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传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9: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信息传播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信息传播论文

篇1

“戏剧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大众传媒从19世纪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戏剧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信息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电视画面在强调人类的灾难和悲剧时,引起的往往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滥情和怜悯,推出的只是一种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最终将会使观众变得矫揉造作或厌倦透顶”。政治传播学者在论及政治信息选择和包装时认为,“相对于复杂而又难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装,并且用相对简单却戏剧性的方式加以陈述的媒介事件会得到更多的报道”拉。“新闻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故事的事件”。wWW.133229.Com在科技传播领域,一些调查报告也早已表明了这一担心。2004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问的科学脱lzl秀节目尤其吸引年轻人,特别是有科学家参与,并且配有戏剧元素的时候。这些节目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害的,因为“被错误地引导的公众和不知情的公众一样令人不安”。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规律,同样,科技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就被媒体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不安;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戏剧化的编排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都说明“戏剧化”在科技传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种种弊端。研究这种倾向性,将有助于理解科技传播的独特规律和进行有效传播的特殊含义。

一、信息戏剧化的戏剧原理

(一)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必须经过编码、解码、译码才能实现传播的全过程。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编码会体现不同的倾向性。从信息到新闻,是要体现信息的事实倾向性。而在这个符号化的编码过程中,掺入戏剧元素将会使信息在进人大众传播环境中体现戏剧化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也是模仿,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康德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西方美学史普遍主张艺术模仿论,即主张艺术本质上的对自然的模仿活动。因此,掺入戏剧元素,就是掺入一种模仿的倾向性,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编码,是事实的模仿而非事实本身的传播。同时,模仿的程度将反映戏剧化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艺术创造,那么添加在事实之上的创造出来(非原生)的内容越多,就表明其戏剧性越强。

(二)信息戏剧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我们不妨以此为标准,将信息的戏剧化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即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报纸、杂志和网络文字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三)戏剧化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表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润森在《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一文中指出,戏剧有九种构成元素,分别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戏剧主题和戏剧节奏。

根据信息编码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元素的表现和突出程度,受众会相应受到潜在和显在的影响。比如,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些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而戏剧主题、戏剧节奏具有“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抽象性”特征,对受众有潜在的影响。其他介于中间。

二、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

科技信息来自科技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也是传播者进行选择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出发点。上文论及,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模仿”是戏剧性的本质。因此,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戏剧创作的特征。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动作,二是人的意志冲突。科技信息戏剧性的来源显然不能这样直接地去理解。通过仔细梳理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特征,发现科技信息的选择确实部分与此相关,但内涵却有所扩展。

科技信息是人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它虽然以逻辑和概念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动作的发出者,科技信息能体现人的动作性,这就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冲突可以构成戏剧性,那么经过概念扩展,可以理解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另一个理由。只不过,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冲突,还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畴。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选择上,专家的话就是“动作性”的体现。在上文戏剧化对受众显在影响的论述中也提到,显在的影响是第一层次戏剧元素的凸现,即台词和动作,引述专家的话,也就是台词与动作的体现。比较严肃、呆板的逻辑、概念式的信息报道,这显然强化了“戏剧”效果。

戏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人的意志冲突”,即矛盾性。在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矛盾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

对科技信息的欲知与未知的矛盾。科技信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关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科技信息推动生产、改进生活质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解决这样的矛盾将是进行科技信息选择的第一层意义。

科技信息自身的规律性矛盾。科学知识从研究、论证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系统,它本身又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规则,子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信息类型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戏剧性”的来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戏剧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加入戏剧化的因子,就构成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效果。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突出戏剧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发表了《地震学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篇2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3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4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篇5

“戏剧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大众传媒从19世纪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戏剧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信息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认为,“电视画面在强调人类的灾难和悲剧时,引起的往往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戏剧化的滥情和怜悯,推出的只是一种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最终将会使观众变得矫揉造作或厌倦透顶”。政治传播学者在论及政治信息选择和包装时认为,“相对于复杂而又难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装,并且用相对简单却戏剧性的方式加以陈述的媒介事件会得到更多的报道”拉。“新闻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故事的事件”。在科技传播领域,一些调查报告也早已表明了这一担心。2004年,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问的科学脱lZl秀节目尤其吸引年轻人,特别是有科学家参与,并且配有戏剧元素的时候。这些节目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有害的,因为“被错误地引导的公众和不知情的公众一样令人不安”。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规律,同样,科技信息的传播也应该有其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将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就被媒体运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和不安;同样,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的一些节目中,戏剧化的编排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些都说明“戏剧化”在科技传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种种弊端。研究这种倾向性,将有助于理解科技传播的独特规律和进行有效传播的特殊含义。

一、信息戏剧化的戏剧原理

(一)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传播是符号的传播,符号必须经过编码、解码、译码才能实现传播的全过程。根据传播目的的不同,编码会体现不同的倾向性。从信息到新闻,是要体现信息的事实倾向性。而在这个符号化的编码过程中,掺入戏剧元素将会使信息在进人大众传播环境中体现戏剧化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也是模仿,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康德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础上的自由创造活动。西方美学史普遍主张艺术模仿论,即主张艺术本质上的对自然的模仿活动。因此,掺入戏剧元素,就是掺入一种模仿的倾向性,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造的编码,是事实的模仿而非事实本身的传播。同时,模仿的程度将反映戏剧化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艺术创造,那么添加在事实之上的创造出来(非原生)的内容越多,就表明其戏剧性越强。

(二)信息戏剧化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分为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我们不妨以此为标准,将信息的戏剧化表现形式也分为两种,即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报纸、杂志和网络文字新闻,以多媒体形式出现的戏剧化表现形式,如广播、电视和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方式。

(三)戏剧化对受众影响的两种表现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胡润森在《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一文中指出,戏剧有九种构成元素,分别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戏剧时空、戏剧场面、戏剧情节、戏剧角色、戏剧意象、戏剧主题和戏剧节奏。

根据信息编码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元素的表现和突出程度,受众会相应受到潜在和显在的影响。比如,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些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而戏剧主题、戏剧节奏具有“高层性”、“继生性”、“综合性”、“抽象性”特征,对受众有潜在的影响。其他介于中间。

二、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

科技信息来自科技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性是科技信息的本质特征,也是传播者进行选择并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出发点。上文论及,信息戏剧化的本质是信息编码的模仿性倾向,“模仿”是戏剧性的本质。因此,科技信息选择戏剧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戏剧创作的特征。

在戏剧理论中,戏剧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动作,二是人的意志冲突。科技信息戏剧性的来源显然不能这样直接地去理解。通过仔细梳理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特征,发现科技信息的选择确实部分与此相关,但内涵却有所扩展。

科技信息是人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它虽然以逻辑和概念形式表现出来,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动作的发出者,科技信息能体现人的动作性,这就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冲突可以构成戏剧性,那么经过概念扩展,可以理解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将是进行信息选择的另一个理由。只不过,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冲突,还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畴。

“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选择上,专家的话就是“动作性”的体现。在上文戏剧化对受众显在影响的论述中也提到,显在的影响是第一层次戏剧元素的凸现,即台词和动作,引述专家的话,也就是台词与动作的体现。比较严肃、呆板的逻辑、概念式的信息报道,这显然强化了“戏剧”效果。

戏剧性的另一个来源是“人的意志冲突”,即矛盾性。在对科技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矛盾性的体现是全方位的。

对科技信息的欲知与未知的矛盾。科技信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关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科技信息推动生产、改进生活质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解决这样的矛盾将是进行科技信息选择的第一层意义。

科技信息自身的规律性矛盾。科学知识从研究、论证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功能在于保证社会结构的整合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系统,它本身又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而成的整体。按照不同的分类规则,子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信息类型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系统、政治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系统等等。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戏剧性”的来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戏剧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在编码过程中加入戏剧化的因子,就构成了科技信息传播的戏剧化效果。它分为三个层次。

(一)突出戏剧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发表了《地震学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近二十年来,我们也在二十几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觉,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所以这个预报很难,地震预告没有过关。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学术界、互联网上也流传着这样的声音:我国西部也有许多地震监测的台站,这次大地震前就没有发现一点异常,就没有什么先兆吗?大地震前我们对大自然诸多预兆是否太大意?我国地震科研的整体水平究竟怎样?我们何时才能准确预报地震?

2008年5月21日中午,《隙望》新闻周刊记者接通了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电话。也许是这些天过于悲伤、过于忙碌,电话另一端的他显得很激动:“这么大的地震我们没有预测出来,你说我们的科研水平是高是低?”

那时,在他的时间表里,对这次地震的思考似乎还没有列上日程:“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抗震救灾,这时候来谈这样一些问题,时间错了。”

然而,随着灾情的加剧,人们更加迫切地想了解和地震有关的一切。

再看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一期节目。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2008年4月30日,位于辽宁省中部的鞍山市,上午还是晴天,可是到了傍晚,却突然下起雨来。此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一处工地外的空地上,几个没有带雨具的工人从车上下来后迅速跑向几十米外的工棚,他们要到那里去吃晚饭。后下来的这位姓曾,叫曾湘江。由于这时他正在打电话,工友们把仅有的一把雨伞让给了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也缓步走向工棚的时候,死神正从天上悄悄地向他靠近。

上文已经论及关于戏剧元素的层次问题。第一层是戏剧台词、戏剧动作,具有“基础性”、“具象性”、“单子性”、“原生性”特征,认为编码过程如果突出这一层的元素,将会表现出显在的影响,台词和动作在这里可以转化为与科技信息相关的人的话语和动作。如第一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曾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锸”的话,话只有三句,但这三句话都能让受众体会到其中激动的情绪和深深的自责。第二则新闻,主要体现的是几个人物的动作:车停、人跑、打电话、死神靠近。人物动作给予我们以现场情况的想象力。

(二)运用戏剧结构

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也就是结构要有一定的“浓度”。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因为,戏剧化的情节如果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另外,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及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观众,就在于其结构的巧妙编排上。节目往往是用一个悬念开头,尽管这种悬念在揭开之后受众都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但这恰恰也是其魅力所在。用悬念把人的观看欲望悬置起来,然后再把事情逐渐铺开,而再铺开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设置更多的悬念,以此吸引受众看到最后。所以《走进科学》栏目制片人张国飞认为该节目是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来结构节目,力求情节引人人胜。

(三)渲染戏剧性效果

戏剧性效果其实就是戏剧理论中关于戏剧主题的表现。科技信息是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等特征的信息。科技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生产进步,改进生活质量。如何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就在于如何在编码过程中进行“艺术加工”。《南风窗)2008年6月24日刊文《地震考验中国政治体系》,从表面上看,它的主题是“考验中国政治体系”,但戏剧性效果却是从它的提炼过程或者叫编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技信息系统和政治信息系统交织产生的矛盾性是戏剧性的来源之一,这个主题也就是矛盾性的体现,因此也就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篇6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主动。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科技安全保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科技信息,保守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任务,也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做好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研和学术成果的窗口,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科技期刊的积极作用是传播信息、交流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一旦放松警惕,保密把关不严,发生失泄密事件,就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科技期刊曾发生过几起失泄密事件,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教训深刻,科技期刊要引以为戒,加强保密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敌对势力对我国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妄图窃取我国的科技秘密。新形势新情况给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期刊要提高警惕,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剖析

(一)保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期刊出版单位往往重视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忽略保密问题,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或者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失泄密风险。大多数科技期刊稿约中保密条款设置过于简单,要求不细;对论文保密审查要求不严,没有严格执行先审密后审稿制度,在审稿过程中易失泄密;编辑保密意识不强,没有把好保密防线,没有重视作者自然信息刊载、参考文献引用、基金项目标注存在的关联泄密隐患。

(二)作者保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我国晋升职称、攻读学位的政策要求要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作者为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往往只重视论文的科技含量而忽视了保密问题,把研究成果的关键步骤、原理、工艺过程、技术数据等描述得十分详尽,存在失泄密风险。

(三)科学技术专业面广,不易分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论文涉及的专业面、技术领域越来越广,而保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审稿专家、编辑人员所从事或熟悉的专业知识领域有限,有时分辨不出论文是否而轻易放过,造成失泄密后果。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泄密风险。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网络泄密风险增大。有的作者直接通过互联网将稿件发给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部为提高工作效率,往往通过互联网与审稿专家、作者联系,在网络上互传稿件,使未经审查和技术处理的稿件流入网络。敌对势力为窃取科技秘密,利用网络攻击、植入木马病毒等手段,窃取科技期刊编辑部计算机信息。另外,权威信息机构,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机构,一般是完全依据期刊编辑部提供的全文数据完整地、不加甄别地置于网上,易扩大泄密范围,或造成某一技术相关信息的泄露,引发关联失泄密。

三、科技期刊防止失泄密的对策

(一)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1.期刊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期刊管理部门应前移保密管理工作,狠抓保密教育、保密检查,努力提高编辑出版单位的保密意识。如定期举办保密教育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定期以简报的形式通报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剖析典型事例,做到警钟长鸣,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业务识别能力。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应随时检查期刊出版单位对保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检查促工作,提高编辑人员的保密责任心。

2.作者单位应加强保密管理。作者单位应建立健全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机构,积极开展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所属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责任心;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科研成果,对所属人员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

3.主管主办单位应重视期刊的保密工作。一般来说,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比较重视,而对期刊的保密工作关注甚少。其实保密工作是科技期刊的首要大事,出了问题就会“一票否决”,受到严厉处罚。为此,科技期刊主管及主办单位要高度重视期刊的安全保密工作,常抓不懈,实现期刊安全保密工作和质量提高“两促进,双丰收”。

(二)提高作者和编者的保密意识。作者是科技论文的最初生产者,增强作者的保密意识,是科技期刊保密工作的治本之策,要注重对作者的保密知识宣传。为此,科技期刊除在“稿约”中设置保密条款和要求作者投稿时递交所在单位保密部门提供的论文保密审查报告外,还要主动与作者沟通,询问稿件是否,介绍对内容的技术处理措施,使作者正确处理好论文的发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期刊“补白”或图片的形式宣传保密知识,以提高作者、读者的保密意识。

编辑是稿件出版前最后的保密审查者和把关者,其保密意识、责任心和技术处理能力非常重要。为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应加强保密教育,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保密规定,增强编辑的保密意识,克服麻痹思想,熟悉保密法规,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感。

1.建立健全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科技期刊要搞好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在稿约中明确提出作者投稿必须由其单位保密管理机构出具保密审查报告,否则不予接收投稿,作者修改过的稿件要重新出具保密审查报告。严格执行《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有关规定,坚持稿件送审原则。

篇7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篇8

[分类号]G351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科技情报机构开始将其所完成的情报研究成果出版或公开,向公众开放。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情报成果成为一种信息资源,拥有了相应的信息权益。而科技情报组织作为这一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也相应享有其信息权益。但是,由于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的参与者和权益主体,因此会对科技情报组织实现其所拥有的信息权益造成一定的障碍,进而导致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和利用受到限制。从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的过程出发,明确科技情报组织的信息权益的同时,理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将有利于促进科技情报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1 科技情报研究及其成果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活动和权益主体

1.1 基本的信息活动

科技情报研究,也可以称为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是科技情报人员在广泛的情报源中收集尽可能全面的情报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情报资料进行分析鉴别、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程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研究加工,编写出可以供领导和科技人员借鉴和参考的情报成果报告…。而科技情报成果服务主要是指与科技情报机构完成科技情报研究之后所形成的科技情报成果分发、传播和推广等相关的信息成果服务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科技情报研究及其服务过程可以转化为一个开放环境下的通过信息栈进行信息传递的模型,并由此得出其全过程是由信息资源采集利用、情报信息生产和情报信息传递三类基本的信息活动构成(见图1)。

其中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主要是指科技情报组织根据确定的研究课题采集相关的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整理、提炼和分析研究;情报信息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指科技情报组织所完成的一系列的信息增值创造过程,经过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调查信息、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成果提交等步骤,科技情报组织对与课题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和研究,最终完成分析研究成果;情报信息的传递活动主要是指科技情报组织所开展的科技情报研究成果的信息传递服务,包括对成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传播。

1.2 相关的权益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贯穿始终的科技情报组织之外,还涉及到其他的相关权益主体。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对科技情报组织所拥有的各项信息权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信息资源采集利用相关的权益主体。主要是指科技情报组织所利用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所有者。这些所有者既包括了信息资源的直接生产者,如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组织,负责科研管理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关注科技发展和评估研究的第三方咨询或是研究机构,同时也包括与科技信息资源流通和再利用相关的传播者和再生产者,如商业性学术出版机构、各种数据库开发商、二次文献开发的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等。作为科技信息资源的所有者,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享有其所生产或是传播信息资源的所有权,具有授权他人使用其所拥有信息的权利。他们与科技情报组织之间因组织对这些资源的采集和使用而产生了相应的权益关系。

・与情报信息生产相关的权益主体。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到科技情报研究过程的不同参与主体。这其中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员工,同时也包括了出资用户、组织外部的领域专家等。这些人员在科技情报研究过程中付出了相应的劳动,甚至是科技情报成果的直接完成者,由此其对科技情报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信息权利,科技情报组织需要维护他们作为科技情报成果的直接参与者的精神权益和经济权益。

・与情报信息传播相关的权益主体。主要是指情报研究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如各类出版机构、图书馆等公共信息传播机构、定题用户和公共用户。有些用户作为课题的提出者和资助者,也应当享有这些成果的信息权益,有权利处理或是准许他人处理这些成果。同时,在科技情报组织通过公开方式将科技情报成果传播于社会之中时,需要向传播者让渡一部分的信息权益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并向公众开放其成果的部分使用权,以便实现科技情报成果作为一种科技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

以上这些活动中的权益主体,虽然在参与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的方式程度上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与科技情报组织同时分享科技情报成果所形成的信息权益的可能性,因而科技情报组织必须处理而由此产生的相关权益问题。

2 科技情报组织的信息权益

科技情报组织作为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权益主体。其所拥有的信息权益会因其在这三类信息活动中所进行的信息活动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存在多项信息权益。

2.1 信息采集利用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权和信息使用权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情报组织是大量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作为使用者,科技情报组织依法享有获得政府信息、科技成果信息、有关科技组织和人员的信息、公共信息机构的信息以及法律规定应予公开的一切信息的权利,即信息获取权。而作为使用者,科技情报组织则可以有条件地对所获取的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权利,即信息使用权。这两项权利均属于信息使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信息再生产和再创造的前提,对于信息所有者而言,则是实现其信息资源真正价值的最终途径。z.2信息增值创造过程中的知识产权 科技情报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增值的信息活动,因此科技情报成果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其自身也拥有知识产权。根据相关法律,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由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组成。精神权利主要是指参与科技情报研究的主体因其情报研究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创作、记录而产生的名誉方面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性和修改权;经济权利主要是指参与科技情报研究的主体对科技情报成果所享有的经济利益的权利,表现为有占有、使用方面的权益以及可以通过允许他人使用信息从而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包括与传播相关的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与使用相关的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等。而科技情报组织是科技情报成果的主要创造者或生产者,因此也应当拥有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

2.3 科技情报成果服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权和服务权

信息管理权主要是指对科技情报成果本身的维护、保存、复制、整理等权利,其体现在纸质成果上具体是指对实体的控制权,而针对数字形式的成果,主要体现为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提供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规范框架和DREL(数字权益描述语言)中所描述的文件管理权,如文件管理权、数据处理权、配置权等具体权利。而信息服务权则是指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向公众提供获取科技情报成果的权利。这两项权利也与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直接相关,是其中一部分权利的具体体现。

以上提到的三个过程中的不同信息权益,彼此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科技信息资源的信息获取权是科技情报组织行使信息使用权的前提,而所取得的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权则直接影响到新产生的信息――科技情报成果知识产权的认定,也会直接影响科技情报成果的信息服务权的范围,进而影响到对于成果的信息产权的保护。

3 与科技情报组织相关的信息权益问题

3.1 信息采集利用过程中的信息权益问题

3.1.1 获取权的实现问题根据科技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及其自身的类型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

・通过自行调查记录的信息资源。自行调查记录的信息主要是指科技情报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直接记录的某些科技领域的实物信息或是采用问卷方式所获取的各种课题相关的信息或数据。科技情报人员在进行这种信息调查时,通常需要直接深入实地调查,因而需要得到被调查机构或是人员的同意,在得到对方同意的前提下,科技情报人员作为这些信息的记录者,通常情况下可以随意处置这些信息或数据。

・通过购买方式或是信息服务机构获取的信息资源。这部分信息资源主要为正式出版物,以公开发行的科技专著、科技期刊以及各种科技文献或统计数据库为主。科技情报组织通过购买信息资源或成为信息服务机构用户,即可实现信息的获取权和使用权。但是,其在行使这些权利时,必须依法遵守资源拥有者或是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及使用方式规定。

・通过索取或交换信息资源。这部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非公开出版和非公开的信息资源。这两类信息资源也被称为灰色文献和黑色文献,而与之相对应的公开出版的则被称为白色文献。灰色文献主要是指那些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工商部门以印刷品形式产生的文献,是不受商业发行人控制的文献”].如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政策、标准、预印本等。这些资源同公开出版的信息资源一样,也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是因为机构内部限制或是内容本身的一些原因使得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并没有通过出版方式公开这些信息。而黑色文献则主要是指因不正式出版、发行范围狭窄、内容保密的文献。科技情报人员获取时,必须得到信息所有者许可或根据信息资源本身所带有的获取和使用规定加以利用。

・免费方式获取的信息资源。免费获取的信息资源则主要是指通过赠阅的方式所获得的书籍、期刊等纸质信息以及通过互联网络所获取的开放获取的学术资源和各种公共信息资源。对于这些信息资源,科技情报组织可以直接行使信息获取权,无需再向所有者提出申请。但是依然要区分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资源和其他受到保护的信息资源,以便在使用时遵从相关规定。

3.1.2 使用权的取得问题 由于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会对信息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参考或是引用方式。参考是指科技情报人员在课题研究的分析研究方法或是内容组织等方面借鉴已有相关课题的调研报告所采用的方法或是内容组织结构,或是借鉴了其主要思想或基本观点。引用则是指科技情报人员根据课题的需要,从各类情报源中,尤其是科技期刊、调查报告和政府报告中,摘挑出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持作用的信息,这其中既包括文字也包括数据和公式等。采用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时,科技情报人员必须要尊重相关信息生产者所拥有的信息权益,考虑到信息生产者的优先发表权问题。

・数据分析方式。数据分析是定量研究方法中基本原理,在科技情报人员使用相关的定量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时,必然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除了实地调查数据以外,其他的大部分数据是来自于各种商业或公益性数据库。这种信息处理方式会直接涉及到与这些数据库相关的知识产权中复制权以及下载和复制的问题。

・转载、摘编和翻译收集到的各类信息资源。转载主要是指在公开出版的报刊形式的科技情报成果中直接刊登或是翻译后刊登出各种科技期刊或是相关报纸上所刊登出的有关于科技情报技术成果、动向、经验、消息、动态等信息。摘编则是指摘录和编辑各类科技情报源中有关的信息,汇集后以反映各种科技发展成果和动向。翻译则分为选译和全译,主要是将国外的信息资源翻译为本国文字,便于用户的阅读和使用。依照知识产权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这三种信息加工方式会直接涉及到受保护的信息的复制权、传播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性以及汇编权和翻译权等问题。

3.2 信息增值创造过程中的信息权益问题

3.2.1 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获取问题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获取问题,会因科技情报成果在信息增值创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区别。根据用户对科技情报不同层次的需求,科技情报成果分为报道类和研究类两大类。

报道类科技情报成果主要是指对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动向、经验、消息、动态等进行选择性报道以供国内管理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参考。这类成果通常采用转载、摘编和翻译等信息处理和加工方式,因此其知识产权的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的科技信息资源自身的知识产权状况。此类科技情报成果作为这些信息资源的衍生物,必须尊重原有信息资源所有者的信息权益。因此,知识产权获取首先要得到所使用信息所有者的授权。

研究类科技情报成果主要是指通过文献综述或是数据分析等方法陈述该课题的历史沿革、当期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甚至结合国情提出评价和建议等,形成研究报告。这类成果通常采取以参考、引用和数据分析为主的逻辑思维和定量分析的信息处理方式,属于一种基于信息的消化吸收之后的深层次创造性活动。因此,与报道类科技情报成果相比,研究类成果在知识产权的认定方面较少受到所使用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限制,可以直接获取知识产权。

3.2.2 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体现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体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直接反映参与者名誉的署名权、与参与者名誉和经济利益均相关的信息传播权益和信息使用权益:

・署名权的归属和体现问题。署名权是体现其精神权益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作品中署名,可以表明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或是所有者。不同类型的科技

情报成果,署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在成果封面的署名以外,科技情报研究报告中还会在前言、致谢和后记等部分说明科技情报成果的研究和撰写过程。这些也是对参与者的精神权益的一种书面体现。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如何认定参与者的具体工作的价值;是否给予参与者署名,以何种方式进行署名;是否需要在科技情报成果的内容中记录不同参与者的工作。

・传播权益归属和体现问题。传播权益包括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与成果传播相关的利益。科技情报成果的传播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并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评价和经济利益。由于参与主体多样,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各个主体需要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协商解决传播权益的归属问题。问题具体表现为:哪些参与主体拥有这些信息传播权益,如决定科技情报成果是否可以公开,是否可以发表,甚至发表的方式和时间,以及科技情报成果是否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传播的形式如何等,还有如何在各个参与主体中分配其传播所带来的各项经济收益。

・使用权益归属和体现问题:使用权益包括修改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作品完整性权等与成果使用相关的权益。科技情报成果作为一种科技信息资源,不仅可以支持决策,同时也可以支持其他科技情报研究或是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与传播权益类似,参与主体同样会因为所担负的不同责任而需要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协商解决使用权权益的归属问题。问题具体表现为:哪些主体可以对科技情报成果内容进行修改,是否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直接汇编人其他的文献中,是否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后再发表等。

3.3 科技情报成果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权益问题

3.3.1 管理权与服务权的获取问题科技情报组织作为服务提供方所享有的管理权和服务权属于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中的一部分,涉及到对成果的占有、支配和处理,需要根据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判断,也就是要根据科技情报成果知识产权的获取以及归属情况进行分类处理。

・知识产权的获取。知识产权的获取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根据不同的科技情报成果类型进行了分类讨论。根据知识产权等法律的规定,当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依附于所使用的科技信息资源时,必须要先取得资源所有者的使用授权才具备其独立的知识产权,这样科技情报组织才能有权利实行管理权和服务权,进而有可能将其向公众开放。

・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科技情报成果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保护之后,还要根据科技情报研究课题的来源不同,对科技情报组织所享有的知识产权范围进行认定。由于科技情报组织所完成的科技情报研究多是定向的课题型研究,课题的来源往往也是研究经费的来源。而按照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出资者作为委托方同样有权享受成果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知识产权,也包括管理权和服务权。因此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情报组织与课题提供方或出资方如何划分科技情报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双方在科技情报成果的处置范围如何。

3.3.2 管理权和服务权的使用问题 当科技情报组织获得对成果的管理权和服务权后,必须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提供适当的服务,并维护成果的完整性以及资源所有者所拥有的其他权利,因此存在建设管理规范和服务范围等相关问题。

・建立管理制度。科技情报组织需要对科技情报成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控制科技情报成果的在自身机构内的流通范围和使用方式,防止某些与国家或是机构相关的科技情报成果意外流出,或是被随意使用。

・明确服务范围。在选择服务方式时,需要根据科技情报成果自身的知识产权情况不同,选择适当的服务传播方式。对于科技情报组织未获得全部知识产权的成果,必须要征求相关权益主体的授权或是许可,而不能直接公开给公众。而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科技情报成果,科技情报组织可以积极将其开放,满足公众对于此类信息资源的需求。

・选择服务方式。科技情报组织可以将能够公开的科技情报成果通过不同的服务方式加以传播。这其中既需要考虑传播的效果,也同时需要考虑传播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部分转移。例如当采用图书或期刊等正式出版的服务形式时,必须要将科技情报成果的复制权和传播权转移给相关的出版机构,并会对此后成果的公开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篇9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读者的特殊性,客观要求高校图书馆按照传播学原理提高文献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高对读者信息服务水平。

1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从传播的基本形态来看,主要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几种形式,其在图书馆信息传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1自我传播

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人能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读者对文献信息的自我选择与阅读学习。

1.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征有:①属于社会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大量的传播行为;②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替;③信息表达不规范;④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这一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最首要的当属信息咨询工作,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

1.3群体传播或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内部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其特征是规模较大,对象特定,传者与受者角色有所规定,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信息反馈比较困难。此二者似乎在概念上有所交叉,但其在本质上仍有所区别。以上两种传播模式在图书馆亦比较显见,前者的应用如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后者如面向读者组织各类活动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等。

1.4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广泛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对于当代图书馆来讲,注重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进行自我宣传,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则是大众传播模式的最佳应用体现。

2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对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来说,图书资料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起点和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直接配合教学进行专业教育;二是配合学校科研、提供参考咨询和情报服务,即教师和科研人员要通过查找资料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吸收过来,图书管理人员还要通过资料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来、一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特点:

(1)对信息资源加以采集、加工、存储并将其开发成有序的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在这里,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文献,其传播的方法主要有外借、馆内阅读、馆际互借、情报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翻译、复印等,服务或信息传递方式取决于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读者需求。

(2)网络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依托高效、快速的通迅网络,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并提供用户。

(3)举办各种书评、书展、读者座谈会等,来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从而优化和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

3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3.1图书馆馆情概况

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77万耐,现有馆藏图书80万册,阅览座位4 000个。管理职能设有八部:流通部四个,负责图书、期刊的借阅工作;信息部负责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用户教育工作;技术部负责全馆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采编部负责图书、期刊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综合部负责自习区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图书借阅采用ILAS图书管理系统,实现流通、采访工作自动化。

购有CNKJ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书生之家、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中国煤炭数字图书馆、美国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

建馆以来,大力发展电子阅览和网上虚拟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及读者培训;推行“一站式”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秩序、高效、和谐的图书管理和信息传播体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3.2影响图书馆信息传播效果的矛质和不足

根据图书馆信息传播理论,考察分析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现状,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1)图书馆需求信息反馈不足。目前,已建立了网上图书需求调查反馈系统,但信息反馈量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对图书采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不全面,在用的机房微机数量相对读者来讲,数量不足;

(3)经典科技图书、外文期刊和外文原版教材采购数量和质量不足,对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支撑力小;

(4)图书借阅流通过程中,图书破损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4加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建议和措施

结合我院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现状,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信息传播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4.1加强图书馆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提高图书馆图书采购的数量与质量

在继续开展好现有的图书采购网上订购服务外,拓宽信息反馈渠道,设立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咨询服务热线,聘请各专业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对本学科重点图书或信息进行评估和推荐,评估和推荐结果做为图书采购、特别是科技前沿图书或资料采购的依据。

4.2加强图书馆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查询和传播能力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一是适当增加电子阅览室微机数量和阅读座位,提高电子信息的查阅能力;二是在阅览室或馆内自习室设立独立网线端口,方便携带笔记本电脑用户上网查询,并降低电子阅览室压力。

4.3加强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电子文献载体信息的比例

根据需求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快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购置,增加电子文献数量,提高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和信息质量,提高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果,并努力做到国内、国际科技信息共享。

4.4加强读者培训

除了对读者进行信息查询技术培训外,还需要加强对读者道德修养教育和尊书爱书教育,延长图书、文献的使用寿命,保证信息传播不受中断的影响。

4.5建立专题数据库

篇10

2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及要素

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原则如下。1)一目了然,容易获取。页眉在版心外,比较醒目,还不影响论文部分,并且设计得好还能使版面美观[7]。因此,对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多采用页眉设计:有的放在版心上边的天头位置,如《编辑学报》;有的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有的竖排在版心左右的切口处,如《编辑学刊》;放在订口位置的较为少见。考虑读者需求首要是论文信息,其次才是备其查找使用的期刊信息,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宜放在版心下边的地脚位置。2)与论文信息简单易分,不相混淆。期刊自我宣传信息和作为论文主要信息的正文部分的字号和字体要有所区别。页眉用字的字号必须小于论文正文字号,字体可酌选。为了与论文信息更易区分,其间多用页眉线隔开。3)择录要点,信息简洁。单篇文章的PDF文档需要补充展示、宣传的期刊信息很多,但版面空间毕竟有限;因此,要根据读者需要和期刊宣传意图选择精要信息设计,如刊名,年、卷、期,页码,栏目名称,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等,展现期刊的“精髓”信息。此外,可利用现代技术,制作、刊载能包括较多信息的二维码[8],可链接期刊网址、博客、微博等,给读者提供找寻期刊更多信息的路径。4)版面整体美观、明朗、和谐。期刊自我宣传信息的设计还要体现美化版面、调节视角、平衡感官的功能,既引导、方便读者阅读,又要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阅读氛围。成熟的计算机排版设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调用点、线、块、框、字体、符号、图片,以及利用黑白灰或多色系、冷暖调等装饰功能给版面设计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不能过度使用而喧宾夺主,使版面混乱,影响读者阅读论文。内文版面自我宣传设计的要素如下。1)必需要素。对于文章编排,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正文部分应根据需要在页眉或其他适当位置标志便于迅速识别的下列项目:a)刊名(外文并列刊名可缩写);b)出版年、卷号、期号;c)第一著者或全部著者和文章题名。”[9]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肩负弘扬、传播科学技术的神圣使命,要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在期刊内文版面设计中放置这些必需要素,既是对期刊的自我宣传,又是为读者和检索机构提供方便,更有益于我国期刊出版与国际接轨[10]。2)必要要素。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但读者深入认识、了解刊物,作者撰写论文引用、投稿和期刊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办刊形势而进行自我宣传、营销需要一些很有必要的期刊信息要素,如期刊网址,投稿在线平台网址或投稿信箱,体现刊物定位、办刊宗旨和方针的宣传语,代表期刊学术质量的主要荣誉,被检索收录情况,中、英文引文格式,期刊博客、微博、论坛网址等。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已深刻地改变了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期刊根据自身情况在版面编排上加上部分必要要素,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多样化、大众化,使界面更人性化、更友好,能明显增强期刊的传播效能,提升刊物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