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6: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素质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应是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等。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评价事物或思想意识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的基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企业职工的强有力的粘合剂,团结员工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引导学生对企业的价值观念有相应的认识,使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价值观念尽量保持一致。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分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就属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某些具体领域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除了受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外,主要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的道德原则。企业的道德规范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属于社会整体的道德范畴。

(三)企业精神。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风气,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通常以厂歌、厂训、厂标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精神是使企业职工内心一致、共同价值追求的外在表达,对企业员工起着凝聚、约束和教育的意义。

(四)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产品的定义是:“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供人取得使用和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怎样的占有率,以及在该行业中的口碑等,是企业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方面,是通过企业产品了解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关键点是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为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做准备。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结构中。对高职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课程,也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把企业文化要求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自觉地培养出适应于企业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二)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主要在于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机地将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相融合,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达到企业的素质要求。

(三)实地观摩。

实地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多形式开展教学。实地观摩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产品基地、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四)案例讲座。

案例讲座是重要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创立了“案例教学法”使美国的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方法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案例讲座是以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没有统一答案,尽量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把企业文化贯穿在案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遇到道德与利益冲突的局面时,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五)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主要是创建模拟教学活动,就是人为的假设一些工作的场景或条件,让学生以工作者或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实践,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强有力的竞争者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所在。

(六)创业实践。

目前在面对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依托第二课堂,重点是发展非专业素质。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实践是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市场,通过创业认识到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应有的职业素质,学会管理与合作。

篇2

笔者曾连续两年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在对“专业培养目标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15.7%,比较了解的占38.6%,有57.7%的学生不了解;在对“专业核心课程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学生只占22.9%,比较了解的占32.9%,不了解的占44.3%。由此可见,学生在校三年中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普遍比较模糊,难以激发起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职业目标,才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然而,相当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考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甚至有两三成的学生到毕业时仍未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对有意向从事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任职条件”都不清楚,往往只看重企业所处地域、工资待遇等。有一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频繁地跳槽,除了追求高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三)学生对职业自我了解不全面

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择业观的模糊。另一方面是对自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缺乏全面的认识。笔者对上述院校的部分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对职业自我的认识”的调查,其中:对“职业兴趣”有25.0%了解,30.7%比较了解,44.3%不了解;对“性格特征”有31.5%了解,33.3%比较了解,35.2%不了解;对“职业目标”有22.9%了解,31.4%比较了解,45.7%不了解。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目标都缺乏了解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又怎能去理性思考?又怎能树立起科学的择业观呢?

(四)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养成认识不足

笔者在对上述院校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的学生只占二成,从未考虑过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的占到四成;在选择辅修专业课程方面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无目的性,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挣学分;经常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占8.1%,偶尔参加的占33.7%,从来未参加过的占58.2%;经常参与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占16.3%,偶尔参加的占45.1%,从来未参加过的占38.6%;在是否进行过有关职业调研方面,有过多次的占5.7%,偶尔进行的占38.6%,从未做过的占55.7%;在参与职业活动的方面,较多参与的占14.3%,偶尔参与的占38.6%,从未参与过的占47.1%,这导致很多学生走进职场后缺乏必要的职业情感认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五)学生对就业与择业问题的考虑滞后

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准备”调查时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从入学时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近三成的学生从二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而高达65%的学生直到临近毕业顶岗实习时才开始考虑。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与择业问题的考虑明显滞后,这也说明了近80%的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内不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就业与择业做相应的准备。因此,很多学生等到临近毕业时,坐等校内外招聘会,满世界投简历,对自己的就业与择业问题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

(六)学校职业指导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指导普遍存在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尤其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忽视了职业指导的教育培养功能,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指导形式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在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在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多,社会专业人士少;指导内容相对陈旧,方法不够灵活,职业心理测试与辅导及职业生涯系统规划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不足,也就不可能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与设计。

二、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自身缺陷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规模迅速扩张,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给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科性过强。从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与形式、评价方式与运作机制,一直难以摆脱本科教育学科性强的烙印。第二,职业性较弱。理论教学与有限的校内实践教学相结合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普遍做法,实践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计划性过强。超前性制定教学计划,执行过程缺乏动态调整,教学过程的过于模式化,教材选用标准化,毕业环节的形式化等。第四,市场适应性较弱。盲目开设专业,导致了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毕业生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矛盾,职业技能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办学机制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政府调控缺失、办学主体单一、产教融合功能低下是目前高职院校运行的普遍状况,因而表现出培养模式单一、办学机制僵化、缺乏应有活力的现状。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调控缺位。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首先要跳出“自我”的圈子,走开放办学、社会化办学的路子。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有义务按照市场规律界定高职院校以外的各类教育主体的职业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就业服务功能及利润收益功能。还应为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政策(办学许可、收益分配、师资培训及聘任等)支持。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说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工学结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的道路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价值。第三,产教融合依然停留在表面。校企双赢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然而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过分强调设备的无偿援助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忽略了对企业文化、企业实境、高素质师资的培养,从而导致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的局面,无法达到职业熏陶、真境实做、真题实战的应有效果。

(三)教育资源缺乏加大了职业素质教育难度

职业院校本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短缺,实训条件(基地)不足,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材体系亟待完善,职业技术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对应的考评体系有待健全与完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仍需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大量可利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环境由于政策层面的原因并未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条件、大批“双师型”教师(高级技术人才)、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等等,这一切社会可利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亟待合理配置与利用。

(四)专业教师在教育中的缺位影响了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还停留在简单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专业教师作为本专业的业内人士,其言传身教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内往往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择业、就业,那么在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这种较好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效仿诸多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完成教学任务则离开学校,平时学生也很难见到,缺乏应有的交流与引导。因此,学生除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与少有技能外,很难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业界动态、技术前沿等关系职业养成的职业信息。

(五)学生自身的不足影响了职业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

当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很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家庭、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与以往发生很大的变化。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艰苦朴素作风淡化、政治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缺少奋斗的激情、个人功利主义倾向浓、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注定了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困难重重。

篇3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与企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根据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和数量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高职院校以学生工作为目标导向进行教学,但教学的重点停留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上面,暴露出高职院校不重视或直接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弊端。因此,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短板,需要进行改变和不断的完善,才能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提供助力,以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探析。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育人为本,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就业问题以及短期利益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掌握一门技术,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各项技能,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慢慢体现出来,进而极大的限制了高职学生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需要认清目前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

1.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重视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而有部分人觉得它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院校领导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学校在安排课时以及设计课程时就出现偏差,只是简单复制、粘贴以往的职业类课程,且占比例也比较小,内容也较为陈旧和乏味。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同样重视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而没有专业的职业类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不会太高。与此同时,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没有深入到专业技能教育中,其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从上述分析可知,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投入较少,必要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健全,软件配置严重匮乏,最终导致他们的职业素养较差,在工作上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1.2高职院校课外文体活动缺乏职业性

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内涵丰富的文体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导致学校在组织和安排文体活动时,活动内容过于单调,缺乏一些职业性的元素,使得高职院校文体活动的教育收效甚微。例如,在学校组织一些晚会上,学生的节目更多的追求一些酷炫的街舞、摇滚乐队以及博人眼球的一些浮夸表演,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而那些篮球赛、足球赛等体育比赛更多的停留在名次的争夺上面,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文体活动从内到外都缺乏职业气息,没有职业文化的渗透,学生缺乏学生职业素质学习的机会。

1.3高职院校缺乏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气息

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环境塑造方面有所欠缺,职业底蕴较差,缺乏一些时代性的新鲜宣传标语,宣传板报长时间不进行更新,且学生对此类事情参与度不高。此外,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支持,对学生的约束不够强,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环境诱导,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今的人们变得更加浮躁、急功近利,高职院校所招收大部分为学习成绩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学校里形成的氛围更多是生硬的技能教学,以及功利的考证形式,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里,课后的大部分学生组团去网吧打游戏,部分学生则拿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看网络小说,很少有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特别是对那些经典名著却很少去阅读。

2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才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不是手足无措的茫然应对。因此,只有将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沟通处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德智育的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方法。

2.1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全面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改善当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匮乏的问题。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首先是通过会议、宣传等方法,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意识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整个学校都意识到学校要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大改良,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而针对职业类的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学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职业类教师,增强教学力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重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高职院校应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技能教育模式,新增一些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例如,民族文化课程、音乐鉴赏课程、文化修养课程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规定学生至少选择一门课程来进行学习。从职业教学来说,教师在开展技能教学的同时应融入一些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例如,鼓励学生互帮互助,组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而针对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期末成绩考核形式,积极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新增一项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实践以及职业精神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教师应重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通过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教师评价来按比例的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能够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

2.2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可以提升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氛围不强的问题,一是可以借鉴一些重点名校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进行完善,让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更加规范科学,实现髙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比如在高职院校校园内张贴校训标语,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本校职业素质教育内涵,使得他们可以在潜移默化感受到浓烈的气息;二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进去图书馆阅读,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对于班级宣传工作,可以规定板报的更新时间,严格把控板报的宣传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收集板报内容、书写或刻画板报,提升整个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气息;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贴吧等站点,进行引导和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设置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知识的普及,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整体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营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校园气息,让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作者:于佳平 单位: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梅,陈静.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7).

[2]王丽梅,于佳平.项目化教学法对提高高职学生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的应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为例[J].鸭绿江,2015(07).

篇4

1.2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在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前提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和外在品质与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内涵和特点主要包括: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隐性素养为教育和培养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以渗透式培训模式前提下,积极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活动,以高校为主导,同时综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2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资源优势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跟上时代脚步,为教学一线服务,发挥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

2.1文献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古今中外、众多学科门类文献资源,既有书刊、报纸等纸质文献,又有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由此构建形成的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2.2环境资源优势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外檐典雅美观,内檐舒适和谐,书架、桌椅设施整洁,文化氛围浓郁,人文环境优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内部还设有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能够为开展文化交流、展览、讲座等提供幽雅的环境。

2.3技术资源优势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不断更新现代化设备,普及电脑和网络,开发利用图书管理系统,联网查询,开展馆际互借。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特色网络资源数据库,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特色资源服务。2.4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及学校重点学科相关专业的高学历、高学识人才,使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实了人力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取和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

3高校图书馆推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高校图书馆要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图书馆员想要“育人”,就先要“正己”。而馆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起着育人的主导作用,其坚定的职业态度、饱满的精神状态、高超的专业技能将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馆员传递的文献信息本身。同时馆员还要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必须一专多能,不仅具备一定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成为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既熟悉图书馆内部管理又善于外部社会交往的复合型人才。馆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熟练馆藏排架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不用查号就知道书籍所在位置,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保证高效完成工作。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学识广博、熟悉业务,涉猎各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知识与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能,从容应对来源广泛的各类咨询问题。另外,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图书馆员不仅要与书刊、读者交流,而且还要通过计算机及网络为读者传递信息,提供服务。

3.2优化馆藏资源图书馆要结合学校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不断补充整合专业系列参考文献,按照学科分类收藏,形成专业特色书刊阅览室,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图书馆要定时与学科带头人及任课教师取得联系,采购教师认可的、能反映先进科技、文化成就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还可以搜集有关企业简介、产品介绍、工艺标准、生产流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招聘信息等方面的书籍、资料,使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具体的生产、管理知识,为职业规划做好知识储备。

3.3开展导读服务导读是指图书馆为使读者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读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读好书、提高自学能力和查找研究文献资料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工作,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图书馆的幽雅环境和开阔空间资源,开展书评、展览等导读服务;聘请社会名家、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等开展“成功之路、成才之本”等专题讲座,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和技能的要求等。

3.4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是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以及获取并利用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提供了良机。而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图书文献的分类原则;通过馆员讲解,掌握各种文献的检索方法和技巧。

3.5开展学科建设跟踪服务近年来,图书馆为满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培养了学识资深的学科馆员。他们既具有学校专业学科背景,又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具备信息检索能力。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优势,深入了解对口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及科研状况,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信息参考咨询及个性化服务,有效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加强学生信息需求的沟通,积极开发本学科知识信息资源,组织专业课程资源配置,提供准确、及时和高质量的参考咨询指导,与学科教学人员共同承担大学生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篇5

教师要有经常反思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中,多视角和多层次地分析和反思。反思能力可通过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观察与分析教学等方式进行培养。

1.2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成功教学,使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效果,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和控制调节,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的教学能力的调节中枢。培养教学监控能力的实质是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自我评估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教师修正和控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敏感程度。

1.3教学探究能力

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的问题进行授谭,在理论指导下,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指导教学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体现教师思想的灵活性和深度,来反映教师独立思维的创造性。

可通过教学实践和课后学生的疑问中进行培养。

1.4良好的科研素养

教师的强烈科研意识可以使其掌握科研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掌握科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题的能力。教师之间要有相互合作及时沟通的能力,集体背课,扬长补短,资源共享,一起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2.1提高文化素质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包括数理化和文史地的知识,还包括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观念。教师除了要掌握所教学科基础的理论,还要掌握文、史、哲等学科的知识。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每个教师义不容辞。只有教师具有文化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地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2.2加深专业理论知识

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所需相互联系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知识构成。如教师专业知识不精深,会影响到授课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可理解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爱好和信念。学生随着知识的加深,求知欲望也不断地增强。如教师吃老本,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所以,必须对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和加强,在职进行学习,加深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2.3参加培训

篇6

通过前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发现中等职业中学学生由于生源的原因呈现出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再加上许多年青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利用情感和社会形式来引导学生。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大。通过认真的反思对以前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班内大小事务皆由班主任包办管理力量过于单薄,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二是,学生被动接受管理,师生双方处于“管”与“被管”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有的学生不愿接受管理甚至与教师搞对立,这种反弹现象的出现使管理很难奏效;三是,单凭热情一味苦干,缺乏统筹计划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又忙又乱,疲惫不堪而收效甚微。反思之后为打开班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我借鉴了一些先进经验,开始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性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职业中学学生出生社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挑战做好准备.

二、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全面公示、规范行为、增强班级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室里设置公示栏,将国歌、校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班规、班委干部名单、学生职责、获奖、好人好事、各种违纪各类、考核结果都张贴在公示栏内,让学生一目了然。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这样一来,谁都想在表扬栏内为自己增光添彩,谁都不愿意在违纪最差栏中“榜上有名”。这样,既增强了管理透明度,也美化了教室,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进取精神的增强,有利于科任教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分责设岗、竞争上岗、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设置班、团委干部人员岗位。并将班内事务进行分组分块管理,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同学们对参选者提出意见。竞选时,先由竞选者在讲台演讲,最后由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进行选举。

将班、团委干部选出后,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门窗、电视机、饮水机、扫帚等都落实专人管理,校徽、团徽、长发、礼仪也不例外。为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管理水平进行了综合考评,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若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与操行分挂钩,并在公示栏内张榜。为提高管理员的积极性,在主管班干的同意下可以申请“换岗”。对工作效果差的,也有可以调整。对本周的工作总结采用写周记的形式交班主任处存查。一学期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换届。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演讲、协调关系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缩小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为了给同学们营造出一种竞争机制,让同学们养成在竞争中生活的习惯。把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组长一名,组长牵头讨论出各组的管理办法报班委会审批后执行。再通过学生会、班干部、老师三结合的方式对各小组进行考评,每周评出一个最差组和一个最佳组并上榜公布。每获一次最佳组每个组员加操行1分。被评为最差组的所有同学与班主任处一起研究改进办法。每学期进行两次综合评比(综合评比包括学习成绩)期中和期末各一次。被评为最佳组的在班内给予表彰,给以适当的奖励。校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以此为根据。实行这种方式管理以后每位同学都严格要求自己,都竭力为本组获取最大荣誉。同学们在有竞争力、压力动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强了年轻心理的承受能力。

(四)、开展活动、扩展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充实课余文化生活,消除男生班的枯燥和寂寞,用每周一节班会的时间组织班上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由组织委员负责,并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总结。

1、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老师与学生一起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汇集成了百科知识题库。并仿照“开心词典”的组织形式,由主持人临时在题库里抽题。通过成功的举行了两次活动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去查阅大量资料,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让一些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精彩激烈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现在的社会竞争中,必须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在班上,以组为单位用不同的主题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的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班上的优胜者将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在出生社会后,如何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3、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健康第一”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中学生正值生长发育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本班以班内分组和班级联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各种棋类比赛(如:象棋、军旗、跳棋等).这不但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体质,还让学生养成了长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减少了学生的违纪,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五)、加强监督、落实制度、形成良性循环

篇7

二、MBA英语教学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虽然总体上来说,普通院校MBA英语教学现状还远不尽人意,但是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却比较匮乏,尤其缺乏将英语教育与提升MBA学生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实践。如何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员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如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案例教学、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学员内的在素质和能力,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评价方式,实行全面检验学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这些都是业界面临并试图解决的问题。MBA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英语水平为依据,而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在选择MBA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随意性较大。因此,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分别对华东交通大学2012级和2013级部分学员进行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以需求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融英语教学与工商管理知识教学为一体”的MBA特色英语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MBA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MBA英语需求调查与分析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Richterich首次提出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Widdowson将需求定义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需求或未来的工作需求;Brindley认为,需求就是学习者在完成项目要求之外自己的需要(wants)和愿望(desires)。收集和分析学习者在教学前和教学中的信息,是教师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为了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授课和改进教学,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MBA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想法,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对目前英语课程的评价三部分,涉及学生的性别、年龄、从事的行业领域、英语水平、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情况、学习动机和兴趣、对目前教材使用和教学方式的评价等。本次调查的学员为88人,其中56位男性,32位女性。学生总体上偏年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30岁以下的占33%,31~40岁之间的占52%,40岁以上的占15%。69%的学生在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在外企和民企等其他单位工作的分别为13%和18%,有81%的学生在本科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还有2人本科是英语专业,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英语能力的重要性,92%的学生认为“具备一些商务英语技能在工作中有明显的优势或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增强竞争实力,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工作需要、在涉外商务中更好地沟通”,“修满学分”,“兴趣”和“出国需要”。他们认为,企业所需要的MBA人才应具备的英语能力依次为“人际沟通能力”“基本商务知识和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等,希望通过英语课程学习能够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基本商务沟通技巧”“商务听说能力”“商务阅读能力”“商务礼仪和文化”“商务写作和翻译能力”,最感兴趣的技能依次为“社会交际”“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写作”“会议交谈”“电话交谈”“产品介绍”和“商务合同”。但是调查发现,仅有15%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或经常使用英语,40%的学生偶尔使用英语,工作内容主要为处理函件、接待客户或联系业务,也有少量的商务谈判、参加会展或参加商务宴会。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够丰富、趣味性差、阅读量少、实用性不强、缺少实用案例和真实商务情景,赞成双语授课和普通英语教学与模拟商务活动教学并重,希望教学形式多样,如教师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和评估的重点应该包括基本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三个方面。

四、MBA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MBA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需求,笔者在MBA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探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管理素养的国际化现代管理人才,实现MBA教育的培养目标。

1.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团队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MBA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定位为“旨在提高学员在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和定位显然与MBA教育对于未来职业经理人的要求相差甚远,MBA英语教学要求与普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要求并无明显区别,甚至要求还更低些,没有将MBA英语教学与MBA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没有体现学科特色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更新原有的MBA英语教学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应该将MBA英语教学的核心定位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管理和商务沟通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MBA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由英语教师和负责MBA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MBA英语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研讨教学内容,根据MBA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MBA学员的实际需求,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原文阅读文章和专用词汇,尽最大可能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内外教学互为补充

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背景和实践经验,尽可能将MBA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及MBA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精心挑选的最新国内外案例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围绕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社交礼仪等人文社科类内容,将语言教学和商务交际、商务知识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相关案例分析的视频资料。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阅读、翻译、写作、案例等资料上传,给出相关视频链接网站,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内外教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解决教学学时有限和学生工学矛盾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培养了在未来工作中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更新教学方法,鼓励团队协作学习,促进管理和沟通能力的有效提升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和灌输的教学方式,融合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之间语言能力和管理经验差异较大,有的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而言之无物;相反,有些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由于语言能力较弱,而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团队式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和英语沟通能力的双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学生情况组成搭配合理的学习小组,让管理经验较丰富但英语基础较弱的年长学员,与英语基础较好但初入职场的学员互相配合,一起完成教师在课上和课后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在分析案例时就可以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通过采用课堂互动、团队合作训练、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调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自主构建新知识,训练了学生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篇8

学校要真正推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就必须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办学理念,它决定着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类型和内容,决定着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学校要树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理念,并能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研究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其蕴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知识、能力、人格、涵养等,只有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思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2.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了。其中,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隐性方面的素质要求上,也就是对员工的人格修养和品质方面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学校要明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旅游专业职业素质人才。具体内容更要详细斟酌,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诚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2)具有服务和责任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具备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

(5)具有应急处事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综合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容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要包括隐性课程,要开创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文化模式,通过课程化教育模式和企业顶岗实习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能不断体验,不断进行感悟实践,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能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的方式途径,使各种方法能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发展。

4.建立有效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考评体系

要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对职业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完善教育内容方法,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考评体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知测试、行为考察、实验测试,要重视考核评价的过程性,能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为主线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篇9

二、提高高职体育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坚持健康、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目标,健康的心理、生理,以及可以适应社会都是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不但直接与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有关,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职业定向性,表明高职体育的基本原则就是职业需求满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专业设置,开展针对性职业素质开发,促进学生提高在今后的职业劳动中应该具备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加速适应各种职业岗位,保证学生身体对不良劳动环境的耐受力,防止发生职业疾病和职业伤害。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会要求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的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体育骨干分子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集体之间、小组之间开展交流与沟通活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教学的不同环节,利用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实践,在提高学生职业身体体能、心理调适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推动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真正提高。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体育属于公共基础课程,首先应该为自己准确定位,要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应该重视发挥体育在提高职业体能、树立终身体育、具有特殊身体素质、存在综合职业素质等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具有多种专业设置,职业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不但要联系学生的职业需求,而且还需重视防止出现内容泛化问题。不但要求针对性与目标性较强,而且要求具有较高的时代性与娱乐性。传统运动项目如田径和体操存在较高的锻炼价值,可以在其中选择合适的锻炼内容训练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对于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轮滑、网球和瑜伽等,当前受到人们的大力欢迎,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教学中可以应用课堂和俱乐部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四)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多元化评价学生成绩。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通常情况下都是学习时间短、体育课时少、缺少体育锻炼必备的场地和器材,所以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做到目的明确、组织严明、计划合理,在体育教学中全面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运动比赛,将体育教学课内与课外结合在一起,使体育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内教学要重视完成基本目标,要重点讲解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水平。再有,为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应在充分研究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应用的评价指标不但包括体能素质、体育理论、运动成绩等内容,而且也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全面表现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等发展情况,不但重视评价结果而且逐步应用过程性评价。

(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职体育改革的重要保证首先就是建立起一支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的观念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者,而是能够进行职业素质开发,终身体育培养,以及健康的引导者。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该认真学习健康知识与运动处方等,做到一专多能,在出现学科交叉、相互融合与渗透过程中可以正确进行教学活动以及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力争获得更多的体育经费,改善体育场地和运动设施,发挥一场多用与类群组合的作用,全面整合当前拥有的体育资源同时加强开发,大力培养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分子,使体育资源中的人力、物力、财务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10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