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茶艺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电放大单元采用日本光电6353心电图机,用PC586通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量化处理。导联采用改良的IESA连接方式和心电图机frank网络专利技术,用专用监护线和粘贴电极完成心电信号的提取,通过软件依据改良的DOWER矩阵法完成模拟12导联同步心电图的转换。
1.2受检者均为来本院胃镜室就检的病人,共170例,男性92例、女性78例。年龄17~83岁,其中<20岁10例,20~40岁32例,40~60岁74例,>60岁54例。患者有临床确诊的心脏病者54例,其中冠心病33例,心肌梗死(陈旧性)11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特发性慢性心房颤动3例,肥厚性心肌病和心肌炎各1例。每个受检者均从胃镜检查准备工作开始到检查结束,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护,除检查前后、胃镜检查达到各个部位和取活检等特殊操作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提取心电图外,检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也随机提取相应的心电图并作标记,由专业工作经验15年以上的心电图医师进行阅图和诊断。
2结果
2.1ST-T变化
胃镜检查前存在ST-T改变者40人,占23.53%,其中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34/40);胃镜术中出现ST-T改变者98人,占57.65%,其中器质性心脏病占42.85%(42/98);胃镜术后10分钟仍存在ST-T改变者38人,占22.35%,其中器质性心脏病者占78.95%(30/38),术中较术前及术后10分钟的发生率均高(P<0.05)。其中T波低平及ST段压低者术中较术前及术后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
2.2在监护过程中,记录了如下特殊表现的心电图,并在胃镜检查中进行了相应的应急处理
一
近几年来,文艺理论界对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愈来愈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这既有受当代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思潮影响的因素,也与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它何以会在当今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中引起人们那么强烈的不满?在我看来,可能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模式是由实体性思维的方式而萌生出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它的确立大概始于柏拉图。在柏拉图以前,古希腊哲人一般都把存在看作是一个过程,柏拉图也承认具体事物是永远不停地运动的,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但他认为“生成的事物是从某个本原生成的”,而“本原的是不属于生成的”1(P285),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不变的。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这一思想,还进而认定这种生成的基础是某种实体,认为“其他一切都因实体而有意义”2(P420),从而把这种给定的实体看作是“第一哲学”所研究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形而上学。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把世界本体看作是一种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预成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哲学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去探讨世界的这种本原和始基。这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这种观点到了古希腊晚期被怀疑主义称之为“独断论”,认为这种世界本体是不可知的。所以到了近代,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方哲学家就开始转换思维方式,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世界本体转向认识主体,即世界是什么转换为我怎么认识世界。但这个认识主体在他们眼中同样是一种孤立的、预成的实体,如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创始人笛卡尔在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时候,对这个口号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等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3(P369)。既然实体是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那么这也就等于把“我”看作为一个脱离现实而孤立存在的抽象的认识主体,从而导致心与物,人与世界处于外在对立、机械分割的状态,这决定了在他的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完全是独立二分的。所以,与古希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相对,人们把笛卡尔的哲学称之为主体论形而上学。这种倾向不仅影响到了整个近代认识论哲学,而且也波及到了西方近代的文艺理论。在许多作家和理论家看来,文艺只不过是作家对于外在世界的一种反映。在这里,世界是独立于作家而存在的,而作家只不过是这个独立于他而存在的外在世界的观察者和摹仿者,看待一个作家才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莫过于他是否善于观察。所以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4(P237),巴尔扎克也认为:“只有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过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生活中得来的结论写的书,才享有永恒的光荣”5(P145)。这种心物、主客对立的二元论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不仅受到意志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创始之一海森伯在《物理学与哲学》中认为“自然科学是自然和我们自身相互作用的一部分”,“这使得把世界与我严格区分开是不可能的”,“这或许是笛卡尔未能想到的一种可能性”)的质疑,而且也受到了创始人的批判。如狄尔泰对于他所创立的“精神科学”(亦称“生命哲学”,因为他所说的“生命”主要指“精神生命”)的对象作了这样的界定:“在各种精神科学之中,研究主题都是真实存在的单元,都是作为处于内在经验之中的事实而被给定的”,所以“都不可能把人当作处于其与社会进行的各种互动过程之外的东西来发现——可以说,都不可能把人当作先于社会而存在的东西来发现的”6(P53、55)。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也从“在世界中存在”这个基本主题出发,认为“在之中”不是一种空间性的外在关系,而是一种时间性的内在的“依寓”关系。“主体和客体因此在和世界不是一而二,而是二而一的”,“实在的东西本质上只有作为世内存在者才是可以通达的”。从这一认识出发,他把传统的主客二分看作是“一个不祥的前提”7(P74、244、73)来加以否定。这些批评对于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二分说而言,应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
其次,由于古希腊本体论哲学把本体看作是世界的终极本原,一切科学的最终依据,是一种知识的对象,认为它只有通过认识、通过理智活动才能把握;因而都贬低其他心理活动来提高和崇扬理智。如柏拉图认为理智在人的灵魂中“应占统治的地位”8(P297),亚里斯多德也主张“理智为了处于支配地位,为了认识,它一定不混杂的,必然地思维着一切,杂入了任何异质的东西,就会阻碍理智”9(P491)。这思想后来也为笛卡尔所继承和发展,他在把“我”看作“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认为只有在思维的我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同时,还把数学的方法引入哲学研究,要求思维必须像数学推算一样严格清晰,强调只有“我们十分明、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才是真的”3(P.369),因而就把哲学的方法确定为逻辑的推演。尽管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和排斥情感和想象;但认为那些由理智所得来的,“比起我自己那个落入想象范围的不知道是什么的部分来,我知道得要清楚得多”10(P370)。这样,也就把心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主要是一种科学认识的关系,就像海德格尔所批评的“通达这种存在者的唯一真实道路是认识,而且是数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认识”7(P119)。这种思想首先影响到了当时正在法国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它的代表人物布瓦洛在他的《诗的艺术》中就曾这样告诫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功,“首先必须爱理性”,“理性之向前进行常只有一条正路”,“一切文章永远只有凭理性才能获得价值和光芒”11(P290)。这就不仅把主客体的关系,而且把主客体本身也给分割了,使它们都成了抽象的而不再是实际存在的人与世界。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意志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派别的兴起,这种哲学观和文艺观也同样受到猛烈的冲击和否定。因为这些哲学都反对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一种凝固、抽象、不变的、永恒的实体,而看作是一种人的意志活动或生命活动,一种生成的过程,认为世界就是人的意志和生命活动的一种显现,世界就是“意志的客体性,是意志的显出,意志的镜子”。因而,人就不仅是主体,同时也就成了客体和对象。对于这样一个意志的直观世界,意志的表象世界的反映,也就成了意志的一种“自我意识”12(P236)。由于这个意志的表象世界是个别的、鲜活的、变动不居的,相应地它也就是不可能以理智而只能通过“直观”去进行把握。这样,直观也就成了“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并且确信是最近的,也是最可靠的途径。因为一旦概念介于其间,就难免不为迷误所乘”12(P114)。这种观点后来也为尼采、狄尔泰、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所继承和发展。如狄尔泰把“体验”看作是把握和占有生命的方式,就是因为在于他眼中,生命是一个无法通过观察去把握的一个鲜活的有机整体,所以他既反对理性主义离开人的具体存在,把人看作仅仅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不赞同经验主义“从那些感觉和表象出发来构想人”,认为这样的理解“都完全是抽象的”,“就像从各种原子出发所构想的人一样”6(P202)。这思想得到了海德格尔的积极肯定,说“他从这种生命本身的整体出发,试图依照生命体验的结构网络与发展网络来领会这种‘生命’的‘体验’。他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愿再依循心理元素与心理原子制定方向,不愿再拼揍起灵魂生命;这种心理学毋宁以‘生命整体’与诸‘形态’为表象的’”7(P58)。这些言论都向我们表明了,人作为一个知、意、情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无法被抽象为仅仅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的,他与世界所发生的除了理智的、认识的关系之外,还有意志的、情感的关系,包括直觉和体验在内;片面地强调理智,无视甚至排除直觉和体验,就等于这个生命整体给分解、割裂了,这是不可能说明人与世界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整体特性,特别是文艺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
从上述初步分析来看,我认为自意志哲学、生命哲学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分析和批判,有不少具体意见都是正确的、是深中肯綮的。但是,是否因此说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就一无是处,就应该全盘予以否定和抛弃了呢?这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我觉得当海德格尔等人把主客二分看作是哲学的“一个不祥的前提”的时候,他们似乎不应有地忽视了、或没有看到这样两点: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出现,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积极成果。在早期希腊哲学中,哲学与日常意识和神话意识是未曾分离的,而在“日常意识和神话的水平上,是没有认识论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的”,“世界、宇宙是作为完整的、与人统一的东西而出现的”;直到希腊哲学的古典时期,特别是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世界划分感性和理性两个世界之后,才开始萌生了主客体的意识13(P9—14)。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生表明人与世界开始从原先混乱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把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意志的对象,由此使得人的活动开始从自然的状态进入文化的领域,从而使得社会得以发展、人类得以进步。所以,没有主客二分,也就没有现代的科技文明。尽管主客二分的理论本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科技文明由于资本主义的片面利用,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效应,使原本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反过来变成了奴役人的异已力量。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此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加分析地全盘加以否定,而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之进行改造。否则就等于否定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把人重新引向愚昧、原始、自然的状态。二、主客二分理论本身也是在发展的,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已逐步开始从笛卡尔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特别是在创始人的哲学著作中,对于主客二分的研究更有了长足的进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在谈到西方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时曾经指出:它“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具体的联系去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入到哲学中来之后,就造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不到任何事物之间,包括主客体的关系“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14(P60—62)。这就说明创始人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已不同于笛卡尔等人,把它们看作既二分对立,又能互相渗透的,这是对主客体理论研究的一大推进。这种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主客体理论,后来在前苏联哲学研究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但由于海德格尔等人自身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局限,使得他们对主客体理论的批判还只是停留在以笛卡尔等人的思想为对立面的认识水平,而无视它在现当代的发展。这就不仅使得他们的理论不可能真正达到时代的高度,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明显的片面性和偏狭性。所以,我们今天来探讨主客体理论的时候,我觉得就不仅存在着一个超越笛卡尔,而且还存在着一个超越海德格尔的问题。
二
要实现这一目标,哲学所指明的方向是值得我们遵循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创始人在主客体理论研究方面到底作出了哪些贡献、取得了哪些进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的活动时曾经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5(P53),使人的活动有了自己的对象,从而开始形成了主客体的二分对立,并确立了人自身在活动中的主体的地位。这表明马克思创始人是接受并坚持以主客体的理论来分析和考察人的活动的。
但是与笛卡尔等近代哲学家不同,创始人不是把主客体看作是两个预设的、彼此孤立而存在的实体。他们把实践的思想引入哲学,认为不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分化出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起来的。从客体方面来看,与直观唯物主义不同,认为它作为人的对象世界,不是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与人不发生关系的甚至处于对立状态的自然,“不是某种开天阔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为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6(P48)。这表明“只要有人存在”,亦即在人的活动世界里,“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16(P21)。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都不是本然的自然,外部自然只有通过人的实践与人发生关系与联系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人的对象,同时也决定了“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本身”17(P551)。人只能生活在“人化”的世界中,生活在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从主体方面来看,人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眼中的那种自然状态的人,同样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人“通过这种活动(按:即指实践)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使他自身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18(P201—2)。所以“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而存在,由人化的自然是才产生出来的”15(P83)。而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所结成的人的交往活动,又将历史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转移到个人的身上,使得人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成了人自身社会化的过程,成了对于人类文化的实际的掌握过程,从而使“单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成了“他以前或同时代其他人的历史”的一个缩影19(P515)。因此对于人来说,只有当他掌握了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积累起来和积淀下来的思想、智慧和能力之后,他在活动中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这都说明,在那里,主体与客体已不像在笛卡尔等人的眼中那样,是孤立的、预成的、一成不变的、外在对立、机械分割的;而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和分化出来的,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主体是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在对客体的关系中获取自己的规定的,活动的客体怎样,它的主体也是怎样,反之变然”13(P73)。正是主客体之间这种互渗互动的关系,推动着主客体的关系随着人类的实践而不断地发展。所以它们的关系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历史的、具体的。这样,就从根本上与直观唯物主义和思辨形而上学划清了界线,为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正确解释提供了存在论的前提。
基于从上述存在论意义上对主客体理论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在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上,创始人也提出了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完全不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近代认识论哲学一般都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单向的活动;经验主义视认识为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消极的接纳,认为:“一切知识都只是从感觉获得的”20(P395)。“我们所具有的大部分观念的这个巨大的源泉是完完全全依靠我们的感官,并且通过感官而流到理智的,我把这个源泉称为感觉,”21(P450)。而理性主义则认为认识源于人的一种理性观念,认为“我的本性具有一种先天所赋予的完满性”3(P375),所以“心灵的一切观念都必须从那个能够表示自然全体的本原和源泉的观念中推导出来,这样,这个观念本身也就可以作为其他观念的源泉”22(P413)。可见这些思想都是以主客体分裂为特征的。与之不同,创始人则把认识看作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他首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一切意识看作都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但又认为这种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认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3(P.16)而这种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思维方式,正是理性主义的一大特征。它们反对把认识看作只是个人感觉经验的成果,而认为是“由于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放进我心里头来。”3(P375)因而认识“必须首先有一个真观念存在于我们心中,作为天赋的工具”,认识的“完善的方法在于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使它依照一定真观念的规范去进行认识”22(P412)。这样,就对经验主义、直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来了一个颠倒,认为认识不是主观符合客观,而是客观符合主观,即它总是由主体在某种现有观念指导下对于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整合、同化、建构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以唯心主义的语言说出了认识对于由社会历史地形成的主体现有经验和思想模式的依赖性,这思想显然要比直观唯物主义包含着更多深刻的真理成分。这我想就是马克思批评直观唯物主义“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主要原因。但是马克思同样不赞同理性主义,认为它“抽象地发展了”这种认识的“能动的方面”23(P.16)。而所谓“抽象地发展了”,以我之见,就是指理性主义在正确地指出了认识必须要以主体自身的现有观念作为工具的时候,却认识不到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根源,认识不到它本身就是由经验整合、提升而来,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和社会历史的成果,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错误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天赋的东西。这样不仅使本末颠倒,而且也把问题抽象化了。这就鲜明不过地表明了所主张的是一种既不同于直观唯物主义又不同于思辨形而上学的、主客体既二分又统一、既对立又互渗的认识原则。
其次,与近代认识论哲学不同还在于在看来,“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6(P50、30、48),而非近代哲学家(包括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内)所理解的那种与社会历史分离的抽象的人。所以,对于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不应该仅仅归结为认识的关系,甚至即使是认识的关系,也不等于完全是一种抽象的理智关系;而认为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15(P80、81)。正是从这种整体性的思想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反对传统的德国思辨哲学把人看作是一种“绝对的理念”,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认为“思辨哲学家在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24(P7)。这些人都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16(P30)。而且对于英国近代唯物主义日趋理性化的倾向也曾作过尖锐的批判,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认为英国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前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在以后发展中变得片面了。……感性失去了它鲜明的色彩,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类了。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类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当一个禁欲主义者。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24(P163—164)。由此可见,在认识论问题上,创始人虽然不像狄尔泰等人那样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体验的心理关联的角度来论证生命的整体性,而始终坚持从哲学的层面上来探讨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但又始终认为主体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而总是在一定的需要、动机、目的、愿望参与下从事活动的。这就使得在这种活动中所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内容不可能是纯思辨、纯逻辑的,它必然还包含有感觉和体验、意志和情感的成分;所以在反对形而上学、反对科学主义、反对工具理性,在维护人的存在的整体上方面,却有着共同的致思方向,这也是与创始人反“异化”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对于创始人从存在论和认识论方面所开展的这些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内容丰富的论述,迄今为止在文艺理论界似乎很少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至于前苏联哲学、心理学中对之所作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和阐发,那就更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这就使得我们今天在主客体问题的认识上仍然没有摆脱海德格尔的批判视域,还仅仅停留在以笛卡尔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对立面的水平,这就限制了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深入开展和准确把握。
按照这种对立统一的主客体理论来审视文艺,那么,在我们看来,文艺的对象就不应该看作是一种独立于作家而存在的外在世界,它本身就是作家人生实践的产物,带有作家思想人格、人生经历的鲜明的印记。而文艺创作也不只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他总是以自己的全身心,亦即以知、意、情统一的人投入对世界的把握和加工之中。这就决定了文艺所反映的不仅只是发生在作家周围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须臾不分离的活生生社会现实,而且作家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认识活动,以思想、概念的形式去进行把握,而只能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去与之建立联系。情感总是带有很大的直觉性与无意识性的,它不仅未经概念的分解,而且往往将主体自身融入对象,并按照自己个人的方式,根据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感受来对世界作出反映。所以它所把握并向我们所展示的总是一种整体的、鲜活的、原初形态的东西。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感体验是直感的,一般是未经理性的分析和认知的,所以往往又免不了带有某种浅表性和朦胧性,因而还需要寻求与理性的结合,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这样一种主客二分与互渗统一的结晶。这种统一往往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过程性的。狄德罗、华滋华斯、黑格尔等都谈到这个问题,流传最广的就是华滋华斯所说的:“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25(P22),它表明在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水平是很低的;只有等到激情过后,再对自己当初的情感进行一番回味,经过比较理智的态度去分析、评判和整理之后,才能被之纳入一定的艺术形式,并得到比较完美的艺术表现。二是同步性的。如一些即兴之作,虽然就一时的感受挥毫成篇,但有许多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广为流传,实际上是以作家自身长期的情感的陶冶、人格的磨炼为前提的。我国古代诗论十分强调作家作诗要以自己的“胸襟”或“襟袍”为根基,如叶燮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辩以出,随遇而生,随生而盛”26。沈德潜也说:“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步真诗”27。所以,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不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本质上都是主客二分和合一的辩证统一。当然,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也有主张排斥理智的介入,完全凭直觉、体验、非理性、无意识来进行创作的,如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诗歌等等,但这种作品到底能得到多少人的欣赏和认同,它的发展前景又将会怎样,都是一个有待历史检验和证明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此为依据来否定文艺创作中创作主客对立而又互渗的这一普遍原则。
三
以上,我们主要还只是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明文艺创作中主客对立与互渗的辩证关系。但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形式中,它们的表现方式和形态都各不相同,在理智关系中,主导的形式是二分的;反之,在情感关系中,主导的形式则是合一的。由于在文艺创作中,作家主要是以审美情感为中介与世界建立的关系的,以致人们常常抓住这种特殊的现象来否定文艺活动中的主客二分的原则。这在某种意义上就犯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以“经验的事实”来解释“深奥的哲学问题的”错误16(P.49)。但反过来,我们也不能无视这些经验事实的存在,以及它在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价值,因为文艺活动总是在现象的、经验的层面上进行的。所以,只有当我们把哲学层面上的研究贯彻到经验层面上去,把文艺活动中的这些经验现象说透了,我们的哲学探讨才有意义,我们的文艺理论也才不致于满足于演绎哲学而获得具体而充实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哲学的层面,还应该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在主客体关系的问题上,哲学层面研究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哲学研究的是社会主体、类主体,而心理学研究则是个人主体,如同狄尔泰所说“心理学的对象始终不过是某种个体而已”6(P55)。而在这两个层面之间,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无疑应该以哲学层面的研究为基础和前提,如同对于个体的人的认识必须以对类的人的认识为基础和前提那样。因为一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只有按照人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人的观点,才有可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对于两个层面的关系,我们必须要以一种辩证的观点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下面,我想就通过对情感活动与理智活动的比较分析,来看看在心理学层面上,这两者的主客体关系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特点和区别:
首先,理智活动(亦即思维活动)的目的是在感觉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客观属性。尽管理智活动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由实践活动分离出来的,从哲学层面上看,两者都既是对立又是互渗的;科学研究同样也证明了认识总是在一定的“范式”和仪器为中介而达到的,它不可能做到对事物作纯粹的客观的描述,而不可避免地总是要带有某种主观的印记。但若是把它们看作一种心理活动,从心理形式的方面来看,那总是处于二分对立的状态的,是一种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得到对于事物科学的认识结论。而情感状态却与之不同,因为情感是具有弥散性的,所以在情感关系中,一旦当主体为某一对象所打动而产生某种情感之后,反过来他又会把自己情感移入到对象,就像叔本华所说的“自失于对象之中”12(P.250),并在与对象进行交流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致有些作家在情感状态中由于自己“自失于”对象而分不清他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的区别,把自己虚构的人物不仅当作生活在他周围世界的实有的人物那样,为他们的命运、遭际倾注着自己全部的同情,就像陀斯妥也夫斯基在他的小说《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中所说的:“我同我的想象、同我亲手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着,他们好像是我的亲人,是实际活着的人;我热爱他们的,与他们同欢乐,共悲愁,有时甚至为我的心地单纯的主人公洒下最真诚的眼泪”。甚至有时还由于“自居心理”的作用,把自己喜爱的人物当作自己本人,去经历他们的苦难、分享他们的喜悦,如同福楼拜在描写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那样,自己也感到“一嘴的砒霜味,就像自己中毒一样”,把吃下去的晚饭也“全呕出来”28(P137),以致描写死亡,也像爱仑堡所说的,就“意味着试着自己去死”29(P245)。尽管这种主客融合的状态一般说来都是经由作家理性加工之后所重新返回到的情感无意识状态,与原发性的情感不同,其中已经渗透着理性的成分,带有作家态度和评价的印记;但就心理形式上来说,却不能不说是主客合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方式如何体现,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为。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极坏的事,他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及真诚和自信。”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只有真正处理好了这一问题,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为人先,敢于创新,语文课才真正有味。
2.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合理的展示。
著名教育家怀海特先生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没有意义的模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当外界刺激有利于个体发展时,个体本身就会以全部的潜能迎合这一刺激;反之,当外界刺激不能激发个体特征时,个体本身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各方面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觉得不是老师逼着他学,而是自己主动要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用激励性的话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都能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多方面着手,不拘一格地去组织教学。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先前都是讲清了词、句的意思之后,让学生读读背背,然后便匆匆结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劲头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受新课标的启发,再教此文时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步骤: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疏通文意,师生评议补充;探讨文中的科学知识及人物的个性品质;分角色表演,评选最佳表演者;畅谈感想,交流学习所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很好。
3.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语文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无须他们去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罗素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感知文本,要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论文格式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可从这样几方面去考虑:精心安排材料,精选教学手段,优化问题设计,创造演练机会,鼓励合作探究,鼓励大胆创新,多些表扬引导,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采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方式,解决了文意疏通,词句结累之后,特意安排了这样一节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室就是那桃花源,指定一学生充当大家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空连线”的栏目主持人,分别就“桃花源的历史和自然环境”“村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愿意离开这里”等问题进行现场采访。最后,各人以“我们的桃花源”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此举形式活泼,参与面广,深受学生欢迎,效果颇佳。
4.根据个性互补的原则精心编排各类学习小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个性不同的学生各有长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互补的原则,将不同个性的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学,扬长避短。这样,不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同时学生在相互密切配合,共同交流的过程中还活跃了思想,启迪了心智,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5.教学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理想的平台。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的知识面有宽有窄,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源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乌申斯基语)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如教学内容上,可根据难易程度将其分出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口述、研讨、多媒体、戏剧表演、网络电视、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以求丰富多彩而又科学适用;教学空间上,不完全局限于教室,而是资料、研究分析,必要时还可进行网上交流;作业布置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如学完《斑羚飞渡》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及理解程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所思所得。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之丰富多彩简直让我眼花缭乱。有读后感、续写、改写、诗歌、图画、童话、短剧,还有网上下载的相关信息等等,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就连每一次作业都要拖拉的学生也主动按时完成了。这种活泼自主的个性化表达方式,能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所获,深受欢迎。
6.倡导体验式教学,力求真正意义上的获得。
1.2调查方法经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预调查反复修订后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针灸的认知与兴趣、针灸发展建议、针灸教学看法。正式调查于2011年2月下旬开始,3月上旬结束,采用分层抽样,对各专业学生按一定比例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1.3质量控制调查员在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包括相关知识和一致性训练。调查当日检查完成的调查表,审核人验收问卷。能够完全按照填表要求进行填写的并通过审核的调查表成为统计对象。
1.4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对针灸课程的兴趣采用赋分计算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认知程度有301名(57.2%)略知一点针灸知识,243名(46.2%)对针灸不了解,了解针灸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课外文献和电视网络等媒介;193名(36.7%)认为穴位具有特异性,161名(30.6%)认为部分穴位有特异性,145名(27.6%)回答不清楚;有273名(51.9%)认为针灸治疗时取穴≤4个会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只有44名(8.4%)认为取穴>5个是比较合理的;有398名(75.6%)认为针灸医学很有发展前景,只有10名(1.9%)认为针灸没有发展前景。
2.2影响针灸发展因素导致国内针灸发展滞后原因,329名(62.5%)认为是教育模式和临床实践都使用古论,缺乏教育和临床创新,348名(66.1%)认为是缺少年轻的针灸人才,有419名(79.7%)认为政府应加大对针灸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投资力度,以提升针灸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2.3针灸教学的看法绝大部分学生(97.0%)有兴趣学习针灸知识,404名(76.8%)认为针灸教材应该是以现代科学和临床研究为基础的简而精教材,而90名(17.1%)认为可以用古论为基础的传统教材,84名(16.0%)认为应开设针灸必修课,417名(79.3%)认为是选修课,其中专业选修、二类通识课和个性选修三类中,选专业选修的人数最多(37.2%)。
2.4兴趣程度各年级对针灸课程的兴趣采用赋分方法计算:非常有兴趣4分,有点兴趣3分,不了解但愿学习2分,不感兴趣1分。经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各年级对针灸课程的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5,P<0.05)。进一步经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一、三年级学生均与二年级对针灸课程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组等级非参数秩和检验,各专业对针灸课程兴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针灸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小、费用低廉,且有广泛的疾病谱,但迄今针灸没能在临床广泛使用,其临床优势没能充分体现出来。结合本调查来重点讨论在西医院校开设针灸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绝大多数西医学生希望学习针灸本次调查显示,97%的西医学生有兴趣学习针灸。这与国外的调查相一致。据巴西的圣保罗医科大学一项调查,有98%的学生认为针灸课程是好的或者非常好,85%的学生认为以后会用到针灸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医学生认为传统医学知识对于一个医学专业学生和将来的卫生工作者很重要,几乎所有医学生要求掌握足够的建议患者如何使用传统医药的能力;所有传统治疗中,针灸是学生最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但是,国内的现状是西医院校无专门的针灸课程,《中医学》课时也较少,其中针灸内容仅几个课时,西医学生普遍对针灸不了解。66.1%的西医学生认为导致国内针灸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缺乏年轻的针灸人才。所以,在西医院校大力推广针灸教学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3.2针灸授课形式可为专业选修在“你希望开设什么形式的针灸课”这一问题中,16%的学生希望是必修课,79.3%的学生希望是选修课,其中选择专业选修的人数最多(37.3%)。由此看来,针灸课程设置可以先安排选修课,条件成熟时再改为必修课。其中二年级的学习热情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专业之间对学习针灸的热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在西医院校推广现代模式的针灸较为合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76.8%)认为新的针灸教材应该是以现代科学和临床研究为基础的“简而精”教材,说明西医学生希望学习的是现代模式的针灸。目前,针灸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及针灸效应的四大规律为理论核心的现代模式。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目前尚不能被西医广泛认同,针灸配方繁多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学习枯燥乏味。60%以上的学生认为针灸教育和临床使用古论是导致针灸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针灸的科学性,并精选教学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简针灸配方的优点在于:①可充分地体现针灸治疗的特效性与优势;②大大增加针灸治疗的可重复性,使之更容易推广;③针灸知识变得不再抽象,针灸学习的难度将大幅下降。总之,西医院校应使用“传统理论为辅,科学依据为主”的现代模式针灸教材,以使西医学生更容易接受针灸并产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3.4选择一种适合西医院校的针灸教育,促进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本次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西医学生对针灸不了解。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西医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中医对西医的有效渗透远远不足。有学者呼吁,应在整个医疗界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和优势,并提倡让针灸疗法走进各个科室。中医需各医学学科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有必要建立新方式让西医了解并参与中医,而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且行之有效手段。
1前言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样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活动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月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大课讲授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等医学院校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医学理论课的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可见,大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知识。但该方法其明显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教师也很容易“满堂灌”,以“填鸭”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大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目前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医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被调查对象为四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04,回收率为97.3%。在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106份来自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3%;108份来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7%;119份来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29.5%;29份来自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占7.2%;42份来自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占10.4%.
2.2调查问卷
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2)我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3)我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4)我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6)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7)我很喜欢在理论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每个问题下面,都有5个备选项,即:A.完全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问卷时,要求学生就每个问题在5个备选项中选择1项,作为学生对该问题的选择,以表达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或态度。
2.3结果分析
404名被调查学生对7个调查问题的五个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选择上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分析。
3结果
3.1各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
为了解被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我们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对每个被选答案进行赋值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各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1为各问题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应的P值。21个相关系数中,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的问题间,学生的选择相关。除自身的相关系数为1外,这些相关系数偏离1或一1都较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5以下,最大为0.48。表明相关问题间没有重复,没有两个相关问题含义相同的情况发生。
3.2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404名被调查学生就7个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3不同层次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我们对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性别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能影响医学生参与大课教学的主动性。我们对男性和女性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4讨论
受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医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学大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课教学方式上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信息只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流动,而不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流动,也没有在学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的刻板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创新思维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一医学教育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受到教育界、医学界较广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注重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引导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传统观念认为,优秀学生和学习努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专心听教师讲,认真做好记录。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表2),仅13.9%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76.5%的学生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表明学生并不满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希望课堂教学只有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他(她)们希望在课堂上有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希望课堂信息不仅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也有从学生到教师和从学生到学生的双向和多向流动。
如今的学前教育,已经越来越看到了艺术课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所以,大力发展艺术课,让艺术去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未尝不可。但是稍欠缺的就是艺术课的综合。学生在学画画的时候,只能锻炼绘图能力,在学唱歌的时候,只能培养歌唱能力,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只能增加对知识的了解……这样一个单方面脱节的教育,只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不太大的促进作用,破坏了学年前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让他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越来越缺乏兴趣,导致某些方面能力的严重缺失。
1.2老师重视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知识的教育
动手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儿童在动手时也能促进大脑的开发。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比赛,如搭积木,绘画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有时候儿童只是机械地培养了这种能力,而对于理论则是一无所知。慢慢的,儿童就会失去兴趣,只是机械地模仿。所以,在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让他们能有一个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课程选择有待进一步的改革
近几年,艺术教学成了大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各学前教育把培养能说会唱的小朋友作为自己教育成功的标志。这样培养出的小小毕业生只是具备了某些艺术方面的能力,而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是十分贫瘠。课程选择时应综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身体等各方面,不仅开设一些艺术课程,也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鼓励他们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小少年。同时,重视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带领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课程选择时要全面,综合,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专业艺术交叉教学创新的方式
2.1重视艺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基本技能的锻炼
艺术能力,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培养幼师的艺术能力,包括唱歌、绘画、乐器表演、手工制作、故事讲述等,让幼师拥有足够的能力让课堂生动有趣,在课堂上可以跟学前儿童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学。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洞察学生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想象力的能力……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需要幼师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办好学前教育。拿美术来说,美术可以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幼师的美术创作能力,将难以言表的情绪可以画出来,让同学有一个形象的感悟。
2.2各门功课综合教学,开创整体教学
各门功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分开来教学,要能够融会贯通地教学。所以,新模式下的教学就必须要求幼师具备综合教学能力。例如,美术教学时对神态把握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来学前儿童更深刻把握心理活动,更好地将神态表现出来。在对色彩教学时,可以结合音乐,让学生对冷色调和暖色调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2.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教育阶段,问题的产生更是千变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带领者,幼师需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在面对新形势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恰当地解决问题。面对家长的反对,面对教育方式的瓶颈,面对学生的不配合,不能一味用老方式解决问题。要根据现实实际,结合自己的智慧,巧妙采用最合理的方式解决。加强与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也可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的条件
3.1良好的社会环境
想要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社会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让学生爱上专业课交叉教学,让教师肯定专业课交叉教学,让家长支持专业课交叉教学,这样,在一个全社会支持的大背景下,专业课交叉教学模式才能真真正正地运作下去。专业课交叉教学是新理念,与原先的“满堂灌”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是一味教授知识,更强调了综合技能的培养。对于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时间可能难以接受。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专业课交叉教学的好处,让他们真正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课交叉教学。
3.2拓展课堂范围
传统观点认为,学习只限于课堂。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很多地方都可以发展成为课堂,尤其是大自然,是学前儿童最好的老师。所以,新新幼师要知道转变观念,将课堂延长拓展,带领学前儿童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例如,在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踏青,在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的环境下,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3.3建立健全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师自我反省,可以让教师直观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教学评估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育越办越好。专业课交叉教学固然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由于每个幼师方式方法的各异性,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自然有些区别。采用教学评估,让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让他们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儿科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骨折患儿30例,其中男16例,年龄2~10岁,平均6岁;女14例,年龄2.5~8.5岁,平均5.5岁。所有患儿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儿童骨折的诊断标准,且未出现特异性疾病。患儿在接受常规临床治疗期间均有家属陪同,并安排专门的儿童骨科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同时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进行记录。儿童骨科护理人员共15名,均为女性;年龄22~36岁,平均29岁;本科8名,专科7名。
1.2方法选取本院儿童骨科的专业护理人员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性护理。同时,针对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对患儿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改善对策。
2结果
通过对30例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可知,影响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儿童骨科护理工作所引起的护患纠纷严重地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进程[3],因此,加强对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为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3.1影响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1.1由于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同时,部分患儿难以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因而容易导致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产生误解。通常说来,患儿应该遵守医院的相关制度,并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患儿家属往往会擅自离开医院,或者拒绝给其子女进行特殊检查。尤其是部分家属对其子女十分爱护,对正常的护理工作不熟悉,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极其挑剔,因而极易降低家属的满意度。
3.1.2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会对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如少数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病情观察过于疏忽,患儿出现不适反应未及时地通知相关医生,从而耽误患儿的病情治疗,以至于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3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差异可能对儿童骨科护理的满意度产生影响。比如护理人员未及时地巡视病房、给患儿打错针或加错药等,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4由于儿童骨科护理工作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因而需要护理人员集中注意力。如果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最终极易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3.1.5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薪资待遇问题、医院管理等也会对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造成影响。如少数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会将患儿的隐私当做谈笑的话题。部分患儿由于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因而容易发生坠床、烫伤或者触电等安全事故。如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则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3.2提高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的相关对策探讨
良好的满意度是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认可[4]。因此,为了提高儿童骨科护理满意度,作者认为各大医院及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为患儿家属详尽地解释有关常规护理工作事宜,以争取患儿家属的配合,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儿童骨科相关疾病,常常需要结合有关手术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地缓解患儿家属的忧虑,并正确地指导患儿家属配合临床治疗和临床护理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在与患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群体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医护人员可适当地为患儿准备一些可爱的玩具,或者为患儿编讲小故事、播放音乐等。通过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确保儿童骨科护理工作的程序化和人性化。
“易班”作为全国最大的区域性学生互动社区,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本文针对易班手机客户端尚不普及的现状,着重从手机易班推广缓慢的原因、易班手机客户端的优缺点、以及高校学生对手机易班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促进易班手机客户端的推广,让手机易班走进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易班作为一个综合性互动平台,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蓬勃发展,更多的大学生们开始学习和使用易班。然而,手机易班客户端的使用情况仍然非常不尽人意。易班网站被越来越多大学生使用,但为什么手机易班客户端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呢?
(一)对手机易班客户端的普及情况进行假设
1.宣传方式及媒介。手机易班客户端的宣传还停留在最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上,一般都是由各高校领导老师向学生宣传或是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宣传。除了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了解手机易班以外,手机易班客户端并没有借助任何媒介进行任何的宣传。
2.宣传重视程度。作为一个较新的综合性互动平台,大多数高校和老师对易班的重视不够,向学生们宣传易班、尤其是手机易班客户端的意识不深。
3.学校重视程度。现在还有很多的高校并没有加入易班高校联盟,没加入的高校的学生对易班有了解的人数相比加入了的高校就少很多,没加入易班高校联盟的高校对学生对易班的使用并不插手,有的同学即使知道易班也几乎没有使用过,手机易班客户端的使用率则更加低。
(二)对手机易班客户端软件存在问题进行假设
1.软件存在问题。手机易班客户端软件的功能不如网页版强大,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完善,使用起来也不如网页版方便。
2.人群使用意愿。手机内存有限,而易班在电脑上的使用也很方便,因此很多同学并不愿意再在手机上下载手机易班占用本就捉膝见肘的手机内存。而且由于网页版易班的存在,挤压了易班客户端的使用率。
3.软件功能。手机易班客户端和qq微博微信等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大家都更加愿意使用qq微博微信等等软件而不是易班。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手机易班客户端的发展也确实不够成熟,和qq微博微信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 研究设计
就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探究易班手机客户端推广以及易班手机客户端普及率低的原因。为找到根本原因,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研究设计:
“易班手机客户端使用率数据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西华大学学生,易班高校联盟学生,其他高校学生;调查项目:易班手机客户端相关问题;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抽样方法:每个地区随机选出10份调查表;具体调查方式:发送网络问卷。向各大高校的贴吧、微博等发送网络调查问卷;调查时间:2015年5月;调查人:许婧茹;调查内容:易班的了解程度、易班手机客户端使用情况、推广易班客户端的方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易班了解程度”分析
1.对易班普及程度调查
①“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加入易班高校联盟”分为“是”,“否”两种情况
本问题中,对270位同学进行了调查,有190选择了“是”,80人选择了“否”。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华大学是已经加入易班高校联盟的,但是在参与调查的130名西华大学的同学中,竟然有30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已经加入易班,可见在易班宣传方面,并未覆盖全校,仍有少量同学不知道易班这个高校综合性互动社区,因此还需在校园中扩大易班宣传范围。
2.对易班接受程度调查。本问题中,共有270位同学参加了调查,其中有122人安装了易班手机客户端,但是通过易班联系其他高校陌生同学的只有十人。易班的特色之一就是高校认证真实个人信息,跨学校专业年级的互动交友,因此易班在信息真实度方面也高于其他社交软件,但是调查结果却不尽人意。
(二)对“易班手机客户端使用情况”分析
1.关于网页版易班和易班手机客户端偏好性与满意度调查
①您是否经常使用手机易班(共计110人参与调查)
共计110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其中有30人选择“是”,80人选择了“从不,只使用网页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易班网页版相对于手机客户端更吸引同学们使用。同时在安装客户端的同学中,大多数同学对满意程度呈中立和否定态度,在后续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易班的使用感较差。
(三) 关于“推广易班客户端的方法”的研究
1.易班手机客户端接受程度调查
①您拒绝下载易班手机客户端的原因有哪些?(共计130人参与调查)
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同学们拒绝下载易班手机客户端 多数原因是“占内存”和“网页版的更方便一些”。易班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感较差,也是造成客户端下载量底的原因。同时,在已经下载安装客户端的同学中,最初下载的原因有53%都是通过校园推广活动下载的,由此可见校园推广活动使易班下载有效率较高。同时,37%的同学是班级或专业强制要求安装,剩余10%则是自己主动安装或偶然安装的情况。
2.易班客户端推广偏好性调查(共有148人参与调查)
①那种推广方式会使您更愿意下载易班手机客户端
调查结果显示,共53人选择“校园推广活动”,47人选择“手机应用版面推荐”,25人选择“微博广告推送宣传”,23人选择“微信朋友圈广告推送宣传”。从易班推广可接受程度来看,大多数同学倾向于选择“校园推广活动”和“手机应用版面推荐”方式来下载易班手机客户端。但是,在实际推广活动中,易班采取的更多方式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传播以及老师的讲述。因此,如果能够加强“校园推广活动”和“手机应用版面推荐”这两项推广活动,易班手机客户端的安装率会有很大提升。
在上述调查中我们发现,易班手机客户端普及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I.对易班的了解程度较低;II.易班手机客户端总体使用感较差;III.易班手机客户端在技术开发上较不成熟;IV.推广方式存在问题。
因此,只有从上述几个问题中找到根本解决方法,才能提高易班手机客户端的普及程度。
四、结束语
总之,手机易班客户端的推广不能一蹴而就,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对于易班手机客户端研发队伍来说,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对易班手机客户端加以改进,增强其便利性、美观性、实用性,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易班手机客户端的宣传推广队伍来说,需要加强对使用易班手机客户端益处的宣传,广泛运用社会化平台进行推广,积极采用微博营销、网络广告等推广手段,同时还应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在对易班手机客户端进行宣传的同时,加强学校活动对易班手机客户端的运用,以手机易班作为活动平台,督促同学们对其的下载与应用。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红利.“易班”推广过程中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
[2] 梁臻.利用“易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2(10):154.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毕业实习与论文撰写是本科生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大学 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毕业论文撰写正值毕业生找工 作、考研或实习之际,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普遍 不足,出现应付差事现象,学校和指导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以致医药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与提高毕业 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相悖。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 量一直是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有 必要对医药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1对象与方法
l.1调查对象
选择我校人文学院2014届毕业生,发放调查表280份,收 回265份,问卷有效率94.64%。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毕业论文准备、毕业论文撰写和 毕业论文答辩与反思等内容。于2014年6月初,利用毕业生开 班会的时间,交由各班学习委员发放,毕业生填写后统一收回。
1.3统计分析
运用双盲双录方式,将收回的有效调查表整理录人Epidata 3.1数据库,并利用Excel和SPSS 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 析。
2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見表1)
2.2毕业论文准备阶段
2.2.1开始时间与指导内容被调査毕业生中,有121人 (45.66%)认为毕业论文开始时间应为大四第一学期,81人 (30.57%)认为毕业论文开始时间应为大四第二学期,其余学生 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毕业论文写作无所谓。在毕业论文写作与实 习、找工作是否冲突的问题上,接近70%的毕业生认为有冲突, 其中161人(占60.75%)认为虽有冲突但能合理安排。毕业生认 为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依次为:论文撰写93人(35.09% )、选题89人(33.58% )、论文设计86人(32.45% )、开题57人 (21.51%)、査阅资料35人(13.21%)和论文答辩25人(9.43%)。 2.2.2论文选题相关问题被调査毕业生中,有133人(50.19%) 论文选题是依据个人兴趣自主确定的,97人(36.60%)论文选题 源自实习中的感悟,34人(12.83%)论文选题由指导教师指定。 在写作过程中,修改过论文题目的被调査者占76.23%(202 人),没有修改过论文题目的仅为23.77%(63人)。66.42%(176 人)的毕业生认为开题报告很重要,应该认真撰写。
2.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被调査者中,有209人(78.87%)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166人(62.64%)认为毕业 论文写作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133人(50.19%)认为 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仅18人(6.79%)认为毕业 论文写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165人(62.26%)认为在论文写 作前开设论文写作课有帮助,164人(61.89%)认为组织一次毕 业论文写作讲座很有帮助,141人(53.21%)认为选修文献信息 检索课有助于论文写作,88人(33.21%)认为进行个别指导有利 于论文写作。214人(80.75%)的毕业论文中40%以下内容是摘 录参考资料,37人(13.96%)承认其毕业论文中摘录参考资料比 例超过60%,这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被调查毕业生认为撰写 毕业论文的困难依次是:专业水平不足和资料难査(146人,占 55.09%)、写作能力不足(141人,占53.21%)、缺少指导(137 人,占51.70%)、创新性要求较高(136人,占51.32%)、写作时 间紧(126人,占47.55%)等。
2.4毕业论文评价阶段
2.4.1论大荅辩相关问题论文答辩是对毕业生论文监管的最后一道关,毕业生对论文答辩意义的理解各不相同:有127人 (47.92%)认为毕业论文答辩能够进一步考查和验证论文撰写 水平,120人(45.28%)认为毕业论文答辩是增长知识、交流信 息的过程,90人(33.96%)认为毕业论文答辩能够审核毕业论文 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76人(28.68%)认为毕业论文答辩是展示 才能的机会,只有8人(3.02%)认为毕业论文答辩只是形式、走 过场。
2.4.2论大质董相关间题被调査毕业生认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依次为:专业知识(142人,占53.58%)、写作态度(135 人,占50.94%)、教师指导(64人,占24.15%)、监督管理(27人, 占10.19%)。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依次为:平时缺乏训 练且写作有困难(171人,占64.53%)、图书馆资料缺乏(120人, 占45.28%)、获取素材的途径匮乏(112人,占42.26%)、选题较 困难(89人,占33.58%)、与找工作时间冲突(57人,占 21.51%)、教师指导不力且写作时间安排较短(34人,占 12.83%)、导师指导任务过重(17人,占6.42%)、考核标准较低 (10人,占3.77%)。认为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依次为:学校加强论文质量监控(111人,占41.89%)、将写作与 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86人,占32.45%)、建立奖惩分明的师 生互评激励机制(79人,占29.81%)、延长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67 人,占 25.28%)。
3讨论与建议
3.1灵活安排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结合毕业生意愿,灵活安排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由毕业生 自行选择在大四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并做好分 批答辩管理安排,以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减少毕业论文撰 写与毕业实习的冲突,使学生能够安心准备论文。
针对毕业生论文指导需求,建议指导教师提前了解毕业生 兴趣点和实习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选题意见可以要求毕业 生自学文献检索等网上公开视频资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 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学生必须经常与指导教师交流文献阅读心 得,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通过及时交流解决论文撰 写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2善于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强化学生写作能力训练
调査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撰写毕业论 文的意义。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前观看相关网 络公开课程,充分认识毕业论文撰写的意义、过程与方法,进一 步落实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毕业生写作能力较差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从 长计议。建议从人学抓起,增加写作必修课[51,要求大二学生每 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征文活动,并给予获奖学生一定奖励;要求 大三学生主干专业课论文成绩占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引导学 生重视写作能力训练。同时,也可不定期组织开展征文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实现课堂内外递进式写作能力训练,逐步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3加强专业知识应用训练,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