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化学实验课论文

篇1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篇2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开始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并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来说,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紧抓高中化学教育,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仍然是较长时期内的一个主旋律。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仍在于了解并深入探究实验教学的本质意义。笔者根据多年高中化学实践经验,从实际教学出发谈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个人看法。

1 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化学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不可否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将实验当作高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从巩固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意义。正是由于高考升学制度的压制,很多教师也对实验教学缺乏责任心,导致学生化学实验的目的很不明确。甚至有的教师将实验课作为放松的课堂,没有针对实验课认真备课,学生也不在实验课前预习,无法培养学生完整的实验思想。

(2)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必要的实验设施投入不够。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很多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口头的强调之上,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由于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实验投入的资金少、设备落后,难以保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序顺利的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都难以完成的现象经常发生。

(3)未能落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按着新课标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当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长期以来,无法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大诟病。甚至在实验教学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填好了实验报告,于是对实验过程不认真观察分析,实验后不认真思考。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的提高。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水平。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依附于理论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是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当前一些化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一定的观念偏差,有的甚至将化学能力与化学实验技能划上等号,将实验能力归结到实验操作。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一定影响到高中化学能力的提高。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在改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尤其要纠正一些学生不愿动手的实验习惯,要从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出发,将实验教学变成他们质疑学习和探究实践的有效活动。化学知识与实验教学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才是保证学生良性发展的根本。

(2)提高学生认识,引导主动参与。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则在另一个层面上决定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走向。实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感性的化学材料,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科学态度。所以在这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位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抛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作为学生进行化学规律探索的一种实践方式,化学实验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借助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得到学生的主动认识,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不可不让高中生主动参与进来。

(3)鼓励学生创新,开展探究性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一同进步的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探究构建化学新知的过程。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解决化学问题为密切联系的纽带,学生在纽带联系中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认真思考。可以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条件和思维空间。只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整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化学实验过程不断趋于合理,从而让高中生充分体验到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目前高中化学的探究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师将探究实验的步骤全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实验,最后教师再把各小组所得的实验结论进行整合,就完成了一节探究实验课。我们好好反思一下,既然是探究性实验为什么都要按教师的实验步骤呢?进教室师直接演示效果不是更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同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3 结语

篇3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7-02

1.现存问题

1.1化学教师观念上存在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很多高中化学老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只是辅助手段,所以在教学中给予忽视,通常是讲实验,不是做实验。教学紧紧围绕着高考成绩,只要会动笔答卷就行,不需要学生掌握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1.2体制问题

部分高中,因为体制问题,保障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政策不明显。因为化学实验课课前准备需要时间,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不好管理,对实验后的实验教室管理、设备耗材管理、以及责任事故容易带来麻烦事,所以很多高中老师刻意回避实验课。

1.3教学方法欠佳

通常,高中化学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分组实验,都是在教师明确地将实验方案和步骤及注意事项详细地一一说明后,学生简单地重复的过程。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有思考的空间,结果只能是机械操作、机械记忆。

1.4小结

总而观之,传统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实施效果不好,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背离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将养成不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2.改革途径

2.1提升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借助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创设实验情景,设置悬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与目光,创设的多发言、多交流、多表扬的探究氛围,能够消除学生内心的压抑,又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自己设计实验、推测和预计实验结果,训练思维能力,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的同时,学习兴趣必然大幅度提高。

2.2突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

在确保实验实施硬件条件充分的条件下,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利用积极的政策引导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充分开展验证性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化学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验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实验参与;开辟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探索化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注重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总结,让学生眼看、鼻闻、耳听、脑思、手动,深化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

2.3训练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更是一种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亲历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一方面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技能;另一方面体验化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验记录的方法、对实验数据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假说的方法、模型的方法。如此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和积累, 就能逐渐达到新课程中要求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

3.研究总结

(1)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表现得更加突出,只有确实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才能够在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在化学教学中要给化学实验足够的课时,只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在实验中逐渐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在实验过程出现异常时去探索,否则,有些学生势必在实验中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完成任务。

(3)为了确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一个学校的化学教研组全体老师必须相互支持,特别是化学实验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4)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克服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化学老师要具备奉献精神。在课外,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时,不但要给以表扬和鼓励,而且应帮助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能满足学生验证其实验设计的要求,由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在学生验证其实验设计时,化学老师要陪同学生,以防止意外。

(5)强调加强探究性实验,并不是彻底地取缔验证性实验,高中阶段验证性实验仍然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那么教师应设法在验证性实验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使验证性实验不再仅仅为验证而做,而是将验证性实验作为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实验探究活动其他功能的发挥紧密结合起来。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投身到化学课程改革中去,希望有更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从而把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广洲,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M].北京:科学山版社,2006,1.

[2]孙彩云.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6.

[3]程国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

[4]高剑南,王祖浩主编.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3-143.

[5]高剑南,王祖浩主编.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l,142.

[6]荆丽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4.

篇5

执行新课程标准后的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和设置发生很大的改变,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是每个担任高一化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通过研读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对知识层次要求低,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详细研究化学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

通过详细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也进行很好的衔接,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有很好的衔接过渡。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区,如部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

三、调查了解教与学的障碍,制定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 )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应对策略:复习初中知识,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 (1)集中复习: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2-3周的时间复习化学中的重要 “ 双基 ” 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盲点”)。

(2)专题复习: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的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等。

(3)穿插复习: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 “ 铺垫 ” 去获取新知识。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复习:化合价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

(二)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和实物直观教学为主,高中教学注重方法的点拔,以启发式、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2. 应对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

2.应对策略。首先在上高中化学课开始时,结合高中教材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等,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其次,介绍学习高中化学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

总之,只有明确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准确把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制定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才能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转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6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

[3]张俊英.现代生活中的化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4]刘长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绿色化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8.

篇7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生活与化学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写作教学

篇8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革命迭起,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既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化学实验的目的不同于化工生产,它是为了研究某些化学过程、验证或探讨某些化学定律和法则,培养实验者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实践过程。

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源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智力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只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积极思维是对专用科学符号,概念,规律的明确掌握。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端,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一种能力。例如:在傲用氢气流吹肥皂泡这个实验时,教材上用尖嘴玻璃管吹,吹出的肥皂泡小而且不连续,还容易破裂。课堂上,教师拿出了一个多孔塑料管,当堂让学生做此实验,结果,吹出了大而且连续的气泡。通过此实验,大家对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改进实验,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创设出与教材有联系的情景,并提出假设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去想像、去思考。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设计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实验不可替代的。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关于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分析反应原理、条件和特点,然后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所设计的装置不能与课本的完全相同,但可以相似。任务布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优缺点,选出可行的方案,由学生在澡堂上演示。对于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方案也要从中找出某方面的优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无论是单独设课还是穿插在理论课中,都足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时只需按实验教材“照方抓药”,机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认真,对实验结果不分析思考,难以培养学生观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加以改进。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或者利用网络资源检索相关资料,并且同学间展开激烈地讨论。

科研工作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充满了神秘感,很多学生对创新科研充满了向往,对科技前沿课题非常感兴趣。在学生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之后,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与科技前沿领域相关的开放实验题目。感兴趣的学生可对开放实验题目进行选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提交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等过程,使得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开放实验过程中,引入大型仪器测试,使得学生对实验产物及时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改进实验方案,了解大型仪器的性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为将来的仪器分析课程提供了前期接触的经验。

实验是化学之本,探究是创新之源,我们要抓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尤其是化学教师,更要高瞻远瞩,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化学学科特点,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方法,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去点燃学生们创新、进取的火花。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且更应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刘英.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技资讯.2008,(20).

[2]冯艳琴.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金卡工程.2009,(13):02.

[3]李旭玫.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卫生职业教育.2001,(19):06.

[4]谭建红.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教学研.2005,(12).

篇9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1]活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有二个重要的变化:①变"传授知识和技能活动"为"学生自主认识活动"。②变"重视学习内容的掌握"为"重视学生个性养成"。其次,教学空间、时间和教学材料等的开放性与课堂教学相差很大。上述的变化,表明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主要矛盾不同。教师如何让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

    高中活动课的教学方式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学生自主活动需要教师制订活动目标和计划、组织和指导。这是课程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所需求的。②学生自主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主,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科学态度,去了解事物、认识社会、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依据"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论"和"科学认识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阶段程序"。[2]高中化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活动以五个阶段活动为基础进行,五个阶段是:准备阶段(主题的确定、计划、制订等)提出问题(提出活动课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评价。如《中学生饮食营养调查》[3]活动课(主题背景是新编高二化学教材[Ⅱ]中《糖类、油脂、蛋白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活动过程:①学生活动课题导入;②学生讨论活动方案的设计;③学生调查过程;④学生调查结果分析;⑤学生活动成果交流。以"五个阶段"为基础的学生自主认识活动是创新活动过程,其活动具有个性化和探究性的特点。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学生活动结果与自己原有状况比较的新发展和对事物的新认识等。因此,其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探索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活动。

    "引导和鼓励学生走进科学、了解社会、热爱生活,走出课本、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是高中化学活动课?quot;五个阶段"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基本原则同样适应高中化学活动课的教学。在"五个阶段"活动教学实践中,活动课的教学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五个活动"是上述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指导的要点,反映了上述教学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活动需要。活动中,学生处于不停地质疑,好奇和好动状态,是自主活动的动机因素。学生自主活动中,"质疑"是活动的关键因素,学生产生怎样的"疑",如何"质"疑,起了引导和决定活动内容和活动效果的作用。如上例活动课中,学生的活动有下列系列的质疑活动:自己和同学的饮食是否符合生理活动需要?如何了解自己和同学的饮食营养状况?调查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饮食?活动课中,学生自主"质疑"有两类:①学生团体讨论产生的,它是活动课题的内容。②学生个体活动产生的,是活动课题内容的起源和发散。它们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没有学生个体"质疑"活动,也就没有学生团体的讨论;前者促进、引导后者的产生和活动,使学生个性"质疑"活动得到发展。因此,活动课题的"质疑"活动有序性,对活动课的进行起了主导的作用。高中化学活动课要以活动课题实现为中心,促进团体"质疑"活动,激发个体"质疑"活动。如上例活动课中,除各活动小组的课题成果小论文外,不少学生还做也了涉及课题内容的不同成果,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

    创新贵在质疑。学生自主活动是因质疑而产生,为"质疑"而进行,有疑则活,有质则动;有疑不质,则活而不动。质疑的活动是学生认识水平,认识能力的新发展,也是创新过程的进行。"质"和"疑"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中,"质疑"是不断的,有主次之分。如何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实现与课题相关的"质疑"是活动课的教学主要任务和难点。

    (2)以教师为指导,开展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①认识活动能力的有限性;②求知欲望强,反映快,产生的疑问多。面对全体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导学生又活又动,活动而有序是开展活动课的关键。课题实践中,比较进行同一主题活动的两个班的活动情况,有教师参与指导的班和无教师参与指导的班,他们活动开展的效果差别是很大的,实践说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几乎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实现活动的目的。教师的指导首先表现在活动课案的设计。活动课案内容包括七个方面①活动主题;②活动对象;③活动目标;④活动方式;⑤活动内容和步骤;⑥指导要点;⑦活动效果评价。活动课案的设计是根据活动课教学规律对活动进行预测,是对活动过程的计划,它对活动效果影响很大。其次,是围绕学生的活动,参与活动过程,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建议性、启发性的提示和帮助,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评价"活动的进行和创新意识产生和发展。教师的指导不是教学生如何做或替学生做,它是激发学生自主活动意识和激励学生自主活动进行的一种帮助。

    教师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和学生个体活动两方面。①指导学生团体活动是活动课指导工作的重  心是以实现课题为中心,以学生组织活动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发表意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最后归纳并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团体活动内容。②指导学生个体活动是活动指导工作中心,活动课的指导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活动。团体活动是通过个体活动来实现的。教师在参与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学生具有个性的,与课题相关的活动新状态,采用肯定的态度去激励学生,丰富个体活动形式、内容,使活动课题顺利实现和活动成果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师的指导应注重学生自主认识活动科学性的启迪,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能力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顺利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活动中的"尝试",帮助学生分析阻碍活动的焦点,让学生自己省悟,突破活动的难点。课题实践的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有帮的需求。提供学生活动所需实验仪器、药品或工具、参考资料等,及时难予学生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开始热情、兴趣高,活动中遇难欲退的现象严重,因此,教师的指导须注意学生自主活动中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形式优良的自主活动心理品质。

    (3)以创新活动为核心,自主评价活动

    自主评价是以事实、实验和知识原理或他人正确结论为依据,对自主活动的结论、认识进行正确性评估。自主评价活动包括团体的和个体的,自主评价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的肯定性思考,是自主认识活动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学生活动中是否有创新性,其重要依据是活动中有没有自主评价表现。是否能恰当地进行自主评价,是学生自主活动能否进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五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活动是进行系列的"质疑"探究过程。阶段活动结果的肯定性自主评价是影响活动继续进行的重要因素。活动课中学生自主活动探讨的问题和方法,角度不同,各自创新含义不同,成果评价不可能相同。只有进行自主评价,才能及时推动学生自主活动的进行。学生自主评价是通过活动成果与他人比较或在交流和展示中进行。学生团体活动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评价和自主活动成就感的产生,提高创新活动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活动中进行自主评价活动是教师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上例活动课中,活动的五个阶段和质疑活动主要是以团体形式进行。

    (4)以科学方法为主线,进行活动

    高中化学活动课的主题主要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化工等实际联系的问题,其活动课的特点是大题小做。大题小做重点是做,做须有科学的方法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活动的五个阶段中:①充分运用感性认识方法,感知和体验现实和事实。②有目的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③大胆想象和推理。④对结论进行验证和推证。大题小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活动能力重视基本能力的运用。以感性认识活动为主,运用基本思维方式进行活动。②活动结果内容具有初浅、综合和创新的特点。如萍水河水污染和综合治理调查活动中,学生调查了城区内上、中、下游三段的水量、水质(颜色、气味、澄清程度、PH值等),水中生态和污水流入分布情况。结合取样实验(与自来水水质对比等实验),分析了水质污染程度的变化与污水流入分布关系,讨论水污染的产生和防治。提出有关许多成果性的意见和看法。在活动课中,走马观花,只看不做是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论思想进行自主活动,其结果学生感想和体会很多,但缺少论证式的成果,无法实现创新。

    以科学方法为主线,有利于全体学生活动有序,提高学生创新活动效果。

篇10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知识的传授为基本宗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化学的学习和化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可以从社会生活入手,从而活化化学知识,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又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以下主要论述将生活中的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相渗透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此外,遵循自愿的原则,鼓励学生将课外新闻记者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写出科技小论文。在将阅读材料整理成文章,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学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的组织语言的能力。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说都能很好地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本文就当前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不能紧密联系的现状提出将生活中的化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的相关教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生活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化学与生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58-59.

[2]李琴.将社会生活中的裕学渗透在化学教学中[D].华中师范大学,20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