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高校教育成本的原则在核算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有条理、有依据顺利进行。
(1)相关性原则。凡是与高校教育相关的成本才计入,无关的不计入。这里的教育,不单单指教学,其包括高校各个学院的教学及支撑教学的行政工作、与学生日常活动相关的党群职能部门和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直属及附属单位的行政工作。
(2)合法性原则。在对高校财务资料进行甄别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对不合法、合规的财务处理不得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3)分期核算原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以一年为期。进行高校教育核算,主要目是为了做到“算为管用”,其实质是为了学校拨款依据清晰化、学校收费依据合理化,所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同高校预算时间一致,为预算当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
(4)权责发生制原则。经济事项进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依据不在于经济事项金额交付的时间,而在于经济事项义务产生的时间。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流程设计
在我国高校核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倚靠高校的财务数据。依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数据按其是否与高校学生教育有关,将其归类,进入教育成本。在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中,高校支出中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部分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四大部分。但并非整个学校的这四大部分的这些支出都与高校教育有关,要理清哪些部分有必要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必须理清学校的机构设置。现在的高校一般分为以下两个部分:教育机构和管理机构。教育机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院以及和学院类似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一般分为党群职能部门、行政职能部门、直属及附属单位。党群部门主要是纪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仅限于后两者。行政职能部门中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主要是教务处、研究生部、学生工作处、后勤管理处。直属单位与学生相关的,主要是图书馆和与实验研究相关的测试中心等。在明确了学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与学生有关的部门,查看其明细账目,主要关注以上四项支出,并且不同的部门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集。
体育专业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主要从教学理念上整合,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原有知识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当前的教学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则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牵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现代教育技术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操作,老师可以通过选择的案例来促使学生们对案例准确而全面的理解。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专业教学的策略分析
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可以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使得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流程,使得学生能够认同体育教学中的动作分解,然后再由学生进行自我锻炼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最后学生再进行学习的目标反馈评测,即学生对学习到的体育动作进行矫正完成正确的体育动作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时,不断学会解决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技能难题,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准确的体育动作,从而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动作不规范的问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实现策略的出发不同,一种是处于完成任务目标,另外一种则是处于对基础学习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评价上的整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体育动作要领进行教学评价,检验动作的掌握程度以及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虚拟计算机技术来模拟比赛竞技场景来对学生学习的体育动作进行检验,从而形成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根据网络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进行第一时间通报,使得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可以对自己的动作进行及时反馈,然后采取纠正措施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老师在进行评审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的评价进行自动的生成、输出评价的结果。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通常人们以数量指标来衡量某些或某地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之所以把人、财、物等资源的增量作为衡量学校教育发展的尺度,是因为数量指标是硬件,容易测定,也因为数量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给人的感受更直觉、更可观也更急功近利。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数量的增长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它不能直接导致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反映的只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表层,属于“外延式发展”。而质量的提高才是反映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层,属于“内涵式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须转移工作重心、健全工作机制,要把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2]。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没有无数量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数量,数量增长是基础,质量提高是目的,没有数量增长就没有质量的提高,但有了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能提高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
(二)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多,但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指标。例如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内涵式发展则是指学生的身心、个性、能力等内在品格和机能上的质的变化。从学校体育工作过程看,学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均表现为数量,而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则表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或课时的多少、组织群体活动或竞赛的次数多少、参加体育社团或运动队训练的人数多少等都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则表现为影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毕业率、运动成绩高低以及奖牌榜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综合素养的提高、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则直接反映出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所谓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切入点,拓展体育教育范畴和教育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过程。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正确把握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目标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归宿。“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体育教育目标,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在部分高校中存在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偏离国家教育方针,脱离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极端现象。首先,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教育目标偏低且单一,使多数学生失去了体育教育特有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缺乏文化育人和个性培养。第三,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为短期解决问题的形象工程或手段,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和发展对策,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因此,要正确把握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育人和思想、个性、智慧的培育,根据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把握高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定位、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把高校体育回归到教育层面,以育人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挖掘潜能,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品德,磨练意志,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三)加强改革创新,确保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4]。创新是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提升为核心,要大力推动学术创新[5]。因此,高校体育应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行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确保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学校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场所,也是发展和创新文化的园地。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财富的总和,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6]。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教学中重技能传授、轻文化内涵教育现象比较普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范畴和文化内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文化教育,强化文化育人,促进内涵式发展。
近些年我国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更加突出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健全和完善人才人格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做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人文教育达到让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促成维系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它是离不开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以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反映了人文精神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主体内在的精神特征.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主体价值的精神.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封闭式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过分强调机体,强调训练,忽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以肤浅的概念代替体育本身,最终导致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单纯注重人的肢体培养与锻炼,忽视人的灵魂的净化与升华.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体育精神的陶冶几个方面来实现的.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首先,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体育精神表现的是外在求实,人文精神追求是内在的善、美,两者结合体现的是高品位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二,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是体育与人文都十分关注的重点.人文中充满着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蕴含着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是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其三,在人类活动中存在着真理与价值的两大原则,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所反映的正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它所表露出来的原则和准则正是整个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和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从于高校教育的前提下,既表现出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功能,同时高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创新、进取、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高校体育与人文素质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相互融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取向.它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应更新体育思想,树立人文体育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1树立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中推进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只有牢固树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体验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突出“重实践、重情感、重直觉、重自悟”的教育理念.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求塑造现代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相互融合.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
构建创新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就是要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体育教育的资源,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更新教育观念,扣紧素质教育的主题.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体系,配合其他教育共同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优化体育学科结构,使人文教育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其二,根据高校体育的功能,拓展其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从而构建创新型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其三,逐步开设国防军事教育课程、体育史学、奥林匹克学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强化科学健身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体育休闲、体育娱乐等领域,提升高校体育的人文性、趣味性.例如大力推行武术健身、攀岩、少数民族体育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使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吸纳多种体育文化,渗透体育人文精神教育.
2.3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教师的学识水平是关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应先行.自身的人文修养是大师的灵魂,运用优秀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是铺垫.师长一言一行对被教育者的潜移默化影响,远远胜过书本上的说教.首先,高校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提倡无私奉献和责任感,对具有师德高尚楷模的教师要大力宣传.同时要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轮训,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研究,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之盛满知识的水桶,活水长流.其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性、组织性、条理性,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交流之外,在课堂下也要和学生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知识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哪种交流,教师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流时,感情要真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讲套话、大话,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交流反而令学生生厌,因为高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还体现在和学生交流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的贫富、学业上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嫌贫爱富,喜欢活泼的,讨厌木讷的,这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一旦学生从心理上对语文教师有偏见,在课堂上就无法听教师的授课。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语文中,对于古典文学,除了诗歌这一特色题材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渗透着浓厚的中国美学人文特征,学习它们还可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这些作品具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有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论语十则》,还有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既有严肃史笔描绘下的生动形象,像《左传》中的《段于鄢》和《史记》中的《周亚夫传》,也有《搜神记》的怪诞和《聊斋志异》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刻骨铭心的友情,也有大观园女儿《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的浪漫。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人文教育,和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之美。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风,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漠视,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大古典文学作品的分量,让他们在学习审美的同时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文字阅读的审美能力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也由于多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阅读,在今天的社会,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使青少年将阅读的兴趣都转移到看电视剧和视频上去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反作用于阅读兴趣的提高,具体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名著,然后再来看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用对比的方式来体会阅读带来的美感。像学生都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教师可以选一个小说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然后再播放这个片段的电视剧,让学生讨论一下影视剧改变的优劣,如果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好,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一段试试。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提升阅读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和栋梁,也是我国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家都是倡导仁义正直思想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孔子的这些话表明了儒家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类都有一种很宏大的爱的精神。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去尊敬和爱戴别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对自己却非常宽松,这种严人宽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大学生中尤其普遍,他们往往缺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人、爱社会、爱万物的精神。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爱心,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出现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可以避免和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
1.2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中,对道德修养都有着偏激的看法。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有好工作、高收入、买房买车就是真本事,道德水平高低无所谓。因此,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诚信危机,考试作弊、为获得助学金开家庭贫困假证明等事件屡屡发生,在学生中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修养,注重人的德心、德性、德行的培养。《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许多优秀古代读物中,也体现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因此,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人生观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人生的价值、本质、目的、意义和道路等观念的总和。人生观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阶段是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紧张的高中校园生活和父母亲的精心呵护,踏入到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书本和作业,他们开始尝试融入到社会中。与此同时,他们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面对社会上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发生扭曲,这无疑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高校的稳定及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贯提倡务实、重德等思想,这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4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桥梁
许多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挤过高考独木桥而幸运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此时已经没有了人生理想,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大一新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按部就班,保持高中三点一线的作息规律;大二以后不再上早晚自习,一些没有人生理想的男生开始恶补中学时期没有尽兴玩的网络游戏,甚至发展到留级或退学;许多大学生昏昏噩噩来到毕业实习阶段,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在刚进大学时或者之前就应该引起重视。在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树立人生理想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兴趣与自身条件,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愿意为之去付诸行动。
1.5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
当代大学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加上高中生活以学习为中心,人际关系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中遇到的课题。这些大学生在与室友、同学、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困惑,令他们感到难受。当人际关系不协调时,此时大部分大学生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往往都认为是其他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这样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严重得甚至走向极端,伤害他人或自己,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认为,要“致天下之和”,首先应该“和于室人”。同时,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儒家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遇到问题时,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罪他人。大学生们如果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重要的理念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就可以轻松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对策及建议
2.1提升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识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是其精髓,我们后代应该引以为傲。如果把这些传统文化丢弃了,那么我们将会失去民族自信和自尊;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与历代祖宗之间的链条断裂了,进而会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更应该树立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尊。
2.2重视大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高校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把道德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大学校园文化沙龙,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包括:提升气质、能量和能力;端正学习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等等。
1.高校书法教育是美育的范畴美育向来归类于人文教育范畴,它的目标是发展完美的人性,培养人文素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有着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艺术在我国最为普及,她已成了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一门艺术。它等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艺术,是对生活中的美和对客观事物美的高度艺术概括与抽象,同时也是书家内在感情的表达和抒发,具有其广泛的、深刻的审美意义。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对部分书法作品进行美的深入剖析,一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线条和空间结构是美的,二是让学生懂得美在何处,三是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书写创造美的意境等欣赏的基本常识,以便学会分辨出各种美感的类型。这种突出艺术欣赏、鉴赏的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的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分辨力和创造力。
2.高校书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精神
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归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中国书法一向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书写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璀璨文明的历史嬗变过程。我们在追寻历代书家墨迹中,感悟和体会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领略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我校近十年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证明,书法教育具有提高人格修养的巨大潜力。通过书法教育达到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高校书法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的重要方式。
3.高校书法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修养
一是通过书法教学,增加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门类的了解。重点推荐和介绍在中国书法史上,诗、书、画、印的名流文人,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顺,明代的唐寅、文微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金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除诗、书、画、印之外,书法还和音乐、舞蹈、建筑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我校书法教师通过多年积累,总结出适合我校的教学方法,根据年级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史,让书法教学成为有声有色、视野广阔的艺术课堂。二是通过书法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了解。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以其深厚的古代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基础的。她既体现了道家“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思想。在的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书法名家的生平介绍、创作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艺术风格、书法原理的解读,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了解到的传统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
二、高校书法教育改革中实施的具体举措
1.准确定位,自编高校书法教材
普通高校开设书法教学时间短,没有美院或艺术院校在书法教学的经验积淀。在教学条件、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没有材,我样在书法教学上针对生源艺术素质的薄弱环节,自编书法教学的课程,因材施教。书法教材一是要体现书法课程的文化内涵,要突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价值和意义,树立一个写好汉字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理念。二是要增加书法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三是应注重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日常书写规范和一般创作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书法临摹与创作中增强主体和创新意识感。
2.分院系实施多层面化书法教学
一是书法教学按文科、理科、工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工科背景的院系学生,在篆刻技巧方面可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力求将篆刻的技法与数控等刻字艺术有机结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广告专业大类的艺术类学生,侧重加强楷书、篆书的线条等技法训练,对其以后从事的广告专业设计会有所借鉴的作用。二是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的应用。由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普及,书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应一是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二是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用投影仪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观看书法名家的技法教学录像和光盘,增加了艺术直观印象,丰富了视觉,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书法任课老师要不定期安排学生走上社会,有组织有选择访碑游学、实地考察和学习,利用本校书法名师的影响,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3.在书法实践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大学生一对一的辅导机制中国书法最具有人文学科所特有的精神意识品质。前人留下的许多极品精品很难理解,需要通过一对一对话交流牵手形式辅导,以解决对书法作品理解。比如,一时一地的环境因素、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因素,每一幅书法作品的背景等等,都延伸着对广阔的历史和文化时空的理解。书法教师在书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地阐释书法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所在。这就需要从一对一的辅导机制建构入手,把握书法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符合国际国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二者结合十分必要。首先,这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伴随教育日益国际化,高校教育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中占重要位置。而我国的社区教育与国际相比,尚处在起步阶段,与高校教育的结合,能够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突破。其次,二者结合符合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普惠范围的扩大,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建立一个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的终身教育系统显得尤为迫切。高校教育通过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将有助于这个系统的早日建成,持续不断地满足居民终身学习的愿望。再次,二者结合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对于存在于转型期社会中的成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体系,来武装自身理念,适应转型。这种观念体系的建立,大学精神将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于转型期社会。
2.高校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
首先,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优化社区教育质量,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我国的社区配套建设尚不完备,教育设施及资源非常有限。多数社区仅具备少量可用于开展社区教育的场所和设施,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弥补社区在教育资源上的不足。其次,高校拥有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能够协助社区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在制定课程制定、教师管理等方面,高校能够为社区教育走上规范有序的道路保驾护航。再次,高校拥有先进的文化优势,能够保障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于社区文化来说,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对塑造和引领社区精神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有助于规范社区行为。
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居民社区教育的几种形式
1.开放教学硬件设施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形式是面向社区开放操场、运动馆、教室、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教学硬件设施。有些高校还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运动设备和学校特色展馆等面向社区开放,充分发挥了硬件上的优势,弥补地方开展社区教育在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上的不足。
2.输送高校人力资源
向社区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也是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类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志愿者资源两方面。有的高校与社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面向社区输送教师和相应的培训课程,针对社区需求开展生产技能、思想教育、健康保健和文体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培训。在校学生一方面利用专业所学,在社区教育课堂上担任讲师,另一方面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或文体活动。
3.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课程资源
许多高校通过互联网搭建教育学习平台,开设网络媒体课程,弥补了社区教育形式以文娱活动为主的缺陷,扩展了社区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层次。在课程资源方面,一是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社区居民可与在校学生同步学习;二是针对社区教育需求,为居民定制各类课程。
三、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居民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通过高校社区双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与理念尚未普及,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试点实践
加强高校对参与社区教育的价值的认识,与社区建立相互认同、理解、沟通、支持的互动关系是促进二者合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目前,双方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意识仍不够普及。部分高校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对学校发展带来直接收益,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一些社区教育组织者认为,高校教育层次和水平较高,而社区教育的受众层次较低,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的匹配度持怀疑态度。双方的这种观念,可能从根本上阻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和社区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引导,协助高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在部分地区开展高校和社区合作的试点实践,以实际效果推动二者的进一步互认。
2.高校与社区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可进一步承担起沟通角色
仍有许多高校与社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制约了二者的长期合作。目前已开展的合作多是依据上级管理部门的阶段性要求,或高校与社区之间依据个别社区的教育需求开展的短期合作。高校与社区分属两个系统,二者各自封闭独立,如何使二者达成合作有一定难度,第三方的提领和协调十分必要。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可进一步发挥行政权利在协调学校系统和政府基层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力量。作为协调者和中间人,帮助学校和社区打破壁垒。可将高校与社区的合作管理纳入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建立明确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二、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进行综合考量,首先在课程结构上,创业课程既要包括创业理论课程,又要包含创业实践课程,要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其次,在课程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三种典型形式:
1.独立设置(如独立设置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必修或选修课程)
2.渗透设置(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块)
3.微型设置(如开展创业专题讲座、报告等)。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实现三种课程设置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性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创业实践活动是将创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融入企业实际工作中,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因此,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要将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创业理论教学之中,将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实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信息化原则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业教育课程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手段高效解决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三、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创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创业精神培养为导向,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显民办教育特色,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构成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课程体系。
(一)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可参照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成功经验。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创业意识类的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创业意识激发等;创业知识类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战略选择、税务制度、合同与贸易等知识;创业能力课程包含注册公司、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等内容;创业实践操作课程包含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本筹集、创业危机管理等内容。
1.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纳入全校各专业必修课程
西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可参考美国百森商学院模式,将《创业学》、《创业法律基础》、《创业管理》、《成功创业个案研究》等作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此类课程应从大一开设,以便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激发其创业热情,为接下来的创业实践操作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选修课
在必修课基础上增加选修课数量和种类,这类课程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要多开设结合陕西实际、偏重操作性的创业课程,以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创业课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创业学习效果。
3.开设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创业实践课程
(1)开展企业家创业讲座和论坛
西安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到学校作讲座,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创业经验,通过专题讲座和真实案例分析,将创业思路、创业方法、创业精神通过最直接有效沟通方式传授给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
(2)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创业大赛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西安民办高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应用商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活动,通过专家评选打分,推选优秀创业作品,从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
(3)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鼓励教师申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查阅创业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而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深度。
(4)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真实参与创业
西安民办高校应与政府合作,共建创业实践基地,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园中创办企业,从中亲自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快乐,总结经验教训,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课程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