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通过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然后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和进行百分比计算统计。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方式的现状和弊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针对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也许有的小组是采用挨个统计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小组是采用互相沟通然后统一计数的方法,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表格,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并且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三)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的同时,学习反思与总结,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这对解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弄不明白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尤其是条件和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理不顺解题思路,进而解题思路特别混乱,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数学认知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问题本身实质性的理解。例如,在应用题“一箱货物,先拿出168件,又拿出剩下的2/3,这时箱里剩下的正好是货物总数的1/7,这箱货物共有多少件”的解答中,学生特别容易弄混总量和部分的关系,从而解题思路容易混乱,对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一团糟,从而导致解题思路混乱。而题目并不是特别难,只要整理好解题思路,能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解对此题答案是294件。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抓好基础问题
(一)系统地分析问题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学生压力大,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的繁重。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的同时,把握好数学的教学顺序,将教学结构设计最佳化,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观察和课堂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做出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复习目标计划。
(二)抓好基础问题数学基础问题在于四个方面,即概念、逻辑思维、方程的推导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是概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容易将内容和关系混淆的现状,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例如,判断两个圆柱体积关系,就是要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否相等,而且还要比较圆柱体的高,且其关键是比较底面积和高的最终乘积大小。二是要培养和拓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复习中,对于同一个题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并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答方法进行比较,了解教学方法的各种效果。三是方程式推导过程。比如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比较繁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进行合作讨论,自己进行推导。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本质内涵,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而是不管题型怎么变化,学生都能够理顺逻辑关系,能够顺利得解答题目。四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公式、应用题、计算题、方程式、尤其是应用题,方程式的综合利用,学生容易糊涂,这些学习弊端源起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方法论,督促学生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与先把和加在一起再同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四年级《鞋的设计》一课,先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各种不同功能的鞋的草图,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 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如教五年级《各种各样的房屋》一课,让学生来写生校园内极普通堆柴房,屋前堆放许多木头,如完全写实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梁漱溟先生认为古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古代生活重心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养成了理性的思维模式,而理智不足;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承袭”古人的意味。但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理智的学科,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后期高等理智学科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要抓好理智教育。[1]
一、何谓理智与理性
生物的进化,与其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依靠自身本能就足够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方法的运用者;本能不足够使其生活下去,就得依赖于后天的学习,这种生活便是理智的生活;当人类在理智生活的进程中,他在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存需求后, 便会产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便有了理性。因此,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心思作用的。理智和理性为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2]
二、理性教育与理智教育之别
1.小学语文教育:理性教育之起点
人之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是依本能而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本能已不足以使其生活,于是小孩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学习。所以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起点。而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便是沟通与记录,因此语文教育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真善美的积累,而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理性”。此外,在入学之前,父母们已经向小孩灌输“是非善恶”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然是关于理性教育的一门学科。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知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生活的倚仗,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教会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才试图让学生“明理”。种种语文课外读物为了就是让学生长出理性: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3]
在思维模式上,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以人具有记忆性和社会性为基点,利用记忆的天性,让学生记住书本内容,而让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其在生活中理解他在课本里记忆的真善美。
2.小学数学教育:理智教育之起点
小学数学却完全不同于语文教育,它的教育是单刀直入式,而无生活的铺垫,因其离小学生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一门学科。 它要求学生一开始死记数字,硬背乘法口诀表。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竖”这个符号就是1,学生也无法理解,这在生活上无原形,因此这门学科一开始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学科。它所教会学生的是不带情感因素的一些客观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国度限制,帮助学生为了生活而生活,让其不致与缺乏基本的客观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淘汰。与之相反,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的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智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4]
三、小学数学教育误区:理性式授课方式
“读书明理”,光明“理性”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智”。“理智”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很多老师在作为理智教育起点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采用记忆与背诵式的方法教学,认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便是记忆,在认识数字后,便进行加减运算教育,在加减教育阶段还可以运用生活道具来形象化数学教育;但到了乘除,老师们便比较难使其形象化了,大部分老师采用乘法口诀表方式进行乘法教育,然后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除法教育。一环都没理解透,下一环又铺面而来。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教育后,面对混合运算、应用题、几何等内容时显得无可奈何,“实在太难”。[5]
“理性”式的教学方式,虽一时能让具有记忆能力强的特点的小学生们获得好成绩,但是却把其“理智”的思维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教育。数学只是基础,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后期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教育必须建立在理智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把好“理智教育”这一关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育。[6]
如何走出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1.理性的描述现象,理智地阐述原理
既然小学数学需要抽象能力,而小学生又不擅长抽象只擅长于接受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以贴近生活实例的方法描述现象,然后从中归纳数学原理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门理智的、需要抽象能力的课程,最忌讳“纸上谈兵”。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还是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理解数学的原理。
“理智”教育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理智”教育的入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理智之门开启,是每个数学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李志红.全球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
[3]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程教法.2002(07)
二十年来,郑志江无论担任哪科教学,都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用亲切平等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大胆尝试现代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工作中,所任学科,学生成绩逐年提高。他率先尝试教学改革,推行“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指导三年级学生吴爱霞等五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吴爱霞获一等奖,其余学生获二等奖,2005年7月他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优秀辅导奖。2005年9月他获普安县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征文活动指导二等奖。2010年3月指导学生撰写的作文李灵芝《人生的选择》、杨瑾《艰辛的快乐》、张怡《快乐与感恩》、郑诗红《童年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以上五篇作文被贵州民族报刊登;本人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国家级大赛中荣获国家级辅导“金”奖,并同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作文教研明星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12月指导学生郑诗撰写的作文《山上的致富经》、《国家强盛》、刘贤梅《今天的祖国》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第四届作文大赛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本人获优秀辅导奖。2011年12月指导学生郑凤《大自然的声音》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本人同时也在“艺义丰”杯第三届《当代教育》贵州省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佳作奖。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出硕果。学高为师,要让学生掌握“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任现职来,郑志江注重知识更新,认真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熟悉教学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爱好特长,全面发展。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2002年8月普通话经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成绩80.4分,确认为二级乙等水平。2009年12月27日参加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第十一期培训,2010年8月21日参加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财经学院高校财务教研承办的全省中小学财务人员培训班,经考试成绩合格。
勤于笔耕,教改教研论文颇丰。郑志江200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2年1、2期合刊上刊登;2003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华教育论坛》杂志2003年1、2期合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和2012年撰写的《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课改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好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做法》四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学苑新报》报刊上刊登;2012年撰写的《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教育教学论文在《贵州民族报》报刊上刊登,并分别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浅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指导朗读课文》等教育教学论文在《中国教育科学》杂志第9期上刊登,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69-1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课堂教学中的一道应用题出发,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这道题目所提出的解法探讨当前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并据此力求寻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思路,以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思维,响应“双基”到“四基”的教学要求的改变。
一、课堂教学情境
师:现在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这道题目,请大家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道题目。
(黑板板书给出如下应用题:已知鹅有4只,是鸭的只数的1/3,问鸭有多少只?)
生1:老师,我是这么想的,如果鹅有1只,那么我能算出来鸭有3只;如果鹅有2只,那么能算出来鸭有6只;如果鹅有3只,鸭就有9只;如果鹅有4只的话,算出来鸭就有12只。所以我能得出鸭有12只。
师:很好,你的答案是12,那么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凭什么鹅1只鸭3只,鹅2只鸭6只呢?
生2:老师,因为鹅有1只的时候,只有鸭3只才符合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1/3。我们可以用笔代表鸭,用橡皮代表鹅。
(继而生2在讲台上向同学们精彩地展示了他的思考,同学们一致认可他的讲解,认为答案就是12只。)
生3:老师,我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思路。我是反着来的。因为既然我们能算鹅分别有1、2、3、4只的时候鸭的只数,我们也可以算鸭有1、2、3、4只的时候鹅的只数。如果鸭有1只,不好取1/3;如果鸭有2只,也不好取1/3;如果鸭有3只,鹅有1只;……;如果鸭有11只,也不好取1/3;如果鸭有12只,刚好鹅的只数是4只。所以我得出答案也是12只。
……
二、思维特征探讨
1.直观感性。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首先想到一些比较直观的方法而且能很快接受,比较容易透彻理解。例如生1、生3所代表的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想到假设、举例这样一一枚举、一一呈现的方式来解决题目。
这恰恰反映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直观感性的特征。他们往往习惯用最简单明了、生活化的方式呈现他们接触到的知识。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首先并不是不进行理性的推理、判断,而是靠整体表象来进行判断。
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固然有利于学生对一道题目乃至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但是,长期靠这种整体表象思维对数学进行认识理解和学习,不免肤浅、片面,因此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逐步抽象概括,否则会使学生对具体形象产生依赖,阻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经验对照。在上述课堂案例中,我们有趣地发现有学生直接用笔和橡皮,甚至是男生和女生来代表题目中的鹅和鸭,而且班上学生都能够很快理解、接受、领会。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一现象恰恰反映了小学生这样一个数学思维――经验对照。他们理解起题目中的事物及其数量关系往往比较抽象,取而代之的是用生活中甚至直接用手头具有的学具来直观呈现我们在题目中接触到的事物。
3.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在学生普遍理解一些直观的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列出式子来解决题目,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渐渐深入,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方法。这些都反映出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殊时期,其思维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兼容性。
三、数学思维培养
1.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结合上文总结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感性特征,因此在培养、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时候,就一定要从学生普遍能接受的感性认识入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
一、研究背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钱学森世纪之问把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到教育界和公众视界之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外语教育领域兴起于1990年代以后,而我国外语界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自2008年以来,以文秋芳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来说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批判性思维在英语学科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笔者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为主题,并包含“英语”在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从2001―2012年,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共83篇,其中核心期刊52篇,优秀硕士论文2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统计情况来看,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
1.研究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纵观12年间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期间也曾出现反复,但研究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近四年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入了活跃的发展期,研究成果急剧增长,自2009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59篇,超过了2009年之前文献数量的总和。
以上现象说明,由于英语学科人文性学科的定位逐渐受到重视,我国英语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的研究者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2.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主要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主
在83篇文献中,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76.25%,而以其他为研究对象的占25%,没有针对某类对象研究的占10%。表明在高等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受到更多的重视。
3.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要是对阅读、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研究
83篇文章中有关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占大多数,尤以对阅读技能的研究比重最大,超过75%。而综合语言技能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则占少数,仅有2篇。
三、对研究结果的思考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过去12年间,国内有关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依然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研究对象集中且分布的领域不平衡
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而较少针对中学生,尤其对于初中生、小学生的研究几乎无人关注。然而,中小学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所在,大多数中小学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在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应该更具有效性。
2.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层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虽然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但必然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此外,在研究内容的广度方面,要突破当今英语学科重语言的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状,扩大研究领域,有效促进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
四、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国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更早的阶段才有意义。中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语法及语音意识,这将有益于他们在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顺利前进。
2.研究内容的全面化
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哑巴英语”、只注重应试、重语言的工具性的现状呼吁外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外语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英语学科的人文性,除语言技能的其他技能应更广泛地被应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中,这样才能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17-02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阅读训练,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中,同学们还可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科学有效的训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揠苗助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位可笑的古人以他的失败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如禾苗的成长一样也是急不得的。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目前的阅读水平以及心理规律,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循序渐进,才能终有所成。
康康上小学二年级了,他爸爸决定让他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对书的喜爱。于是,父子俩拟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头一个半月里,父子俩每天一起阅读彩图儿童故事书,目的是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并且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由康康自己读彩图故事书,读完后爸爸请他讲一讲读了什么,有些什么词或句子特别有意思等等;然后,康康开始坚持自己读不带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学期下来,康康读了好几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提高了。无疑,康康的爸爸很好地运用了"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成功训练。
"循序渐进"的原理如何运用到指导孩子的阅读实践中去呢?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先扶后放;先易后难;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先精读后略读;多多益善。下面分别作一些阐述。
先扶后放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老师、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小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老师、家长则应当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地放手。
先易后难 小学生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啃他们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材料,由易到难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不超过总数的5%.在体裁上,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琅琅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
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 有时家长抱怨孩子读书没有耐心,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了。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面忘了前面,始终一团乱麻。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使读完"大部头",也不免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大部头"中的某些章节。
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小学生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更重要。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否则容易导致小学生一味追求高速度而影响理解与知识掌握。
多多益善 王芷君在班里可是个"小名人",她虽然才上小学四年级,可是不论谈"白雪公主"、"海的女儿"、还是说"恐龙"、"始祖鸟"、"神舟飞船",都是头头是道,知识竞赛的前几名准有她。同学们都说王芷君可神了。王芷君的妈妈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王芷君的课外书看得多着呢?"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家长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小学生视野,锻炼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能力的好书。如果对孩子看"闲书"的举动一味地管、卡、压,那无异于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抑制孩子阅读能力地增长。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训练。只要是思想健康、文句通顺的材料,就可以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喜好广泛地阅读。读得多了,孩子的头脑不断受新鲜事物刺激,不断自觉联想、思考,对知识的感悟性就会一步步提高,智力发展就能得到促进。
、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位作用;引导;兴趣;意识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思想教育的工具”。随着基础教育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以及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的强化等问题。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小学教学不仅是使学生长知识,同时也是使用权学生长智慧。所以小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必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基本素质,以及个性素质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一、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驻重要的的,但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决定数学这门科学地位的是它的知识,思想与方法的总和。只的树立学好数学的思想,才能教书育人。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学习能训练人的思维方法,完善人的个性品格。数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它以数学知识内蕴的思想方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建立、完善和变革;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一言以蔽之,就是数学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应该倍加重视数学育人的作用。
二、教学由繁变简的引导,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
教师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由繁变简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欲渴的状态,也是教师为教学创设了最佳的教学环节。同时,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机会,教师必须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创造一定条件与学生多向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哲理。
其次, 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从而来巩固对其的认识。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具有声、光、形综合表现力强的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一课时,首先以动态的画面引入,请学生猜测正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当学生猜测会不会与底有关时,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图形的变化,还要注意数据的变化。随着观察,学生发现底变大时,面积也会变大,底变小时,面积也会变小。从而证实了猜测的正确。当有的学生提出了是否与长宽有关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这样既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乐观精神。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数学教师的德育意识
小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所以小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努力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分析教材,处理教材,阐述教学内容。钻研当代的基础教育理论,探求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活动特征,以不断提高教学与教育水平。
数学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端庄的教态、工整的板书、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严谨而活跃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在优美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