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篇1

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业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同时,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体制也由“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这使得过去“天之骄子”们的从容和优越逐渐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由“人才高消费”向合理化转变,更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而言,或许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则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仅局限于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并使他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却影响着这一目的的实现。

1.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上。多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停留在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为学生安置工作,强调一次性就业率的状态,缺乏对就业指导和就业主体的深层思考。如此简单的目标和导向,自然把学生引人思路闭塞的怪圈: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合自我的个性特质、是否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却不甚了解,造成了就业的盲目性,致使跳槽现象屡见不鲜,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

2.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意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更高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一人校就在学校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培养相应的素质、技能,进而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应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可是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阶段式”的就业指导层面,还属于“临阵磨枪”型,只是到大学四年级临毕业的时候踢出临门一脚,把教育对象仅仅锁定为应届毕业生,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上,距离“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目前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局限在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合同的签订和就业政策的咨询上,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其内容仅是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就业信息的通报,以及如何撰写求职报告,如何填写个人的求职简历,如何应对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等方面,信息量小,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而对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带有根本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力度。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仅停留在协议发放、回收、签字、盖章和罚款等行政任务的完成上,根本就谈不上就业指导。

4.就业指导专业队伍人员不足,人才匾乏。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的专职队伍的人数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方面尚无法达到这个比例。一方面,很多高校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严重匾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应急,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一些行政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就业指导的效果难免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即使是专职工作人员也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在质量上也不能完全适应在新的就业环境里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的要求。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现实惫义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历程。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明确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每个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需要对个人的特质、职业环境进行探索,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针对各种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决定;进而投身到职业生涯当中,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还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定下事业大计,确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自我认知开始,准确定位自我,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性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人职业角色,激发学生进人职业角色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人职匹配”。

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大学四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从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要培养一些必备的个性品质,只有了解这些,在大学期间才能按社会所规范的人才要求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大学时期必修的人生课程。对自己认识越多,对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质认识越深,大学生的自我塑造计划就越具有前瞻性。给自己定一个塑造个性的计划是让自己保持适度自尊、合理进行生涯设计的必要步骤。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胜、目的性

学分制使学生进人大学后选择课程更为自由,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人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帮助。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毕业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适合自己职业潜能、性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能否成才的关键。对事业的持恒热情、执著投人和高效工作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保证,而其背后的主观决定性因素是能力、性向以及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的认知及与该职业要求的适配性。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确实知道自己适合和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适合和感兴趣做什么,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它贯穿大学生整个职业学习的全过程。高校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普及和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美国从小学生就开始进行生涯教育,而我国是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之后,才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当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如何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了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学校自身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且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做好信息和经验交流工作,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应经常沟通,互相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人的理论,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相关工作,这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必由之路。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进行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一年级处于大学适应期,这一阶段可引导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作初步了解。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这一阶段应着重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晰,可助其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优化心理素质。四年级就业的严峻形势就在眼前,要为求职准备好一切软件和硬件,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寻找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培训以及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3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4.引进与开发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

篇2

 

在近三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和法律》这两门课程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如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格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也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卑心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自卑心理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部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存在误差,认为自己毫无优点,有的只是一大堆缺点,因此不可能确定什么职业奋斗目标,以后只不过是混碗饭吃罢了,不需要作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部分中职生认为自己有优点,但是优点比较少,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依据自身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在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这门课时,其中有一个互动项目,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选出一个代表,大家都写这名代表的优点。这个活动在各个班级进行得都比较成功。但是在所有的班级进行这项活动时,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果选出的代表是班干部或者学习较为优秀的同学,其他同学写的优点他大多都认为比较符合自己,但是如果选出的代表是班级成绩不太好或者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同学,当他(她)听到其他同学写的优点时,他往往认为是同学们在嘲笑他、讽刺他,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是一个“坏学生”,正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自信,导致这类学生在听到大家评价他的优点时,往往有些气急败坏。

以上两个例子突出表现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地偏差,而这种偏差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卑心理的根深蒂固。

二、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职学生大多都是16—18岁,正是花样年华,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美好时代,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如此自卑呢?通常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偏差上,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的人,如;小心眼、内向、孤僻和偏见论文格式模板。这种人本能的看不起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明明自己有很多的优点,但总是妄自菲薄,总认为别人就是瞧不起自己,天生就比他人差。在中职学生中,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比例,但不是主要的部分。从笔者的调查了解来看,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更多的来自外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成绩差,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成绩都不太好,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都不是好学生,好孩子。他们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从而造成他们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应试教育指引下,部分教师对学生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育人,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学上存在着轻视,教育上存在着歧视,他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失败者,自卑倾向日益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的失败或缺失。

当前,大多数中职生都来自于农村,在他们幼年时,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外出打工,他们大多都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一般称这些孩子为“留守儿童”。由于祖父母一般都溺爱孩子,对孩子管教不力,加上父母亲情的缺席,使这些孩子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状况下,缺乏管教的“留守儿童”长大后,大多数成绩不好,不太遵守校规校纪,于是经常会受到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的严厉指责。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或缺失,导致学生孤立,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从而走向否定自我的自卑困境。

再次,社会上对职业学校误解的影响。

目前,虽然中职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社会上对中职的一些错误看法仍然存在这消极的影响。“进中职无为,学技术无路”的思想还存在于一部分人头脑当中,由此引发对中职学生冷眼瞧、偏心待等现象。因此,外界舆论的压力也是造成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成因之一。[1]还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说,“老师,咱们学校叫农校,多难听呀,出去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农校的。我以前的同学都很好奇,说农校都是学种田的。我看咱们学校以后要是升格了,可一定要把农业两个字去掉。”学生的话,其实正是社会上很多人的看法。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因素。如有家境不如人,家庭经济较困难,互相攀比而产生的自卑。还有的学生认为家长没能力,无权又无关系,做什么事都不如人而自卑。还有的女生认为自己外形不如人而自卑。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受其影响,学生之间不比学习,而比外表,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学生,对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对工作认识不足,当受一两次挫折后,就怀疑自己,出现悲观情绪。当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中职学生,不仅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更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三、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调试方法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中职生走出自卑的泥沼,增强自我认同感,重拾自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实行鼓励教育,多表扬学生。在面对认为自己毫无优点的自卑学生时,老师应该认真地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你没发现,只是你缺少发现的眼睛,或者自我谦虚罢了。老师在任何时候,即便在批评学生时,都应该首先指出学生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当然要用较为委婉的语气指出,可以用“如果你能……就更好了”,或者用一种幽默的语言说出你对他错误的不满,以便尽可能少地伤害学生敏感的自尊心。长期遭到批评和指责的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相信自我认同感会逐渐得到增强。

其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成才观论文格式模板。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不是考分而是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那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平时多给学生讲一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成功的例子,让他们懂得职业教育尽管在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时间与其他普通教育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澄清中职生在人才观上的片面认识,促使他们更新观念,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再次,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寻找自己的潜能。要真正除去学生自卑心理,重塑他们的自信心,就必须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行动,引导学生从已实现的事情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给学生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有效地克服自卑。

最后,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职业生涯规划论文,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通过各种渠道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在面对各种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的不满、困惑升华为斗志,才不会被失望占据了斗志。时刻以“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去开拓人生境界,去积极进取,从而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2]此外,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课程学习,并对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予以疏导和缓解,保证学生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消除自卑心理的阴影,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

总之,教师应根据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挺起自信的胸膛,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应当明确的是,“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师的职责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教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卑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长期面临的难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的成败。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问题,行为不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只要我们能积极面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重回自信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陈东明,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4)

篇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篇4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篇5

Abstract:Careerplanningisthefutureplanningwhichaimstohelpstudentschoosecareers,getpreparedforemployment,obtainajobandadapttooccupations.Therefore,career-planningeducationshouldbeginattheverybeginningofstudents’entryintotechnicalinstitutes,sothatitwillurgethemtoregularlystrengthentheir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accordingtocareerplanningandtofacilitatetheirjobhuntingaftergraduation.

Keywords:highertechnicalinstitutes;careerplanning;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高等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有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专题报告与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具体操作缺乏全面了解与把握,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茫然无所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根据自己的兴致来进行规划,这些都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近两年来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部分学生无心学习,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靠老师“强行”灌输,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显得茫然无措。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竞争。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大学生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而是在学校漫无目的混到毕业,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仪表、关系、口才等条件起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和科学得多。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明确奋斗的方向,提升大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1]。这个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

1.规划的自我定位性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对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2.规划过程的动态变化性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就业观念也要相应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3.规划内容的特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2]。在职业准备期内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具备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等,蓄势待发,顺利地进入职业角色;职业选择时期,不仅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会成功;在职业适应期中,择业者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尽快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工作的局面。择业者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客观实际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1.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入学教育之中

在大学生入学之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学习是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现身教育,安排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促使大学生在了解有关职业、择业、创业、心理、社会等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堂内的各种教学活动,把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的培养与训练变成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动;通过观看录像、座谈讨论、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活动,鼓励学生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与他们经常交流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与职业心理,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2.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高等职业学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开展职业规划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新环境,善于解决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畏艰难,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职业规划与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职业规划与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专业课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要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要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要利用班会、黑板报或广播针对就业中的案例展开大讨论。

3.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对择业者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只有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积极拓展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促使大学生在校学习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为合理选择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主择业,在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

(1)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对职业的了解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以获取经常性收入为目的而从事连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专门业务。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也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一个职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随之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化,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2)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这些因素影响着职业的选择和发挥。因此,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3)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职业多变、人才竞争加剧是其特征之一,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大学生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顺利成才。同时要加大就业形势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及运作机制,明白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而树立竞争上岗观念,做好多次就业准备。

5.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建设

建立职能机构,配备专任教师,开设相关课程。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要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规范化。

总之,学校在强化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职业、掌握择业技巧;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实。

篇6

1.2欠缺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大学生的专业与之后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的来说,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专业课上去的不同的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全校统一辅导进行,并没有针对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如此一来便很难使专业不同的学生产生有效的共鸣,加之辅导老师多不是专业课程的老师,很难对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

1.3规划的辅导过程欠缺延续性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在大一,让新生一踏入大学校园,便有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意识,在此层面上,这样的措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阶段,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开始。但是如若将课程仅仅设立在大学初是很难有成效的,大学生活总共四年,在这四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因而对自己的规划和认识也应有所改变,但是在这一逐渐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提供相应的规划辅导,那么学生的规划执行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往往会有所欠缺。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分阶段执行和分内容执行的必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个性化的辅导内容,并将其贯彻到大学四年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反观目前高校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学初就是安排在毕业前,对学生中间的成长过程弃之不理,很难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目的。

1.4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长处和爱好,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社会和职业生涯的信息。从职业生涯辅导专业词汇上来讲,就是欠缺生涯责任感。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应当增强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业信息,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去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并能自觉有效地适应各种职业环境,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降低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度。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中最直接最基层的群体,是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二人选。

2.1辅导员对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学生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去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就得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为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来源主要是辅导员。可见,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辅导员就应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不遗余力地辅导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甚远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应当与学生简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人性化的态度,专业化的能力,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关心程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规划下逐步走向成功。可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是一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职业历程中应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快乐感。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有关生命紧迫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领会生命真正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想职业规划教育取得成效,就应将这一内容有力地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相结合,并能有效将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和过程实施的灵活性结合。

2.2辅导员能帮助学生对“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从事一种职业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内心体验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内职业生涯。由于个人个性不同,其所合适的职业也有所不同,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对自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验资历、受教育程度、心理负担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内容。

篇7

一般地讲,一个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开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最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第一受益人,这也是更多的企业设立知识总监的一个原因,可以大胆设想,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朝着知识管理发展,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将取代现在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第一个出路是知识管理总监。这个职位赋予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多的内涵,更多的职能,它将涉及更广的范围和更宽的发展道路。届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是个管理专家,更是一个知识专家,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经济、政治、法律、微机、网络,无所不包,人力资源部也会是一个知识库,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收存、分发,随时给各个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当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趋势,但可以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的努力,这一定是一个更有前途的职业。

HR管理者的第二个前景是财务总监。似乎财务和人力资源差的远一点,似乎两者不达边,仔细分析,则可知其祥。财务在管理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每一部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不和财务挂钩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存在的,在英国,不具备财务知识是做不了中层管理者的。那么,财务总监怎么和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外企将财权和人事权划到一个人手中,直接对总经理负责而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利,所以财务在企业的作用可想而知,人力资源总监对财务总监负责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出路之一是财务总监。

三、招聘专家。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和用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的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个出路就是作为招聘专家为企业寻找良马,也可以到猎头公司专做猎头工作。

四、培训专家。人力资源的培训职能使他们锻炼了深厚的培训功力,在企业日益注重培训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者抽身出来专做培训工作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五、薪酬福利专家。薪酬在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丰富薪酬管理经验和知识,作为薪酬专家一定能有所发展。

六、绩效经理。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使得它可以独成一家,拥有丰富绩效管理经验的HR管理者做绩效管理会更有发挥的精力和时间,更能提供独特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经验。

七、企业管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凭借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管理诊断咨询,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做并善于表达,愿意分享。

八、企业总经理或者职业经理人。HR管理者的丰富的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阅历,在有了机遇之后更容易把握和适应,所以HR管理者可以做职业经理人,而且更有实践经验和阅历。

篇8

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性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奋斗目标,进而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效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学习与未来职业的良好对接,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校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意义,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此项探讨。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整体起步较晚,加上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外界影响因素过多,特别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理应“先就业,后择业”,如按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根本就不可行;也有些人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应该走向社会后做的事情。这些功利性思维影响了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开展。据李忠岘开展的调查,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对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①的回答中,回答能的只占26.9%、不能的占24.34%、不确定的占41.24%,不知道的占8.28%可以看出很多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二)学生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目标的定位非常关键。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明确的目标。由于自身片面的认识及学校引导不力许多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不用谈职业目标的的定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展了此项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目标归目标、行动归行动的不相一致现象。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代,也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期间如果存在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将对未来学习、个人发展相当不利。很有可能造成因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而缺乏学习工作动力,浪费时间。

(三)学生自我认识普遍不足

准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应准确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今后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途径。然而,很多大学生往往停留在主观认识阶段,在认识自我时往往形成失真现象,如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有些学校因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评工具,更是如此。

(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不畅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普遍存在两种现象:要么根本不相信职业生涯规划,要不只把生涯规划看成是一项任务,完成了就算实施了。因此许多高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并没有真正实施。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教育,但也比较粗浅,在具体实施中因师资、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全面推广实施,绝大多数只是树立部分典型。

(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力

我国在职业生涯学科研究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应用性研究则更少。使得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侧评系统大也大部分是照抄、照搬国外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或教育特点对我国学生做出准确判断;在具体指导上,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上往往缺乏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指导仅仅面向毕业生,对其他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没有真正普及;在组织机构上,虽然多数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其指导工作也仅仅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与创业技巧讲解等方面,诸如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中心等专门机构及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配备,特别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配备,几乎是空白。高校往往有上千名以上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大工程,需要大批专业人士。因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疲于应付,很难实施全面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单一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因职业指导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教材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不少高职院校的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面,提供给学生的职业指导方法,无外乎就是使用职业测评软件和采用传统的生硬单一的知识授课模式,不能真正体现指导的个性化。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情感、成长背景、知识的基础,因而标准化的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必须予以转变和创新。

二、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对策

(一)遵循社会和个人发展规律

遵循社会和个人发展规律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一是要结合社会需求。如果自身的目标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即使规划的好也难成功;二是要结合所学专业。规划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付出相应的代价,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要结合个人的实际。只有全面认识和评估自我,明确自身特点,才能准确定位,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四是要动态性修正。因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设计时需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职业发展方向也要不断进行重新定位,实现的路径和手段也要重新选择。

(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在国外,如美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开始,而在我国,则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就业难得问题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高校也因此才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对此,当前引导大学生普及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还是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后的诸如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也只能是舍本逐末。对此在广大大学生中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是根本。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和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资金投入,引导广大大学生乃至小学生普及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逐步在各地区或高校成立专们的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职业指导机构,并不断提升机构的服务水平,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意识。

(三)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投入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加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开设了课程、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了教师,但这只是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基础条件,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教学和简单指导,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大的差距。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涉及学生基数多、评价手段多样性和科学性、教师素质要高,重实践性等特点。如不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没有区别同等对待,课程的开始只能是形同虚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对此,各高职院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仅要配备好基本的教学、办公设备设施、咨询室等,还需组建专业的职业测试室、引进测评软件及相关图书资料,强化教师的培训,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职业训练条件及专业指导。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是课程教学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课外教育与服务。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依靠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往往不够,需要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提供相关服务来予以补充。一方面要加强课外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能力,具体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讲座、职业生涯测评等形式进行;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目标定位。学生在规划中因自身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必然会出现各种迷惑,需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服务才能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正确规划。

(五)强化职业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严格就业指导队伍的准入制度。要求就业指导人员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除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外,还应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不得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后要逐渐与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准入制度接轨;其次,要提高教师待遇,可以引进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指导理论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提高就业指导队伍中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刚毕业或新转岗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必须在岗前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再次,要逐步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体系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条件。可根据就业指导的工作特点和专业化的要求,设计可操作性的量化表,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对于成果突出的就业指导员应给予奖励,不合格应予以解聘。

(六)谋求社会资源共享,共同促进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如果只依靠学校不仅难以真正普及,也难以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外界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助机制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素材或便利;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当前,政府为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的兴起,在我国也相继造就了一批有实力的从事职业生涯服务的商业机构,不同机构专攻方向也不同,如有的在职业测评产品研发上、有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师资培训上有自己的特长,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项目与他们进行合作;四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成功校友成长经历和现身说法,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是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应充分利用好。

注释:

①李忠岘.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M].现代企业文化,2009(6).

参考文献

[1]许敏.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改进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篇9

在我国,接受了多年学校教育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后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就业时迷茫、无助,盲目择业、不断改行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确与以前所学专业有关,但干得一直不开心。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学乃至中学、小学十分缺乏或根本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如人格特质、学历和价值观等,对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达到个人理想目标的实践。人生只有一次,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极其重要。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人不仅能认识反思自我,拥有生命主控权,而且明确了奋斗目标,提高了效率,为实现职业梦想奠定了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并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的理论比较成熟,实用价值也很高,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

中西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不同现状

(一)个人对未来的设计

我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地生活。在学校里,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大量课程,很少做课外活动。在家里,为了保证孩子学习不分心,很多父母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事,铸造出一大批只会学习书本知识的生活低能儿童。他们没有实践的机会,对自己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外界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据调查显示,仅30%的大学生自主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70%多的大学生按他人期待发展或者处于自我探索、焦虑、迷失之中。我国孩子的自主性比西方国家的孩子要低很多。

在西方多数国家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要认识劳动的价值,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在瑞士,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要去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原西德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给全家人擦皮鞋等。通过劳动,孩子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二)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却又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素质。家长关心孩子的前途,带着孩子到处学琴、书法、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教育界广泛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却都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指导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之一。正确、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远远超出了“素质教育”的范畴。

在我国,父母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学校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知识殿堂,几乎没有家长、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以至于青少年普遍没有职业意识。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很多中国学生在上大学前,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然只习惯于围绕考试掌握知识点,直到毕业前夕才谈论职业。学校也很少引导学生按照职业素质要求进行学习,直到学生快毕业了才安排几个讲座,搞一点咨询和指导。

在英国,家长会配合学校,有意识地让儿童在入托时就观察教师是怎样工作的,注意不同岗位的工作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由此建立儿童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大概方向。入小学的时候主要是教师的教育指导。学校会开设各种兴趣班,按照儿童特长有意识地建立一个长期规范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其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也越来越具体,包括信心的重新树立、帮助意识自己职业生涯中有哪些机遇、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决策、了解自己适合哪些工作等等。使学生的职业生涯从朦胧到逐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遵循“一步步到达”的原则。

(三)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中国考试》栏目、新浪网考试频道、北京青年报联合就大众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进行了问卷测试,结果显示约57%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33.6%的人认为大学阶段适合开始职业生涯规划,52.7%的人认为是高中阶段,10.28%的人认为是初中阶段。

英国权威的职业生涯教育家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专家Sheila Semple女士介绍,在英国,对3~18岁的孩子有十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帮助他们逐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英国的学校有专门为3~18岁学生设计的教学大纲,系统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教育课程。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十二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文化是在社会中产生的,由人、社会和自然互动的结果。体现在人本身有价值观、科学知识、生产技术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特色的对象。文化是基于地域发展的,不同的地区文化各不相同。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

(一)静的文化

我国拥有辽阔的肥沃土地,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使中国人长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因此,我国的古代社会安于稳定,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极少迁移。这种生存条件铸就了我国社会偏静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形态。

而西方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农耕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在地中海附近环绕的古希腊、罗马、古埃及等国家相对发达,形成了航海的交通圈,促使了商业的兴起。还有一些西方民族,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少数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这种生存条件导致了一种流动的生活形态,因此西方社会在相当的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式。

(二)家族观念严重

中华民族安居乐业,总是相对久远地住在同一个地方,一代又一代人形成圈,家族就繁衍起来。因为土地可以不断生产出所需要的生存资料,家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口数量越来越庞大,其相应的家族纽带也越来越繁复体系化,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也越来越重,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小辈听长辈的话。由于这种安稳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他们遇到难题要“听”年长者的,而且处事注重经验,习惯沿袭前人的成功经验。

家族式的观念使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在学校要听教师的。很少有公正开明的家长、教师问孩子想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大多数人是凭借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并不考虑孩子喜不喜欢,擅不擅长。中国的父母和教育者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也导致孩子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三)缺乏冒险精神,注重经验

中国人推崇“中庸”,总是以前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周围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突然做出了一件大家都没有做的事,你就是“出格”,就破坏了和谐。社会上没有形成做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个人也想不到要为自己的未来做计划。

西方人习惯于流动的生活形态,他们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他们崇拜英雄,崇尚自由,推崇冒险精神,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总是主动去寻找问题。而中国的文化偏保守,人总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去探究解决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中国人只有在就业或职场上遇到问题时,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疑问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生的职业成长计划。它覆盖的时间段几乎涵盖了人的一生,因此,它的好处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证实。对一个从幼年开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最少要到他成年后才能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帮了他多少,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至少有十几年的滞后性。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很早就有发展,累计了数以千计的成功案例,形成了“惯例”。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在九十年代才刚刚开始,人们很难得到前人和周围人的成功经验,很多人对它都不清楚,很少人愿意尝试,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发展。

促进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措施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社会方面:(1)教育界摆脱应试教育,真正重视职业教育;(2)学校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考虑,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家长的认识;(3)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在社会上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风气。

家长方面:(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全方面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套用在孩子身上;(3)尊重孩子的选择;(4)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责任心。

个人方面:(1)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2)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现自身职业兴趣;(4)培养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贺天宝,朱行艳.3岁孩子应接受职业教育[N].新闻晚报,2006-04-05.

篇10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