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程改革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课程改革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评价指标。行为主义学派像斯金纳和华生,认为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或训练)是获得行为的主要途径,任何学习甚至是最复杂的学习都可以分解和编制成为详细的行为目录,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学生是客体,是消极的接受者;老师定义知识,老师的角色和责任是传授并控制学生的知识获得。“好学生”至少在认知上是顺从的,并接受权威者提供的事实和价值观。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不可避免的选择了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学科和器官系统课程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ubject-basedcurriculummodel)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医学前期)、临床专业课(临床前期)、临床实习(临床期)的三段式,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独立。器官系统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是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合并起来组织课程,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个学科讲授同一个主题也是不必要的重复;整合课程从心理学层面出发进行设计,有利于课程与学习条件的统一。认知主义学派像皮亚杰和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在发展中的图式(认知结构)里积极的建构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取决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把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是学生建构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在教学中会选择发现式教学法,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该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结构是动态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一般病人的问题,老师给予最小的指导,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发现式教学和讲授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每一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讲授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学习领域,但学生作为听众消极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式教学法,例如,PBL在课程里大量使用,利于学生自己确认需要学习的概念,从可用的资源和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但发现学习比指导性学习的效用和效率都小。当学生有考试压力时,教学模式上不可避免的选择灌输式的指导性教学。器官系统较之学科中心的优点体现在: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技能,有利于形成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从事医师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矫正以授课为基础的模式的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模式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策略相结合,可以实现发现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互补。
3.教育理念。
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因为它是系统的人心工程。我们设置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人职业所必需的价值观和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授之以渔。授人所学之识,启人所识之用,学行并重。教学过程不是“你看,花园多美”的告知与传授,而是“你去看花园美不美,美在哪里”的启发与引导。教师不仅仅要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投射到学生身上,重点是自身修养和教学方式的培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人。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履薄冰,唯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探索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改革实践
在上述教育思想指引下,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从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采用学业成绩和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办法,选拔60名同学(男生27名,平均年龄22.52)组成实验班进行临床阶段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组织管理上,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器官系统教学组,每个器官系统教学组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课程改革的协调和运行。任课教师均是高年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定期集体备课,讨论各系统有关知识衔接的问题。各教学组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线索,整合内外科的教学内容,合理删减,减少重复。在临床理论教学中,单独设置临床医学沟通学、全科医学概论、手术学、临床医学导论、临床技能、急诊医学、中医学、皮肤与结缔组织、口腔科学等课程,将15门临床核心课程(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精神病学、循证医学、核医学、肿瘤病学)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系统疾病等9门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952学时,减少到762个学时,减少幅度达19%。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各系统教学组确定教学大纲,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自编的器官系统教材《高等医学院校器官系统教材》将作为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在全国发行。组织基础和临床教师编写了多个跨学科的临床病例,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整合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新模式课程的质量评估中,强调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包括出勤、PBL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等。实践证明,在临床阶段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创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事实证明,有间隔的重复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单一的教学。器官系统的顺序和课程进程的细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状况对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整合课程里,学生在一个知识领域里学型的知识图景可能有困难,学生经常被大量的混杂的知识打败。因此,如何科学的安排知识点、找到整合的合适位置是临床课程模式改革的难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开设的课时不够充分,有些院校只开设一个学期,学时多则72学时,少则64学时。教师选择的教材内容讲不完,只能选择性的挑选文体和理论知识进行传授,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也对其韩国语翻译课程掌握情况不够理想,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练习,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二)翻译课是否采用了新的教材体系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院校教师采用了自编讲义,也有的院校选取了由文体为主要课程流线的北京大学出版的《中韩翻译教程》。
(三)是否开设网络课程
在调查中显示,多所数院校在翻译课程中开设了部分网络课程,但并没有实现完全开放。
(四)学生反映教学情况
从调查中显示,出现了很多学生认为翻译课程没有必要学习的情况,通过学习在韩国语和汉语互译方面没有太大提高、练习机会不多等诸多问题。
二、思考和建议
(一)思考
1.翻译课程内容设置不够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很多韩国语教学工作者认为对于母语是汉语的韩国语学习者,没有必要进行韩译汉的讲授和练习,只意在培养汉译韩的能力,以至于一些韩国语专业毕业者在翻译时出现韩国语式的汉语,或是遇到允长的韩国句子无从翻译的情况,此类情况屡见不鲜。
2.课程开设课时不足
部分人认为韩国语翻译课程的分量仅仅是作为韩国语学习的补充部分,在其它学科也能涉及到,而且考虑到本科与研究生学习的区别,特意减少翻译课程课时。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翻译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属部分,它是一个单独学科,是一门具有独自的理论和技巧的学科,需要足够的课时去讲授和练习。同时为了应对本科生毕业走向,如果课时安排不足,会影响学生就业时专业的应用。
3.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部分院校仍没有完全开通网络课程。究其原因,其一是学校缺乏网络课程的客观条件,其二是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韩语翻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对网络教学技术不够熟悉,无法全面开设课程。
(二)建议
1.提高对韩国语翻译课程的重视
部分院校的教学大纲中,翻译的分量占的很小,对翻译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造成课时安排不充分,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等教学问题出现。
2.明确教学内容
(1)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翻译课程分为韩译汉、汉译韩2门课程开设,可以让学生们能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这门课程理论有一个充分的比较、理解和实践。在不同的翻译过程中领略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乐趣,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韩译汉、汉译韩的不同魅力、规律和技巧。
(2)目前高校的大学本科的翻译教科书主要用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朝朝汉翻译基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韩,韩中翻译教程》和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韩、韩中翻译》三部教材。其内容上各有利弊,平分秋色。和其它韩国语学科相比,贫乏的教科书,参差不齐的内容给翻译课程教学加大了难度。授课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选取教材,同时教学内容也要追求新颖、具有时代性的资料进行翻译教学,本就匮乏的教材不能做到实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中难免会具有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内容,基于这些原因,韩语翻译教师应当除了讲授教材中的材料,还要自行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更多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比如翻译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翻译经历或是专业翻译人员的资料进行授课,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材的多样性、时效性和适用性,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再者翻译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注意讲与练的课时分配。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是有律可循,以此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还要做到在选取翻译实践时要难易得当,这样会提升学生的翻译信心和兴趣。以此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
3.加大翻译课时
无论是从学生学习需求还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这门课程性质上看,课时应当适当增加,保证课时充足,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来学习和实践,让教师有充分的实践来讲授论文知识和实践指导。
4.教学方式多样性
传统的韩国语翻译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翻译理论,通过翻译理论让学生对句子、文章进行翻译练习,然后教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的译文,学生也为了应付考试要求教师给出所谓的“正确”译文。但是实际上,给出的“正确”译文是也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翻译是一种受原文束缚的创作,所谓创作就不能是单一的,固定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也不显著。
(1)可以将韩国语翻译课程内容设置由浅到深,先是讲授练习韩译汉,再进行汉译韩的学习。这样能够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2)在进行汉韩翻译练习时,考虑到目的语不是学生的母语,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己完成翻译,容易使译文质量不高,学生翻译动力受阻。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式讨论方法,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翻译的自我意识。
(3)在讲授练习韩汉翻译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走出“韩文圈”,使汉语译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把擅长韩汉翻译锻炼成翻译强项。很多韩国语学习者在进行韩汉翻译时,通过查阅资料都能理解原文意思,但是要通过规范的汉语表达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发生,译文表达也是差强人意。所以在韩语翻译课程中,不能忽视韩汉翻译的作用。教学时可以通过“译文对比”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源语和译语交流场景意识,了解译文与原文有所区别的各种译法,加深对翻译理论的学习。
(4)强化学习,使自主学习成为习惯。通过学生翻译练习,加强翻译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培养韩国语学习的成就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开展翻译课的第二课堂,模拟翻译现场,创造翻译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1课程教学的理念与思路单片机原理课程其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在课程设置上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单片机原理课程中各学习项目的设计、元器件的选用、电路的焊接及软件编程都尽可能符合企业产品的生产标准.在教学理念上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教学思路,整个课程完全以实训平台中的项目来制订教学内容,按典型工作过程划分实训项目,以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教师可以把典型电路板引入课堂教学中,如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矩阵按键学习板、D/A转换学习板和LED显示学习板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初次学习单片机的直观感,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一个典型电路的组成.然后通过实验教学的与时俱进、实训基地的现场体验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1.2单片机原理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为了使单片机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获得双赢的教学效果,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和定位,灵活地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前沿的知识融入课堂,加大教学信息量.注重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将要讲授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每个任务可能是一个子课题的一部分,每个子课题可能是一个项目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自下向上的教学方法,学生作为任务完成的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边学边做中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此外,2006年就完成了单片机实训平台的建设,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考核,即在每学期结束时分别安排1周、2周、3周的综合实验的设计任务.针对课程需要,采取阶梯式的方式设计若干个实际项目,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在设计学习项目时遵循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既能统筹兼顾,又能有的放矢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实训项目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1.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单片机实训平台优势,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做课堂真正意义的主角.在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即任课教师将整门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一模块由多个课题组成,每一课题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每一任务由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4个相互连贯的部分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针对每一个任务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各成员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二是“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将真实的案例信息提供给学生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训式教学方法”,即以单片机培训班的培训模式为参考,以企业项目或电子设计大赛赛题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由于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培育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依托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2.1教学改革与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高校的教学改革要紧跟人才市场变化形势,积极探索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和企业需求的经典实训项目和内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教学,为社会培养具有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型的人才.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每年的“凌阳大学计划”就是一种很好的校企模式.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培训锻炼,很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实现了学生到学员的完美转变,凭借其专业基础可以很快适应企业的各项要求.
2.2教学改革与实训平台相结合利用实训平台,布置学生完成一串灯的亮灭控制,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指令是怎样转化成信号去控制电子产品的,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单片机软硬件协同工作的意义.学生完成这个实训后还可以进一步布置相应的课外实训题目,如各种彩灯的控制,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等.当学生学完LED数码管显示原理及显示方式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点亮一个LED数码管,用数码管的动态方式实现自己生日的显示,最后能够完成电子钟的设计.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通过实训平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学会矩阵键盘、定时器中断、液晶显示、串口通信、红外接收、A/D和D/A转换等单片机的实用单元电路设计,熟练掌握基本电路的硬件原理分析和软件设计.通过这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单片机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3通过“项目制”实施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任务,课前将任务书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早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进入情境教学环节,教师先将关键环节示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独立实践,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学生在此互动中可以自由交流彼此的想法,取长补短,最后找到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将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单元测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考虑各环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参加各类竞赛的机会.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三、新时期课改的观念
可以说新课堂的教学观念实现的几大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实践的核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建构起“大教学观”的理念既系统的解读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及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能力,过程、方法)的手段。其次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好课”的借鉴而不是摸仿。再次是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四是要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等对待,要以学生为主,发现教学的问题,及时调整,改善教学措施,重视教学的过程。教师是通过课后学生所反映的各方面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立教学目标,同时为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了依据。教学反思中有在教学中的经验,也有不足。通过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逐渐成长,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新时期课改带来的变化
课改实行至今已有许久,其所带来的变化也已日渐明显,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学校教材功能的变化。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新时期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能展现自己的主观学习能力,不再是要教师的说教形式。在新时期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社会实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将教学主题转移给学生。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我国教育部《大纲》要求,以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的教学改革,以提升当地小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重新拟定英美文学课程目标
由于当前本科师范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目标主要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养,较少关注英美文学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学目标需重新审视与拟定,应主要针对小学英语师资培养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改革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小学培养出英语语言功底扎实,人文素质高的英语教师。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材应具灵活性与启发性,着眼于小学英语师资培养背景下的课程教材内容整合。教材中添加儿童文学元素,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先形象思维后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认知的特点主要还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要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师范教育同时具有时代特色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使英美文学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
(三)改善教学方法
菲力普斯认为少儿最明显特点是善于模仿,好动活泼,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容易保持,教师也容易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现代课程改革重视“五I”方案: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通过实际教学环境整合几种教法,建构一个以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课堂(即课堂教学、课外研究、文学沙龙),还有专业见(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来有效地强化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他们的师范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方式,促进师范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实践活动形式有话剧表演、诗歌朗诵、作品分析陈述等,以及经典影片欣赏、作品改编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积极探索和推行英美文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课题组确立“课堂表现(占30%)+课外作业(占30%)+期末测试(占40%)=文学总成绩”的考核方法,考核的方式摒弃传统的单一方式,提倡创新,把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相结合。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品改编并表演和作品赏析等;课外作业综合水平包括学生尝试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学生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收集整理等)。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彰显社会价值观念,其学校文化共性的价值追求是十分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文化
美国虽然没有提倡以人为本的口号,但在实际行为中贯彻得非常到位。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学校课程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细致服务。
2.务实、落实的文化
务实、落实的文化是管理的真谛,是教育实效的保证。令人感动的是,美国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不如我们很多学校,但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经费却十分充足。学校没有华丽的校舍,但有满足学生需要的运动场馆、图书馆和多种教室。
3.诚信的文化
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发达,美国人看重信用记录,“信用”二字几乎伴随人的一生。没有诚信的社会是危险的,没有诚信的人是可怕的。“那些被骗子骗过的人们,即使在诚实人面前也是戒慎恐惧。”只有讲求诚信,我们的社会安全感才会增强,我们的教育理想才可能实现。
4.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
美国人自信、乐观、幽默。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珍视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孩子。美国的孩子自信、快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造就一代代心中充满阳光的人。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扬优点远远比改进缺点更重要。要知道我是唯一的,我是最好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优点,容忍不足。
5.有个性自主发展的文化
在美国,个性化教育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在美国,人们很重视个人特点,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美国人的信条是: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二是强调表现自己的个性。三是强调个性的发展要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一种灵活的姿态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6.创造性的文化
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套餐,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固定统一的绝对答案,好学生的标准是爱提问题能独立思考。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创造,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学校重视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参与解决创造性学习问题。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以其高质量的服务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7.秩序制度的文化
美国人将法律规则视为社会法治秩序的基础。制度制定出来,每个人就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美国的学校同样如此,制定规则经过激烈的争论,制定出来的规则学生自觉遵守。
二、课改的核心是选择性和自主性
什么样的课程,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学校提供课程套餐的丰富性和特色性,体现学校特色并逐步形成学校文化。学生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的综合功能发挥了作用。
美国教育的个性化从最普通的学校日常教学的运作,如一张课程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用同一进度学习一样的课程,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一样的进度,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美国基础教育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竭尽全力,一所学校提供100~200门课程是基本要求。国家课程体现层次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现特色性。进行教师引进和培养,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这种分化式教育使程度不同的学生自然分开,目标考大学,或名牌大学的学生和一般学生虽同校,却是截然两个世界,互不相干,兴趣目标,学习的强度深度相差甚远。学生真正实现课程选择的自主性,从而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因为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课程,更能彰显学校文化的发展性。
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实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提出“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要求。我们的选修课(除了必选选修,高考考查内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质量也难以保证。甚至我们的必修课,因为中考高考的关系而被分为主、副科,学生对待程度也是差别很大。而且,我们开设的选修课,多是围绕高考需要的补充。其他的选修课多有一些锦上添花的味道。开设的选修课也常常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需求,或者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习这个课程。
我们的行政班集体管理模式和课改课程模式有冲突。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会引发管理冲突,或导致资源争夺(如教师、教室等)。我们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也是与固定班级上课适应的。制度上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
有些学校尝试的分层教学,多是按照成绩强制分班的。如何体现学生的自愿性和家长教师的真正接受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对老师的评价也常常跟分数有关。班级固定也好评价班级的成绩。各个学校间的比拼也常常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
我们现在要面临的问题是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上的差异过大。比如课程标准试图制定的略低一些,而我们的教材内容过多,要求过高,尤其是受到高考的限制,要求就更难降低,而且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同样的标准。而学校规定的课时完成这些要求是有难度的。
三、课改需要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们的课改是自上而下的,靠行政部门的力量推动的,在学校和教师层面积极性是有限的。家长、学生的认可度也很有限。在推动课改的同时,我们在学校层面规定了很多要求,而对于课改中涉及的学校以外的很多制约因素还缺乏系统地解决。课改的实施过程因此困难重重,关注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是非常关键的。
课程改革的成功离不开评价、离不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两种专家的观点我十分怀疑:一是说,你不要管高考怎么考,你只要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就对了;一是说,课程改革进行了,高考自然也就变了。
一些专家对校长和一线老师十分不解,认为教师盯着高考是视野和境界的问题。问题的本质是这样吗?课改需要有评价制度作为保证,否则只能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上。
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即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对中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推行的SAT考试作为参考录取依据也导致了很多学校重视应试。大学选拔人才的标准应该和中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样才会有教育的一致性。我们不能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学选拔人才靠分数,这一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有人说,高考最公平。这没错,问题是考分在大学录取中起到多大作用。有人说,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就会引发问题。如果这样,我们就做不到真正让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评价制度不仅包括大学的人才选拔。还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社会用人的标准,家长的期望,上级部门的评价,学生的选修课究竟作用有多少,成长记录袋有用否等,对这些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回答,课改将流于形式。我以为,课改仅仅靠一批理想主义者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有制度保障的教育改革。没有制度保障,课改实效也将接受拷问。
四、减负任重道远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美国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逐步加重的。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总体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等远低于我们的学科要求标准(按留学生的说法,我们中学毕业相当于美国的本科毕业),在体育、艺术、科技领域水平比我们要高。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学生有效地发展了学习兴趣和学会了初步的学习方法,高中阶段能初步确定了个人的未来志向。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的公立学校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很小,私立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要重得多。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不尽相同,课业负担重也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因自己兴趣和志向的不同,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呈现出充分尊重个性的原则。当学生最终希望读研究生时,开始了较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博士毕业后能力都比较强。转美国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基础课程可以分难度层次,选修课程可以满足个性兴趣和志向。在保证最基础的标准情况下,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足够的自,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想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择课程、选择难度大的课程;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可以在中学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并获得大学承认的学分。美国没有减负一说,你学业负担的轻重由你自己选择。
我们的课业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呢?本质是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过于单一,优质资源供不应求,竞争激烈,升学规则在起主导作用。有人说,高考可以少考几门吗?即使只考一门,竞争人数不变,竞争同样激烈,负担无法减轻。录取的多样化是必由之路,要想为社会培养更适合的人才,必须改革录取的方法。在学习成绩之外,需要考虑一些有益的因素。大学宽进严出,也是一条必由之路。现阶段,通过行政措施来促进减负工作的推进也是亟需的。学分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选择性、评价的导向对减负工作都会起作用。我们也要努力把学习负担轻重选择的自交给学生。
五、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现在我们提倡教育均衡,主要是追求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原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的权利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在关注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关注优质教育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现实,削高不可行,补低是关键。均衡发展不是搞“一刀切”,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一个水平、一个模式,而是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进一步鼓励学校深化改革,办出特色,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因此,均衡发展与办出特色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应该是相得益彰的。
创办学校特色应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实现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基础状况和个性特征,办出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发展应该经历三个基本阶段:特色项目(课程)——学校特色——学校品牌。
二、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职业拓展的灵活性,以便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为其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社会实用性成果的体现。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德国职业教育目前采用的是基于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无论是项目教学法,还是行动导向课程,它们都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效率低,课堂效果差。二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授完课程后,学生简单地重复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表现不足。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资讯阶段,教师提出任务的目标,并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计划阶段,先将学生分组,然后以小组的方式去寻找和任务有关的资料并制订任务实施的计划;决策阶段,确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绘制电路;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准备元件、基板,焊接完成后进行产品调试,完成设计;检查阶段,学生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并进行演示与汇报;评价阶段,主要包括组内学生对自己在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对其他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对各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产品制作教学模式
(一)产品制作教学的特点
产品制作教学是学生以实际产品的制作作为学习的载体,通过一个完整的产品制作过程来完成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明确任务的目标,即生产产品的各项指标要求,然后,将产品制作过程分解为若干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整个产品的设计、制作和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并以小组的方式按照产品的实际生产流程共同完成产品的制作,从而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工件安装,再到产品检测、维修等一体化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制作和实际生产流程,可以使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产品制作教学过程的特点。
(二)具体实施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产品制作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产品制作的任务要求。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的产品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不仅要包括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还应包括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以及与“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各主题单元的知识进行交叉综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2.细化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具体细化。要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实施步骤清晰、实施要求准确。考核应采用理论与技能考核合一,并注重核心能力的考核。
3.认真组织制作过程的实施
教师要对设计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要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融于一体,确保工作过程包含所有必须学习的内容,同时,要准备好产品制作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学习内容时应讲究艺术性,以便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一些教科研人员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观念不强,而许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淡薄,认为教研工作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2.教研工作多处于教而不研的状态。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局限于一些教学常规检查,或者是随意化的评课,以及抽象的理论学习等活动,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毫无帮助。而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作为教学研究主体的教师,无法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性,开发有个性的教学新思维,教师的成长过程极其缓慢,教学改革的进程随之放慢。因此,重建教学研究制度,刻不容缓。
3.教研工作的着眼点不明确。许多学校错误地把学校教研工作的重心放在教材和教师方面,着重强调对课堂标准和教材的诠释上,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忠诚地去执行教材、教学目标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上。教研工作只关注老师作用的发挥,却极少关注研究的关键领域——课堂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研制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注重对青年老师的培养。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新分配或调进十几位年轻老师,所以关注老师的个性成长,培养青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了我校教研工作的主旨。基于此,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计划”,即新分配的每位老师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师傅,一周至少要听师傅两节课,师傅也要听徒弟一节课,师傅不仅要对徒弟在教案书写、如何上课方面进行指导,还就如何与学生相处等各方面对青年老师进行帮助。此外,对于第一次送高三,初三的教师,学校也给予积极地帮助,安排同年级组学科“老”教师作为师傅,并要求新送高,初三教师当好徒弟,听一节师傅的课,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上一节自己的课,即“听一节,上一节”。
2.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力改革“备课-公开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模式。过去我们听课、评课时大多注重老师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突出重点并注重了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现在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对一堂课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1)改革备课。传统的备课,教师总把要上的课事先做一个预设,不仅预设了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话,学生的发言,而且还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连教学结果都事先做了预设,课堂上必定要求按照这样的预设进行发展,决不能偏离“预设”。这种死板的备课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千变万化的课堂。若是这样的备课方式不进行改革,教师的劳动显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再者知识点的讲解我们虽有统一的教案,但往往是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其他教师基本上不参与,对主讲教师主备内容照抄照搬,无自己的思考轨迹,生搬硬套,毫无二次,三次备课过程。针对于此,我校在“集体备课问题”上作出了改革。
(2)改革公开课教学评课制度。公开课本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提供了一个沙龙式的平台,不管是对教者,还是听者,都有益于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借班试教在所难免,原因就是怕出丑,不敢展露平日课堂,让课堂原生态展现,均在公开课进行虚假的表演。而公开课最重要的功能——研讨,在老师们看来,倒显得其次。因此,为了提升公开课的研讨,我们学校重新确立“公开课”的定义,不总是在评课中“拍马屁”,就是要求参与听课的教师“挑刺”“刺”挑的越多越好,越多还有奖赏。相互之间比比看谁挑出的“刺”有水平,有深度,有意义。
3.构建教学总结制度。总结自己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性地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们学校就倡导教师写教后反思、教育随笔、教学日记、案例分析等,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困惑、体验、思考等写下来。基于教师实际的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度,对教师的帮助是相当大的,不仅教师时时感到有教学方面的“冲动”,有教育上的灵感,下笔更有话可说,文章更加鲜明、生动。
二、考试制度与授课方式的改革探索
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改革化工原理考试模式。课程的考核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比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能超过70%,其他的30%成绩应该由平时测验和课堂讨论和小论文构成。平时测验可以督促和帮助学生们养成平时学习复习再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不是一味的搞考前突击。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小论文需要学生自己选定一个同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并通过所学内容和查阅的资料完成。学生比较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必将从中有更大的收益。在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应开展小班授课,以30人左右为宜。笔者所在学校的创新和卓越实验班已经开展了小班授课模式,在期末的成绩分析中,无论是及格率还是平均成绩,都优于普通班同学。小班授课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强的团队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比较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小班授课有利于发动学生进行讨论,使问题在争辩中解决,争辩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具有重要作用。
2对中职数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如果说中职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存在厌学情绪,那么应该说教材编写脱离中职学生实际是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了多次修改,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仍基本与高中相当,中职特色不明显。鉴于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和数学教学课时限制的现状,现阶段教材没有与初中数学教材相衔接的自然过渡,对中职学生而言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而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大。现行教材要求中职学生必修部分内容面广,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因而缺少针对性,是否可以开设类似小学、初中教材,增加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讲故事课、趣味游戏课、思维训练课、操作实践课等活动课呢?是否可以在教材里就创设教学情境,以实验、调查、讨论、演讲、探索、写小论文等活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知识呢?是否可以改变教材的一副“学究”面孔,增加一些数学史、数学家传记、数学趣事轶闻等文化内容,编写得通俗、生动、引人入胜些呢?……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下面就“数列”一章提出一个编写建议(供讨论):(1)“世界末日”,介绍数列有关概念,不完全归纳、整体思想等数学方法。2课时。(2)“数学王子高斯”,介绍等差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倒写相加法。2课时。(3)“国王的奖赏”,介绍等比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错位相减法。2课时。(4)“兔子的繁殖”,介绍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关系,寻找自然界的数列。2课时。(5)“购房贷款”,调查与探索,数列的应用,数列小结。2课时。
3对数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课程教学目标在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建议中也明确告诫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激活学生合乎情理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优良思维品质,也正体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还应该补充一句“授人以渔不如启导学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中职数学教育改革更需要启导学生学的欲望、学的方法,启迪中职学生的思维更是数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数学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美国把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机领域的人才一起列为高科技人才,奥巴马总统多次强调要加强数学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甚至在总统竞选中公开指责罗姆尼数学太差。日本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乃是强调“数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发展之,应当赋予学生将来在市民社会中强健的生存实力,数学教育不单是体系、逻辑和知识的教育,也是与人类生存方式相关的教育,它与文学一样,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见,对数学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都有共识。事实上,已经有人作过调查统计,在今后工作中,用到中学数学知识的人不到30%,而用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人超过90%。数学教育改革应该突出什么很清楚了。可以设想,在中职教育中,忽视数学能力教育,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学生不善于分析归纳,不善于猜测联想,不善于抽象概括,不善于推理探索等等,这样的学生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教育改革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