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工作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首先要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入手。现代体育教师必须承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发展与进步的主体要素,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指导者,只有不断研究先进的技术、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正视科研与教学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
科研仪器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体育教学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体育这种偏于素质训练的学科往往或多或少地被忽视,并且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不需要科研,因此,在体育科研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仪器不够先进,书籍太过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使得很多科研工作无法进行或者流于形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并且使科研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三)教师知识结构有漏洞
科研信息闭塞,拿不到课题在我国很多学校的体育科研中,教师对科研对象研究不深,课题的可行性较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外,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科研,科研则依赖于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虽然体育教师一般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搜索技巧,因此,得到前沿学术信息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科技信息的滞后,信息的时效性不尽如人意,加之体育科研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使得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四)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学校缺少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一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是稀缺,这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影响非常大,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教学优势,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也差强人意,这些都有碍于体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体育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科研意识体育教师要明确科研的目的、过程与必要性
真正做到对科学研究有较强的认同感,有想要进行科研工作的欲望,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师还要知道科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打持久战的毅力,有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更要在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坚定信心,绝不退缩。
(二)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的确立是体育科研的重点
在确立方向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寻找适合的方向。最好立足于教学实践,选择自己在专业方面所擅长的科研项目,当然,这个研究方向必须具有可行性。现在许多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与资金支持,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训练各种体育队伍,此外,还要参加必要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才可以统一,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与实验成本。
(三)确定合理的科研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
上文说到,体育领域的科研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预测所需要的实验手段、机械或科学仪器,做好实验记录。
引言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和工作生活质量相关的问题、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一个特殊部分、即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这种态度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体育教师的工作非常有特色,与其它科目相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有差异的,而在不同教育阶段,上述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对于增进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在考虑工作满意度地域性、时间性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的工作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特点,以期达到增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方法与测量工具
向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莆田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院、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漳州师院、龙岩学院、三明学院)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性97人,女性81人;35岁以下55人,35-45岁86人,45岁以上37人;博士5人,硕士62人;学士111人。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3测验工具
设计工作满意要素总和评定量表。量表的编制分三个步骤:
1)对高校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满意因素进行假定性分析。假定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的因素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为:①工作成就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即所做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和兴趣,工作的发展前途等;②工作压力感。如体育教师工作中的强度、难度,包括继续教育、教学、科研以及职务晋升的压力等;③公平的报酬。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工作的实际是否一致,利益分配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晋升的机会及职称评定的公平性等;④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工作中的领导关系、同行或同事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等;⑤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地位,高校与经济的结合,居住区域的生活环境等;⑥体育教师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即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2)依据假定,尽可能细化,拟出包括46个封闭式、1个开放式项目的预选量表。
3)请福建省15所本科院校200名体育教师作为被试,对预选量表中47个项目给予必要性程度评定(5分法)。通过聚类分析,以0。30负荷量为取舍点,使每一条目仅负荷在一个因子上,结果见表1。中的个因子解释了项目总方差的93。4%。提示了自我实现、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生活环境5个因子是影响福建省体育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子。该问卷的四周再测信度0。85,经SPEARMAN-BROW公式校正得到总体样本的分半信度0。82至0。86之间,各指标均很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拟合指标2/DF=4。0,可以接受;残差枝叶图呈正态分布,且大部分集中于0的周围,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由此证明该问卷结构成立。
二、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2.1.1不同性别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1可知,就整体而言,男女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差异显著,女性工作满意度有高于男性的倾向,女性对高校的社会成就感及工资待遇方面的满意度优于男性教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度低于男性教师,在工作压力及工作环境因子上男女教师差异不显著。
2.1.2不同年龄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年龄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的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满意度逐渐提高,但是年龄越大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中年人比年轻人及年长者认为工作压力感更大。
2.1.3不同学历级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就整体而言,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因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作满意度不同,表现出高学历者对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低于低学历者;而在社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同学历的教师其满意度差异不明显。
2.1.4不同职称组工作满意度因子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职称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测量结果作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表4),由于职称因素,社会成就感、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生活环境5项满意度上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在社会成就感和待遇上差异非常显著;而在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二项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由于在当前,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成绩、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某种肯定,且与工资等物质待遇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个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然也更高、影响也更大,自然会受领导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总体上,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良好,但存在着年纪越轻、学历越高对工作满意度反而越低的现象;男女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女性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男性;省会城市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优于中小城市的教师。
2)就社会成就感而言,年长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就工资待遇而言,女教师的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年长教师的满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师;非骨干教师高于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高于非省会城市教师。
4)就人际关系而言,高学历、骨干教师、年轻者、男性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低学历、非骨干教师、年长者及女性教师。
5)就工作压力感而言,年长教师工作压力感轻于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于非骨干教师、低学历教师。
6)就工作环境而言,年长教师、低学历教师、非骨干教师、省会城市教师的满意度分别高于年轻教师、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及中小城市教师。
3.2建议
1)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对高成就欲望的体育教师,分阶段地适当增加其工作的难度,增加工作的挑战性,并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可以激发其斗志。对工作与性格调适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乐趣。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二、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
九十年代末,国家对技校的招生全部放开后,职教类学校的生源大战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招生规模无限制膨胀,招生质量的无限制放宽,在一些成绩优秀学生选择报考技工学校的同时,有一些生源质量出现问题。
(一)成绩不理想但品行良好的学生
很多人认为到技校是来混日子的,技校学生普遍素质都比较差,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其实很多技校生有爱心、有正气、有凝聚力。他们尊敬老师,待人处世稳重,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成绩不理想,但心态成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一门技术,以便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二)来自特殊家庭的特殊生
特殊家庭,指的就是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变故,成为孤儿,或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般由奶奶爷爷或亲戚照顾。他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往往会变得倔强、暴躁、自卑,不相信别人,独来独往。
(三)成绩、品行都欠缺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通过违反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的方式去吸引大家的关注。很多学生还存在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
在进行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比如一部分技工学校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但不乐于接收枯燥的动作要领讲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动作要领讲解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参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过分地强调自我而忽视了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三、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以“三步上篮”为实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合作学习必须以个体学习为基础,而且它的合作效果必须通过个体学习而起作用。怎样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发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明确目的可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就是三步上篮。
(二)老师示范,激发兴趣
老师要讲解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技巧及在实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结合亲身示范或通过观看三步上篮教学图及分解动作,边示范(观看),边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分组
合作小组要求小组的成员要具有异质性,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学生性别、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时选好小组长。
(四)进行活动与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徒手三步练习、接同伴球三步上篮练习、自己运一次球三步上篮练习和从三分线外自己运球三步上篮练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练习的动作要领及技巧,可以讲自己的体会。练的好的,掌握快的学生可以指导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分享成功。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展示。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1)怎样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见解;(2)怎样发言: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表达完整,语言简炼且突出重点;(3)怎样交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情感。小组内成员之间友好、互助、协调,共同感受在合作学习中的进步和乐趣。
(五)评价与交流
效果展示完后,先小组内部进行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做统一评价,而作为成长中的群体,适当的评价肯定,可以增强其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成功,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高,积极性强,掌握动作要领快,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意见,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技工学校体育合作性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一)合作性学习的优点
1、有利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影响学生思维技巧获得的主要因素有:学生讨论、明确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把方法和策略语言化以鼓励后天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小组讨论,比讲座更有效地促进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参与、老师鼓励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都与促进批判性思维有积极联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对于那些讲授的学生,为了能够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对学科积极态度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性学习比竞争和个人化学习更能促进对学科领域和教学经验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所学学科更持久的热情。
3、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形成凝聚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水平,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相互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积极地关系会产生以下效果:减少旷课;增加学习的承诺;加强承担困难任务的意愿;增强学习的动机和毅力;增强满意度和士气;增加忍受痛苦的意愿与成功的迫切感;增强学员之间合作能力形成较强的团体凝聚力.
4、加深对同伴重要性的认识及对老师更为积极地评价
在与同伴相互作用时,可以从对方身上直接学到一些从成人身上学不到的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和问题。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手段时,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然后继而讨论。这样比讲授和全班讨论能产生更多的个人的、非正式的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5、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
合作精神与大量的心理健康指标有正相关。如情感的成熟、调节良好的社会关系、强烈的个人身份、对人的基本信任和乐观精神。
(二)合作性学习的不足
(1)在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中,有时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意见,大家都不想让,最后导致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这样容易忽略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
(3)合作性学习把不同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小组中处于主要地位,他们成为小组中最活跃的分子,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处在从属地位,失去交流学习的表现机会。
五、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实际运用合作性学习
(一)做好课前设计与分组
老师在课前要根据上课要教授的知识与动作技巧,要进行合理的课前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应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确定出合理的方案。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内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利用教学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要让学生明确运用合作学习时,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才能很好的完成小组任务。
(三)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加强指导与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教学之前,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小组负责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组不同成员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等。因此,体育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既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合作性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之首先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合作技能的重要性,训练学生接受他人见解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技能,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实现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化,体育教师要利用学生合作的机会,教育和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学生通过体育课教学,既掌握了体育的知识和技术,又从中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教育与启示。
(五)把握好集中与自主
前言
电费回收面对着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繁重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果,要实现100%的回收目标,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在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工作思路,正确处理好电费回收和优质服务之间的关系,取得客户的理解与支持,才能及时、足额地把电费收回来,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基础保障。
1 目前我国常用的电费回收方法
发电输电和用电是三个同时密不可分的环节,应该自始至终都保持必要的平衡,所以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产品应该有特殊的收费方式。用户可以提前使用消耗电能,工作人员根据用户的用电量进行电费的回收工作。电费回收不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情,而且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我国常用的几种电费回收方法,具体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1 几种常用的电费回收方法
电费回收方法 优点 缺点
柜台座收 历史悠久,秉承传统,符合客户观念,缴费直接。 收费高峰期,收费营业厅人满为患;找零问题繁琐复杂;部分用户缴费时间冲突,路途遥远;现金管理不便。
上门走收 客户至上,关心客户,解决客户缴费难的具体问题,节约客户大量时间。 资金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管理不方便,极易造成营销内部的漏洞。
电费划拨 实现用户、电力、银行三方面协议,减轻存款缴费的次数,减少柜台压力,避免收费风险,规范管理制度。 客户观念难以转变,银行的积极性差,管理不方便,资金投入费用大,银行中介费用巨大,成本投入大。
银行实时代收 方便了客户缴费,扩展了收费点数,减轻了柜台压力。 银行现象较多,银行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技术层面得不到保证。
农村电费买断 电费回收风险低,农村电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加。 风险问题较大,服务问题得不到解决,深层次问题被掩盖,暂时缓解电费回收的表面问题。
表1中知识罗列出了几种常见的电费回收方法,实际生活过程中,还有其他更多的电费回收方法。比如电费预交预付制度、社会有偿化收费制度等等。不同的收费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其相应的缺点和优点也是同样明显的。每一种收费方式其利弊个不相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发展为电费回收提供了新的收费渠道和方法。收费方式的改变和新技术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扬长避短,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缴费方式,提供优质化服务。
2 电费回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 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行政干预是电费回收困难的外部因素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产品,其回收制度有所不同。比如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被迫关闭,但是其拖欠了大量的电费,不能及时得以回收,形成坏账私账。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干预现象严重,比如某些企业公司依仗着政府扶持政策,拖欠电费,当电力企业实行停电催费时,政府借着各种理由强行要求供电企业供电。电力企业为了保证企业效益为电费回收作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政府行政的干预下,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2.2 法律漏洞和缴费意识薄弱是影响电费回收的重要原因
我国为电费回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但是还是不够健全和完善,比如《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中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国长期实行“先用电,后收费”的缴费意识,电力企业承担着绝大部分的风险,用户在用电之后逃避电费的缴纳,电力企业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补充,造成了资金缺乏,影响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十分严重。 有的用电单位是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善,无力调动资金缴纳电费;有些用电企业故意拖欠电费。这些企业并没有将电费纳入企业成本,这样不可避免出现电费回收难的问题。
2.3 责任难以落实、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电费回收困难的内部因素
电费回收责任难以落实到人是我国电费回收长久以来的难题,基层单位之间、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责任不落实,工作重复,出现问题的时候相互之间推卸责任,实际操作性不强,管理不健全,措施不够细致,对员工的考核制度不完善。另外,电力企业对用户了解不够,并不能完善用电客户的具体信息,比如资金情况、信誉问题等等。相应的,在出现电费回收问题的时候,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和准确的对策,比如信誉好的企业因为在资金周转问题不能及时缴纳费用,电力企业不应该停电强行收费,而是应该相互协商,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2.4 缴费方法不完善是造成电费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主要的电费衡量制度是通过抄表方式来获取的,这样极易出现漏查和错查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费回收工作的顺利完成。 当用户对用电费用产生怀疑的时候,极有可能拒交电费。 电力企业对用电客户评价和管理不够,对用户欠费的情况分析不够。 另外,我国缴费网点较少,缴费渠道不通畅,电费缴纳营业厅的工作压力难以得到缓解。 虽然电力企业采取了其他的方式避免电费回收问题,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比如银行代收方式中银行工作积极性不够。
3 做好电费回收工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3.1 全面落实责任分配制度,增强领导组织能力
层层落实责任,电力企业应该及时向下属部门做到任务分配,实现纵向和横向的责任分配。 明确不同部门的第一责任人,完善电费回收制度,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将不同等级的电费回收指标落实到人,实现电费回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电费回收的风险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比如实行定期电费回收评价制度, 对每一阶段的电费回收情况做一个健全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及时查缺补漏,及时调整。实行员工激励政策,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
3.2 提高营销水平,采用新的收费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电力企业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比如采用短信提示功能,加快远程抄表的建设进度,减少在途资金。使用新的电费结算方法,比如对于大型用电单位可以实行分期缴费支付,对于中小型用电用户可以采用预交费管理制度。增加收费站点,建立二、三等级的收费站点。积极扩展用电合作渠道,全面接触用电客户,不断丰富收缴费用制度和方式,进一步扩宽收费方式和渠道,比如电话缴费和网上银行等等。将社会化收费方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用户的电费缴纳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缴费方式。
3.3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增强电费风险防范
全面深入健全法律规章制度,让电费回收遇到的问题都能依靠法律的途径进行解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尽量减少政府形成干预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深入开展电费回收风险的评定工作,将拖欠电费的现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全方位全过程的评定风险管理工作,形成一套高效率的风险评级制度。深化服务质量,加大电费回收的宣传力度。电力部门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进行电费回收宣传,比如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宣传途径。另外,电力企业应该深化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促进电费回收,优化服务流程,严格控制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抓好队伍建设,整体提高队伍素质和执行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教育培训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面对新形势,当前新闻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观念上缺乏深刻认识。一些新闻单位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加强人员培训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的管理者甚至对教育培训存在偏见,认为业务工作是第一位的,教育培训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少数新闻单位人员对培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肤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织上缺乏严格管理。首先,在培训的安排上,新闻单位相关组织部门对培训目的、类型等把握不清,缺乏科学周密的系统规划,培训决策容易简单化和随意化;其次,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纪律,参与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态度不端、纪律松散的情况时有出现,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严重。培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推进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新闻单位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从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工夫,而是片面追求规模和形式,忽略了培训的实际内容。这导致培训的内容宽泛与空洞,既无任何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与单位的实际业务毫无契合点,与培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培训方式枯燥单一。灵活多样的方式是培训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前,一些新闻单位不重视培训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着多年的老套路,拘泥于课堂、讲座等几种有限的形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常常是以会代训的短期行为。在培训班次的设计上,也没有充分结合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岗位职责等特点合理安排培训班次,“一刀切”和“一个方子吃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当前新闻单位的培训考核在多数情况下成了一种形式,培训人员“宽进宽出”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针对培训的考核不很严格,培训考试要么开卷,要么象征性地写篇论文,而管理部门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培训的考核结果仅凭印象判定,主观臆断成分居多。这种“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考核机制,不仅挫伤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削弱了培训自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成为当前新闻单位改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针对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新闻单位必须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深化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新闻单位负责人要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对新闻单位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育培训工作当做一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单位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培训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在新闻单位内部宣传“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完成由被动组织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加强协商与沟通,统筹安排、交流信息,共同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需要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以及年度培训计划,从宏观上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部门需要严肃培训纪律,努力杜绝培训期间的各种违纪行为,为培训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积极革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培训的内容选择上,要能够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联系,与新闻单位自身的业务发展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要对单位自身业务的开展有帮助;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可操作性,能够迅速被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努力摆脱大课堂的固定形式,多运用集体讨论、小组辩论、师生互动等方式,适当引入网络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和多样。同时,结合学员实际,大力开展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常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一、会计监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法规条款不健全
“会计人员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要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不能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财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等。而实际工作中,有的会计人员如果向有关部门举报单位内部的违规问题,无疑会受到管理当局的打击报复,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位置;有的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会计人员不能保证会计资料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还有的会计人员就是单位行政领导,他们必视自身利益高于一切;更有一些单位负责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指使会计人员认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剥夺了会计人员独立工作的地位和基本条件,不得不屈就苟同。
(二)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并忽视学习,有意违纪等原因,使得许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极不规范。比如,科目设置不符合规定,随意印制会计记账凭证、不记发生额只记余额、结账不符合要求、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不按要求定期对账等。
(三)会计监督不给力
有些单位为了局部利益,甚至是为了个人利益,领导与内部会计人员共同勾结,采取违纪违法手段,提供种种虚假的会计信息;或是为了急功近利,骗取荣誉,骗取投资者信任;或是为了掩盖其挥霍浪费,经营不善,甚至将企业资产据为已有等败德行为;或是为了偷漏国家税款,私设“小金库”等。截至2010年12月10日中央和地方组织的专项检查中发现,全国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设有“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49亿元。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一是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建立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三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法力度,加重违法、违纪成本,增加对受害者的赔偿责任,真正使造假者罚不起、赔不起。不仅要处罚违法违规的企业,同时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及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真正触及造假者的痛处。四是加强新闻媒介对违规企业的曝光,同时加大对守法企业的宣传力度,弘扬正气。最后,出台《会计信息质量法》,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实施,增强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会计管理体制
一是强化会计组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制止行政长官及企业领导者干扰会计工作,授意、指使会计人员捏造会计信息的违法违纪行为,以最终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信息漏洞。二是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立、公正的中介组织的地位,排除行政干预,使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单位。三是整顿、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真正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卫士的作用。四是建立会计行业管理中心,把会计人员纳入行业管理轨道,促其自觉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的约束与管理,企业则在行业规章许可范围内自主选聘会计人员。
(三)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一是有针对性地逐步改善内部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讲究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建立一套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评价作用。二是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在行业自律性组织内,约束自我,净化队伍,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三是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新体制,突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宏观管理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便于注册会计师行使职业自我管理权限,同时制定和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四是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要在单位内部实行内部控制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力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从治理企业环境、建章立制入手,新建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审批,原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建全者,年末审计一票否决。
(五)科学处理相互关系
一是处理好单位负债人与单位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关系,使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各负其责共同遵守《会计法》有关规定。二是同时处理好外部会计监督与内部会计监督的关系,形成内外联动、相互制约、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既降低违法违纪行为,预防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贪污腐化,又提高外部会计监督的效率。三是处理好社会监督与目标监督的关系,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监督的作用。四是处理好政府各有关会计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监督检查部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对已经做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复重查账。
(六)提高会计队伍素质
一是较强的法制观念。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工作,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二是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四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电算化技能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之成为制度。五是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晰的理解力及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今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要依托于科技与信息而展开。新时期的到来让农机工作者不得不思考,新的时期的挑战与机遇。农机推广是将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生活当中,让百姓们受益的同时提高农业综合效率,服务“三农”。本文作者结合着自身经验,主要来谈一谈,农机推广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仅供大家参考。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1 推广体制
过去大多数地方在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主体多为农机推广部门本身,整个过程由农机推广部门自身开展实施,由农机部门单独操作。这种体制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管理和开展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这种体制会形成人们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很大,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速度和需要。因此就需要打破常规,寻求创新之路。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应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时刻转换推广观念打破原来的桎梏,寻求新时期的发展方式。进入新时期以后,各地涌现出很多的“民间组织”,多是以协会和农机合作社的形式出现,其中也包括一些农机企业带头的模式,这种模式就非常受欢迎,作为农机推广部门也要参与其中,形成链条,互通有无,可以有效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另外可以做一做农机科研单位、农机企业、农业专业大学、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相互之间的工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各显神通,积极有效的推广农机技术,变人们的被动为主动,将会有效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推广经费
从实际情况了解到,部分地区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专项的农机推广经费得不到安排,因此,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九台市的农机推广力量明显匮乏,投入的推广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因此,农机推广部门要多和政府沟通,充分的开展自身工作。另外,自身也要积极努力的寻求创新,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不能安于现状,要从自身做起,发挥农机部门的作用。
3 推广人员
新世纪是给有才能的人打造的天地,不积极学习,不给自己充电就要落后。由于农机推广部门有很多人是技术性人才,导致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也差,所以农机推广队伍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人员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因此在农机化发展的今天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农机化发展工作的滞后。
因此,农机化推广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也必须提高。这就要求部门更要积极组织专业培训,给农机推广工作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要在思想观念上,培养创新型人才,紧跟时代脚步,有助于保障开展农机推广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另外农机推广部门也要积极纳入新成员,最好是本科或大、中专毕业的工作人员,便于与时代接轨,更好的开展工作。
4 推广信息网络
推广信息网络发展滞后,从现在来看,这一问题在因乡镇农机推广中比较常见,乡镇一级农机推广信息渠道相对闭塞,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不够完善,有才能、有技术、懂网络建设的专业型人才配备不足,导致供求信息掌握不及时,新技术、新机具、新信息不能通过网络平台得到有效传播。同时农机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难以找到发展农机化的轻有为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一线推广队伍。网络信息,媒体平台利用的不好。
面对这一问题,要解决网络信息工程建设问题,配备专业型人才专门负责网络信息的搭建与完善。另外一定要充公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建立农机推广信息专栏和畅通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通过农机推广网络,农机推广人员可以向农民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推广适用的农机产品;农民可以依靠农机推广网络找到自己需要的农机产品;依靠农机推广网络,可以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农机生产和研究部门,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做到互通信息,提高推广效率。另外也要提高农机推广部门人员和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热情和意识,从思想上转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 刘峰,陈建,杨明金,等.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9(11).
[2] 宋守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02).
[3] 何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技服务,2011(03).
[4] 张金艳.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吉林农业,2011(05).
[5] 张吉营.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02).
[6] 王俊海.乡镇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09(07).
关键词 档案信息宣传;问题;对策
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对信息宣传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但在一些基层档案部门受客观条件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信息宣传工作始终滞后于档案业务工作,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档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档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得不到各类媒体的关注和褒扬;同时,通过宣传达到档案工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档案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提升等目标。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发挥好信息宣传工作引领引导、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基层档案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当前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人员更换频繁。近年来,基层档案部门受人员编制、岗位待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档案人员很难稳定。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每两三年甚至每年都要进行更换,难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影响了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宣传力量比较薄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人员一岗多责的现象比较普遍。繁杂的日常事务牵扯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没有时间走出去深入、全面地了解区域内的档案工作情况,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性的工作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为进行及时、客观、深入的报道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遇到大型的节庆活动,宣传报道人手不足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三)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媒体受版面和发行范围的限制,信息容量和受众相当有限,而电视、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却拥有海量的信息容量、实时的传播速度、数以万计的固定用户,宣传效果优势明显。但是,据笔者了解,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宣传方式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尚处于起步阶段,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尚未形成。
(四)宣传内容略显偏颇。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历来都是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对外宣传上,倡导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既要真实报道档案业务工作的重大业绩,也要全面反映档案队伍建设的良好成果。但在一些基层档案部门,往往突出纯业务建设和其它中心工作的报道,对于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和新兴的档案登记备份和档案文化建设等工作则反映不够,宣传力度不大。
二、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影响和制约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部分基层档案工作者认为档案部门主要负责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为社会各界提供文档服务是其主要职能,信息宣传不过是一项辅工作,抓得再好也无多大意义。笔者分析,存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宣传是一项“软性”工作,不如从事业务工作见效快,信息工作抓与不抓无碍大局;另一部分人认为信息宣传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丢掉,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只能算“二流角色”,工作再出色也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
(二)缺乏高素质的写作人才。当前,基层档案部门从事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缺乏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的基本素质,即使工作热情再高,但写出来的文章或信息没有理论深度,抓不住重点、接不到地气,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基层档案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撰写信息质量不高,真正进入领导决策层面的较少,工作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三)缺乏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一些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不太理想,通常是几个人共用一间办公室,人来人往,环境十分嘈杂,工作思路和写作灵感经常被打断。
三、做好信息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
面对当前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从提高基层宣传工作水平的角度谈几点拙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到位,行动才有方向。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信息宣传工作,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档案部门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加强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领导,及时帮助破解工作难题,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其次,要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对信息宣传工作的认识,教育和引导他们改变重业务轻宣传的错误认识,鼓励那些工作经验丰富、文字功底扎实的工作人员到宣传一线去,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通、反应敏捷的信息宣传工作队伍;再次,要提高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让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前途、在物质上尝到甜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宣传工作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二)建章立制,加强管理,着力构建工作网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做好基层档案信息宣传工作,关键要建立一套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靠制度推动工作的工作机制。一是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既要从宏观上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又要从微观上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分解,使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抓好工作网络建设。要利用制度把信息宣传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把工作触角向基层单位延伸,建立起纵横结合、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的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动、内外配合、广泛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三是抓好督查机制建设。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把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岗位目标管理,采取月检查、季分析、年评比等措施,进行严格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并根据工作实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充分调动广大信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写稿,好稿见报,多写多得”的良好机制,积极营造“大宣传”的工作局面。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质量,协调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维护工程建设合同各方利益,对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1 监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工程监理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对其制定的法律法规至今为止不过二十多年,在最初的监理工作中,其主要意图是对工程的投资、进度以及质量进行监理,全方位的控制工程的质量。也就是说,对于工程的监理工作应该是从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然后在设计和施工进度中对其进行监理,只有对其进行全程的监理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发挥监理工作的功能,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工程的监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理,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却鲜有用到,致使监理工作发挥不够全面。在我国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工程监理工作也都有所涉及,但是大多数还只是以质量监理为主,并且在监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严重的影响到监理的效率。所以说对于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这是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1.2 单一的监督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设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监理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无法对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有效控制。监理的三控职能被大大弱化,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前期咨询、勘察设计、设备采购等内容基本不涉及,正是由于对前期阶段监理的缺失,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和健全,直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去控制,成本预算超出范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时候大大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
1.3 工程监理对业主行为无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从理论上讲,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对业主缺少规范,往往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1.4 社会对监理工作存在偏见、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机制不配套原因,使原本监理单位的职责多被拆解,该做的没做够,不该担的却担着,从我国实行工程监理制到现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但没有认识到工程监理能够帮助他们减轻工作负担、确保工程质量,反而错误的认为实行工程监理制削弱了他们手中的权利,产生抵触情绪,无形中对监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5 工程监理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监理队伍的组成上,目前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在设计、施工单位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人员,虽然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充沛的精力,对于新知识接受的很慢。二是一些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改行为监理,而监理单位没能及时给予他们业务培训,再加上自身不具有自学监理知识的能力,因而,这些人只具有一定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而对监理知识极其匮乏。
2 解决途径与办法
2.1 国家应加强工程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现有的对工程的监理工作制定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倾向于对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片面的重视质量监理,而忽视了其他过程的监理工作,致使监理工作不够全面,在执行的过程中,认识也会存在偏差。所以说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现有的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的完善,适应现阶段的工程建设形势。
2.2 企业应建立标准和工作规范。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监理标准和工作规范。但除了自身完成相应的专业服务外,还要担当起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负起组织协调等主导作用。因此监理单位应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并且更为严谨的业务标准和工作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应该和企业自身的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体现自己企业的文化和精神设计,成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另一重要资源。
2.3 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协调,使监理具有和谐性。加强沟通,取得项目参建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监理工作环境,是监理工程师重要的工作之一。首先加强与项目业主的沟通,取得项目业主的信任和支持,创造良好的监理工作环境。其次,加强与承包人的沟通,监理工程师的指令、要求和意见,都要通过承包人去实施,严格监理的同时,应加强与承包人的沟通,寻求承包人理解和支持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监理工程师价值得到体现。第三,加强与监理内部的沟通,各监理人员之间加强协调、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对提高监理的威信,促进监理工作,减少监理内耗非常有必要。
2.4 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监理工作需要。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服务,监理单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采取积极的措施,引进急需的人才去实现专业功能配套,功能补全。还应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和开拓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理人员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监理服务。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