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规范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规范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规范论文

篇1

1前言

《住宅建筑规范》于2005年11月30日,于2006年3月1日实施。《住宅建筑规范》(以下简称住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都是国家现行技术标准,但对于住宅的防火设计内容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特别是关于住宅的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的具体规定差异较大,给建筑设计和消防设计审核工作带来了分歧,甚至造成了混乱的局面。

2《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的不同之处

2.1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规》2.0.1条规定明确了住宅建筑的定义为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包含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高规》没有规定住宅的具体概念,只有明确商住楼和综合楼的概念,根据《高规》3.0.1条规定,商住楼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消防设计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

2.2建筑层数

《住规》9.1.6条规定,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计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一层计算。《高规》没有明确建筑层数的确定方法,建筑层数是一个自然层的概念。建筑层数是建筑物消防设计的重要参数,建筑层数的不同可能决定建筑物的分类差别,从而决定建筑物的消防设计要求也不同。

2.3消防车道

《住规》9.8.1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高规》4.3.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住规》规定的可沿高层住宅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和《高规》规定的应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的要求明显冲突。

2.4消防电梯

《住规》9.8.3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应设置消防电梯。《高规》6.3.1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12层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住规》规定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决定参数只是建筑层数,而《高规》规定建筑物消防电梯的设置条件,不仅考虑建筑物的层数,而且考虑了建筑物的形式。

2.5疏散宽度

《住规》5.2.1规定: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2m;5.2.3规定: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m。《建规》5.3.13规定: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可不小于1m。《高规》6.1.9规定:居住建筑走道净宽单面布房不小于1.2m,双面布房不小于1.3m;6.2.9规定:居住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为1.1m。《住规》对走道和楼梯疏散宽度的规定比较统一、简单明了,而《建规》、《高规》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要求。

2.6安全疏散

《住规》9.5.1规定:10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0层及10层以上但不超过18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高规》6.1.1规定: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符合条件的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住规》关于安全疏散的规定只是考虑了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和建筑层数两个因素,而《高规》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

2.7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

《住规》9.6.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规》7.6.1规定: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除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住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层数,《高规》规定住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依据参数是建筑高度,两者规定在具体工程要求上容易产生分歧。例如住宅建筑为34层,层高为3m,建筑高度为102m,按《住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则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又如一住宅,35层,层高2.8m,高度98m,按《住规》规定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高规》规定不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住规》9.7.2规定:35层及35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高规》9.4.1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均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两个技术标准的不同规定,住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要求的差异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的分歧一样出现。

2.9消防供电

《住规》9.7.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高规》9.1.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显而易见,《高规》对住宅建筑消防用电的要求高于《住规》的相应规定。

3建议

3.1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

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相比,具有单元面积小、人员少、火灾荷载小、火灾危险性小、火灾损失小、火灾社会影响不大的特点,住宅建筑的消防设计要求明显低于公共建筑,不管住宅建筑是否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处于同一建筑物内,都有必要把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区分开来,以体现建筑防火设计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原则。

《建规》和《高规》也应明确住宅建筑的概念,保持概念的统一。由于住宅建筑和其他功能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当住宅与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不论是高层还是多层建筑,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之间都应采用不开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住宅部分完全封堵,且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

3.2确定建筑层数

建筑高度是直接影响到火灾时建筑内人员疏散的难易程度、外部救援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可能导致财产损失的大小的直接参数。但住宅建筑每个防火分区面积都不大,而且有较好的防火分隔,火灾蔓延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危害性较小,从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矛盾出发,住宅建筑以层数作为衡量高度的指标。《住规》关于住宅建筑层数的规定,很好地结合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住宅消防设计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其他防火设计规范可参照执行。

3.3按具体情况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消防车容易靠近建筑物、顺利开展外部消防扑救和人员搭救为基准要求。住宅建筑一般建筑宽度不大,火灾危险性较小,消防车道的设置要求可以低于公共建筑。但在建筑物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的条件下,要求沿建筑物一个长边或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只布置一户住宅或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有通道连通,则可沿建筑物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住宅建筑沿宽度方向布置的多户住宅之间没有通道连通,则至少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3.4消防电梯的设置

消防电梯是火灾情况下供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之用。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主要考虑消防队员的体能条件和徒步登高能力,确保消防队员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火灾扑灭工作,因此建筑高度是建筑物设置消防电梯的主要依据。住宅火灾,不论是塔式住宅还是其他形式的住宅,特点大致相同,都具有可燃物少、难于蔓延的特点,住宅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不考虑建筑的形式。建筑层数是衡量住宅建筑高度的参数,消防电梯的设置可以建筑层数作为依据参数。

3.5疏散宽度的确定

疏散宽度与疏散人数和百人宽度指标成正比。从现行的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来看,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百人宽度指标是一致的,在特定的建筑物中,疏散人数是一定的,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疏散宽度也应一致。可能考虑火灾时疏散楼梯的安全性比疏散楼梯的高,现行消防规范规定疏散走道的最小疏散宽度比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一般要大一些。住宅建筑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应经实际计算确定,疏散宽度的决定因素是疏散人数,与房间的布置形式没有直接关系。针对住宅建筑一般具有人员少、人员对疏散线路熟悉和疏散走道不长的特点,建议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最小疏散宽度都为1.1m。

3.6安全出口的数量

安全出口的数量,取决于疏散人数、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住宅建筑的人数一般不多,按标准设置的安全出口一般能满足疏散宽度的要求。也就是说,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取决于疏散距离和建筑高度。《高规》规定的单元之间通过屋顶连通和相邻单元通过阳台或廊连通的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屋顶空间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往往无法实现连通功能。

《住规》根据建筑层数和疏散距离(或建筑面积)的不同,硬性规定了住宅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作者认为是可取的。

3.7消防设施的设置

建筑火灾扑救的难易程度与建筑高度有直接关系,《高规》和《住规》关于消防设施设置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另了这一点。不同的是,《高规》在住宅建筑的有关规定中,把建筑层数作为衡量建筑高度的参数。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两个参数在一般情况下大致相对应,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所差异。考虑高层住宅建筑与多层住宅建筑的划分以建筑层数为依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分类也以建筑层数为依据,为统一起见,建议在消防设施的设置规定中引入衡量建筑高度的建筑层数这一参数,以避免分歧。

3.8消防供电的要求

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和一类高层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不同,住宅火灾一般具有火灾荷载小、蔓延难、损失少的特点,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高层住宅建筑的消防供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要求即可。

4结束语

对于《建规》、《高规》和《住规》关于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有关规定,相关规范管理组应尽快沟通协调,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统一明确,以消除住宅建筑消防设计的分歧和争执。

参考文献:

篇2

1、高层民用建筑内部的陈设和装修材料大多是可燃或易燃物品;高层工业建筑使用和储存的易燃、可燃物更多火灾负荷很大建筑内的

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道、垃圾道等各种竖向管井,就象一座座高耸的煤囱,加上高楼受气压和风速的影响,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猛烈、蔓延迅速。而且建筑物高、楼层、垂直疏散题离远,需要疏散的时间长、人员集中,疏散设施又少、人员疏散困难,容易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加之楼层高、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对扑救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高层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比一般建筑大得多。搞好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应是建筑消防管理的重点。

2.高层建筑消防功能与其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是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必须搞好其防火设计,并做到同步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如果在建筑设计、施工阶段,各项消防技术措施得不到贯彻和落实,等到工程竣工后,才发现存在有不安全因素,不符合防火要求,为时晚矣。即使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则已影响工程的投产和使用,而且在资金、材料等方面都将造成巨大浪费,有的甚至无可挽回,将会贻患无穷。因此,对高层的建筑消防管理,必须严格控制这几个环节,才会有管理的主动权。

2、高层建筑消防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我们还看到,在高层建筑消防管理方面,各地已经走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也提出了许多尚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目前主要有:

1、建筑设计消防管理方法落后、控制能力不强,致使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消防责任不明。一些设计人员凭经验设计,依*消份;部门把关的依赖思想,发现了不少不合格的施工图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难以落实。

2、消防安全意识薄弱,一些建设单位对消防设备、设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往往为增加使用面积,压缩投资而擅自降抵消防安全标准,裁减消防建设项目。

3、一些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能力,只是为了赚钱而从事消防工程的施工不能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对现代消防设备的性能缺乏足够了解,缺乏实际施工、安装的经验,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4、消防设备、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簿弱,有的不设专业岗位人员,由兼职人员管理,甚至不经过岗位技术培训的人员也顶岗,未建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度,有的虽建立了制度也不能严格执行,对消防系统技术功能不熟悉,更不能正确处理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和维修,甚至不懂技术而误操作。

5、随意改变高层建筑使用性质和功能,采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进行室内装修,在施工中破坏建筑内部的防火、防烟分隔、安全疏散和原有消防设施、设备的现象屡见不鲜。

6、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层建筑一家所有多家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多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消防管理机制,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无人问津,消防安全管理成了死角或流于形式。

7、高层建筑消防管理法规、消防工程技术法规目前尚不健全、不配套。

3、高层建筑消防管理问题的对策

1、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严把“三关”。

高层建筑存在的隐患,是设计不合理、不完善,施工不符合要求,验收不严格带来的。把好三关,是消除隐患,预防火灾最基础的工作。

(1)设计的防火审核关。在实施审核中以法律为后盾,贯彻技术规范。一是加强消防技术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二是积极、灵活地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设计院、室成立防火审核机构,明确防火负责人。

(2)施工检查关。施工单位是否有消防安装许可证,是否有安装经验及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按图施工,消防隐蔽工程是否能满足要求等情况,只有在施工期间进行检查,才不致于完工后因既成事实或隐蔽无法看到而造成隐患。

(3)施工验收关。消防验收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出消防监督力量和依法监督的水平,而且关系到消防工程的质量的高层建筑的安全度。为此一是把握技术关,消防验收必须有工程设计的技术负责人参加,由他们对各项专业的消防设备、设施技术负责、共同参与质量评价;二是应制定一系列的验收标准,进行定性、定量地评价高层建筑消防工程的质量。

2、实行技术培训,强化高层建筑消防工程管理。

高层建筑消防工程的通过验收并交付用户投人运行后,重点是要加强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选派的岗位值班人员要经过技术培训,经消防监督部门考核,发给岗位工作证以后,方可值班顶岗,培训工作可以由消防监督部门组织生产厂家或安装调试进行,并对系统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3、进一步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有的义务,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度,尤其是多家经营、使用的高层建筑,要成立有出租单位牵头,租用单位参加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租用单位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消防安全,集中管理大楼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定期召开会议,按时进行防火检查,制定严格地消防管理制度,楼内各处、科、室要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4、普及高层建筑消防常识,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全民对高层建筑的消防意识,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人人自觉遵守消防规定,关心和支持消防工作,才能把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做好。

研究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探索如何实施和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管理,我们已迈出一大步。在不少方面、不少环节上有待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

五、参考文献

[1]陈方正.高层建筑如何营造平安[J].浙江消防,2000,(12).

[2]严娟.多业态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初探[J].消防月刊,2000,(09).

[3]马庆涛.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之我见[J].山东消防,1999,(03).

[4]胡晓文.我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J].时代消防,1995,(11).

[5]赵基兴.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经验介绍二则[J].中国给水排水,1994,(03).

篇3

2高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商业建筑须采用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但在开发过程中,为满足大客流量及开阔的视野,在高层商业建筑中往往设计出宽大的敞开楼梯,用于客流通道。一般的开发商采用防火卷帘封闭对大型敞开楼梯间进行设计,同时又设计了符合规范要求的数量和形式的疏散楼梯。此种设计方式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它明显的违背了人们在火灾情况下的实际疏散的一个趋向。按防火规范要求,地上层与地下层不宜共用楼梯间,容易在人员疏散时进入地下层,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通过实践观察,以上问题往往在设计及防火审核中被相关负责设计和审核人员所忽视,这些问题虽然细微,但一定要注意,因为高层建筑设计是为人们更好的居住建设的,一定要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3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

3.1高层建筑的主体设计要点

有特点的高层设计,能展现一个城市的容貌和发展状况,外地客人通过高层建筑的建筑风格感受城市人文风貌,所以设计师为高层建筑选择合理的造型和设计风格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不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建筑结构,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建筑稳固性,受结构的限制、使用功能的约束、符合人们的居住要求,一般的高层建筑风格都是比较规则的,很少太多变化的。一般城市中很多这样的结构式高层建筑,尽管是通过一些外部装修,给人明快的感受,但却失去了一些设计师、建筑师的创造性和风格化。高层建筑的塔楼是主体部分,它的样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城市轮廓线是一个城市的形态,那么在城市防火规范组织中,起最大影响力的就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要在尺度上进行统一协调,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在对高层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实地考察调研,不能光凭想象画图纸,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等问题,在以上尺度设计中都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协调。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调整建筑物的体量,保持高层建筑自身特征,人们通过尺度把握使高层建筑融合到人们生活中。

3.3充分发挥空间作用

高层建筑占地面积一般都较广、体量巨大,有的建筑给人不好的感受,让人一下进入不和谐的空间里,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对比所造成的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所以,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在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起到空间缓冲的空间,比如广场、公园、道路等。通过巧妙的设计,排除人们的压迫感,这样的设计增加了人们对建筑的亲切感,人们心理不那么压迫的同时,还可以在进出建筑物时,感受时代元素、休闲乐趣,增加了城市环境重要节点。

篇4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篇5

 

1前言

甘肃省陇东、陇西等地区大范围分布着大厚度自重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在上覆土的自重压力及附加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下沉,导致建筑物墙体开裂、破坏,地面下沉等不良建筑病害,对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后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对大量工程的计算和实践经验,编制以下计算机模块,为黄土湿陷量计算提供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它有一下几个特点:

①、实现黄土湿陷量计算自动化,输入基本的室内试验数据,就可生成完整的黄土湿陷量计算表。。

②、数据校对、纠错功能,减少了许多应人工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和计算误差等,为工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参数。

③、对规模比较大的工程,采用本模块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人力、物力,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效率。

④、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上,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剩余湿陷量的准确数据,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率。

2设计概念及方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程序中宏模块功能,将输入的湿陷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校核、纠错等过程,最后自动计算出自重湿陷量、湿陷量、湿陷下限深度、湿陷性等级等主要的地基设计参数,最后填入正式的湿陷量计算表中,打印即可。

3.编程设计

程序框图:

第一步,在Microsoft Excel程序中绘制黄土湿陷量计算表,见图1。。

第二步,运行菜单→工具→宏→Visual basic 编辑器,然后输入以下模块程序保存关闭即可,见图2。。

第三步,在黄土湿陷量计算表中输入正确的数据,无数据时输入“——”,运行菜单→工具→宏→SXLJS(湿陷量计算)宏,一张合格准确的黄土湿陷量计算表就生成了,见附

图3、图4。

图1,黄土湿陷量计算表

图2,程序输入

图3,计算过程

图4,计算成果

4.结束语

该程序在陇东、陇西区域的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计算准确快捷,不但为工程技术人员节约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大大减少了人为计算的误差和错误,为后期的工程基础设计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结论。

参考文献:

[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MicrosoftExcel学习与实践

[6]《中文Excel2000速成教程》

[7]《Excel函数教程》

篇6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正确理解和运用现行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能够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规定控制的质量标准、系统合理并能达到预期使用功能的产品的关键。

1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应用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建筑给排水技术标准有几百种,分为四级两类,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两类即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另外还有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用于设计参考的还有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和各种技术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往往对这些标准、手册和技术措施不能明确地界定和在使用上不能准确地把握。审图人员在审图时常常发现设计人员在写设计依据时出现下列问题:1、重要规范漏写;2、把技术措施当作设计依据写;3、写了与本工程无关的规范;4、所列举的不是最新版本的规范。还有对于规范的地位、层次不能很好地理清,导致所写的设计依据层次混乱等问题。另外,对于规范条文理解和应用有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设计质量。

2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

2.1基础标准

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给水排水制图标准、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等。

2.2通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2.3专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某项试验方法,某类产品的应用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

现在将给排水设计中最常用的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列举如下:

基础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2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01

通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9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GB50045-95

专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

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4

气体灭火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5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51-92(2000年版)

6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6-93(2002年版)

7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2003

8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3-93(2010年版)

9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64--2005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11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22-2008

12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40-2010

13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14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1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篇7

【Abstract】Collapsible loes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our country, and is frequently meet with foundation soil. Its nature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ts structure. Removal metho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disturbance in the structure, improper use can cause the human and economic losses.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drilling and exploration Wells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of soil compression modulus are compared and found under the different soil depth, drilling compression modulus 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compression modulus of Wells; Drilling method and exploration method of compression modulus maximum, minimum and average rati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when reaching a certain depth both conver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collapsibility and in depth the distribution agreement.

【Key words】collapsible loess,removal method,compression modulus

中图分类号: P64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我国黄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63%,其中湿陷性黄土约占3/4[1]。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其结构的影响较大,影响湿陷性黄土结构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例如:原状土的取土方法、包装、运输、存储、试样的制备、以及试验方法等。其中取土方法是影响湿陷性黄土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深入的研究这些因素对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规律,对正确评价地基土的压实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2]。

土的压缩模量Es是评价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地形变形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地基和建筑物沉降计算时需要确定的一个主要土性参数[3]。本文运用工程实例研究了取土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压缩模量的影响。采用钻孔和探井两种取土方法,进行了室内压缩固结试验,实验过程中确保土样的包装、运输、存储、试样的制备、以及试验方法等其它条件都相同。对两种取土方式下不同深度的压缩模量进行比较,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研究了压缩模量随取土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取土方式对湿陷性黄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工程意义。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

拟建建设场地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内,距太原市区约20公里。拟建场区在地貌单元上属黄土台地,地形起伏较大,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地面标高一般为968.00~998.00m。拟建项目为工业厂房和办公楼,采用独立基础,刚架或者框架结构,基础埋深约2m。

1.2 现场取原状土样

现场用钻孔和探井两种取土方法取原状土样。控制性钻孔以能满足场地稳定性评价和沉降检算为原则,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钻孔采用XY-100及XY-150型工程钻机,干法回转钻进并采用“压入法”取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取土规格φ120×150mm,取土间距1.5~2.0m。探井采取人工开挖,坑壁取土,取土规格φ120×150mm,取土间距1.0m。取土方法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4]进行。

钻孔和探井的布置原则为在拟建场地内均匀的布置,钻孔和探井取样点交错分布,间距为35.0~40.0m,局部按拟建建筑物的宽度进行适当调整,钻孔和探井的局部布置如图1所示。钻孔和探井深度依据建筑物的特征、基础类型、和地基岩土的性质,按建筑物基底压力估算的压缩层深度确定,为15.0~30.0m。

图1钻孔和探井的局部布置图

1.3 室内试验

压缩模量Es,是土体在无侧向变形下竖向应力与相应的竖向应变之比值,压缩模量Es常取Es1-2。通过标准固结试验测定。本文试验参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5]进行,需要施加各级压力的压力等级为12.5kPa、25kPa、50kPa、100kPa、200kPa、(300 kPa)、400 kPa、(600 kPa)。最大试验压力如表1。

压缩模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压缩模量

—试样初始孔隙比

表1 不同深度下最大试验压力

注:()-括号中的数值代表只在最大试验压力为300kPa或600Pa时施加的压力等级。

2 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室内压缩固结试验测定了735件钻孔试样和889件探井试样得出,取土深度为0~15m时,本场地的湿陷性程度为无湿陷~湿陷性强烈。并统计出了压缩模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和指标个数。统计数据如表2。其中,和分别表示表示钻孔试样和探井试样的压缩模量。

表2钻孔和探井试样压缩模量数据统计表

由表2可知:在不同的取土深度下,钻孔试样的压缩模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普遍大于探井试样的压缩模量。当取土深度为0~5m时,钻孔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22.99MPa,最小值为2.19MPa,平均值为11.31MPa;探井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10.58MPa,最小值为1.80MPa,平均值为4.69MPa;取土深度为5~10m时,钻孔压缩模的最大值为23.57MPa,最小值为2.31MPa,平均值为8.76MPa;探井压缩模的最大值为17.21MPa,最小值为1.70MPa,平均值为6.23MPa;取土深度为10~15m时,钻孔压缩模量的最大值为20.92MPa,最小值为2.63MPa,平均值为8.84MPa;探井压缩模的最大值为19.05MPa,最小值为2.87MPa,平均值为8.46MPa。

用压缩模量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三个量来分析和比较两种取土方法的压缩模量随取土深度的变化特征[2],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取土深度,纵坐标表示压缩模量的比值。aver/aver,max/ max,min/min分别表示压缩模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

图2 压缩模量的比值随取土深度变化特征

从压缩模量的比值随取土深度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两种取土方法得到的压缩模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的比值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深度达到10米以上时,两种取土方式的压缩模量趋于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1)取土深度为0~5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2.58,最小值为2.25,平均值为2.41;取土深度为5~10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1.28,平均值为1.41;取土深度为10~15m时,aver/aver的最大值为1.14,最小值为0.94,平均值为1.05。

(2)取土深度为0~5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2.28,最小值为1.96,平均值为2.12;取土深度为5~10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1.77,最小值为1.13,平均值为1.41;取土深度为10~15m时,max/max的最大值为1.20,最小值为0.97,平均值为1.07。

(3)取土深度为0~5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3.74,最小值为1.10,平均值为2.81;取土深度为5~10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1.43,最小值为0.81,平均值为1.11;取土深度为10~15m时,min/min的最大值为0.96,最小值为0.68,平均值为0.87。

3 结论

综上可知,当取土深度为0~5m时,湿陷性程度为轻微~强烈,/的平均值为2.41;当取土深度为5~10m时,/的平均值为1.41;当取土深度为10~15m时,/的平均值为1.05。

本文以山西省阳曲县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取样方法随湿陷性黄土湿陷程度的变化对压缩模量的影响,为以后使用钻孔取土的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小军.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以郑西客运专线为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

[2]邢玉东.辽宁西部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治技术研究:东北大学博士论文[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篇8

Abstract: saving the dual-us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ve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s popular with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a dual-us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discuss, discuss the design method and design.

Keywords: energy-saving building; the dual-us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住两用房是既能办公又可以居住的一种产品,但在建筑术语中没有这种称谓,这只是销售方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的功能来定义的一个俗称。商住两用住宅是soho(居家办公)住宅观念的一种延伸。它属于住宅,但同时又融入写字楼的诸多硬件设施,尤其是网络功能的发达,使居住者在居住的同时又能从事商业活动的住宅形式。广义的商住两用住宅是指那些只要可以在住宅楼里办、公的住宅,就可被称做商住两用住宅; 而狭义的商住两用住宅则是指那些在产品设计策划定位时就已经被开发商定为商住两用的项目, 其在楼层的平面布置上完全是按照商务办公楼来设计的, 一切以办公为主而以住宅为的建筑物。

1、节约型商住两用建筑遵循原则

建设节约型商住两用建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整体关联原则;经济高效原则;健康舒适原则;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1.1整体关联原则

建筑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需要保持资源再生和自然景观的连续性, 并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商住两用建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住房紧张问题,与此同时商住两用建筑体现了一种建筑上的相关性,更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要求建筑物既要满足生活需要,又要满足工作办公场所的需求,这对建筑功能提出很高的要求。

1.2经济高效原则

投资建造商住两用建筑为主的经济模式下, 经济性是个很重要的标准。经济高效原则是指:节约型建筑的“总成本”应比高耗能者低许多。 这个总成本包括了投资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投入使用后, 可以大大节省水、电、采暖等能源费用, 而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其效果更加显著。一般总体而言,商住两用建筑位于经济发达区域,价格比较高,再设计中就要体现经济高效原则,

1.3健康舒适原则

节约型商住两用建筑设计不能牺牲建筑使用功能, 应该建立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需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各种设计方法, 发挥传统建筑中的节约性技术, 根据建筑使用功能, 对室内环境进行敏感而聪明的自我调节, 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健康的使用环境。追求商住两用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使建筑空间既有利于人体健康, 又具有美学愉情价值。

1.4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商住两用建筑设计不仅是设计建筑的功能和结构,而且要设计建筑的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全寿命周期设计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是考虑到建筑寿命历程的所有环节,以求建筑全寿命周期所有相关因素在产品设计分阶段就能得到综合规划和优化

2、商住两用建筑形式

2.1商、住分区

设计初期就考虑到了商与住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一个小区中分别设计出了商用区和居住区两个区域。商用区和居住区相对独立、存在于不同的楼座之内,甚至连停车场、花园、步行街、休闲场所、健身和娱乐设施都各自独立、避免了交叉使用带来的不便。这样的商住两用项目居住起来还是比较舒适的、比较方便。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分别采用商业建筑、住房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但是要遵循两者的协调性,即体现整体关联原则,一个建筑群一旦失去环境协调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2.2、商、住分层:

商住分层是指通常这将商用房分配到低层、把居住层设计在商用房之上,以分层管理的方式将商住和自住业主的活动空间分割开来。设计时尽量采用出入大楼通道独立、电梯使用商、住分开、小区配套和公用设施共享程度低的设计。

商住两用建筑的结构形式

3.1商住两用建筑结构形式可以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3.2商住两用建筑还可以采用采用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保证下部能最大限度实现大空间的功用。框支剪力墙指的是结构中的局部,部分剪力墙因建筑要求不能落地,直接落在下层框架梁上,再由框架梁将荷载传至框架柱上,这样的梁就叫框支梁,柱就叫框支柱,上面的墙就叫框支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在竖向布置时为防止刚度突变应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大空间底层的层刚度变化率r接近于1,不宜大于2;不宜在地震区单独使用框支剪力墙结构,即需要时可采取框支剪力墙与落地剪力墙协同工作结构体系。

商住两用建筑通道设计

4.1楼梯间的设计

住宅规范的规定,套内楼梯的净宽当一边临空时不应小于0.75M;当两侧有墙时,不应小与0.90M。这一规定就是搬运家具和日常物品上下楼梯的合理宽度。此外,套内楼梯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2M,高度不应大于0.20M,扇形踏步转角距扶手边0.25M处,宽度不应小于0.22M。《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室内楼梯的每梯段净宽不应小于室内楼梯的每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40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6m,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因此在商住两用建筑的楼梯设计中按照规范要求取两者较大者进行设计,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适当扩大。以免人员过多,通道狭窄,人员不能及时疏散,很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当楼梯间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封闭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防烟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4.2通风空间设计

住宅楼一般层高在2.7~2.8米,不考虑集中空调的安装高度,也就是说如果按办公来使用,也只能使用分体空调,这种空调方式没有新风,对于人员密集的办公室来说,空气质量很难保证。在商住两用建筑设计时应改考虑层高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有足够的通风空间,避免压抑感,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商住两用建筑防火设计

规范规定住宅只需设消火栓系统,商业营业厅和办公楼则还需按具体需要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其次,办公楼的装修档次较高,建筑装修材料中可燃物较多,并且其用电负荷较大,因此其防火要求比住宅严格。而对于商住两用建筑,应该按照商业性建筑进行防火设计,以免给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

5.1防火墙:防火墙能在火灾初期和扑救火灾过程中,将火灾有效地限制在一定空间内,阻断在防火墙一侧而不蔓延到另一侧。国外相关建筑规范对于建筑内部及建筑物之间的防火墙设置十分重视,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如美国消防协会标准《防火墙与防火隔墙标准》NFPA 221对此还有专门规定,并被美国有关建筑规范引用为强制性要求。

5.2防火门:为便于针对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防火要求,规定了防火门、防火窗的耐火极限和开启方式等要求。规定要求建筑中设置的防火门,应保证其防火和防烟性能符合相应构件的耐火要求以及人员的疏散需要。设置防火门的部位,一般为疏散门或安全出口。防火门既是保持建筑防火分隔完整的主要物体之一,又常是人员疏散经过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时需要开启的门。因此,防火门的开启方式、方向等均应满足紧急情况下人员迅速开启、快捷疏散的需要。

6、商住两用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外部场地设计:商住两用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方式与商住综合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其商住单元塔楼的下方多为底部商业裙楼。商住两用建筑中功能错综复杂、商住人员混合、人车流量大的特点使其必然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针对其外部场地设计,既要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又要尽量避免建筑外部空间中居住环境与商业环境的冲突。正确处理好其与周边城市交通的关系,使建筑内外的人流、车流能够迅速、便捷地疏散,以便减小其对近邻城市主要干道的压力等问题。

7、结语商住两用建筑整合了居住与办公功能空间的复合优势,更加完美地适应了相关行业从事者的需要。其阶段性的存在有利于鼓励并促进我国处于成长期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商住两用建筑作为城市商业中心区集聚过程中低附加值产业排斥阶段中的过渡产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并节省了能源,有助于社会的集约发展。

参考文献:[1]《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s)GB50016—2006

篇9

1引言

作为与每个人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产品,住宅所承载的内容太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住宅也在发生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兼具经济性、便捷性和空间可变性的方向,到90年代走向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一直到今天关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对住宅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现行《规范》[1,2],对住宅基本空间、室内外环境、防火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在施工图审查中,设计人员经常忽略一些往往会影响住户的居住质量,或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文就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设计人员予以重视,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减少后期各种矛盾。

2主要房间的采光设计

住宅卧室和起居室(厅)的采光直接影响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厨房的外窗除采光以外,还兼具通风作用,因此有关现行《规范》规定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采光窗洞口的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7。实测调查表明,大多数满足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7的卧室、起居室均能取得较好的采光效果,但是由于房间进深、建筑所处地域等其他因素会影响采光效果,为了更加准确地指导设计,《建筑采光设计标准》[3]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标准4.0.2条(强制性条文):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厅)的采光不应低于采光等级Ⅳ级的采光标准值,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不应低于2%,室内天然光照度不应低于300lx。通常采光系数需通过直接测量或计算得到,采光计算需要根据房间及外窗的几何特征,结合采光材料透射比、窗结构挡光及窗玻璃污染折减系数、窗外遮挡等多项因素进行,其过程较为复杂。为了简化这个过程,《建筑采光设计标准》6.0.1条指出: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对Ⅲ类光气候区的采光,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可按表6.0.1进行估算,其他光气候区的窗地面积比应乘以相应的光气候系数K。光气候系数K值可通过《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中表3.0.4查得,举例说明:对于Ⅲ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北京)来说,侧面采光时Ⅳ级采光等级的窗地面积比要求为不小于1/6;对于Ⅰ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拉萨),乘以光气候系数0.85,则要求约为1/7.06;对于Ⅱ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呼和浩特),约为1/6.67;对于Ⅳ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上海),约为1/5.45;对于Ⅴ类光气候区(典型城市为重庆),为1/5。窗地面积比是指窗洞口与地面面积之比。对于侧面采光,应为参考平面(测量或规定照度的平面)以上的窗洞口面积,对于居住建筑,参考平面取在距地面0.75m位置,即侧窗采光口离地面高度在0.75m以下的部分不应计入窗洞口面积。建筑方案确定后,在深化设计过程中,应该复核相关房间的采光系数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典型条件下的采光系数平均值可根据层高、房间进深、侧面采光的窗高系数(窗高度与层高之比)及窗宽系数(窗宽度与房间宽度之比)通过查阅《建筑采光设计标准》附录表C.0.1得到,与规范要求进行比对。而对于有遮挡物如外侧有阳台、挑檐等的房间外窗,则需要注意遮挡物对室内采光的影响,结合从窗中心点计算的可见天空的角度值进行采光系数计算。通过上述采光设计过程,住宅主要房间的实际采光条件就应比较理想了。

3楼梯、电梯间的消防安全设计

3.1疏散楼梯的宽度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5.5.30条规定:住宅建筑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中一边设置栏杆的疏散楼梯,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这里指的都是净宽度,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5]6.7.2条:楼梯梯段净宽度是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需把完成装修后的楼梯梯段宽度减去梯段边缘至扶手中心线这一小段宽度,根据栏杆的不同做法一般为50~80mm左右,在设计中,经常有设计人员忽略这一要求,只考虑梯段本身的宽度满足要求,虽然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但如果到施工图审查时才发现,修改时还会涉及其他工种,会影响到承重墙的布置和户型内部尺寸,工作量就比较大。如果到消防竣工验收时再发现就很难修改了,经常会因此延误交工,也给设计单位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设计中这个小细节需要设计人员特别注意。对于有梯井的楼梯间,如果空间尺寸确实局促,可考虑选用小开间住宅楼梯栏杆,即将栏杆装于梯段外侧楼梯井内,不占平台及梯段宽度,以增加楼梯有效宽度。对于楼梯平台,在设计中应注意《住宅设计规范》6.3条规定: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楼梯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1.2m。楼梯为剪刀梯时,楼梯平台的净宽不得小于1.3m。同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4.11.3条规定:开向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的门,当其完全开启时,不应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这是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新增强制性条文,在设计中经常被忽略。在楼梯设计时,无论是门正对梯段或开在侧面,均应特别注意门完全开启时所占空间大小,建议设计人员在绘制楼梯平面图时,养成绘制行迹线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3.2楼梯、电梯间前室暗装消火栓

住宅设计中经常遇到楼梯、电梯间前室墙体上暗装消火栓的做法,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消火栓周边及背后的防火封堵的做法,经常有设计人员采用消火栓背面洞口挂钢丝网抹灰的做法,但是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一级、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楼梯间、前室、电梯井的墙体耐火极限应为2h,上述做法无法满足此要求。正确做法是局部加厚墙体或采用耐火极限达到2h的防火材料进行封堵。楼梯间隔墙上类似问题也常有出现,不应忽视。

4住宅的噪声控制

住宅设计中,噪声的控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经常有住户投诉电梯运行、水泵启动产生的噪声或住户之间楼板、分户墙隔声效果差而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

4.1电梯机房和井道的隔振减噪

《住宅建筑规范》7.1.5条明确规定: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布置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电梯是住宅中常见的噪声源,其噪声又分为机房内噪声和井道内噪声两部分。机房内噪声主要是曳引机运转时产生的空气声和固体声噪声,井道内的噪声主要为电梯运行时导轨摩擦声和风噪声等空气声噪声。机房内的固体声噪声主要通过减振的方法解决,机房及井道内的空气声噪声则通过吸声及隔声的构造来降低。目前通常采用的措施有:在电梯机房楼面铺设减振隔声板,机房墙面、顶棚及井道内壁设特制吸音板或吸音棉(不需增加井道尺寸)来降低噪声排放值。在国家标准和华北等标准图集中均有相应构造做法,设计中可根据项目情况进行选用。

4.2水泵房、风机房等的隔振减噪

住宅建筑中的水泵房、风机房等也都是噪声源、振动源,有时管道井也会成为噪声源。首先要注意在平面布置时,住宅居室的上下和相邻房间不得布置水泵房等机房;其次,从源头入手是最有效的降低振动和治理噪声的方式。水泵房的噪声主要是由于振动引起的中低频稳态噪声,风机运行时的振动也是产生噪声的因素,因此,给水泵、风机和管道设置减振装置是降低振动、减弱噪声的有效措施。同时,应注意水泵房、风机房及管道井的有效密闭,提高其空气声隔声性能。

4.3楼板及分户墙的隔声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6]:卧室、起居室(厅)楼板的分户楼板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不大于75dB(高要求住宅不大于65dB);分隔卧室、起居室(厅)楼板的分户楼板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量应大于45dB,分隔住宅和非居住用途空间的楼板应大于51dB。一般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都符合标准要求,不需另采取措施。而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上层居住者对下层居住者的影响程度,为了降低楼板的计权规范化撞击声压级,目前主要采取在楼板的上表面敷设减振垫板或隔声砂浆、特制轻集料垫层等隔声楼面做法,施工简单,隔声效果较好。对分户墙而言,上述规范要求,空气声隔声评价量应大于45dB(高要求住宅应大于50dB),这就对分户墙材质和厚度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密度大,匀质密实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墙体和承重砖墙由于其振动较小,隔声效果较好,可以达到规范要求。而从减轻结构荷载要求出发选用轻质材料墙体时,则应特别注意其强度、耐火极限、材料密度及构造方式,使其即满足隔声要求又满足安全要求。

5结语

住宅建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住宅设计的优劣不仅表现在宜人的空间尺度,合理的生活流线,也离不开舒适、安全、宁静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问题,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努力完成令人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GB50096—2011住宅设计规范[S].

【2】GB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

【3】GB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S].

【4】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篇10

一、轻钢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轻型钢结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起步并不晚,主要由于经济与技术、观念意识、设计技术规范的原因使得多层轻钢住宅的发展受到制约及限制,我国建筑中采用钢结构设计的比例还不到5%。

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钢结构住宅的政策指导和支持,钢结构住宅技术日益发展,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由于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的施工方式,大大缩短了建筑周期,而且抗震性能好,免除了烧砖烧瓦对土地的破坏。

目前我国钢结构年产值约为600亿元,正以年均25%左右的幅度增长。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钢材在建筑业的使用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多层轻钢住宅的优势

轻型钢结构住宅的建造技术是在北美式样木结构建造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经过百年以上的发展,已形成了物理性能优异、空间和形体灵活、易于建造、形式多样的成熟建造体系。

过去我国大量开发的是以小开间砖混结构为主的住宅。这种住宅体系由于使用实心粘土砖,浪费土地资源,建筑物自重大,对抗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体系自身的限制,住宅平面布局多为封闭式的小开间,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模式的要求。

与传统住宅相比,多层轻钢住宅具有明显的特点与优势,日益受到重视。

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有:

(一)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采用高效轻型薄壁型材,构件截面特性优良,相对承载力高,受力性能良好,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可以大量节约材料,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基础,运输和安装费用。因此,对地震区,地质条件差和运输不便的地区,其优越性更为明显。

(二)外形美观,建筑造型简洁,丰富,构件截面尺寸小,净使用面积增加。

钢材强度高,可以提供较大的柱网布置;当考虑楼板的组合作用,使用组合梁或扁梁时,可以增加净高。这种开放式住宅既为建筑师提供设计的回旋余地,又为住户提供了灵活分隔室内空间的可能。

(三)供货迅速,安装方便,可以比混凝土结构至少缩短一半工期。

在当前贷款利率高的金融形式下,早投产,早回收投资,这对于降低工程总造价,增加投资效益幅度是十分重要的。

(四)干法施工,装备化程度高,建设快速,高效,质量有保证。

轻钢结构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建筑垃圾少,粉尘少,噪音低,具有很高的可重复使用性和可循环性,因此是一种绿色环保结构。

三、我国轻钢结构住宅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轻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我国同国外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的轻钢结构建筑设计仍然执行现行的各种建筑规范,与混凝土建筑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其建筑理念由于使用材料的特殊性,确有与混凝土不同的地方,进而使其建筑表现出多种差别。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钢结构住宅规范

我国的标准规范是针对几十年来大量使用的结构体系编制的,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此前在我国属于技术空白, 所以不能满足我国现行强制性规范的某些条文不足为奇。我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程》基本上不考虑用厚度2毫米以下的钢材制作主要承重构件, 对于国外大量采用的壁厚0.8~1.6 毫米的镀锌轻钢龙骨承重体系, 我们既缺乏对其受力状况和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理论分析, 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数据, 这就使得轻钢住宅的结构设计在我国寻找不到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为依据。这种与国内规范不衔接的状况, 使轻钢结构住宅项目无论在工程报建阶段还是在工程验收阶段, 都会遇到数不尽的障碍与麻烦。

(二)设计观念落后

混凝土建筑的设计都是按着先建筑设计后结构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而轻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材料和先进的设计软件,得以使设计程序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即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同时完成。目前,国外轻钢结构企业都是遵循这样一条理念,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执行混凝土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按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的时候一方面很难完整地表现其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轻钢结构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

(三)建筑保温和节能问题

钢材传热系数大, 热量散失快, 且易形成冷桥, 因此保温节能是轻钢结构住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轻钢结构住宅保温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两种做法。外保温做法是在墙柱间填充玻璃纤维, 在墙外侧再贴一层保温材料, 有效隔断了通过墙柱至外墙板的热桥; 内保温层是指外墙内表面层加入内部松软的保温层, 再罩一层纸面石膏板、其他板材或做上抹面, 形成硬质面层。墙体的保温性能会大大加强。阻止了室内的大量热能向室外散发, 从而起到了节约热能的作用。

(四) 建筑防火问题

钢材不耐火, 轻钢结构住宅要进抗火设计及防火措施保护。目前常用的防火措施有四种: (1) 防火涂料法。(2)隔离法。(3) 实心包裹法。(4) 膨胀漆覆盖法。抗火极限最高达2h。对于轻钢住宅结构最关键的问题是防火技术的应用, 工程中常用作法是: 在墙的两侧与楼盖的天花处贴防火石膏板, 对于普通防火墙和分户墙用2514mm 石膏板保护, 以达到1 个小时的防火要求, 另外在墙体墙柱间与楼盖搁栅间填充的玻璃纤维对于防火与热传递也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五)建筑隔音问题

建筑隔音问题已经成为业主关注的重点, 声音传播分为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两种形式。《民用建筑隔音规范》要求: 建筑隔音最低标准为40 分贝。轻钢住宅中, 采用内外墙及楼盖搁栅间填充玻璃棉, 阻止空气传播; 在分户墙用二道墙柱构成带有中间空隙的二道墙体; 对于固定吊顶石膏板的小龙骨, 用带有小切槽的弹性构造措施减少楼层间的固体声传播。

四、对目前轻钢结构住宅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应有计划地建造一批试验工程, 以便引进该项生产技术

如果没有一定的建造量, 就不可能编制完成我们自己的轻钢结构技术规范,在中国使这项技术成熟起来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 但是技术标准和规范就其性质来说, 永远都是落后于技术自身的发展的。因此, 在国内规范不完善时, 建造试验工程不仅是应当的, 而且是必须的。

(二)应编制相应的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标准和规范

由于与国外标准体系、技术环境的差异, 甚至标准管理方式和部门分工的不同, 都使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相当的难度,根据建设部技术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目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组织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编制行业技术标准《低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要求》, 这项标准后, 将结束轻钢结构住宅在我国无技术标准可依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