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营养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营养教育论文

篇1

2营养干预方法

2.1合理的控制总的热量以维持标准的体重

糖尿病患者在恢复的期间所摄入总的热量最好是达到或者是维持理想的体重为最佳。降低总的热量能有效的降低体重之后改善患者的血糖值,降低胰岛素的抵抗。通常理想的体重使用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即: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天能量的供应应该结合患者的提醒、体力活动、病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计算。从而做到个体化的治疗。

2.2要平衡膳食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同时还是对糖尿病进行营养治疗的基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要多样化,即要营养还要合理。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均匀的摄入蔬菜、水果、谷薯类、鱼、禽、蛋、乳等食物,不能偏食。在搭配食物方面应该做到:主食以粗细搭配,副食要以荤素搭配;第一,我国膳食中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来源,占总热能的50%~55%,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或者是禁忌单糖以及双糖的摄入量。如若患者比较喜欢吃甜食,应当选食蛋白糖、甜菊糖、糖精等甜食品。第二,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忽略脂肪,应当将体内的饱和脂肪酸控制在10%左右,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在300mg/d以下。如若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升高,其降低的措施主要是包括: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还要降低糖类的摄入,增加运动量,禁止饮酒。第三,摄入的蛋白质要适量的选择优质的,主要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通常,正常人每天所需要的氨基酸量约为1g/(kg•d);若患者的肾脏功能为出现异常情况下可以考虑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超过0.8g/(kg•d),一旦患者的GFR开始在下降,那么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最好是不要超过0.6g/(kg•d)。第四,要丰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的量,患者要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由于膳食纤维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并且还能改善葡萄糖的耐量作用,每天所摄入的量为20~30g,同时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其中包括VB12,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补充VE能有效的防止微血管发生病变。针对老年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重钙的补充以便于防止出现骨质疏松。在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恢复的阶段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锌、铬、锰等)。糖尿病患者在恢复期间尤其要避免饮酒、吸烟,因为饮酒可诱发高脂血症、吸烟可诱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疾病。第五,患者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最好5~6次,再根据实况适当的加餐(主要是为了稳定病情,特别是在睡觉之前加餐能有效的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3结果

本组的98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在干预之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值明显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的增加。其具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篇2

  

中学生学习英语首先就应当从听入手,英语听力对学习英语至关重要。“听力” 英文为Listeningcomprehension,即听有声语言,并对 其理解的能力。正如RiversTemperty所说:“听,是人们根据 自己所了解的语言知识、语义和语法三方面的潜力,从语流中获得信息的积极活 动。”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将听力理解为:获得有声信息的活动能力,也可以说是 一种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强与弱,除了决定人们对语言知识本身的了解外,还 决定人们对语言背景文化知识的占有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对语言背景文化一无所 知的人,能够具备良好的听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听说教学放在教学法的首 位,强调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从语言角度来看,语言本身首先是有声语言。没有听,就没有说,语言的交流也 就无从谈起。因而,听力在语言学当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听,是语言的基础;听 力,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在相等时间内,听到的信息量比读到的信息量要大得多; 而听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比读到的信息转化为感性知识的速度要快得多;听 到的信息往往比读到的信息更生动,印入脑海的烙印更深刻,不易遗忘;同时, 还能有效地培养语感。  

从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点看,中学生年少好胜,善于模仿,听觉灵敏,活泼 喜动。如果能注意培养他们的听力,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加强听力训练,必将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力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迅速正确地辨音解义的能力、理解语言内涵的能力, 亦称“文化悟力”。这两种能力表现在中学英语课堂上,即为识记教师发出的语 音形式,准确地辨析词义,然后从词义、句义到文章中心大意,迅速辨析、思索、 组合、归纳,并从中悟出讲话内容的中心所在。这种能力除指对语言知识本身的 理解能力外,还应包含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占有能力,包括经济、文化、天 文、地理、历史以及简单的科普知识等等。对这些知识的占有与理解无疑会提高 对所听到信息的理解程度,从而使悟出的语义更深刻,更准确。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听力呢?  

培养听力,首先要突破听力障碍,掌握“听”的基本技能。学生或一般英语学习 者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存在的听力障碍主要有四个:①语音障碍②语义障碍③心理 障碍④文化悟力障碍。听力的语音障碍,为这四种障碍之首。英语学习者应下决 心攻破它,然后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突破语音障碍,掌握听力基本技能 

掌握听力基本技能,首先应突破语音知识关。英语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 内容:不完全爆破、意群、连续、音的同化与失音、句子重音及语调。其次还应 掌握英音与美音的差别。  

突破语音知识关的办法是:认真听,注意模仿,用心记忆,并跟老师或录音机进 行纠正,坚持反复训练和检测。请看下面各项检测题:  

1.请朗读下面每组词,注意失去爆破的现象:  

①talk,dare,don't  

②conductor,strict,shortcoming,progr amme,picture,thankful  

③makemodelplane  

2.朗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失去爆破的现象:  

①Goandlookforitinyourownroom.  

②Katedoesn'tsingwel,butshedanceswel.  

③Shehaslunchatthefactory.  

④Goodmorning,boysandgirls!  

⑤Hecougheddayandnight.  

3.朗读下列句子,注意意群间的停顿:  

①Everyoneinthetown,knewhim/sowehadn otroubleinfindinghishouse.  

②Butthemostinterestingthing/aboutt hisre-markableplan/iswhatpeopledow ithit/afteritiscutdown.  

③ThefolowingistakenfromDr.Manete'sa c-countofhismeetingwiththeboy/ando fwhattheboytoldhim.  

④Histheorywassoadvanced/thatfewpeo plecouldunderstandit/atthattime/an devenfewer/wouldacceptit.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6-02

一、引言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 当今社会突出以人为本,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专家周远清指出,“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措施。”[1]

二、 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难学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文素质包含文学素质,通过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今,各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收录了数量不少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浪漫自由的情怀,会不由的吸引人去阅读,去品味。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文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引领学生体会到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提高其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给予其探索英语奥秘的内在动力。

2.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十一世纪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全球观,应是具备良好外语技能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2]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历史有更透彻的了解, 有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3.能够促使学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学生即使身处校园也难免受到影响。在学术上,抄袭之风盛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生活上,缺乏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情感智慧水平较低。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和观赏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大大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励志故事等可以起到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指引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处于顺境时能够抓住机遇,面对逆境时能奋发向上,活出精彩的人生。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在课文讲解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首先学好母语对学习外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中语文成为了辅修课程,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此课程,很多大学生中文基础并不牢固。由于中文底子薄弱,学生会在英文写作、阅读及口语表达等方面遇到困难,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中文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Unit 2中的精读文章A Life Full of Riches为例,文中提到“My apartment is modest, but quiet and relaxing.…. In spite of what I don’t have, I don’t feel poor.”讲到此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吗?”因为《陋室铭》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熟读过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念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用中国经典名篇,不仅能巩固学生已有的中文知识,而且能通过中英文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涵义。

在学好中文知识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应包含外国语言知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A Life Full of Riches”时,教师插入一些名人名言,像Franklin D. Roosevelt 的名言“Happiness i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诗歌鉴赏,欣赏Wordsworth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此类的名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音韵之美,自觉不自觉地,他们就能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3]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学英语教材中提到很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教师介绍这些节日的来源和相关习俗,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大量相关的图片或有趣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路人,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班级讨论,能引导学生自发思考人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例来说,《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Values,围绕这个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以下的话题,“What do you think richness is?”“Can money buy happiness?”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的价值观。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学生回答道“金钱等于幸福”,教师不必立马否定其答案,试着反问,“世界上所有的富人都是幸福的吗?”“友谊,真爱,健康都是金钱都买到的东西吗?”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钱不是万能的”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反思。

在进一步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设计出一个情景:假如你中了100万的彩票,你打算如何使用这笔钱?满足个人需求:买房,买车,度假?帮助家人或朋友?投资?捐助慈善机构?在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配这笔钱,并阐述原因。教师进行总结时启发学生,不是满足个人需要就是幸福,帮助别人、奉献社会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3.通过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课外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英语学习类的期刊杂志,英语原声电影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外来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增加英语知识。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三第六单元选取了O. Henry的作品“The Last Leaf”,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作家背景,分析小说内容和结构后,可以建议学生课后阅读O. Henry的其他短篇小说,如“The Cop and the Anthem”,“The Gift of Magi”等。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功能,作家往往通过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讴歌美好的事物。因此,在阅读名家名篇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升。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活动,如校内外的英语角,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能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阶段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时期,也是其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巧妙安排课堂内容,推荐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进行自我反省和学习,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高素质的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篇4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中心,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一英语教学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

英语教学之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称谓、问候、介绍、询问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习惯透明生活,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受到周围无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太在意隐私权。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习惯是指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主体。民族习惯一旦产生,会对该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

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实际交往中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伴以文化的导入,会使英语学习多姿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文化负担者之间的,所以双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异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讲解与其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把文化知识的介绍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用比较法,在重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分析“同”,增强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负迁移”,使学生充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在交际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负迁移”。教师还可利用辅助教学设备,如录像、电影等,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表演话剧、英语角、外教课等,尽量给学生提供能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文化知识。

此外,因为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所以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are you?”何时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及词组play the man 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文化素养教学的现状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的教学时间较短,同时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时主要偏重于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结合,教学上教师讲授也是以知识性介绍或者语言文字解说为重点,对文化内容涉及不多,对中国本土文化涉及得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方面。现代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国外文化的了解也随之增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本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教育方面的失衡。

三、文化素养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建设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应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必须主修的文化课程,用《大纲》来规范教学内容,充实大学英语教材。目前,教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普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设,仅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对于文化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并没有太多偏重,这与现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教材中应当增加文化知识的含量。

2.定位传统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在进行外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语言对象的文化,还应该包含本民族文化,而后者的学习是对文化素养的基本要求,LarryA.Samovar等学者曾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2004年版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出了高校进行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化教育内容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将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加入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此前提下加强各语言之间的交流。

3.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素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到国外的文化传统、习惯、流行趋势,又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我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运用英语来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技能。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各国包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其意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商务英语专业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课文中所提到或是牵涉到的文化差异点,学生通过主动的探寻来加深对该语言知识点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文化内容。当完成一阶段的学习后,为了避免学生知识点的零碎和不连贯性,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归纳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师应加强文化素养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化素养教学导入商务英语教学的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当中,并且结合教学材料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交际规则适当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将所教授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加强商务英语传统文化素养教学。第二课堂即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辩论赛、写作比赛等竞赛活动。

篇7

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改所使用的教材有许多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采用了时下最新的材料,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对英语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一个方面。没有对文学作品强烈的兴趣,个人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便是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作品中的精彩点和闪光点,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比较的方法去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在讲述第三单元有关圣诞节的作品时,向学生讲述了1897年美国《太阳报》上登载的圣诞老人是否存在的著名社论。它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充分理解了圣诞节的含义。那就是无论天气多么严寒,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友谊、爱情、亲情,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温暖的。另外,我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宗教对西方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到了宗教并非仅仅是精神鸦片。

二、 营造一种强烈的人文气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现在的高中生兴趣广泛,充满朝气,多才多艺,喜欢在群体中展现自己的才艺。我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这些英语活动包括英语竞赛、英语演讲、外国电影欣赏和文化背景讨论等。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例如,在讲授美国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梦的由来以及美国梦在文学中的表现。由于我的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的身边,要求我进一步讲述美国青年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中英语老师还应该讲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和社团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交互和动态开放式的环境。例如,我本人开了一个博客,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方法、介绍英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许多学生都喜欢在我的博客中留言,并逐渐喜欢上了英语。另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所在城市的外语角,鼓励学生去和外国人聊天。去过的学生逐渐了解到学习外语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三、 民族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向中国的高中生教授英语涉及到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与互补,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吸收,取长补短。27年前,英语学界的泰斗杨周翰先生说:“研究外国文学的目的,我想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吸收别人的经验,繁荣我们自己的文艺,帮助读者理解、评价作家和作品,开阔视野,也就是洋为中用。”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而是对自己文化的再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引导学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只有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既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同时又主动积极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了为什么西方的文化体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中国文化则主要体现了中庸之道。课后,许多学生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当今西方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有了逐渐的了解。

四、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英语是人文学科,在本质上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许多中学老师认识到了目前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亟待提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忽视了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据相关学者调查,许多中学老师在教师岗位上呆了多年之后,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关注时事,忽略学科前沿知识的耿总,自身的人文素养亦是亟待提高。英语的教学不单单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教师本人亦需要有思想、有灵魂和深入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需要有广播的知识面。“思想既可以武装教育者的行为,又可以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对于英语老师来言,仅仅把握好课本知识是不充分的。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如果想要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在业余时间里去学习西方的哲学、历史和艺术。只有深入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西方文化精神有充分的领悟才可能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8

英语教育(学前方向)作为培养学前英语师资的主要力量,一直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双语幼儿园的异军突起,社会对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但是目前英语教师队伍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历层次、师资来源多样化等局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意见,描绘了一张十年发展宏图。它既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前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对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量必然增加。这里的增加既指数量方面也指质量方面,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以及质量的双重要求。

(二)教师高素质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立了包分配的、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师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体系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师范性院校口径较窄,缺乏综合性;就业的定向性,国家的调控程度较高,使得培养目标和规格僵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这些都表明原有的师资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都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现状对现存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在师资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期,国家限定了师范院校是输送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唯一的师资来源渠道。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唯一渠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而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将师范院校的优势削弱。所有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无论来自师范类专业与否,都可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非但没拥有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还需与非师范生争同一杯羹。从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形势可以预见,更多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优秀人员将进入到幼儿园教学工作领域。这无疑对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进则退。

(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国家文件确立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之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勿庸质疑。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所谓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含多个方面,如专业道德,即师德、专业发展、专业智能和专业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是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对专业态度、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掌握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知识等。从该标准来看,英语教育(学前方向)的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达到学前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改革的思路

(一)观念先行,制度跟上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观念开始。观念的主体分为两块,一是培养人才的教师,二是培养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整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从上到下要齐心协力,认清改革的形势,消除原有的优越感,积极面对挑战,构建新的师范教育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和管理行为。认识和把握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观念转型的基本和关键。作为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师资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而行政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过程中,应处处渗透专业发展的观念,制定专业发展取向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开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严格鉴定教师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等。总而言之,学校层面要尽可能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知识优先还是专业知识优先的疑虑。要肯定的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一定要走出伪能力的误区。杜绝将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当成训练能力的现象,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养成。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的培养方式。在进行课时分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亦即是掌握胜任学前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的,具有专业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分析和归纳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注重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和重建,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渗透能力本位的思想,改变固有的学科知识检验的考核体系,以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相融合、学做并重作为考核体系建立的导向。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作为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般是该类学校的龙头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先进专业建设理念。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利用起学前教育专业的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势必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乃至全校的专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从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角度来看,要冲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培养胜任学前段儿童英语教学的师资。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是高专学校适应职业化导向师资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另外,还应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质资源,拓宽师范生的就业口径,避免出现师范生培养规格单一,封闭等不足的问题。

(四)打破课堂界限,引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一个学校的资源,无论多雄厚,多丰富,那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知识网络共享化的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却能得到大回报。学生在完成所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可以接受他校教师、专家的指导,也可与身处异地的同学进行学习探讨。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站在一个开放的、更大的教学平台上,挣脱学校层次、学历水平的束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结合师范生需同时发展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还应开设实习前训练课,对教学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提炼,形成刚需的专业能力图谱。最终形成入门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分解图,确定各能力对应的知识,设置实习训练课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本类课程的实施者,切实结合学前英语教学实践,训练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素养。

(五)建设实习双导师队伍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生将教学理论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有效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参悟教学理念,具有初级的反思能力。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呼吁双师素质教师,教育部也提出要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尽人意,这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投入经费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不足,使得一些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力量不强,不得不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教育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师资力量,形成学校指导教师加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习模式,形成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的合力模型。这种做法可谓双赢合作,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相互交流,互补长短。不仅使得学校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缩短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传播到一线工作岗位,促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加快其职业能力成熟进程。

篇9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作用十分显著的概念,它涵盖了包括语言、行为、艺术、风格等在内的所有视觉、听觉行为等方面的东西。人们对文化的意识儿乎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教学行为与活动也不例外,尤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美好多元的课堂气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一个词时,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不尽相同,如“bat"这个词在中英文化有不同的意义,西方人对“bat"无好感,会联想到坏的特征,如“asblind as a bat"(瞎的与蝙蝠一样);"He’s。bit batty."(他有点反常)。更坏的比喻提到“bat"想到凶恶、丑陋。而中国人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把蝙蝠与鹿画在一起“福禄”象征财富、权贵、幸福;再如凤凰phoenix也叫长生鸟,生活在阿拉伯的沙漠中,可活数百年,然后自焚为灰而再生,在西方文化中域再生、再活相联系,中国神话中凤凰是鸟中之王,雄性为凤,雌性为凰,代表吉祥;再如,"red”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指“blood"(鲜血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便会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想到暴力危险,而中国人认为“red”是令人激动的,能使我们想到火、血、革命,著名汉学家霍克在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使用过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iy of theStone》。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外的文化及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理解及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会对英语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发源地,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课堂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因为课堂脱离了生活,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真实性,难以维持。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并学习相应的语言文化。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或学校阅览室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例如,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外新闻,通过电视中关于英语节目的收视,让学生及教师了解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及不同英语国家千变万化的语音语调,而不仅仅是规范的英国口音;网络信息的收看,可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课上学生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如果脱胎于生活,既达不到对日常生活与科学生活的和谐,又没有协调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所以课堂外的文化理念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图书室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海洋,其中一些英语书籍、杂志,如果学生们常读,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课堂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知识会成为学生们“随时间动用的知识储备”。在《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一书中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且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 “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一个固定的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因此,外语学习离不开对课外资源所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了解及收集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也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并有所提高,形成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排斥异国文化或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甚至忘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篇10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能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