等,以便交流、分享,至今共编18期。

2011年,他又牵头组织成立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教学研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校陆续成立了本校的读书组织,实验小学“绿满窗”读书会、二实小“成长”读书会、安丰中心小学“远流”读书会、陈堡中心小学“晓晨”读书会等,都是在市读书班、读书会影响下相继成立的教师读书、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带头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并义务为“读书班”“读书会”的老师作讲座。2008年在“凤凰教育论坛”开阅读专题贴“阅读随记”,阅读量为36 202人次。2009年在“凤凰教育论坛”开“同窗共读经典”专题贴,阅读量达2万多人次。2012年―2014年,为老师作《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讲座。2015年5月21、22日在江苏扬中实验小学,为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经典诵读”研修班作“《论语》三讲”……

此外,何伟俊把推动全市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研的常规工作来抓。每学年组织召开课外阅读现场会或研讨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促进课外阅读深入开展。

走在童话般美丽的阅读路上

何夏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他用阅读改变农村小学的落后面貌,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深入推进阅读教育。

何夏寿认为,美的阅读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着手。1996年,他被任命为四埠小学(现金近小学前身)校长,当时的四埠小学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除了一本薄薄的教材,学生几乎不读书。何夏寿决定用阅读改变这所小学的落后面貌,组建了“小鲤鱼文学社”,担任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每天中午给孩子讲童话。同时,重视作文的指导,探索积累了“推陈出新”“穿针引线”等10种童话写作指导方法,自费印发给学生。至2000年,何夏寿所带的文学社孩子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童话,有两位同学还获得省征文一等奖。浙江省教研室将学校确立为省作文教学协作学校,浙江省作协授予学校为青少年作家培训基地。可以说,从金近小学出去的学生,人人喜欢童话,个个爱好阅读。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何夏寿于2011年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目前已有全国16个省份的100余所学校加入该教育联盟。组织名师、专家、作家等莅临现场指导,受众教师达2万余人次。此外,他还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纪念馆――金近纪念馆,并于2010年促成了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少儿新闻出版总社《儿童文学》杂志社联合签订了为期10年5届的“《儿童文学》金近奖”。

他积极组织开展“家庭小书房”和“共建书香村”活动,为祝温村创作村歌、村联,开辟了农家书吧、村史陈列室、乡贤文化墙、美德故事长廊、乡村文化博览馆等,这个村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乡村”。

何夏寿最喜爱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作品《犟龟》,小犟龟的执着常常令他奋进不已。他自称是一只喜爱阅读的小犟龟,会一直坚定地走在童话般美丽的阅读路上。

一位人生教育的燃灯者

黄玉峰:复旦附级教师。他将“读书做人”作为宗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人文经典,培养了一批批读书人的种子、人文精神的传承者。

如果翻开黄玉峰指导的复旦附中人文实验班的课程设计方案,里面包含的人文经典书目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你很难想象这是高中生就已经阅读并且是深入研究过的。

自2012年起,他还担任上海市第三届名师基地导师,而阅读则是这个名师基地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他在学员中积极推进原典导读、教育专著阅读计划,指导学员阅读《论语》《黄河边的中国》《教学勇气》等著作,为学术型教师、专业型教师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

黄玉峰著作等身,论文颇丰,以《说屈原》《说陶潜》等为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物为经,串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以《“人”是怎么不见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纵横中外古今的教育领域,严厉批判当前教育的弊端,颇具慧眼地指出当前教育束缚学生的五条缰锁;以《上课的学问》为当前语文教育指明了深入探索的方向。

2015年,他担任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以来,为弥补当下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不足,开发了“大语文”拓展课程,如《汉字文化》《养正讲堂》等,并在校内开展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他主编了校报《五浦文汇》、学生文学刊物《读书做人》和图书馆刊物《读读读》,并成立了学生文学团体“卿云诗社”,指导学生编写剧本、表演戏剧等,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黄玉峰看来,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所追求的应当是越过读音笔画和中心大意之技,进入人文成长和精神升华之道的层面,追求一种人格的高度。而阅读不仅仅是积蓄,也是灵魂的绽放与迸发。语文教师就是那个引导学生厚积薄发、淬炼人格魅力的人,这样,人文精神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

在水乡,种下一棵阅读的树

冷玉斌: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他酷爱读书,长期坚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教师阅读的推动者,自称是一个正在种着阅读之树的人。

有人说,一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的最珍贵的服务之一就是从一本书带往另一本书。对此,冷玉斌有着最大的认同:他开过童书讲堂,每周一次;也曾设法下载好的儿童影片,在班上和学生一起欣赏。2004年开始,他在自己的班上开始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介绍与导读。在大声朗读之外,他还尝试进行师生共读,然后围绕一本书展开讨论并撰写笔记,制作个人读书卡和读书小报。这些做法他始终在坚持着,数年下来,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他是“亲近母语”团队成员,参与编写《我的母语课》;他是“新经典・日日诵”团队成员,《日日诵》一套书惠及众人;他是“第一线”研修团队一员,参与项目影响了很多人的语文教学;他是“国培计划”北大项目组小语团队专家,撰文、培训、送教,为更多远方的乡村孩子送去一点因阅读而起的光亮……

2008年,他在水乡兴化的一所乡镇中心校――安丰中心小学成立了“远流”读书会。2012年9月,他调至县郊的第二实验小学,又迅速组织成立了“成长”读书会。他为老师们选书、荐书,带着会员读书、分享、写作;他主办读书沙龙、举行读书分享会、请来专家开讲、利用网络论坛建起了读书专题帖、建立了读书QQ群等,在不间断地推动下,教师在阅读中的思考与发现,提升了他们的教学力,最终落实在了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为读书,因为读书而形成的学习风气,两所乡镇学校都产生了深层次的发展。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福禄贝伍语)。他希望自己两者都是。他明白,在乡村,在这个时代,他所做的、所说的即使是徒劳,但在发生的那一刻,依然有它最深远的意义。于是他说,“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即使你不见得就能擦亮星星,但对于星星而言,这种被爱的温暖,还是可贵的”。

读向课程深处行

李怀源: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校长。他研究“读整本书”理论,把传统教育与儿童阅读相结合,构建全学科阅读课程。

多年来,除了自己阅读,更多的是带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李怀源深刻体会到,阅读是思考的过程,会阅读才能会学习,阅读课程会让教阅读和学阅读变为可能。

李怀源一直关注传统教育中的读整本书,完成硕士论文《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发表《小学:当“国学”遇上“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断裂与超越》等文章,开始建立传统文化与儿童阅读的联系,希望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建立阅读课程。编写《叶圣陶谈阅读》一书,把叶圣陶阅读课程、阅读教材、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的相关文章进行筛选,为读者呈现系统的阅读思想。

用建设阅读课程的方式推动学校阅读,用教阅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读整本书。1998年7月起,在班级内推广阅读,从语文课中拿出时间作为自由阅读课。2002年7月起,在学校推广阅读,每班2课时自由阅读。2005年7月起,推广儿童文学阅读,每班2节阅读课,班级“同读一本书”,开展班级读书会。2008年7月起,把阅读推广到小学所有学科,进行全学科阅读。2014年7月起,主持编写《主题阅读课程纲要》《主题阅读课程方案》,把阅读课与戏剧课进行整合。参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主题阅读书目”研制,把图书分为“文学”“数学与科学”“人文与艺术”3类。主持编写《丁香娃娃奇遇记》,把清华附小100本必读书目,按照故事的形式放在一本书中,作为学生的导读书。

他认为校长核心领导力就是课程的领导力,只有将阅读纳入到课程中,才能真正开展阅读。他将阅读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对阅读课提出3点要求:一是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应以阅读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二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三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在阅读面前,老师应以一个普通的读者身份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读书笔记,共同在课堂上交流心得,发表见解。

面对高考,他倡导将阅读从应试中解放出来,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每周安排两节课进行阅读指导和阅读交流。并明确提出,这两节课与高考无关,与阅读题型训练无关。

从一所学校到一座城市

王暖Z:吉林省抚松县兴参小学校长。他认识到,只有教师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而教师最好的阅读就是学以致用。

从1998年开始,王暖Z便致力于经典诵读的推广,近20年的实践,他和他的团队找到了一种快速识字法,使二年级的学生会读2 500个汉字,进入自由阅读阶段;编创了科学高效的经典学习与积累方法――集成链记法、五步学习法、循环学习法,模仿围棋段位制设计了“九段四级”过段制,每阅读完一定数量的书籍、诗词、成语、名言,就晋升到相应的段位,并填写《传统文化过段手册》。

2012年初,他在抚松县兴参小学启动了“新三百千千”读书工程:在小学阶段积累古诗词320首、成语1 080条,知道名言1 000条,阅读图书100部。为推动阅读向纵深开展,兴参小学定期开展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汉字书写大赛,以及“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全家共读一本书等活动。

王暖Z认识到,只有教师阅读,才能引领学生阅读。而教师最好的阅读就是学以致用,阅读和实践相结合。他曾在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四所学校任职,每到一所学校,都要组织教师写书。许多农村教师学历偏低,专业素养不高,但大家边读书边写书,老师们在品尝创造的甘甜中激发了潜能,由最开始的抵触,到争着参加课题组。自1998年至今,他先后带领58位农村教师编写了《古诗链记300首》《成语链记1 000条》、《字树识字》《蜜蜂的诗慧精神》等14本书作为学生的校本教材。

2016年,由白山市委宣传部等4家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市掀起“百百千千”经典诵读工程,《古诗链记300首》等3本教材成为白山市全民阅读必读书籍。这项传承民族精神的工程,终于由一个人、一所学校,推广到白山全市,带动十几万人阅读经典,改变偏远农村的阅读生态。

十年浇灌“青葵园”

吴樱花: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语文教师。她是“青葵园”的创建者。2012年开始以接力形式共读教育名著与经典。

2006年,吴樱花来到星港学校,组建了一支民间教师发展团队“青葵园”,自发开展共读、共写、共研究。10年中,从早期的共写教育随笔,到后来的接力共读名篇,结出了丰硕的专业成长果实。

2012年,“青葵园”开始以接力形式共读教育名著与经典,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青葵园”的伙伴约定:每学期共读一本经典,每周结合自身实践,摘录经典片段,撰写200字以上的感悟,上传到QQ群共享。吴樱花把这种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共读方式取名为“接力读”,有效化解了一线教师对理论书籍的畏惧感。她自己则每天守在QQ群里,等待并督促当天“值班”伙伴上传读书感悟,每周整理伙伴的文字,便于成员完整浏览和后续互动。

吴樱花最想借共读经典让成员得到真正的心灵成长,强大自身的生命能量,进而尽自身绵薄之力去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接力读”积累读书感悟近百万字,在给老师们带来后劲十足的成长力的同时,团队成员均成长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骨干。高桂萍是资深班主任,十年来的共读共写共研,让她在平时治班中,更加细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成长。郭萍老师开发了校本课程“初中生经典导读”,带领学生“亲近经典,过有品位的阅读生活”。80后教师王婷婷组建了“语诺书音”学生共读团队。“接力读”的方式也让上海的王丽琴博士受到启发,在她的“杜威读书小组”中采用,并催生了《偷师杜威》这本一线教师自己的经典共读产品。现在,这种“接力读”的创新方式,被很多中小学教师读书会借鉴并使用。

燃起全民阅读的星星之火

杨明章: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一中学常务副校长。他发起成立以服务中小学教师为主旨的燃灯者读书会,创办燃灯者公益书屋。

自1995年起,杨明章尝试向公众分享读书心得,10年间累计为机关干部及在校学生作“读书与写作”公益演讲20余场,受众5 000余人,许多人因为他的演讲而爱上了读书。

走上教育岗位后,杨明章更是如鱼得水。他是全校师生公认的“书生校长”,常年坚持深入班级演讲。从事教育12年,累计演讲600余场,向学生推荐图书数百种,介绍作家及各界名人数百位;他坚持读、写并重,撰写教育随笔百余篇;开通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不间断地向师生推荐好书、好文章。

他拥有藏书5 000余册,年均读书近百本。早在2006年他就开放自己的藏书,成立“笑长书屋”。一届又一届学生从这里汲取营养,陶冶心灵。他的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杨明章校长就是这样一位高擎着读书火炬的人,给青春以热情,给叛逆以安抚,给迷茫以指引。”

2015年初,针对部分乡村教师对读书的饥渴与相对贫瘠的乡村文化生态之间的反差,他发起成立以服务中小学教师为主旨的燃灯者读书会,创办燃灯者公益书屋。目前书屋已拥有高品质图书4 800余册。随着燃灯者读书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入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职业不同,年龄各异,上至七旬老者,下至5岁稚童,文化水平差异也很大。为此,他们又相继成立了大城一中读书会、凌燕诗社、大城亲子读书会等社团,作为燃灯者读书会的分会接受指导。

他热心公益,并将推动读书与开展公益活动有机结合。近年来,先后组织发起了爱心接力、春晖夏令营、创办博爱书屋等公益活动,几年来累计向贫困学生捐书300余册,赴中小学作读书、励志公益演讲50余场。

“步步为营”推广阅读

张斌利:河北省丰润车轴山中学校长。他认为,教师读书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强迫。他总结出“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

14年前,体育教师出身的张斌利开始阅读《论语》,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论语》,最后提出“半部《论语》治校园”,他把一所破败不堪的乡村中学治理得井井有条,被中国教育界称为“岔河现象”。

“感谢书籍赋予我勇气,赐予我智慧,改变我人生!”这是他读《论语》、用《论语》之后的最深感悟。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书籍的受益者,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感召爱上阅读,走上阅读之路。

他认为,教师读书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非强迫,更不能靠规章制度强迫教师读书。经过十多年摸索,他总结出“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步步为营推广阅读。他的阅读推广并不仅局限于几所学校,而是走到哪里,就把阅读带到哪里。近年来,他经常与名家、大家切磋,与同道交流、探讨,为各级各类教师开办讲座近百场。在他的带领下,河北、天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十几个省、近百所学校都开始尝试运用他的“推动教师阅读六步法”。

为进一步分享教师阅读的幸福,2011,他联合全国10余所学校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开展“问道书香”全国性聊书活动。每年的这一天,来自北京、天津、安徽、山西、吉林、河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十多个省市地区、几百名专家学者以及读书爱好者集聚在偏僻的岔河中学,分享读书人的文化盛宴。目前全国聊书会已经举行了6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的第七届全国校长聊书会将由车轴山中学承办。虽然只是在个人微信平台发出报名通知,但短短一周时间,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人报名参加。“这是我13年推广阅读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我13年推广阅读最好的奖赏。”张斌利说。

以教师为“半径”绘制全民阅读圆

张传若: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局长。他提出:“局长带着机关读、机关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

2006年底,张传若担任日照市教育局局长。上任伊始,他决定以局机关阅读为圆心,画一个阅读的圆,这个圆里,有校长、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乃至每一个日照市民。他提出:“局长带着机关读、机关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家长带着社会读”的“六个带动”阅读机制。

从为机关人员配备图书开始,他根据每个科室职责,为大家绘制“阅读地图”,引领机关人员开展个人自主阅读、科室共读、阅读沙龙、科室讲坛等。同时,各学科教研员也为教师和学生绘制了“阅读地图”,组织教师阅读学科相关书籍,引领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广泛深入的机关阅读如火种,点燃了校长阅读的梦想,一批有着浓厚教育情怀的校长开启了阅读之旅,很快成长为专家型校长,并经由自己的阅读,点燃教师的阅读之梦。日照阅读之圆的轮廓初现。

推动阅读,必须配置优质图书。近年来,他从基础建设开始,推动政府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图书馆400余处,并在学校每个楼层设立图书吧,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让书籍触手可及、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相继投资2亿余元,为学校配置优质图书1 000余万册。并先后投资3 000多万元,为农村学校建设超市式图书馆,推动政府将资源向农村倾斜。

在他的推动下,全市各学校将阅读列入课表,进入课堂。每周,师生共读课成为学生最期盼的时刻,书籍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语言密码。同时,他在全市构建了“读―教―学―研”的教师专业阅读机制,成立市、县、乡、校四级读书社团400余个。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等成为推动教师读书的重要平台。

阅读从源头开始

张梅霞:小学生拼音报社总编辑。她提出:“阅读,从源头开始;阅读,从诵读开始;阅读,从共读开始。”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抓手。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张梅霞经常会遇到家长和老师提出的这样一些问题:孩子应该读什么?孩子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

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和大量学习,张梅霞提出了“阅读,从源头开始;阅读,从诵读开始;阅读,从共读开始”,并积极付诸行动。

张梅霞理解的阅读源头: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内容和四书五经,它们会为孩子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二是儿童文学,包括优秀的童诗童谣童话以及绘本,它们会滋养孩子的心灵。三是教育理论经典,包括国内如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蒙特梭利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能让教师、家长对教育的本质有科学的理解。只有懂教育的教育者,才能有好的教育。

篇6

新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园将继续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以教育局提出的“五个突出”为切入点,规范与细化管理过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寻求科学高效的人性化管理为重点,以夯实教科研基础、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为手段,进一步转观念、强内涵、促发展,以创建省“平安校园”为抓手,不断开创我园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合理规划,统筹资源,为下学期中心幼儿园的异地新建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努力改善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发展合格园,以一套中心园与村园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在严格实行《江苏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基础上,力争巩固三年入园率为98%的基础上,学前教育继续向0——3岁年龄段延伸。

4、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与策略,引领不同层次的教师跨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境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多渠道、多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练习的平台,确保每一位教师能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发展和提高。

5、加强课程审议,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完善课程园本化建设,

着实推进有效教学,努力构建园本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调整布局,整合幼教资源

针对中心幼儿园生源的不断充足,而现有园舍无法拓展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将积极争取市教育局、镇党委的大力支持,调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撤并近端村幼儿班,及时递交申请报告,异地新建中心幼儿园一所,集聚幼教资源,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敞舒适、安全温馨的良好育人环境。

___幼儿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靠近江浙临界地带。本学期我们将积极争取当地村委领导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改善办园条件,新建合格园一所,着实推进村级幼儿班的撤并工作,全面改善我镇村级幼儿园办园条件,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使我镇幼儿教育步入统一科学管理的轨道,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二)、构建社区、幼儿园互动的早期教育体系

在横向上,依托社区,定期研讨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形成家庭、幼儿园、幼儿园和社区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网络。定期组织0—3岁的幼儿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面向0—3岁儿童家长开放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指导等服务工作,传输亲子教育理念,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质队伍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五爱”教育,即:爱国、爱岗、爱园、爱生、爱已。特别关注新上岗教师的教育与引领,激发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教职工努力自觉做好本职工作,树立高度的事业性和责任心。我们继续发扬优良的团队作风,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本学期继续实行家长问卷,不断规范师德行为。

2、强化反思与研究,倡导教师要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教育研究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开展“1、3、5”行动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技能。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撰写教育笔记与教育论文,期末以评比的形式挖掘优质价值。

3、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抓好对骨干教师的过程管理,通过上课、讲座、沙龙、竞赛等形式,给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提高全体教师的工作能力。本学期将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市级a级优质课评比,不但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四)开展园本教科研,努力构建园本特色

本学期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立足本园特点,以园本教科研为平台,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师素质,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努力构建具有园本特色的园本课程。

1、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研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基本功比赛,使教研工作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多种教研模式创新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各年龄段的目标,杜绝一切“作秀”的课堂教学,逐步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结合评比,把“备课—听课—说课—议课—”一体化,把活生生的教学现场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诊断、评价与质疑,找出开展活动中的长处与不足,并且共同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用理论来诠释我们的教育行为,使评优的过程成为培训教师的过程。

2、继续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基于自制玩具的幼儿多元智能的行动策略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常规管理,以自制玩具的环保教育途径为切入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重视幼儿的实践操作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多元素质的发展。做好经验的总结,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提高科研的实效性,张扬科研兴园的理念。本学期我们将充分作好“十一五”结题工作,以丰硕的成果开启本园特色亮丽的风景线。

(五)落实班级精致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坚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加强对贯彻落实制度的检查和督促,平时考核与期末评比进行挂钩。经常深入第一线,观摩活动,对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进行探讨,注重互帮互学与引导。本学期重点加强幼儿一日活动的优化,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班级管理的意识和管理班级的能力。

(六)密切家园联系,形成幼儿教育合力

我园将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好家委会作用。通过各班家长园地、幼儿园网页、幼儿园家教宣传橱窗、半日活动开放、家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了解,优化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整体效果。不断丰富幼儿园网页内容,及时报道幼儿园动态。班级网页要及时反馈本班动态、重大活动、幼儿发展等情况。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

(七)后勤保障,促进幼儿健康协调发展

1、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我们将严格执行江苏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细则,制定合理的幼儿生活制度,认真做好各类台帐,切实做好晨检工作。

2、做好各项安全工作。落实精致化安全管理,健全机制,强化防范,把安全工作做到位。门卫人员严格把好园门关,做好来园登记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食堂工作人员严格把好食堂卫生关,按照卫生要求规范操作,严防食物中毒。

(八)发挥示范功能,带动整体发展

发挥示范效应,注重对外辐射是示范园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仅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积累经验,更要向本镇村幼师传输幼教新信息、新方法,因此本学期除组织村幼师业务培训外,还要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观摩、指导环境创设,并积极开展业务竞赛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幼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要继续开展姐妹园结对活动,平时多联系多沟通,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双方真诚合作,共同促进。

新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一、以教师成长为本,继续做好师徒结对工作,融合新老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力量,打造有执行力,共同成长的教师队伍。

1、新入职教师:

新学期新聘教师4名,全部是有7年以上经验的教师,有两位来自省一级幼儿园,两位有艺术专长。我们需要在8月份让他们尽快熟悉我园的管理流程,课程设置特点,熟悉同事、幼儿和家长情况,在开学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在8月份完成所有入职培训,开通各类渠道让他们尽快融入我们幼儿园。

各位管理人员和配班老师要做好接待、合同签订、培训、工作交接、交流沟通工作,给新教师创建一个宽松、友好、温馨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岗位安排上,根据新聘教师的能力、个性特点、专长配置相关岗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现在职教师:

结合园部学年考核和个人的自评,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班级管理情况进行评估、评比,对优秀教师进行岗位工资调整,提高优秀教师的待遇。管理人员要对骨干教师的短板部分进行评析,制定培训学习计划;对优势部分也要进行总结汇总,形成经验学习材料,大家取长补短。

3、管理人员:

做好总结,分析内外部形势和我园的人员年龄和专业

结构以及人员流动性预测,制定保教、后勤工作的详细工作计划。要可执行性、实效性、有重点的进行工作部署。要绝对避免老师在穷于应付,以实实在在能帮助、指导老师成长为基点,特别是教研活动,要克服针对性不强的毛病,减少量次,提高水准。

二、以精心、精细为抓手,让幼儿获得高品质的保教服务。

1、新入学幼儿:

做好8月份的亲子班工作,采取分批分时段的方式,

加强与幼儿和家长的接触和沟通,消除幼儿分离焦虑,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新生和插班生要做好幼儿喜好、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的摸查,形成初步档案。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家园沟通,举办家长讲座和班级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级常规、沟通模式、交流渠道、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建立家园沟通的基础。

各班做好家长手机幼儿园开通工作,让更多家长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能了解孩子在园情况。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上网的家长,要做好家园联系栏和通知告知工作,分门别类地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2、老生:

各班要做好各自班幼儿个性特点、各项能力的评估。新学期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计划,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方面作为重点,对照上学期各年龄段幼儿的常规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做好班级幼儿能力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措施。并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要让家长充分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习惯养成培养。在课程安排上严格按照幼儿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班级计划执行,做好过程的记录。各班开通手机幼儿园,增强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打造沟通及时的校园平台。

三、加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学期重点抓新入职教师和入职2年内的教师。

四、做好环境创设,打造高雅的育人环境。

1、暑假对操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寒假将对教学楼外墙和活动室和睡室进行全面改造,创建一个焕然一新的幼儿园。

2、区域环境建设:

各班要创建自己的特色,以幼儿参与为主,培养幼儿能力为主,展示幼儿才艺为主。

3、人文环境:重高品质沟通,以互相学习和分享的心态交往,以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同事,促大家共同进步和成长。公平的、用心地对待每个孩子。对家长友好、有自己的原则,以孩子的长远发展为基础,共同培育幼儿。五、继续做好后勤服务:

控制好传染病、做好幼儿饮食管理。服务好老师、孩子和家长。根据新生和老生情况有针对性做好家长讲座和家园互动工作。组织好年末亲子运动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些创新。

六、做好省级园所评估准备,在资料档案管理上规范化。注重工作过程资料的整理、活动成效的总结以及幼儿园发展态势的分析。以打造省级幼儿园为标准,黄埔区质幼儿园为目标,建立区域高知名度,为更多的家庭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学位。

新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一、良好环境的创设

1、卫生环境

四位老师共同维护班级卫生,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创设安全舒适的幼儿活动环境。随时随地检查教室内外的活动场地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妥善处理,将不安全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

2、教学环境

因本班是英语特色班,为了幼儿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下学好英语,没有压力地“玩”着学,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其潜力很快就会表现出来。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散,因此我们将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贯彻游戏、歌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融入其中,进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观念的创新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学会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

1、品德教育方面

配合教养员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培养。通过晨间谈话、离班前谈话等,向幼儿讲清常规、要求,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训练,严格检查常规执行情况,逐步培养幼儿能遵守各项规则。加强对游戏的指导,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之间的友爱精神。

2、智育方面

多开展智力游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幼儿多观察季节变化及周围人、事、物等。通过观察,使幼儿加深对日常事物的认识。积极开展分享阅读课题研究活动,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为幼小衔接做好过渡,继续抓好幼儿识字、教学,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修养

1、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尽自己的能力完成到,这才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尊重孩子、走进孩子,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对事物的反应、行为态度、学习状况,并进行一些记录,提高自身的观察、记录技能。

2、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反思。认真做好日志和摘抄笔记,积累自己一些学习或工作上的经验。

四、积极做好家长工作

家长是我们教育事业的合作人,是教育责任的分担者,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用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如下工作:

1、热情接待家长,不定期地与家长联系,共同协商育儿经验。,同时认真收集家长反馈意见,虚心采纳合理建议。

2、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及各类大型活动。

3、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向家长汇报或保持电话联系,如有生病未返园的幼儿,坚持电话追踪问候。

篇7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新1一、自我评价(从职业梦想与师德修养、业务知识与本事、个性与特长等方面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加强自我师德修养,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满怀期盼的家庭,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期望自我的孩子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对小学生而言我觉得从小就要注重德育教育,因为此刻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给了他们过分的爱,怎样培养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所需要的诸如团结、诚信、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品质呢?这就需要为我们教师充分发挥好师德模范作用,从小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和行为的标杆。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起到模范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师德修养。

梦想是人生奋斗的灯塔,具体而切实际的职业梦想也是促进我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的职业梦想就是在育人方面做到问心无愧,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梦想;在教书方面,对我所教的语文学科要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还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理论水平,争取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在业务知识和本事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此刻能够说是满怀信心,可是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不能够固步自封不求提高,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不断给自我充电加压,争取跟学生一样:每一天提高一点点。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响应我们国家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每一天学习提高,活到老学到老。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够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增强自我的实践教学经验做到有备无患。在教育理论方面要不断学习,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增强自我的教育理论水平。

我是这片土地上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后代,我继承了父辈身上勤恳、踏实和务实的良好品质,我想这些品质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会一向秉承这些优良品质,在自我的教学岗位做出应有的成绩和贡献,我相信这些品质、个性会成为我不断提高的有效动力。

二、职业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

1、长期目标(可从学校位次、社会影响、区域学术影响等方面谈)

期望自我在学校中能做到骨干教师,在社会上赢得家长的赞誉,在理论水平上要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以使自我的理论水平有质的提高。

2、三年目标(可从学历进修、读书学习、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特长发挥等方面谈)

三年中能考取在职研究生学历,阅读教育书籍并写好读后感,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要利用网络等有利条件写好论文和随笔,争取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3.具体措施

给自我每学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写好读书笔记,对课堂教学要争取机会多听取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讲课以提高自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利用博客、微博等形式把自我的教学感想和教学趣事多记录一些以提高自我的论文写作水平。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新2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我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我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职责感的优秀教师,把自我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相信这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2、努力学习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

3、进取投入教育科研,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每年有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并取得必须的成果。

(1)教育方面

1.与时俱进,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班级学生的行为规范,落实学校的常规要求,培养知书达理的新一代青少年。

2.量化目标:逐渐明确带班风格,构成班级特色,争取在两年内把班级学生培养成德材兼备的优秀学生。

(2)教学方面

1.深化课改,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

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

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我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每年要留有痕迹,写一些教学笔记和心得。

3.量化目标: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事的培养。

争取在本学期考试中全都到达合格标准。

4.及时积累个案,归纳资料,撰写有实效的专题论文或报告。

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实现主角转变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责意识。同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主角转变。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我的政治思想素质,进取参加市区各级各类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教师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的师德表现,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

2.在学校拜老教师为师,进取听课、说课,在师傅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教学,掌握教学规律,从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成长。

3.学习是教师成长的源泉,仅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获得提高。

在第一年,我需要不断学习,扩大自我的知识面,从而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提高自我的教学基本功。

加强教育技能培养,提高班级管理本事,强化自我修炼

1.学科课堂技能是立足讲台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向成为研究型教师方向努力,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得到最优化,切实打造“效率课堂”。

2.在教育技能基本熟练的基础上,进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本事。

3.要给学生一桶水,自我必须要有一池水。

因为学生对知识渴望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始终站在流行时尚前沿的设计来说,始终需要教师坚持对时尚新动向的敏感度和掌握度。在扎实的学术根底与理论底蕴之上,我觉得不断加强学习、进修,始终将专业化水平与时代接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教学相长,教研并进,构成自我教学特色

1.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有必须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本事,并能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步构成自我的特色。

即探索适合自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的理念指导自我的课堂教学,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并大胆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求索。

2.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动向,经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3)具体措施

1、牢记教师使命,树立两种意识时刻牢记教师的神圣使命,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

将教育作为幸福人生的一个支柱,帮忙学生们理解幸福、创造幸福,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源最重要的目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需要懂得追求学生的成功才是自我人生成功,所以就需要树立奉献意识和职责意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经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

多听老教师和同行的课,进取向同教研组前辈学习,吸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提高教学本事,努力使自我的教学质量到达优良的水平。

3.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反思与总结重视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

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时记录,要构成每一节课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把课堂中最精彩及最难忘的片段及时地记录下来。积累日后成为教学论文的素材。

4.认真备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课前进取钻研教材,理清教学资料路基顺序,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认真备好每一堂,备好每一个学生的课,备好课堂的教学教法。

课后做好教学后记与教学反思。善于观察与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本事。并及时积累个案,归纳资料,撰写有实效的专题论文或报告。这三年的时间将在教育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经过拜师,与名校交流,以学者为友,使自我富有创新意识;经过不懈追求探索,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本事,提升了自我和自我的事业。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目标,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按照自我的规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自我的育人梦想——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4)具体实施方案

(一)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要有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我要不断的学习充电。平时多读一点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看一些比较有权威的教育专著,把自我的读书心得及时写成文章,积蓄力量与经验。

(二)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备课。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仅有仔细地钻研教材,用心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比较好地把握知识动脉,科学地备出教学育案,才能跟随孩子和时代的心跳。

(三)认真上课,及时反思,勤于笔耕,乐于探索。

(四)多动手,多动脑,异常是多动嘴,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经常听课,参与评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争取能在指导教师和其它教研组的教师的帮忙下,每个学期开一堂公开课,态度端正,实事求是,虚心理解指导与批评,改善教学方法,自我完善教学方式。

(五)练就教学扎实的基本功:一是教师的“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一般基本功;二是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测验等常规基本功;三是处理重点、难点等课堂教学基本功;四是分析和了解学生、管理学生本事的基本功。

(六)培养自我较高的职业道德。做到“身正为师,典正为范”。热爱自我的工作,最终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我的孩子一样对待。相信他们都能成为社会上的人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新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体育教学任务,我运用专业发展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景,特制定了个人专业五年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

一、外部环境的分析

1、从社会和教育事业环境的角度来看。

随着科技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逐渐向科学化、生活化、个性化调整,面向终身体育,面向全民健身计划,面向教学的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受此影响,学校体育也应当发生相应变化,不应再单纯将体育作为调节脑力劳动,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而应视为未来一生体育生活的入门阶段或一个重要环节,并相应提高学生运动娱乐兴趣。21世纪学校体育不仅仅要研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本事,并且要研究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使他们对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从社区和学校环境来看。

我们九中是南开区的体育传统校,在田径、乒乓球、体操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优势,曾多次在市、区举行的体育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然学校场地、器材等还不够完善,可是我们有一支团结奋斗、协同作战的师生队伍。

3、从家庭环境来看。

我的家庭是一个老、中、小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公、婆都是六十来岁,身体不太好可是能够自理,还能够帮我照顾儿子,先生在政府部门工作,爱好体育运动,闲暇之余,也能给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好的提议。.

4、综上所述,我认为对我有利的方面包括: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大环境很好,为体育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供给了理论上的支持;

学校在软件建设方面,领导十分重视,支持并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培训学习、多交流,更好的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家庭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全家老少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不利的方面包括:从个人角度来讲,对大环境的发展变化把握的不是很准确,工作中难免出现偏颇的现象;学校的硬件建设方面因历史原因,没有更好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不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实施。

二、自身成长历程和素质的分析

1、成长的过程和此刻所处的阶段。

我出身于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从父母身上我学到了勤恳耐劳、踏实做人、待人友善、永不服输的精神。上大学以后,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教学方法,为此刻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刻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我十分热爱我的本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虚心向老同志们学习请教,定期和同事们交流教学体会,从而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2、专业知识方面。

我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系,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系统的学习了专业体育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毕业以后又参加了“体育教育研修班”的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此刻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教育教学本事方面。

工作几年来,经过自我的理论实践和老教师们的悉心指导,我在教育教学本事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构成了自我的特色。参加区里的说课、双优课、育才杯的比赛分获二、三等奖。所撰写的论文共四篇分获市一等奖、区级一、二、三等奖。所带体操运动队多次获市级一等奖。

4、职业道德及个性特点。

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本事。经过教学实践,我构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作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首先,我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正确把握分寸,不断改善教法和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光靠强制性的练习,学生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俗话说: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引趣”,因为“引趣”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学习”和“练习”中进行练习指导,并采用必须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进行大强度、大运动的素质练习,既提高学生体能,而又使学生不觉得疲劳和枯躁。

5、身体及其他方面。

多年的体育训练和教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些许的痕迹,腰、腿、颈椎均留下了不一样程度的伤痛,但也培养了我钢铁般的意志和自控本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细节我都亲自多次的重复示范,直到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为止。课后虽然累得腰酸腿痛,可是看到同学们掌握技巧后那种满足的笑脸,我早就把伤痛抛到了脑后。

6、结论。

以上是对我自身成长历程和素质的分析。我的成长过程教会了我投身工作踏实肯干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本事为我的教学供给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强劲的动力;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我对工作的忘我的投入;此刻所处的阶段证明我还年轻,在教育战线上还是一个新兵,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努力的空间和目标。

三、自我定位及总目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更新知识,提高体育教育的科研本事。体育教学,从传统技能传授课转到研究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运动处方课。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计划经过五年的时间,力争到达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具有较高科研工作本事、专项结构齐全、专项特长突出、教学训练本事水平高、能够适应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水平。

四、分项目标和任务

1、教学方面的目标。

在教学方面尽快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并以新的理念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并养成终生锻炼的意识。

2、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

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力争每年完成一到两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或和课题研究。

3、学习和其他方面的目标。

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继续《学生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措施和条件

1、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师个人专业五年发展规划,实现即定的教学及科研方面的目标,把发展规划的每一个细项都能落到实处,我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保障措施。一个规划的实施能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努力,也在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老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忙,所以还请校领导和老教师们多多帮忙我,使我能够真正实现教师个人专业五年发展规划。

2、客观条件的改善。

对于实现规划不利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客观条件的落后,因场地的限制,很多教学资料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期望领导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可能的为我们体育教学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3、预期的成果及评价。

我计划经过五年的时间,力争到达思想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具有较高科研工作本事、专项结构齐全、专项特长突出、教学训练本事水平高、能够适应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青年骨干教师的水平。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新4一、个人现状分析

走上教师岗位一年了,对自我的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仅有全面的了解自我,才能够完全的胜任这份工作,才能有资格站在这个岗位上。

(一)优势方面

1、吃苦耐劳,能够很好的完成自我的任务,对于学校的工作绝不马虎。

教师从其进入学校开始,如能规划好职业生涯,限度地挖掘、实现自身潜能,就能更好地创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友爱学生,能够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教师。

3、学习心强,能够坚持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高技能。

(二)不利因素

1、对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投入不够,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不能深入的做系统研究。

2、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此刻单纯的教授现象。

3、专业知识理论性较强,导致实际经验不足,对工作中发生的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

4、对个人课题和教科研了解和认识不全面,没有研究方向。

5、所教授课程与所学专业无联系,导致课题选择等问题上产生分歧。

二、职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自学、培训等手段,不断地提升自我,争取在三年后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具体目标:

教学:

经过听课、开设公开课等方法,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努力去学习非专业课的知识。能够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其本质。努力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争取三年后能够带兴趣小组。在下次的ata培训中,争取经过率100%。

教育:

研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提升自我的教育本事。能够很好的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学生,是学生心服于教学管理。争取在明年申请做班主任,来提高自我的学生管理和处理事务的本事。

工作:

努力学期网络方面的知识,争取三年后能够考到ccnp的证书,并能参加教师比赛取得必须的成绩。对学校网络系统和广播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发的问题。对多媒体系统进行理论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活:

在读书方面还不够,争取每学期读一本理论方面的书籍,经常了解计算机科技的最新动态,提高自我的知识修养。做事细心不激进,能够完整的研究一些问题。

目标的制定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期望经过这份职业规划能够很好的约束自我,鞭策自我向目标靠近,最终实现目标,我相信我必须能行。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最新5作为一名工作时间不长的新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对自我的职业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自我在进行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前进和发展。我虽然能到达一些必要的工作要求,但在教学时还是认为离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很远,在课堂教学上还是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那么的得心应手。侥幸的是我还年轻,能吃苦、有上进心。在未来的三年里我对自我制定的总目标是:

一、勤于学习,自我成长

教师们都有同感:“教师每一天都在吐出知识,如果不及时吃进新知是不行的。”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教师争分夺秒地学习。

1、努力学习新教育的理念及精神。

按照新教育和新教材的理念,进取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适应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课程改革和执行教学常规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本事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既要教学又育人。使班级中每个孩子沐浴在课改的阳光雨露中,自信且成功地成长。

2、上课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进行教学。

课后对每节课进行认真反思,写下教学后记,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勤于实践报告,不断自我反思.

3、平时教学中注重自我文学素养的提高,如要多读好书和多练字等等。

勤于向各教师请教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到达从全方位的提高。

二、勤于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并且要使学生养成礼貌的行为,良好的习惯,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才能。

在本事方面要求自我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感染力。

用心灵去教育学生,用情感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不能只用规范和惩罚,我主张的是情感教育。经常给他们讲道理,分析问题的原因,教他们用道德来衡量事情的对错。

2、因材施教的本事。

不管是技能学习上还是品德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总有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能运用适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前进。

3、完善课堂教学的本事。

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会如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何控制时间,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能和理论知识。

三、勤于教学理论及教学研究

1、进取努力学习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在自我的教学中,及时进行反思。

工作中不断阅读有关教学理论的书籍,不断提高自我。平时也要不断补充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丰富自我,做到多听、多看、多写、多练。

2、进取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四、具体规划

第一年

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使自我在教学上教得趣味、灵活,能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尽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我良好的形象。

第二年

经过不断的学习,做到教得扎实、教得灵活,使自我能灵活驾驭教材.

第三年

1.到达学校所提出自我所教学科的各项要求。

篇8

对社会有用的,就是道德的——这是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因而“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3]一个人,如果能承担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合格的。杜威反对把道德与特定的“少数可以指名的和排他的特性”相等同,他指出,“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联合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4]

那么,良好的、有德行的公民是怎样的呢?他有哪些基本特征?公民的德行又由哪些要素组成呢?

杜威申明,良好的公民必须是社会的完全有能力的有用的成员,是能够全面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人。人们习惯于把公民定位于政治生活的主体,把公民资格的训练理解为明智地投票的能力和服从法律的素质等等。这种理解其实是把公民的整体人格割裂了,把个体宽阔多样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在民主社会中,个体不只要能服从,还要能领导;要成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要培养未来的儿童;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并通过工作维护他自己的独立和自尊;成为社区中的好邻居、积极成员,对生活的价值、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5]简单说来,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一个有用的好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6]

要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良好公民,个体有必要发展各方面的有用的习惯或德行。而现代公民的道德与传统所理解的道德是不同的。传统道德强调个体对既有规范的消极服从;而文明社会的公民道德是一种走向自然的真道德:公民道德注重对人的本能的利导与发展,追求人的自为与为人的折中。在自为一方面,第一要保重身体;第二要敢于表白自己的信仰、主张,并实行贯彻;第三要努力求教育,培养自己的完善性格,发展自己的能力特长。在为人一方面,主要是各尽本职、通功易事、团体合作。杜威强调,为人、利人并不是时刻有意做善事,只要安分守己地去做他应做的事,也就够了。真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众媚俗、庸言庸行、无功无过的乡愿,而是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7]。

公民道德有哪些要素构成,即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呢?杜威指出,“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体,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8]

要造就积极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参与者与社会的有用分子,学校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儿童对社会负责的愿望与情感;(二)使他知道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什么。(三)训练出一种本领去适应社会的需要。[9]

简而言之,杜威强调学校要从知识、感情、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格。而杜威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现成的、符号化的、可以直接传授的“知识”,而是学到了能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包含了理智的、判断的因素,即个体能对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关系进行把握,确定行为的目的与方式。因而,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发达的判断能力;因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指向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敏感性、社会判断力,这三者是一体的、不可或缺的。

2学校生活的整体改造:杜威德育手段观

学校应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去培养良好公民呢?或者说,道德教育的手段有哪些?

与杜威同时的人们在对学校德育进行批评时,往往比较注重学校中伦理课教学所占的比重:由于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多少伦理课程,所以人们认为学校没有在道德教育方面负起相应的责任。杜威认为这种批评是不恰当的。首先,“关于道德的观念”与“道德的观念”是不同的。“道德的观念”是能动的、能够使行为有所改进的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只是关于“美德是什么”的片断知识,它可能是外在于个体人格的。直接的伦理课教学、道德训练在其实质上是“关于道德的教学”与“关于道德的训练”,它们传递了美德的教条或者养成了机械的行为习惯,但并不能确保个体的德行。其二,道德生长与知识学习是不可分离的,道德生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过分强调直接德育就在学校中形成了“知识获得与道德发展是割裂的”这一错误印象——在关于道德的教学之外,有大量的与道德发展无关的知识教学科目;在关于道德的训练之外,其他的教师就不必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如果我们认为学科知识学习、发展智力与道德发展无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10]

直接道德教学并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德育研究有必要关注在学校中实现的“更大范围的间接的和生动的道德教育”,讨论“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对性格的发展”[11]。学校德育必须确立这样一条根本原则,即“必须从最广义上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12]

杜威提出从学校生活的性质、学和做的方法与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并给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三大纲领性建议:

1、学校应被看成、建成为其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学校本身在精神上应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

现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大量地是无效而无益的,因为学校生活本身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首先,学校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脱离的,这其实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其二,由于与社会生活脱离,道德训练成为形式化的、专横的。学校强调的道德习惯看起来成为特地制作出来的、为使学校工作继续下去而需要的习惯,不能使学生看到校内道德要求在广泛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其三,学校道德训练是消极的,其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教师关心学生的道德生活,只是警惕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

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要养成良好公民、共同生活的参与者,学校生活必须建成真正的社会生活:一方面要打破学校中的小团体,使学校生活根据于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要从管理训练方面入手,强调儿童参与学校的管理训练,建立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制定法律,开展选举等,“使他对于规则,不仅死守,还要懂得这种规则有什么意义,使他自己维持秩序,不使规则被少数人把持。”总之,儿童在学校里要认识的义务与责任,不应是孤立的学校的要求,而应来自共同参与的社会生活。

2、学校教学应着重学生的建造和发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

杜威要求彻底改变学校教学的一般精神。强调吸收现成教材的教学法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在课堂上,全部儿童都做同样的工作,制造同样的产品,没有任何分工与分享的可能;并且,学校中的评价依据学生比其他同学成绩高多少来确定,使儿童过分求助于胜过别人来树立自尊,使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加深刻。新学校必须采用对儿童的活动能力、对他在建造、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提供“把伦理的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移到社会性的服务上来的机会。”[13]手工训练、艺术都有参与的价值,有助于社会性习惯的发展;而学习与口述也应该本着实用的原则,使儿童能基于切身经验,将他人的知识成果转化为有助于个体开展社会生活的真知识。在教学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助教与不同学习材料心得交流的方式,打破静听模式。

3、明确选择教材与判断教育价值的社会标准,把每门学科看作是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

人们习惯于孤立地分析学科的知识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修养价值,并热衷于比较不同学科在其价值上的分歧。然而,其一,正如“教育的目的是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必须联系社会生活来理解一样,知识、训练、文化修养的价值在根本上也是源于社会生活之中。其二,尽管教科书中有不同的分类,但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人类社会经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实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知识教学的目的正在于使个体能用他所学的东西,指挥其行为。必须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着眼,反思学科教学的社会价值。

杜威分析了各学科的社会性质,尤其对地理等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然学科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阐发。笔者仅以地理为例进行介绍。地理是一门公认的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意义?教地理就是教人牢记某种山的地理位置、海拔与树种吗?杜威指出,“研究自然界的根本观念,就是人类事业处处与环境有关,处处须应付环境”,而凡体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活都与地理有关。学习地理,可以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了解社会政治、经济上的问题,这就是学科的社会意义。与此相应,地理教材的编写、实际教授,应免掉从前琐碎的弊病,不应拘泥于知识的体系,而是“提出要点,发挥尽致,使各方面的知识都能用到,养成学生有判断的能力。”[14]

依据以上三点,学校本身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共同生活的社会,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都能发展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是道德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的生活,才是一个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一个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15]

3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

与一般德育研究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不同,杜威首先反思了“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存在的对道德教育的狭隘理解进行了深刻批判,提醒我们注意既有德育目的观与德育手段观的狭隘、错误。这种反省方式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研究是有警醒意义的。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没有问题?对道德教育的狭隘理解在我国是否存在?笔者以为,从道德教育的广度这一维度来看,杜威的批评对我国的德育实践与理论也是切中时弊的。本文试图从德育目的与德育手段的层面进行分析。

3.1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广度批判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沿用德智体美劳五分的教育格局,不同教育领域被视为有各自特殊目的、可独立进行的,如智育进行知识教学与理解能力培养,德育进行品格培养;在德育领域内还有“大德育”与“小德育”的划分,道德教育(“小德育”)被视为可独立地培养学生的诚实、友爱、克己等美德,这样,道德教育就等同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内容。然而,学校教育的任何时间都必须面对的是作为智力的、身体的、道德的、社会性的有机的整体的学生,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在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担当公民责任的有用成员。只有能担当其社会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用的好人,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从培养美德到养成良好公民,这应该是我国学校德育目的观的第一突破与必要选择。

此外,真道德极大地拓展了“道德”的内涵。我国的美德教育强调学生的诚实、节俭、守秩序,在其本质上注重学生对既有利他式美德的遵守、服从与不违反。而杜威所理解的道德,是积极的强调自表自尊、自培自发与利他相结合的道德,是能够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品质,而不是使人不犯错误的德行。

一个人自尊、自强、各尽其职从而能够有利于社会和他人,这是杜威所理解的“利他”;而我国教育将利他品质的培养集中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情况下的自我牺牲,如讨论“该不该舍命救落水儿童”。当道德教育集中于这些特殊的、非日常事件时,利他、服务社会的含义也就狭隘而不切实际了。各尽职责,共同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笔者以为,这更道出了利他的本质。

3.2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广度批判

在我国学校中,有专门的德育课与德育训练,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也就归于这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很多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与任课教师无关”;在德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记诵道德的知识,依据学生考试成绩或在日常遵守行为规范以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表现确定对学生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于是,在道德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人抓德育、其他人不管德育;道德教学成为道德说教、道德灌输;德育成为管理、规束等诸多不良现象。因而,依据杜威的观点,扩展学校德育手段的范围,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还远远不够。我们提出了德育网络化、整体德育的构想,然而,仍未达到杜威所标举的学校生活整体改造的广度。学校生活中的一长专制、教师专断相当严重,而现有的考试、选拔机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中单纯注重书本知识吸收而缺乏经验创造、诱导学生竞争而取消合作与互助的状况。研究者所关注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发掘文科教材中与诚实、互助等相符合的内容,远没有达到建立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发挥学科知识的社会指导功能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者注重开展趣味性的活动教学,力图将知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但这种活动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所占份量微乎其微,不能自成一连续的系统,似乎是为了防止儿童学得太苦而在苦的东西上加点糖。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编写者较注重“德育回归生活”,德育教材体现了较强的活动性、亲和性,但这只是在直接的、关于道德的教学方面的进步,这种教材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伦理活动演练,但试图依靠直接道德教学的改善来解决学校德育问题,尤其在我国直接道德教学地位尴尬的情况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关注德育现实、解决德育问题,是每一个德育理论研究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我们是否负起了本职的责任并因而可自认为道德的、有用的公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的繁荣与德育实践的尴尬并存,要求研究者深刻反省,重新理解道德与道德教育,努力找到真正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的对策。杜威的德育思想,应该可以提供不错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158页

[2]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第86,91,100页

[3]同[2],第158页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76页

[5]同[1],第145页

[6]同[4],第378页

[7]同[2],第252-274页

[8]同[2],第158页

[9]同[2],第101页

[10]同[4],第372页

[11]同[1],第143页

[12]同[1],第145页

[13]同[1],第149-152页

[14]同[2],第143-146页

篇9

1 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杜威德育目的观

杜威从其民主理念出发讨论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道德目的。杜威指出,教育有三个要点:儿童生活、学校与教材、社会;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它必须执行其特殊职能以维持和增进社会的生活与福利,必须服务社会。而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就是介乎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渡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儿童走过这条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在民主国家里,教育“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 [2]

对社会有用的,就是道德的——这是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因而“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 [3]一个人,如果能承担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合格的。杜威反对把道德与特定的“少数可以指名的和排他的特性”相等同,他指出,“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联合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 [4]

那么,良好的、有德行的公民是怎样的呢?他有哪些基本特征?公民的德行又由哪些要素组成呢?

杜威申明,良好的公民必须是社会的完全有能力的有用的成员,是能够全面支配自己的生活的人。人们习惯于把公民定位于政治生活的主体,把公民资格的训练理解为明智地投票的能力和服从法律的素质等等。这种理解其实是把公民的整体人格割裂了,把个体宽阔多样的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在民主社会中,个体不只要能服从,还要能领导;要成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要培养未来的儿童;要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并通过工作维护他自己的独立和自尊;成为社区中的好邻居、积极成员,对生活的价值、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5]简单说来,一个优秀的社会成员,一个有用的好人,“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 [6]

要成为现代社会要求的良好公民,个体有必要发展各方面的有用的习惯或德行。而现代公民的道德与传统所理解的道德是不同的。传统道德强调个体对既有规范的消极服从;而文明社会的公民道德是一种走向自然的真道德:公民道德注重对人的本能的利导与发展,追求人的自为与为人的折中。在自为一方面,第一要保重身体;第二要敢于表白自己的信仰、主张,并实行贯彻;第三要努力求教育,培养自己的完善性格,发展自己的能力特长。在为人一方面,主要是各尽本职、通功易事、团体合作。杜威强调,为人、利人并不是时刻有意做善事,只要安分守己地去做他应做的事,也就够了。真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众媚俗、庸言庸行、无功无过的乡愿,而是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7]。

公民道德有哪些要素构成,即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培养呢?杜威指出,“道德有三个部分:(一)知识;(二)感情;(三)能力。先有了知识,知道因果利害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然后可以见诸行为。不过单有知识,而没有感情以鼓舞之,还是不行,所以,又要感情引起他的欲望,使他爱做,不得不如此做,对于社会有一种同情和忠心。但是,单有知识感情还没有用,所以还须有实行的能力,对于知道了要做和爱做不得不做的事体,用实行能力去对付它。” [8]

要造就积极的社会共同生活的参与者与社会的有用分子,学校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儿童对社会负责的愿望与情感;(二)使他知道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什么。(三)训练出一种本领去适应社会的需要。[9]

简而言之,杜威强调学校要从知识、感情、能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格。而杜威在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是现成的、符号化的、可以直接传授的 “知识”,而是学到了能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包含了理智的、判断的因素,即个体能对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关系进行把握,确定行为的目的与方式。因而,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发达的判断能力;因而,道德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指向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力、社会敏感性、社会判断力,这三者是一体的、不可或缺的。

2 学校生活的整体改造:杜威德育手段观

学校应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去培养良好公民呢?或者说,道德教育的手段有哪些?

与杜威同时的人们在对学校德育进行批评时,往往比较注重学校中伦理课教学所占的比重:由于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多少伦理课程,所以人们认为学校没有在道德教育方面负起相应的责任。杜威认为这种批评是不恰当的。首先,“关于道德的观念”与“道德的观念”是不同的。“道德的观念”是能动的、能够使行为有所改进的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只是关于“美德是什么”的片断知识,它可能是外在于个体人格的。直接的伦理课教学、道德训练在其实质上是“关于道德的教学”与“关于道德的训练”,它们传递了美德的教条或者养成了机械的行为习惯,但并不能确保个体的德行。其二,道德生长与知识学习是不可分离的,道德生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过分强调直接德育就在学校中形成了“知识获得与道德发展是割裂的”这一错误印象——在关于道德的教学之外,有大量的与道德发展无关的知识教学科目;在关于道德的训练之外,其他的教师就不必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如果我们认为学科知识学习、发展智力与道德发展无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10]

直接道德教学并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德育研究有必要关注在学校中实现的“更大范围的间接的和生动的道德教育”,讨论“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对性格的发展” [11]。学校德育必须确立这样一条根本原则,即“必须从最广义上把儿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求学校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使儿童能够理智地认识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并参与维护这些关系。” [12]

杜威提出从学校生活的性质、学和做的方法与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并给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三大纲领性建议:

1、学校应被看成、建成为其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学校本身在精神上应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

现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大量地是无效而无益的,因为学校生活本身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首先,学校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脱离的,这其实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其二,由于与社会生活脱离,道德训练成为形式化的、专横的。学校强调的道德习惯看起来成为特地制作出来的、为使学校工作继续下去而需要的习惯,不能使学生看到校内道德要求在广泛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其三,学校道德训练是消极的,其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教师关心学生的道德生活,只是警惕他不遵守学校的规则。

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要养成良好公民、共同生活的参与者,学校生活必须建成真正的社会生活:一方面要打破学校中的小团体,使学校生活根据于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要从管理训练方面入手,强调儿童参与学校的管理训练,建立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制定法律,开展选举等,“使他对于规则,不仅死守,还要懂得这种规则有什么意义,使他自己维持秩序,不使规则被少数人把持。”总之,儿童在学校里要认识的义务与责任,不应是孤立的学校的要求,而应来自共同参与的社会生活。

2、学校教学应着重学生的建造和发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精神。

杜威要求彻底改变学校教学的一般精神。强调吸收现成教材的教学法在本质上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在课堂上,全部儿童都做同样的工作,制造同样的产品,没有任何分工与分享的可能;并且,学校中的评价依据学生比其他同学成绩高多少来确定,使儿童过分求助于胜过别人来树立自尊,使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加深刻。 转贴于

新学校必须采用对儿童的活动能力、对他在建造、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提供“把伦理的重心从自私的吸收转移到社会性的服务上来的机会。” [13]手工训练、艺术都有参与的价值,有助于社会性习惯的发展;而学习与口述也应该本着实用的原则,使儿童能基于切身经验,将他人的知识成果转化为有助于个体开展社会生活的真知识。在教学的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助教与不同学习材料心得交流的方式,打破静听模式。

3、明确选择教材与判断教育价值的社会标准,把每门学科看作是使儿童认识社会活动的情况的一种工具。

人们习惯于孤立地分析学科的知识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修养价值,并热衷于比较不同学科在其价值上的分歧。然而,其一,正如“教育的目的是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必须联系社会生活来理解一样,知识、训练、文化修养的价值在根本上也是源于社会生活之中。其二,尽管教科书中有不同的分类,但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是在人类社会经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是在实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知识教学的目的正在于使个体能用他所学的东西,指挥其行为。必须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着眼,反思学科教学的社会价值。

杜威分析了各学科的社会性质,尤其对地理等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然学科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阐发。笔者仅以地理为例进行介绍。地理是一门公认的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意义?教地理就是教人牢记某种山的地理位置、海拔与树种吗?杜威指出,“研究自然界的根本观念,就是人类事业处处与环境有关,处处须应付环境”,而凡体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活都与地理有关。学习地理,可以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了解社会政治、经济上的问题,这就是学科的社会意义。与此相应,地理教材的编写、实际教授,应免掉从前琐碎的弊病,不应拘泥于知识的体系,而是“提出要点,发挥尽致,使各方面的知识都能用到,养成学生有判断的能力。” [14]

依据以上三点,学校本身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共同生活的社会,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都能发展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都是道德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的生活,才是一个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一个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 [15]

3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

与一般德育研究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不同,杜威首先反思了“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本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存在的对道德教育的狭隘理解进行了深刻批判,提醒我们注意既有德育目的观与德育手段观的狭隘、错误。这种反省方式对于我国的道德教育研究是有警醒意义的。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有没有问题?对道德教育的狭隘理解在我国是否存在?笔者以为,从道德教育的广度这一维度来看,杜威的批评对我国的德育实践与理论也是切中时弊的。本文试图从德育目的与德育手段的层面进行分析。

3.1 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广度批判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沿用德智体美劳五分的教育格局,不同教育领域被视为有各自特殊目的、可独立进行的,如智育进行知识教学与理解能力培养,德育进行品格培养;在德育领域内还有“大德育”与“小德育”的划分,道德教育(“小德育”)被视为可独立地培养学生的诚实、友爱、克己等美德,这样,道德教育就等同于某些贴上美德标签的内容。然而,学校教育的任何时间都必须面对的是作为智力的、身体的、道德的、社会性的有机的整体的学生,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在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担当公民责任的有用成员。只有能担当其社会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用的好人,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从培养美德到养成良好公民,这应该是我国学校德育目的观的第一突破与必要选择。

此外,真道德极大地拓展了“道德”的内涵。我国的美德教育强调学生的诚实、节俭、守秩序,在其本质上注重学生对既有利他式美德的遵守、服从与不违反。而杜威所理解的道德,是积极的强调自表自尊、自培自发与利他相结合的道德,是能够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品质,而不是使人不犯错误的德行。

一个人自尊、自强、各尽其职从而能够有利于社会和他人,这是杜威所理解的“利他”;而我国教育将利他品质的培养集中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情况下的自我牺牲,如讨论“该不该舍命救落水儿童”。当道德教育集中于这些特殊的、非日常事件时,利他、服务社会的含义也就狭隘而不切实际了。各尽职责,共同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笔者以为,这更道出了利他的本质。

3.2 我国学校德育手段的广度批判

在我国学校中,有专门的德育课与德育训练,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也就归于这种特殊的道德教育,很多教师认为“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情,与任课教师无关”;在德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记诵道德的知识,依据学生考试成绩或在日常遵守行为规范以及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表现确定对学生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于是,在道德教育领域,形成了一人抓德育、其他人不管德育;道德教学成为道德说教、道德灌输;德育成为管理、规束等诸多不良现象。因而,依据杜威的观点,扩展学校德育手段的范围,是必要的。

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还远远不够。我们提出了德育网络化、整体德育的构想,然而,仍未达到杜威所标举的学校生活整体改造的广度。学校生活中的一长专制、教师专断相当严重,而现有的考试、选拔机制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中单纯注重书本知识吸收而缺乏经验创造、诱导学生竞争而取消合作与互助的状况。研究者所关注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发掘文科教材中与诚实、互助等相符合的内容,远没有达到建立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发挥学科知识的社会指导功能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者注重开展趣味性的活动教学,力图将知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但这种活动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所占份量微乎其微,不能自成一连续的系统,似乎是为了防止儿童学得太苦而在苦的东西上加点糖。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中,教材编写者较注重“德育回归生活”,德育教材体现了较强的活动性、亲和性,但这只是在直接的、关于道德的教学方面的进步,这种教材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伦理活动演练,但试图依靠直接道德教学的改善来解决学校德育问题,尤其在我国直接道德教学地位尴尬的情况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关注德育现实、解决德育问题,是每一个德育理论研究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我们是否负起了本职的责任并因而可自认为道德的、有用的公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的繁荣与德育实践的尴尬并存,要求研究者深刻反省,重新理解道德与道德教育,努力找到真正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的对策。杜威的德育思想,应该可以提供不错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158页

[2] 沈益洪编.杜威谈中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第86,91,100页

[3] 同[2],第158页

[4]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76页

[5] 同[1],第145页

[6] 同[4],第378页

[7] 同[2],第252-274页

[8] 同[2],第158页

[9] 同[2],第101页

[10] 同[4],第372页

[11] 同[1],第143页

[12] 同[1],第145页

[13] 同[1],第149-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