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团队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团队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团队建设论文

篇1

当前辽宁省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从2006年开始,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路经。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团队“双元双优”。“双元”是指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双优”是指优秀教师职业人和优秀外贸职业人。优秀教师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校内专任教师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拥有较高的职教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校内专任教师得以构成优秀教师职业人队伍。优秀外贸职业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外兼职教师要深谙外贸业务操作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同时,具有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外贸行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意愿,具备这种主客观条件的校外兼职教师得以构成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

运行“全程双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共同开发岗位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一、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时,将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1.校内专任教师不懂职教理论,无法准确驾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目前,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都不是师范类专业科班出生,成为教师前都只学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皮毛,对于职教理论知之甚少,不了解职教规律和原理,因而很难准确实施高职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2.校内专任教师顶岗实践难,很难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各校强调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但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无法使大量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3.行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行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许多行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

4.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往往都只是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流于形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胜任职业人才培养职责。

5.学校相关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不配套,导致“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机制保障。由于行业兼职教师一般都没有教学经验,且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保证本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学校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很难建设和运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二、“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结合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前述提到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构建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两支优秀职业人队伍。

1.培养校内专任教师。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掌握先进职教方法,组织参加职教能力测评的方式提升其职教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受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大面积推广挂职锻炼时,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一对一、紧密的“朋友式”结对,使业务专家对专任教师业务能力的指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诸多限制,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2.遴选行业兼职教师。行业兼职教师,产生于专业用心建立的外贸职业人才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通过行业协会、学会及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广泛深入外贸行业,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逐渐积累外贸职业人才库的储备人才,从中遴选构建优秀外贸职业人队伍(行业兼职教师)。遴选原则从队伍整体来讲,要求数量稳定、结构合理、覆盖外贸行业相关岗位;从专家个体来讲,要求从业经验丰富、行业资源丰富,主观上愿意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二)运行机制

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人才培养阶段包括准职业人培养和合格职业人培养两个阶段,在准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命题等系列项目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在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向合格外贸职业人转变。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1)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2)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①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②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③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④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人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l2项标准化内容。

(3)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1)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以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到更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4)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白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2)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运行绩效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近3年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1.该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周年经典案例师资队伍案例之首;

2.培养了5名专业带头人,并人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聘为全国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培训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了3本全国考证教材,参与制定了外贸考证标准。

3.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4.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5.2008届毕业生取得了98%高就业率的优异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三、实施“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建议

1.学校层面:拟订人事分配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1)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都要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在人事分配上,要明确行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对行业兼职教师结对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校内专任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3)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对其管理和运行,如考虑到行业兼职教师有时不能在正常工作日来授课,允许其调到周末或晚上上课。

2.系部和专业层面:拟订团队运行的实施细则。有效构建和运行团队

篇3

二、“沟通”融入团队管理,增强凝聚力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篇4

1啦啦操的团队组建

1.1啦啦操队员的选材

啦啦操队伍中每个队员的水平、素质决定着队伍的好坏,什么样的队员,就决定什么样的团队。因此,啦啦操的组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啦啦操队员较好的柔韧、力量、协调性、平衡性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是啦啦操技术选材的基本要素,同时队员还应具有吃苦耐劳、思想上进、集体荣誉感强、自我约束力强等优秀品质。队员的选拔可以通过宣传、自愿报名、推荐、考核等方式进行。要保证队伍的后备力量及可持续性发展。队员的选拔也要符合队伍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技术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具有性格开朗、朝气蓬勃、充满激情与正能量,这也是啦啦队能感染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团队规则的制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队规则的制定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生形成好的团队,好的团队铸就好的学生。啦啦队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流动性的团队,尤其需要制定能够保障一定权力又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来规范队员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2.1出勤制度

最基本的是训练时间的准时、训练次数的保障、训练纪律和请假制度的遵守,教练和队员都要严格执行。在此期间有的学生迫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压力不能准时参与训练而找借口,教练在协调好教学的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队员,因为多数初期加入的队员都有轻视训练的观念,认为训练是应付学校的活动,有的队员甚至将训练作为逃避学习的方法等。因此,教练要严格执行出勤制度,一切制度的执行从遵守时间开始。

1.2.2奖惩制度

没有奖惩制度,规则的制定就会成为摆设。对随意破坏规则,不严格遵守规定的队员要按照奖惩制度予以惩罚。对优秀的、积极进取的队员也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口头表扬提高学生自信,以远大目标激励学生。有效的奖惩是凝聚团队精神的催化剂。

1.2.3奖励制度

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物质激励,如参加表演、展示、比赛等活动可以向学校申请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团队管理的基石,代表了领导对队伍的支持与肯定,肯定他们的努力与表现,激发队员学习的动力,坚定队员的信念。

2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团队精神表现了高昂的士气、高度的凝聚力,表现出的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优秀的啦啦操团队精神要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

2.1团队目标建设

团队目标是团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队奋斗的核心内容。团队的目标建设首先要明确目标,然后要统一目标进行管理。啦啦操队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及个人目标。对起步阶段的队伍,可以根据队伍的总体实力把目标放低找到信心,同时通过展示表演找到与他人的差距。队伍成熟后,可以把目标放大,给他们制定比赛第一的远大目标,有了目标才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同时可以制定个人目标与团队的目标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是已经成熟的队伍,既要制定比赛第一的远大目标,又要提高比赛级别,可以从县级比赛到市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比赛等,逐步提高运动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对于运动员个人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运动员考级、星级考试等;提高队员的要求从研究动作到研究规则,不断追求完美,将个人与团队发展到更高水平。

2.2团队价值观建设

团队的各种制度、体制建设、团队的目标是支持团队的外在表象,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核心的团队价值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单纯地培养知识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中心,加强爱国集体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啦啦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平台,挑战自我的平台,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啦啦操团队刻苦练习精神,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3团队风格建设

啦啦操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受到国人如此青睐,与它的与众不同有关,其中就有它动作风格的不同。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不能要求团队拥有所有能力,但是可以建立自己的风格。比如,我们可以不是最棒的队伍,但我们可以是一支充满自信、阳光的队伍,并向观众展现我们的魅力。动作方面我们做不到既整齐又有完美的力度与表现,但我们可以先追求整齐与较好的表现。风格的建立需要风雨的洗涤、时间的磨砺、挫折的历练,但又能在困难中屹立成长。

3团队建设贯穿于啦啦操教学

3.1培养优秀学生

花少数时间在优秀生身上。一个团队里的成员各方面素质不可能完全一样,各有优势与不足,优秀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力,是教师教学的一面旗帜,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标杆。特别是在自主练习中让优秀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和影响后进生的学习,让后进生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2抓后进生练习,促成良好的习惯

花多数时间在后进生身上。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是因为后进生在练习中对自己的要求约束力不一样。(1)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促进他们规则的遵守,刻苦的练习,不断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2)教师要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3)给予相应的管理责任,增强责任意识。(4)积极谈话,了解困难,关爱感化后进生。

3.3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制订练习计划,学会主动练习

教师负责团队的教学,但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应有承担全队所有责任的义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但是如今的学生,事事都是家长、老师为他们考虑好,甚至在逼迫中学习,长此以往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最后学生学习没有成就感。所以,合理引导学生自我制订学习计划,学会主动思考与学习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在啦啦操教学中,也只有学生把练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教师多鼓励学生,以低姿态与学生交流

篇5

二、教学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

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领头羊”,引领着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向,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教学团队带头人除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外,还应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致力于课程建设,具备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善于沟通、甘于奉献等人格魅力,以学术精神、学术水平带动和影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的各项建设,促进学术成果的教学转化,吸引并带动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学团队成员除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外,也需考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设计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多方面人才互补。骨干教师遴选以本专业教师为主,但需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地域吸收引进核心骨干成员。团队人员数量以8~15人为宜,其中包含3~5位校外专家顾问。团队梯队人员结构既注重基础和专业结合,也注重校内、外联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

三、开展课程群教学改革

(一)课程群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带动主要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推动品牌专业立项与建设、开创院校办学特色等重要功能。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编制课程群建设规划,明确和制定课程群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与对策。精品课程有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4级建设梯度。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两个教学团队力争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以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带动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等重点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

教学团队要理清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针对学生培养目标,规范基础课程、专业骨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分配、衔接等,突出重点,避免内容重复,统筹考虑各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内容与课时分配。抓好归属课程教学大纲执行与落实,规范归属课程讲义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等方面建设,将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入教学内容,定期修订与完善各门课程大纲内容、范围和要求。同时,对每门课程教学所选用的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指导教材进行论证。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很好载体,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整理教学思路的突破点。现在高校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应尽量选用最新的“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高校教材。对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国内、外最新先进科技成果,又要考虑教材质量。另外,要积极组织力量主编或参编省部级以上教材,自编特色教材。总之,使教学内容紧跟科学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团队建设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团队进取精神。教学团队除了改革教学外,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将一些好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形成特色。比如,可以采用六步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进行课堂教学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双语教学、仿真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现场实训结合的“八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四)科研和教学互补

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是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产生的,两者密切联系、相互包容和依存。教学团队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提出的,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通过团队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科研团队,侧重于以项目为依托,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等,目的是为学科发展提供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型院校,教团团队应融合科研团队的作用和功能,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定期讨论本团队方向的前沿科学问题,申报科研项目;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篇6

基层公司是营销员们的聚集之地,是营销员们的“家”,直接构成营销员统一的组织环境。一般来说,这种直接组织环境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结构,二是组织机制。在组织结构简约方面,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突出营销团队的重要地位。基层公司所有部门与岗位,都应重新思考自身与营销团队的关系,看能不能对营销团队提供最好帮助与最大支持,如果不能,则应考虑调整、替换、重组,甚至撤消的可能性。组织机制简约的重要原则是协调与效率。团队与团队、团队与部门、团队与公司领导之间的关系,应予明确。尤为重要的是,当某一团队发生困难时,基层组织总是能提供最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应该明确的是,团队的建设与工作,离开了组织的系统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总之,基层组织环境简约的结果,是既能保证固定职工的稳定持久作用的发挥,又能为营销团队活动和营销员们的工作,创造一种平等、自主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

(二)团队自身的组织方式需要调整。从团队管理的效率来看,人数越多的团队人际关系的类型也就越多,意见分岐和导致社会性懒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团队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组织行为的研究表明,最有活动效率的团队,人数一般在7至10名左右,不宜超过15名。为了防止“内耗”,凡人数超过10名以上的团队,则可考虑“另起炉灶”分设团队。当然,团队内部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指导小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具体负责对新人公司成员进行传、帮、带。团队内部的指导小组具有矩阵结构特点,一般存续期为半年左右。待新人完全熟悉业务流程后,指导小组的任务即行完成.其成员则完全融入团队之中。

为了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加强对团队的管理,团队经理可从公司正式职工中挑选,或者以合同方式从优秀营销员中选拔,以往那种通过裂变方式所产生的团队经理,不足之一就是对团队活动缺乏足够的投入,加之成员过多或过少,组织结构稳定性自然明显趋于弱化。

(三)团队的自利主要通过授权适当加大。在中国人寿现行的组织模式中,权力总是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职位上,即令是在县支公司这一层级中,相应的权力也总是集中在县支公司经理一人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型的权力结构模式。已不再适宜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经济组织。因为它最大弊端就在于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大大降低企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团队的授权意味着部分职权在组织中的转移,尽管这种转移是谨慎的、逐步的,但授权的目的,就在于使那些真正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能够切实承担起责任,并能做出相关的决策以及更有效的工作。

营销展业尽管是基层公司营销团队最主要的工作,但是要顺利开展这一工作并能实现团队的营销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权力来予以保证。以往营销团队的管理之所以缺少实质性的内涵,主要原因就在于除了来自团队外部的经济制约的关系外,团队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力,致使所谓的团队完全沦于名义上的空架子。应该认为,授权是一种管理理念的体现,它基于对人性的一种积极认识,相信团队成员有能力、有技术,并具有明确动机来完成需要做的工作。或者在具有支持性的环境条件下,他们能够提高能力、技术和力,来积极地完成工作。因此,授权也就意味着更明确的责任领域,意味着工作的压力,意味着更加努力的工作。

从实际效用角度考虑,团队的授权主要包括自主展业、自主招聘成员、自主实施奖励,以及有关日常工作的决策。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通过组织授权能够自主决策的团队,往往就是高效率的团队。由于能够得到组织的信任与支持,自主决策的团队一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能保持充沛的活力。

(四)团队的培训需大大加强。在营销员的业务熟悉过程中,对初入公司的新人采取的一般做法是,由老营销员带领传授。这一做法的好处是对业务流程的熟悉比较快,明显不足则是难以克服“技术鸿沟”。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以风险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金融服务行业,技术性强。对于广大顾客来说,费率厘定、风险精算、条款责任、免除范围、给付方式、适用法律等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反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营销员不仅要熟悉一般业务流程,而且要做到精通业务内容,精熟每一个保险条款,能够正确回答顾客有关保险条文的任何咨询。

然而,这仅仅只是最基本的技术层面的要求而已,对营销员们来说,这实际上还远远不够,营销员们所售卖的,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对未来可能出现风险后的补偿承诺。在具有风险意识或不具有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在有现实需求或只有潜在需求的状况中,在能理解或不能沟通的场合里,营销员要向人们出售保险商品,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成功的售卖保单,营销员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要善于分析、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要熟练掌握许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所有这一切,单靠营销员们内部的传、帮、带,是明显不够的。

因此,团队的培训不仅仅是消除营销员与业务之间的“技术鸿沟”,它对增进营销员自身的竞争实力,具有直接的效果。事实上,培训的效果还远不止如此。培训需公司的投入,使营销员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信任、支持与关怀,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培训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增强了营销员们的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与自信。同时,培训还增强了营销员对公司对团队的认同,并对团队共同信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活动,增进了营销员之间的了解,形成了友谊,也可以大大增强营销员们对团队、对公司的凝聚力。

篇7

1.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德风气,便很难形成集体凝聚力。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大部分教师都能秉承着自己的师道尊严,为人师表,这样的师德风气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据主流。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依然有部分教师在面对金钱、地位、名利考验时,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不齿行为在高校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形象,这些人的存在腐蚀着我们的教师队伍,给高校抹了黑。“古代文学”传递的是中华传统文明,“古代文学”的教师团队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如果教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自己首先言行不一,这会让学生寒心,让教育寒心。

2.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风气。

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经告别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千里走单骑的时代。个人的眼界、学识、经验往往是要受到历史局限的,只有把个体放到集体的大熔炉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团队协作就是要在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作用下,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最终将集体的力量整合重拳出击。尤其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眼光非常有限,因此更需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

3.培养好的团队带头人。

对于一个出色的团队来说,没有一个灵魂人物、核心人物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核心人物即团队带头人。针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应该由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和学术眼光的教师担任。

4.建立有效地奖惩机制。

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最早的刺激-反应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这种机制的支撑。落实到“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上,高校可通过具体的刺激来使教师做出反应。

5.相应的资金配备。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在高校中的作用,将资金向科研大量倾斜,才使得很多教师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写论文、申报课题、出书成为了高校教师工作的三步曲。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对教师奖励上、薪酬上、培训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工作必定无法完成。“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一门基础课,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所有文学课中,它是涉及知识最多,领域最广的一门。这一领域民间学会最多、每年举行的相关学术会议最多,申报课题人数最多,科研成果也最多。因此,教师参加培训、会议、调研、考察、访学机会也很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备,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便失去了建设的动力。

篇8

2护理团队建设影响因素

2.1目标任务与团队建设

护理团队应根据医院的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相应的团队规划与计划,而在制定团队目标时,应经过充分论证、调研,且团队的目标与医院整体目标要保持一致;要使团队成员对团队规划与计划及设定目标有充分认识,明确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项、经过的程序及流程,以避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目标任务的实现;团队成员应认识到在完成团队规划与计划中各自的角色和彼此关系,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充分调动每名成员的积极性,为共同实现目标而努力。

2.2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意研究领导的行为类型,由于多数领导的行为类型为工作导向型,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下属的活动,计划、布置与分配工作任务,跟踪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而与下属沟通较少,且不能充分的授权,致使上下级间界限明显、氛围紧张,甚至造成领导难以获取建设性的信息,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因此,护理团队建设应不断适应领导的行为模式,加强与上级的沟通,或主动邀请领导参与到团队的目标、任务的制定,以获得领导的支持和授权。

2.3激励机制与团队建设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在护理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团队成员有激情、有活力,萌发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动机、动力和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使团队成员获得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行为。

2.4协调机制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中,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要使每名护理人员对自己在团队中角色与工作目标有正确认识,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渠道和完善的协调机制,采用通过会议、网络、短信、飞信、微信等形式,相互之间多倾听、多沟通,减少或避免矛盾与冲突,增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言行与医院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2.5竞争协作与团队建设

在护理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共同存在的两个方面,合理的竞争对于团队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加强合理、良性竞争的引导,抑制竞争向恶性方向发展,如采取思想教育、技能竞赛等措施,以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发展与协作性的提高。

2.6创新推动与团队建设

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如果没有创新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医院在开展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增加创新的投入,并以此推动团队建设;要从源头上增强创新建设,从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的研发与提升来开展创新力建设,要有明确的创新机制与创新目标,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社会需求,凝练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持续增强医院的创新力与活力,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3护理文化建设

3.1护理文化的内涵

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护理文化是指在特定护理工作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护理精神和行为准则等。由此可见,护理文化内涵丰富,是整个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护理文化是护理人员的群体意志和信念,其规范着护理人员的思想、追求、情绪和情感,并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和医院发展的软环境。

3.2护理文化建设思考

中华护理学会已对全国护理人员提出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三贴近”的要求,其为护理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医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护理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护理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1)建设情感与价值和谐的护理文化,稳定护理团队队伍。目前,社会上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在医院中,护士的工作琐碎繁重,但获得学习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很少;多数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够,护理与医疗发展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开展护理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更具现实意义;必须深刻认识护理工作意义,科学领导护理工作,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使命感,建设和谐温馨的情感护理文化,建立起基层护士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护理团队目标建设的稳定性。

(2)建设协作与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提升护理团队活力。护理团队是有众多护士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协作原则是护理团队精神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而其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医院护理工作的整体实力。医院的制度建立、对护理岗位的设计及选聘及安排护士等都要贯彻协作原则;要通过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和团队优势的互补,激发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因此,在护理团队建设中,需要建设协作和竞争共存的护理文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护理团队的活力和工作效率。

篇9

1.2和谐的团队文化能够增进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团队执行力一支卓越的团队必定具有极高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能够保证其决策的顺利落实到位。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鼓励和引导团队成员积极沟通和相互了解,不断提升其执行力。一个健康发展的创新团队离不开各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只有各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攻坚克难,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团队的发展前景才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创新团队文化作为团队发展的精神支持,能够有效地增进各成员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其执行力和协作沟通力,保证各项决策及时落实到位。

1.3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发展的源泉随着当前职业院校的日趋专业化、成熟化和稳定化,各职业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积极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外部交流与合作,以有效提升其科研发展水平,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其发展实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创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而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作为高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肩负着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手头一切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而在此过程中,和谐的团队文化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使团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创新团队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一种向上的文化,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化,它对于团队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2.1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集合点,它彰显着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展动态,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而言,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其团队工作原则,以其实际行动践行其团队精神和发展理念,积极维护团队利益。团队精神可以将团队成员的力量集合在一处,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尽早实现奋斗目标。

2.2团队制度团队制度是约束全体团队成员的行动纲领和行为依据,各成员必须以此为依据,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积极参与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团队成员能够以大局为重,勇于迎接各项挑战和难题,同时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团结一致,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另外,一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奋发向上的团队还必须要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赏罚机制,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3团队作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团队作风更有利于团队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必须扬长避短,建立健全团队沟通机制,建立相关信息交流平台,使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团结、活泼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团队内部环境下,各成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各成员也更乐于交流其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个人创造性的激发。

2.4团队效率团队效率作为衡量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历来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为重点,明确组织目标,合理分工,实行责任到人,划分责任范围。各成员也必须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合理调整自身行为,并能够积极为组织建言献策,密切关注外部发展态势,定期收集和整理实时资讯,为团队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化依据。

3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积极发扬协作创新精神,鼓励内部合作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鼓励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紧紧围绕团队项目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少一点分歧,多一点理解和包容,积极发扬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以期尽早完成任务目标,实现团队跨越式发展。

3.2建立健全成员沟通机制沟通不仅可以增进信息传递和交流,还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误解,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成员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反馈,以保证其组织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座谈会,鼓励各成员积极沟通,并交换意见和建议。

篇10

江汉区位于武汉三镇汉口一方最繁华地域,素以商业闹市中心著称。全区总面积33.43平方公里,辖13条街道1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44万,其中35岁以下青年10万余人,其中14—28周岁青年近5.6万人,人,青年团员近1.3万人,青年党员3000余人,直属团(工)委29个,团总支5个,各级团支部636个。近年来,我们结合区情,按照“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区建设、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方针,坚持“南北联动,整体推进”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典型引路、稳步推进、齐抓共管、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南面结合人口密度大,社区居住卫生环境较差的特点,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团建;北面结合居民住宅小区化,配套设施较齐全的特点,以社区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团建。全区先后有6个小区被评为省、市级“青年文明社区”,14个小区获得区级荣誉,部分社区建立了社区联合团支部。

1、从社区团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社区团建组织网络。

一是加强街道团工委建设。逐步配齐配强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充实了街道团的工作力量,为社区建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将社区团建与非公团建工作相结合,在抓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有效的社区团建工作模式。全区共建立非公经济团组织80余家,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团建的发展。三是探索建立社区联合团支部。部分街道按照“组织关系统一管理,团的活动融入社区”的工作思路,以社区为一个统一的功能区,依托辖区内的企业成立社区联合团支部,在社区内扩大了团的工作社会影响。四是着力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采取“块块牵头、条条参与、条块结合”的原则,在街道团工委的统一协调、部署下,动员社区内的青年群体组织,积极参与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从而实现了社区内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年群体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组织层次的区域性联合,扩大了团的工作领域。

2、从社区需要和团的工作特点出发,不断完善社区青少年服务体系。

一是以青年理论学习活动为龙头,提高社区青年素质。我们指导社区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社区青年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不断拓宽青年的知识面,逐步提高青年理论素质。全区涌现出以汉兴街常二社区、常青街扬子社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示范社区。二是以“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为抓手,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承诺服务。以李运玲、陈宇为代表的220余名优秀青年在服务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本领,荣获省、市、区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涌现出了以区房地局为代表的73家国家、省、市区级“青年文明号”。三是以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形式,强化社区服务工作。我们在大力加强各级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队)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同时,通过建档立项,招募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事业的团员青年参加志愿者行动。全区113个社区中成立了300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有3万余名青年参与了社区家政、清洗、医疗、家电维修、社区治安等多种志愿服务。四是发挥优势,为下岗、进城务工青年再就业工作服务。各街道团工委结合街区创建工作实际,积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办实事,通过兴建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和便民服务网点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660余名下岗、进城务工青年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五是建立以“青少年维权岗”为主体的青少年维权联动机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几年来,各级团青组织坚持以提高社区青少年自护意识为目的,切实加强青少年自护教育,遵循“依法维权,规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社区青少年维权服务工作力度,圆满解决维权个案100余起,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六是以建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优势。采用成人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建设管理工作。

二、目前社区团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2月,我们有针对性地在满春街肖家社区、常青街扬子社区等8个社区中开展了社区团建与青年工作问卷调查。从社区基本情况,社区青少年基本需求、专业技能、业余爱好、社区意识等几个方面深入了解了社区团建的现状和社区青年的基本情况。从调查中凸现出目前在社区团建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

1、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青年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什么社区,更谈不上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的认同感较差。一些单位的社区共建意识不强,对街道社区工作支持不够。大家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希望通过社区建设解决自身需求,但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不强。

2、街道团工委在社区团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面对共青团的开放性、社会化发展对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带来的新冲击。部分街道团工委仍以不变应万变,习惯于条块分立,垂直领导,团的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阶段,存在走过场、重形式、缺乏理论指导等现象,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本辖区内社区单位和团员青年的活动,更没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3、团建工作覆盖面较小,团员意识淡化。全区大部分社区尚未建立团组织,对社区内的团员青年不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致使团员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随着进城务工青年、待业青年、下岗青年等青年群体的出现,给团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一些空档。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待业、下岗、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员,团组织关系没有转入所在的街道或社区,长期留存在学校、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成为“档案团员”,不能过上正常的团的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团费、参加团的活动,团员意识逐渐淡化。

4、团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较多。调查显示,在社区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中,青少年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十分突出,但社区团建工作组织形式单调、手段缺乏、力度不足,没有依据青年需求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工作手段上,存在着学习与实践不结合,活动与工作不结合等一些矛盾。社区团建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团费、义务劳动等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把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缺乏社区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工作力度上,团员的权利与义务不一致,团员先进与不先进一个样,团组织没有权威性。

5、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区活动发展的“瓶颈”。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基本单位,其文化生活氛围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二成的青年认为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能够满足需求。青年对优化社区文化生活氛围热情很高,60%左右的青少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的利用率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6、社区团组织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保障,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目前,在基层团组织中,团干部普遍感到团建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导致社区团建工作仅凭热情,规范化、持续性的运作方式没有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团建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1、抓好社区成员社区理念的培育。一是要确保社区服务切实服务于社区成员,为居民办实事。二是要确保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决策,确立社区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要确保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服务,唤起社区成员主动的社区行为。街道、社区团青组织在社区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打响团的工作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使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感受到社区团建有其利益所在,强化社区内青少年组织归属感,使“参与、互助、和谐、文明”的社区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区团建工作。

2、巩固街道团工委核心作用,实现以“块”为主的社区团建模式。街道团工委依托工委而建,是社区中最稳固,最可靠的青年工作机构,作为社区青年工作的核心,有优势,也比较科学。加强社区团建,一是要加强街道团工委的自身建设,提高街道团工委的协调能力和吸纳能力,把社区内重点的、有影响的单位团组织的负责人吸纳到团工委委员会中来;二是要在街道工委领导下,对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团组织参与“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实行组织、指导和协调;三是要适应城市管理体制转换的社区发展的要求,结合辖区特点探索形式多样的社区团青组织的组建模式和内容丰富的青年工作方法。

3、消灭空白点,扩大覆盖面,逐步完善社区团建的组织网络。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工作;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团组织。这是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和团的组织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建团和团建任务相当艰巨,街道团组织、社区居委会要着重加强对辖区内无明确挂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团工作,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团建新途径,努力消除社区团建管理上的“空白点”。要努力创新社区团建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逐步形成社区共青团“小机构、多载体、大服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