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直播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直播论文

篇1

二、寻求未来,移动互联网上的新探索

纸媒堪称最早的“移动”媒介,也最早与手机等电子移动设备结缘。2004年,我国妇女报推出了我国第一份手机报。随后,一些报纸不仅对外发行手机报,还利用手机彩信功能与读者进行简单的互动。2009年,3G牌照发放和苹果iPhone手机引入,成为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纸媒又一次迅速站上潮头。iPhone手机落地我国的当月,《南方周末》便在苹果应用商店里推出了新闻客户端,到2013年,全国近2000家报纸中,共有278家报纸开发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影响力较大的报纸和杂志中,开发独立新闻客户端的比例更是高达98%。纸媒还充分利用第三方移动平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的订阅量超过千万,数倍于其报纸发行量。除了在“纸”外寻觅生机,纸媒也尝试在“纸”上找出路。2012年5月,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用户用移动端扫描报纸新闻区域的隐形二维码,可以欣赏到“跳”出纸面的其他多媒体内容。2013年7月,人民日报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传播形态创新,把报纸内容延伸到了移动网络空间。移动浪潮让纸媒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的玩法变了。国内外案例都说明想要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远不是一“移”了之那么简单。在采纳新技术的同时,生产方式和结构也要随之调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渗透,纸媒母体和网站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进一步加强。人民日报和人民网都设立了报网互动部门,开办培训班,推进媒体融合。2013年挂牌的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伊始便着力整合内部资源,推出了“上海观察”“澎湃新闻”客户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将各类数字化产品整合,统一交给奥一网打理。在Web3.0阶段,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蔓延和演化,纸媒变革风起云涌,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纸媒都没有形成可供模仿的完全成功案例。因此,纸媒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尚在摸索之中。

篇2

所谓的“知识沟”(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称为“信息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enor)、多诺霍(Donohue)和奥利恩(Olien),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斜。

网络的出现曾使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严重知识差距的人们充满了憧憬:传播技术的改进将会缩减传播成本与费用,节省资源,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众面临着一个更易接受与丰富的界面,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勾画出“网络大学”、“虚拟教育”、“知识超文档”、“模拟系统”、“自动学徒系统”等设想,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现实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许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网络确实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但从知识总量来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一、进入网络的经济和文化壁垒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如此,广播如此,电视如此,网络更不会例外。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能挣脱经济束缚的进入者而言。这样,在媒介可进入者与不可进入者之间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触程度及几率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沟”的形成。显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要坚固厚实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成为有经济能力者享有的特权。据了解,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仅约为1%,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70%以上的农村人口造成了中国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性网络接触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上网费用仍较高,用户也不得不考虑其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正如美国旧金山一位咨询专家所言:“我们很难想象不花很高代价就能普遍访问计算机服务。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务费不算一回事,但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成为负担。”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为10.4%、9.8%、9.2%,而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宁夏等地分布极少,分别为0.1%、0.2%、0.3%。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计算机普及难以提上教学日程。因而,这种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引起知识、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的“知识沟”扩散。

除去上网费用,地区性经济差别因素之外,额外服务费用的支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经济壁垒。随着技术革新的日益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将逐渐为受众所接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软件内容、服务成本使人望而却步,某些网站在接纳新用户时以高昂的进入费用作为条件,从而设置了又一道经济关卡。为此,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如此悲叹:“我常常为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而深感忧虑。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据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营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

从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中“知识沟”扩散的趋势也在所难免。前文已述,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当低,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在使用与操作方面,对用户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阅读能力。网络虽然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画面、图像、音乐等,但总的说来,文字是基础,其他手段是辅助,很难想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仅从画面中能领悟出某些东西,更何况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网站、资料的必然途径。2)语言能力。网络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语,虽然在中国,英语被作为一个重点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到位和学习目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畅流利、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网站并获取信息还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使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英文网站时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更何况尚未接触过英语的人不计其数。3)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简单地打开机器,阅读新闻,收发邮件,这是每一个接触过网络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准确地从网上获取特定资料就不会显得那么轻松,势必要求使用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同时,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术也较快,且他们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网络来获取资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网络使用有效与否并不是一个全然正比的关系,实证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学习状况等原因,最善于使用网络的是高中、大专与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仅为0.4%。在这里,知识的专业化成为知识总量增长的阻碍。

二、进入者的错识与迷途

正如一位传播学者所说:网络可以提供平等机会和民主传播,但仅限于那些可进入者。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进入者在相同的硬件设备、社会条件下获取同质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平等、民主仅是指可能性意义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说,即使在进入者中,由于对网络不同的态度、观念及使用方式同样会形成知识与信息摄取的不均衡,这时,“知识沟”就会产生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散。

众所周知,传统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供应、娱乐休闲、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项功能,但网络的出现将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样性发挥到极致,并扩展出许多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用户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据了解,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拥有电脑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来帮助学习,获取信息或处理文件,而是用来玩电脑游戏和看影碟。台湾学者在网络个案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网虫”,他们连续20个小时在线而乐此不疲,然而并非在阅读或查询资料,而是昼夜不分地玩游戏或网上聊天。与此对照,那些非“网虫”的学生则主要通过信息检索系统和万维网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这种在线时间的过度和网络使用方式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于是一条横亘在“网虫”与“非网虫”,“非理性者”与“理性者”之间的“知识沟”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获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而且放弃了通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邪知识沟”的机会。而能正确使用网络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节制的人。

篇3

2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网络技术

2.1节目内容制定依据听众特殊性技术

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电视和电脑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收听广播电台的人群一般只有老年人,边远地区的人和出租车司机们。依据这些听众的特殊性,运用网络技术来调整节目的内容是必要的,适应这些听众的真正需求。

2.2节目源的储存技术

数据矩阵排列形式是储存信息的主要方式,节目信息的储存主要有在线储存、近线储存和离线储存等方式。在线储存是利用本地储存设备的方式储存信息,这种形式普遍采用大规模的数据储存设备,储存的容量较大。近线储存方式是通过磁带机、光盘塔等设备来储存信息量较小的信息,离线储存方式是通过比较方便携带的磁带、光盘和U盘等设备进行储存信息。

2.3信源采录技术

信源采录技术是利用数字和模拟等方法搜集和记载信息源的技术。录音机、数码产品、闪存设备的运用为信源的采录提供了技术支持,光纤等传输方式的应用也为信源采录传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节目制作编辑技术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技术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制作编辑的技术。这项技术是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的重要一步,通过网络合成和特效技术对广播节目进行制作编辑,为节目的播出奠定基础。

2.5播放分发技术

广播的播放分发技术是以音频服务器为中心,利用网络技术播出节目的技术。直播和重播是节目播放方式,通过定点播放、连续播放和手动播放来实现。定点播放是播放工作站设定播放时间点播的节目,这种方式主要用于重播的节目,还可以用于节目预告和广告节目。连续播放是设置几个节目之间的自动连续播放,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大量节目的顺序连续播放。手动播放是主持人手动点击播出节目单上的节目,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直播节目。

2.6音频节目传输技术

音频节目传输技术通过转换格式来实现,运用网络技术把现有的音频材料转换成节目需要音频数据,也可以实现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之间互相转换。网络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数字音频格式管理和传输的编辑储存,有利于音频节目传输和音频输入信号之间切换更通畅。

2.7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网络系统安全技术

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网络系统安全技术是运用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方式来确保节目播出安全,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的网络系统安全技术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

3网络化发展的方向

3.1节目内容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

全面发展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技术,适应听众多样性的需求。提高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水平,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合理设计内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技术提升等方面都要运用到信息化管理。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避免内容的重复出现,必须建立资源的有效利用机制。为跟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广播电台要大力发展信息化和特色化的节目内容,信息资源收集、内容制作等方面都向信息化发展。

3.2服务现代化技术发展方向

技术支撑是广播服务现代化的实现的必备条件。数字版权和用户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可以保障广播服务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为了防止节目内容被未授权用户的访问和使用,可以通过加密和授权认证技术对节目内容的版权进行保护,保证广播电台节目来源的合法权益。由于用户需求渐渐趋于个性化,因此,广播电台可设置付费内容,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节目的选择,为广播电台开展一条宽阔的经营道路。对于用户的管理是广播电台实现服务现代化的重点。因为用户需求的不同,广播电台要根据用户的选择,分析出用户的选择趋向,从而制定相应的节目内容,以促进广播电台产业的发展。

3.3多元化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技术在广播电台制作播出中的全面应用,广播的渠道也向多元化发展。其渠道主要有数字地面广播、数字卫星广播、有线数字音频广播、互联网广播。数字地面广播是通过地面覆盖的方式和传播数字内容的广播方式,它具有很多优点,比如:抗干扰的能力强。数字地面广播可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但传输音频,还可以传输视频等,开阔广播电台的业务范围。数字卫星广播是通过卫星和传播数字内容的广播方式,卫星可以远距离地传输数据,不受地域限制,覆盖面积广,广播电台通过卫星广播提高了广播信号的覆盖面。有线数字音频广播是通过有线网络和传播数字音频的广播方式。数字有线网络的发展是有线数字音频广播运用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广播是通过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提供数字内容服务的广播方式。广播电台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用多种形式来提供特色的服务内容。

篇4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篇5

一、网络图文直播的产生

1、网络图文直播概述

网络图文直播,顾名思义,就是用文字和图片来叙述现场的直播内容,它是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一种直播形式,即在缺少视频的情况下,以精准客观的文字和采集于现场的图片来进行直播报道的一种形式。图文直播给人的冲击总是不及视频直播来的强烈,但是在一些硬性条件的限制下,网络图文直播迅速的报道和丰富的内容,足以增强直播现场的直观感受。网络图文直播在最初的时候,是分为网络文字直播和网络图片直播两种形式的,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和文字便逐渐结合在一起,旨在成为除视频外最震撼的现场直播。网络图文直播多应用于对体育赛事的直播,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有待开发。

2、网络图文直播产生的原因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新型传播方式也逐渐产生,网络图文直播便是其中的一种。它之所以被受众所重视,贵在它的时效性。网络图文直播多应用于体育赛事报道是有原因的,在受众想观看的体育赛事直播视频中,有些运动项目或者比赛也许会得不到官方视频的授权,所以在第一时间无法观看,于是,网络图文直播便应运而生。

3、网络图文直播的基本特点

网络图文直播是以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给受众的,它所采用的图片和文字必然马虎不得,首先,图文直播的图片全部拍摄采集于现场,能够真实的把现场所发生的重要内容展现给受众。其次,图文直播的文字由准确的数字和客观公正的语言组成,作者不会加入自己的感情或是自身的倾向性来引导观众的观点。网络图文直播所做的,仅仅是以另一种形式把受众所需要了解的现场情况真实的展现出来。还有一点,迅速是网络图文直播的优势所在,若是图文直播失去了时效,那么受众必定会选择观看同样速度的视频直播。另外,精准是网络图文直播的另一特色,图文直播一般篇幅较短,语言不作铺垫不拖沓,简洁明了,非常直观精准,避免了阅读长篇却未得到重要信息的烦恼。总的来讲,真实、客观、精准、迅速是网络图文直播的基本特点,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二、网络图文直播的广泛应用

1、网络图文直播的标准及其执行

速度、角度、深度这三方面早已成为衡量网络图文直播成功与否的标准,直播消息被报道得更快,现场内容被报道得更有深度,这不但是受众所需要的,也同样是各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所在做的,立求把受众“带入现场”,图文并茂、时效性强、现场感充足,只有做到这些,网络图文直播才能优于那些传统的新闻报道。另外,网络图文直播存在于网络,网络又是个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世界,所以不得触犯法律法规、不得造假,需严格遵守真实性的原则,这也是图文直播传播的前提。既然图文直播的标准和前提条件是这样,那么在我们所接触的网络中,它的执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网络图文直播辐射面广,代表性强,绝大多数媒体的图文直播都是依法守法,真实客观的,直播的速度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字写作的角度、图片选择的角度都很精确犀利,但是在深度方面,极少数的网络图文直播能做到兼顾。

2、体育赛事报道中的网络图文直播

最常见的网络图文直播便是在体育报道中出现的。为满足受众的需要,如今各大门户网站也都提供图文直播,新浪图文直播、搜狐图文直播等均让体育迷有了良好的接受信息渠道。另外,按照体育种类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足球图文直播、英超图文直播、篮球图文直播等。丰富的图片内容、迅速的更新和精准的文字展示使得图文直播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地位越发稳固。

3、网络图文直播的其他应用

除了应用于体育赛事中,网络图文直播在其他领域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人物访谈中,图文直播可以把人物对话中经典的、重要的内容清晰的展现出来。游戏中的图文直播,是许多游戏玩家参考和学习其他玩家游戏技巧的途径;在电影中的图文直播,可以使受众未看电影能知其剧情和精华。图文直播也可以作为收藏的资料,唯美的画面和语句,或是精准的数字都可以作为个人收藏。

三、发展中的网络图文直播

1、网络图文直播中图片的使用问题

网络图文直播这种传播形式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对于网络中的图片使用,总是会引发一些法律上的纠纷。大多数正规的图文直播网站都会取得图片的版权,能够严格的按照版权声明里面的要求去做,即使因一些原因,例如找不到图片作者的情况下,使用了没有取得版权的图片,也会申明来源和作者信息等,在日后都会付相应的报酬。一些比较有实力,权威的网络图文直播网站,会有专门的人员去拍摄或者是买断图片的版权来发展自身的图文直播。

2、网络图文直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网络图文直播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它是根据需要应运而生的传播方式,它和广告、视频、音频等传播方式一样重要,它们把各种信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给不同需求的受众。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着它自身的重要性,只要有现场、有直播,就有网络图文直播,它与视频直播、等直播形式相竞争却又互相促进,共同为网络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服务。

3、网络图文直播的发展趋势

迅速、精准、客观、真实的图文直播除了保持和提高它的原有特色,也逐渐迈向了多领域,除了原有的体育赛事直播、游戏直播、电影直播等,图文直播还进军财经、政治、民生等领域,这不但会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将满足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在不断出现的新媒体和新型传播模式中,网络图文直播该如何永葆活力呢?这就要继续保持它的优势,在速度上,图文直播会比同种视频的速度快许多,图文直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选择的图片会更加贴近现场,也会更有代表性,简洁明了的文字会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体的形式会把受众与现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参考文献

①张景韶、冯立,《图文直播系统中的AJAX引擎设计》,《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6-69

②曹达海,《新浪NBA文字直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③袁晓梅,《视频网络直播与流媒体的融合》,《电视技术》,2003(12):82-84

④赵新跃,《基于Windows平台的网络直播实时传输系统的实现》,《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6):382-384

⑤宋碧莲、吴华平、陈家训、孙莉,《流媒体技术研究及其系统平台的设计与比较》[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204-207

⑥姚向红,《数字化时代的图文直播》,《互联网世界》,2001(1):68

篇6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

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

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c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2.

[4]王靖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杜柯妹.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6]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新兴媒体,2016(08).

[7]曲涛.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J].调查与研究,2016(26).

[8]钟绪君,王燕荣.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东南传播,2016(09).

篇7

Broadband Interactive TV System Based on Fusion Networks

Shi Jing-liang

(TheTV station in Sheyang County of JiangsuProvince JiangsuYancheng 224300)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broadband interactive TV system based on fusion networks, and analysis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 Keywords 】 interactive television;fusion network

1 引言

互动电视是基于数字电视和网络宽带技术的一项新技术,涉及到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互动电视系统能够进行视频的直播、点播和录制,还能够对已经收看的电视节目进行回看。目前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

2 系统设计方案简介

2.1 系统设计方案简介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充分利用广电有线网络资源,通过双向的有线电视网,建立具有异域管理、扩展性强的技术方案。该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通过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然后软件在硬件系统上运行得以实现。主要目的就是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控制更加灵活的视频服务以改善用户对电视节目的收看效果。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本技术方案支持直播、点播、增值等应用,这些服务全部由同一个平台实现;此外此系统还可以统一管理机顶盒、PC以及机动设备等。在设计方案上,该方案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基于标准协议的设计,避免了供应商之间的壁垒。在传输内容的管理上,该系统使视频传输与获得区分开来,便于内容管理及传送。

该系统管理内容不仅包括直播、点播以及录制等传统视频,还包括游戏、音乐及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等新媒体内容。同一内容可以面对不同的传输网络,同一网络也可以同时接收不同的节目内容,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内容与管理的灵活性,加强运营商的可操作性。

2.2 系统方案特点

(1)视频传输自适应能力强,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网络进行传输。本系统是以网络IP为核心的传输机制,能够根据网络的部署结构、宽带以及服务质量的不同,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节目流。该系统能够检测终端网络的介入状态及节目质量,然后将检测信息反馈到前端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为了保证用户在任何网络环境中收看到流畅的节目,该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节目的播出码率,然后根据网络环境进行传输。

(2)跨多种终端开发环境。传统的应用开发是单纯的基于机顶盒的中间件开发,已经不能使用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多种终端要求。网络融合宽带互动电视系统支持基于的网络开发,支持多种视图混合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应用显示在多种终端服务器上,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

(3)与互联网业务兼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与互联网通过接口连接,系统可以将互联网中的主流应用很好的呈现出来,也就是将互联网中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进行无缝整合,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性节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此系统将互联网中内容作为独立的应用服务展现出来,如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将Windows Live功能与电视相整合,体现在电视上面,也就是Windows Live on TV。

3 系统设计技术

3.1 逻辑结构

该系统包括三个逻辑结构组,包括视频后台、分支和数据服务终端。分支主要视频服务的管理、用户的管理、用户定制视频及其他服务的提交工作;数据服务终端包含了向用户传送的服务内容。

(1)后台。视频后台主要的职责是对直播和点播视频内容的处理。后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加密以及再封装等工作。直播后台包括直播获取服务器、控制器、数据库以及直播管理接口服务器等。点播后台主要负责管理点播视频节目、导入点播视频节目、分配到数据服务中心等。点播后台的工作内容是对资源进行检查、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加密、封装等,点播后台包括数据库、视频点播控制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点播视频的存放等。

(2)分支。分支主要负责对用户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分配等工作。一个后台可能会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分支,一个分支也可能与多个后台的服务相连。分支与分支之间不能互相通信,每个分支所包含的服务器数目可以不同。一个分支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服务组,每个服务组又有自己独立的分支数据库和Web服务器。视频机电通常离用户最近,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物理节点。运营商可以将其尽可能的部署到网络的边缘,以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3)数据服务中心。分支和服务组是运营商向管理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核心部位,而数据服务中心则是能够将运营商的服务更加方便的扩展到互联网中的服务支撑部分。

3.2 方案的部署方式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技术方案部署方式灵活,不仅能够在业务模块上可以定制,在规模上通过分布式部署方式和集中式部署方式均可满足各种部署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后台、分支中的大部分以及数据服务中心都会部署在网络公司的总前端。 署结构、宽带以及服务质量的不同,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节目流。该系统能够检测终端网络的介入状态及节目质量,然后将检测信息反馈到前端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为了保证用户在任何网络环境中收看到流畅的节目,该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节目的播出码率,然后根据网络环境进行传输。

(2)跨多种终端开发环境。传统的应用开发是单纯的基于机顶盒的中间件开发,已经不能使用网络融合环境下的多种终端要求。网络融合宽带互动电视系统支持基于的网络开发,支持多种视图混合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应用显示在多种终端服务器上,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

(3)与互联网业务兼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与互联网通过接口连接,系统可以将互联网中的主流应用很好的呈现出来,也就是将互联网中的内容与电视节目进行无缝整合,成为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性节目,便于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此系统将互联网中内容作为独立的应用服务展现出来,如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将Windows Live功能与电视相整合,体现在电视上面,也就是Windows Live on TV。

3 系统设计技术

3.1 逻辑结构

该系统包括三个逻辑结构组,包括视频后台、分支和数据服务终端。分支主要视频服务的管理、用户的管理、用户定制视频及其他服务的提交工作;数据服务终端包含了向用户传送的服务内容。

(1)后台。视频后台主要的职责是对直播和点播视频内容的处理。后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加密以及再封装等工作。直播后台包括直播获取服务器、控制器、数据库以及直播管理接口服务器等。点播后台主要负责管理点播视频节目、导入点播视频节目、分配到数据服务中心等。点播后台的工作内容是对资源进行检查、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加密、封装等,点播后台包括数据库、视频点播控制管理以及资源共享、点播视频的存放等。

(2)分支。分支主要负责对用户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分配等工作。一个后台可能会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分支,一个分支也可能与多个后台的服务相连。分支与分支之间不能互相通信,每个分支所包含的服务器数目可以不同。一个分支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服务组,每个服务组又有自己独立的分支数据库和Web服务器。视频机电通常离用户最近,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物理节点。运营商可以将其尽可能的部署到网络的边缘,以便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3)数据服务中心。分支和服务组是运营商向管理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的核心部位,而数据服务中心则是能够将运营商的服务更加方便的扩展到互联网中的服务支撑部分。

3.2 方案的部署方式

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技术方案部署方式灵活,不仅能够在业务模块上可以定制,在规模上通过分布式部署方式和集中式部署方式均可满足各种部署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后台、分支中的大部分以及数据服务中心都会部署在网络公司的总前端。

存入我的阅览室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存入我的阅览室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作者简介:

施锦亮(1963-),男,汉族,江苏射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1)分布式部署。图3表示分布式部署的体系结构图,在此部署方式中,各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房。直播和点播的后台在视频处理中心机房;分支、服务组和数据服务中心在总前端机房;视频节点在分前端机房; 而且为外部用户的公共数据将通过公共的 CDN 资源进行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进行分发。

(2)集中式部署。图 3 概括了适用于该方案系统的集中式参考体系结构的概念。在此体系结构中,全部 3 个逻辑组的服务器计算机都位于 1 个前端机房中,如图 3 所示。

3.3 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内容保护。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为多层次平台,层与层之间具有单独缩放功能,互不干扰,每层也指定执行特定功能。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技术将Microsoft的数字版权管理以及新一代的PlayReady整合在一起,为传播内容进行全面保护。不管是直播、点播、录制,或者是将媒体到数据服务中心,对其均采用了相同的保护机制进行保护,对于直播系统的保护,将密钥的更新时间设置为6到8小时。

(2)传输安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网络传输通讯安全采用基于公钥的安全体系,此安全体系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规范。在客户端及服务器端均安装数字证书,不同服务器之间及机顶盒与系统之间需进行双向认证,才可享受服务。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需对机顶盒进行合法性验证,同时机顶盒也要对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的合法性进行检验,使双方建立安全通信,传输安全得到保证。

(3)系统安全。在融合网络宽带互动电视系统中,客户终端只能访问客户端网关、数据服务中心以及视频和应用服务器,其他服务器均处于保护之中,这样有效避免了来自终端的各种攻击。在此系统中,微软活动目录和证书认证对系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服务器均具有独特的身份证书,使得服务器之间的相互访问需要得到彼此的认证才可进行。为了保证机顶盒自身的安全性,其内部的安全芯片保证了机顶盒的软件不能发生任何更改。此外,此系统包含完善的监控管理机制,处于系统中任何应用平台的所有服务均受到监控,一旦发生异常,就会将异常信息反馈到系统管理员,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论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不断成熟,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加之高清电视系统的普及,互动电视技术与网络融合技术的结合速度随之加快。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快,互动电视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日趋完善。在发展互动电视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其适应不同的网络,支持多种终端技术,使互动电视技术成为大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招斯喆.解析电视与网络的融合[J].电影评价,2010(11):64-65.

[2] 王水飞.数字电视与Pl宽带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夏勇,何晶.融合网络宽带 IP 互动电视技术方案设计[J].电视技术,2010(34):10-13.

[4] 孟建.媒介融合理论在中国电视界的实践 [J].新闻传播学研究,2009,(2).

[5] 李纬明.电视与网络的共生分析[J].新闻世界,2009,(5).

篇8

36小时不间断直播,开创国内网络媒体直播时长新纪录

从6月30日中午12点到7月1日晚间24点,在连续36个小时里,新华网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报道的直播网页不间断滚动发稿,共文字稿件1260条,平均3分钟发出两条稿件,图片250张。另外,新华网还在第一时间播发手机短信180条,彩信25条,WAP文图160多条。图文发稿和短信发稿数量在网络直播的历史上都可称罕见。

新华网从6月30日中午准时进入直播状态,把通车前夕的大量最新情况和资料性报道滚动向外发出。其中包括拉萨和格尔木两地的情景报道、列车开行准备情况、铁路沿线天气预报以及青藏两省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等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包括青藏铁路所经区域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记者在沿线采访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直播覆盖了6月30日整个夜间时段。直到次日上午10时左右,直播报道内容切换到在格尔木火车站举行的庆祝大会。新华网通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现场全文直播了同志重要讲话,以及拉有玉、、赵乐际、张庆黎等人的致词,并将现场的隆重热烈喜庆气氛给予了充分报道。和分别为两次列车剪彩后,“青1”和“藏2”先后从格拉两地发出,经过12个小时开行后在1日深夜分别抵达目的地。在此期间,新华网在第一时间了对开列车分别通过每一个沿途车站的时间和列车通过时的情况,以及沿线藏民载歌载舞欢庆通车的热闹场面;同时,随车记者也为我们发回了两次列车上的现场报道。

大量新闻信息的滚动,如同把青藏铁路的壮阔画卷在广大网民眼前徐徐拉开。贵州省黔东南州网民杨英说:“现场报道使网友如身临其境,一同分享了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安徽大学中文系学生谢婷说,新华网报道内容短、快、精,现场感鲜明,包括了和青藏铁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讯息。新浪等一批网站几乎如数转载了所有滚动快讯,进一步扩大了这些新闻信息的传播面和社会影响,使青藏铁路通车的各方面情况为更多的民众所认知。

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探索网络媒体重大报道的独特视角

新华网成功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是新华社各报道工种协同作战的集体成果,也是新华社报道实力在网络媒体上的整体展现。在举世瞩目天路贯通的时间里,数十名文字、摄影记者在青藏铁路格拉段长达1142公里沿途紧张工作,克服高寒缺氧和恶劣天气条件用最快时效抢发出一条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他们和前后方编辑人员一起,都是此次网络直播报道的重要基础。

这次网络直播是全方位的,体现为不同地域多个节点的联动报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发稿中心概念。在采访环节上,除了在格拉两地和青藏铁路沿线采访的记者外,还有近十名记者跟随两趟首发列车采访;在编辑环节上,新华社前后方编辑人员通过格尔木、拉萨两个发稿平台和北京总发稿平台签发稿件。这使得新华网的直播平台实现了以格尔木发稿平台为主,在格尔木、北京以及格尔木火车站现场之间多次切换,组成了完整高效的报道结构。新华网总网报道和青海、两个地方频道在报道全程进行了有效联动。

这次网络直播也是立体式的,体现为总网与地方频道密切联动,体现为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手段的全面应用,体现为网络报道和论坛互动的相互支持,体现为有线网络和短信、彩信等无线网络的立体。网民反馈认为,各种报道方式和手段的充分调动,极大地满足了网民的不同需求,取得了全面、立体的报道效果。

通过青藏铁路通车报道,新华网再次向公众展示网络媒体正变得更加全面,越来越具备成熟的报道水平和优秀的媒体品格。网络媒体已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克隆和重复传导,而是在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综合使用各种报道手段,用自身特殊的功能去表现、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去分析、辨别和组织报道的成熟媒体。在青藏铁路通车报道过程中,新华网从安全、环保、旅游负荷、文化保护和藏族人民切身关注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组合式报道,如“探秘青藏铁路安全与环保五大疑问”、“客流即至,青藏高原准备好了吗”等稿件在新华网首页头条发出后,受到了广泛好评。

克服“陌生”挑战,突破网络媒体现场直播的传统局限

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报道手段。从国家部委的例行新闻会,到“两会”记者招待会,网络直播和实时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在不断提高,主要新闻网站进行网络直播在技术环节不再构成困难。此次网络直播异于往常之处,在于青藏铁路通车提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报道环境,对现场直播提出了许多新挑战。而新华网最终克服了各种挑战,保证了报道的成功。

格尔木距离青海省会西宁780公里,网络和通讯设备并不先进。在新华网最初的报道计划中,一直预备把发稿点设在条件较好的新华社格尔木发稿中心。但是由于具体原因,在前方报道人员抵达格尔木后,临时决定把发稿点前移到格尔木火车站广场上的庆祝大会现场。这给报道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

比如,前方报道人员必须从6月30日中午12时起在格尔木发稿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但是直到11:45之前现场宽带始终不能正常连通;新华网带去的集线器起初不能让现场三根宽带线路同时上网,急需路由器却遍寻不着,甚至格尔木电信部门都无能为力,幸亏集线器方案最后被测试成功;同样是临报道前一天才发现由于高原阳光太强,眼睛几乎无法看清电脑屏幕,于是紧急购买了一批伞具,也幸亏次日天气转阴才没有对现场报道构成影响;更为惊险的是,在7月1日早晨来到现场后,报道人员发现原先连接完成的主电源线被人割断,紧急找人处理才在最后关头保证了电源供应。

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也是往常在较大城市、较好场地不会发生的事情。但在格尔木这样一个人地生疏而气候条件、技术条件均不算良好的室外空旷场地进行直播,且直播时长远超常规,直播场地多次切换,报道出现很多意外。当然,我们也从这次青藏铁路通车报道中增长了经验,为今后类似条件的现场直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网络报道理念创新,青藏铁路通车直播留下三点新启示

青藏铁路通车报道既是一次重要的战役性报道,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报道。不管是内容上,还是报道方式和人力投入上,以及报道所需技术条件上,都比以往报道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加特殊的要求。通过这次报道,从做强重大战役性报道网络直播的角度考虑,可以提供以下三点启示:

网络媒体在重大报道中要充分借力。正如上文所说,新华网青藏铁路通车网络直播的成功主要依托于新华社整体的报道力量和报道资源,否则很难想象新华网能创造36小时不间断滚动报道的新纪录,也很难拥有如此大量的优质稿源和压轴题材,以及全程、周到和高效的技术支持。业内同行认为新华网在青藏铁路通车报道中又开创了一个其他网站很难做到的“高难动作”,这是整体优势的显现。

充分借力资源,使尽可能多的“源头活水”为我所用,增强网站内容的厚度、粘度和独家性,实际上已经是许多网站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用互联网的表现方式加以展现,用灵活和即时的互动功能吸引网民参与,有助于网络媒体在社会民众中树立权威品牌。在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中,网络媒体尤其应该依托并且充分整合母体新闻单位的优质资源,并且拓展资源外延和资源种类。如何深度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还需要我们继续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

网络媒体要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发挥特点特长。与传统报道形式相比,网络报道在青藏铁路通车这样的重大报道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比如时长不受限,只有网络媒体能在其他报道正常播出情况下实现连续36小时滚动报道;比如容量不受限制,只有网络媒体能够给1260条滚动稿件以同时完整展现的空间;比如发稿点不受限制,只要具备有线或无线上网条件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发稿节点。

网络媒体在借力传统报道做强做大自身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网络媒体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比如在直播现场同步采访独家新闻,随时获取网民反馈信息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延伸多媒体报道方式、增强立体浏览能力,等等。发挥特点特长能够使网络媒体更加完善在重大报道中的报道体系,增强竞争力。

篇9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传播和建构载体是校园媒体,离开校园媒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舆论阵地和导向,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而言也是重大缺失。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多种媒体资源的优势,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重硬件建设,轻氛围营造

把校园文化片面地理解为现代化的设施与装备,而在重视科学教育的片面影响下,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和装备功能单一,不能很好地为师生的文化生活服务。例如,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与档次,只用于单纯的教学却不对学生活动开放。

2.重制度管理,轻文化熏陶

有的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表面,管不了实质,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应该执行的制度生抵制、反感的心理。

3.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

将校园文化推广的方法局限在听报告、受教育的狭小圈子里,学生缺乏主动体验,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常常被压抑,不少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文化的淡漠。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明确基本的目标,更要伙哈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一点一滴地积累,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

1多媒体教学平台,促进创新思维

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的超文本方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等优势。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但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大量地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注重多向交流,适时反馈,及时矫正,充分发扬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发挥网络优势,扩大传播范围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对每年的新生人学教育提供网上直播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个惯例。新生人学教育时,学校安排部分师生在主会场听领导现场报告,其余师生到各个多媒体教室中,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同步听报告。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听报告时人数众多和空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扩大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此外,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学校的一些大型会议上,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转贴于

为“工程大师论坛”提供网络直播和点播服务是北京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简称技术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将工程大师们的优秀思想和先进的学术理念更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师生身边,技术中心不仅提供了现场网络直播服务,而且把大师论坛的内容进行网络存储以供广大师生随时点播。这样,“工程大师论坛”的影响就会在学校的学术建设中经久不衰,在引领本科生进人高端工程领域、拓展师生视野、加强学生创新教育、活跃校园学术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广“教育在线”,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教育在线”是技术中心研发部独立开发的一套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师生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以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再如,运用此平台能很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整合媒体资源,传播优秀文化

人与环境存在认知整合作用,它们发生这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校园里人的思想、理念、情感和精神通过-,定时期的积累会物化到校园的环境里;另一方面,人又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久而巨大的。

技术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了视频、音频、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对提高师生文化品位、陶冶情操起到了重要作用。视频方面以第三教学楼教务信息显示系统为依托,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兼顾不同年级的受众需求,在播出学校重要的通知、信息之外,重点播放一些高质量人文类节目。音频方面,以校园广播台为阵地,固定时间段播放英语、新闻、音乐、文化类节目,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网络以“教育在线”为平台,开通校园博客以及优秀影片点播等服务。

4.开放媒体平台,促进文化交流

技术中心充分开放各类媒体资源,提供给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各类环境,多方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多媒体教室从最初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开放性、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媒体展示优势,提高使用效率,课余时间支持学生各社团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校园广播台具有传播快捷的优势,在课间或者饭后有较大的覆盖面。技术中心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校园广播台。学生自行采集素材,力求兼顾师生的不同口味,体现栏目与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倡导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品位,营造出了一份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218-02

近年来,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数量频率及其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对于传统的广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营造广播多元发展空间。

1 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简介

媒体随着时间与技术的推移,不断进行了时空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口语到书写,再到印刷、电子、网络,一步步的实现了智能化媒体发展[1],如下图所示:

图1 媒介发展史角度的新媒体结构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广播的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将其融合成整体统一,各种媒体形式集成交互的平台,采取了新的数字导播系统,力求将热线电话、微信、微博、QQ等展现在统一平台。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需要有1个总控机房、多个直播机房和备播出机房组成,才能实现系统全面数字化,实现音频频率、量化精度、传输格式、记录格式与同步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其中通过多个直播机房调音数字信号处理,将主机与总控机房组合成主用矩阵和备用矩阵,能够直接切换单元设备、总控机房对讲模块、控制PC机等,共同连接到中心交换机上,形成星形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

根据上图通过系统中心节点的交换机,就能将所有广播设备与交换机联系,简单、安全、便捷。同时该系统不会因某一点出现问题,而影响局部甚至整体网络系统,导致直播机房出现状况,即使出现极端情况,也可以通过断网来保证节点内部工作顺利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大大的提高广播的安全性,还能突出广播形式的多样,系统的全面等特点。简单来讲,就是在脱离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播音的安全正常进行。

而保证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实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以太网技术,建立互联网传输协议和用户数据协议,即TCP和UDP两种,用于实现节点信号数据的传输控制,达到资源交流共享的目的[2]。其中TCP实现数据链的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链的稳定,还能有效的验证接收数据与发送的数据的内容、顺序等信息,充分体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上图的系统中,DSP主机、总控机房的主备用矩阵同PC机间的信息传输都是通过TCP实现的,进行数据信息的编辑、检测、上传下载指令。

UDP是一种独立实现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信息数据传递的协议,它不具备TCP传递的稳定性,不能保证接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当然对于信息数据的内容、顺序也不能保证。因此UDP不能实现接收信息的及时性,一般进行DSP主机间逻辑指令的传递处理,如Global Logic、Global Potentiometer等,还能通过DSP去遥控另外的DSP主机[3]。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进行TCP/IP通讯协议建立,进行广播播控系统音频信号的,接收,覆盖整个直播机房网络,对数据信息的路由、编组、时间表进行更改、拷贝、删除,展现网络平台带来的广播播控系统的灵活多变,功能扩展等。

2 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优势分析

2.1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建设原则

根据广播总局的安全要求,所建立的播控系统必须具备安全可靠性原则,才能应对设备故障问题,将损失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技术更新的要求,对于播控系统进行经济、先进性进行考察分析,才能建立系统简化、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设备系统。当然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重点考虑资源的共享,系统的扩展性等,竭力保证网络平台上播控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原则。

当然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建设,还要考虑广播电台的特殊性,在系统软硬件设施上设计要符合国际、国家各项技术标准,统一采用标准的接口,便于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利于系统的进一步维护、扩展、升级,保证整个网络的成熟稳定。

2.2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优势

1)方便快捷的实现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与切换

根据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可知,在直播机房同总控机房间的音频信号传输,采用的是MADI光纤点对点形式。光纤内可同时实现双向传输64路数字音频信号,再进入总控机房,分配到各直播机房[4]。而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中心节点检测,就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将音频信号方便快捷的进行传输,减少了节目播出过程的设备环节,进行了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和切换,具有一定的安全稳定性。

2)利用远程遥控软件,实现直播机房工作检测、管理

远程遥控软件是用于监视、控制广播播控系统板面的软件,通过网络登陆,利用整体广播播控系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直播调音台控制面板使用的监视,精确的了解到各推子的位置、信号传输状态、面板按钮、指示灯等情况。同时还能监视到节目人员的调音台使用情况,协助进行正确设置,再出现极端情况下,还能通过虚拟界面来保证音频信号的正常传输,更甚至可以通过播控系统进行节目质量监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系统扩展功能的实现

利用该系统的网络接口通讯协议,能够对总控矩阵进行系统扩展功能,如果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高广播总控的外延扩张功能,将制播网整个也纳入总控的监控之中,实现了广播总控监控技术的全网覆盖,成为一个有新的意义的广播总控系统。如下图所示[5]:原不属于总控范围的一些业务纳入总控系统示意图。

图3 新纳入广播总控平台业务示意图

为了配合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运行,还可以在全市各地建立总控监控分站台,实现音频信号间的共享与监控,将各种网络媒体的优势集中实现。同时在录音室建立通讯设备,与总控音频信号共享,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广播的直播间工作。

3 结论

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为广播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了革命性的变革,有利的实现了信号调用、资源共享、监控、调度切换等功能,为广播中心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荣艳玲.广播电台总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70-72.

[2]王宁,王东丽.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3(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