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变动成本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根据标准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二、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
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理论根据是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
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异指数×价格差异指数,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1)
绝对数: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2)2、产品变动成本差异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生产一种产品或多种产品,因此,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在分析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限于篇幅,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例题的基本资料请参见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第194—199页的例8-4、例8-7、表8-6、表8-7(罗飞.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在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由于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因此,该例题只计算出了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相对数。本文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根据模型(1)、模型(2),可以为该例题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如表1所示:
表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表
差异项目相对数(%)绝对数(元)
由于实际用量对标准用量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5.53%1700
由于实际价格对标准价格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1.31%425
直接材料成本总差异106.92%2125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9.64%1480
由于实际工资率对标准工资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101.22%206
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110.98%1686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97.83%-600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大部分煤炭企业对生产矿井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考核中采取的办法一般是。在上年末,根据矿井的产量计划、各成本项目支出计划等指标,测算出矿井原煤成本计划,作为对矿井全年的成本考核指标.依此进行考核奖惩。这种以静态的成本指标进行考核的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不利于调动矿井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由于煤矿增产具有自然拉动原煤成本下降的作用,以实际成本与不变的计划成本相比,其考核结果就会掩盖了管理方面的不足.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各生产矿井在加强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降低成本的努力程度和真实水平,反而会造成矿井只注重增加产量.导致粗放管理: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考核,容易产生苦乐不均现象。煤矿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由于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不同.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各矿超产幅度差别较大.各生产矿井完成计划成本的难易程度不同.条件差的矿井即使在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也不如条件好的矿井易于完成成本计划.从而形成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现象.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
因此,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和考核中.应充分考虑到产量变化对原煤成本的影响。在确定成本考核指标时,应尽可能剔除增产因素自然拉动成本下降的成份,成本考核指标不应是静态、不变的。而应做到成本考核指标随产量的增加而相应改变。这样才能使各生产矿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客观、公正地反映各生产矿井在成本管理上下的真功夫.促进各矿真正通过加强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联动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区别
煤炭生产矿井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单位固定成本则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当产量增加时就会拉动单位固定成本下降.如折旧等:变动成本则相反.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但单位变动成本却保持不变,如计件工资、材料费等。
为使成本考核指标与产量变化相适应.减少、杜绝静态的成本计划指标带来的一系列不合理问题.应当采取成本指标与产量指标联动的考核方式,即当生产矿井的实际产量增加时,要按照矿井实际产量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考核指标.即联动成本指标.以联动成本指标与实际成本水平进行对比、考核;当实际产量与计划持平或减少时.则应按照年初的计划成本指标进行考核,以促使矿井完成生产计划,维护生产计划的严肃性。联动成本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吨煤联动成本考核指标=吨煤计划成本X固定成本比重×计划产量+吨煤计划成本X(1一固定成本比重)X实际产量实际产量。
联动成本指标是根据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在关系.用实际产量而不是计划产量计算出的一种动态成本指标。假设某矿的计划产量为100万吨,吨煤计划成本为100元,其中吨煤变动成本是40元.当该矿的实际产量增加到120万吨时.通过计算得出联动成本指标相应要降到90元。因此,我们就应该用90元而不是l00元去考核生产矿井的成本完成情况.否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增产后矿井应达到的成本水平。
三、联动成本考核的实施
生产矿井实行成本与产量联动的考核方式.首先应划分出矿井成本构成中.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变动成本;第二步,应测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在下达矿井年度计划成本时,将计划成本指标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以利于考核时按照公式计算出与实际产量相对应的动态成本考核指标:第三步.根据联动成本考核政策实施对矿井的El常考核工作。
1.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构成在加工制造业中.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标准比较好掌握.原材料、能源和人工工资多为变动成本。但煤炭企业与之相比则有很大不同:一是煤矿使用的原材料投入并不像加工制造业那样构成产品本身,而仅是一种生产手段.不完全是直接与产量挂钩的变动成本;二是在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中,只有采煤人员是直接从事煤炭生产的,其它几个系统的人员都是从事生产辅助工作,其劳动力成本也不能全部划入变动成本范围。因此,原煤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就需要依据煤炭生产的特点.对成本构成项目进行逐项细分。通过分析.在实行联动成本考核中。可以按照以下办法进行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在材料成本项目中,把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7小项划为固定成本.把支护材料、火工品等5小项划为变动成本:在工资成本项目中.把生产人员的计件工资定为变动成本.计时工资、综合奖以及管技人员工资定为固定成本:煤矿特有的井巷、维简和塌陷费等基本按吨煤计提.列入变动成本范围。
2.测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计算联动成本
在加工制造业中,通常是测定出固定成本总额和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但由于采掘业的生产特点,除折旧、管技人员工资等个别成本项目可以定性为固定成本并确定其成本总额外.其它大部分成本项目都兼有固定和变动两种性质,属混合成本,而且各个矿生产规模、地质条件不同,要准确地测算出各矿的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比较困难。
为此,可以根据固定资产价值、职工人数等要素.把生产矿井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对成本构成项目进行科学划分与测算的基础上,化繁为简,采取通过测定各矿固定成本比重来计算联动成本的办法,就能够较好地解决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划分的难题。按照以上方法.以某矿为例.进行具体测算、比较。
按成本构成项目的划分标准.根据某矿有关资料.对全部成本支出作适当调整后测算出,固定成本为7966万元,约占总成本的42%,变动成本为11003万元.约占总成本的58%,单位变动成本为55元/吨。
根据计算公式,以某矿某年的计划产量160万吨.计划成本97.7元/吨为基础,按固定成本占42%,变动成本占58%,可以计算出与不同产量水平相对应的联动成本指标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某矿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与成本的联动关系表现为,产量每增加10%,拉动成本相应要下降4%左右。在超产24.8%的情况下.如果仍以年初的计划成本作为考核指标,是比较容易完成的,而若以计算出的联动成本指标进行考核.则该矿的实际成本要超出5.5元/吨。
由于各矿条件不同,产量与成本的联动关系也有差别,应该根据各矿的实际情况具体测算。如果指标测算不准确.则考核结果相差就会很大。仍以某矿某年的资料为例.如果按65%的固定成本和35%的变动成本水平测算,则199.7万吨的产量所对应的成本指标应为85元/吨.与上述的测算结果相差4.5元/吨
3.制定以联动成本为核心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
关键词:会计政策;企业集团;经营业绩
大多数企业集团采用投资中心来评价企业集团经营业绩。投资中心的管理特征是较高程度的分权管理,其基本业绩评价指标为投资报酬率(ROI),该指标是根据各投资中心的利润与其投资额之比确定的即ROI=利润投资额,还可扩展为ROI=资本周转率×销售成本率×成本利润率,这为不同经营规模、不同经营内容的投资中心间的经营业绩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投资中心一般为独立法人,根据《企业会计制》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不变更会计原则———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各企业不仅仅可选择不同的具体会计方法,而且针对特殊环境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这就造成了企业集团各投资中心采用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方法确认收益,费用、跨期成本的分配等等;如各投资中心利润和投资额的确定不一致和不公允,往往会扭曲企业集团各投资中心的真实经营业绩,使管理人员与高层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不能合理确定其应得的报酬水平,也会影响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因此,企业集团进行业绩评价应考虑各投资中心会计政策的公允性和一致性。
一、收益确定的会计政策对投资报酬率有直接影响
1、销售收入的确认
收入的确认原则主要强调什么时候将销售确认为收入,并影响销售的归属期间。就工商企业来说,销售收入通常要同时符合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已转移、对售出的商品未实施继续的控制权和管理权、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与销售有关的收入与成本能可靠计量这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不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不确认收入。从事建造合同销售的企业符合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能可靠计量、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企业、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可靠确定时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计算应当摊销的合同费用,然后根据合同的收入计算当期应分摊的合同收入,如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则不能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而应区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1)合同成本能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1](p183)。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其劳务的发生和完成在同一年度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通过上述分析,企业集团应仔细地考虑其采用的收入确认原则,内部单位(投资中心)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能明显地影响对投资报酬率(ROI)的合理分析。
2、成本和费用的确认
成本和费用的确认是影响利润(收益)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关键在于已销商品成本与期末库存之间的分配。企业集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考虑存货计量的会计政策对收益的影响。(1)存货的计量方法。存货成本流动假设在计算发生存货成本时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对收益的影响迥异。在通货膨胀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存货的重置价值与历史成本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增加销售商品的成本,减少期末存货成本,利润减少,其实质首先表现为减少所得税负担,其次表现为实际库存价值升高,升高的部分没有反映到会计报表中,这就形成了报表外的资产,使得投资额确定不准确。(2)标准成本法下差异的处理。成本差异在期末处理时可以全部结转为销售成本,也可按比例将成本差异分配至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其中的选择对收益和存货余额有直接的影响。(3)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将固定成本包括在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商品成本中的计算方法,而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只包括了变动成本,当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时完全成本法下的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会高估投资报酬率,当期末存货较期初减少时完全成本法下的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会低估投资报酬率,因此,企业集团对投资中心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尽可能判断完全成本法下收益中受存货变动影响的部分。以下通过实例说明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这两种方法的收益变动:
[例1]甲公司×1年A产品期初存货为0,本期完工产品10000件,销售9000件,单位售价为100元,单位变动制造成本30元,单位变动销售及管理成本为6元,固定制造成本为400000元,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为200000元。
A、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9000×100-[0+10000×(30+40000010000)-1000×(30+40000010000)]=270000(元)
b、利润=毛利-变动销售及管理成本-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270000-9000×6-200000=16000(元)
B、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边际贡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变动销售成本及管理成本=9000×100-(0+10000×30-1000×30)-9000×6=576000(元)
b、利润=边际贡献-固定制造成本-固定销售及管理成本=576000-400000-200000=-24000(元)
上述计算表明,甲公司×1年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1000件,完全成本法下因在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时考虑了固定成本,利润为16000元,而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利润亏损24000元,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增加40000元(利润16000元与亏损24000元比较),因此,期末存货增加完全成本法的收益大于变动成本的收益。
[例2]接上例,甲企业×2年期初存货1000件,本期完工产品10000件,本期销售11000件,其他资料不变。
A、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毛利=11000×100-[1000×(30+40000010000)+1000×70-0]=330000(元)
b、利润=330000-11000×6-200000=64000(元)
B、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计算
a、边际贡献=11000×100-(1000×30+10000×30-0)-11000×6=704000(元)
b、利润=704000-400000-200000=104000(元)
上述计算分析表明,甲公司×2年期末存货较期初减少,完全成本法的利润为64000元,变动成本法的利润为104000元,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比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减少40000元,因此当期末存货减少时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比变动成本法小。
3、长期资产计量的会计政策(1)支出资本化政策,企业资本化政策决定了一个项目应该记作费用还是资本化作为资产,如确认为费用,其影响效果是减少投资报酬率。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制定的是较宽泛的范围(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因而企业集团应根据各投资中心的经营规模、经营内容制定适合本企业集团内部的固定资产标准,作为核算依据。对自建固定资产资本化的利息计算应统一标准。(2)折旧政策。资产的使用寿命、折旧空间范围和折旧方法对收益和投资额都产生影响,较大的折旧额会降低投资报酬率;如闲置的机器、设备折旧确定应与投资额中包括的资产一致,当投资额包括闲置资产,折旧额应包括闲置机器设备的折旧,当投资额不包括闲置资产,折旧额应剔除闲置机器、设备的折旧。
4、长期待摊费用的确认长期待摊费用代表将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支出,如开办费、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该支出不立即表现为费用的增加,而是在以后会计期间逐期摊销,并且这种摊销往往是被动的,较大的长期待摊费用会提高投资报酬率。
5、非重复发生的项目净收益会受非重复发生的费用或收入的影响,从而使投资中心和前期及其他投资中心不可比,如新产品推出的较高的广告费用及业务宣传费,非专利技术、专利权的较高研制开发费会扭曲所涉及期间的利润。
6、所得税现行所得税政策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优惠政策,可能使企业集团内部各投资中心的所得税率不同,从而使税后利润不可比;其次对资产期末计价是以谨慎性原则为基础的,企业增加的减值准备会对利润有负面影响,降低了投资报酬率,同时还需就计提的减值损失交纳所得税,影响了各投资中心税后利润的可比性。
7、外币兑换对跨国经营的企业(境外子公司),其收益和投资额都可能受汇率波动的影响。
8、共同成本的分担当不同的投资中心共同使用一些基础设施时,就会发生共同成本,如数据处理成本,这些成本应按公平的基础(工时、作业)加以分配,不同的分配方法影响每一投资中心的成本,进而影响其利润。
以上八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了利润和投资额,为保证各投资中心投资报酬率(ROI)的可比性,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应采用公允和一致的会计政策。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思路传统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
上目标利润来制定产品价格,其理由是企业必须获取足够的收入以补偿全部成本并创造利润,我国多年来就是使用这种定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传统定价方式的不合理表现得愈加突出,它既没有考虑到成本产生的科学性把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从成本中剔除,也没有考虑到顾客能否愿意接受,就把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的利润强加到顾客身上,形成其必须支付的价格。这样制定出的产品价格,其结果只能是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
创新思维下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即考虑到产品组成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兼顾到顾客的选择与需要。它是建立在模式市场的基础上,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目标价格扣除企业补偿经营成本边际贡献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的目标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目标成本又可以理解为“顾客容许成本”或“市场价格驱动成本”。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这种方法考虑了产品质量、性能及市场定位,使产品更具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的计算程序
1.搜集市场信息,确定模式市场
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被顾客所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性能及服务价值。通过确定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了解对手情况,把产品放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从而确定出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指标
目标利润是指产品批发提供的用来补偿企业经营成本的边际贡献。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其目标利润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对目标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其最终都体现在目标成本之上
3.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构成
对目标成本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目标成本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三个阶段一狭义的目标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负担的合理成本。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首先是行成本,目标成本还应陔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它是汇合企划、生产、销售各环节信息.通过精确的调查,专业的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管理失误硬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是一种应该或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分为材料、丁资、可控费用。’i个部分,对各责任部门分解考核
1.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
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可视为目标变动成本,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的消耗材料成本,它包括合理的消耗损失。对于具有连续性生产的化T企业.前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后道工序的生产原料,所以要逐步制定每个产品的目标变动成本消耗材料的价格可以是下一季度原料的预计进料成本,也可以是上一工序产品的内部结算成本。
2.工资目标成本
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工资最能有地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做法习惯把工资分为直接人工、检修人工和管理人工,但它不能直接反映由于降低成本,节耗消耗而获取的利益。针对部分企业“重产量轻成本”的传统思维,可以把工资划分为产量工资和成本工资两大块,及时根据其变动成本和可控制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使职工直接感受到由于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3.可控费用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思路传统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
上目标利润来制定产品价格,其理由是企业必须获取足够的收入以补偿全部成本并创造利润,我国多年来就是使用这种定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传统定价方式的不合理表现得愈加突出,它既没有考虑到成本产生的科学性把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从成本中剔除,也没有考虑到顾客能否愿意接受,就把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的利润强加到顾客身上,形成其必须支付的价格。这样制定出的产品价格,其结果只能是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
创新思维下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即考虑到产品组成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兼顾到顾客的选择与需要。它是建立在模式市场的基础上,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目标价格扣除企业补偿经营成本边际贡献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的目标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目标成本又可以理解为“顾客容许成本”或“市场价格驱动成本”。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这种方法考虑了产品质量、性能及市场定位,使产品更具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的计算程序
1.搜集市场信息,确定模式市场
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被顾客所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性能及服务价值。通过确定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了解对手情况,把产品放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从而确定出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指标
目标利润是指产品批发提供的用来补偿企业经营成本的边际贡献。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其目标利润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对目标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其最终都体现在目标成本之上
3.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构成
对目标成本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目标成本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三个阶段一狭义的目标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负担的合理成本。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首先是行成本,目标成本还应陔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它是汇合企划、生产、销售各环节信息.通过精确的调查,专业的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管理失误硬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是一种应该或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分为材料、丁资、可控费用。’i个部分,对各责任部门分解考核
1.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
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可视为目标变动成本,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的消耗材料成本,它包括合理的消耗损失。对于具有连续性生产的化T企业.前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后道工序的生产原料,所以要逐步制定每个产品的目标变动成本消耗材料的价格可以是下一季度原料的预计进料成本,也可以是上一工序产品的内部结算成本。
2.工资目标成本
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工资最能有地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做法习惯把工资分为直接人工、检修人工和管理人工,但它不能直接反映由于降低成本,节耗消耗而获取的利益。针对部分企业“重产量轻成本”的传统思维,可以把工资划分为产量工资和成本工资两大块,及时根据其变动成本和可控制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使职工直接感受到由于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3.可控费用
【关键词】现代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中,酒店业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转变酒店业成本管理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主导的新思路
所谓成本功能价值是指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或效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功能价值越大,成本支出越合理也越有必要。这是价值工程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酒店业成本管理是以抓好企业是否勤俭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支出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的成本管理要点可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理解的狭隘观念。当前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损害顾客合法利益。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性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二是降低客房用品质量。为了迅速降低成本,有些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客房用品、餐具上“打主意”。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市场调查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低档用品,以降低成本,如某些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影响了酒店的形象。三是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运行失常造成客户不满,甚至提前报废,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四是刻意压缩正常的营业费用。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除了工资、折旧、大修理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现代酒店业应树立成本功能价值观念——从产出看投入、从效益看成本的新思路,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
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酒店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管理及其费用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努力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成本是否合理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功能或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即功能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最大化。只要企业的高成本投入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是可取的。价值工程分析原理说明,“合理的成本支出”与“单纯减少支出”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合理的成本支出”不只是简单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功能/成本比值最大化理念指导酒店成本费用管理,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创造出高质量、高功能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某一家酒店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比如,提供更好的会议设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这一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设计及装修改造成本,但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大大提高酒店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又比如,一项节能措施的推广,虽然要增加一定的投入资金如更换节能灯泡,购买余热回收处理设备,但这能使酒店的能源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具有社会效益,那么,这种投入与支出就是值得的。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酒店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或品牌都需要增加相应开支,但能提高酒店运营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再比如,酒店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以使企业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等等,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是“花钱是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是为了更多地赚钱”,这就是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体现。
二、拓宽成本管理途经,以本量利分析为手段的新思路
所谓本量利分析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数量、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用它来分析酒店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任意给定的客房出租率下,酒店预期利润会是多少?在下一个年度客房销售额必须增加多少时才能弥补固定费用或其它增加的必要费用,且能达到预期利润?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时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如果客房价格变动、变动成本上升或固定成本增加的话,将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本量利分析为酒店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理论上,酒店的营业利润(经济效益)是其成本的函数,酒店在预测效益时,应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保证必要的成本支出且能使成本最合理化,达到最佳点,也就是上面谈到的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去满足期望达到的效益。下面以如何定房价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酒店有300间客房,年固定成本为3000万元,期望年目标营业利润(所得税前)为800万元,假设每间售出客房的变动成本是50元/间/天。假设经过市场综合调研后出租率大约在70%左右,即一年按售出8万间客房计算,那么这家酒店该如何定房价呢?
根据本量利方程式:
TR=Q(p-v)-F有:
p=V+(TR+F)/Q
其中:TP——(目标)营业利润额(所得税前);Q——销售量;F——固定成本;P——单位销售价格;v——单位变动成本。
代入方程式后计算出这家酒店房价应定525元才能实现营业利润目标。由此看出,客房价格是受酒店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营业利润及销售数量的影响。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
在上例中,首先确定了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预期目标营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客房的销售价格。因此酒店在制定客房销售价格、出租率以及餐饮定价政策时,不应该单纯考虑市场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应首先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以确保达到最佳收益状态,由此反映出本量利分析中体现出来的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在分析酒店成本时,一定要深入了解酒店成本的特性,只有熟知其特性,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控制它。通常酒店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其中又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成本。所谓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提供商品和服务能力有关的,对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成本。对于饭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与提供客房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照明费、取暖费、财产税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上需要确定的成本,是受管理者短期决策影响的成本,如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受管理决策的影响;二是与约束性固定成本相比其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对于酒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不能采用降低总额的措施,只能着眼于合理利用客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分摊成本;而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可在不影响酒店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另外,还有阶梯成本如客房或餐饮主管的工资就是典型的阶梯成本。如一个客房主管能监督的客房服务员人数假设最多不超过15人,则酒店就必须增加另一个主管来监督增加的更多的服务员。还有混合成本,如一家酒店委托管理公司管理会发生基本管理费和奖励管理费以及特许经营费,而奖励管理费及特许经营费在收取方式上往往采用阶梯或特定方式,有固定的部分,也有达到一定效益则提高比率的部分等。
对酒店的这些成本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其特点。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其特性,才能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发现,成本控制是多方面的,如价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成本,意味着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这就要求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怎样合理控制成本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如不断地改变菜系,利用酒店业的“菜单工程”管理方式使菜品价格的提高尽量无弹性,而客人也非常愿意付出等等,让他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想办法、挖掘潜力。
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以提高成本意识为理念的新思路
酒店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酒店成本管理应从以往单纯的经营成本内容,扩展到酒店广义的成本项目内容,要涵盖酒店全部成本费用,使酒店成本管理内容更具全面性。对酒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使酒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节约、节省、单纯降低,而且要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管理方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感觉、满意程度。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对在建酒店,在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工程分析。一座建造很豪华的酒店未必是一家适合酒店经营或经营很出色的酒店,因为它的设计功能未必是最适合酒店经营所需求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结合到酒店业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优秀人才的储备、骨干力量的培养、员工的培训等,应作为酒店企业考核总经理业绩的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如酒店改造需要做可行性研究,需要发生设计费、考察费等,如果单纯考虑成本,选择的专业机构不熟悉酒店行业,那么做出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佳方案,实际上造成了浪费,发生了不必要的损失。反之,酒店选择了一家专业机构,虽然可行性研究费用及设计费看起来高一些,但改造后的效益会给酒店带来预期甚至于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
四是酒店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酒店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是指,所有耗费的材料和物资的价值表现。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了施工准备阶段,也包括了工程项目的完成阶段;此外,也包含了施工工人参与劳动的建设综合成本,这些成本还包括从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到结束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即对整个项目的完成起到主要作用的直接费用以及消耗,主要涉及到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本,用于项目工程材料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费等措施费用。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纳入成本核算对象,但在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时,与正常的生产成本,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部成本,这种成本在成本核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各种费用和人员工资的管理、办公费用,旅行和运输费用,固定资产使用费等其他企业管理费。具体的成本构成情况如下图:
二、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指导思想
市政工程企业的成本,就是在整个施工项目形成以及开展过程中,对整个流程中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及种种的资源的总和。对成本的控制,就是对于所需要耗费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尽可能地对成本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跟进,以及指导改进。如若出现了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就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可接受,若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基于上文提到的市政工程成本的构成的主要方面,下面提出成本控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1.全面控制思想。全面控制成本主要从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两个方面进行。(1)全过程控制。从工程项目成立开始,成本控制也就同时开始了。前期的成本预算,从最简单的货比三家到到每一项经济业务都需要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来;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成本控制,应该伴随着施工进程的各个阶段开展实施,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要从开始的计划使用到最终的合理验收进行全面、全方位的控制,切不可对任何一个环节忽视控制流程,要将其事前计划和事中、事后控制追踪对应起来综合控制。(2)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专职,要想做到将全部成本控制到一定程度并达到上级要求或者达到利润指标的要求,就必须全员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所有人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所有人的工作业绩相挂钩,将整个成本控制作为一个企业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单兵作战。将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提高他们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要他们知道自己对于企业成本控制能够成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做到将全体部门和人员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更高质量地完成成本控制的要求,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及利润。
2.例外管理思想。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照预算开展开来,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特殊情况来影响到施工的进程或者直接对成本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遵守例外管理原则,这些例外情况不同于企业可以控制的成本方面,后者发生在可控标准以内,凭借企业日常的工作手册或者正常程序就可以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而前者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更需要企业集中精力分析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更有意义。
3.权、责、利相结合思想。如果想要使成本控制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将责权利的要求在所有部门实现规范落实,这就是要将责任权利有力结合起来。由于项目经理,技术人员,预算业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生产队成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具体成本控制的问题负责,形成整体的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同时,不论是企业的管理部门还是施工队伍都应该有权利针对某一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对于成本项目的发生进行实质性控制。最后,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施工队,了解施工队在完成施工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节约了成本,最终评价结果将与建筑工程队的总的收入相结合。只有将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付诸实践,让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与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工资效益挂钩,才能起到各个项目成本控制真正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抓手
1.前馈控制。前馈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在事前进行的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和收集信息,已达到掌握规律并尽量能预测出正确的成本发展趋势,在未来可能产生问题的预期内,提前采取相关措施争取将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前馈控制是施工发生前采取的控制行为,它具有一定的未来导向性。事实上,这种控制种类本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具有事前预防性,它可以在事前就控制住成本有可能变动的原因,虽然不及现场控制的时效性,但是与反馈控制的时滞效果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前馈控制的难度增加,它要求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准确的预测,不仅需要考虑到能够影响成本的因素,而且需要考虑到影响上述因素的影响因素。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主要是指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在正在进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这类工作控制在纠正措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成本控制方面,现场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现场控制通常是在工作场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管理人员到现场观察各种成本控制以及操作控制是比较常见的活动,这是基层管理人员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深入现场亲自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和控制员工活动。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中,现场控制可以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当发现有一个标准偏差出现时,应当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对之前成本控制工作执行结果的管理。首先将它与之前制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偏差,就需要找出原因,然后制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加深直至消除偏差。反馈控制是把系统输出的信息反馈到输入端,然后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两种偏差的分析利用来完成市政成本控制过程。反馈控制就是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指导当前的工作以及部署未来的工作。在控制系统中,假如反馈的信息的能抵消输入信息,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能够促使系统趋于稳定;假如它能达到增强输入信息的作用,则称为正反馈。相应地正反馈可以加强信号。虽然反馈控制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发现偏差到采取纠正措施之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会存在延迟的现象,在准备更正或者正在更正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对企业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失。但是反馈控制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给管理者提供许多与真正的计划实施效果的有效信息。此外,反馈控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动态控制。动态管理(DynamicManagement)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预测,对内部数据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模式、管理手段以适应管理的变化,同时对成本计划进行一定的补充的管理手段。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动态控制,以及对目标的跟踪和活动的变化,能够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便于及时、准确的把握所需要的信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把实际目标值和建设和规划项目的条件状况和目标一起比较,如果发现偏离了原先设定的计划,那么就应当确定采取纠正措施,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工作需要贯穿于项目的层面。动态控制作为施工活动的常用方法,应当始终采用。为了实现动态控制计划的目标,在基于目标的规划要求上,落实各个分级目标的实现。动态控制过程通常应该与事先拟定的计划保持一致,依照事先的安排进行下去。一个好的计划,首先必须是可行且合理的,包括在技术方面、资源方面、财务方面以及经济方面都应当是合理可行的。同时,经过不断改进工艺,力求达到最佳的程度。
四、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对象
1.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根据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实施过程,考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要求,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应当依据工程概况和招投标文件,结合此工程的成本预算,提出投标决策并拿出相应的建议;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进行良好的组织并按照实现的规划继续实施下去,人事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应阅读和检查招标文件和图纸,随时应对做出一类变更;施工阶段,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结合施工预算以及各种定额,控制实际成本;在竣工阶段和保修期内,应分解接受成本和保证成本,列出费用,回收计划,这使得工程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成本的控制中。
2.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就是针对每一天工程项目出现的所有费用和损失。这些费用和损失,除了在各部门经常发生外,而且也发生在生产部门和建设部门。因此,把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列为成本控制对象,让他们接受项目经理的指导,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对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也应明确相应的责任成本,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3.分部分项工程。为了使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使得成本控制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企业还应根据分项工程的施工项目,把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纳入成本控制的对象。一般而言,项目应根据分项工程实物量,参照施工的预算定额,还要结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考虑到项目管理技术和专业素质能够对节约计划产生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损耗在内的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将其作为子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是在设计施工同时进行着适时的变化,在工程开始前就完整地编制出整个建设工程预算正在变得不太可能,但是公司仍旧可以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各个阶段的施工预算。通常情况下,无论是项目整体的施工预算,还是分阶段的施工预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已经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目前,市政工程项目从以政府为主导开始转变为市场开放的竞争,这种变化,使得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市政施工企业应当采取以管理为中心的经营发展战略,而且需要考虑到工程质量的提高并保证施工进度,以
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只有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减少市政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才能保证市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位置。
1.内部控制法。内部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在施工过程中防错纠弊,成本控制方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所谓内部控制方法,是指根据内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制约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施工项目有序执行,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一、引言
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三高一紧”的困境,即高油价、高物价、高通货膨胀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这种环境,企业如何提升竞争优势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对此,迈克尔。波特(1997)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其主要形式之一是成本领先。要使企业的成本领先,成本控制是核心。目前,企业探究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以作业成本思想来论述企业成本控制,旨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理念创新
(一)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是以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是以前成本控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在作业成本法适用的环境下,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应正确把握“产出”与“投入”,“花钱”与“省钱”的关系,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控制方案。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作业成本控制追求的目标。
(二)树立作业成本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各种决策方法都十分强调“增值”的概念。但是在分析增值时却往往以原材料购入为分析起点,将产品销售给买方作为分析终点。这样做是基于如此的假设,即只有这一过程是企业所能控制的。这种分析方法使得企业在对供应商及顾客的选择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失去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作业成本管理把企业看作是最终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并需要将作业分为“可增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值的作业”,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目标,从中挖掘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宽成本管理的应用。
(三)树立源流成本理念
只要提到成本控制,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而忽视了设计成本。实际上,产品研发和设计是生产、销售的源头所在。从成本管理角度来说“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作为后期的产品生产等制造工序来说,最大的可控度只能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及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制造费用)。因此,源流成本——产品设计(研发)成本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核心。
三、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模式构建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即成本动因上。从前因上看,作业成本要将成本所发生的原因追溯到产品的设计阶段,因为设计环节决定着产品生产的作业组成和每一作业预期消耗的资源水平以及最终可对顾客提高价值的大小;所谓后果,即指每一作业消耗的资源及经济性。
(一)正确选择成本动因,制定作业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有效的成本事前控制
1.作业成本的事前控制目标
作业成本控制的直接对象是各项作业。就间接费用来说,成本目标的直接对象首先是各项作业,而不是传统的构成产品成本的各个费用项目。因而制定成本目标不是要为各项费用制定分配标准,而是要根据作业分析结果为各项作业制定消耗标准,包括产品消耗作业的标准和作业消耗费用的标准。
2.正确选择成本动因的原则
制定正确合理的作业成本控制目标,首先必须要正确选择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部分。资源动因是对一项作业所消耗资源数量的计量。它用以将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分配给一个特定的成本池。作业动因是成本对象对作业需求的频度和强度的计量。作业动因以将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去,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品相沟通的中介。通过实际分析,可以揭示哪些是多余的,应该减少,整体的成本应该如何改善,如何降低。确定作业动因应该把握好以下原则:(1)与作业对资源、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要密切相关;(2)尽可能在保证上述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算或者有现成计量记录的成本动因;(3)有助于成本控制与奖励业绩的改进。
3.正确选择成本动因的程序
(1)定义和归集作业。定义组织中的生产和服务的作业是作业成本法构建的基础,是正确选择成本动因的第一步。定义作业首先要进行鉴别,要求相关人员具有科学的估计、判断能力,需要确定哪些作业是重要作业并且需要进一步细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哪些作业不需要细分,甚至可以合并。定义作业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对企业发生的各种作业的了解,对庞杂的作业信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去分析。作业分析之后应适当进行作业的归集,以达到科学、准确定义作业的目标。
(2)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根据各种作业对预算项目的消耗情况,合并或分解各个项目或者会计日记账项目,归集作业的资源动因。本步骤的大量工作应该和上步的收集作业信息相结合。
(3)建立作业成本库。上述两步的完成将产生大量的次级作业,此时就要把这些大量的次级作业按一定的原则合并建立作业中心。若干个作业中心按照一定规则合并成一个作业成本库。这里要考虑影响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数量的因素,确定适当归集的数目。确定作业成本库的数量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应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4)选择作业动因层次与原则。根据成本动因的概念可以发现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选择资源动因;二是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选择作业动因。基于前面对资源动因的选择,接下来要处理好对作业动因的把握。
4.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拓展成本控制新途径
从上面论述中不难得出,选择正确合理的成本动因,必须正确合理分配和归集作业成本库。合理确定作业成本库就必须分析和确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再认定和整合相关的作业。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可以从成本账目入手,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将账目进行组合和分解,将消耗的资源重新分开。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业,使成本控制到资源,控制到作业的水准上。确定整合作业时要关注作业成本上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作业单独列示,次要的作业合并组合列示。
作业成本法对成本动因的分析。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基于此种认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还与采购次数有关,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销售数量所制约,还与销售批次有关,大量销售能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营销费用。
(二)通过价值链分析,进行成本事中控制
1.作业成本的事中控制目标
作业成本的事中控制就是要严格地按作业成本预算和消耗标准,对各项作业活动及其资源的耗费进行认真的监督和审核,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浪费和损失,同时对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随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消除作业活动中的不利因素,从而纠正费用的不利偏差。
2.价值链分析
作业成本事中控制主要是进行价值链分析,将一些不增加顾客价值的、可消除的作业消除。现代企业的实质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后,这就形成了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也就是“价值链”。对价值的分析其实是对整个生产流程的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中心思想就是把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的活动链分解为战略上相关联的部分,从而可以解释成本变动形态和识别出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的源泉。作业成本事中控制不仅要从成本费用金额的角度来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要从引起成本的原因——作业的角度来加以控制。
3.生产过程分析
在价值链分析生产过程中,根据作业成本设计的基本做法,将生产过程划分为生产准备和生产两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和核算分析。
(1)生产准备阶段分析。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和工艺准备两部分成本控制。原材料采购过程是生产的物质准备阶段,决定着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应该分批次单独计算每批的采购成本。同时按采购材料的活动量汇集和分配费用,并按采购员的采购活动和购料批次研究如何节约资金、降低采购成本。工艺准备过程主要作技术准备,即人工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应按照成本驱动因素论认真研究产品实际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进行工艺设计,以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先进工艺,制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对产品投产后的质量和成本水平都有重要影响。
(2)生产阶段分析。生产阶段应以成本驱动因素论为依据,按照费用、成本的原因,分部门、分地点进行成本控制,分别按作业或数量进行费用的汇集和分配。因此,要建立两种成本中心,一种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中心,另一种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中心。此时的成本控制将从原因出发研究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途径。
4.价值链分析具体要求
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作业成本法重在动态的作业分析和作业管理。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增值作业”,缩短“作业链”,优化生产作业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合理降低作业对资源的消耗,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然而目前企业中的事中控制基本上都是对生产经营通过行政、规章制度和一些人为因素加以控制,而执行的效果不像理论中所说的那样完美,毕竟事中控制中人为的主观能动性偏大。作业成本法的事中控制要求通过JIT和“零缺陷”等手段,消除每一个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增值作业在整个价值链的产出比例,使成本趋向于最优状态。而在目前的环境下,JIT和“零缺陷”等手段本身就很难在企业中推广。因此事中控制是三个环节中最难把握和利用的,相对于事前控制目标,事中控制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
(三)通过作业成本差异分析,进行成本事后控制
1.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事后分析和总结。作业成本的事后分析主要是对实际发生的各项作业成本与预先制定的成本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类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落实责任,为成本责任的考核和新标准、新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成本差异分析是在成本形成之后,把日常发生的差异汇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成本升降的原因,改进工作,明确经济责任,并为下一个成本控制循环的目标成本确定提出改进意见,以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作业成本控制应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项成本资料和控制情况,分析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并为实施奖惩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成本的事中控制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这些不足都有赖于事后控制的全面差异分析来完成。作业成本的事后分析是事中控制的继续,同时也是对整个成本控制的检查与总结,以便更好地制定新标准、新措施。作业成本法在成本事后控制中应用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标准成本制度和传统预算制度运行方式的总结与改进,对作业成本控制的作业实行差异分析。总结归纳事前、事中控制的不足,制订更完善的成本控制标准,更好地指导下一轮成本控制是事后控制的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编制和完善作业成本报表。
2.编制作业成本报表的思路
根据作业成本计算原理,作业成本报表分为两个层次:作业和产品;三个大类:作业中心成本表、作业中心汇总表和产品成本表。设计作业成本报表应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有利于成本控制需要出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灵活设置作业成本报表的内容,所以报表的内容和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作为企业决策重要的信息来源,报表设计必须力求内容完整,指标齐全,同时在格式上应尽量适应成本控制与决策的需要。通过编制会计报表,一方面可以考核分析成本变动趋势和规律,寻找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从而为节约资源消耗、优化作业链、降低成本提供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各级管理者和职工提供有关成本信息,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企业每个员工,便于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是一个循序递进的过程。从上次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到提出新的成本控制计划再到新的执行标准依据,可以发现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控制是广义的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控制更是一种新的成本管理制度。
四、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需注意的问题lt;BR>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控制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是比较有效的。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符合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方法,纠正了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不论产量高低、制造工艺复杂与否,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较准确地反映了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近于真实成本;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更能为企业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也优于管理会计早先提倡的变动成本法。但在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业成本法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出产品成本,还在于计量各种作业耗用资源的成本,本质上是计量分析资源的流动,其控制的目标是系统管理控制,不是单一的产品成本控制。
二是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必须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对大量作业的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对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使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增加,虽然其成本控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也要适当考虑经济性原则。
三是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等等,可能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所以作业成本控制也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盲目性的。把握不准作业、成本动因等关键步骤将会造成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将使企业成本失控。
四是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完全成本制度,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产品成本包括以前不能追溯的期间费用,计算出来的成本指标值与按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实施时应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或融合,同时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能否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超级秘书网
五是由于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等基础条件,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控制时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身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进展程度,确定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切勿夜郎自大,盲目设置与企业不符的账户,这样势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将使产生的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作业成本控制。
六是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必须取得单位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作业成本法的精髓,也是推广作业成本控制的基础。
七是实施作业成本控制应做好会计有关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目前会计人员通常只是收集那些易于取得和计算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揭示成本升降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994年以来,在我国杭州、郑州、天津等地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尤其是1997年底以来,以济南等城市为代表,各大商场又纷纷打出“进价销售”、“无利回报社会”、“每天限时X折优惠销售”等促销广告,如此等等,都无不以降价作为主要或单一的竞争手段.
市场竞争和商业竞争、价格竞争和降价竞争,本无可非议,因为:市场竞争乃是市场经济的“天性”;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价值的竞争,价格竟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价值的竞争;从一个长时期看,价格必将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市场竞争是否仅表现为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否仅表现为降价竞争,却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值得探讨和论证的问题。
首先,价格竞争所反映的价值竞争中的“价值”范畴,经典经济学家又有着两种概括,马克思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恩格斯则认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恩格斯184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这两个价值范畴都包含和体现竞争,但两者抽象的程度却有差别,“成本对效用关系”的概括和表述比较具体,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比较贴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价格竞争(即成本、费用竞争)只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方面,而非价格竞争(即效用竞争,如质量、服务竞争等)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这两方面相互依存和制约,其中价格竟争构成非价格竞争的基础,非价格竞争乃是价格竞争的升华.因为任何“效用”都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但市场需要的最终目的却不是“费用”而是“效用”。
其次,仅就价格竞争而言,从上述分析得知,一方面价格竞争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一般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价格竞争使价格主动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各自价值上下波动,自发地产生一种“势”力,使价值规律充分地显示和贯彻其作用,达到平衡供求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因此价格竟争的内容,起码应包括三个方面,即降(低)价(格)竟争、稳(定)价(格)竟争和提(高)价(格)竞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运用降价竟争:一是单位商品成本和费用(即价值量)得到降低时;二是商品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如积压商品的处理)时;三是季节性商品在淡季时.当商品价值量相对稳定、供求大体平衡或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树立产品和企业信誉,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可运用稳价竞争.当成本效用比率上升(即商品价值量增加,使用价值量提高)、商品供不应求时,则应采取提价竟争.
最后,单纯运用降价竞争的前景已日趋暗淡,魅力也正在失去.第一,由于价格竟争的基础是商品价值,降价的最低限度就是产品成本和流通费用.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普及应用、规模经营的逐步扩大等,同种商品、特别是同等质量和规格的商品的生产成本已降至一个大抵相近的水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等,商业经营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平均化现象也愈加明显.因此,企业和产品降价的余地已越来越小.第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型变化、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市场需求的重心已开始从物质需要转向偏重于精神需要,消费者着重的也将不再是价低(有时和质次划等号)的商品,而是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等非价格因素,价格因素已被看得很淡。如上海人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趋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的消费潮流。最近上海市统计局的一项专门调查表明,上海人的购物心理排序是:第一考虑需要,第二考虑品牌,最后才考虑价格,这与过去的“价格—需要—品牌”形成鲜明反差.①第三,企业和产品的盲目降价将使消费者误认为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和信誉也“降价”了,殊不知“降价”容易“提价”难!降到何时始方休!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和产品一味降价,还会带来利润的减少、国家税收的流失,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如果再加上降价竞争中的一些无序行为U更会使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消费者痛心.我国国内冷柜市场,目前就是这样②,同类型冷柜的价格已降至1995年的1/3或1/4左右,降价幅度可谓不小,但大多数冷柜的质量—制冷性能、使用材料等却不敢恭维.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将不仅表现为价格竞争,还表现为非价格竟争(如质量、服务、环境、管理竞争等);价格竞争也不仅表现为降价竞争,也表现为稳价和提价竞争.因此,无论是生产企业、商业企业还是其他相关行业,都应树立全面的市场竞争观念,正确处理各种市场竞争手段之间的关系,冲破现实市场竞争中的大误区—即认为市场竞争就是价格竞争,价格竞争就是降价竟争.据一项国内500家企业的调查,国内企业83%首选降价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国外品牌企业则1009胡旦首选提高产品质量③.这一鲜明对比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促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的行动.
1.努力生产和经营适销对路的商品,不断满足市场需要.这有赖于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学的市场定位.这方面中国海尔冰箱公司的经营之道很值得学习,他们的‘市场兵法”就是不断设计未来,他们推出的变频化、变温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新品冰箱正是海尔在新的竟争形势下领导冰箱发展潮流的有力证明。
2.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之路,不断加大科技投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完善一体化服务.我国已有很多企业(集团),如广东“科龙”、“格兰仕”,北大“方正”,青岛“澳柯玛”等,从思想到行动已走在了前面.日前,总部设在厦门的华都集团也首开了国内商业零售企业通过国内、国外权威认证机构1509002“双认证”的先河.
3.提高对价格竞争有效性的正确认识,还价格竞争以本来的面目.一方面顺应价格降低的大趋势,不失时机地降价(如长虹彩电的几次降价行动),同时针对特定商品、在特定时期也可将降价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竞争手段;另一方面在非价格因素不断完备后,更要善于运用稳价策略、勇敢地推出提价竞争的举措.如长期以来,“海尔”系列产品就没有追逐降价风潮,至今仍卖得很好。还如,我国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已做出决定,从1998年5月18日起全面逐步提高其产品售价,摆脱恶性降价旋涡.我国新疆联合集团,由于其产品(新疆—l型联合收割机)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村需要,而且质量可靠,服务周到,虽实行“涨价”营销策略,仍常常供不应求.
4.国家和有关市场管理部门应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管理、违法必究,使市场竞争和价格竞争步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竟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律,特别是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价格法》,更为我国的市场竞争和价格竟争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对于打击‘超低价”等非法价格竟争手段,规范市场上的价格竞争行为必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