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自我评价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2 04:3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想道德自我评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篇1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一我热爱祖国,我关心我的学校,班级体。初中生活令我成长了不少,我在学习上不是最出色的,但我喜欢发问,我有目标,有理想。我喜欢帮助他人,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大家提供更方便的生活,为国家创造更先进的科技,为地球节省更多的能源。即便现在离中考不远了,但我会在我有限的青春创造出无限的光辉。

我今年16岁,个子不高不矮,黑黝黝的。

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我不会比别人差,只要我努力,就会超越别人。我喜欢看书,对一些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只求会意不求甚解也是我读书的方法。

这就是我,一个争强好胜,又爱看书的男孩,虽说不太帅,也不太聪明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是一个乐观、有修养的女孩子。温文尔雅,喜欢用微笑面对人生。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尽自己所能,提高各科成绩。我乐于助人,和同学们相处融洽,有说有笑,同学间从不吵架。虽然,我的特长是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但是,我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不断充实自己,向属于我的舞台迈进,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无论中考如何,我相信只要尽我所能,我将问心无愧!

我是一个开朗,率直的男孩.我热爱我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身为一名团员.我会把团的任务做好,并不断的改善自我.同时,我是一个求和欲强的人.每当我遇到疑问时,我都会请教同学或老师,在学习遇疑问时,我会和同学一起思考,攻破这个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了不少.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学习,以考上重点高中为目标奋斗!

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喜欢笑,也喜欢带给同学欢笑。我在班上的人际关系不错,与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我现在是一棵小树,虽然成为一棵大树离我还有一些距离,但我还是会不懈努力的。可能是学习方法的不当,我的成绩仍然有待提高。在初三的学习生活中,我获益良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学习,用我所学的知识去迎接生活,争取更优秀的成绩!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二我在这个学期,表现并不理想。上初中一年级了,题难了,作业也多了 ,老实更加严格了,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往后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这个学期交了许多好伙伴,我和他们玩的太高兴了,让人难以忘怀。我们的英语老师教的很好,让我爱上了学习。我非常感谢我的所有老师。

我这个学期总体上表现不错,但是我也曾违反过纪律,甚至有一两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认真完成。但是、在老师的教导下,渐渐养成了一些好习惯。而且我在期中考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让我的父母为他们的辛苦感到一丝丝欣慰。可是,这仅仅是这个学期的一部分,我曾经不珍惜而浪费的时间都过去了,面度剩下的课程,我应该努力学习,把浪费的时间争取回来。下次考试考个更好的成绩。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三我自上初中一年级以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无论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的一定的进步。

一年来,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也有好些不足的地方。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向我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时,我觉得还不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态度也不够热情。有时看到某些同学做坏事、结群斗殴也不敢大胆揭发等。这些都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不够的地方。

以后我决心把这些不足的缺点纠正过来,做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四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五本人在校期间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3-01

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系是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和尝试,能在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度挖掘和开发。

1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优良的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对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设计与引导。

(1)开展思想学术类活动,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深厚的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可以开展“论坛”、榜样示范、表彰会、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

(2)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广大学习的进取心与竞赛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通过举办迎新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3)推动社团文化,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跃学术氛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发展持久性,提早为创业就业做好准备。也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机会,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4)进行体育竞技比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体育文化节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1.2 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

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

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 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 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 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 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个结合,有效地保证思想道德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

(1)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结合,就是引导学生把认知与实践统一起来。高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指标是总体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为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两个方面。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下设立三级指标,理论考查有理论课出勤、平时作业、最终考试成绩;操行考核有政治表现、遵章守纪状况、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等,主要检验学生在课堂以外的道德修养践行情况。四级指标考核的重点就是对三级指标进行评定,并赋予各类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根据两部分的成绩,按照所给定的权重,折合成一个综合评价分值。

(2)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是指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的一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就是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成绩。

篇3

1.2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新媒体传播育人正能量如今计算机网络繁荣着教育市场,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加强校园网建设,优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文化,抵御文化侵袭;组建网络德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加强网上网下联动。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1.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社会实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安排学生走访调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安排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1.4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定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聘用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构建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体系

2.1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岗位任职要求引进课堂教学,设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训练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沟通意识,加强双向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2.2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机制

自我教育通过外在引导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动机和思想等,有利于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性发展。激励大学生自我教育,就要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榜样进行榜样引导;并且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促使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积极统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促进他们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2.3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办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重视人文精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环境;增强隐性文化力度,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者的底蕴;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2.4按照知行统一原则,在评价方式采用四

篇4

一、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1.当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积极的、良好的。学生思想比较健康向上,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如:大专学生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为贫困生或者希望工程捐款表现得都非常踊跃。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经常有学生因为拾金不昧而得到表扬。

2.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尤其对就业问题还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错误思潮的侵蚀,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如: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3.思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信念。如:一些学生精神空虚,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4.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价值观上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是误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针不够清楚、理解不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不清。

5.来自社会竞争、家庭、学校的不同压力,使得学生思想焦虑加剧。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由于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导致思想焦虑加剧、情绪低沉、消极,身心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校园偷窃、打架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公物破坏、喝酒、吸烟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乱扔杂物等违纪行为屡禁不止,谈恋爱有低龄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总之,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的概括为:成材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意识弱、心理素质弱、自我控制力弱。

三、产生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三座大山”的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这三大压力一方面会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学生不能对这三大压力正确对待,就会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透支体能、思想出现偏差,产生固执、焦虑、苦恼、压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2.社会环境复杂。一些商家、网络经营者为谋取暴利,大量不良书刊、音像制品使不良文化在校园内传播。一些心理不成熟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思想上很容易受到腐蚀。社会整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重视不足,如: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缺失、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打击力度不够。

3.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味偏执、反叛。追求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4.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比较溺爱,孩子责任感差。

5.学校道德引导力度不够。学校在道德品质传授、引导、教育等工作方面缺乏科学和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一些教师解惑不足或单纯只解书本之惑,未解树人之惑。

6.学生由于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大专基础部的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自控力,自我调节能力差,应对困难、挫折、矛盾的能力也不强。

总之,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原因很多,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大专院校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专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改善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大专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虽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合理的教育与引导是关键。以下是一些改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具体措施。

1.要关心学生生活,从点滴日常生活细节引导,感化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2.注重学生思想变化,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分析学生思想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缓解学生压力。

3.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一些视听材料,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用马列主义、思想的观点、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5.充实学生业余生活,多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开展知识竞赛,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入学即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灵活多变,不能只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实际,多举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及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根据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在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强化体制,建立从学校到个人的道德监督制度,形成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设立监督栏,定期刊表监督结果和意见。

8.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依托慎独的理念让学生定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等级评价,再由学生和班主任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参与学期考评。

9.评选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这样会起到激励和模范带头的作用。

10.建立心理咨询站,方便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才能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故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民族的信念支柱,是百年大业的立根之本,是走向未来的活水源头。对学校而言,学生整体的道德风貌提高了,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为确保测评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中心在目标和方法上做了审慎的思考。

1.测评目的的选择与坚守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决定着测评的内容和手段,也决定着测评的所有细节,作为德育研究者,我们深知测评目的对测评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10年中,为德育决策服务成为我们始终选择和坚守的目的。这一目的的选择与我们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特殊性的认识相关。

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会出现许多积极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过往的各级德育管理者和教师付出的努力相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测评的数据,包括跟踪测评中的积极数据都无法成为德育在学生发展中发生作用的直接依据。因为,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学生的生命基础、早期经验、个体成长、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学习等都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很难将各种影响因素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数据中有效地剥离,从而证明哪些是教育带来的影响。

限于今天的技术手段,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测评依然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能否实事求是就成为关乎测评结果是否真实的大事。思想道德测评与其他学业测评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最容易不真实,学生以其知道的道德规范来代替他真实的道德行为,就会使测评变得毫无意义。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就必须避免教师、学校甚至区县由于部门利益在测评中对学生的暗示,避免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目的定位在对基层德育工作的评价。

鉴于思想道德测评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把测评目的定位于德育决策的依据是正确而可行的。思想道德测评不是对某一教育活动、某一德育工作结果的判断,而是对当前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为不同层级教育管理者的德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多种测评手段的联合应用

为了保证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中心尝试了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行为现场观察等方法。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包括情境题)和开放题。问卷中还设置了相当数量的测谎题,以鉴别收集数据的真实性。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示范校与普通校、市区学校与郊区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区县。由研究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监控问卷数据收集,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可靠。在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10年来,我们累计发放调查问卷9.7万余份,输入数据855万余个。

为了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我们采取了多样互补的测评方式。在问卷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科目的教师,尤其是被测评学生的老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在争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尽快整理访谈纪录。在全部访谈结束后,我们对所有访谈纪录进行认真分析,从深层次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将研究的认识和结论融入年度测评报告中。

行为观察法是中心的研究人员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届本科生共同完成的。这是在学校的自然情境下,根据观察提纲或观察量表,用眼睛、耳朵等去直接感知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行为观察法可以获得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并可以辅助验证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

三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互为印证是该项研究在方法上的坚持,其目的就是实现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以确保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政策建议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测评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与某一年度的单一测评不同的是,跟踪测评在于其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方面是题目的一贯性,非此不足以形成不同年度的比较,也就无追踪可言;另一方面,社会是发展的,尤其近年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测评内容需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使测评结果能够反映不断变化中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面对挑战,我们以扎实的测评研究基础,确定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同时,又以敏锐的时代触角,选择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测评视角。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常年追踪测评与年度评价新视角相结合。

1.追踪的德育测评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

追踪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要求在测评内容上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是不同年份能够比较从而得出追踪结论的基本前提。而值得在不同年份中持续对学生展开评价的一定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最基本方面,是社会对一代青少年最基本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不因年份的不同而变化,而这些基本要求的存在也为测评的相对稳定性和可跟踪提供了条件。

如何获得和确定测评中这些长期有价值的测评维度和题目?我们在测评初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与教育和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教育政策和规则,以及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其精神,借鉴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测评的基本维度和题目具有了基本和可长期关注的特点。

测查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群体—社会—国家—世界。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世界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群体维度、个人维度、网络道德维度。在五大基本维度下设立了若干二级、三级维度,根据测评学段的不同,其具体维度也有所不同。

2.德育测评要与时展相契合

时代是发展的,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测评在坚持基本和跟踪的同时,也要反映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在变化的时代中的真实状况,把与时展相契合的要求反映到测评中来。

时代要求需要测评的研制者必须抛弃一张问卷测多年的做法,每年根据社会的变化确定新的视角、研制新的题目。10年来,我们先后从文明行为(尤其是观赛行为)、人际关系、公民意识、价值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北京精神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测评工作。这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不同角度了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机会和可能,也为测评对基层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发挥着适度引领的作用。

德育测评的时代性为测评的实施者提出了没有完结的研究任务,为此,测评中心的师生们每年都需要投入许多研究力量,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展开研究和论证工作。正是有了这一份追求和努力,才保证了测评报告体现时代特点。

篇6

教育学上,把课程教学评价分为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两个环节,教学测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种客观检验,教学评价则是建立在测量基础上的对教学成效的主观评定,具有反馈——调节和激励——动机功能。笔者在本文中,介于教学测量内涵、方式等的不断拓展,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统称为教学评价。并认为,只有评价标准的客观全面,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真实现状,有效评定教学得失,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学生“学”的评价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了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传统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只作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忽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需要不相符合。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创新思考

1.学生“学”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评价,应强调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德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效果,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采取多样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其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而多样化教学,就必须进行多样化评价。如学生参与课堂讲座、案例探讨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多形式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其相应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期评成绩的一部分。

(2)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以及开展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在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自我,促进相互学习,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3)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细分为:课堂提问占10%;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表现、参与学习的态度等)占20%;平时课后练习作业占10%;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占30%;期末考试占30%。使平时(含课堂表现、作业、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比例上升至70%,终结性考核如期末考试等占30%。

(4)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形成长效跟踪。德育档案的内容以记录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各项德育活动以及平时的德育表现为主,可以采取积分制,每有一项参与和表现,均获得一定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数评定为不同的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有效的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可成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奖的参考。

(5)设定加分项,鼓励学生创新及积极地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德育科目,而对学生的德育评定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一场理论考试。可以在常规考察之外,再拟定加分项,促使学生自发地为自己加分表现。如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突出表现,在家庭评价中表现优异(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老节俭)等等。学生的这些真实表现,是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客观反映,应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的内容。

2.教师“教”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教师“教”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结合课程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之举措:

(1)注重评价标准中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标准内容中既要有对教务管理“规定动作”的评价,又要有对教师“创新动作”的评价。要将教师实践课组织及成效、创新教学方法等纳入评价体系中。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所占分值和权重,结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的各种评价一起形成最后的综合评价。

(3)由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可鼓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觉进行学历教育、职称提升等的应该给予肯定评价,例如可在综合评分中给予加分。另外,对于老师参加教学比武,组织学生参加对外比赛获得优异表现的,应该给予加分。进行课题、专著、论文等科研活动的,也应该在教师评价中予以加分。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二:

在思想品德方面。我觉得我良好,,清纯活泼是我可爱的内在因素。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对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求知欲为你打开了广阔的知识世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相信我会用理想为舵辛勤做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三:

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篇8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篇9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心理倾向,能够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这个事物,因此,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果。要想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想要被表扬,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就感,那么教师就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3、注重教学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进行思想道德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内教学和校内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愉快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提升道德情操。在目前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对此,很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很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来弥补学生的道德品质缺陷,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善,通过应用生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4、灵活运用说理教学法

说理教学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学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会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我邻居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有一次她妈妈带她去看电影,要进去时发现妈妈没给她买票,她怎么也不肯进去,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老师说了,看电影要买票,妈妈不给我买票是不对的,我没有票进去看电影的话,我也是不对的。”结果,她妈妈给她买了票,她才肯进去。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培养他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对比,并指导他们做好经常自我监督、检查和总结,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篇10

[作者简介]刘秀英(1974-),女,河南周口人,中原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河南郑州45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网络视阈下大学校园隐性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3-03

一、渗透式教学模式解析

教学模式较成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乔以斯(Bruce Joyce)和韦尔(Marsha Weil)。他们在对不同教学学派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类教学模式。其中最新颖、最有特色的是“信息处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 ing Models),渗透式教学模式是其分支之一,它引进国内后,被不同学科采用得以发展。渗透教学模式是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借助特定的平台,营造特定的环境,引导受教育者感受、体会达到“同理心”的状态,使其在潜意识、意识、前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教育目的要求的“终极追求”,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

渗透式教学模式借助一定的自然硬件环境或者社会软、硬件形式,使教育资源及教学要求受其浸润,借助这样的资源氛围创设教育教学信息。这些软硬资源的创设是教育教学资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教学目的有机交融的孵化器,最终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这种渗透式教学模式,无论是利用先进的大众媒体手段,还是创造优美、舒缓的环境氛围;无论是创设生动震撼的活动场面,还是制定规范、人性的管理制度等,都要服从、服务于传播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受众的需要。就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来看,借助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多年来以传授知识、说教等为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成为寓教于知、寓教于情、寓教于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等,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保证它的实效性,保持它的持久力。

二、网络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强调授课的弥散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渗透式模式,在客观遵照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吸纳先进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注重为学生、教师创设探究式学习、教学环境,强调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形成课堂内外,网络上下,声、光、色、动、静画面,大小班级、花锯式小组、团队合作,学生自学、自演、自造,教师面授、网络传授与交流,师生有争鸣、师师有论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形成以学生、资源为双中心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大环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中的教育教学信息与资源,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的面孔、一句鼓励的话语、几首小诗、一件小事、几道测验试题、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一次气氛热烈的模拟法庭审判、一系列情景剧的编排与表演等。由于渗透式教学模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信息的输出尤其注重“渗透化”“弥散化”,最大化以原生态、潜意识的方式呈现,从宏观的世界观到微观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粗浅”“随意”的表象下“渗透”了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调动其内在的缺失、需要、动机等内驱力,促使其情感、情绪的共鸣。这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使教学主体、客体、媒介等资源达到最佳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进入“如沐春风”的境界。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完善成熟、超我意识尚显薄弱,受网络信息、个性化时代大潮的冲击,加上青春期的开始,即处于“第二断奶期”——“心理断奶期”的到来,加速了“90后”大学生身体的变化与性的成熟以及独立人格的逐渐形成,他们这样的身心特质外在的表现就是由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尊崇导致的是“叛逆心理”的出炉。自主性逐渐增强了的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尚未成熟,所以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中更倾向于用批判精神,不愿人云亦云,以批判的眼光评价自己、父母、师长、同学,看待生活着的客观世界。

网络背景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特点,勾勒、创设、营造特定的教学情景、两难问题、社会现实等氛围,让思维渐趋成熟的学生编排、表演,展开讨论、分析、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学生的叛逆心理,充分彰显他们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带来的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离的心理矛盾、冲突,为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真正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趋向,受其“渗透”化进自己的骨髓里。

3.强调道德的务实性。面对网络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态环境以及受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要求的特点,仅仅依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模式中注重说教,而学生的自学重学欠缺;填鸭式过多,诱导却不足;强调教授艰涩、生硬、抽象、深奥的理论教条,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当前的生活、学习、涉足社会交往等大相径庭;学生是“填鸭式”地接受他们不明白、没加思考、不愿意接受、不能认可的观点、理论、事实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实现。

网络视阈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体会,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会、感受、获得哲理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知识及其能力的提升,即借助“渗透”“弥散”与“浸润”使之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渗透”,把哲理性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修养与法制精髓“弥散”在预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深入浅出”有效地减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伦理的知情意行均产生了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刻的影响与感召。

三、网络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保障

1.教育资源要精选。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就是教育资源的精选。因为,除了我们指定的统编教材外,还有通过网络等渠道得来的林林总总的信息,教师与学生很难高效快捷地筛选、精挑、处理、整合、编辑、再造蜂拥而至的资源。因此,教师要组成团队,统筹协调来筛查及精选学习资源,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平台,将精选的网络资源,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所需的图片、录音、视频、动漫、教案、习题、模拟实验用具、角色扮演、场景布置说明、参考文献等分类建库。在校园网络资源里设置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进入该学习资源的路径,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另外,在此网络资源平台上建立若干界面,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为课堂上的“渗透式”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交流学习经验,探讨教与学中可能已经发生的“麻烦”,晒一晒自己的“小发现及小发明”,人性化、个性化教与学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现。例如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内容的“形而上”与学生面临实际的矛盾,可设计这样一个讨论板块,主题包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类似“面对沿街乞讨者你该怎么办?”“关于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行为谈谈你的观点?”“有个学生总是以为自己有抑郁症,你怎样给其支招?”等,以便高效快捷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所思、所想、所行……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使学生感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他们生活与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库,老师是他们真正的“引路人”。这样在课堂授课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假、大、空的发生,彰显了真、善、美的弘扬。

2.学生要扮演主体角色。在以网络为背景的渗透式教学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效能,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要求下,主动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规划学习进度、预设学习情境、解决学习问题等。另外,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要求该课程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的,鉴于有些学生虽然高中时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升学压力及部分学生客观条件不具备,可能没有较多接触网络信息等原因,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包括其中的资源及其开发尚欠缺。所以还要在班委的带动下自动结成帮扶小组,学会、用好计算机,学会二次开发网络资源与采编内容,不但使学生在做中学会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同时,通过这种渗透式教学模式,有机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六个班级的追踪调查发现,该模式有力地敦促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调查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利用自身“学习力”的提高使所学专业通过网络资源及技术得以拓展与研发,创造出很多意外的收获,这些本来不好就业的专业却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由于注重知识的渗透,交叉与综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的多角度、多层面,无疑对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是一个“通才”,而且在能力上更具有创造性,不仅要创造性地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与之有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策略的娴熟。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信息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脚本者、设计者、监控者,有时是“导演”,有时是“演员”,有时是“观众”,是多位一体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育者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业务素养外,首先要对教学信息、知识资源库等进行选择、整合、加工、创造;了解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质、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等;同时必须熟练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设备,甚至要学会研发一些必备的网络资源,例如对传播途径中图片、文字、声音等的编排与创造等。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具备与教师相同的网络素质,否则渗透式教学模式不能正常开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剧,选出不同的学生充当家长与子女的角色,子女的任性、刁蛮、自我,家长的关爱、宽容、奉献等,精心策划与学生投入的表演,课堂上很多学生泪流满面,深受感染与感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完成了笔者上课时布置的作业之一——定期与父母沟通,学会了换位思考等,而且很多学生利用这次情景剧中的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制作出了声、情、画并茂的“动漫”盛传网上,点击率很高。这样授课当中有关家庭美德方面的教学目的形象生动地得以实现,有些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挥与张扬。

4.评价监控体系要完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评价是其授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衡量教育对象学习效果的标志之一。借助网络为背景的渗透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知识自我评价的目的;在评定学生的授课情况时,还能够考虑到对他们平时的测评,如一次课外活动筹备与参与的表现、模拟法庭上正反双方的陈词与答辩、情景剧中不同角色的演绎等,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代表的评价,而对每一位同学自身变化的评价也不可或缺。类似于这样的信息与资源一般都会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授课前、中及后的不同时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的不同板块及窗口界面时刻展开沟通与探讨:教师、学生、教育资源类似于太阳、空气、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分秒不曾也不能分开。这种评价监控体系不但调动了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而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网络背景下,这种动态、立体式、辐射性的渗透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需要,在大体保留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设多元、立体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网络为主要辅助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活动,去主动探索、发现、思维、创造,使长期以来以教育者为主体,单纯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得以改善,使渗透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介入现代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论,达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的目的,体现了当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尹忠海,景霞.美国渗透式思想教育方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1).

[2]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张欣悦.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1).

[4]黄代翠.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张翼飞.论渗透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6]方斯实.论渗透式教育的特殊地位[J].宜春学院学报,2005(S1).

[7]代泽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理论与当代,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