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师德师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师德师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篇1

高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特别是工科类的教师,更是要将做事精细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扬出来,传输到大学生的脑海里。教师要淡化“长尊”意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适时点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

高校教师要带着适度的怀疑批判精神,突破僵化的知识体系,探索新知识、新技艺。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他们带入科技探索的殿堂,以培育其基础科研能力。

3.教师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要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为社会服务。教师的教育成果还体现在学生对社会的服务与贡献上,因此,教师培养的大学生要具有产研结合能力,要能够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道德风尚是伦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广大高校教师仍能坚守道德底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师的意义,推动着良好师德师风的发展。但客观来看,我国师德师风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教学热情淡化

部分致力于献身教育科研事业的青年,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高压高薪行业;部分教师忽视“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职业底线,无法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例如:忽视教育教学的连贯性,上班只做分内事,下班就消失;上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无法在教育方式上突破创新;恪守“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等。

(二)科研动力退化

部分高校执行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简单化、标准化,且过于注重科研。科研任务已经成了高校教师的“家庭作业”,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科研任务,剽窃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科研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盘根错节的评价制度,打击了部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抑制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高校教师的职业信念产生了动摇。

(三)服务意识错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教师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科研课题的优劣不再以学术质量论高低,而是以科研经费的多少为评价标准。研究成果成为了课题的附属产品,课题研究充满了营利性思维,这影响了学生对教育科研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三、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高校教师大都通过网络搜索科技信息,交流专业知识,表达学术见解。但是,这也造成部分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人脉资源,“汉化”国外成熟的科技成果,换取“名利双收”的短期效益。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阵痛

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从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到多元化教师培育,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大学生学费公费到自筹,再到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宏观调整……这一系列变化使得高校教师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制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道德观念逐渐模糊;矫枉过正的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又固化了部分教师的思想。

(三)知识产权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艰辛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引用无度,甚至直接剽窃他人成果。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堕落,导致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倒车”现象。

(四)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单一,过分强调教师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的年终评价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评教、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同行评价等项目。由于评价项目由学生、教师等个体来完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好评而改变策略,讨好学生。科研经费报销制度过于繁琐,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德师风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师德师风的理念教育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师德培训,帮助高校教师改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和道德、法制观念等。要对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增强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要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引导新入职教师适应高校教师生活,帮助其梳理职业规划和科研学术思路,做到同事之间的“教学相长”。

(二)教育事业回归公益化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应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铲除附着在高等教育上的商业土壤,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回归公益化,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师德师风体系法制化

应逐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为高校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还应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淘汰制度,让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底线,预防教师腐败堕落,促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篇2

作者:梁茵 林丹妹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胰科

风险管理教育措施实施与方法由护士长主导负责定时组织并集中讨论,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分析在我科实施风险管理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和目的性,明确制定实施风险管理方法,由护士长带领下组织实施并监督落实。增强法制教育提高护理意识组织护士定时学习《护士管理办法》,《护理管理制度》,《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使护士明确遵守工作职责和严格遵守息息相关医疗和护理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护士长每月定时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及讨论如何学习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和如何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等,避免医疗和护理差错或事故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让护士学法,知法,识法,守法,严格认真履行义务,明确护士身份和工作的责任,时刻注意和保持自己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或回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因自己疏忽给自己、患者和医院造成的不良后果。处理好各护理环节①做到三基三严: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②做到十知道:1知道患者病情,2知道患者家庭,3知道患者治疗,4知道患者心理,5知道患者护理,6知道患者饮食,7知道患者姓名,8知道患者社会关系,9知道患者年龄,10知道患者诊断。③做到三交三接三清:三交:书面交班,口头交班,床边交班;三接:患者病情交接班,治疗护理情况交接班,抢救药品,器械使用交接班;三清:口头清,书面清,床头看清[4]。④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⑤一查二勤三洁净:一查:每日检查患者护理及治疗效果;二勤:勤巡视,翻身;勤换污湿被服;三洁净:患者身上,口腔洁净,床铺洁净,用具洁净。加强护患沟通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沟通。

护士的表情体态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加强护患沟通达到患者需求满意,必须规范护理行为,完善护理服务质量管理。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自律是护士必备的职业道德。加强护患沟通,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病痛折磨还包括患者的心理创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善于发现患者病情和心情变化,如发现问题立即与患者或家属交流,及时解决困难及疑惑,提高服务质量,尽量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5]。为了跟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提出的各种护理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除掌握专业护理知识外,鼓励护士学习掌握人际交往学、护理人际沟通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去,以专业的基础理论为深度,以相关学科为广度,使知识系统化、现代化。加强肿瘤专业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专业水平护理工作琐碎复杂,点多面广,护理管理重在务实,发现差错苗头、存在隐患,及时反馈和纠正,防患于未然。对全科护士进行肿瘤专业业务学习,巩固和强化肿瘤专业护理操作技术。强化化疗药物知识学习,了解各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用药原则和护理方法,掌握化疗专业知识及技术。护士长把新的临床用药说明书贴于治疗室和加药室内显眼位置,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定时考核全科护士肿瘤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合格及是否到位等。由护士长组织各种学习提出护理要点,总结工作上的不足,以改进,提高护士活动中的效率。鼓励护士进行自考或夜大学习[6]。通过学习和实施风险管理教育增强了护士的法律和安全服务意识,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心,改善了服务态度。深得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投诉减少提高了护理质量。

我科学习和实施风险管理教育后,增强了护士的法律和安全服务意识,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随着各项护理考核的落实,护士工作效率提高。护士们举止文雅,动作轻柔,护理操作专业,主动加强与患者感情沟通,安慰体贴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风险管理教育学习,护士们主动组织护理小组讨论或学习来提高自身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有效地减少或回避我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投诉,提高了我科护理质量。

篇3

高校是先进文化形成的源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建设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特殊的积极作用。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当前,高校都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但各类社会思潮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极大的冲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不强,存在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方面,教师为了增加课时津贴,疲于应付教学,忽视了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不利于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越来越浓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对物质金钱产生过多追求,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也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注重业务知识的传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不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当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类现象,致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术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够端正。迫于学术和专业技术评聘的压力,高校教师存在剽窃,抄袭,照搬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在做学术时敷衍了事,态度不求严谨,将学术研究功利化。部分教师存在抄袭学生的科研成果,这样的学术风气扩散了到学生中间,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上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上存在不足。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课堂讲课内容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才能发挥。部分教师缺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意识,课堂上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范,严以律己,但生活中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语粗俗、举止不雅,甚至违公德,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着力解决教师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各种技能和知识,也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疑问。但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然存在问题,认为上好课就是好教师,把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片面的从教学中分离开来,或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解为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跟任课老师无关。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错误管观念,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要善于树立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典型人物,达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典型教育教育大学生的目的。通过师德标兵的评比、“三育人”等评选先进典型活动,激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整个师德师风建设发展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在鼓励教师们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认识到崇高的思想品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3.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制度上予以保证。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师行为,在实施师德规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师的引导,调动教师接受规范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杜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放入教师岗位考核指标中,将师德师风与聘任、职务晋升、评优、奖励等挂钩。

4.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认真学习师德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提高明辨道德善恶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学校应主动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近况,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可定期在教师中开展思想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增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和责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师德师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总之,在建设好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前提下,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小学生一般处于“道德”的朦胧期,“是”与“非”,“对”与“错”的概念十分模糊,有时,为了一己之私利,会作出严重伤害别人的事。所以,班主任要“导其言,修其行,正其心。”

为此,我通过强化《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再联系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公约,并以此为准绳,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此外,利用晨会、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内容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尊纪守法、安全教育等,同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来指导班级工作,如:在全国上下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时,我针对班级实际,让学生自己写荣辱歌,然后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班级荣辱歌,既要求会背,又要求贯穿到平时的言行中,做到荣进耻退。

第二、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车尔尼雪夫司基曾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可见,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形象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我尽量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晨扫时,我带头捡公地里的垃圾;大扫除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能把事情做得快、好,我会和他们一起动手干;在谈到班级卫生时,我总是不忽视地上任何粉笔头与纸屑,只要我看到,我总是弯腰捡起来,并放到垃圾筒里,这一系列的行为学生看在眼里,逐渐会记在心上。记得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今天我买了一包饼干,边吃边上楼,突然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把包装袋扔在楼梯上,会不会有人捡起来呢?试试看!于是我就扔下包装袋爬到三楼守望,一个个学生上来了,有的学生视而不见,有的学生竟然踩着包装袋上来了,咦,那不是隔壁班的班主任吗?她低着头走上来,分明看到了那个包装袋,可她却绕过包装袋,我心想:还是老师呢,怎么为人师表呀!正在这时,又有一位老师上来了,他随手捡起了包装袋,迅速走上楼,将包装袋扔在了垃圾筒里,我定睛一看,啊?!原来是我们的班主任!他走上三楼,离我越来越近,他的形象也在我的心中越来越高大——”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两年多了,但依然给我的触动很深。教师的言行会深深的铭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会引起学生自觉的重视,并付之于行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团结互助,有集体凝聚力的班集体。

第三、要重视班委的作用

俗话说:“军无主帅兵欲乱,鸟无头来不能飞。”在班级工作中,班干部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他们与同学朝夕相处,对班级的情况更加了解,他们对同学的教育帮助在某些场合可能比班主任更有效果,一支能力强,以身作则的班干部队伍不仅能树立榜样作用,带动全班同学积极向上,还能起到班主任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他们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得力助手。因此,我先拟订班委的基本条件,如学习自觉,自控能力强,愿意无私为同学服务,能团结同学,气量大等,然后通过民主选举确定班委成员,再根据每位班干部的特点进行分工,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培养他们的全局观点和工作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不过多的“代劳”,而是进行指导,协助他们开展工作。平时我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对两周的班级工作举行反馈和总结,及时掌握班级情况,对个别不够自觉的班干部也起到提醒作用,最后布置新的工作。此外,每个班干部至少要和几个同学交朋友,帮助同学排忧解难,做同学的贴心人,使全班同学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这样一人带动几个人,十几人就能带动全班,把全班同学的心牢牢地拴在班集体这根绳上,这样班级的各项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良好的班风得以形成。有了一支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的工作相对轻松许多,即使老师不在的时候,班级也会井然有序。

第四、要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活动的开展。

主题班会与主题活动能让学生的灵魂和思想得到深刻的洗礼。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以及偶发事件拟定。如:现在学生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感恩缺失,于是,我针对这种现象,加强了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怎样都要找到感恩的理由,找到可以感恩的人。只有学会感恩他人,你才可能成为被感恩的人;只有感恩他人,你才会感动自己。此外,还进行一些激励学生好好学习、正确对待金钱、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活动。超级秘书网

第五、要经常反思,不断洗脑,把平凡的小事做好。

篇5

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同学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度讨论,达到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作用。后来,我接触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吴向东老师提出的“情境导向模型”,该模型特别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解决具有一定难度、有挑战性的“劣构问题”。我在知识建构教学中应用该模型时发现,相比于那些通过搜索就可以找到确切答案的“良构问题”,“劣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要充分得多。由于讨论的“劣构问题”始终对应着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动机投入上与以往的泛泛讨论也是不同的,他们的兴趣更浓,交流讨论活动更持久。现在,我们所组织的知识论坛问题讨论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情境导向模型”的思想,从中深切感受到了“劣构问题”的一些独特价值。

劣构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美国知名教学设计专家D.H.乔纳森把问题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两大类型。“良构问题”是指限定性条件的问题,它具有明确的已知条件,并在已知条件范围内运用若干规则和原理来获得同一性的解决方法。“劣构问题”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规则和原理对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哪种解决方法最为合适等。

我们在知识建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并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要尽量贴近真实生活、难度适宜、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具有开放和发散性、能分解成多层次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找到解决途径……这些问题符合“劣构问题”的特征。例如,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并以面包在体内的消化为例谈一谈,而非简单的“消化系统的构成和作用”这样的良构问题。“劣构问题”能成为学生学习中促进思维发展的诱因和动力。这个过程中讨论对话(包括课堂上的交流和在线交流)所起的作用,不是单纯的知识再现或传授,而是分享知识和观点、相互补充支持或批驳、点评,以及澄清、鼓励,从而使学生思维观点得到发展,建构出新的认知。

有利于学生观点的持续改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知识建构学习以学生的观点生成和持续改进为中心,直接关注学生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所进行的知识或观点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由此,它要求我们按照观点改进而非寻找答案的思路来组织探究学习过程,即在提出问题后,不是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料找出正确答案,而是强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性想法,再通过探究过程综合利用有关信息和数据不断改进自己的观点。

而对“劣构问题”的探讨就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因为通常它都牵涉比较复杂的关系,学生的认知资源不可能一次性地处理全部的关系,而只能先在一个水平上考虑一些关系,形成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在这个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不断层层深入地追问探寻,使问题的空间随着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延展。

在分析解决“劣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信息处理。比如,要思考收集、查询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所需要信息有哪些限制,对网络信息的判断、鉴别和选择加工,在论坛讨论中如何更形象、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于别人观点、信息的判断取舍,等等。经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思维训练”过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组织语言等思维品质会不断得以提升。

有助于学生表达多元化观点,培养创新思维

“劣构问题”除了具有适宜的难度和合适的梯度外,更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即“劣构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续地进行;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知识简单再现的良构问题。在知识建构课堂中,学生提出多元化的不同观点是必要的,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多元化的观点。对话中可以有辩论和批驳,但是要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要有说服力,要显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并不急于得出结论性答案,而是推动大家进一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打开思路,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更容易形成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责任感

知识建构学习过程是团体知识的发展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学习责任感。每位学生作为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一员,合作承担学习探究的责任,为了推进认知的发展,课堂中每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论坛中问题的“劣构性”有利于促进学生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来解决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存在太多不可知的部分,难以确定哪些规则和原理是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也难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去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单纯依靠个体的智慧和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和视角,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疑问、假设、事实证据、资料等在论坛中发表和共享,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与团队中的伙伴交流、讨论、质疑、澄清等。在交流对比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论据之后,更容易找到最佳的解决途径和更科学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学习责任感自然而然地形成,会切身体会到知识的获取和更新是通过大家集体智慧建构而成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个人知识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知识的增长。

篇6

一、经济资本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最早提出经济资本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是美国信孚商业银行(现在已并人德意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就开始根据所计算的风险,确定交易方所占用的资本,根据所占用的资本向交易方收取费用,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大量贷款损失的冲击,一些领先的银行认为需要一个更好的量化信用风险的方法。早期包括JP摩根、蒙特利尔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他们的经验很快被同行所采纳。经济资本这一体系不断的传播到更多的部门。银行也逐步实现了这一体系在全行范围的整合,包括巴克莱银行、澳新银行和花旗集团等机构,后来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经济资本体系。

普华永道与经济学人智库最新联合发起的一项名为《有效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成为行业标准?》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针对全球200多位资深金融服务高管人员,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经济资本,且另有1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中使用经济资本。较之监管资本模型,使用经济资本的受访公司,95%已经或者预期将实现更有效的资本分配。

经济资本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掌握风险和回报之间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让决策更加准确犀利,让价值创造持续更加长久。其作为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第二,经济资本是银行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有效工具。经济资本将银行的风险考虑在内,它的驱动力是经济因素,而不是简单的监管规则,因此它可以帮助确定银行应持有的资本的最佳水平,并且也可以用来测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第三,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当会计资本远远低于经济资本的时候,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反之,若银行的会计资本、监管资本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资本则表明银行资本运用缺乏效率,银行应该更有效利用剩余的资本,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常用于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的限额。

第五,经济资本是银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从而断定是否增加了银行的整体价值。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将各种不同的风险、不同的交易通过经济资本这样一个可比的统一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银行、各个交易的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达到揭示银行、每笔交易对银行整体价值创造的贡献水平,从而为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的资本预算、为制定激励和薪酬方案奠定基础。新古典理论不足以解释银行中介角色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由于M&.M理论认为银行的资本结构与价值创造无关,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所需保持的资本比例之间没有关系。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密切相关。银行资本可以替代风险转移,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其管理框架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当局的监管规定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的损失,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银行的所有利益关联方分别承担了各自愿意承担的风险,他们都不希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不希望银行发生破产、关闭的财务危机,因此所有的利益关联方会关心这一临界点的位置,并且会一致的寻找防止“挤兑”现象发生的最低资本数量。这个资本是纯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被定义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EC)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它是银行实际需要的资本,因此也比其他资本概念具有丰富得多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数量,而且是一家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计划业务,计算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它的最主要功能是避害和趋利:防备风险和创造价值。不同于RC,EC作为银行的管理系统,它参透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包括银行经营最终目标、战略决策等最高层次的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开发、业绩衡量等中级层次的管理;个人业绩评估、报酬和激励机制等最基层的管理。

第二,它是在没有监管要求的状态下,银行开展业务必须持有的资本量。其数量由银行每日从事业务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风险量所决定。

第三,它对资本的计量不是基于历史或账面价格,而是基于现有或市场价格(marktomarket)。银行一旦上市,即有了市场价值——市场对其股票的估价。并且股票的流动性随着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提高。这对银行意味着:资本虽然是最为稳定永久的资金,但其持有人——股东却不是。股东作为理性的投资人,他们选择投资某家银行,是因为在经过比较之后,认定投资该银行可以带来最大回报,或者说,同量投资的机会成本最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和银行的关系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银行业绩好,股价高,投资者峰涌而至,一旦银行出现危机,跑得最快的正是这些股东。这又意味着,银行在最需要资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难从市场上筹集资本的时候。并且股东抛售股票,会使银行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负债的市场价值,市场净值为负,则意味着经济破产。这就迫使上市银行,特别是交易活跃的银行,必须时时关注其市场价值波动,并用市场价值,而不能仅仅用帐面价值计算资本充足。

第四,由于EC是用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的差额来反映银行的资本额,所以只有它可以代表银行真实的净值。

第五,从定性上看,银行的EC总量由表内外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风险量确定。由于风险是一种损失可能性,而非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在定量上,不能

只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衡量,而必须通过对某一时间内银行全部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全部风险,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来分析计算EC实际需要量。

第六,EC和RC都是银行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提留、储备的资金,必须具有永久和随时可动用的特性,不得用作银行业务需要的固定和流动资金支出,最多只可投入最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如美国监管规定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将其资本等值存款存放在其他美国银行的信托帐户,作为损失担保,即是对经济资本留置备用的具体要求。因此EC不应当包括营运资本支出部分。

经济资本虽然是虚拟的资本,但仍属于资本的范畴,表明银行需要这个数量的资本才能抵御银行面临着的风险,如经济资本数量大于股东投入的资本,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非预期损失是一个风险的概念,是银行所承担或所面临的风险一个计量标准。经济资本与非预期损失两者联系如此紧密,正好验证了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关系,即银行承担风险就需要占用资本,资本对银行风险自然产生了约束的作用,银行只能承担与其资本实力相当的风险,否则将受到监管部门、市场的约束;风险最终需要由银行股东投入的资本来抵御,最终将对银行股东权益造成影响。

(二)经济资本的基本管理框架。

银行资本管理必须实现银行各利益关联方(监管当局监管、法规规定股东实际投资资本最低限制、内部资本营运目标、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这个目标在短期表现为创造资本收益,长期看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使股权价值的增值或银行市值的持续稳定上涨。

资本管理是一套比较复杂且严密的体系,围绕着最终的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中介目标,对银行的各层次经营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资本的约束商业银行就要积极主动调整业务增长和盈利经营模式,为实现经营理念和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就要立足现代金融业的本质。Zaik(1996),James(1996)和Matten(2000)先后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的三个主要的内容,它们是经济资本的计量、经济资本配置和基于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至上而下的方式来评价银行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收益波动的方法,用风险盈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这是由市场以及银行在市场上开展的经营活动决定的。

第二,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集中性风险等银行主要的风险类型风险计量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来确定经济资本计量,这种方式与自上而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形成一种补充。

第三,以经济资本配置为基础,建立起以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指标体系,以EVA、RAROC为核心,构成了银行EVA管理模式。

三、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部分管理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注重将管理手段与国际接轨,并已初见成效。如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从1999年开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和EVA考核,2002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到目前为止,该行通过经济资本EVA和KPI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对资源优化配置、总行战略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计量经济资本,并在2006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手段,三个统一”的经济资本管理新思路。中国银行在2004年和2005年在对境内分行实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的基础上,2006年又进一步自行设计并开发了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境内分行经济资本指标表现的监测、分析与考核。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自2005年引入经济资本和资本回报要求的概念,并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始采用经济利润,2006年该行全面。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对经营单位下达经济资本年度增量计划,同时取消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以风险为本的新层次。

(二)引入经济资本,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篇7

中国风现象的来龙去脉

什么是中国风?学术界并没有作出一个严格的界定,影响较大的是黄晓亮在互联网上对中国风的定义。在他看来,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三古三新指的是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这类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其代表歌曲有《东风破》《发如雪》等。

华语乐坛歌手中,最早标明自己中国风路线的是台湾歌手周杰伦。2003年7月,周杰伦在《叶惠美》专集中推出了一首很显眼的作品《东风破》,它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六大标准的中国风歌曲。歌曲全方位地带出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周杰伦的歌声奠定了中国风歌曲的基本唱法。随着这种曲风的不断走红,华语乐坛更多的歌手开始尝试这种风格,如台湾歌手陶喆、王力宏,内地歌手后弦等,一股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华语乐坛,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流行音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风现象解读

面对华语乐坛的这股中国风流行歌曲浪潮,阿多诺的流行音乐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我们可以围绕着中国风歌曲的制作特点和歌迷的接受状况及中国风所起到的社会粘合剂作用,来对此文化现象作一个较为深刻的批判性解读。

中国风歌曲制作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在阿多诺看来,流行音乐遵循的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并渗透着资本运作的因素,与严肃音乐相比,流行音乐的内部结构呈现出了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特征,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特征。标准化是指各种通俗歌曲之间实质上的相似性;虚假的个性化(即伪个性化)是指它们附带的各种差别。深入探析华语乐坛的中国风歌曲,标准化的特征是非常容易发现的,并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标准化存在于不同音乐艺人所作中国风歌曲当中。中国风歌曲最早的界定是需要具有三古三新,这个界定就为创作中国风歌曲的音乐艺人们制定了标准。不管他们如何创新,三古三新的标准内核是不变的。在周杰伦开创中国风并走红之后,华语乐坛许多艺人都开始尝试这种风格,中国风浪潮骤起,以至于业界戏言,要想捧红一位新人,不需要教他怎么唱歌,只要给他一件古装,教他背熟几首唐诗宋词就绰绰有余了。

其次,标准化还存在于同一个艺人所作的中国风歌曲当中。以中国风的开创者周杰伦为例,周杰伦放言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从《东风破》到《发如雪》,《千里之外》再到《青花瓷》。每一首中国风十足的歌曲都大受欢迎,然而仔细看看听听这些中国风,不难发现这四首中国风在歌词创作、演唱风格、抒情曲调方面都如出一辙,非常相似。

流行音乐标准化的产生,在阿多诺看来,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并渗透着资本运作的结果,音乐技巧一方面被经济之手培育起来,另一方面又为资本的再生产服务,长此以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风格就开始形成,并被后来者竞相模仿。以此反观中国风歌曲的创作浪潮,周杰伦中国风歌曲的专辑一发行销量就在几百万,非常具有市场号召力。如此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中国风没有理由不成为一股浪潮。

以上分析中似乎存在矛盾的地方,一方面经济因素制造了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标准化的产生又显然不利于流行音乐的市场发行。其实不然,因为在流行音乐中还存在着一个伪个性化的特征,而伪个性主义意味着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赋予文化的大众生产以自由选择和开放的市场的光环,传统的标准化音乐让他的消费者忘记他们听到的已经被预先听过了或者说预先消化了。

在中国风流行歌曲当中,也同样表现出了伪个性化特征。在对标准化的中国风的开掘中,各个音乐艺人都有独到之处。比如陶喆在《苏三说》中令人惊艳的京剧唱腔,比如王力宏不但精准地找出京剧和RB的共通点,如《花田错》,还结合了昆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长处,如《在梅边》《竹林深处》等。而中国风的开创者周杰伦更是将美声引入到中国风当中,如《千里之外》,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阿多诺看来,这些伪个性化包装的努力,同样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为了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流行音乐的制作必须常新又必须常常相同,即伪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同时存在。通过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的分析,我们大概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总是处于躁动不安的创新之中,而又为什么总是那么速朽了。

中国风歌曲接受的精神涣散和听觉退化。面对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所能采取的姿态只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他们失去了任何抵抗的能力这是阿多諾考察文化工业时所得出的一个著名的结论。而在考察流行音乐的听众接受当中,阿多诺认为感受流行乐的过程即一种毫不费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偶有的集中精力就如释放的烟火般短暂,又把听者驱逐到了心神涣散的边界,即听众在接受流行音乐时多数是处于精神涣散的状态。此外,他还指出了听众接受标准化音乐过程中的另一特征,听众感受音乐的能力将会越来越低,即听觉退化。

首先,中国风歌曲作为流行歌曲中的一种,听众的选择仍然是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精神涣散便难以避免。态度决定行为,正是听众本身就只是抱着一种娱乐休闲的态度来听中国风歌曲,那就很难保证听众在欣赏时,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事实上,中国风歌曲在很多时候已成为了一种背景音乐,如在许多咖啡厅、餐厅、书店甚至超市里都可以听到中国风歌曲。在这种环境下,听众的精神涣散是无法避免的。这与欣赏严肃音乐时要在相当安静的环境中,需要听众全身心的投入和精力的高度集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次,中国风歌曲在乐坛正处于上升趋势,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更热衷于这种风格的歌曲,长久地沉浸于中国风歌曲,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其他音乐的感受力,即导致听觉的退化。单以周杰伦为例,周杰伦开创中国风后,人气急剧上升,无数歌迷表达了对这种风格的肯定,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对之推崇备至。反思一下,中国风是否真能代表中国音乐?这是值得怀疑的。年轻一代对音乐的感受如果仅限于中国风流行曲,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不同曲风音乐是极其不利的,听觉的退化不容忽视。

中国风歌曲中怀旧情结的存在社会粘合剂作用。流行音乐从生产方面看是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产品,从接受的层面看又造成了听众的精神涣散与听觉退化,经过这样的层层铺垫之后,阿多诺就推出了他那个著名的论断,即音乐成了一种大型的社会黏合剂,认为通俗音乐它的安慰和净化作用能够使人们顺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严苛的、不完善的生活现实。

借此理论对中国风流行歌曲何以形成浪潮进行深析,可以发现,其实中国风的劲吹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集体怀旧意识,怀旧是人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人基于对现实痛感的弥补和调节,它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是一种审美愉悦。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及其所传递的文化心理,王力宏的《花田错》将京剧与九种乐器的精巧运用,林俊杰的《曹操》重塑古三国争雄战场及枭雄曹操形象等等。

篇8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前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容量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数量及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年龄层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些青年教师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大都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出生,独生子女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绝大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学历,有些是刚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之一,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大计。

笔者所在高校广东药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学校,该校自2004年搬往广州大学城后,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也在2005年前后两三年时间内得到大量补充。作为一所广东省省属院校,广药十分注重紧密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基于近年来引进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学校先后组织了四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班得到了各级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领导亲自登上讲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高等学校教师的心路历程;培训班邀请了广东省著名高校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做报告,加深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笔者从自身体验出发,谈谈高等学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与提高问题。

如何认识师德的本质,如何使其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师德应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师培育并贮存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使教育行为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推动学生人格修养的价值观的进步。所以,师德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文环境,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创新精神塑造的土壤。师德建设的目标应该是积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治学环境,知识的传授应该与人格培育同行。①

笔者认为,在师德建设方面,由于高校领导积极重视,高年资教师悉心辅助,青年教师注重自我提升,目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整体水平是较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少数青年教师的从业观念转变得不够,在对待学生工作时会出现缺乏责任感,育人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不好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的思想关心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开拓精神不足,认为读书多年后进入高等学校任教后,自己就可以彻底放松了,职业素养较为低下;青年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等压力,部分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直接在思想上降低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渐淡薄。

因此,对于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来说,对师德修养的锻炼和培养应放在教书育人的第一位,如何卓有成效的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20页)面加以考虑。

(1)我们应倡导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师德建设不能只是口头上的思想重视,也需要实质的建设内容,如果没有具体可循的制度和规范,老师的从教行为就缺乏约束力,对师德评价也会缺乏依据和标准。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工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考察标准和评价体系,其内容应涵盖师生关系、教师与同事及教师与学校关系等多层次,同时应该引入类似于绩效考核的制度形式,使师德修养的评价结果与青年教师的年终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自身密切相关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可能提高青年教师在师德修养锻炼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师德师风的塑造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知行合一。②

(2)我们应该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引入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不多,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锻炼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优秀青年教师要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这样将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师德师风规范的认识,自觉提高师德师风的修养。如完善和深化学评教制度,对评价优良者及时给予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奖励,发现和肯定青年教师中的突出人物,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不拘一格地给予破格晋升等各种机会等等。可以预想,有效的激励举措将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因师德师风而带来的奖励预期,同时又面对明确的规制办法,从而促进师德建设从他律走向自律。

(3)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也是师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工作环境的好坏对个人品德的熏陶有巨大的影响力,高校应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可通过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减少方方面面的硬性条件限制,为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应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精神,使青年教师能通过在校努力工作和创造性的劳动获取更高地收入,引导青年教师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而不被外界的经济利益所诱惑。③因此,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温暖、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对提高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水平是不可或缺的。

(4)学校应完善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具有优秀师德修养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树立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优秀教师典范,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广大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同时,可以在合适范围内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等活动,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求奉献、勇于奋进”的良好风气,促进青年教师树立做名师的崇高理想。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锻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每一位青年教师高度认识、认真对待,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改正和提高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合格完成教书育人目标的高校教师。

注释

篇9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16―01

更新教学管理的目标导向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面向课堂,实现管理的人本化。其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现教师管理的人本化,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传统管理的基础是制度,注重对管理对象的规范与约束,注重对管理过程的控制与监督。管理理念的改变,就是要把人的发展因素看作是有效管理的核心因素,要变传统的相对束缚人的个性的刚性管理为充满人性化的“人本化”管理,达到人本化和制度化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教师管理的人本理念,始终坚持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本化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把崇高的职业道德、动态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现代教师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学校拥有一支具有饱满热情、良好态度、顽强意志、奋发精神、扎实作风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思想基础

遵循现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以敬业、爱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主体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健康心理素质。1.实行师德师风承诺协议制度,每年组织教师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向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做出师德承诺,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2.实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采用领导评议、年级评议、学生评议、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评价教师师德。年终,学校整合四方面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结果。3.实行师德师风奖惩制度。将教师师德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与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挂钩,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评优,不得享受年终奖金等。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持

实现学校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教师,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使之成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知识与素质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经验与研究并重”的教师培训和发展原则,采用多样、灵活、实效的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立足校本培训,狠抓继续教育。这包括:校内全员培训;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骨干教师培训。采用制定计划,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方法,培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功训练,举行普通话、三笔字、计算机等基本功培训和竞赛活动。

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确立“立足校本,加强基础,倡导多样,形成特色,善于总结,适应改革”的教研总体规划,坚持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原则。全面管理就是要激励人人参与教研,人人撰写论文。全程管理就是对立项的课题,及时开题,搜集资料,拟定方案,定期召开实验阶段性研讨会。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竞争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14-02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的职责给出了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核心部分是“传道”。所谓传道,现在看来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体系起到引导、传播和规范的作用。要做到这一职责,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得具有高尚的内在道德涵养――即师德,与良好的外在风尚、行为规范――即师风。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是当前所有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各级学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逐渐膨胀,师德失范的现象也在新闻媒体屡见不鲜。一些现象甚至已影响到教育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教师群体的信任危机。因此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在教育业界引来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高校的学院,属于高校中基础课程学院,教师职责多倾向于教学任务,但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而学生都面临着将走上社会工作的现实,因此对于笔者这类高校中公共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道路。本文力图从高校公共课教师,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的视角,对师德失范现象和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高校公共课教师的师德失范的归因

高校教师的师德失范现象,许多研究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比如,申明在《师德失范的制度原因及其重建》[1]中指出,制度规范体系与内容不完善、制度目标不明确、制度规定不具体等是造成当今师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赵少英[2]认为,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恶化是高校师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高校中的公共课程教师,由于其在大学中个人身份以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以下原因可能更具有代表性。

1.高校公共课教师收入偏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社会各行业、阶层在经济收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高校来说,市场经济的推进转变了学校的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提高了学校的经费收入。为了鼓励科研教师加大科研产出及争取项目经费,学校对于科研型教师收入奖励较多,而我们注意到公共课教师由于很少承担科研项目,往往工资水平在整个社会看来相对偏低。在当前社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费用等问题确实给青年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这无形中使得一些老师不安心教学工作,而是花大量精力从事副业,或是下海经商。很多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甚至用来谋取私利,而非事业来对待。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也为社会风气败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市场积极所具有的天然趋利性,无形中,人们都把个人的成败和得失用经济指标来衡量[3]”,不少教师把个人利益、经济收入等看得过重,轻视教学,对工作、对学生不负责任,认为师德师风与己无关。由此可见,这些负面归因无疑正在冲击高教教师群体。

2.工作考评机制的不合理。在高校中,对于兼顾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科研能力(数量及档次,科研项目经费情况等)在对其工作的考评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学公共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研究内容是分离的。对于这种不太合理的工作考评和激励制度对于科研型教师的师德失范现象,已有作者从这一方面进行了论述[4]。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业务考核与提职等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对公共课青年教师工作考评仍沿用科研考评机制,无疑就显得更为不合理。作为教师考核的硬性指标,使得部分教师敷衍教学,甚至抄袭论文、,这样助长了学术不端、敷衍教学的风气。由于没有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为铺垫,发表的论文往往缺乏学术价值,而仅仅追求数量;编写的著作,不顾有无实用价值便联系出版。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学术和学科建设。

3.学校、学生对公共课程的不重视。在某些高校,公共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远不及专业课程,可能因为公共基础学科不像其他重点学科能给学校带来项目资金和竞争力。据调查[5],最近几年高校普遍面临着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压缩,有的学校甚至让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免修英语。从学生角度来说,在其潜意识中会认为上公共课程对于其今后继续教育或是工作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据对学校部分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公共课程开设目的的认识是不足的,对于思想政治类的课程更是如此。学生对待公共课程的态度仅仅是希望期末能够顺利通过,或是英语通过四、六级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公共课程得不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教学设施不配套,上课出勤率低,教学开展不顺利,都会打消教师敬业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我们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前都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也对自己即将开展的教学充满理想。而真正开展教学之后,公共课程的定位及学生的态度与教师自我实现的矛盾,让一些老师思想开始转变,对教学采取敷衍态度,对学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而把精力都投向副业中去。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师德失范的归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公共课教师出现师德失范又存在着特殊性。如何有效搞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值得探讨的。

1.适当增加公共课程的经费,引入针对优秀教学老师的奖励机制。最近,四川大学拿出百万奖金设立“卓越教学奖”表彰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的一线任课教师。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也让人们看到我们现在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老师的地位。尽管金钱并非这些优秀教师的目的,但学校引入这样的奖励机制,对于一线教师潜心教学也是重要的鼓励。以此为例,笔者建议可以适当设立校级或院级奖项,对在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等方面的优秀典型进行表彰奖励,使该奖项与同级教学科研奖励享受同等待遇,调动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对于在师德失范方面存在不足的教师,视其情节应予以警告或处分。

2.合理制定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工作考评监督体系。教师既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与教学方面,又不断加强学科学术能力。但特殊之处是,对于此类教师的考评,不应以发表科研论文,尤其是论文数量作为硬指标,而是应该注意把教学成果甚至于师德师风等情况纳入指标考核体系,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将师德师风考核指标量化、具体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教师间互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通过此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经常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一方面是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帮助教师坚定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信仰,增强教师对职业修养的认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在道德操守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为利益所驱使。短期看来,虽无法大幅度地提升公共课地位,但教师仍然要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更要用自己的“德风”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给教师提供接受教育的平台。给青年教师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同时也可以广泛开展教师自我教育,积极组织教师报告会,向老一辈教育家请教与学习,与同辈教育者交流与讨论。

四、小结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通过教师与校方的共同努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中来。教育工作者在民众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的教师由于处在知识殿堂的上层,其社会地位与社会期望值更是如此。鉴于此,我们青年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使这一良性机制转化成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让自身的思想行为积极地影响学生们、同行们乃至全社会。

参考文献:

[1]申明.师德失范的制度原因及其重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4):81-84.

[2]赵少英.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系统认知与多维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4):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