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迁移理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迁移理论的分类
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关系理论,迁移的情境性理论等等一系列类型。在钢琴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设计与实现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训练说的应用
迁移理论中的形式训练说,主要是指一种把学习当做心理训练过程的方式。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心理能力的锻炼。简单来说,在钢琴的教学中,学生对琴谱的认识与练习是需要通过不断地锻炼而加强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记忆,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锻炼,坚持较长时间的琴键练习等等。形式训练说,总体上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通过长时段,有效率的锻炼而加强记忆。对于教师的钢琴教学以及学生的钢琴学习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共同因素说
理论上,迁移理论的共同因素说,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简单来说,就是两种学习过程因为具有相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彼此的学习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实例可循,比如,学习过小提琴之后,对于钢琴的学习与理解都会有相应程度的提高。因为二者的学习过程中,小提琴是西洋弦乐类中难度较大的乐器,所以在学习了小提琴之后,首先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松弛的心态。这对于钢琴的学习过程来说就会降低难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应用迁移理论的共同因素说原理,采取对学生进行较高难度知识的传递,在学生的感悟与学习过程中,逐渐灌输难度较先前知识低的知识理论教学,这样,既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必要的知识引导与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钢琴文化知识。
(四)关系理论
关系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Kohler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根本条件。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关系理论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假设学生对一中类型的乐曲学习兴趣较浓厚,那么对与之相关的另一种类型音乐也会在心理上产生兴趣。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对当前学习课程某一方面的有效成果,合理的安排相似的,但是具有更高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的有一小部分进行迁移,进而转移到新教授的知识中。这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互动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促进他们的钢琴课程的学习。
(五)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主要是重视学习的情境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在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当时课堂所讲内容与教学情境的相互关联性。在情境性学习中教师创造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愉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比如作者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创作这首曲子的原因,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民众舆论等等。这一切的宗旨都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形象的,具体的情境,使之能够更好的学习以及深入了解乐曲。
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主要是对于作品的赏析与体会,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类型,所以在高中时期,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诵或者默写,只是要求你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再用以前学习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了,这样容易造成前迁移,而且在高中语文的学习知识过程中,针对一个知识点,要归纳总结,将这个知识点的所有概念都连接起来,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确切的来说,是正迁移,就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对以前所学习的只是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高中语文学习知识的迁移将初中等以前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串联,实现了知识的凝结和加强,对于我们理解相关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学习借景抒情这样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往往是一章有两三节课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过对这三个文章的讲解和阅读,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点和相关的概念,这样在关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学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运用到的主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的语言描写、主要的背景和环境等等,都是将以往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汇集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使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主要是指通过学会分析的方法和写作的特点来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跳出语文书本的条条框框,培养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与讲解,而是在学习了老师的基本课文讲解过程之后,自己可以结合老师的经验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独立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节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做个开讲和结语,其他的部分由学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迁移理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就是让学生由单纯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迁移到学生自己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引导者。
(三)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迁移理论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和课本知识,而是通过对教材和课本的学习来让学生领悟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是我们高中语文课程的重点项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和阐释,而是在课堂上恰当的迁移策略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讲到文言文中“之”这个字的用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言,或者在讲台上组织全班学生踊跃发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对这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迁移策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敏锐性,能够在教学中展开联想,让迁移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语文课本,还要把课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带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因为高中语文与各门课程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作为老师,只要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迁移技巧和迁移能力做足够的准备。
项目启动阶段需要完成项目立项、任命项目经理、建立项目团队、着手项目具体准备等工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搬迁工程从2009年2月开始全面启动,到2009年10月底基本结束,实现新馆的全面开放。是一项目标非常明确、期限要求明显、工作量巨大、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需要图书馆各部门人员、勤工俭学学生、搬家公司协同完成,因此我们将图书馆搬迁工程确立为项目,进行项目管理。
图书馆搬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实现新馆全面开放,具体工作包括:搬迁前总馆、分馆部分图书的磁条更换、所有图书的打包、设备清点整理;搬迁过程中总馆分馆图书、设备的整合;搬迁到馆后的图书上架整理、设备安装调试、家具摆放到位等等一系列复杂工作。根据搬迁项目的特征,成立以图书馆馆长、图书馆部门主任、图书馆工作人员、勤工俭学学生为主的图书馆搬迁项目组。
项目组分为几个子项目组,部门主任作为各子项目的项目经理,根据具体任务分配子项目组成员,打破常规状态下按图书馆业务流程实行的职能组织模式,使各职能部门按照搬迁项目要求进行人员重组,组成临时的团队,原有的业务职能让位于搬迁项目,形成5个子项目组,加强子项目组之间的横向沟通,通过各子项目组的工作进度的管理,保证搬迁项目的总体进度。所有子项目组人员由子项目经理直接管理,各子项目组经理由项目经理———馆长统筹协调管理。按搬迁项目不同阶段,将项目划分为搬迁前准备和搬迁及搬迁后整理两个阶段,项目经理和子项目经理始终不变,根据不同阶段任务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适时调配。
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在项目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项目计划规定了谁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用多大代价做到什么程度,是项目团队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项目执行与监控的依据,也是项目收尾的依据。因此项目计划是对项目任务或工作进度进行计划并安排一个可操作的进度,以确保实现项目目标的阶段。项目计划包括工作分解(WBS)和项目进度计划。
(一)搬迁项目分阶段工作分解(WBS)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是项目中所有工作的逻辑分解和层级结构。主要是把一个项目整体分解为易于管理、控制的若干个子项目或工作任务,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确定项目资源需求的基础。通过对图书馆搬迁项目的两个阶段的任务做详细分析,按不同阶段工作分解结构,把图书馆搬迁项目分解为可执行的、具有先后顺序和层级结构的最小单元任务,并将其分别落实到5个子项目组。
(二)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就是确定项目活动的起始和完成日期。它是在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对项目活动进行一系列的时间安排。通过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可以列出所有要执行的工作任务、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完成各项任务预计的时间及各项任务的相关责任人,其目的是控制项目的时间,在实施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保证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们利用MicrosoftProject制定项目计划,并将其保存为初始“比较基准”,作为下一步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计划调整的参照。
首先,定义项目基本信息。根据图书馆搬迁项目的要求,定义项目开始日期为2009年2月23日,项目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定义常规工作时间,项目从开始日算起,向后排定工作日程。
其次,按照WBS分解任务表把子项目及相关的工作任务输入MSProject新建项目文件的任务名称栏中,进一步形成大纲式的详细WBS。
再次,确定任务间的关系。根据WBS得到的各项目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结构,确定每项任务的工期、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和项目之间的链接关系及各子项目的责任人,制定初始的项目进度计划,形成项目进度计划明细表及甘特图。甘特图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可以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以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并能用于评估工作进度。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把项目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实施项目计划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按照项目计划控制工作进度、配置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定期将实施过程中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更新进度计划,以达到最佳效果。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教”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布卢姆所提出的“为掌握而学”的迁移目的。所谓学习迁移,就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方面,通过知识意义来促进对知识的应用。所以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能成功进行学习迁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通过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整合让学生学会类比迁移,那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类比迁移理论的具体运用。
一、纵横采撷,整合文本
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提供的相同例证太少,学习迁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学的研究也说明,孤立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系统化了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对教材纵横采撷,优化组合,进行横向纵向的联想类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的清晰性和稳定度,从而使学习全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定势,使学生提高解决相同类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分册次按单元纵向安排教学内容,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统筹规划”,要改变传统的单篇教法,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将单元中的同类例子作比较分析,做到融会贯通;横向分析各册及各单元的联系,必要时根据文体、风格等知识点的相近性对教材内容重新取舍组合,做到触类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单元为例,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本专题内涵可整合为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提取类比迁移的关键词:苦难。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内容也一起融入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生存还是毁灭”,史铁生的苦难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选择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亲也只能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当然,最后史铁生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开了写作生涯的大门;底层的老艺术家贝尔曼先生的苦难是现实的,但在熏天的酒气中,阴暗的潮气中,生活还得继续,但他选择了一种壮烈的“毁灭”——用毕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轻姑娘琼珊的生命;既聋又哑,海伦凯勒的苦难是悲摧的,但她选择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而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不正是受着苦难的芸芸众生的写照吗?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不仅要面对死亡而且必须要承受死亡的一个苦难历程,但鸟儿依旧高歌,我们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这样通过已有的知识和这个专题内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关联想,拓展文本
这里我提倡语文教师必须做一只“獭”,一只“祭鱼的獭”,做一只勤奋又挑剔、敏锐又灵活的獭。獭是一种喜欢吃鱼的动物,在惊蛰时节,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摆在岸上,古人觉得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为獭祭鱼或獭祭。后来,有人用獭祭鱼来比喻写作上的喜欢翻书用典。据说李商隐作诗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将一大堆古籍摆至案头,就如水獭祭鱼。做一个语文老师就需要众多的“鱼”,来充实丰富并拓展我们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条鱼生吞,还是啄两口就弃之,这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有鱼”你上课才会“有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掉书袋”,语文老师就是要把我们的“书袋”摆动起来,在“本”的基础上展开相关联想,使各种各样的“鱼”游入书袋,这样才会信手拈来,有的放矢。通过老师对相关知识的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知识之间的沟通与内在联系,这无疑会起到加深对所学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学欣赏品位的作用。 转贴于 譬如在讲授上面“直面人生”专题时,我还不吝时间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名人传》由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人的传记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满了种种艰难和挫折,但三人始终都未向命运低头,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分别在音乐、雕塑、文学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如今这个绝大多数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中三位巨人的生涯无疑是我们现代人的一面明镜。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也许这对我对学生都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我们还学习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许不是伟人的我们更多地处于“俗境”之中,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奋斗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不俗”。另外,我还推荐了我自己很喜欢的两本书:《飘》和《平凡的世界》,让他们通过熟悉一些经典人物的经历去认识到苦难的多样化表现和思索人生的意义,并思考如何来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类比迁移,创新文本
类比迁移是对相关知识点作横向纵向联想和比较,把某一知识点的某种特性迁移、融合到另一知识点上去,或者从某一知识点升华出另外新的知识点,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迁移。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探究和写作中,我们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上桥梁,激活已知的知识点,来达到“顿悟”。用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来讲,迁移的关键就是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所以教学中要激活文本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更快更准地找到“顿悟”的那个点。
如迟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其中有一考点是: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由“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相关联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做类比分析:本文开头三段均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结,中间俄罗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过暮色中的炊烟来发现的;《祝福》与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结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从迁移中至少可明确:“暮色中的炊烟”是本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了俄罗斯老太太的悲剧性。当然这个顿悟点可以是我们以前学过文本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是类似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写作手法等等。
由于西医诊疗理论在藏区普及,藏医诊疗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非凡是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普及,使藏医的三因学和藏药学的理论受到严重冲击,故应对藏医药学进行全面探索。我以为现在应抛弃对现实存在新问题回避的心态,应抛弃满足于过去的伟大成就,满足吐蕃王朝时的光荣的心态,真正面向现实存在,对藏族医药学理论和现实状况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阐述,这是将藏族医药学理论从危亡中解救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们所闻所见的不少论文中,有的作者只看到藏族医药学过去的光辉成就和无法胜数的医学典籍,宣称藏医是内容丰富的伟大宝库、是集聚了所有医学精华的甘露宝藏;有的专家学者,其专著像身处天国善见城中不惜人生时光和笔墨纸张探索奥义,对《脉经注释》、《尿经注释》进行再注释。但是事实上没有人否认藏族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不可能被否认。假如过分的自我炫耀,只会处于汉族谚语“王婆卖瓜”的境地,不会产生任何好处。在今天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发挥我们藏族医药学的功能和效益,如何使其和时代相适应而发展。功能和效益能否发挥的关键取决于是否符合科学。一般只据《四部医典》中有关“三因”在人体中形成、位置、度量和功能的论述,而认为“三因”是人体中真实存在的器官,这会造成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相矛盾。“三因”是什么?三因学和解剖学,三因学和生理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当前须探索的主要课题。为了全面、深入地分析三因学,首先要从传统观点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用新的思维全面地对面临的各种新问题进行阐述。
三因不是四大种之风(隆)、脏腑之胆(赤巴)、土水之培根,它是熟悉和解释外界物质的本质的一种非凡辩证熟悉方法,内外界事物的性质即本质形式各不相同,但用表示三大系统概念的词语去分析观察,三因和机体机能间的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表示病理时并不是说隆病就是轻、糙,赤巴病就是腻、锐,培根病就是腻、柔等,而从病理和症候的本质上来说,凡具有糙、轻、寒、滑、稀、动等性相者称为隆病,凡具有腻、锐、热、臭、泻、湿等性相者称赤巴病,具有腻、凉、重、钝、柔、稳、粘的相性者称为培根病。同样有关机体构成和机能方面达布达娃坚赞说摘要:“和七种触觉功能相对应,都命名为隆、赤巴、培根名”。机体器官呼吸时几个功能活动称之为隆,感觉饥湿的几个功能活动称为赤巴,稳固机体和心神的几个功能活动称为培根。根据机体器官功能的活动而提出的三因系统学说是我们藏族医药学理论的一种非凡表述形式。传统的三因系统观点能正确地解释和反映机体器官错综复杂的活动。三因是对机体的器官的功能进行综合概括的通称。离开机体和器官功能,不存在所谓的隆、赤巴和培根三种实际存在的器官或组织。
反映机体器官机能综合性的三因系统不是孤立存在,而它们之间具有依存关系、定量关系、对立关系。
有关依存关系在《四部医典》中说摘要:“隆位于骨骼中,赤巴位于血汗内,其余各部存培根,互为依存维持情。”隆、赤巴、培根三者如亲兄弟的比喻,能形象地详释其依存关系。实际上三因的依存关系就是机体的器官组织功能间的关系。《四部医典·论述部》中说摘要:“摄入饮食首先由拌搅培根磨碎和腐熟,其后消化赤巴消化并分解,最后平火隆来分清浊。”此概括食物消化整个过程中三因的功能的论述可理解为现代西医人体生理学中有关胃的蠕动、消化液的各种酶素、胆汁的功能及肠内膜的吸收功能的论述。概括说三因的依存关系是系统和系统间的关系,具体说是细胞和细胞间的关系。
三因之间,或者说机体器官的功能之间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外,还有定量关系。“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赤巴的定量是自身的—阴囊,培根的量是自手棒量”中所说的定量,是指和器官及组织的功能而言,故应理解为器官及组织正常的标准量。隆的定量是自身的—膀胱,是指属于隆的系统中的器官及组织的正常量而言。如心脏每分钟跳动七十五次是心脏器官跳动的正常量。《四部医典》中所说摘要:“培根依次于脑住上方,赤巴依存于肝胆住中间,隆依存于髋腰住下方”,表明了三因所处的一定位置,是指综合器官功能的三系统范围的主要功能,不应理解为隆一定位于下方、赤巴一定位于中间、培根一定位于上方。
三因的对立关系是三因的依存关系和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非凡关系。如培根属寒具有水的性质,赤巴属热具有火的性质,从培根和赤巴的本质上来讲,二者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培根中存在赤巴,赤巴中也含有培根。
传统的藏医三因学思想和西医人体生理学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观察人体生理机能所探究的着眼点即观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三因学将由人体生理运动中所产生的共同功能表象作为主要探究对象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而西医人体生理学将器官及组织的构成和其功能活动状态作为主要探究对象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如藏族医学依据呼吸运动的外表现象,认为这是维命隆的功能;西医人体生理学依据呼吸器官组成及功能活动状况,认为它取决于呼吸系统的肺和呼吸肌肉功能。这两种论点大体上来看是矛盾的,但探究的最后结论是一致的,这是因藏医学将外表现象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西方医学将产生功能运动的基础(器官和功能)作为主要探究对象而形成的。正如论述人时,会说话,能从事各种劳动的是人;由血肉等各种细胞集聚而形成的任何具备发达头脑、非凡聪明的补特伽罗才是人,这两种论式,其最后的结论是指人一样。
藏族医药学理论是解释人体和疾病同体外所显示的症象的一种信息学,不是表述物质机体和器官功能如何形成的理论。比如只能将下泄隆理解为司理大小便和精血的排泄和控制、司理胎儿分娩等方面的机体运动共同现象,实际上不存在下泄隆这种器官或组织。
(一)藏医理论的信息学性质
我们将和藏族医药理论相关的症象称之为表象信息,将实体和症象间的关系称之为表象关系,故藏医理论可认为是统率表象信息和表象关系的一个巨大信息系统。藏族医药学理论和客观存在间是否有矛盾,主要取决于其理论统摄的信息和实体间关系是否可信。
对统摄信息的形成从发生学说,从内成因和外成因。内成因是指对疾病诊断医疗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进行分析探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从医疗实践范畴中产生的,故称之为内成因理论。《四部医典·论述部》中云摘要:“隆盛症象干黑喜暖和,身颤腹胀大便滞。”又云“隆衰症象力衰言微身不适,神志不清又生培根增盛状。”以三因盛衰实象为例,隆盛症状和其所属的肌肤干黑的两种症状相吻合的诊治,就是用信息学说的诊治。它是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故称之谓内成因理论。所称其为内成因理论因它是对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轻易解释医疗实践中出现的所有新问题。例如,在医疗实践时,对胸部满闷、神志不安、乱语、头晕、连连嘘气的病状,按传统藏医理论,认为是隆症心风病,对治药物应是八味沉香丸、仲孜八味沉香丸、五味石榴散。医疗实践中按传统的观点认为神志不安是隆的性相中轻和动的成分亢盛,胸部满闷、心悸过猛、乱语等症候是隆即风入侵入心和命脉,其对治法则应使其服用息隆即息风的八味沉香丸等能取得良好效果。当代西医治疗理论中,无隆即风入侵心和治疗息隆即息风的说法,但按藏医理论对隆症心风病治疗中施以息隆即息风的治法,定能取得良好疗效。按逻辑学所说存在都是合理的思想,它符合客观物质存在的规律。总之很明显藏医理论和现代西医学在治疗时严谨以据症候的理论其落脚点是一致的。
和内成因并存的外成因也是藏族医药学组成的主要部分。藏医的生理学、诊断学和药理学中都吸取和发展了外成因理论,更多的吸取和发展了五大种理论,使其和藏医学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由于藏医学中吸取和发展了这些理论,一方面藏医学在医疗实践中碰到的疑难新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藏医中采用了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观察了人体、疾病和外界环境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经验,内成因和外成因理论浑然连为一体。
论文摘要: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差异中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汉民族的综合型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以多归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动,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句式结构。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形成“树权形”的句式结构。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句子在霍克斯(David Hawks)和杨宪益两种英译本中的译法。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霍译:The first girl was of medium height and slightlyplumpish,with cheek as white and firm as a fresh lychee and a nose as white and shiny as soap made from the whitest goose-fat.She had a gentle,sweet,reserved manner.To look her was to love her.
杨译:The first somewhat plump and of medium height. Her cheeks were the texture of newly ripened lichees, her nose as sleek as goose fat, gentle and demure. She looked very approachable.
仅从两个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就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再比较两个译者的不同,霍译在第一句中仅用了一个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就一气呵成地将迎春姑娘的外表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之后他又用一个简单句表达了她的性格。而在杨译中,他用了两个句子,按照由大方面到小方面的顺序描述了迎春姑娘的外表特征。可以说这两种译法只是译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使译文通顺,语意畅达。
(二)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在中国文化中“龙”备受推崇,与龟、凤、麒麟合称四录,龙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动物,如:“龙眼识珠,凤眼识宅”、“龙投大海,虎奔高山”。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人的动物,应予消灭。龙被称为怪物,恶龙。中国画上的龙没有翅膀,西洋画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怪物。如“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dangerous place”(龙潭虎穴)。在文学翻译中也有这样的翻译,如《红楼梦》中有一句: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个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霍译:“...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h’t got one either,so...”
杨译:“? Even this newly arrived cousin who is lovely as a fairy hasn't got one either,...”
在这里,当宝玉指到美丽可爱的林妹妹时,他说是个“神仙似的妹妹”。在汉语文化里,当指及某人漂亮时,我们会说真是“美若天仙”。这里杨宪益按照汉语文化中的意象将其译作“lovely as a fairy”,准确地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色彩。霍氏将其译为“as beautiful as an angel”.我们知道西方文化的主源是希腊神话和圣经,angel在这些文化中是智慧与美丽的象征。霍氏考虑到读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将原文中文化转移为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读者理解,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来源造成了他们译文的不同。以上的翻译中,两位译者由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译法,杨氏虽忠实地翻译了原文,而且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同等的文化意象,但由于面对的是译语读者,因此,相比之下,还是霍氏的译文更地道,更易于接受。有时一个文化意象是无法译出的,在翻译时,需要加脚注注明,或给予必要的解释。如: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霍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t 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
对于我们汉语读者来说,都知道“比干”是智慧的象征、“西施”是美人的象征,然而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何许人,杨氏以加脚注的方法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让译语读者充分了解到“比干’’“西施”等人物传说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信息的转移,而霍氏的译文只会让人得知Bi Gan是martyred,Xi Shi是“beautiful”,而不知道其文化来源,因此,使原语的文化信息不能完全传递。
二、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差异中翻译的基本技巧
在汉英互译过程中,除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外,如能对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有所了解,对于提高翻译技巧将会大有裨益。
(一)意合句转化为形合句
属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异甚多。当代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书中提出:就英语与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英语重形合(b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一般都用适当的连接词(connectives)组成复合句,形式上比较严谨,但缺乏弹性;而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语序直接组成复合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逻辑意义贯穿起来,结构灵活、简洁,不会引起误解。在汉英翻译中如果了解了上述差别,翻译在构句上就有了基础。例如: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隐含“条件”从句的汉语意合句,翻译时,这个if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违反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意合旬转化为形合句。译者头脑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识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翻译句的质量。
(二)力求避免词词对应是汉英翻译技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故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例如:
第一,翻译注意词与词的机械对应。在汉英互译技巧上,要力求摆脱汉英两种语言原文字面的束缚。因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两种语言中才有完全相等或近乎完全相等的对应。例如,“不要碰它”(“Don t touch it”);“请填表格”(“Please fill the form”)等等。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正确的或机械的对应。例如,“精神文明”被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单从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问题出在“spirit”一词。Longman Dictionary第一解释为:“a person apart from the body;one's mind or sou1.”是指与“肉体”相对立的东西,除“精神”外,尚含“心灵”“幽灵”等意思。另外,在强调“spiritual civilization”时,仿佛只注重心灵的净化而不求身体力行。
第二,注意词与词的搭配。受到汉语字面影响而搭配不当的例子经常碰到。例如:“grasp manure”——“抓紧施肥(应译为Pay close attention to or attend to the question of manure);“提高英语水平”——“to raise the level of English knowledge(应译为to improve one's English)”;“啊,好票子!”——“Ah,good tickets”(应译为Ah,good seats!)。搭配不当是逻辑上的问题,但大多数还是语言习惯问题,因此在学习汉英翻译技巧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去熟悉哪些为惯用,哪些为很少用或不能搭配。否则,必然会出现上述“想当然”或“在意乱套”之类的翻译错误。
第三,汉英翻译中对修饰词的处理一般说来,文章中有修饰词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外,但目前汉语里似乎用得较多。例如:不管大小会场常说“隆重开幕”,不管什么工作性质常说“胜利完成”等等。这里确实存在许多汉语修饰,改进文风的问题。因此,翻译时应加以推敲,决定取舍,不一定非全部照译,如果全译,既不符合英语习惯,反显得画虎不成反成犬,对原文的修饰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李红满.回眸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J].中国翻译,2001,(05).
香港前卫艺术主流化的缩影
成立于1982年的“进念二十面体”,由从美国留学回港的荣念曾带领林奕华等一批有意于戏剧探索的年轻人创建。当时香港大部分戏剧还处于搬演翻译西方经典剧目的阶段,他们则通过《列女传》、《》等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加以西方新兴戏剧的观念,“进念二十面体”由此被视作前卫戏剧的代表,其观众群十分狭小。
80年代林奕华组织策划的一系列艺术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文艺青年,他们后来成为香港流行文化界的中坚力量,如活跃于艺文圈的漫画家欧阳应霁,去年夺走多个填词大奖、与林夕不相伯仲的词人黄伟文以及达明一派歌手黄耀明等。1987年,林奕华与达明一派合作的舞台剧《石头记》成为进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观众人数创纪录,也首开请流行歌手加盟前卫艺术的先河。此后,不少进念成员相继参与了达明一派音乐创作,包括何秀萍、周耀辉、于逸尧、梁基爵等,他们之后亦成为杨千女华、陈奕迅、卢巧音等新一代香港流行歌手的幕后功臣。
随着九七回归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进念”把触角伸向香港文化政策领域。林奕华的观点是“做前卫剧场必须把它放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今日的“进念”似乎越来越注重与社会大众的交流,2002年开办了平民学府牛棚书院,用院长梁文道的话说是“提倡民间讲学,知识下乡”,让学院派和文化界精英面向普罗大众开设哲学、艺术、社会学等课程,鼓励一种与主流教育体制迥异的非功利性学习。
在香港,像“进念”这样的艺术文化团体还有不少。如“视觉艺术组织1a空间”,经常策划各种展览和座谈会,为艺术创作者提供展览环境和交流平台;音像工作坊“录像太奇”(videotage)则推广香港的录像艺术、多媒体装置,在政府支持下每年举办大型国际媒体艺术节微波录像节,并出版了《Vtext》杂志。
2001年,这些艺术团体有了一个固定的集中据点。香港政府修葺了位于土瓜湾的一座古老的屠牛场,一批原来自发聚集于油街的艺术团体和工作者陆续迁入,成为牛棚艺术村,与北京798工厂颇为相似。但与798艺术家群远离大众视野的个人创作不同的是,牛棚不断通过各种文化讲座和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2002年推出的牛棚艺术节,组织了文化论坛、戏曲木偶戏演出、拉阔音乐会、电影晚会、跳蚤市场以及在村内不同角落发生的即兴演出,多少有点狂欢节的气氛。而2003年开始举办的牛棚书展,力争以民间之声对撼官方的大型书展,强调营造阅读氛围和文化导向。这种将文化艺术带回民间、融入生活从而增加其亲和力的举动成为香港文化精英的一个重要面向。
与拥有庞大学院机制的内地文化界相比,香港文化精英似乎没有太引人注目的学术思想成就,倒也凭借与社会大众的互动取得了另一种活力。他们的活跃加上政府每年24亿元的资金推动,形成了香港文化活动兴旺的局面——香港文化中心不分旺季淡季,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已经举办了三十二届的香港艺术节,去年的平均入座率高达87%。
“世界橱窗”的尴尬
但是,林奕华和胡恩威对这种繁荣持保留意见,他们对自己身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与文化精英在其中的位置仍感相当忧虑。
林奕华认为,“伦敦、纽约的文化是有高、中、低层次的多元文化,而香港文化的层次高低并不分明,基本都是一个很平庸的层次。”尽管香港有东西交汇之便,却很难数出几位自成一派的文化大家和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恐怕就在于香港文化虽然看似繁杂实则皆流于表面,没有实质共融,最终只剩下现炒现卖的杂技。香港所扮演的这种“翻译文化”的角色被林奕华称之为“世界橱窗”。他曾经致力于组织同志电影节来推动同志文化,最终却发现推动上作用十分有限,只是形成了欧美同志文化的殖民地版本,不少观众只抱着娱乐心态追捧有浪漫或噱头的影片。
以简单的娱乐消费心态对待文化艺术的现况中,文化精英能发挥的社会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在文艺活动虚假繁荣的表象背后恰恰是精英文化社会位置的极端边缘化。胡恩威形容在香港做艺术好像犯罪一般,需要抗拒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林奕华将老生常谈的香港文化沙漠化理解为“香港人对自己追求‘知’的权利很抗拒”,“即使告别了温饱阶段,他们最看重的还是‘食’,最高的生命指标之一就是‘有得吃’,要吃好的,却不重视、乃至排斥精神上的追求。”他认为香港的大众传媒给精英文化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上世纪80年代的报纸还有很多文化版,但之后《苹果日报》引领了媒体八卦化,如今只剩下少数报纸还保留了定期的文化版。
当精英文化被排挤到边缘,“金庸、王晶、王家卫、周星驰、林夕、张小娴、亦舒,变成了香港的全部,变成了经典和权威。他们是我们现在真正的统治者。”林奕华说。在香港“娱乐就是政治”的环境中,流行文化成为文化精英必须予以关注、甚至是最为关注的对象。连林奕华也承认大众“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一个限度,好像香港只有流行文化,没有别的。”
在林奕华、胡恩威看来,香港流行文化的致命缺陷就是反智和犬儒。香港流行文化鼓励大众抛弃超越性的价值观念,一味地通过算计和运气获得实际利益。从韦小宝到《功夫》,莫不在制造不劳而获的幻想;从林夕到张小娴,都在将人性自私合理化。
“文化精英”与流行文化的暧昧融合
公共图书馆馆员礼仪建设
1.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情志护理。应参考病人个体情况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通过深入交谈来疏导其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或焦虑情绪,逐步恢复心理状态至最佳,以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应选择直观易懂的视听材料以及各类宣传画来展示手术的意义与必要性,并告知病人在术前和术后的各类注意事项,讲解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将一些有效而简单的自我放松技巧传授给病人,例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静默以及意象性放松等等。②术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术后可取4℃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同时注意保持适当的冲洗速度以及冲洗量,避免出现膀胱痉挛;若病人出血量较多则应中止灌洗并准备电凝止血;告知病人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可给予麻仁丸服用。③腹胀、排便护理。艾灸神阙、中脘穴,或以理气散外敷、场效应低频治疗下腹部等方法改善肠蠕动,以预防便秘。④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以中频脉冲气压联合穴位贴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⑤睡眠护理。使用耳穴压豆改善睡眠,通常以每个耳朵贴肝俞、心俞、肾俞、内分泌、交感神经、神门穴。⑥辨证施膳。对于属膀胱湿热证的病人可多食薏米粥,取糯米和薏仁米熬粥,加入冰糖即可服食;属肾阳衰惫证的病人可多食黄芪山药粥,取薏苡仁、山药以及黄芪熬粥服食;属肝气瘀滞证的病人可多摄入茄子、菠菜、瓜蒌以及丝瓜等。⑦尿频、尿失禁的护理。在术后2d~3d嘱病人进行收缩腹肌、臀肌和括约肌锻炼,同时加用针灸或理疗等。尿失禁或尿频现象一般在术后1周~2周内可缓解[3]。
2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1d、手术当日以及术后第3天时观察两组病人心率以及血压变化,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估两组病人焦虑状态,统计两组住院平均时长、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关于人的心理需要层次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审美是人的高层次心理需要。满足这个心理需要,人的生理心理才能共同健康发展。马斯洛还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达到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他称之为内在教育,并认为艺术是实现这种教育目标最有效的手段。从我国的教育制度来看,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各方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要参加升学考试的科目上,这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是非常薄弱的一环,因此,在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进程中,强化艺术教育的心理健康作用,不仅能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扩大艺术教育的内涵,扩展艺术资源的覆盖面。
采用艺术干预的方法,是解决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问题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问题出来之后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显得被动、消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艺术干预,并将艺术干预活动的开展与高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目前的消极预防为主,向积极的全面发展为主的转变。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看,初级目标是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问题,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极端行为的目的;积极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在国内,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仅仅是着眼于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这种只对“症”不对“人”、“头痛医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积极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其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品质的优化和个人潜能的开发,通过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采用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实现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这两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艺术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而且,艺术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比生理层面上更大一些。美国著名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运动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直觉和体验才能得到,而只有艺术这类表意符号堪负此任。艺术与生命息息相通,艺术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微妙性。因此,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双向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艺术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
首先,艺术创作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的养成有着独特的功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由、放松的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测试工具。而且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和情绪的宣泄过程,通过这种情绪的宣泄,疏解不良情绪,创作者可以自觉地重塑身心的平衡。艺术创作的成果也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易于促进开朗、活泼的个性潜能,帮助人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
其次,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既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又可以提高审美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例,作品的色彩、线条、空间、材质等元素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进入轻松愉悦的审美状态,这一过程直接对人体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仅以色彩对人的心理干预为例,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红色使人血压升高、提高食欲,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绿色使人思维活跃,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协调的色彩搭配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在艺术欣赏中,人们除了获得美的、舒适的心理感受之外,艺术作品还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和价值倾向,而且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艺术家情感的传达是潜移默化的,欣赏者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中自然地受到陶冶。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正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这对于崇尚个性、生性叛逆的“90后”青少年来说是更易于接受和更加符合他们性格特征的一种教育模式。
以艺术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模块
我们要首先明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人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心理保健作用。在艺术课程体系中,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开设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干预中比较成熟的形式有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表演治疗、雕塑治疗、故事疗法和箱庭疗法等。我们可以针对不同艺术干预形式和艺术种类特点,研究高校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模块。
(二)改革高校艺术教育手段
艺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的艺术类型,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设计,需要不同的教学场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以讲授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分析与欣赏经典作品为主,这虽然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艺术教育的心理干预作用无法很好地实现。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注重创设情境,是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从当前的教育环境来看,高校艺术教育还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介,健全与网络时代环境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工作机制。
网络环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网络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尤其是业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全面实现艺术教育的心理干预作用,面对网络的诱惑,艺术教育工作者也要善于“潜水”,在网络中受到追捧的卡通、动漫也是艺术门类中的重要一族,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高校可以以艺术类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实现艺术教育的互动性与交流性,进而起到艺术干预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艺术。要在艺术教育中实现艺术干预更需要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例如,根据艺术干预的理论,在团队活动中的集体艺术创造过程中,协作与互动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情感,从而体会安全、接纳和支持。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开艺术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创意绘画、壁饰编结、民间工艺制作、现代舞、民歌演唱等强调学生参与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开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强调艺术实践,这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设计大赛、校园心理剧和艺术社团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暑期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与。而且在艺术实践中要加强课外艺术教育的目的性和专业性。
(四)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艺术干预,这对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的公共艺术教学团队,也需要高校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艺术创新与艺术创作能力。教师本人也要积极完成角色转换,要将艺术教育者身份与学生心理素质培育者、心理困扰辅导者、心理障碍矫正者、行为决策参谋者这几种角色身份同时承担起来。
(五)实施开放性评价
从评价策略来看,高校艺术教育的评价要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当前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需要,尝试从工作开展的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不同方面进行多元评价。从评价目标来看,要从简单的智能目标评价扩展到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社会价值观的评价,要从学科目标和专业目标扩展到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目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