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危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危机论文

篇1

一、经济学危机的表现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也迫使各个国家审视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且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危机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对待经济危机,并且根据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得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消除经济危机,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危机,并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危机而且会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有关经济危机论文范文二:经济危机背景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一、关于世界经济危机下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几种看法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次贷危机迅速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基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纷纷倒闭,全球经济进入严冬。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央出台了4万亿救市的计划,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消费、刺激内需。各地方也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各种刺激内需的方法纷纷出台。然而中国经济问题是否只是单一的内需不足问题,这种内需不足是否只通过简单的刺激就可以解决?关于如何看待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发生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由世界或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是最多的。第二种看法是,在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存在问题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持这种看法。在他看来,由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发展方式中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即使没有这场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第三种看法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难的原因与其说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学界的孙立平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看法,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即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困难;内因则是我国处于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过程,而这个转型却迟迟转不过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如此多的产能,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严冬时期[1]17。我个人基本同意孙立平教授关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论述,但认为,这种内因更是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结构性硬伤造成的畸形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这样一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尽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由美国的经济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更类似于传统经济危机中的问题。故中国目前发展遭遇的困境,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社会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造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以致农村市场需求发育不足的问题。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篇2

在这种经济背景的刺激下,中美两国政治关系也开始出现了新态势。一方面,美国希望中国能不断买进更多美国国债,并在世界经济复苏中扮演更强有力的角色,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逐步好转,美国为此向中国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友好外交行动,以2014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为例,在奥巴马“缺阵”的情况下,米歇尔带着两个女儿和母亲到访中国,与中国的第一夫人展开了颇具魅力的“夫人外交”活动。这不仅传达了美国向中国示好的信号,更体现了中国“大国崛起”策略的成功和中国在美国领导层心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美国对中国崛起有着相当严重的恐惧,美国对中国日益成长的军事力量一直颇具微词,并以多种形式干扰中国外交和内政,如在和对售等问题上,美国无不表现出一种破坏者的姿态,试图以其“霸权”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进行阻挠。

二、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趋势

篇3

二、因子分析

1.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在因子分析前必须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常见的方法是对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利用spss16.0软件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1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统计值为472.668,显著性水平0.000,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选取的指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2.提取公共因子利用spss16.0对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14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出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可以从14个指标中选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提取五个公共因子,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84.686%。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经济含义,需要对数据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2。3.因子得分及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提取公共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而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每个公司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得出每个公司的公共因子得分。可以用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每个公司的总因子得分。总因子得分表达式。根据上式(1),我们可以依据各钢铁企业的五个因子得分计算出总因子得分,结果如下表3。(总因子得分由大到小排列)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36家钢铁企业中绩效排名在前十位的是:大冶特钢、攀钢钢钒、方大特钢、三钢闽光、鲁银投资、新兴铸管、鄂尔多斯、太钢不锈、八一钢铁、酒钢宏兴。而总规模较大的武钢、包钢、马钢等钢铁企业绩效排名不佳。“赚钱机器”宝钢股份排名也落在十名开外。说明大型的钢铁企业并未完全体现其规模效应,而规模较小的钢企凭借其包袱小,管理体制灵活,市场效率更高,取得了不错的公司绩效。

从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来看,大冶特钢、方大特钢、鲁银投资、西宁特钢、鄂尔多斯表现突出。由于盈利能力因子权重较大,所以这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靠前,西宁特钢由于其流动盈利因子得分垫底影响了其总排名。发展能力方面,攀钢钢钒、韶钢松山、大冶特钢、三钢闽光、山东钢铁的得分排名靠前。韶钢松山盈利能力得分与营运能力因子得分很低,影响了总体得分与排名。流动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排名在前五位的钢铁企业是:三钢闽光、鲁银投资、大连金牛、杭钢股份,韶钢松山。三钢闽光凭借着流动盈利能力因子的4.61的超高得分,从而总因子得分取得不错的排名。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攀钢钢钒、久立特材、新兴铸管、宁夏恒力、马钢股份的得分名列前五。攀钢钢钒凭借着发展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两个最高得分,从而取得了总得分第二的佳绩。营运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杭钢股份、广钢股份、莱钢股份、柳钢股份、八一钢铁的排名占优。由于营运能力因子在总因子得分计算中的权重最低,所以盈利能力因子排名在前的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并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篇4

(二)重视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生命源,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资金链的断裂,资金周转的困难。在经济危机预警下,企业财务管理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根本,协调融资、投资的有效性,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益。第一,紧密联系市场环境进行投资分析,合理分配短期融资,切勿以短期融资进行长期投资,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第二,科学、准确的预测企业资金的回收和支付,确保企业收支平衡,确保企业资金流动安全、可靠。第三,规范采购领用、销售等操作流程,避免资金浪费。定期对企业财产进行盘点,将财务管理和财产记录分开以确保企业节能减排的实现,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避免企业陷入资金危机。

(三)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企业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敢做、敢为,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的优势,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中,使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可靠、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注重企业其他人员的财务意识培养,使企业内部能够紧紧团结,与企业财务部门密切配合,使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种财务信息能够及时的、全面的反应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企业应多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合理的利用国家政策、信贷优惠等进行企业融资、投资等活动,确保企业运营的安全性和最大效益的实现。

篇5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的经济寒冬,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也波及到了中国等亚洲国家。众所周知,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次贷危机。而造成危机的根源,除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堆积、美国过于发达的金融创新、倒三角式的金融结构和金融监管不力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美国人长期形成的消费信贷习惯。如众人所知,美国人的生活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来的。长期以来个人信贷模糊并淡化了所有权的概念,形成了如今“危如累卵”的物质生活。

消费信贷是个人或家庭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按照用途划分,消费信贷可以分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贷款等诸多种类。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消费信贷就是将消费昂贵商品的美梦变为即时现实,它成就了我们的大众消费者。

一、美国消费信贷根源的追溯

消费信贷是在技术水平得不到长足发展的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供给不足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影响到消费不足,再生产便无法继续下去,所以各企业便开始刺激没钱的消费即信贷。

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国,是一个人人都遵循储蓄、节约和克己等生活规则的国家。南美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民众的生活愈加拮据,维持正常的生活是可以的,但只要出现失业、疾病等微小的家庭变动,人们便无法支付能力范围之外的费用。唯一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只有借钱。因此典当和赊账成为了当时比较盛行的融资方式,这就是消费信贷的前身。然而随着“镀金时代”的到来,生产者们为了购买土地、扩大生产、开展业务、种植庄稼,越来越依赖于来自正规和非正规的隐蔽放贷网络的信贷业务。

基于以上背景,1904年费城的里特兄弟百货公司请它的记账客户推荐三位熟人,并给予他们在本店享有赊账业务的特权。随后,零售商、商业银行、个人财务公司、融资公司开始大量开展信贷业务。在1915年之后的20年间,放贷机构采取了新策略,以便以积极进取的方式追逐在消费信贷市场上可被获取的利润。他们创新性的分期付款方式,给人们的借贷方式带来了一次革命。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多数百货公司实施了管理改革,其中包括对赊账的集中管理,这使新的业务得以展开。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更多愿意赊账消费的顾客,为了能够加快身份认定的速度、促进交易量的增加,商人们在世纪之交开始向经过评估的赊账顾客发放小金属身份牌———现代信用卡的鼻祖。

与此同时,来自廉价商品分期付款零售商的压力迫使之进行现金交易的商店不得不做出让步。1903年,沃纳梅克百货公司可以分期付款购买钢琴……。到了20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可以任意在他们喜欢的百货商店,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缝纫机、点唱机、橱柜等生活耐用品了。对于分期付款,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一提:美国福特公司分期付款购买汽车。1908年福特公司针对大众市场推出了一款T型车。然而在第一年的投产中,T型车旅行版售价为800美元,这相当于一个一般产业工人几乎半年的收入,而一名白领会计也要花掉一年工资的1/4来购买汽车。汽车在家庭收入中占如此之高的比例,即便低档汽车的高花费也树立了一道明显的障碍,阻止了真正的汽车大众市场的形成。因此,福特公司开始向符合条件的买主提出分期付款,美国的汽车产量在五年之内长了两倍之多。至今,美国通过消费信贷而购买的汽车占汽车总销售量的80%~85%。消费信贷在美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美国消费信贷的现状

完备的信用报告体系是信贷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美国的三大信用报告公司(TransUnion、Experian、Equifax)拥有上亿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各信用机构与银行、商业企业都可以实现即时准确的数据交换。在消费信贷运行的同时更有法律的有力保障。针对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公平授信和稳定美国经济等问题,美国国会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信用管理法律。同时,还制定了失信惩戒机制,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一但失信,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消费信贷业超级发达的美国,信贷产品种类繁多:有旅游贷款、装修贷款、奢侈品贷款、学生贷款,更有个人债务重组贷款等新型贷款。也就是说,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可以在美国一一被满足。而与中国提供信贷的单一机构不同,美国的多个组织都可以提供上述多元化的信贷产品,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财务公司、信用社甚至是非金融机构的商业企业均可以提供上述服务。

三、影响消费者信贷决策的因素

1.预算约束:即平均收入水平。长期来看,消费者的各期消费之和应该等于各期收入之和。而对于每一期而言,未来收入不仅要偿还借款的本金,还要支付利息,剩余的才能用于消费。消费者要把一切支付都计算进去,将剩余作为基础资金来进行信贷决策。

2.未来收入预期增减:在未来消费额稳定的情况下,当未来收入预期高于当其收入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满足当期需求,实行消费信贷;而当未来收入预期低于当期收入时,保守的消费者便不会超支消费。

3.消费习惯:笔者认为,消费习惯是一个人进行消费信贷决策的基础性原因。偏好保守、谨慎型消费者,往往也会偏好储蓄,使当期收入始终大于当期消费;而偏好超前消费的消费者,无论当期收入负于当期消费之差有多大,即使是借款消费也会选择消费。

4.利率水平和还款周期:当期利率水平和消费者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都会影响信贷决策,一旦消费者预期未来利率水平变动幅度过大,往往不会进行信贷消费或使信贷金额尽量达到最小,因为此时的信贷是不划算的。而还款周期的长短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消费周期短的信贷产品进行购买。

四、我国之借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总需求一度下降。生产领域,特别是出口加工业严重受损,而企业为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只能缩小生产规模甚至是裁员。失业率提高、消费锐减是其必然趋势,致使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消费信贷是我国金融事业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我们可以利用消费信贷的发展机遇来刺激内需,这不单是一项应急措施,更是一项有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我国,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只集中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当适当放宽该业务的机构准入标准,让更多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开展此项业务。但要注意对准入机构的评估监管,做到“松而不滥”。积极创新、完善信用报告体系,扩大个人信用数据库,使相关数据信息能够迅速、无阻碍地传递。政府还应加强信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漏洞,使消费信贷业务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

消费信贷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将收入购买力的未来预期增量提前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购买力,同时与即期的购买力汇合,形成更大的消费能力,既拉动了内需又促进生产,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更应该注意消费信贷的信用监管和准入制度,一旦维系此系统的规则被破坏,便会造成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银行债务不断积压,最后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学会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才能使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6

一、煤炭企业成本特点

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采业,劳动对象是地下埋藏的自然形成的煤层,成本构成复杂且变化大,具有以下特点:

(一)煤炭生产中消耗的材料不构成煤炭产品实体,是对产品的形成起促进作用或创造劳动条件作用的辅助材料,如木材、支护用品、大型材料、配件、专用工具等。这一特点使得煤炭生产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可以回收复用和替代,并且材料的回收复用和替代影响煤炭成本的变化。同时,由于消耗的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所以生产中消耗的材料品种和质量不能影响产品质量,不能按质量成本的一般原理去控制煤炭质量成本。

(二)煤炭成本水平受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影响大,如煤层埋藏深浅、煤层厚薄、地质构造变化、涌水量大小等都会对原煤成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受地质条件及构造影响,不同的矿井煤层开采难度、工艺过程都有所不同,采煤方法的选择、工作面布置、设备配备、机械化程度等都影响成本水平。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分析的多样性,以及煤炭成本水平在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的可比性较差。

(三)煤炭成本中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比重大。原煤生产包括掘进、回采、运输、维修、通风、排水等过程,为了避免水、火、片帮、断层、瓦斯、煤尘、冒顶等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一通三防和维修维护等安全生产投入大,致使煤炭成本中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比重大。这就要求在煤炭成本控制中,更要加强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煤炭成本控制效果。

(四)活劳动消耗多,工资成本比重较大。煤炭生产是地下作业,生产环节多,工作地点分散并经常移动,形成多工种、多工序的联合作业,需要劳动力多。同时,因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组织复杂,各种补贴、津贴较高,因而工资费用比重大。

(五)在矿井的整个服务年限内,煤炭成本是规律性变化的。在矿井服务年限内,煤炭成本是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变化的,并且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由于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生产区域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越来越深,这就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的消耗和占用要大于上一个生产过程,仅仅实现对一个生产过程消耗的补偿是不能保持原煤生产在原来规模上进行简单再生产的,必须进行追加投入,增加新的生产要素,这就决定了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更要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更加重视投资方案、技改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控制煤炭成本的合理增长。

二、有效控制成本措施

(一)提高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有了成本控制意识,才能有效控制成本。从大的方面说,一种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常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小的方面说,工程技术人员如果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意识,就可以设计、建造出造价合理、质量合格的工程。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观念,即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成本控制重点前移,以生产技术部门为主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如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以及每月都要计算成本和编制成本报表等工作,形成了生产技术部门只管要钱、花钱,财务部门只管卡钱、管钱的局面。这是对成本控制的误解,也是煤炭企业没能有效控制成本的根本原因。其实,煤炭企业降成本、挖潜力的大头在井下,要着眼于降低成本,应从技术设计开始抓起,把好技术设计关。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制定出系统合理的开拓布局方案,要坚持效益、科学的原则,对每一采区、每一采场组织制定出几种可行方案,多方面进行论证,采取“优中选优”,从中选出在设备、人力、能耗等方面成本最低的设计方案。

(三)建立成本控制机制,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煤炭企业要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机制,要把广大干部职工和方方面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同舟共济,真正抓好成本控制。一是变过去部分单位、少数人员抓成本的作法为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跟踪考核,并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实施全员抓成本控制。二是对煤炭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逐一落实到采、掘、机、运、通各环节,落实到物资采购、煤炭销售、货款回收等生产经营运作全过程,通过经济核算、经营调度等信息沟通,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四)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成本预算法等成本控制方法,对成本控制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且至今还在不同程度地应用。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方法不能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迫切需要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推陈出新,选择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当然,传统和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结合使用。

篇7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一般来说,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高达1-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主要由游离于存款体系以外的专业按揭贷款公司发起,其先天风险被节节攀升的房价所掩盖。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投资银行一方面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另一方面则运用高得惊人的平均3O倍资本杠杆。杠杆的顺周期效应使风险在市场景气时被忽视,而在市场向下时却被放大。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减缓危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有效识别新业务带来的新型风险、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弱、应对压力状态的测试与预案准备不足、忽视表外风险的管理等。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对衍生产品估值过度依赖于模型本身的假设,依此进行定价的产品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往往会产生估值不确定性。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评级机构对金融工具评级仅依赖历史数据、压力测试不足、对金融工具评级缺乏主动性、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导致其不能有效揭示基础资产风险,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六是政府监管缺位:其一,对不同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部分监管领域出现空白,使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二,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可以实现对全部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和预警,使美国政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不过,大多数损失应该是账面损失,需计提坏账准备,因而需要防范因为账面损失带来的挤提等信心不足情况的发生。二是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下降、国内需求萎缩,对中国向外出口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08年1—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已经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同比只增长了9.9%,美国市场出口占比也下降了0.2%。如果美国经济及欧洲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这一不利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会使中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三是资金层面的影响,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供应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可能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而这种影响对中国来说不完全是不利的,到目前为止,海外资金仍有流人中国获取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利差的动机,部分资金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流出,缓解了资金流人的压力,进而缓解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这是有利的一面。另外,资金如果因为某个特发事件而集中流出,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因而需要在政策上防患于未然,避免这种连锁性的冲击。四是心理冲击连锁反应。美国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破产和重组虽然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延伸性危机,但是它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美国房价下跌、资产价格缩水等不利的影响。美国各大投行的破产使人们产生了全球金融陷入危机的错觉,不仅引发抛售资产的风潮,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暴跌的联动效应,还使国内包括海外投资于我国的很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这不仅造成金融市场的萧条,还使实体经济受到不利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商业银行风险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直接损失

在这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的直接损失来自于持有的次级按揭贷款资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家银行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二是商业银行QDH产品收益出现下跌,外币资产期望收益率下降;三是部分银行因持有雷曼兄弟相关债券有一定损失,并导致银行股大跌。但是由于持有相关次债的银行投资规模不大,经营国际业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银监会的严格监管下,提高了房贷首付,增提了减值拨备,迅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比较轻微。

(二)金融危机导致的住房信贷风险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调整期,住房价格下行的压力很大,并且,房地产业未能进入国家2009年2月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其发展趋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同时,参照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国内房贷市场面临如下几种风险。

1.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者拖延或拒绝按合同还款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以下几种原因使目前国内房贷违约风险有加剧的趋势。一是中国在2008年上半年的加息趋势在下半年急转而下,正式进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的降息周期。然而,虽然利率有所下降,但是房价下行的压力仍然不小,不排除在房价进一步下跌时,住房信贷出现更多断供的情况。二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征信系统建设比较落后。三是中国房价评估方法仍比较混乱。对借款者(尤其是炒房者)而言,有时房产估值的结果比首付本身更为重要。因此,缺乏权威的房产评估结果给银行的房贷决策造成很大困难。四是中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程度很低。目前,房贷业务表现出的“高收益、低风险”特征使商业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并不强,而收益水平相对于股市缺乏竞争力也使资产证券化产品遭受投资者冷遇。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积累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2.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资金成本增加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这会增大银行提前偿付的风险,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产生巨大损失。并且当前国家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各说纷纭,房地产业的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便是一个明证。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目前对于房贷及相关房地产信贷需要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势。

(三)金融危机导致的出I=l企业贷款风险

受资金紧缩的影响,美国及欧洲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钢铁、汽车、机器制造等传统对银行融资依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都遇到了贷款难、贷款条件更苛刻的情况。美国企业贷款和企业债的发行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2%下降至3%,并且还在进一步降低。这种影响持续下去必然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2009年上半年的欧美经济在衰退的泥潭中挣扎。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受到财富缩水效应的影响,美国消费需求已明显收缩。另外,周边国家韩国和印度货币2009年以来汇率大幅下跌,我国对外出口受到不利影响更大。

在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外贸型企业会遇到经营上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也需要关注放贷出口企业的经营情况,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态,同时也了解国家对于相关行业企业的振兴政策,从而确保自身贷款的安全。

三、金融危机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

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也随之产生。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需要加紧回收高债务杠杆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贷款,其次需要恢复对健康的工商企业贷款。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全球普遍现象,国内房价近年涨幅过大,存在调整要求,导致银行风险累积。银监会和各商业银行宜采取措施,加大开发商贷款监管力度。只有合理房价基础上形成的供需两旺房地产市场,才能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又无泡沫,不危害金融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所谓内部评级系统,是指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和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相应信用风险的大小。从发达国家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的分配基础;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等。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扩大风险评价和分析的范围、对个体风险和组合风险都要做到连续监控和准确度量,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队伍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的专业人员,商业银行需要长期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人才,设法保持其稳定性,防止人才流失。对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及时更新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从而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培育良好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一家银行内部经多年实践形成的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以及在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中国商业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前,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环境,建立起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让银行全体员工以伦理道德、银行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保证收益增长与风险控制相统一、银行员工对风险与收益标准认识上的统一以及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风险控制者在涉及主观判断时,才会以风险管理为最高准则,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机构创造利润的内部驱动也越来越强烈,但是追求利润不能忽视风险。此外,在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时期,金融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金融机构在努力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

(五)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无法否认资产证券化对于风险分散的积极作用,要看到此类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了风险对冲、分散化的工具和手段。但并没有最终消灭风险,只是改变了风险的配置结构,从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看,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又回到银行。因此,盲目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不合适的。如果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建立类似美国住房贷款式的二级市场,一旦发生偿付危机将会造成比次贷危机更加危险的局面,这是需要认真防范的。

(六)客户由倚重大中型企业客户向大中型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并重转变

篇8

国际经济危机快速地席卷全球,美国华尔街五大公司顷刻之间崩盘,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代表美国工业的汽车巨头也岌岌可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让中国企业深感冬天的寒意,也让中国经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裁员、减薪、民工潮回流……面对危机,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采取哪些适宜的策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以下为本人的一些浅见。

一、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石油市场需求预期大幅下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危机的准备,上上下下一起“过冬”,做到善于危中求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二、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本人建议企业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

四、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五、重视内部竞聘,加强继任管理与岗位轮换

选拔从来都是决定企业人才管理效率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从开始就没有选出合适的人才,那么我们只能花很大的成本去培养他,只能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他。若是我们从开始就前瞻性地选择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则后续的培养成本与管理成本势必就会降低。

经济危机为很多企业在外部人才招聘方面创造了供给条件,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暂时放弃了外部招聘的计划,更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本人认为如果企业对后市的判断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将目光主要放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人才熟悉企业情况,所以进入新工作的过渡期很短。由于人才大多期望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成长,所以重视内部选拔有助于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开展广泛的内部竞聘,才能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潜力,构建出富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

六、“蓄势待发”加强培训工作

蓄势待发是指先聚集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并不是出击的好机会,而他们选择了“蓄势”——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员工胜任水平的培训项目和领导力开发项目构成了这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某些制造型企业每周只开工四天,另外的一天则为员工安排了技能培训,该企业规定员工在培训后接受公司统一考试,未能通过考试的员工,下年度则失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此项举措将持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目前发现部分高科技、房地产、能源、金融企业选择了领导力开发相关的项目,这些企业与大学等培训机构签约对他们的高管以及后备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综观这些企业的做法都是在为明天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七、调整薪酬策略,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人的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瘦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根据2/8原理,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降低的薪酬支出)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篇9

思想支配行动,人们一定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受其思想的驱动。在客观的困难环境面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战胜困难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帮助企业较快走出困境。

首先,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引导,通过层层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职工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立足岗位、勇于拼搏,为企业增产增效、降支降耗努力工作,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理性上正确认识“企业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企业的主人公在企业困难时怎么办”等问题,教育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心和帮助企业,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寓于企业发展之中,由此引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其次,树立职工的感恩意识。

通过开展感恩郑煤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等,宣传这些年职工生活的变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企业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依托,以促使他们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再次,坚持用集体主义精神武装职工头脑,及时将企业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感人事迹通过矿工报、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融入节能增效的队伍。将市场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在迎战困难每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员工,以鼓舞大家战胜困难的斗志。

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当企业发展面临困难时,党员干部就是广大职工的主心骨,困难面前,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应体现的更深刻,更具体。企业中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认真做好职工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需在应对企业困难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尽心尽职,敢于承担责任,牢固树立与职工同甘共苦的思想,继续发扬与职工一起艰苦奋斗的作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应对企业困难工作中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只停留在夸夸其谈上,更要带领职工视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结合企业制定的应对措施迎难而上,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摆脱困境献计献策。力争做到危险面前有党员,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时刻有党员。只有这样,广大职工才会跟随党员干部的步伐,团结在他们的周围,为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发挥合力作用。

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

篇10

1.1.1根据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情况建立分类管理制度①对精简富余人员、待分配人员等实行集中管理。②对经考核不能胜任岗位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违反劳动纪律人员等,要按转岗或入职要求进行针对性技能培训,做好转岗或入职工作。③对伤病人员要按规定提供相应服务、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并按规定做好返岗、转岗培训及退休、退职或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工作。④对其他不在岗人员,要以加强劳动合同梳理与管理为主,逐步按规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⑤积极鼓励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员面向社会,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自主择业就业。

1.1.2做好培训工作要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培训纳入各单位整体培训计划,特别是对富余分流人员可分批选拔安排到各培训中心或技校分专业进行集中培训,做好转岗再就业准备。

1.1.3加强就业指导①全面了解和掌握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基本情况,并对其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进行考评。②结合员工专业特长和各单位岗位需求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针对性培训,指导员工重新上岗就业。

1.2畅通安置和分流渠道,促进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的有序退出,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所面临的的问题,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对员工的状态要保持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对员工的情绪给予关心,以减少员工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要做好员工关系管理。要关心弱势群体,对家庭无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人员,以及低保和困难家庭人员应优先安置,应保证其生活收入。

1.2.1内部推荐就业。对专业相近、需求量大的岗位和工种,或专业相差较远但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较快且愿意转岗的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1.2.2自主择业。鼓励员工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向社会其他企业应聘,实现自主择业。提供适当支持,帮助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自谋职业。

1.2.3内部退养。对已进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工龄已满30年、重新上岗有困难的,可实行内部退养,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1.2.4解除劳动合同。对自愿离开企业辞职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各级组织两次安排工作岗位、拒绝上岗的人员,依法依规解除劳动合同。采取收缩性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劳资纠纷的处理工作。企业通过裁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程序,做好员工离职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用工纠纷而引发劳动诉讼。

2制定关键人才保留计划实行发展性人力资源策略

经济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发展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企业在困境中不仅要保证自己能够走出困境,还要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在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不能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的情况下,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加强企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愈加重要。

2.1通过沟通提升士气,提升员工忠诚度领导层可以采取举措改善员工忠诚度、营造良好氛围,避免主动流失率。关注高绩效员工、展现领导层的热情和承诺度;通过开放、诚恳的沟通,理解员工对于减薪的承受度、激励经理层改善和优化人员管理,确保现有员工能够胜任新的角色,重点关注核心员工的保留和传承,并关注提升士气和降低不安全感。

2.2重新思考和定义企业的关键人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够快速学习,具备前瞻性和洞察力、扎实的专业能力、全面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人才,是具备战略执行能力、战略性计划能力、洞察力与判断力、处理冲突的能力、热情与信念、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人才。关键人才掌握着企业发展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而且替代成本非常高,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是公司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和创始者。高绩效员工、具备关键能力的高潜力员工,是真正帮助企业顺利渡过困难期的员工,在经济好转时,他们也将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动力。能否有效地保留他们,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能否实现,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3提高员工满意度,保留关键人才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以此认真思考制定发展战略,也要明白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就要改善沟通消除员工焦虑和降低离职倾向,还要运用领导力保留人才,也可以通过岗位轮换、半脱产学习、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这既提高了员工工作能力,也为企业储备了人才,还实现了员工的自我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根据企业的业务和战略,对关键人才有清晰的界定标准,并且时刻留意关键人才库的人员进出变化。让关键人才有机会从事重大的有影响力的工作。这对保留关键员工的意义在于,企业提供想要的机会,从而保持成就感;要根据关键人才的意愿和能力,为他们设定适合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