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与手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优势和机会分析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广泛搜索信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时间都很宝贵,都希望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好时间。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他们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会兼职、挂职锻炼、学生社团等平台锻炼自己。对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完全坐在课桌前读书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他们渴望知识,也渴望能力。他们的成才愿望很强,希望及早地接触社会。因为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积极去进行各种尝试。他们感觉到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时间也异常宝贵。因而,在公交车上、在等车的时间、在饭后的空闲、在课间、在睡前,这些时间节点都能成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这是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一大优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对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习惯。随着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网络平台也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网游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主力军。他们依赖手机,很乐于去尝试和体验手机上的新鲜玩意。根据调查显示,手机不在身边心里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的比例高达到71%,觉得手机阅读能够获知各种新潮事物的比例也是高达79%。手机阅读的高度便捷性,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阅读完全有可能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改变传统纸媒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且扩宽阅读方式的场域,使得阅读能拥有更多形式选择。调查显示,愿意使用手机阅读而非传统纸媒阅读的比例占到52%。
(二)劣势和威胁分析
手机阅读的劣势在于阅读的内容上依然受到限制,受制于手机阅读服务的供应商。这样不管在线阅读还是下载后的离线阅读,接受信息相对而言较为被动。以杂志为例,能够在手机上阅读的内容受制于该杂志是否上传到手机客户端,而且实效性也不强,往往比纸媒慢上几期。手机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层次的思考。根据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选择娱乐内容的占54%,选择获取知识的占27%,选择其他内容的总共占19%。可见现在大学生手机阅读更多是浅阅读,消费的是快餐文化。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异化作用不能不提。波兹曼早在电视诞生之际就提出了“娱乐至死”的理论,手机阅读也完全适用这一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手机形成了依赖,而且以娱乐为主的依赖,加上各种从手机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缺乏把关人的审核,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利的。在对各种手机阅读内容的吸收过程中,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对日益严肃的话题也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并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如今网络段子的大行其道,网络语言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屌丝文化逐渐蔓延,原因就是如此。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受挫能力差,容易选择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各种娱乐化的手机阅读内容,服务商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几乎是不会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手机阅读当前面临的问题。
三、媒介素养培养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要求
(一)理想状态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根据郭庆光的观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三个层次,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侧重的是主动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媒介和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要求的是大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到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能够自主的选择手机阅读的内容,能够利用手机快速的找到想获取的讯息,并且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甄别出有效信息,然后能够进行再一次有效的传播,传播正能量。
(二)现实状态
以“冰桶挑战”传播为例。“冰桶挑战”是由国外开始风靡的旨在关注“渐冻人”这一疾病的公益活动,要么接受冰桶淋身的挑战,要么为公益捐款。现在这一活动在国内也非常火爆,不论新老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增加这一活动问题,试图调查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中的能否主动利用媒介。对问题“你是如何了解到冰桶挑战的内容?”选择在手机上网看新闻了解的占72%,主动在手机上搜索的占18%,其他途径的10%。对问题“你如何看待‘冰桶挑战’这一活动”选择公益活动有意义的占42%,选择“挺好玩的”占37%,选择“作秀,不关心”的占9%,选择“其他”的占12%。对问题“你会转发活动视频或者新闻内容吗?”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对问题“你会转发渐冻人的相关消息吗?”选择是的占37%,选择否的占63%。从对问题的回答来看,大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的了解冰桶挑战的内容,主动去搜索更多相关信息的行为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还不够到位。例如随着冰桶挑战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加入,被指作秀的声讨不绝于耳,过度娱乐的批评也频频出现,而大学生对此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没有看到应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公益活动的宗旨、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等等,而仅仅是围观看热闹,更愿意转发认为好玩的比赛,而不是传播关注“渐冻人”的信息。可见,当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情况,不管是从使用现状,理解信息,还是利用媒介方面,都离媒介素养的要求较远。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
(一)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新媒体,形成手机阅读的良好氛围
当前手机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手机技术发展的结果。智能手机作为今天的新媒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校方应该顺应趋势,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学生工作部门对此事态度也应该是因势利导。宣传部门还应该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也要主动接触媒体新技术,进而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并不难,可能很多时候中老年教师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限于口头说教的窘境。
(二)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图书馆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氛围营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大都推出了电子书免费下载服务,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宣传力度,就广西财经学院情况看,知道使用图书馆电子书下载服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高年级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比较熟悉。因而图书馆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了解这一服务。二是提供电子书的内容和数量,当前高校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书更多的是专业类书籍,而学生当下的手机阅读更偏向于娱乐化的内容,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选择质量较高的寓教于乐的书籍,先培养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兴趣,吸引学生逐步适应,进而对图书馆专业书籍进行手机阅读。
1.大学生与网络
因特网在校园生活中无所不在,并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交方式。近7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利用因特网查资料的时间要超过上图书馆。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资讯丰富全面,便于检索。超过85%的同学都表示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助网络,写的时候方便修改,打印出来清晰明了,老师评阅方便。
在人际交往上,网络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延及生活领域,不少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使人们有可能得以再铸生命的尊严。聊天室、BBS、电子邮件也好,琳琅满目的网页也好,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剂的角色。
同时,在上网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受网页上的广告和强制弹出播放的广告影响,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收获。如QQ上弹出的各类新闻,不经意间会让我们了解关于时政、体育、娱乐、等实况信息。网上有几个地方是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注意的。第一,校内和QQ空间里的新鲜事、留言。这里常常会包括一些和日常生活、专业有关的资料图片,还有一些新闻和好的广告、帖子。第二,一些游戏里的植入式广告,像QQ农场、QQ炫舞……这些广告都与游戏内容相结合,通过游戏奖励,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广告的信息。另外网上购物逐渐在大学校园风行,像淘宝网、当当网每天邮寄到学校的物品在学校门口可堆成小山。这种购物习惯的变化正是由于大学生与网络的“长期相处”引起的。
2.大学生与手机
手机是大学生接触第二多的媒介。大学生作为对新媒体传播手段有较强接受能力的社会群体,手机所表现出的互动、分众、及时、便捷等新鲜特性对大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其实现在手机正向掌上电脑发展,成为网络的第二终端。用手机上QQ、农场、浏览网页、玩游戏、看小说视频,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很常见。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频率较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平均每日都会或多或少接触或使用手机上网。但从其手机上网的日均时长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黏性不大。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手机媒体形式就是手机QQ。手机QQ将传统互联网QQ聊天软件搬到手机上,实现了随时随地免费聊天,同时还引入了语音视频、拍照、传文件等功能,使大学生边聊边玩的多媒体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一些3G、WAP门户网站通过提供一系列全面免费使用的、多功能客户端软件,以及丰富的网站资源也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手机网民的接触兴趣。另外,不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这部分大学生对手机报、手机飞信的接触频率则比较高。
经常使用搜索下载的大学生手机网民也有一定规模数量,另外,大学生还比较热衷于参与个性化、创造性的手机网络应用,通过手机上网更新自己的博客。
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行动,但对于大学生手机网民来说,手机上网不仅限于娱乐功能,在获取各类资讯、获得生活帮助等方面也能发挥一些作用,其中有过半数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时会经常关注时政信息,有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还会经常点看生活、体育、社会资讯。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大学生普遍将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视为手机互联网最为重要的两项传播功能,另外,手机互联网在帮助学习知识、传承文化、倡导思想理念、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一些大学生的初步认同。
但手机上网速度较慢,手机互联网内容不够丰富,且上网费用较高等几项因素也被大学生视为当前比较突出的手机上网问题。由此也反映出,手机上网的经济成本是影响手机互联网普及与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大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实现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比较薄弱。大学生参与手机互联网发表观点的欲望与需求不够强烈。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任度还是比较理性的,并具有一定的戒备意识的。
3.大学生与其他媒体
其实除了网络和手机,大学生还有和其他的媒体有一些接触的。
由于英语等级考试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收音机。所以还没买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在午休和晚上睡前听一些音乐类、故事类、新闻类的节目。
再如校园广播,走在校园里,大多数人都会听。大学生比较喜欢广播媒介,并且收听时间一般较长,有着稳定的收听习惯。
虽然大学生对于网络接触率最高,但通过网络的广告传播的效果在这个群体中却受到了限制。相比较其他媒体广告而言,大学生对待网络广告的态度普遍倾向于消极。而他们对待广播广告的态度却倾向宽容和积极。同时广播是个人化媒介,在高校中拥有稳定的收听人群。若在校园广播里植入广告,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应该很高,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活动拉一些赞助。这是一个受众针对性很强,花费很低的广告方式,就是覆盖面比较小。
大学生收听广播的目的依次为“休闲娱乐”、“了解国内外新闻”、“了解各类知识、增长见闻”、“消磨时间”、“获取生活信息”。 从收听时段来看,有几个时间段特别值得关注,早上7:00~9:00、中午11:00~13:00(21.1%),这两个时段拥有较高的收听率。,从下午13: 00开始收听率逐渐下降,至16:30~17:30区间跌入最低谷(4.8%)。随后开始上升,至18:30~20:30区间基本接近早上和中午黄金时段收听率,为18.3%。22:00~24:00则达到全天收听率最高峰。 这和大学生的作息时间有关。
2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在梳理了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多种途径,对我国部分高校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归纳:
(1)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文科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一成不变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的在下面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姿态甚至语音语调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学生往往就是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玩手机的在玩手机,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文科课程在大学里面被学生称为是最枯燥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当然有部分课程会采取“模拟演练”、“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2)实习实践教学方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我国高校都会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实习不单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高校的实习却与毕业相联系,作为必修课,但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实习往往是应付流程,收不到好的效果。毕业论文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科论文的选题往往是老师指派,围绕理论谈理论,缺乏创新。
(3)课外实践方面
文科课程内容相对于理工科内容来说容易理解,文科生只需要提前预习就可以轻松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文科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这也给文科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的文科生都有课外兼职,比如做家教、做礼仪、做销售等等,却都是已赚钱为目的,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并无多大关联,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做那种报酬少但却真正可以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诚信程度近年来备受质疑。惠济贫困学子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步履艰难让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鲜见一斑。2007年8月,扬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17%,违约金额高达112万,工行总部停止与扬州市6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协议。大学生诚信缺失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一个严峻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指其经济失信行为,还包括在生活、学习中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过错的行为。高校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做到“明礼诚信”,但触目所及的诚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在高校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且,作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作弊人数不断增加,形成特殊的小群体;二是出现了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有组织、有分工、全程服务;三是作弊者的心态变得比较坦然,“麻木不仁”,孕育出畸形的作弊亚文化;四是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作弊工具现代化,运用手机、隐形耳麦等先进通讯工具传递答案等。
2、学术抄袭。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采取“浆糊加剪刀”、“鼠标加键盘”的方法,拼凑出来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出现很多雷同的论文,毫无创新性。论文写作本来是训练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方法,巩固所学课程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此种“创作”法使其意义尽失。
(二)经济活动方面诚信缺失
1、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将其“遗忘”得干干净净。2007年8月8日,福建省教育厅首次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涉及福建省16所高校共121人。大学生的贷款积极,还款拖沓,将一个非常好的惠济万千学子的工程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影响了学弟学妹的助学贷款。
2、恶意欠费。部分大学生向父母要了学费不交,用来买电脑、谈恋爱、旅游、炒股、甚至赌博,能拖就拖,能欠就欠,使学校苦不堪言。手机等欠费后长期不交,更有甚者在手机卡尚存几元钱时拨打一个长时间的长途电话,然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恶意逃欠;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
(三)求职就业的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的“注水”。一般来说,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在一些招聘会上甚至出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届有数位学生会主席的荒诞事情。
2、轻诺寡信,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四)与人交往诚信缺失
1、人际关系虚假。主要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不真诚,势利眼。处处吹牛,夸大个人的能力;时时承诺,而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
2、恋爱态度不严肃。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感情的把握缺乏正确的态度,缺少责任,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恋爱不成,轻生、伤害对方。
3、网络欺骗。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工具之一的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交往时人们行为的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撒谎、诈骗、赌博等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特性,在网上信口开河虚假信息,发送电脑病毒,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带来了许多危害。从个人角度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大学生成才;从他人角度来讲,损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透析
(一)传统诚信观念作用范围与当代社会特点脱节
在我国,传统农耕生活千百年的延续,导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在熟人和亲属之间做人做事能够做到合情合理,诚实守信,不欺诈。但现在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人流、物流快速交汇和流通,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传统的诚信观面对转型中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社会运行经济利益至上
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对社会反映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道德现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难以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负面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与社会主流道德的背离现象。
(四)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但当前的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没有发掘出更好的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队伍乏力也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五)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认为别人都这样,我也这样无所谓了。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时的外在表现。
(六)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力、轻品德”的现象,家长对孩子的功课抓得很紧,却很少顾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此外,对中国家庭来说,宠爱是在教育子女上的一个通病。有的长辈怕后代吃亏,平时言传身教的,是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占便宜、如何去弄虚作假、如何沽名钓誉……。因此导致其子女个性特别强,自私自利。这不能不说是失信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有其相应的根源,对这些原因的深度透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效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诚信在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守诚信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更是大学生的言行准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扬城6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被叫停[EB/OL].省略/news/2007-08/07/content_887204.htm,2007-08-07.
2、晁霞.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12).
3、福建公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学生名单[EB/OL].省略/10026/10032/2007/8/9/10396893.shtml,2007-11-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2-02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江苏大学瞄准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成功地开办了“江苏大学菁英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在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学员,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时代精英。在举办过程中,菁英学校为学员提供必要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学制为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以及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毕业时,每位学员必需提交毕业论文1份,并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平时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均合格者,即颁发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证书。目前,已有上千名优秀生受过培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教师应提高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5]。这样,教师在大学生中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效果。教师可通过建立QQ群、博客、飞信、微博的方式及时地与大学生保持沟通,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相关研究综述
自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之始,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就一直在进行着,这些调查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倾向、网龄、上网频率、上网时间、上网动机等方面,典型的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在皮尤基金会赞助的“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中,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应用问题,研究者借助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的方法调查了美国27所高校的2954名大学生,并于2002年了《互联网进入大学:大学生如何使用今天的信息技术生活在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与普通的美国公众相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早期采纳者,①而且是互联网的深度使用者;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仍处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的地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1]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于2004年发起了“大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年度调查,[2]至2010年时该组织已连续了七份研究报告:2004至2010年间,美国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含台式机和笔记本)拥有率一直很高(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没有这些设备),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占到近85%),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高速互联网(占到98%);有六成多的大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手持设备;大学生群体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PPT、电子表格、在线图书馆资源、课程管理系统(CMS)、②即时通讯(IM)、社会网络(SNS)、维基(Wiki)、网络购物、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大学生在网页制作和视音频制作方面的应用有限(占三成左右)。另外,大学生正在从“看他人到网上的内容”转变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及“和他人交换内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逐年增加,其中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的时间投入。
2006年,澳大利亚学者对2120名澳大利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网络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台式电脑拥有率为89.5%,笔记本电脑拥有率为63.2%,手机拥有率为96.4%,有72.9%的学生在使用宽带接入;有63.6%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活动是下载音乐;博客文化在这些大一新生中相当流行;有23.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会网络(例如MySpace),但很少使用Wiki。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如何将互联网从大学生的“生活技术”转变为“学习技术”,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对网络行为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实证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4]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即“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调查和总结、分析大一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网络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和手机应用行为。在问卷具体内容的编制方面,本研究部分参考了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年度调查问卷和澳大利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着重选择了一些关键类目,便于开展中、美、澳对应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四所高校的2010级学生,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省属重点高校2所。调查时间为2011年4~5月(即大一学年下学期),采用了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手工输入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772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男生50.9%,女生49.1%。
(2)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为30%;理工科为49.5%;医学为20.5%。
(3)生源地:有15.1%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32.8%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24.7%的学生来自县城,27.4%的学生来自农村。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
本次调查显示,有81.8%的大一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高校大学生98.6%的拥有率[5]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99.4%的拥有率[6])。其中有58%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83.8%的拥有率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63.2%的拥有率);③有98.8%的大一学生有电子邮件,学生常用的电子邮箱为QQ邮箱(89.7%);92%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上网,84.5%的大一学生在校内可以上无线网,35.6%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免费使用校内数字化资源;④大一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99.3%(高于澳大利亚2006年96.4%的对应数据[7]),其中有56.7%的大一学生拥有普通手机,有42.6%的学生有智能手机,97.3%的手机开通了上网功能(远远高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62.7%的对应数据[8])。
大学生通常的上网地点为学校宿舍(77.5%),还有很多同学选择用手机不限地点上网(60.5%)。另外,学校机房(47.4%)和学校图书馆/自习室(31.2%)也是大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有23.1%的大学生会去网吧(与2011年全国青少年网民27.9%的比率相近)。[9]
(二)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娱乐性是目前吸引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六)网络学习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美国高校的对应数据为9.3%左右)(还有3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66.6%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网络资源;有62.4%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互联网上的名校公开课;另外,大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手写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81.5%),其他还有打印(39.6%)、电子邮件(39.2%)和网络教学平台(25%)。
(七)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学生的态度比较保守
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77.8%),其他分别为,开阔视野(75.1%)、提供了学习辅导材料(73.1%)、给学习带来了方便(60.4%)、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47.1%)、增加了和同学交流的机会(37.8%),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24.1%)。关于手机对大学学习的作用方面,1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及非常有帮助,有23%认为没什么帮助,有11%表示说不清。
随着大学生拥有的各类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信息技术也会干扰课堂学习的效果。有77.5%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带笔记本电脑(或其他能上网的设备)到教室,其中有36.9%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活动,但仍有23.3%的同学在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有32%的大学生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发信息,有9%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从事一些和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
(九)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和娱乐
(十)大学生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1)在信息技术的拥有方面:仍有近18.2%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电脑,有8%的大学生在宿舍不能上网,有15.5%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使用无线网络。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语境有着不同的解释,简言之,语境就是语篇所处的环境。克莱姆士以韩礼德的语境理论为基础把语境划分为五种:语言语境、情景语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外部环境。韩礼德又把情景语境看作一个由三个变项组成的概念框架,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话语范围指正在发生的事,即言语活动所牵涉的范围,包括政治、科技、日常生活等。话语方式指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口头、书面相交叉的方式,如口中念的书面语和印刷品中的口头语。话语基调指语言交际者的地位、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话语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用词和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的特征,话语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用语言的正式程度和技术性而话语方式区分了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写,是一种交际行为,即通过文字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活动。书面表达就是书面体语篇,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写的能力的具体体现,即利用书面形式进行语言交际。
书面表达对语境具有依赖性,与语境密不可分。由于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不同,交际场合不同,语篇意义由语言形式体现的量要求不同,所以对语境的依赖就更加的明显。
英语的书面表达都会提供一些情景材料给学生,例如特定的话题、对象、事件等,也就是说已把情景语境展示给学生,需要学生在提笔之前综合利用三个变项确定所要写的语篇的风格、体裁、用词甚至语法特征等。
一、情景语境的内涵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采用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以2012年专业八级写作真题为例探讨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二、情景语境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作用
1.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2.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 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3.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
话语方式即语式,是指交际中语体所使用的方式或渠道,是语言在情景中的组织方式及功能。语式最基本的概念是口语和书面的区别。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就是考查学生使用英语书面的形式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进行评论。此外,语式还指写说者所选用的语言。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注重考生对手机使用情况这一话题的客观评论。因此在使用词汇时应尽量少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使用的词汇也往往是常用词汇。句子结构多使用主动语态,以及较短、较简单的句子,但意思表达应尽量准确。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平时多进行书面表达练习,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另一方面,在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时,应根据话语方式,使用多样化的词汇避免词汇单一。例如在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Writing表达关于“手机”这一词汇时就可以使用cell phone, mobile phone, handset进行替换。同时应尽量使用精确性词汇使语言准确,避免语言概括化。
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韩礼德的情境语境理论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变项,从文体、词汇、句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技教育的发展愈发重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当下,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主体,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大众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现有体制下的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特别是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创新培养机制还存在较多漏洞,如部分高校忽视本科教育的发展,在师资、科研、实习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过度偏重硕士生教育,实行分制分管的管理模式,降低了本科生整体质量,最终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要,顺应高等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调整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体制,切实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注重教学上的适度衔接和融合,着力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制。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
(一)科研能力的内涵
所谓科研能力是指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1]。任何一项工作,即使是最简单的日常行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包括拥有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应具备的特殊能力。笔者认为,科研能力是集观察、记忆、想象、实践等一般能力在内同时又囊括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科学归纳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等特殊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反映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综合国力提升的基本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教学活动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自2007年起开始在部分高校顺利实施并不断推进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在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和更多的创新实践的机会,逐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2]。
当然,重视和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意味着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显著的科研成就,而是力图使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创新思维,逐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1.学习氛围欠佳。
当前的大学教育仍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的直接目的便是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疲于应付各类考试,对知识的理解难以透彻,独立思考和消化知识的时间更是极度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创造性难以得到开发。
一方面,尽管大学拥有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部分学生在摆脱中学高压束缚后往往变成“脱缰的野马”,沉溺于“五光十色”的大学生活当中,学习兴趣与动力大大降低。大学课堂中迟到、早退、睡觉、聊天、玩手机等违反基本课堂纪律的行为屡见不鲜,同时部分高校老师对于学生此类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的课堂环境下教学氛围、质量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仍然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
2.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科研活动的认识和定位模糊不清,有待进一步明确,具体表现有:其一,缺乏基本的科研意识,将科研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开展实践活动、撰写研究论文,同时又缺乏浓厚的科研兴趣,对诸如“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科研项目的实际参与率低;其二,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团队精神,科研热情不高,能力不强,而又懈于自我“充电”,对导师依赖性强。
(二)本说体制衔接存在缺陷
1.学习氛围欠佳。
一般而言,本硕教学作为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均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与专业特色,本硕衔接体现出本硕教学的连贯性。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硕体制衔接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本科生教学与硕士生教学在专业课程方面缺乏阶梯性,且教学内容并无太大差异,学生探索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基础自然难以打牢;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仅仅停留于理论讲学,缺乏足够的实践调研,学生对知识的强化不到位;最后,“课程短、作业少、应试简单”是在课业设置方面反映出来的又一欠妥之处,学生往往因为作业少、考试简单而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一旦学生自觉性差,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外界监督,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差强人意,这将令课程教学显得毫无意义。
2.导师制遭遇诸多阻碍。
其一,由于学校是一个集教学与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特殊团体,且目前我国高校中部分导师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基础上同时担任了社会行政职务,由于忙于政务,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往往采取“重知识灌输,轻方法传授”的教学模式,追求课堂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培养硕士生独立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3]。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绝不仅仅依赖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领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两者的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才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其二,导师与学生角色定位畸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培养和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不少学生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以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科研活动。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导师的“临时工”而已,从事琐碎、无关紧要的杂事,而所谓的科研课题研究只不过是“老板”布置的任务而已。殊不知,正是从科研活动的点滴参与中逐步积累经验、掌握技巧,科研能力才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是,相当部分导师同样抱有类似的心理,视学生为自己从事科研活动的服务人员,因而他们在工作中所从事的往往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低学术含量的课题工作。可以想象,在这种畸形的师生关系中,利益已经成为捆绑彼此的枷锁,学生只能在大量的繁琐低级的重复工作中既耗费精力又虚度年华,科研创新能力谈何提高?
四、“本硕一体”角色定位
在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处于两种相互独立的体系中。首先,由于本科阶段强调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理论教学但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和科研锻炼,因而学生的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在硕士生阶段注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往往是本科生所欠缺的。其次,由于硕士生阶段实行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应试教学的局限性,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即使在他们向来擅长的理论知识学习方面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不少学生在面临从本科生——硕士生的角色转换时往往陷入一个比较迷茫、不知所措的局面。结合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际,我们提出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硕一体”型培养模式。
“本硕一体”顾名思义,即是本科生教育与硕士生教育相互联系、充分互动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针对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的“尖子生”成立类似于北大“元培学院”、浙大“竺可桢学院”性质的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推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路径。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基础上可提前适应硕士生教育,学习部分硕士生阶段专业理论知识。在科研实践方面,由导师牵头,本科生与硕士生参与,共同从事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不断加强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沟通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工作,传授经验与技巧,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与传统“满堂灌、填鸭式”型教学模式相比,“本硕一体”型培养模式侧重于阶梯式综合素质训练,即在本科阶段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硕士生阶段强调科研实践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不断加强本硕生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形成本科生与硕士生的“双向互动”。
五、“本硕一体”培养对策
为保障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序进行,高校应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建立针对本科生与硕士生科研活动的学术竞争、导师选聘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和激励制度,营造学术自由、宽容的创新文化环境,使师生能远离浮躁名利,专心沉潜于科学研究工作[4]。
(一)本硕一体化培养方案
通过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选拔策略,择优录取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的本科生作为“精英式教育”的培养对象,单独编班,重点培养。
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前期学生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及通识课程;中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个性课程为主,后期开始科研训练和专题研究,并完成科研论文,为本硕衔接打好基础。在奖惩考核制度上,以普通奖学金为基础增设科研奖学金,奖励那些考核达标且在科研学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考核不达标者取消重点班学习资格。
(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
1.精选教学内容,避免形式化作风。
严守教材关,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注重教学形式改革,避免课堂氛围过于单调,通过诸如现场情景模拟、团队合作、多媒体互动等各种形式的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2.调整课程设置。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科学调整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搭配比例,在重点学科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师资力量的竞争力。同时在适当增加基础学科比重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合理分配理、工、文跨学科课程设置,保证各类学生都能接受不同种类的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
1.重视启发教育。
立足于传统教学,弱化理论知识灌输,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给予学生充足的消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维的引导者,通过介绍部分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关注和讨论学科中具有争议性和不确定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拓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2.重视导师指导。
大学导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提高修养。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研技巧与操作经验,解其不惑、答其所问,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导师不仅为学生剖析疑难,而且指示学生修养之法,学生受导师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与学问俱进。
(四)创建“本硕一体”科研团队
1.本硕合作,组建科研团队。
鼓励本硕生在组建合作团队的基础上,对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外,协助导师开展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三方的团队合作大大提高科研工作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实现本、硕生的优势互补,为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提供便利的条件。
2.建立兴趣小组。
创建“本硕一体”的科研兴趣小组,由校方提供必备场地、器材设备及书籍资料。组织成员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学术沙龙,交流心得体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
(五)完善培养考核体系
传统考核体系通常以文化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致使学生片面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而可通过在考核过程中加入科研创新成果、实践评价学分等一系列元素完善考核体系,例如但凡参加校级科研、创新、实践类比赛并获奖即可增加一个素质学分,市级比赛两个学分,省级、国家级比赛则以此类推;也可根据高校具体实际将指标量化,提高其可操作性。
六、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核心。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源头和知识转化的重要基地,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三重功能,在创新型国家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赖于科研意识、创新思维、科研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高校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尤其是激励机制,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科研导向,保障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实现创新性教育的互动,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出可切实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意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构想[J].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41.
[2]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2729.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1情景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Malinowski(马林诺斯基)于1923年提出了语境(context)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还根据言语交际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情景语境就是话语产生当时紧邻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并认为任何话语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相应的情境语境。当代著名语言学家N.A.K.Halliday(韩礼德)发展了Malinowski对情景语境的描述,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情景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variables)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是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他指出情景语境对语篇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
2话语范围有助于文体选定,使写作围绕中心展开
话语范围即语场是指言语活动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语场用于揭示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看法的意义表达。话语范围是第一语境要素,人的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内进行。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部分给在美国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所做的调查报告的语境下,谈论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测试者所提供的话题是每位考生都很熟悉的有关手机的话题。考生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从话语范围来看,此文应围绕Baron教授的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考生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观点(即主题):赞同或者反对Baron教授有关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考生通过语场选定了文体之后,能迅速找到切入口,使表达符合写作要求。同时,语场对写作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影响了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作为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特定的话场范围内,围绕特定的中心展开,使写作服务主题,着力写作内容的挖掘和表达。
3话语基调有助于词汇选择,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话语基调即语旨,它体现了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体现了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扮演的角色。话语基调作为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之一,在研究语境、语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旨关系到写的对象,体现了作者怎样向读者解释他的所见所闻。在词汇层面,话语基调可以在词汇形式的选择上得到体现,如呼语词的选择、情态词、直接引语、委婉语、俚语的使用等。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有关大学生对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话题,考生的任务就是要劝化读者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一方面应关注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考生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直接表现为彼此之间对人称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考生在表达自己关于手机通话和手机短信的观点时,立场要坚定,多使用第一人称I和We。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应关注语言形式的选择,如情态和归一度的选择,陈述、祈使、疑问等句式的选择,以及对话形式如独白、对话的选择。2012年专业八级Writing是典型的议论文,根据话语基调,在语态和语气方面,全篇应采用主动语态、陈述语气来劝化读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在词汇使用方面,考生应使用一些常用词,少使用大词或一些抽象的词汇。在句子长短方面,议论文作为一种正式问题,句子应长短结合,多采用长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话语基调,教学生在注意词的字面含义同时,应注意词的得体性,即所用语言是否适合于所用的场合,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4话语方式有助于信息传递,使语言表达舒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