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04:16: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廉洁,是最基本的道德元素,也是一个人最基础的品格。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推进,从小对学生进行敬廉崇洁、诚实守信的教育,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确立公民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未来公民,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廉洁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校党支部充分利用校园主阵地开展了一系列廉洁文化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廉洁之花遍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1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落实廉洁文化进校园
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保障是制度,立足点是规范办学行为。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大武口区教育体育局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精神,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明确工作思路。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有效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师德行风建设责任制、细化操作程序。落实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代会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自查监督力度,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和年级组组长为主要成员的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制定了廉洁文化建设的工作规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学校师生中掀起一股崇尚“清正廉洁”之风。切实落实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
2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廉洁文化进校园的良好氛围
为了促进廉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在宣传形式上,我们做到:一是利用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教师粉板字,经常广播、播放、展示廉政文化警示语,做到入眼入心,让教师和学生明白廉洁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利用周一早晨升国旗仪式,进行了以敬廉崇洁、诚实、正直、节俭和有责任心为基本内容的国旗下讲话。二是办好以廉政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班级板报、宣传橱窗、校园文化墙,广泛宣传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做到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既美化了校园,又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三是以宣传橱窗为主制作以廉政警句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牌,竖立在校园中心路旁,目的是为创设廉洁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廉政文化与“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四是利用学校网站,广泛宣传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
3 以“敬廉崇洁”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出好一期以廉洁为主题的黑板报;办好以廉洁为主题的橱窗专栏;开展课外收集、阅读廉洁为主题的小故事活动;进行一次敬廉崇洁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和书法竞赛;开展“倡廉洁,讲荣辱”为主题的作文、诗歌等创作征集活动;开展敬廉崇洁格言警句的征集活动;开展“创节俭校园”体验活动,例如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校园、参加义务劳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做人的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营造环境氛围,加大廉洁文化建设宣传力度。
4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廉洁文化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寻找廉洁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充分挖掘语文、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内容中廉洁教育的资源,并抓住要点,进行有效的教学,通过课本剧表演、经典诗文诵廉洁等形式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把对学生的廉洁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当中,让廉洁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图书馆、进活动。以至“植根”到孩子们的心田。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学生的表率,在校园内逐步形成:党员干部争当廉洁自律的表率,教师争当廉洁从教的楷模,学生争当以廉为荣的好学生。
5 明廉唱廉,提升廉洁文化品味
为了提升校园廉洁文化的品味,我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廉洁、历史上有哪些廉洁文化作品和有哪些优秀人物.让学生不仅学会讲廉洁故事、唱廉洁歌曲等等,最关键的是把廉洁以及与此相关的德性融入学生心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他们抵抗各种诱惑的坚强本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小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增强广大学生廉洁守纪的自觉性,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把这种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带人社会,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品行高尚、有责任心的现代公民。
6 开设“廉政讲堂”,增强防腐能力
学校党支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日日廉洁月月讲”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学生天天宣传廉洁文化,日日做到廉洁守法。由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对全体教师、班主任对学生开设每月一次的“廉政讲堂”。学校全体教师从工作的点点滴滴处入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7 家校互动促廉洁
大平小学的立身教育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深厚和扎实的基础。
一、立身教育特色文化的提出
1.基于教育目的
立身教育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生活能力,满足今后生存和继续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又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品德良好、身心健全的人,重点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因此,立身教育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任务的实践探索,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化和实操化。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21世纪教育要让每个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要求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
2.基于弘扬中华立身文化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了立身文化。立身文化就其内涵来说,其主体是儒家道统思想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各家学说的杂陈。无论是儒、道、释,还是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构建中,都x不开立身之论。
而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立身则是一种与生命活动同在的内在渴望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立身行道,既是一生一世的事,也是每时每刻的事,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启发因素和引导因素。根据立身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立身教育主要是解决传统文化的当下实践问题。
3.基于传承地方祠堂文化
大平小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迁到邓氏祠堂,现校舍由祠堂改建而成,仍旧保留了祠堂门口的原有模样。祠堂文化有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功能,可以说,传承祠堂文化,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留住文化根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番禺区迄今为止仍安置在祠堂里的为数不多的学校之一,学校有责任保护和传承祠堂文化。而祠堂文化中道德的教化、礼规的遵循等方面的内容,也是立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4.基于提高学校办学思想
大平小学创办于1956年,六十载风雨,大平小学积淀了一定的教育底蕴,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效。近年来,大平小学以“扬尚礼崇德之风,育品格高尚新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重视书香阅读、礼仪教育和实践教育,编撰了校本教材《尚礼崇德,仰贤立品》,开展了一系列社团活动和其他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期待通过文化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文化名校,培养德、智、艺和谐发展的学子。立身教育的提出,是对原有办学思想的传承与提升。
二、立身教育引领下的办学框架建构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立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平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已经较为清晰。学校明确落实教育理念的六条路径为德育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课堂建设工程、教师成长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并形成每个板块各具特色的重点发展项目(见下图)。
三、立身教育的价值内涵
立身教育既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又有效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立身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中形成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综合能力。立身教育是落实我国教育政策所强调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探索。基于此,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身教育包含立德、立智、立艺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据这一办学定位,大平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一训三风”和育人目标,形成了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启蒙养正,立身成人”,校训“礼以立德,思以立智,趣以立艺”, 校风“正心,明理,乐艺”, 教风“厚爱,精术,雅兴”, 学风“尚礼,敏思,博趣”,一套科学合理的办学哲学能够引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校的特色建设有了灵魂,有了源头活水,引领学校的发展达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立身教育的实施路径
立足于立身教育的理念,学校通过德育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课堂建设工程、教师成长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六大板块,全面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为大平小学的每一位师生提供优质发展的教育生态。
1.德育建设工程
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开展“一日三习”的活动:朝诵、午写、暮省,倡导回归朴实的生活方式,立足实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底蕴。“一月一主题”,学校每个月份确定一个德育主题,保证德育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及品格。学校围绕德、智、艺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每学年分单项和综合两大类评比“最美少年”,这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习惯和兴趣特长培养的关注,也是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鼓励各班级围绕立身教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生态,每个班级“各美其美”。
2.课程建设工程
根据立身教育的品牌内涵,通过立德、立智、立艺三个模块,开发与实施科学的立身课程体系,培养德智兼备、才艺双全的现代小公民。立德模块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文明礼仪习惯以及善良有爱的品行的学生,让学生知德、尚德、养德、践德。立智模块通过“创思启智”和“研学启智”两大课程,让学生学与思结合,知行相辅,动脑去思考,动手去实践,增长智慧。立艺模块主要通过社团和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的才艺,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保证立身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建立了相应的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在人员、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
3.课堂建设工程
立身教育引领下的课堂,有两大主张:一是“和谐”,二是“成长”。“和谐”意味着教师们为了上好同一节课而精诚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吻合的;学生间的互动是自然而正向的;师生间的交流是通畅的。“成长”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学生层面的成长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是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教师层面的成长是指教师通过课堂准备不断地提高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4.教师成长工程
大平小学通过德馨坊、智美坊、艺趣坊三大工作坊,从德、智、艺三方面培养具备厚爱、精术、雅兴素养的教师队伍。德馨坊的道德讲堂、阳光驿站、“有礼”之师、“最美教师”评比,智美坊的“六个一”阅读行动、校本教研行动、青{结对行动、课题研究行动,艺趣坊的艺术星空、体育天地、生活乐园等既为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了平台,也可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为教师的生存空间增添一分快乐、一分雅致。
5.家校合作工程
“九点有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学校的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平台向家长报喜,述说孩子的成长故事,分享孩子点滴进步的喜悦。每周五的“家长学堂”,结合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各班家长以自愿为原则,每周五到校为学生授课。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围绕家庭教育常见的疑难问题,每个月为家长组织一次网络家庭教育分享会,让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效果。学校每年组织评选“最美家长”,学校邀请获奖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在微信平台推送获奖家长的事迹报道,彰显榜样的力量。丰富的活动既能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拉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
6.环境建设工程
一走进大平小学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立身印象园”,除了展示立身教育的理念主张和文化成果,也是师生的文化生活空间,师生们在这里进行阅读分享、辩论、雅集和小讲堂,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无限的外部空间。“尚礼崇德,和谐大平”的文化石,为学校增添了翰墨之香、文化之气。学校的小园地中设有“立身榜”,将获得历届“最美教师”“最美学子”“最美家长”称号的师生、家长列于其上,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此外,学校的主题楼廊、主题书吧、快乐农庄等,无一不彰显学校立身教育的价值追求。
从学校文化的维度看,学校特色实质上是创建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长期文化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在立身文化精神引领下,大平小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积极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平师生将谱写更灿烂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全镇、面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增强公民文明行为、依法办事和彰显美德的意识,推进“法治__”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任务目标
“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主要内容、目标任务——以学习宣传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倡导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以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为载体,实现“一提升两减少三下降”目标,即:进一步提升镇域群众的法律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减少环境污染对我镇公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减少我镇安全生产事故和各类涉法涉诉纠纷,实现我镇涉法涉诉案件明显下降,实现镇域内交通事故明显下降,实现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纠纷明显下降。
三、宣传主体
依据“五法”执法主体确定宣传主体,各宣传主体要积极开展好“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宣传主体:镇司法所、__派出所;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主体:镇安监站、__交警中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主体:镇民政办;环境保护法宣传主体:镇环保所;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主体:镇安监站、__国土所。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公共宣传。通过发放学习材料、明白纸,充分利用镇村社区宣传栏,开辟村居法制宣传一条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在镇巨型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口号、图像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责任单位:镇文体站、镇司法所
(二)推进“五法四德”进机关,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制定定期学法计划,把五法内容纳入镇机关每周正常的集体学习中去,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 机关工作人员五法知晓率和落实率,促进机关人员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执法水平。
责任单位:镇机关党总支
(三)推进“五法四德”进乡村、进社区,促进和谐__建设。择期开展村级两委班子成员五法四德培训班,强化村级普法队伍建设,利用村级科普宣传栏等定期张贴更新法制宣传图画材料等,积极开展法律赶集、入户咨询活动,与网格化管理和村级代办服务中心相结合,建立法律咨询联系点,促进各村社区干部群众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意识,促进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村居、社区建设。
责任单位:镇民政办、镇司法所
(四)推进“五法四德”进学校,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把“五法四德”学习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组织举办法制讲堂,组织开展法制图片展览等多种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
责任单位:__中心校
(五)推进“五法四德”进企业,促进企业依法生产、安全生产、诚信经营。重点推进环境保护法、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等在企业的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积极宣传部门法,严格依法办事,促使企业依法经营、照章办事,避免违法违规及纠纷发生。
责任单位:镇安监站、镇环保所、__国土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3至4月份,镇级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和部门按照方案,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4月至11月底,各单位和部门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12月份,区、镇“学五法倡四德促五进”法制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六、组织领导
一、“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引进“模块”的概念,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模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具体来说,模块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模块教学是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应用到初级教学、中级教学以及高级教学当中,模块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变化,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并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
二、“模块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1、具有灵活性。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2、强化针对性。模块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便于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教学组织上,以往设置某一门课程,内容多,针对性不强,而且课时少,讲授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个人进行处理,而由于教师个体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处理得恰当,而在模块中,知识点是同类的,它有很好的共性,这样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知识模块和应用模块,突破原有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针对性。
3、突出主体性。模块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模块教学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的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领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积极行动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要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也要避免教师撒手不管的错误倾向。
三、“模块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一)“专题研究”模块
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更适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薄弱,教师在授课时如果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纯粹讲述一遍,学生不会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差。
鉴于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实践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兴趣点,在讲授本门课程时设置“专题研究”模块,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课时安排来设置教学内容。每个专业每周开设2课时《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人文艺术类专业可每周开设4个课时,一个学期共计36个或者72课时,大约每4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比如,笔者在给旅游系学生讲授此门课程时,共设置了9个模块:“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服饰文化”、“湖湘文化”等。几年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种专题的教学方式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认为不仅能增长见识、丰富知识,而且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考试导游证都有帮助。
(二)“实践活动”模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创新教学方式,除了专题设置教学模块外,还要注重实践活动,设置“实践活动”模块,这是以往教学方式中少见的,需要教师用心设计。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式:“课堂讨论、制作PPT、实地考察”等。第一,课堂讨论。在具体教学中,在上完一个专题后,要求学生对所学专题内容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美德”这个专题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课前收集目前中国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资料,课堂讨论时分组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组的观点看法,教师再对各组表现情况评分。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在搜集资料、课堂讨论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第二,制作PPT。如,可要求学生用PPT展示自己家乡文化,并上讲台与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讨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家乡文化,增加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加深对同学的了解,也可以学习制作PPT,锻炼学生独立收集材料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针对旅游系学生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来介绍自己家乡文化,有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历史源流、文化古迹、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讲解,教师和学生仿佛置身在旅游中,真正做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第三,实地考察。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笔者在教学同时担任了班主任,在开展班级活动时,组织学生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天心阁等历史遗迹。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借助文物侧重讲解了“帛画”、“青铜器”、“简牍”等特色文化,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对文化古迹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课外感知”模块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课堂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课外多看、多阅读,通过阅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首先,阅读优秀书籍。具体可以通过“每月一书”等活动(阅读感悟――分析交流――宣讲交流)来操作。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琳琅满目,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指导、推荐合适的书籍,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可选择通俗易懂的“名人传记”、“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北大听讲座”、“易中天读史(全四册)”、“曾仕强讲易经”等等。第二,利用网络媒介。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指引学生学习。现在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也可推荐中国传统文化的好的视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如,探索发现栏目的《中国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百家讲坛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第三,通过课外活动感知。据笔者了解,很多高职院校都有社团节、艺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开展书法展、国画展、道德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高连凤(1980-),湖南长沙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展云.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1.
一、营造氛围引导,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阳光真谛
我们结合实际,开辟“四个园地”,通过浓厚氛围的熏陶,引导广大员工在学习知识、更新理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是开辟心理健康知识园地,更新观念认识。我们向基层单位推荐清华大学吴维库博士的《阳光心态》讲座,通过“金花讲堂”邀请辽宁省心理学会理事孙婉霞副教授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编印《心灵港湾》小册子,向大家推荐直面困难、鼓舞人心的好文章,引导员工树立“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的态度,倡导“顺境中知足感恩,逆境中乐观进取”的阳光心态。二是开辟石油工业优良传统展示园地,增强员工自豪感。我们向19个基层班站发放“大庆精神直通卡”和延安精神学习材料,引导员工继承发扬为国增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三是开辟“家”文化互动园地,激发爱家情怀。结合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特点,我们连续两年在基层班站开展了“我爱我家、创意空间”――DIY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员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温馨和谐的班站小家,每年征集的作品有百余件,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爱岗、爱家情怀,做到敬业在岗位、奋斗在岗位、奉献在岗位。四是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园地,提高个人修养。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身边小事查八耻、从我做起践八荣”主题实践活动,以荣辱观征文、漫画等活动载体,启发员工深入剖析自己的日常行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到目前,共征集征文38篇,漫画27幅,并将优秀作品进行摘编成《文明的航标》。
二、心灵沟通疏导,在真情流露中分享阳光雨露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真诚相对,才能情感融洽;平等交流,才能凝心聚力。我们积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职代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大沟通交流,并开展“三心”活动,走进员工心里,让沟通更加顺畅、直接、深入,在敞开心扉、真情流露中分享阳光。机关干部下井站“谈心”。我们一直坚持机关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走出机关下井站、我为基层解忧难”、党群干部“每月一题”调研活动,机关干部与基层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抱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民情直通车”“交心”。我们进一步拓宽上传下达渠道,在网上开通了“民情直通车”栏目,给广大员工搭建一个“反应问题困难,说出意见建议”的平台,切实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到目前,共了解到涉及生产管理、班站资料、等方面的问题35个,全部得到了回复。“阳光留言板”“倾心”。为了加强心灵深处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注重启发员工“说出心里话”,以网络和“手写本”两种形式,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开设“阳光留言板”,设定不同的主题,可以是最想说的感激的话,可以是某一时刻的幸福火花,可以是对家人最想说祝福等等,引导员工挖掘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放大,拥有阳光心情。
三、关心帮助利导,在人文关怀中感受阳光温暖
播下阳光的种子,才能收获阳光。作为企业首先要让广大员工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才能使员工心中洒满阳光。我们以“三有”为目标,开展载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温暖。一是建立帮扶体系,实现特情员工有人帮。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很容易,可以遇到困难能够加强面对、积极豁达却很难。我区以“生活帮扶、助学帮扶、医疗帮扶、就业帮扶”四个方面为重点,对困难群体施帮扶救助。上半年共走访慰问困难员工、患病员工、遗属等20余人次,送去慰问金3万余元,使生活有困难的员工家属不仅感受到物质上的帮扶,更感受到组织的关心,重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希望。二是成立各种协会,实现特长员工有舞台。我们成立了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种协会,有的还聘请高水平的教练进行专业指导,每年都要开展足球、篮球等各种赛事,开展书法绘画作品评选等各种活动,使有特长员工的才华得以施展。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实现特殊人才有动力。我们积极开展“人才年”活动,在科技人员中评选“优秀技术人才”,在参加技术比赛的新机制用工人员中设立“新秀奖”,为大学生家属优先安排就业岗位,将工作中出色的“工人”聘为干部,工作上的认可、待遇上的丰厚,使广大员工深刻感觉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收获”,很多员工对待工作抱怨少了,热情多了。
1.前言
随着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models)等正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学、学习以及创造性探究产生影响的教育形式。目前,图书馆员以面授形式开展主题培训、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与教师合作嵌入专业课程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学生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需要完善。
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一种利用朋辈开展分享活动的教育形式,多被用在健康教育、社交和学生管理、课堂教学和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尊重教育对象、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以交流为核心,不以要教会别人什么为目标,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改变态度。朋辈教育模式具有诸多益处。对教育者而言,朋辈教育最具影响力的元素是朋辈支持、有意义的贡献、教学/领导角色和学生的自主身份(ownership),这些元素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战略价值。对于学生而言,朋辈指导在促使学生更好地融人大学生活、缓和紧张的师生关系、促进学术技能发展方面具有正面影响,还能改善学生的教育经历,促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理论上讲,图书馆可以在学习服务、写作服务、IT服务、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素养和教育技能培训、小组讨论与咨询等工作中,通过讲座、现场观摩、戏剧表演等方式广泛应用朋辈教育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朋辈教育模式应用在用户培训活动中,并建立了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同时开展跟踪式的案例研究,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半结构化的效果评价与要素分析,讨论了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探讨有益于完善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几个方面。
2.图书馆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
2.1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建立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始采利用朋辈教育模式,开展“朋辈风采讲堂”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与展示,实现学术能力、管理能力与协作能力的提升。活动采用策展学习(CurationLearning)教学法。策展学习教学法以内容策展(ContentCuration)为主,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主题检索、获取与评价、组织与分享,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营销大师贝斯.坎特(Beth Kanter)认为:内容策展是一个在网络上筛选内容,然后以富意义、有组织的方式,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呈现出来的过程。而内容策展应用软件Curata的总裁帕万.德什潘德(Pawan Deshpande)则形容内容策展为“一个针对某个题目去寻找、组织、以及分享最佳的、最精准的内容的做法”。
2.2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框架与流程
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由主题征集、预选主题讨论会、自组织主题活动设计、主题活动呈现、活动总结与认可等阶段组成(图1)。
■阶段一:主题征集。
教师推荐、社团组织、自由申报(见表1)是当前的主题征集途径。其中,社团组织是通过与学生会、团委、研究生会等合作,通过研究生会学术部、重点项目中心朋辈导师项目组向学校各社团活动信息,由各社团自荐主讲人和预选主题。自由申报是全校学生通过读者服务月活动现场、读者调查、QQ群、问卷星、微信等途径填写申请表单,图书馆员根据新颖性、专业性、应用性三原则筛选得到预选丰题。
■阶段二:预选主题讨论会。
主题讨论分三步走(见图2),主要完成小组组建、增进了解、开展交流以及确定主题活动的框架和内容。当主题活动变化较大时,允许小组调整负责人和成员。
■阶段三:设计主题活动。
该阶段是活动的核心阶段,要建立协作的基础并完成讨论、主题互动设计以及试讲与活动模拟等工作(见图3)。图书馆员的指导比较细致具体,会从确定题名、筛选内容、课件制作、参与性活动设计到活动各模块时间分配等提出一些调整或修改建议。
■阶段四:活动呈现。
小组提供宣传文字、配图等素材,用以设计主题海报,通过海报、微信等宣传,并开展主题分享活动。
■阶段五:活动总结与活动认可。
活动总结包括活动体验、收获、反思和期待等,提出有利于个人进步和活动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活动认可是鼓励学生的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方式,有奖励和表彰两种形式,前者是颁发奖品,后者是由图书馆出具《社会实践证明》。认可的方面包括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学能力、方案设计能力、信息素养能力、表达能力等。
2.3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实践
自2014年起,配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月活动,每年举办4-5个主题分享活动。2014年的活动主要由教师推荐和自由申报,2015年与2016年,则与研究生学术部以及朋辈工程项目组合作,采取社团组织方式,活动信息见表2。
2.4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评价
学生高度认可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这在小组撰写的活动总结中得以体现。学生认为该模式的显著优势表现在:拓展学术关系、提高协作学习能力、丰富了校园学习体验及促进反思性成长等方面。
2.4.1拓宽学术关系
学术关系能够提供工具和情感上的支持,支持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是虚拟学习环境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有效拓宽了学术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专业知识,带来了鼓励、友谊与支持。协作小组成员共计46名,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见表3),82%以上是研究生。研究生以一年级学生为主。学生广泛分布在教育学院、历史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等院系,其中教育学院、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参与学生数量较多。对每个协作小组的成员的数据分析表明,13个协作小组中,主讲人和成员均在同一院系的有8组。其中6组都是与研究生学术部以及朋工程项目组合作开展,是学术社团自组织的活动;2组由教师推荐,通过主题筛选后自组的小组。其余5组则是自由申报,由图书馆员协助组成小组,成员在不同院系学习,更加有利于学术关系的拓展和丰富。
2.4.2提高协作学习能力
合作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提高协作学习能力是小组的收获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与分工,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由于个体在知识结构、认知、体验与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活动需要进行合理分工,进而开展合作。其次,锻炼了沟通能力,磨练了性格。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成员需要不断通过沟通、辩论甚至争执达成协作。这些经历使其在充足的资料准备、逻辑性表达、主动沟通、适当坚持等能力和性格成长方面都收获颇多,也收获了成就感和友谊。
2.4.3丰富校园学习体验
因报名方式不同,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具有自组织和社团组织两种形式。自组织小组(自由申报/教师推荐)一般主动性更强,会要求并联系推荐教师和图书馆员参与全程指导。而社团组织因为有一定的运营能力,通常会要求老师在主题讨论、活动设计、试讲等环节进行指导。二者均反映活动体验最好的是教师指导、资料搜集、讨论与交流等环节;其次是语言表达环节,比如姿态、语言与语调的学习,授课过程中对话的切入、过渡、互动等;最后是活动分工,还有突况的应对等。但二者在团队合作、进度控制、活动宣传等方面体验大不相同。自组织小组成员的院系和专业分布较广泛,激发的讨论和共享意识、合作热情和合作程度都比较高,活动的进度控制得更好。
2.4.4促进反思性成长
反思性成长也与组织形式高度相关,并且差异性最强。自组织多是从改进活动角度提出的,比如开展更大范围的主题讨论,校园内主题讨论信息,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讨论;提高宣传力度,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化,创设情景短剧等。而社团组织则对团队管理有比较强烈的反思,集中体现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比如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进度控制以及及时沟通等。由于同在一个社团,熟悉程度高反倒影响了合作。负责人多是半独立完成,成员间缺乏较深入的讨论与明确的责任划分。负责人深刻体会到:①在社团内招募成员时,需注意团队的建立是基于道义而非功利;②团队协作的关键是合理、明确的责任分工,同时强调协助、支持、鼓励,避免敷衍。
3.讨论与思考
从学习支持的角度看,教师主要是面向个别学生提供针对个人学习进展和困难的诊断。与之不同,朋辈教育则需要考虑开放性、社会相互依赖关系和异质性、以及小组形成过程和教师监督问题、同行之间的自适应学习和知识转移。实践中发现,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具有特定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和完善途径。
3.1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
3.1.1协作是核心要素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正式课程学习中,更重要地体现在实践驱动的非正式学习中,主要是获取信息和整合观点的能力。非正式学习主要有四个主要类型的活动:①参与集体活动;②和其他人一起工作;③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任务;④与用户合作。第一、第二和第四都是指向社会的协作行为。这种协作行为能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责任,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参与社会性构建,将知识和信息技能灵活应用在学习和科研中,真正培养和体现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要强调协作与交互,侧重知识的传播、分享与交流。充分的协作与交互能够激发参与者,为其带来反思性成长,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3.1.2图书馆员引导是关键要素
f作式朋辈培训模式侧重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分享,来潜移默化地建立信息意识、提升信息检索技能、了解信息道德规范、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综合技能。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框架》明确提出“创造开始于多种形式的交流”,强调信息环境的动态性与交互性,主张学生以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参与学术活动中的各种交流与会话。因此,图书馆员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图书馆员需要设计主题,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引导,实现分享和辩论。首先,客观地开展讨论。客观是开展讨论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找出证据,而不持有任何立场。其次,从学术的角度去开展讨论。同反方观点进行辩论而不是争论,并且表述清晰。最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观点。正是由于不同的观点存在,才能够有效填补知识和技能空白,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图书馆员还需要在活动中给与具体指导,包括如何开展主题分析、执行预检索、检索结果分析以及完善检索等,并且在确定了主题内容之后,进一步完成音视频以及图片等要素的检索。
3.1.3活动管理是保障要素
协作学习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应引起重视。而学生自主意识强,对同一主题的关注点并不尽相同。当这项活动并不能带给学生明显的利益时,一点偏差都会对小组协作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建立规范的活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过程控制。
活动管理在规则建立、任务安排、内容协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管理有规则管理、要素管理、分工管理、进度管理。规则管理的对象包括协作交流规则、成果评价规则,图书馆员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各种不同的规则,以便约束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活动,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要素管理的对象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短片、情境活动设计、体验活动设计、限时竞答等。分工管理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图书馆员团队之间的教学任务分解、教学内容开发与教学活动设计,另一个是协作小组的任务分解和职责分配。进度管理是建立进度表,明确模块内容以及关键点,设定讨论时间与预期完成时间,并且严格执行。小组按照预期完成主题文案设计、主题活动设计、主题评价等。进度管理能起到督促和监管工作的作用,而且能及时发现成员遇到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因遗漏问题而造成工作瑕疵。
3.2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影响因素
3.2.1多样化的主题设计
主题设计要多角度考虑受众多层面的需求。一、兼顾专业性和应用性,从身边的现象和需求出发寻找主题,从学术角度开展主题讨论与分享活动。比如,随着美剧Lie to Me的热播,微表情得到了广泛关注,由心理学博士生策划的“表情及其在面试中的运用”活动选题就比较成功。二、兼顾普适性和趣味性。大学生的生活重心除了学习和科研外,还比较关注情感方面的话题,“莎士比亚之爱情观VS李商隐之爱情观”从文学作品角度讨论爱情观就广受欢迎。三、具有应用性,助力学习和科研。大学生更为重视助力学业的技能学习。这从应用软件类选题活动的参与人数可以发现,比如PPT和SPSS的主题分享活动反响热烈,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够重复举办。
3.2.2分层的激励机制
有研究表明,在通过网络进行专业学习方面有7个关键影响因素:共享、动机、价值感知、反馈、个人学习、信任和支持、同龄人的特点和价值。充分利用价值感知、反馈等建立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主题征集阶段采用有奖参与机制。然后,活动认可阶段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建立激励机制。
3.2.3图示工具的应用
有研究表明:成功的可视化技术可以让用户更易洞察知识,提高知识学习与利用的效率和效果[123。图示方式是利用动静态图形图像呈现与表达、通过视觉知觉功能进行认知与理解的方式,结合了视觉认知与语词语义两个方面,能更大限度地连接人脑认知模式,激活人脑活力。图示工具支持用结构和网络形式呈现学习材料中的信息,如事物、关系、过程等,使得信息的理解与处理变得容易,有益于朋辈间的自适应学习和知识转移。
在主题讨论、活动设计等讨论环节,均利用思维导图来分析与厘清知识点间的联系,顺利为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找到参照和依据。图示工具的引入也使得学生更深入了解了WOS、CNKI、GoPubMed等平台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功能。
3.3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完善途径
除了进一步强化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的核心要素,改善影响因素外,还要从丰富活动定位,开展信息文化教育、全开放式流程管理和树立多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等方面进行完善。
3.3.1丰富活动定位,开展信息文化教育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文化(Information Culture,IC)的产生。人类的IC包括:信息接收,记忆存储,处理、保护以及表达信息的技巧和能力,通过发现和开发这些技能可以促进个人IC的形成。个人IC可分为:信息接收文化、基本信息存储文化、信息处理文化、信息保护文化、信息呈现文化。信息文化教育也是信息素B教育的范畴,将信息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与交往中,能够培训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社会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价值观。协作式朋辈培训模式是信息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而且其与团委等各学生管理单位的广泛合作有利于促进校园信息文化建设。
3.3.2全开放式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