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营造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杜仲属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又名丝棉皮、丝连皮、玉丝皮。树皮入药,称“杜仲”,作强壮剂,治腰膝病、风湿、习惯性流产及孕妇腰痛。现提出液可治疗各种高血压。木材纹理细致不挠不裂,宜于制造家具和建筑用材。种子可榨油。杜仲含有硬性橡胶,绝缘性能好,是海底电缆的重要材料。杜仲胶的粘性强。杜仲也作园林绿化用。
1育苗
1.1种子繁殖
宜选新鲜、饱满、黄褐色有光泽的种子,于秋季或春季月均温达10℃以上播种,以满足种子发芽前所需的低温条件。种子忌干燥,故宜趁鲜播种。如需春播,则采种后应将种子进行层积处理,种子与湿沙的比例为1∶3。或于播种前,用20℃温水浸种子2~3d,每天换水1~2次,待种子膨胀后取出,晾干后播种,可提高发芽率。以条播为宜,行距20~25cm,播种量20~150kg/hm2。播后覆草,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后,于阴天揭除盖草,可产苗木45~60万株/hm2。
1.2嫩枝扦插繁殖
春夏之交,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长5~6cm的插条,扦插深度为2~3cm,在土温21~25℃,经15~30d即可生根。如用苯乙酸处理插条,可提高插条成活率。
1.3根插繁殖
在苗木出圃时,修剪苗干,取径粗1~2cm根,剪成10~15cm长的根段,进行扦插,粗的一端微露地表,在断面下方可萌发新梢,成苗率可达95%以上。
1.4压条繁殖
春季选强壮枝条压入土中,深15cm待萌蘖抽生高达7~10cm时,培土压实。经15~30d,萌蘖基部可发生新根。深秋或翌春挖起,将萌蘖一一分开即可定植。
1.5嫁接繁殖
用二年生苗作砧木,选优良母本树上一年生枝作接穗,于早春切接于砧木上,成活率可达90%以上。
2地块选择
根据杜仲树种对各地条件的要求及便于生产经营,采皮用杜仲丰产林地块选在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壤质地以壤土或砂壤土为宜,尽量避开质地黏重的土壤。土壤酸碱度以pH值5.5~8.5为宜。山丘地区要选择土层深厚的地方,土层厚度不应低于50cm。山区应选在山坡的中下部,坡度不宜大于20°。平原地区要有灌溉条件和排涝设施,能保证春旱能浇,夏涝能排。要避开无排涝条件的涝洼地。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宜在2m以下。山区最好能靠近水库,以便春旱严重时能进行浇水。
3选择良种壮苗
采皮用杜仲丰产林,是以采皮为经营目的,树皮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丰产林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杜仲资源可划分为光皮杜仲和糙皮杜仲两大类,其中光皮杜仲生长速度较快,树皮内皮较厚,且质量较好。所用苗木以一至二年生最好。据有关材料报道,杜仲根系的各部分中,越是新根发根能力越强,越是老根发根能力越弱。苗木年龄越大,则移植中新根损失越多,保留下来的多为老根,由于老根再生能力弱,故成活率较低,且缓苗期较长。在营造杜仲采皮丰产林时,苗木年龄最大不要超过四年生苗,选用苗木时,不要单纯追求苗木高度,还要注意选择地上部分粗壮,地下部分根系发达、完整,主根及主要侧根不断裂的苗木,无病害的苗木。
4合理密度
营造采皮用杜仲丰产林,要选择合理的栽植密度。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丰产林以后的群体结构好坏及生产力的高低。密度过小会造成对土地的浪费;密度过大会造成树木个体之间在光照及水分、养分的激烈竟争,增加无效消耗,影响树木的生长,使树木高径比偏大,不仅不便于采皮作业,且影响树皮的质量;密度过大使林内黑暗潮湿,会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
采皮用杜仲丰产林属乔化经营,经营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杜仲在该立地条件下冠径的大小。成年杜仲树在中等立地条件下,冠幅直径一般在4m左右,所以丰产林树木株距应为4m左右,行距应稍大些,为4.5m。按4.0m×4.5m的株行距,可栽植540~600株/hm2。密度的确定还应考虑到丰产林所在立地条件的好坏。如立地条件好,树木生长快,郁蔽早,冠幅大,密度应小一些,可以4.5m×5.0m。如立地条件差,树木生产慢,郁蔽迟,冠幅小,则密度可加大一些,株距可缩小为3.5m×4.0m。在丰产林树木未郁蔽前,树下可以间作其他农作物,但应特别注意,间作农作物必须距苗木或幼树1m以上,否则间种农作物与幼树争肥争水,使树木生长慢,迟迟不能郁蔽,甚至成为小老树,使所建丰产林迟迟不能发挥效益,这种情况应极力避免。
目前是采用计算机控制,预先编程然后利用控制程序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功能替代了早期使用纯硬件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得输入数据的存储、处理、判断、运算等功能均由现场可编辑的软件来完成,这样极大的增强了机械制造的灵活性,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2.1工业生产工业机器人和传统的数控系统一样是由控制单元、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组成的。主要运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上,或者运用于复杂恶劣的劳动环境下下,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条件,保证了生产质量和人身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单元是由计算机系统组成,指挥机器人按照写入内核的程序向驱动单元发出指令,完成预想的操作,同时同步检测执行动作,一旦出现错误或发生故障,由传感系统和检测系统反馈到控制单元,发出报警信号和相应的保护动作。而执行机构是由伺服系统和机械构件组成。有动力部分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使执行机构在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完成规定操作。
2.2煤矿机械现代采煤机开发速度快、品种多,都是小批量的生产,各种机壳的毛坯制造越来越多地采用焊件,传统机械加工难以实现单件的下料问题,而使用数控气割,代替了过去流行的仿型法,使用龙骨板程序对采煤机叶片、滚筒等下料,从而优化套料的选用方案。使其发挥了切割速度快、质量可靠的优势,一些零件的焊接坡口可直接割出,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数控气割机装有自动可调的切缝补偿装置。它允许对构件的实际轮廓进行程序控制,好比数控机床上对铣刀的半径补偿一样。这样可以通过调节切缝的补偿值来精确的控制毛坯件的加工余量。
2.3汽车工业汽车工业近20年来发展尤为迅猛,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数控技术的出现,更加快了复杂零部件快速制造的实现过程。
将高速加工中心和其它高速数控机床组成的高速柔性生产线集“高柔性”与“高效率”于一体,既可满足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要求,做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又有接近于组合机床刚性自动线的生产效率,从而打破汽车生产中有关“经济规模”的传统观念,实现了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生产。数控加工技术中的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在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制造中可以很轻易方便的实现,不仅如此,数控技术中的虚拟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集成制造技术等等,在汽车制造工业中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21世纪的汽车加工制造业已经离不开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了。
2.4机床设备机械设备是机械制造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求,具备了控制能力的机床设备是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控技术为机械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机床控制能力,即把计算机控制装置运用到机床上,也就是用数控技术对机床的加工实施控制,这样的机床就是数控机床。它是以代码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主轴变速、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数字码记录在控制介质上,从而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机床的伺服系统或其他执行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零件。
3数控技术的发展
从第一台数控机床开发成功到现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传统的封闭式数控系统发展到现今的开放式PC数控系统。传统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由于采用封闭的体系结构,它的通用性、软件移植性、功能扩展和维修都比较困难;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发展,使传统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市场正在受到挑战。开放式计算机数控系统,采用软件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显示了优良的性能,能适应各种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具有统一风格的用户交互环境,操作、维护、更新换代和软件开发都比较方便,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已成为数控系统发展的方向。
4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PC机进入数控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数控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在数控生产领域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跟上发展先进数控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孕育产生大量的数控专业技术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进一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岩.中国木材工业数控化的普及[J].木材工业.2006(02).
[2]陈光明.基于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5(09).
[3]南生春,傅万四.浅谈数控技术在木材加工机械上的应用[J].木材加工机械,2004(01).
(1)数控技术的便利性是多方面的展现,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数控技术的应用就很好地减少了机械制造中繁复的工艺流程,通过这种减少工艺流程的方法之后,那么数控技术的便利性就会完全展露无遗。
(2)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还能够改变机械制造中的加工工艺参数,改变了机械制造中的加工工艺参数之后,我们的机械制造将会更加的便利。
1.2数控技术的高效率
(1)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能够实现一次装夹工件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从而能确保加工的精度和减少辅助的时间;
(2)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普通机床难以完成的复杂零件和零件曲面形状的加工;
(3)在我国机械制造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网络化程度也不够普及,只用于一些简单的程序数据传输,就串口通讯技术来说,网络数字化水平不高,集成化和远程故障的排除能力较弱。总而言之,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应用上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加强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地吸收新技术的同时,真正做到将技术成果实践于实际操作中。
2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探究
2.1数控技术在机床方面的实际应用
在机床的数字化作用下对于刀具以及机械的部件以及主轴的变速等等都是由数字来进行操作,只需要在对机械的一些零部件加工之前由编程人员把零部件的相关程序进行编程,而后再通过程序的载体,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是想改变对机械的零部件加工只要在电脑系统的程序中进行修改,输入新的程序即可,这对于传统的人工调整有着很大的方便性,在效率上得到了提高。
2.2数控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
在我国的经济得到稳步上升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对产品的消费方面需求愈来愈大,在这一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数控技术就有着其重要的作用,数控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得以应用能够在质量上以及效率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汽车的零部件的加工以及新产品的研制都有着很好的效率提升,从而也把汽车机械的零部件加工向着集成化以及规模化的方向得到了发展。
2.3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
(1)当前的煤矿产业的发展中对于采煤机械的要求也已经愈来愈高,在实际的采煤环境制约下采煤机的种类也比较的多,并且都不是大批的进行生产,这就给采煤机械的制造有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的技术在采煤机的单件下料问题上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数控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龙骨板程序进行下料,对于在套料的选用方案上起到了很好的优化作用,在效率提高的同时,在对机械的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精确度也有了很好的保障。
(2)在数控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清醒的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数控机床还处在一个低档膨胀和中档发展迟缓以及高档进口的这样一个局面,在我国的一些重要的工程方面的应用上还是依靠于进口的设备和技术来完成,从整体的发展上来看,我国在数控技术上的水平以及精确度和质量、性能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不够,在自主产权的操作系统方面还比较的缺乏。
2选地整地
在播种育苗之前,整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土地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一般情况下,幼苗不事宜水湿,针对这个问题,在选择苗圃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排水条件的地方。另外,针对地势方面来说,相对平坦的地方比较适合进行种苗种植,并且土壤要松软,综上所述,选择种苗培育的土地应该是地势平缓,土层松软,土壤厚实的地方,那么针对这些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整地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将土地进行全面的翻土,将那些土块捣碎,将石块以及杂草等物质清除,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壤的松软,并且能够充分风化。在播种前大约%天左右,还要对苗圃进行一次深度翻土,通常要讲深度保持在以上,在翻土之后,就应该进行施肥工作,等到土壤细碎之后就可以进行苗床的制作,在做苗床时,需要注意对其长"宽"高进行一定程度地控制,一般情况下,苗床的床高大约为,宽为,而对于沟宽而言,控制在范围之内较为适宜。
3播种育苗
播种方法包括条播点播以及散播三种条播。所谓条播,从字面上就能够理解,就是将种子播撒在呈现条形的垄沟里,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应用比较广泛,实用性也很强。进行条播的时候,为了能够提高出苗率,在播撒的时候,一定要保障播撒均匀,距离适中,然后保障这些种子能够接受充足的光照,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点播。点播按行距开沟后再按株距将单粒种子播在播种沟内。主要适用于银杏"核桃"七叶树等大粒种子。因其成苗率高,在苗木生长过程中不必进行间苗。为了保证每株苗木有大致相同的营养面积,在播种时,种粒间距离应大致相等。少数珍贵树种,由于种子来源稀缺,也常采用点播。撒播。撒播将种子全面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的播种方法称为撒播。主要用于小粒种子的播种。有些树种常采用撒播方法培育芽苗,再进行移植。撒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苗木分布较均匀,单位面积产苗量较高,但往往存在着用种量大,间苗费工,通风透光条件差,苗木易产生分化,抚育管理不便等缺点育苗。一般情况下,播种之前,需要用温水浸种,掌握好浸种时间。因为浸种时间的长短将会对育苗的发育成长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都是选择的水温浸种,在初次浸种之后,将种子倒入簸箕当中,在上面覆盖上一层稻草,然后每天再用-"的温水对种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浇淋处理,这一操作一般持续天。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且出苗相对整齐。
4幼苗的管理
幼苗管理工作是播种育苗流程中的关键所在,只有对播种后的幼苗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对于而言,它是一种耐阴性植物,很有必要对幼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庇荫处理。在幼芽出土之前,就应该对相关的荫棚进行有效地设置,还需要对遮阴度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要求透光率控制在范围之内。当幼苗出土之后直到+月份中旬,这一期间的幼苗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且抗逆性也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做好相应的除草以及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栽植后及时浇次透水,分墒后及时中耕保墒,去除杂草。生长前期,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以免损伤根系。缓苗后施入追肥,施尿素012,以后根据长势酌情增加施肥量,秋前宜大水大肥,肥水结合,促使速生快长,当年出圃。整地造林一般情况下,防火林带都是沿着山脊"山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并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林地相对分散"地况的复杂程度较高,除此之外,有的地段是现有林,这个处理起来相对简单。在新造防火林的同时也可以开始进行造林,整地方式一般为块状整地,整地时按株行距定点挖穴,穴规格根据立地的条件来进行确定。
1.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
1.1.1直播造林技术的适用范围
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直播造林适用于交通条件差的远山、深山,灌溉非常困难或者无法实施灌溉,难以实施植苗造林的干旱瘠薄山地。
1.1.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应坚持适地适树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以选择根系发达、萌蘖力强、遮拦雨量能力强、生长稳定、耐瘠薄、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另外,黑松、侧柏等易受鸟、兽、虫危害的树种,在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直播造林。适合直播造林但未经试验的树种,可先行试验,总结经验后,推广应用。
1.1.3种子来源、种子质量及种子检疫
种子来源:在选择种子来源时应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尽量采用本地种子;本地采种量不能满足造林需求的地区,应按照我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国家标准执行;对于无种子区划的树种,在调进外地种子时,要尽量选用与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生产的种子。种子质量与种子检疫 种子质量是直播造林成功的关键,经检疫、检验质量合格种子,用于直播造林。
1.1.4种子处理
种子储藏种子入库前都必须净种,测定种子含水量,对含水量过高的种子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符合贮藏标准。为防止病虫害,入库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可用熏蒸法,即用56%的磷化铝片按每吨种子5~10片药量分散摆放在种袋上,密闭熏蒸96小时后,通风48小时。安全含水量低的种子等适用于用普通干藏法储藏。安全含水量高和具有深休眠的种子,可用坑藏、堆藏等湿藏法储藏。浸种 播种之前浸泡种子,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播前处理根据树种、立地条件和播种季节等决定。易感病虫和易遭鸟兽危害的树种,或者在病虫害严重的造林地播种,应进行消毒浸种或拌种处理。种子消毒浸种可用0.5%甲醛,拌种可用辛硫磷、呋喃丹等,辛硫磷用50%的乳油拌种,用种子量的0.5%~1%。为防鼠害,也可采取结合拌种加入毒饵等措施。
1.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1.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2.植树造林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人工播种方法
2.3.1播前的种子处理
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
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
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
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
2.3.2播种方法
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
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
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
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
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
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
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
适用条件: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参考文献】
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公元908年),为工部侍郎黄峭所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黄峭弃官返里,创办和平书院”3)。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易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图1),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峭公思想开明,见识卓远,在朝为官时,最大的报复就是“复唐”,后在感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回乡,并创办了和平书院。据《黄氏宗谱•家训》记载“读书为根本所在,稍有可读子弟,务加训导”,因此和平书院的创建开启了闽北宗族办学的先河,影响波及邵南地区,进而影响到邵武及其周边地区,宗族办学之风由此而起,营造了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黄峭公现在是福建、广东及湖南三省众多黄姓子孙认定的先祖,但是明清编著的各邵武府县志中并无此人,而《嘉靖•邵武府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的《重修邵武府志》及《民国重修邵武县志》中也没有提到和平书院。然而在众多的黄氏族谱中则多见峭公及和平书院,虽然关于其人的描述各不相同,归乡后建和平书院的说法却是一致的,如咸丰四年修的福建《永安黄氏族谱》中所刊的《工部公行实录》中“即而创和平书院,引进后人,后自为六言诗以写四时之景”,诗如下:春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青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眠。夏赤日远啣葵影,熏风浓带荷香,案上书填碧色,芭蕉绿映南窗。秋堦下黄花晓露,庭前丹桂秋水,未忍抛书欹枕,水轮馬义正升东。冬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堦前积雪,余辉白映窗纱。和平书院初建时仅供黄氏子孙就学,为黄姓的家族学堂,自宋以后,周边其他姓氏如李氏、廖氏、丁氏等也相继捐钱捐田捐粮以资助书院,并将本家子弟送入书院读书就学,便逐渐演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现存之和平书院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由当地的峭公后裔筹资而建。据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以昔年所置迎神号佛田租建塾,延师以教子弟”,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
2书院选址
自古“智者乐山”,早期文人书院多是选在名山胜水之间,陶冶情操、修生养性,比私塾规模大,却又区别与官学。在南宋中后期以后,随着官府大量的介入书院的建设,书院的选址上呈现出明显的多种取向:个人藏修以及官府改建前代书院大多仍位于较偏远的山林之中,而官府所修建的书院则全部坐落在城镇之内或近郊。4)和平书院初建时,为私塾,建在家族聚集之地,也就是现在古镇的北门附近。而在乾隆年间重修之时,“于文昌阁辟地复建”,可见,现在的书院院址为当时的文昌阁所在,因无记录,并不知文昌阁是何时所建,与原书院的关系如何,但是确知现书院与黄氏大夫第仅一巷之隔,且书院依古镇格局,坐东朝西,面对的是古城墙(现已坍塌),右侧小巷通向的便是小西门,若论风水方位,也不失为一块好地,与书院进深甚符。
3书院地盘
镇中建筑多始建于清末时期,依古制,用古尺。根据调查及访谈的结果,和平的古尺为333mm,即三尺为一米,与所用的市尺长度相同,。和平因地处闽赣交界处,故工匠之间也有相互的交叉,有些匠人基本都是在周边地区“游乡”,如和平的许师傅是从江西过来的,而李师傅是桂林乡坪上村的,邵武的危师傅是江西黎川的,且《邵武县志》曾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移民伊始,邵武就为联通赣闽的主要隘道,那么在匠作系统及建筑地盘侧样上应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表2,黎川的尺子也并未统一。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省会福州对此地的影响也是有的,和平张忠兴师傅就明确说“现在做工一般用市尺,没有做特别的营造尺”、金坑乡的危功从师傅说“木工工具也改用福州的,使用起来更方便”。如表3所示,闽北地区的尺长不尽相同(图略),在现代化进程加速,交通愈加便利的今天及以后,这些尺子是否会不在,或者愈来愈趋同呢?反观之,和平的尺长是古已有之,还是近年来,趋同的事态演变至此呢?故文中的尺寸依旧按照现行米尺尺寸来进行标注。本地的工匠系统中并无书院一类,而是民居、祠堂、谯楼各成一体,探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书院的建设量少,也就参用了民居和祠堂的做法,现仅将书院的地盘与典型民居及祠堂做对比。就书院建筑而言,其特殊的使用功能造就其在地盘布局上有其特色。“书院,形成了其讲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功能特点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完备的管理制度,”6),“若按功能划分,书院建筑大体上可分为讲堂、祠堂、藏书楼、斋舍和园景等五大部分”,7)“礼者,天地之序也”,作为传播传统儒家文化的教化场所,书院建筑亦是要追求中轴对称的,以明礼仪、训教化,即使由于地形所限,不能完全的对称,也是要把主要建筑放在对称轴上的。和平书院属于后者,地块地形不规则,规模较小,但是也有主要的轴线,且把主要建筑仪门、正厅放在了主轴线上。因现存和平书院为清朝重建的,文献中并未提重建时的依据,乾隆时期书院建筑已经成熟,有众多可以参考的实例,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自不必说,附近的武夷书院也是历经多次的重建与在建,可供参考。那么“应士民所请”而建的和平书院是否会参考当时已有形制呢,还是会依原有形制在新址重建?现存书院面积仅600m2,主要功能为讲学,辅助功能还有供祀、厨房、餐厅、马房等。书院内东西向有约2m的高差,马房设在一层,主要讲学空间在二层;为天井式建筑布局,规模不大,共有两个天井院,前天井为主要功能,正厅内供奉朱熹的牌位(如4),见一层和平书院;四周为讲堂;一层厢房为马房(图略),见和平书院一层平面图。后天井为辅助空间,厨房、餐厅。相似规模的典型民居布局,门厅、前天井、正厅、后天井,两侧为厢房,一般情况下,正厅为两层通高的高度,正厅两侧的厢房为两层,而天井两侧的厢房为一层,屋脊高度低于正厅屋脊,以示正厢区别;楼梯一般设置在宝壁后方或者厢房内。而当地的祠6民居正厅18根柱做法7和平书院剖面图堂正厅做法除尺度上比民居稍大外,基本做法一致,主要区别在门厅上,祠堂的门厅一般会做成戏台,结构复杂,两侧也改厢房为侧廊,并改狭窄的天井为亮堂的庭院。而书院的布局与典型民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前天井院二层为宽度约三尺的围廊,在民居中只有后天井院中才有可能会出现围廊,且数量不多。书院正厅做法与典型民居也是很不同,典型民居正厅一般做18根柱子,为三间,正间为厅,供奉祖先排位,厅内加两根柱,称为骑门柱,也称栋梁柱,据当地工匠说“住人的房子都要有骑门柱,祠堂没有”;正中屏风墙称宝壁。中柱称正架柱,檐柱称水瀑(pu)柱子,之间的柱子成为大金。正贴中,大金与水瀑(pu)柱柱间距一般在1m左右,为两扇门的宽度,而正架柱与大金之间的间距则视用地情况而定,是可变的。祠堂的做法与民居大致相同,仅是没有骑门柱与宝壁。而书院正厅做法较简易,正间两边各5根柱,用墙体隔开了与后天井的联系,供桌则放在了墙体的前面,这样一来正厅内部的采光就主要依靠前天井,采光效果明显变差,推测这种做法为后人加建;栋梁柱依然是各柱中最为精美的,但是书院正厅无骑门柱及宝壁,类祠堂做法。正厅前面为处理高差而做的十三级台阶,结合天井排水做,为一个4.1mx4.7m的方形天井,较之民居的狭长型天井,采光效果更好,更适合书院的特殊功能。
4书院侧样
本地属于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大风势强劲,故民居屋面坡度较缓,一般为三分五水,做直水,即无举折,也有有举折的,当地叫翘杆水,做法为三分水做到脊童时改做四分。寺庙比较高,可以做到五分水。根据测绘,书院正厅的为翘杆水,从檐部到脊童分别为三分五、四分、四分五、五分五。当地大木构架为穿斗式,部分祠堂为使正厅更为敞亮,会在正间使用抬梁或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构架,而此间与尽间仍然用穿斗结构。书院正厅大金与水瀑柱之间用轩,构架比较简单。做法与当地民居做法类似,以廖氏大夫第正厅为例,如图六所示,在正贴中,前后水瀑柱之间的做法沿脊柱对称,大金与水瀑柱之间一般会做轩,多为磕头轩,且做法较质朴,轩板直接两坡坡下,只在正贴的位置用拱、蝴蝶木以及月梁架起,雕花等其他装饰也在此位置。次间一般不做轩。川一般为三川,一川会做成猫弓背,二川为月梁的形式,三川比较朴素。而装饰的重点主要也是在蝴蝶木、一川、二川、以及骑童上。宝壁也是很重要的,做法普遍是月梁以下两根骑门柱中间作实,两边空出作为走道。在尺寸关系上,骑门柱两边一般为0.85~1.0m,而中间部分则是可以调节的,但做法也是固定的,即板门,做好线脚及门套,之后被固定骑门柱中间。祠堂正厅亦有按这种做的,亦有正间用抬梁式的。
5书院砖瓦作做法
一、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工程造价领域特别是预(决)算的编制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预算员均深有体会,早期在编制工程预(决)算时,完全靠纸笔、定额册,编制一个工程的预(决)算,单单从工程量清单入手套定额、工料分析、调价差、计算费用到出预(决)算书,必须花费好几天的时间,计算过程繁琐枯燥,工作量大,且预(决)算结果较为固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内已有不少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当时计算机价格仍比较昂贵,计算速度慢,操作仍不够方便,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企业很少,尚不能得到普及应用,但该技术已显露出其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90年代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硬件价格迅速下降,企业甚至个人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已不是很困难的事,计算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操作更方便、直观,而且可供选择的软件种类增多了,功能和人机界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一些边远地区的预算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编制预(决)算,从录入工程量清单到出预(决)算书这个过程的工作缩短到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成率,而且近几年各大软件市场已经推出图形算量、钢筋算量软件,更是加速了预(决)算工作的发展进程和计算速度。与此同时预(决)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造价的分析和组合,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该工程预(决)算的结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造价行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1)工程预(决)算软件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在保持原有工作效率前提下提高预(决)算编制的精度和使用更丰富、及时、准确的材料价格成为可能,(目前国际工程招标均使用全费用的报价方式),而且已深入地拓展到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即从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的投资估算,到概算、预算、审核、阶段结算和竣工决算,通过积累已完工程的数据建立造价指标,又反过来指导新工程的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有利于领导决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控制;同时信息技术还广泛用于工程管理、定额编制、工程量计算、指标收集与分析、信息网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造价管理各阶段的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市场上可用的产品种类和功能各有特点。工程预(决)算软件的功能主要用于套算定额,这是造价领域最早投入开发的应用软件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并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该软件早期运行在DOS平台之上,随着视窗系统的普及,逐步过渡到Window、WIN32环境下。该软件包括消耗定额管理子系统、预算价格管理子系统、计价管理子系统、取费定额管理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
(2)定额管理软件
这类软件主要采用数据技术协助造价部门维护定额库,并在编制定额时直接生成所需的排版格式,以减轻编制定额的工作量,缩短排版时间,减少人为错误,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
(3)工程量计算软件
这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国内使用较广的软件第一种方法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工作量仍然很大。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的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
(4)指标收集与分析系统
该系统用于收集已完工程的数据,并从多个维度上作分析,其结果将用于投资估算等方面。指标的收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目前国内尚没有比较完善的指标收集和分析体系,即使有指标库,也只是突击对过去某段时间的工程数据作一定整理形成的。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必须设立比较稳定的指标,建立一套稳定的编码规则。目前各地区的定额在几年内就会重新编制一次,每次编制都有新的特点,要在变动的定额上建立一套较为稳定的指标,针对每套定额编制一个映射表是一种解决方法。另外,由于工程的特征参数非常多,每个工程可抽取的数据量很大,分析的维度广,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数据仓库在较细粒度地划分元数据的基础上,能自动完成指标数据的抽取,并提供多维度分析这些数据的工具。
三、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建立和使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仅仅拥有数字化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完善造价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制度。目前造价资料管理还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各部门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没有充分重视,导致造价管理部门收集工程造价资料困难。由于缺少基础性数据,导致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实现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急需形成完善的造价资料上报体系,规范上报资料的格式,严格要求上报造价资料的质量。
(2)完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供应者方面来说,信息源不足,不能按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造价信息。从信息用户方面来看,大多数人对于信息商品化、信息服务有偿化还处于一种感性认识阶段,不愿意进入信息市场购买信息。
(3)改善造价信息的平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基本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网络运行模式,是一种基于局域网技术的系统。但随着造价信息需求层次和范围的扩大,这种小范围处理造价信息的运行模式将不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共享。因此,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是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平.从管理信息系统谈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0,(5).
了解医学论文的属性医学论文属于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信息源,客观记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医学科技飞速前进的动力。有统计资料表明,约75%的科研在科技期刊上[2]。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医院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论文产出质量率低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质量也是衡量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部分医院把科技论文产出数量用来衡量科研绩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如在职称评定时需要论文,医务工作者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急于撰写科研论文,这样仓促撰写的论文,其质量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论文的论题、论点是否新颖,研究目的是否明确,资料是否全面,统计数据和方法有无可比性,语言表达是否明确,文章结构和层次是否分明,对实质内容是否进行深入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而造成准备不充分,观点不成熟;其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投稿者所投期刊把关不严,部分医院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未配备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缺乏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缺乏对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引导作用的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更要有相关的管理素质和经验,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但目前,大部分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都在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仅仅是敦促自己发表科研论文,而没有发挥带动其他医务人员,因此积极发表科研论文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
医院信息管理组织不健全,科研管理滞后部分基层医院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各种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使科研人员很难获得医疗科技前沿的知识,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限制了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利用,从而使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也不能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致使很多科研工作成了重复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医院缺乏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方面无相应的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以及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称工作是落实党和政府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体现,是广大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它的每个环节都关系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职称工作的质量不仅影响到我们能否培养、选拔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还影响到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影响到社会和谐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完善职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健全职称评审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优秀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是我国人事政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提高评审质量和避免人情干扰,在目前同行专家评议中,可对论文成果进行质量评价的同时,还可采取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客观修正。这
样既可避免同行专家会议评议时可能出现的人为干扰,又可通过多种形式的相互补充,实现综合评价,使职称人才评价更为公平合理,评价结果更加深得民心。
建立健全职称评审监督机制,是让职称评审中被淘汰的人员有一个申诉和复议的机会。目前普遍采用的同行专家会议评议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评议专家因不同的观点,对同一学术成果的价值可能产生异议;评议专家对本部门的评议对象可能持有较为宽松的处理态度;现行评议标准还缺少规范,难以杜绝评议的随意性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评审的偏差和不公平。建立职称评审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未评上人员的不服气和抱怨思想,实现情绪疏导和矛盾缓解,使其更好地努力工作,从而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级职称评委会起到一种监督制约作用,对提高评审质量,严肃评审纪律,端正评审态度都有促进作用。
2. 增加申报职称资格考试专业,扩大初级职称考试人员参考范围。国家在职称工作中,部分专业实行以考代评政策,深受专业技术人员的欢迎。这种形式不仅易于操作,程序简单,可信度高,还避免了评审带来的人为因素干扰。建议继续开拓更多的以考代评公共职称考试系列,实现以社会考试促进青年成才机制的社会化。成才机制社会化,就是要为青年人创造快速成才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推动社会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按现行职称考试政策,除计算机和外语专业不受报考者所从事专业技术岗位限制,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报考外,其余职称考试专业还不能自由报考,一般要受到专业岗位的限制。为了鼓励青年人学习进取,建议对部分国家实行以考代评的公共性系列,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人自由申报考试初级职称资格。为这些人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早日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
3.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等级要求。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是完全必要的,这对督促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进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过于看重。因为职称评审的是学术水平,而不是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相应的环境做支撑,计算机的使用虽较为普遍,但每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是熟练的操作员,多数中年申报者达不到“盲打”水平,而这个水平也不是短期就能速成的。职称外语考试要求“阅读外语要体会到眼球运动”,不会“盲打”就做不完计算机考题,这就背离了把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的初衷。何况职称越高,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水平也应越高,但实际上,高职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高,脑子反应和操作速度越来越慢,就是其外语和计算机理论水平较高,解决实际外语和计算机问题能力较强,但不一定实际翻译外语和操作计算机速度高,也就是说考试成绩不一定好。因此,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应取消等级概念,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技能考试。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必须遏制职称评审中的不良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新的影响心理平衡的因素不断涌现,使得职称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现象。例如,为了达到职称晋升目的,出现了一些职称考试作弊、学历造假、课题论文挂名等不良行为。这不仅给职称工作带来极大混乱,也对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一、工科类博士生科研创新现状分析
博士生与硕士生、本科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研究”。我国在1992年《博士生培养工作暂行规程》中也指出“博士教育的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学位条列》第6条和《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13条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标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不难看出,博士教育中,具备科研和实践技术创新能力是获取博士学位条件之一。
作为工科博士生,其科研创新又具独特性。(1)应具有理论意义;
(2)应具有工程或技术研发创新意义。在与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者交流中,一些导师反映目前博士生研究有偏“软”、偏“硬”倾向,偏“软”是研究缺乏与实际联系,偏“硬”是缺乏规律、理论分析。从软的方面看,一些博士生愿搞模型、算式,不愿动手实验,不愿联系实际进行研究。从“硬”的方面看,现在工科院校中,博士生普遍存在做研究逻辑思维能力不高问题,博士生论文像科技报告,工程味道太浓,科学研究不足,高水平创新性学术论文难出现。
为培养这种“软”“硬”兼顾的科学品质,许多导师强调工科博士生首先要有理论上的创见、研究,再者还要具有重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素质。目前我国工科博士生在这两方面都不足,特别是实践创新远不够。浙江大学在“国际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中指出,我们有着庞大的博士生队伍,但原创性科研成果少,与企业联系的、现实效应强的创新成果更少。
改变这一情况,涉及方面很多,其中导师作为博士生创新的第一负责人,将对博士生的创新有直接影响。为此研究工科博士生创新,必须研究导师如何发挥作用。
二、导师对工科博士生“软”“硬”特质的培养
1.加强对博士生课题选择导控
选题方面突显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谈自己培养理工科博士经验时,指出“将自己考虑的一些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解决时机基本成熟、有初步方案可以动手研究的课题,或者是已经着手尚未展开的课题,或者是有想法的前沿课题,提供给博士生去做。这样的课题,目标和意图比较明确,突破口也找的比较准,起点比较高,工作量比较有底。”导师在长期研究中,对本学科的理论、技术进展有清楚的了解,博士生做导师的课题可在“软”“硬”两方面取得进展。还有的导师,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的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洪义导师强调对思维敏捷又有钻劲的学生放手鼓励,让其自己找到理论、技术突破点,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其建立信心。这样迅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预见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科研的道路上较早地独立开步走。
2.导师营造学术创新氛围和条件
导师营造科研的氛围和条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精神方面,导师需要起带头作用,用于承担重大课题。同时积极改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在物质方面,丰富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科研设备,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正常开展的保障,是博士创新性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对比中美博士生研究条件可知,我们博士生的实验室条件需大力改进。此外,需保证博士生的生活质量。如果仅加强师生间良好创新气氛建设,没有相应的物质支持,博士生为生活、为科研奔波,则很难出创新成果。
三、导师培养工科博士生“软”“硬”创新特质应抓关键环节
导师指导博士生“软”“硬”创新应贯穿培养各方面,包括生源选拔,课程设置,论文开题、写作,中期考核及论文答辩等方面。
1.抓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是为博士生在未来研究领域理论、实践创新发展奠定知识基础。美国大学及研究机构,导师对课程精心设置,提供博士生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理论和成就。专业课注意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另外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导师可以根据科技发展需要,增加、删减或变换课程,课程更新较快。因此,导师们可以向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在课程建设上多加关注。
2.抓论文写作三环节
目前不少导师不重视学生理论培养和创新,不重视博士论文的写作,造成博士生研究重复多,理论、技术创新性低问题。导师和博士生必须处理好学位论文与科研工作关系,使博士生论文与科技攻关课题相结合,出高水平的博士论文。
在研究阶段,导师要给学生论文设计、课题研究提一些建设性意见,组织学生攻关,参与研究过程,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课题,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在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学生成果过程中,导师也要对研究、写作规范加以指导。同时还要检阅学生论文,考察文章研究原创性、独立性,与学生一起总结重点突出的问题,“软”“硬”创新点以及何以为创新等,并指出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深入方向。只有把好论文选题、写作每一环节,才能确保创新成果出现及被认同。
3.抓科研活动
在博士生学习研究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博士生参与科研创新课题。调研显示,博士生普遍希望参加导师的纵向课题研究,能够有所发明创造,理论突破,对于横向课题,虽不排斥,但最好能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理论实例论证提供方便。在引导博士生参与课题中,导师要避免将博士生看作简单劳动力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特别是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纵向课题,在研究中,根据学生承担任务的情况,给以相应的薪酬或基金,从承担课题重任、经费保障方面促进学生调研、实践,理论研究,出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