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风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校的学风建设构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但是,采取的实际工作比较少,学校的学风建设并没有落实到实践工作环节中去。学校学风建设缺乏系统性、以及实践性。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只停留在学校建设的规划书面上,并没有深入实际。
1.2学风建设呈现浮躁化
学校学风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学风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风建设工作流于表面化,工作并没有深入实际。学风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不当,方法落后,呈现出浮躁的特点。
1.3学风建设具有历史延承性
学校学风是在学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规范、引导学习发展的作用。学风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使学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2导致学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原因
导致目前我国学校学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方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可观原因,同时还有社会历史原因。
2.1主观方面
加强学校学风建设,首先在思想要给予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条件。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并不是从学生出发,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进行素质教育空有口号,但是并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客观方面
加强院校的学风建设,要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学校奖惩机制,对于有突出共享的要进行奖励,对于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严重影响学校学风建设的个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在很多院校中奖惩机制建立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同时,在学校只注重课程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样就很容易使学风建设流于表面化。
2.3社会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进行的。长期以往,导致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盛行。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也对我国高校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进行学校学风建设,难免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表现。我们知道学风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学风建设难免会出现流于表面的现象,这反映出了现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了浮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3当前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需要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化历史背景及结合具体的实际需要,对学校学风进行建设。努力培养军校学员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同时要使学员认识到国防建设的中性,以及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立标准,强规范,建机制。
3.1学风建设中要加强两个主体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执教者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建设。老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对学员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此而言,在院校中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摒弃娇气、骄气、邪气,树立正直、善良、厚道的形象,弘扬师德,提倡奉献精神,以无形的力量树立有形的榜样,以师德带动学风养成。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了学院的水平,因此需要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升教育的实际教学水平,必须是教员又十分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教员要以身作则,带动学校良好学风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受教育主体的专业素质能力。院校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要过关,要拥护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学风建设。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时间也是对教学活动的延续,是提高学员知识的掌握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教学环节中实践性教学的比重,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可操作性。
3.2在学风建设中要注重隐性学风环境的营造
一要规范课堂行为规范课堂行为主要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出发的。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组织教学,明确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而是受教育主体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课堂纪律,配合教员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要严肃考风考纪由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员学习不认真,在考试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考试的过程中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要规范考试纪律。加强对考试作弊学员的惩罚力度。
3.3加强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督导机制,对教员的教学进行及时监督,对教学质量、教学结果进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细化学院的考评标准。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表现突出的学员进行奖励。参加活动不积极,甚至冷嘲热讽的学员要加以批评,进行思想教育,必要的时候给予其记过或退学处分。
2“三风”建设的方法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三风”建设对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重要意义。第一,“三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三风”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校职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去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三风”建设关系到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良好的“三风”有利于老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增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与提高。第三,“三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良好的“三风”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创造力、积极性和凝聚力,使得他们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地提高学校法的科研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2练好内功、提高素质第一,领导要注意自身政策水平、管理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这个组织系统中,领导干部身处高位,影响着“三风“建设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协调着学校的科研、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活动。第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服务学生的情怀,不断地强化在专业的领域的学术修养,修生养性,成为一个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立德修身的垂范,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公德上都成为学生的典范。第三,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品德言行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风教育,鼓励学生在学识和技术上大胆专研,为他们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2.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三风”建设,组建“三风”建设小组,制定总纲领,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体的组织和指挥,而各部门、各院系制定的计划方案,经建设小组研究通过后,再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次,各部门、各院系在实施计划方案时,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其他部门的合作,根据“三风”建设的总纲领,积极主动地向其他部门学习、相互促进,既要完成自身的目标和任务,也要注意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合作,使自己成为“三风”建设的拼图[2];最后,部门、院系之间工种的中心是其制定的计划方案能在师生间得到顺利的实施,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师生在建设“三风”时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三风”的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书本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其对知识的获取。新媒体的发展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库、在线专家、专题学习网站等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知识的获得更加全面、生动,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1.2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拓宽了交流渠道
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新媒体已经实现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和渗透性影响。新媒体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利用微信、飞信、QQ、微博、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将学习资料共享,与同学进行讨论,并可以与任课老师或相关专家进行答疑互动。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发送到相关平台或圈子中,平台和圈子中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相关信息并参与到讨论互动中来,这样可以通过即时的互动交流迅速地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交流,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
1.3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单地依赖纸笔的记忆和图书馆的书籍资料,而是更多地采用音频、图片等数字媒体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并通过电子邮件、QQ群等相关交流软件进行迅速的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新媒体海量的学习资讯及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使很多资料的获得变得轻而易举,学生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文章和数据,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
1.4新媒体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媒体由于传播形态的集大成性,使传播的信息具有海量化、全面性的特点,这无形中在大学生学风营造的过程中起到了监督的作用。首先,借助新媒体庞大的数据库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学生提交的报告、论文等作业与其他文献的重合度和相似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学生敷衍应付的现象。其次,新媒体广大的覆盖面和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使得其广大受众成为学术行为的监督者,这对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可以起到较好的遏制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端正。
1.5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深入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新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使得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学习,把零散的时间化成整块的时间,作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及时进行预习、课程总结、英语学习、解答疑惑等,也可以看畅销电子书、点播移动视频、观看异地实时教学及英语手机互动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1.6通过新媒体的媒介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跟踪反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只能通过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成绩反映出来。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飞信、QQ等网络社交工具和交流平台与相关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互动。通过这样的交流,老师们能够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跟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节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2新媒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消极作用
2.1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特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海量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在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有很多虚假或者是伪科学的信息。甚至有些带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毒思想也能畅通无阻地通过新媒体到达大学生的眼中。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兴趣广泛,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强等特点。但是,大学生往往甄别能力不强,思想意志不够坚定,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最终导致他们被一些不良思想所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出现较大偏差,学习态度浮躁、功利化,并在一些虚假信息和不良思想的传播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新媒体的娱乐功能被放大,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新媒体的学习、新闻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很多学生却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娱乐、聊天功能上,并将后者功能放大,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甚至染上“网瘾”,荒废学业。在我们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发现,学生购买电脑的主要原因是帮助学习和获得信息,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60%以上的学生表示电脑主要用来打游戏、看电影、聊天、网络购物,真正用到学习上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新闻的关注也主要是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对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关注度极低。新媒体的功能被本末倒置,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已经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
2.3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惰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料和知识有了更广阔的渠道,而且更加的方便快捷,这些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获益,很多学生通过新媒体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很多学生利用了新媒体上信息内容的可复制性来代替自己的学习,有的学生通过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抄袭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导致有些论文形式的作业出现大量雷同现象。此外,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还使很多学生通过“改造”别人的学术成果来完成自己本该通过实践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学习和实践脱节的学习倾向。了这些学习惰性一旦形成,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术活动的原创性。
2.4新媒体的发展导致对网络学习产生依赖,忽视了课堂学习
新媒体的发展导致很多学生对其产生依赖。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资料和相关知识都能从网上找到,或者在考试之前很多学习重点和历年的考题类型都能得到资源共享,因此部分学生产生了课堂无用论,开始出现旷课、上课不听讲等现象,忽视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2.5新媒体的不正当使用,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
面对新媒体强大的娱乐功能,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游戏、视频、网络小说、聊天上面,每天都在虚拟的世界中生活,有些甚至染上“网瘾”,导致退学。很多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苦闷、自制力差、焦虑等精神障碍。由于饮食、睡眠不规律,很多学生经常出现头疼、胃疼、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3新媒体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应用的对策
3.1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是公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保护青少年免受大众媒介内容的污染,使得青少年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因此,要想新媒体能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凸显其积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重要对策之一。首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穿插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中,让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同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自己在具备较好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应该通过班会、讨论会、网络交流、形势与政治课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引导,从而培养其认知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以及媒介的批判能力等。其次,培养专业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开设专门的课程教学。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相关教育大部分由辅导员完成,相关课堂教学也仅限于穿插到其他学科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甚至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作为教师的岗前培训,提高整体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在条件成熟时开设专门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操控力。
3.2搭建校园应用平台,拓宽新媒体在学习应用中的渠道
高校应该通过建设图书馆、校园网、贴吧、论坛等平台,给学生提供安全、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学风建设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相应的调查找到学生比较关注的交流平台,有重点地对其加以关注、建设,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定期对学生登录的情况以及学习的收获等进行跟踪反馈。建立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公共邮箱或者QQ群、微信群等,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或将最新理论成果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放到这些平台上,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
二、重庆市某高校X学院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课题组对重庆市某高校X学院学生、专任教师、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从总体上看,该院学生对学风状况持肯定态度,从院风(同其他学院相比)、主动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态度等综合来看,48.3%的学生认为较好;23.2%认为一般;22.5%认为很好;仅6%的学生认为较差或很差。其中,学生干部对学风的评价等级略低于普通学生,说明学生干部对学风的期待更高,要求更严格。就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来看,62.3%的学生对“旷课”表示理解;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学习认真程度“很好”的比例分别为20.1%、37.4%、和20.7%;对自习情况的回答仅15.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69%的学生自习时间在1小时左右,5%的学生表示几乎不自习,7.5%的学生自习时间超过2小时;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表示坚决抵制的占53.2%,有作弊念头但不敢尝试占24.8%,有作弊行为但未被抓的占13.5%,有作弊行为且被处分的占0%,见机行事的占8.5%。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均希望通过学院学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希望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但问及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多将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目标,系统规划学习者较少。专任教师普遍对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表示支持和肯定。有专任教师称,“学院实行学业预警和辅导员查课制度后,学生旷课现象明显遏制,可能是因为学生更惧怕辅导员,有辅导员查课,学生课堂纪律也有一定提高”,同时,还表示,应该更多地从教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学习,而非一味的强调外部监督。也有老师表示“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自己来说,简直是一个体力活”。一位年轻辅导员称“辅导员工作除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动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成绩拿上去,只要牵涉到学风建设,就有做不完的事”。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谈到,“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大头,直接影响到学业质量,就业质量以及一系列院系之间的评比,所以,学院一直花大力气坚持从细节入手,狠抓学风建设,以此确保学院学风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学院学风有着积极的期待,师生学风建设所作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行为的规范、教师学业辅导、学院学风支持系统的建设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
学风本身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学校、学院、政府、社会及全体师生,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学风建设工作需要加强与社会联系,既要从爱国情感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学风建设还必须加强与家长、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把握社会需求和家长的期待。从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来看,90后大学生既有着乐观向上,尊师好学,热情高涨等积极特点,又有着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沉迷网络,需要加强学业预警和及时引导。首先,从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导向上,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规划好学习、文化、生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构建和优化学风建设体系和机制。现代高校二级学院承担着学生的具体培养任务,与学校宏观学风建设不同,学院必须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直接把关人和责任人,需要更多的细节设计、系统设计和制度设计。学风建设体系包括建设团队、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平台搭建、课程设置、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学生学风良性互动机制。最后,打造学风建设团队,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的事情,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均是学风建设的一份子,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吸纳优秀学生干部,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和学生党建工作,一方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树立优秀学习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格局。
四、X学院的实践探索
X学院一直倡导追求真理,强化责任,服务社会,张扬个性的学院风气,高度重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将学业辅导、学业预警、家校联系、评估分析、严肃考纪、课堂督查、宿舍巡查等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注重实效,创新学风建设管理模式,优化学风建设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X学院坚持“学风育人”主题,将学风建设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抓手和逻辑导向。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深刻把握学风建设系统性、渐进性、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明确学院学风建设的主题,系统设计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思路。以“全员育人,实践育人”为抓手,全面构建“校—院—家”三级引导督导体系,朋辈辅导学业支持体系、师生全员参与体系、文化价值保障体系和评估考察奖励激励机制,具体涉及“学业辅导、学业预警、家校联系、评估分析、严肃考纪、课堂督查、宿舍巡查”等六大方面。
(一)学业辅导,朋辈关怀制定《X学院学业辅导工作制度》和《X学院学业辅导实施方案》为学院学生提供全面、持续的帮助和指导,实现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三级工作目标。构建专业教师学习指导,班导师选课专业指导,辅导员学业预警工作网络。做好学业辅导需求提交、需求分析、需求分流、需求接收、需求再评估五个关键环节。创新实施朋辈学业辅导项目、班学长帮带项目和学业辅导工作坊。
(二)学业预警,及时反馈制定《X学院学业预警制度》,建立家校联系信息库,制定特殊帮扶计划,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学院、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加强学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引导,及时警示干预、督促在读学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和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加强素质修养,避免和减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学业不合格或各类违纪等问题,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家校共治,共促学风制定《X学院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学校—家庭”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学院“严谨教学人文关怀”的作风,促进学院教师、辅导员、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联系信息库,一般联系与特殊联系相结合,定期联系和随机联系相结合,加强交流,完善信息,拓宽渠道,共同促进学风建设体系化、数据化和项目化建设。
(四)加强评估,数据分析结合学风数据统计、成绩分析、教材持有率和中期教学检查工作,清晰掌握各年级各专业成绩数据,补考、重修及缺考人数,“二四六”级过级率及报名情况,并采取横纵对比的方式比较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差异,形成初期,中期和期末检测对比分析数据,为衡量全院学风和各班,各级学风提供量化指标和重要支撑。
(五)诚信考试,严肃考纪制订《X学院考风考纪专项工作实施办法》,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试管理,宣传诚信考试,杜绝舞弊歪风。通过实体宣传、网媒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严肃考纪。各年级召开X学院考风考纪动员大会,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党员写倡议,集体承诺、宣誓;细致安排巡考工作等措施,以时间为序汇总并整理学院所有考试科目和监考安排,制作《X学院期末考试信息汇总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氛围。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学风的狭义基本内涵:学风的主要内涵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容。学风是内在能力的外在反映。学风的广义内涵:学风的广义内涵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广义上的学风是学校全体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数理论都是探讨狭义的学风,学风建设理论的精华。学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学风涵盖了教书育人的知识内涵,更融合了精神力量的升华。学风是育人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统一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强化养成正确先进的思想,是高校整体管理中的难点。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要在实际操作中全面实施,形成学风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3.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特点。学风随着国家的政治形势而发生深刻变革。不同时期的学风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学风建设要紧紧依靠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要求。国家在哪些领域倡导先进精神,学风建设就要紧紧跟随国家形势的变化。学风建设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学风建设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时期的特点。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比较强的专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那么,学风建设要在实际工作中突出重点时期的重点内容。学风建设属于思想领域范畴,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其方法论的应用,因此,学风建设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双重考虑。学风建设具有浓郁的自主性色彩。我国高校自从并轨后,学生择校和择业都实行自主选择。这就造成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增添了自主性色彩。学生在取得文凭之后,全部走向社会,在步入社会后形成不同的意识层次。这种循环式的自主色彩将高校学风建设引入社会需要的层面。
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弊端分析
1.学习观念不正确。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这种体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立刻放松了学习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是放松自己的地方,认为大学重要的是毕业证书,而不是真正学到了什么。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中,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专业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英语背后西方文化的涉猎。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是多重性的,旨在培养专业英语素养之外,还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学习观念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能够深刻理解学科建设的目的。
2.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国外的一些负面思想对人们造成了错误的引导。高校更是观念与思潮集中碰撞的场所。比如在英语学科理论体系中,学生会受到资本主义拜金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自我认定的怀疑,把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抛在脑后。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而不是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我国大学文化在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放性思想泛滥,学生对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在重要的场所有过激的行为。这些负面的思潮是制约大学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3.学习过程中纪律和习惯的矛盾。以英语学科建设为例,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英语学习中,要求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英语教学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英语学习就是英语习惯的养成过程。但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纪律约束上的错误案例。有的学生违反了学习的模式。例如在大学英语角活动中,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不单纯,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以获得交际活动为目标。这就阻碍了英语沙龙的积极作用,污染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4.考试风气的不严谨。在英语学科建设中,会有必要的考试安排。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验。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英语考试中,学生的态度松懈、行为懒散。有的非专业学员认为学习无所谓。大学虽然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打好基础才能应对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知识种类的需要。把考试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而不能忽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学风建设中,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滞后的关键。现阶段高校在读本科生大部分是“90后”,他(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80后”学生有着较大差别。以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两个专业为调研对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旷课问题,而且在旷课时间、对象都有着明显规律性。学期开始时,任课老师点名较多,学生到课率高。期末进行总复习,学生不想考试不及格,到课人数也多。学期中间,老师放松了考核,学生认为平时上课与考试及格没有直接关系,只要总复习去划重点,考试就可以顺利通过,故到课率较低。放假前一天、开学第一天到课率较低,学生急于外出或车票定于放假前一天的下午,学生请假多。开学第一天,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假期中,以各种理由请假,或假期太累,开学第一天在调整状态。价值观扭曲。如今在学生中各种扭曲的价值观流行,学习无用论、人情关系论等。有些学生从入校开始对大学认识不准确,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凭借自己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到社会上兼职挣钱,到最后学业无成、事业无成。有些学生,家庭背景好,以为有个好家庭,自己就可以不去学习、奋斗。有些学生,家庭情况不好,在就业压力较大的今天,感觉毕业就是失业,是“就业困难生”,在大学混一张文凭而已,也不积极学习。
(二)学校监管举措缺位对学风建设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师生互评中的不满呈加剧态势,教风与学风在高校教育环境中呈现双下滑现象。教师对学生评价方面,老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主要集中在上课迟到、早退和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学生对老师意见方面,据该校教务网教师评价系统统计结果显示,授课内容陈旧、硬件投入不足、缺乏技巧性等,在高校中学风与教风相互影响。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制度存在纰漏,影响了学风优化进程。好的作风是基础,好的制度是保证。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学制度、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监督制度、教学奖评管理等方面日益完善,但一些环节仍然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学风建设的关系理顺、责任明确和考风建设上。如在学风整治和管理过程中,哪些环节是教务部门责任,哪些工作是学工部门职责,哪些是教师和学工干部共同的负责范围,这些管理真空,还需要职能部门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在考风建设上,有些学校委托任课教师选择考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前划重点、考题有泄露、考后讲情面等现象;在有些考试科目或考试环节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考场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优化路径选择
(一)加强思想建设,以新风领学风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要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其认识水平,激发其成才欲望,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以崭新的思想风气引领学风建设。为此学生工作部门要完善学风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信念。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或实践活动,通过社会的再教育弥补学校、家庭压力教育方面的不足,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规范教学秩序,以教风带学风
教师对课堂教学与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教学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可行措施,定期对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严格上课考勤。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同时要建立、完善师生间交流沟通机制,不能仅仅依靠教务网的网评,在平时师生就要加强沟通、使师生之间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避免师生相轻的事情发生。
(三)革新管理体制,以制度保学风
将学风建设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面向学生公寓等学生的生活全面推进,如将学风状况纳入文明寝舍的评价内容中,培育勤奋好学的寝室文化,建立起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改变以前单一垂直的管理模式,更加深入到学风建设的基层中去,如增加听课次数、多找学生谈话,以掌握课堂教学动态,及时收集教学方面信息,听取学生意见。革新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加强班委会一类基层组织的作用,一方面,班委会贴近学生与学生零距离,了解学生及学风建设的最新动态,这是学校其他部门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班委会成员来自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特别是由于其在班级特殊的号召力,相比于其他的先进、典型,班委会成员的榜样作用更加显著。
(四)严肃考试纪律,以考风正学风
教务部门要积极征询老师与学生的意见,改革考试方法,建立适合高校教学实际的命题、监考、阅卷考试制度,加强考试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同时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的行为,严肃处理考试作弊的典型学生,提高作弊成本、断绝学生作弊的侥幸心理。还要进一步加强关于诚信考试的宣传,在学生中营造“诚信光荣,作弊可耻”的考试氛围。
1.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的现实目的性更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报学校、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选择是否认真学习某门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入到通过亲戚已经找好的工作),考试能否顺利通过;选择是否参加某项比赛,考虑更多的是参加比赛素拓分能加多少、入党是否优先、对推荐优秀毕业生是否有帮助等。但是学生忽略了大学期间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学习方法的学习等更重要的内容。
2.目标不明确,纪律性不强,效率低下。调查发现,近1/3大学生常有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状态。相比中学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被动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
(二)学风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为加强本校学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多变的活动多,稳定的制度少。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老师开各种讲座等活动是各高校学风建设活动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结束后不注意总结,活动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很少出于兴趣,也很少从中学到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参与面小,只有少数同学疲于应付各种活动。
2.形式的过场多,管用的行动少。当前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有制度而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有活动方案而没按照方案开展、为对外宣传而不是求实效而开展活动等各种过场依然泛滥,真正的能够改善学校学风情况的实际行动少。究其原因,与这些活动是来自于上级的规定动作,而非学生的真实需求。
3.创新多,推广良政少。各高校、各学院为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创新性开展,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各个部门为了争取相应的激励资金年年都会申请并推行创新性的举措,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很少因为其有效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很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个人近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对学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长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是指不仅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有较强的技能,还要有在该领域不断学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诚实守信的品格,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因此,大学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甚至专家学者所理解的学校规定教材或者专业知识,高校学风建设也不能只抓课程通过率、专业证书考取率、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率、考试违纪率等。
(二)课程设置和社会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读书、学习无用论盛行
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严重脱节,如本科学习理论性过多,实际操作性太低,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大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着如何能够把每次的考试通过,不要影响自己顺利毕业。
(三)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缺失
有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三本院校学生,有的学校学风很好,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频获大奖,而另外的学校情况则完全相反;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院,有的班级学风特别好,而另外一些班级则特别差。调查发现,好的学风与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其管理者(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能够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集体的学风就必然比其他集体的学风要好。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包括校园和班级、公寓的卫生状况、教室的布置、图书馆、文化走廊等基础设施;软文化包括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班旗、班徽、班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水平等。
2.学校环境因素。一是学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育的“产业化”趋势使得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高等教育规律,而以企业管理模式来办学,盲目扩招增收,办学仅瞄准招生和就业升学率两个方面,而不重视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二是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学生指导管理机制,对学生学习管理、成长发展和学业预警存在工作盲区,在学风建设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三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固然大多数教师是“德才兼备”,但有些教师不良的行为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学风。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具体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态度敷衍,随意性调停课,学生作业批改潦草,监考管理不严等。更有些教师利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试等索取好处,。四是校园硬件设施落后。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校园环境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
3.学生个体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些同学认为上大学仅仅是为混张文凭,大学学习就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有些学生盲目从众,选择考研或考各种资格证,忽视对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研究。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的大学生均是“90后”独生子女,自律意识较差,不珍惜大学学习时光,贪图享乐。三是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实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高考之后的专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往往在家长或者亲人的推荐下选择学校或所学专业,学生个体毫无兴趣。四是朋辈的负面影响。在高校中,一些学生往往受到高年级师哥师姐的朋辈负面影响,都对学风建设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探析
二、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二、学风建设的特点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质就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行政人员督学、辅导员导学等子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些子系统都是复杂系统,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学风建设系统也是一类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使得学风建设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一)由于学风建设本身具有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难以对系统目标进行具体描述和确定,在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以及评价与决策过程中被迫使用多个准则,而这些准则有时还存在相互冲突;
(二)学风建设涉及各种彼此关联的因素,系统结构复杂多变,导致用传统的建模方法来建立其数学模型与求解也十分困难;
(三)传统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包括定量分析工具的使用在对学风建设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中会遇到困难;
(四)学风建设问题涉及面广,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模型进行研究;
(五)通过系统综合,把知识、经验、模型、数据等进行集成,才能解决学风建设发展中的复杂问题,而许多信息和数据是很难得到的。在学风建设研究中,应重视这些特点,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学风建设具有一般复杂系统的共同特征,即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就是其研究方法。学风建设系统的研究不仅需要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并且要结合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强调综合、整体、系统地考虑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三、学风建设的研究思路
系统分析与评价过程分为3个阶段,首先对高校学风建设系统的目标、约束条件、系统结构和机理等进行描述,然后对学风建设的状态、趋势和能力等进行评价,最后对学风建设的条件、潜力及优势与限制进行分析;管理与决策过程就是依据上阶段分析的结果制订方案和策略,按照方案和策略对学风建设进行实施与管理,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学风建设系统的描述、评价以及管理和决策等。信息产生和管理过程:学风建设各子系统及其演化进程中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管理等。学风建设评价过程:建立高校学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系统评价方法评价学风建设的现状和水平,预测学风建设的趋势、潜力和能力,并找出制约因素,为学风建设战略规划提供决策。系统协调、优化和决策过程:对学风建设各子系统内部彼此之间以及学风建设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构建学风建设系统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整个学风建设系统的整体优化。信息反馈机制:通过现状评价和实证分析,对未来系统的行为进行实时调整,形成各子系统内部和整个学风建设系统的反馈机制,以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等为调节手段,使系统按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