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3:39: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审计学课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讨论,“思维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跳一跳,能摘到”,“三会”,两极分化。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作者:朱荣
1当前我国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直接采用其他财会学科的教学方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审计学专业,而仅仅是在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开设审计学课程,相应地,专门讲授审计学课程的老师并不多,而往往是由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老师来承担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虽然审计学与会计学等相关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由于审计学与会计学等相关学科在学科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通用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理论讲授仍然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学科。然而,由于大多数从事审计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具体的审计流程,很多高校的审计学教学均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部分高校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辅助,但由于没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
1.3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方面。然而,从现有的审计教学实践来看,关注的重点还是立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关审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在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不重视。这一点可以从每年CPA考试审计学的通过率得到一定的印证,由于CPA考试更注重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使在上学期间审计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一次性通过CPA审计学考试的也不多。究其原因,除了考生的自身努力等因素外,高校审计学的教学和考核更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未能充分领会审计学的学科特点
首先,审计学的学科基础更加宽泛,除了需要具备起码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税收以及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其次,审计学的思维方式与会计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差异。会计学等学科更多是一种顺向思维方式,而审计更多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未能充分领会审计学的学科特点,而采用一般财会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来讲授审计学,势必事倍功半。
2.2未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对审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尝试,并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学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布道式”的教学方法,这难以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此外,少数人认为,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外乎就是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穿插几个案例分析,但还是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即使教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来准备案例,但由于其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3.1高校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审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提升审计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审计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审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结合审计学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审计课程是一门相对来说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课程中涉及到的定义、术语和技术规则等条条框框的东西非常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就使得审计课程一贯给人留下枯燥难懂的印象。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多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偏轻实务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也缺乏必要的案例和实践,使得审计教学质量不高。在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新会计和审计制度已推出,审计环境日趋复杂,这些因素对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审计学课堂教育的不能与时俱进,就更加深了审计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裂沟,审计课程的特点和重点就是要突出其实务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必须合理地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和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一、合理地选择案例并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最好是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提炼并整改润色而成。来自于审计实践的审计案例会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强学生对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等内容的了解,也会让学生更有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作为教师,有机会应亲身参与会计师事务所与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实务工作,既可以获得实际工作底稿等实际审计的具体案例资料,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参考国内外专家的审计案例书籍和国内外知名事务所网站上公布出的案例,还可以收集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公告中涉及财会方面的案件并将其整理制成适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另外,审计教师还应开拓视野,关心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气候、资本与证券市场。可以从财经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查找新闻并探索其暴露的问题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记者的报道和网络数据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去网络和报纸上收集各类资料、关注证券市场实事要闻、分析上市公司年报、看相关的评论报道,让学生把相关公司的各年度年报数据都拿出来分析,独立判断事件的真伪,既可增强审计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又可锻炼学生的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和独立判断能力,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让学生实际调查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请被调查单位来评判学生建议的可行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每章每节最好都有一个案例做引导。案例的选择应与课程密切相关,结合审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可以用来解释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或原理性内容。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比较新、完整且长短适中,适合该章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异,内容的选取要让学生有可思考性,要结合学生的层次以及接受水平来选择,综合性和深度都要适当,以便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讨论,对教学起到理想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讨论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适合于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如果课时充足,也可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做深度分析。建议教师把编好的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做准备,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预习工作,对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师定题,将案例分析布置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分小组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自学审计案例还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较适合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学中,应注意适时穿插引用简短的中小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可运用由多个小案例组合成的综合性审计案例来说明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完成过程。案例分析要尽量地符合中国实际。
3.在课堂讨论中,案例讨论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审计案例都比较难,让初学的学生一个人独立回答比较困难,可对全班学生分小组,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上台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系统阐述,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来反驳,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注意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维持讨论秩序、把握讨论方向,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与讨论。为了督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要求学生将讨论内容及过程做好记录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交,教师对其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总结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分析和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各种分析思路进行点评,所以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案例讨论教学的能力外,更应当具备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贯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审计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则多媒体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可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直观、内容更丰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它能实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生动效果,还可以增加每节课的信息容量,提高课密度,使授课内容达到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饱和度,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学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删繁就简”,把教学内容用文本、图像、声音、影画等形式进行有机组合生动地呈现出来,通过借助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这样既可避免满版的文字或表格给学生造成视觉压力,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辅助工具,还应与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效果。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它独到的优势,对其还是应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多媒体工具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太多种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使其成为教师的“负担”。要做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会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必须擅于运用office软件,能熟练掌握类似visio这样的绘图工具,最好还会制作flash;教师还应该擅于搜索所需的资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关背景资料。
教师还应有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别出所接触的众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与所授课程有关。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使得教师们无暇钻研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资料并改造制做为授课所适用的资料。如果过于强调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会导致教师教学负担的加重,可能会削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审计实践教学的开展
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仍不能使学生身处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中。除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之外,还可以恰当的安排一些实践性教学模式,如审计模拟实验、亲身到事务所实习等模式,以强化审计案例教学效果。审计学课程实践性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审计模拟实验
审计实验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审计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来筹建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场所,模拟审计场景,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平台。审计模拟实验场所的建设包括硬、软件建设。现代化的硬件建设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应有高标准要求。软件建设是指需要购买一整套专用的审计实验课软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抽查被审计单位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资料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使其对审计中会接触到的原始资料产生直观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如何开展实际的审计工作,可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审计实习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审计学这门课程,学校必须提高对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努力争取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内控较好的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自办事务所安排学生实习,这样在校内和校外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就可更好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实习,实习课程也计学分。在实习单位,应在指导老师的直接监控和指导下,以学生直接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来操作为主,这样可以检验其动手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也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时做审计实验的时候,每个学生一般只能够接触和处理到审计实务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务所实习,则可让学生参与对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审计流程,可以让学生对审计流程有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理解和掌握审计相关知识会很有帮助。
(三)审计方向毕业论文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或值得写成论文的问题形成论文题库,交由学生选择写成论文,并规定每个学生的论文选题不能重复,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论题。也可以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单位就实习的情况做毕业论文,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审计实务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丹.我国高等审计教育改革探讨――兼谈南开大学审计教学的发展[J].教育财会研究.2009(3):53~56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关键词 :审计学原理;教学方法;措施
审计学原理课程是审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包括审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审计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启蒙课程,也是审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能否掌握它,是能否学好审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关键所在。但因其涉及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感觉“难”,一方面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评价普通偏低,极大地打击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教师基本上都不愿意承担审计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提不上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理解不了,对自身专业感觉迷惘。笔者选取国内某高校审计专业198 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其中66.67%的学生选择“所学审计学原理的内容理论性强,感觉没用不认真学习”的选项,有11.61%的学生选择“为了本科文凭逼迫学习”的选项,只有21.72%学生选择“认真学习”的选项,这种抽样结果表明审计学原理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改变学生目前这种认知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一、审计学原理目前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学生求知欲不强
审计学原理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考试”进行的,教师习惯于按教材体系和内容一成不变的传授知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习惯于不动脑筋、死记硬背,不求对知识的理解,考试能及格就行。我们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愿意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式教学法只占7.58%,这个数据也说明我们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任重而道远,不仅教师教学理念要转变,学生求知的理念也要转变。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高
目前审计学原理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互动环节走过场,因为教材内容多、理论强,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听,再加上学生本身接受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互动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学生普遍回答不上来,教师只好自问自答,久而久之教师就成了“满堂灌”的主角,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提高,教学效果自然就不高。
3.教学手段运用不到位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引入课堂教学中,但教师只是把教材内容的文字搬到了屏幕上,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色、声、图多角度的直观性、动态性以及内容丰富性的优势,导致学生认为看课件与看教材没有区别,提不起学习兴趣。
4.成绩评定方法科学性不足
“一卷定高低”的成绩评定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目前不是很常见,大多数都采用了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拉开学生成绩等级的作用,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客观评价出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成绩,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成绩评定方法中难易程度没有区分开来,如果都是学生容易操作的,得到的结果当然差异不大,成绩等级就难以界定。
5.师资力量薄弱
截至2014 年7 月9 日,普通高等学校2246 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 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只有48所,学生从审计专业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少之又之,因而承担审计教师岗位的教师大多数不是审计专业毕业的,而是相关专业毕业,教师本身在读书期间对审计方面的知识涉及不足,再加上没有实际审计操作经验,导致教师对教材上的知识理解也只是停留于理论上的理解,而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头到尾要利用审计职业判断,在实际工作中又有许多隐性的知识不是教材书、审计准则上可以用几句话、几个图表表示出来的,是需要审计人员自身去感知和体会,这也导致没有实际经验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对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只是照本宣科,生硬的传授知识,难以声情并茂讲授实际审计工作中的体会与趣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某高校教师调查还了解一个现象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校审计教研室教师离职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年轻教师就是因为在传授审计方面知识的过程中找不到成就感,感觉教书育人是一件痛苦的事而选择离职的。该现象也说明审计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对教师也是一件好事。
二、审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过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表现得越强,越能刺激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审计人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求高质量的审计人才,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的,让学生认知社会,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走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中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理念的实施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下是对某高校审计学原理教学方式与方法所做的改革:
(1)对教学内容方面改革的措施
①增加培养职业兴趣的专题讲座。审计学原理是审计专业审计类课程的启蒙课程,在传授教材内容之前先开展一些现实中的审计案例的讲座,案例的选择包括国家审计的案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案例、内部审计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对审计职业有所认识,意识到审计职业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所起的作用,树立对这份职业的崇敬心和自豪感,增加学生对审计职业的兴趣。
②调整教材体系布局,把教材内容分四个部分讲解,整体感更强。教材共十四章整合成审计基本知识、审计法规、审计基本理论、几种审计模式介绍四部分,其中在审计法规和审计基本理论部分增加案例研讨。调整后教学内容的布局如表1。
(2)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①讲授法与其它方法并用
审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是理论性的,一些重点概念、专业术语、重点方法和程序需要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剖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动脑筋,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要注重学生互动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融于其中;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和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采用案例研讨式方法
案例研讨是指教师提供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并组织学生讲解,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内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各设置一次案例研讨课,将学生分组,案例都是预先两周发给各小组准备,上课时每组指定一名代表上来讲解并回答其它组成员的提问,其它组成员按教师设定的项目对这组打分,作为平时研讨部分的成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把控课堂大局,对每小组讲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现化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科研经费制作水平较高的审计学原理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审计教学软件、电子资料、网络平台等手段,把电子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课外吸收课堂上没有消化的知识。
4.改革成绩评定方法
对学生成绩采用综合评定法是一种趋势,但在项目细化和考核难易程度方面应该考虑得更充分一些,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成绩。如对上述高校的成绩评定可以考虑做如下调整:
(1)细化平时成绩的的组成。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三个部分变化为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课堂研讨、读书笔记、专业论文六个部分,其中课堂研讨和专业论文难度系数高一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涉及到学生团队意识、专业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回答问题时应变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贵在长期坚持,增加这三个部分的考核后学生平时成绩的差距就容易拉开,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加、动力也增加,整体上会形成学生认真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考试题型发生变化,选题方面倾向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减少选择、判断题的比重。
5.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审计实务性较强,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具备实际经验,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一方面开展在校教师送出去,到审计工作单位接受实际锻炼,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待遇,加强校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尽快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三、结论
审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但只要教师本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从调整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完善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着手,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融于课堂教学中,大胆开展学生“案例研讨”式教学方法,一定会带领学生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审计职业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对审计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课题名称:
本文系广东培正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郑英莲.审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J].财会月刊,2014(7):127-128.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1) 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2) 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 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2)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 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 我院2009年 就业方向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 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和,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高校教育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评判出了一道艰深命题。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针对如何回答著名“钱学森之问”,即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原国务院总理曾说:“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和拓宽基础、沟通文理的理念相吻合。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它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财经类院校慢慢受到重视,但很多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探讨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并加剧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无形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在现有考试评分制度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助推下,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知识上高度割裂的个体。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由于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问题,对课程设置始终带有专业教育的烙印。其次,学校缺乏健全的通识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导致老师把它当成边缘教育,学生把它看做混分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有待改善。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不重视,致使通识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不仅是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困境,而且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困境。
为了了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及效果,我们以南京审计学院学生为样本,围绕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基本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听课状况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开放性问题等共计22题。我们采取先分层后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南京审计学院2010级和2011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覆盖全校11个院系的28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收回556份,回收率为99.29%,其中有效问卷为498份,我们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下面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设效果现状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基本看法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77.7%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是重要的,但只有45.1%的学生觉得通识课程开展是成功的。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通识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为通识教育不重要的学生中,43.8%选择的原因是通识大班化教学上课效率低。这与教师资源缺乏不无关系,此外,大班教学造成教师管理课程秩序和与学生积极互动较为困难,学生感觉课程无聊,教学效率自然低下。
(二)学习态度
由于学习态度是学生的主观情绪,很难直接测量,因此我们通过学生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及其种类反映,分别统计了学生的奖学金情况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数,并做成了交叉制表。
奖学金*通识课程总评分 交叉制表
卡方(24)=42.98>31.86(α=0.01),即奖学金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无关。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学院评选奖学金主要通过学生的学分绩点,然而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程并不计入学分绩点,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功利性地放弃通识课程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必修课学习上。此外,教师期末考核方式大都是交论文,平时没有听课的学生只需根据论文题目上网搜索即可,考评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甚至造成了平时基本不去上课的学生比全勤的学生期末总评分高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通识课程。
(三)学习动机
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67.5%的学生选择了受到全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56.9%的学生选择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渴望自身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与学生的期望不谋而合。大多数新生并不理解什么是通识课程,当大二逐步了解后已经习惯性地不重视通识课程,这就导致通识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
(四)课程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84.3%的学生逃过通识课程,课程枯燥无味和参加社团班级活动是逃课的两个主要原因。根据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的旁听,部分教师讲课完全照读PPT内容,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授课没有热情,学生自然会感觉课程无聊逃课,到课人数过少,明显影响教师讲课情绪,这样恶性循环导致通识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通识课程大都在晚上进行,与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分,而社团班级活动都在晚上开展,部分学生便逃课参加更有趣的团社科活动。
二、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凸显问题探析
根据问卷数据处理和通识课程旁听表,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展情况有了一定认识,并归纳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及通识选修课设置有待完善
南京审计学院每个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各个院系老师自主申报,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科任课教师无法讨论交流各自课程的优缺点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缺乏相应评估系统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通识课程整改淘汰,对通识课程不能进行有效监管。
通识课程体系不合理会造成课程的简单堆砌,导致课程内容杂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南京审计学院2011年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毕业应修满通识教育课学分70分,其中通识选修课要求10学分,仅占14.3%。占据大部分学分的通识必修课为大学英语、微积分、大学计算机等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基础教育,而形成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通识选修课则大大被压缩,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
其次,学校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只有50门左右,课程数量和学科覆盖面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而选修人数较多,导致这类课程往往都是百人大班上课,任课教师很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也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师资队伍及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南京审计学院作为一所财经类学校,教师大多教授与经济相关的专业,自然社科等教师资源缺乏,很难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2]我们了解到,在解决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上学院采取了外聘制度,每个学期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大学等高校聘请10多位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弥补了学科体系不完善的不足。外聘教师大多从外校资深教师中挑选聘用,利用了其他高校的优势资源,取得了较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外聘教师对教学秩序的遵守较为随意,对课堂纪律、考勤方式等要求较低,难以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
相对于外聘教师,本校教师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从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旁听记录表来看,大多数通识课程的出勤率只有50%左右,并且教师讲课方式基本都是灌输式的,缺少学生的思考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识教育要求的清晰沟通、适切批判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平时上课监管不严,课程讲授枯燥无味,期末考核轻松能过,逃课没有惩罚措施,学生自然不会重视通识选修课。
(三)大学生选课呈现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一般都被看做是一种贬损,因为是注重“投入—产出”,寻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3]功利化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各种等级证书的考取。然而通识教育强调的本科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培养的理念恰恰与功利主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相反,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学分而不是因为兴趣学习。
从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南京审计学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4.3%选择了因为看书、考研考证而缺席通识选修课。学生偏重的功利心与财经类高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不无关系。在长期经济氛围的熏陶下,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离,过于注重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社会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此外,学校通识选修课的成绩与绩点、奖学金不挂钩,短期内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投入在通识课程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对策与思考
鉴于上述通识教育困境,我们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面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提出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立专门管理通识选修课的机构,其内部组织结构应当趋于扁平化,上至学校高层起到整体管理、引导决策作用,下至学生起到教学互动、效果反馈作用,同时针对通识课程设置和开设效果、老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并对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反馈、改革。
在教学模式方面,采取小班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强化开设效果。针对参加社团班级活动而导致缺课的现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专门空出一天安排通识课程。此外,还要购买一些书籍支持课程的进行,存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参考借阅。在软件方面,配备知识渊博的教师可从外聘全职或者兼职,利用地区集中教育力量,进行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层面
财经类高校存在师资队伍缺乏的困境,再加上缺乏健全的师资培训机制,使得不少教师将通识教育边缘化,不重视,缺乏热情。
首先,在聘请教师这一环节应该重视教师的三大素质: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重视度;2.知识渊博,涵盖全面;3.以学生为本,工作敬业。
其次,在教学方式改革,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思考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将课程主题联系时代焦点,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此外,考核方式不再使用单一的论文方式,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将考核方式多元化,以口试、演讲、PPT汇报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协作、独立思考等能力。对于出勤率,教师要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教学要求,免除逃课三次以上的学生参加期末考试资格,实行宽进严出制度。
(三)学生层面
大学生首先要明白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从大一进校就对学生宣传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发起通识教育讨论,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及时遏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教育惯性是用成绩度量的,再加上高中文理分班制度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失衡,过度注重考分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降低对知识的渴望。学校针对这些困境,可采取浮动选课制度,课程前两个星期可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试听,了解课程内容及设置目的之后再决定选课的名单。
南京审计学院校长王家新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4]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2009年9月,南审推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但至今开设效果还是受很多外在或者内在因素的影响,学生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都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面对困境,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次对通识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其他辅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措施,将通识教育定位准确后,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克服专业过度依赖症。因此,学校正在结合“三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我们渴望学校能予以重视,并能在新的人才方案中得到体现。
四、通识教育改革决策方案选择
根据上述强化通识教育效果的建议,我们通过咨询任课教师及采访学生,得出南京审计学院可选择的决策方案有:建设通识教育机构、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增设通识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宣传。在决策时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体系、通识选修课设置、师资队伍水平、通识授课质量、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五个方面。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基本步骤,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对于准则层B的5个因子,通识选修课程设置(B2)的权重最低(0.0803),通识教育体系(B1)和通识授课质量(B4)的权重都比较高(分别为0.3596和0.3171),说明在决策中比较看重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
对于不看重的通识选修课程设置,其影响的两个因子建设通识教育机构(C1)、增设通识选修课(C3),单排序权重都是C1远大于C3。对于比较看重的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其影响的因子中单排序权重都是建设通识教育机构占优。由此可以推出,建设通识教育机构由于对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影响较为突出,权重相对突出,即决策比较看重的是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不太看重通识选修课设置。
根据最终权重,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0.6952,而增设通识选修课和加强通识教育宣传的权重分别为0.0495和0.0337,远不如建设通识教育机构重要。因此,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财经类高校强化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关键词 :“金审工程”;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环节
《审计署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审办计发﹝2012﹞119 号)明确指出,“金审工程”二期和三期衔接期间审计信息化工作有十五项。单从技术上看,主要有: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力度、继续完善审计管理系统功能、研究提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功能、逐步扩大联网审计范围、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等等。在这个背景之下,2012 年11 月福建省审计厅与我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我们就把开办计算机审计专业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开始调研与组织申报工作。2013 年4 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3〕4 号),我校申报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获批。2013年9 月我们已经录取了64 名计算机审计专业的新生。现将我们对于对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情况简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参考、赐教,帮助我们办好这个全新的专业。
一、“金审工程”建设亟需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人才
现在,许多被审计单位正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采用集成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样企业经济交易就处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之中,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因此,只有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以下简称CAATs),才有可能对那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并搜集证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换言之,CAATs 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CPA 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福建省的高校教育还无法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省内几所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会计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学校的会计与审计的实践课与目前的“金审工程”严重脱钩。在我省各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是遇到采用先进而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非常复杂,大学里根本没有接触过,毕业生就会显得束手无策。目前,我省审计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招不到掌握CAATs 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只能是先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进修与培训,然后才可以勉强上任工作。因此,在“金审工程”的压力之下,我省审计系统不得不对于本系统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学教授、计算机学教授、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等资深专家组成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专家筹备组,进行了10个月的调研活动,制订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计算机审计专业培养计划。
二、计算机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照社会对不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求来设置的。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把计算机与审计两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二为一的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本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制订等等。重点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是把传统的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在我国目前“金审工程”的大好形势下催生的新型专业。计算机审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审计工具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的审计方式。通俗地讲,计算机审计的内容与对象包括两个方面:(1)管理数据的计算机;(2 )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多学科为基础,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小组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财会队伍,其知识结构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帐薄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以及审计业务的发展,目前审计功能与审计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功能从原来的经济管理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公共绩效审计等功能;审计对象也从单一的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核算、对比、评价。由此可见,审计学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体,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以多学科为基础,打破文理科的界限,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制订高质量的具有计算机审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计算机审计专业既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培养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提高研究性的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比例,正确认识、恰当处理学历教育与国内外执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走进以国际执业教育课程代替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教育的误区,联系实际而不流于实用主义,会操作同时也具备开发与研究能力。
(二)以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与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专家筹备组调查的结果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这种设置的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审计这些内容?以什么方式、什么手段、什么技术来进行审计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譬如,我们的审计人员掌握了会计软件,就可以审查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但是,在无纸化交易的条件下,舞弊者(或黑客)通过舞弊程序以及远程控制方式,可以随时篡改,或者已经篡改了你的这一台计算机里的经济业务与会计数据,那你怎么办呢?结论非常简单: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软件应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的直接原因。
课程是按教育规律对学科中相对稳定的知识进行
取舍、剪裁、排列、组合的。学科发展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在以财务审计与审计方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计算机审计的学科建设的条件下,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相应地以学科为导向进行设计与调整。所以,最能体现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应包括两大类课程:一是审计学原理以及方法的课程(传统审计学专业课程);二是电子审计工具方面的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此两大类课程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比较全面地诠释了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必须指出,传统的纸质的审计专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谁也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无纸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三、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我们对于计算机审计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开设课程的标准,通过合理设计计算机审计课程及其开课顺序,认真协调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专业知识结构合理,课时安排适度,开课先后顺序正确,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在此省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是我们设计的专业课,希望专家与教授赐教。
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可视化编程技术、财务报告分析、计算机审计、内部审计等。
系级选修课有: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成本会计、专业英语、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经济效益审计、政府审计、舞弊审计、可视化编程技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基础会计模拟训练、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计算机审计实务、内部审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所以在计算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计划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中心,以计算机课程为基本平台,以现实的审计业务为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实践环节或实践课程。
1.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高等教育中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法。计算机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因此,今年(2014)我们通过福建省审计厅广泛收集、认真遴选、精心编写计算机审计教学案例,尽量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理论相关性。通过省审计厅目前“金审工程”的平台,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不断充实与完善了计算机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
2.强化实验课
实验课是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计算机审计实验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计算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从而适应“金审工程”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实验课程设置方式有三种:一是手工模拟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二是实验室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实验(由审计学专业老师负责);三是参与“金审工程”建设的实地试验(由省审计厅计算机处专家、计算机专业教授、审计学教授等三方专家与教授负责),这种试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功能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在这个模式下,教授可以申报研究课题,可以带学生一起做课题,使得产、学、研相结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在分析“金审工程”的发展对计算机审计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确定审计软件实训过程中应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审计软件,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与操作审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通过相应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审计信息化的素质。
课题名称:
本文系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E0500353)《计算机审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