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量词对外教学的难点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关注特殊现象,强调细化描写
2.1 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
邢先生(1981)指出,用来分析语言结构的理论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但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用处并不是很明显。指导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其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公式,不如让他们记住一些具体的例句。他(1984)十分强调对特殊类型的句子进行细致描写,认为应把它们的特点介绍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汉语的连锁复句就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句型,邢先生先后在三篇文章中以这种句型为例,说明为什么要关注语言中的特殊现象。什么是连锁复句?邢先生(1984)的解释说明极为深入浅出。如:“台湾回归祖国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在这个复句中,第一分句的宾语是第二分句的主语,按照汉语的习惯可以不重复,第二分句和第一分句就构成互相连锁、互相依存的关系。邢先生说,这种复句就是连锁复句,而“他这样冲撞我,我就不能答应”之类的句子,后句必须有主语,则不属于连锁复句(邢公畹,1990a)。邢先生更重视语言事实的举证。他从《鲁迅小说集》《赵树理选集》中搜集了46句连锁复句,并用它们的英译和俄译加以对照。(邢公畹,1984)例如:(1)我先前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鲁迅小说集》)MyformerneighborontheeastsidewascalledChangFu.Hewasaboatman.НашегососедазовутЧанфу;он-лодочник.(2)她有个女儿叫小娥,嫁到离村五里的王家寨。(《赵树理选集》)HerowndaughternamedHsiaoO,wholivedinavillageabouttwomilesaway...ЕероднаядочьСяо-эбылавыданазамужвсоседнееместечкоВанцзячжай,лизапятьотсюда.邢先生(1990a)还从《官话类编》中搜集了141句连锁复句。该书是美国传教士C.W.Mateer所写,1892年初版。这部书系统记录了清末的北京口语,通过该书大体上可以看出当时口语里这种连锁复句的基本面貌,它们显示的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情形。例如:(3)这是会上议定的章程,不能更改。Thisisthesettledpolicyofthesocietyandcannotbechanged.为了提炼连锁复句的特点,邢先生(1984)使用公式进行总结,以符号表达为:NP1+VP+NP2,+VP+NP,=NP2。VP是动词组,NP2是它的宾语;代表一个空位,意义是NP2,但在语法上不等值。所代表的空位不是一般性省略,添补后反而累赘。在调查的语例中,VP为“是”和“有”的句子共占三分之二左右,可知这两个动词易形成“连锁复句”。又因考虑到公式是根据印欧语的情况设计的,并不是全部语言的基本规则,另外,宾语还有使动词的意义具足并依附于动词而存在这样的特点,故把公式修改为N1+V1+N2,+V2(+N3),与N2同指。(邢公畹,1990a)只就连锁复句这样一种句型,邢先生不仅举出了大量语例说明其结构形式,细致描写它的特殊之处,而且用相应的外语译文进行对照,让外国学生更容易了解汉语和英语、俄语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汉语中这种句子的特点。由此可见,为了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帮助,邢先生在研究中更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体现了一个大学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良苦用心。
2.2 为教学而强调细化描写
邢先生认为,细化描写不仅是发现搭配规律、深化语法研究的途径,而且是使语言教学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手段。在谈到语词搭配的问题时,邢先生指出,不管对词类进行细致的再分类工作有多少困难,为了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语言教学工作者和机器翻译工作者都应该不懈努力。(邢公畹,1978)为了清晰地证明上述意见,邢先生(1978)举例分析,很有说服力。例如,“他读着报,没有听见人叫他”,这句话正确;“他进着门,没有看见小王在门外扫地”,这句话错误。邢先生指出,探究对错的原因应寻找动词小类的意义。深入研究并细分小类就能发现:“读”“写”“吃”“喝”“唱”等动词是“非结束性动词”,后面能加“着”;而“进”“到”“出”“忘”“允许”等动词是“结束性动词”,后面不能加“着”。又如,“我喝了凉水”“冷石头”这些说法可以说;“香蕉喝了凉水”“冷孩子”就不可以说。只有深究下去才能发现能说与不能说的原因:“喝”是指人的行为的词,“冷”是指物的属性的词。只有对各类词进行更为细致的描写,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发现词语搭配的规律,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邢先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倾向于精细化,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语法研究上,而且体现在语音教学上。例如,邢先生在教外国学生卷舌音时,强调把卷舌音看作是从元音开始的卷舌过程,即[a]:[ar];[u]:[ur];[]:[r];[]:[r];[o]:[or]。李思敬(1994)在其著作《汉语“儿”[]音史研究》中将[]符号的音值定为[],并指出:“北京地区的‘儿’‘耳’‘饵’‘尔’‘迩’等字的实际音值是先发央元音[],随后再带一个卷舌元音。这个卷舌元音约略相当于[]而略松、略弱。[][]并不同时,不是一个发音动作。[]符号所代表的这些字的实际读音是[]。”邢先生非常赞成这一观点,认为以此指导教学易于取得效果,并据此提出了儿化音的具体教学方法:“欧洲语言里多有[]音,让学生在[]的基础上练习改变为[]。之后再让学生单独发[],但要延长、放松、元音化,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这样实际就可以得到[]音。得到[]音,就容易学习复合元音[]了。”(邢公畹,1995)由此可见,邢先生不仅对汉语的现象观察得很细致,而且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观察得也很细致,并从细致处着手处理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比鲜明、感受清晰、容易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探究深层结构,把握语言共性
3.1 探究语言的深层结构
人们平常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串能表达意思的包含着语法组织的线性声音序列。邢先生认为,这一线性声音序列体现的是语法学上的结构关系,这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支持和制约它的是深层的意义结构。(邢公畹,1993a)只要细化语词描写,就能把搭配问题转化成语法问题,搭配规律的发现正是语法研究深化的体现,这一过程也将逐步触及语言的深层意义结构。(邢公畹,1978)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探究语言的深层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为了证明上述观点,邢先生(1993a)举了一个教学中碰到的实例。一个芬兰学生写出过这样的病句:“这个国家的产品,到富裕国出口。”邢先生没有从介词的位置入手去解释这句话的病因,而是着眼于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汉语的不及物动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位置动词”,“跑”“跳”“走”“飞”“滚”等词都是。以“跑”为例,“到操场上/跑”≠“跑•到/操场上”。因为前句“操场上”放在“到”后,表示“到”的目的地,“到操场上”是介词词组,做“跑”的状语;后句“操场上”放在“跑到”的后面,表示“跑到”的目的地,“到”字轻读,跟动词“跑”构成一种复合动词,病句中的“出口”就是这类动词。从逻辑上讲,一个国家的产品是不会运到别国再出口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只能是:“这个国家的产品/出口到/富裕的工业国/。”还有一类不及物动词是“不移动位置动词”,“住”“坐”“站”“躺”“睡”等词都是。介词可出现在这类动词的前后,意思相等,“在天津/住”=“住•在/天津”。邢先生指出,从表面上看,芬兰学生的病句是介词位置问题,实质上却是复杂的汉语动词的不同类属的区别问题,只有从深层的语义特征着眼,才能找到出现毛病的关键。语言深层意义结构上的问题多如牛毛,这种研究越深入,对对外汉语教学越有利。邢先生(1996)还引用贾彦德的观点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贾彦德(1992)指出,语法、语音与外界没有直接联系,只有语义是社会、自然、心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是交际中说话人或思想者思想的体现。语音、语法都是为语义服务的。邢先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并指出,语言的深层结构就是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又可以分成表层的和深层的。表层语义结构是指符合语法的义位序列,深层语义结构是指一段共时存在的有组织的思想。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思想中义位的标志是各民族语词的音响形象。邢先生(1996)进一步指出,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观察,教学所及只是语义的表层结构,而交际中所触及的却是语义的深层结构;对外汉语教师如能对汉语的深层结构深入理解,在教学上是大有好处的。
3.2 把握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性
邢先生(1996)指出,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中可以看出,语言之间的普遍性大于差异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对语言之间普遍性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研究了语言的普遍性,才可以实现从宏观上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邢公畹,1990b)语言之间如果没有普遍性,进行外语教学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该重视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研究。(邢公畹,1996)邢先生(1990b)指出,从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可知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语法范畴。现代汉语中有“看、听”与“看到、听到”等对应的动词,马庆株(1985)借用藏语语法的命名,称“看、听”义的动词为自主动词,“看到、听到”义的动词为非自主动词。因为“看、听”等动作受个人意愿支配,可以自己做主;而“看见一个人”不能说我愿意看见,那个人就出现,这类动作不是由自己的意愿做主的。邢先生赞成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曼谷泰语里有“du1(看)、fa2(听)”与“hen1(看到)、jin2(听到)”,英语里有“tolook(看)、tolisten(听)”与“tosee(看到)、tohear(听到)”等,动词的自主和非自主的语义特征能够同样出现在汉、藏、英、泰语里,这正是语言之间存在普遍性的一种体现。邢先生(1993b)还举出了中英文“是”字句可以互译的例证。他从文艺作品及其英译本中搜集了46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通过对比分析,概括为四大类:一是宾语为名词。例如:(4)我们/是/者/。We/are/Marxists/.二是“的”字结构充任主语或宾语。例如:(5)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Themostdeplorable/is/myelderbrother/.三是主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同一或类属的关系。例如:(6)那个东西/是/什么价钱/?Whatprice/is/thatarticle/?四是“是”字的主宾语同形,表示“是否可以改变”。例如:(7)忙时候/总是/忙时候。It/was/themiddleoftheharvestseason/and/thenextday/was/aworkday/.(8)失意人/也不会总是/失意人/。Lamedogs/donotremain/lame/forever/.46组有代表性的“是”字句虽然用法复杂,但可以实现互译,这正是语言普遍性的表现。邢先生(1993b)指出,虽然各语言社会所建立的传播信息的编码系统及其编排方式和编排原则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必须具有音位系统,语素和语素结构模式是一致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自然”系统里,具有同一的生存和发展目的,这就保证了全人类语言里的“意思”具有普遍性。即使是特色句子,也会呈现出共性语法特征。邢先生所举的例子是“存现句”,他在对比英译、俄译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成句特征。一是单纯存现句,动词多用“有”。例如:(9)/桌上/有/盏•灯/。//Thereis/alamp/onthetable/.//Hастолe/(имеется,есть,находится)/лампа/./二是非单纯存现句,主语是处所助词,名词是施动者,动词为不及物,带“着”,但不表示动作进行,只表示动作产生的状态。例如:(10)/桥脚上/站着/一个•人/。//Someone/wasstanding/atthefootofthebridge/.//Намосту/кто-то/стоял/./三是出现消失句,宾语无定,是施事(或为主体);动词带“了”,为不及物。例如:(11)/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Anotherwoman/camedown/thepath/.//Надорожке/появиласьеще/однаженщина/./邢先生分析其成句特征时着眼于“方位词”在句中的位置,指出“方位词”在汉语中做主语,在俄语中做状语,在英语中则置于句子末尾。虽然三种语言中构成“存现句”的表层结构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它们能表达出相当的意义,因为“存现句”在汉、英、俄语里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相同的,即表方位的部分、表存现的谓词部分、表无定的存现主体部分这三大部分的意义必须显示清楚。(邢公畹,1996)邢先生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揭示出语言之间的普遍规律,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语言为体,言语为用
4.1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把人类语言活动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邢先生(1993c)认为,这个划分可以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中国哲学上有“体”“用”这对范畴,借而用之,可以说语言为体,言语为用。作为交际的本体是语言,使用这个工具来进行交际的是言语。(邢公畹,1996)语言是社会共有的结构系统,不受个人的意志支配;言语指个人凭借前者所说的话,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邢先生(1993c)指出,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施之于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教的内容是作为“语言”的汉语,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把作为“语言”的汉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使他们能用汉语说话,自由表达课文之外的自己的意思。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一般到特殊、从语言到言语的过程。
4.2 “语言”转变成“言语”的“专化作用”
“语言”到“言语”的转化,邢先生称之为“专化作用”。这一术语本是叶斯柏森讲实体词与形容词的差别所在而使用的,被邢先生推演开来,用以说明语言里的句子进入言语时所起的作用。邢先生(1987)定义说,从一个一般性的、公设性的句子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确有所指,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句子的功能,叫语言的“专化作用”。邢先生(1996)强调,人类之所以有语言之体,就是为了要有言语之用。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必须具有从一般性的意义组合转化为个别的、不可穷尽的言语里的句子的功能。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语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逐渐把汉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设法诱导,加速“专化作用”。而“专化作用”的发生,语境起着重大作用。语境包括对话的时间、处所,词语所指和对话的上下文,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有无共同的历史回忆,是否在同一种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中,对话者的知识水平,对话者当时的情绪,等等。因而,要加速“专化作用”的发生,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备很高的素养。(邢公畹,1978)
4.3 “语言”“言语”的划分与对外汉语教学
邢先生(1993c)认为,“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对“专化作用”的认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会促使我们关注“言语”教学。邢先生指出,正确认识到“语言”是教学内容,“言语”是教学目的,对外汉语教师就必然会关注“言语”教学。邢先生建议道,应该在高年级开设一门“谈话”课,这门课不同于按课文进行教学的“口语”课,而是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自主讲话,教师针对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合汉语规范的句子给予分析帮助。这样的课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汉语“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语”交际能力,并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还会促使我们重视“语境”作用。认识到语言的专化作用,就会在教学中设法加速它的发生。学生叙述课文时,通常所用的仍是语言里的模式,所以在课堂上要安排一些假设的语境,让学生多开口说自己的想法;还要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汉语实践,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邢公畹,1987)
五、邢公畹先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汉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其范围非常广,汉语言教授的主要内容有:1.让其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留学生来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其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2]有许多外国友人之所以会选择学习汉语,是因为他对汉语有浓厚的兴趣或者是其工作与汉语相关,因此,让其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利的。2.让其学习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及特征。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汉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解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汉语,就一定要了解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心理特点等。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因为我国的文化非常广博,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所以,在汉语言的教授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适度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汉语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中国文化的导入。2.当代与传统文化同时教授的原则。[3]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多来自于电影、书本以及多媒体等,与中国人的真实交往很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因此,要加大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同推广,使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与汉语。3.实用性原则。留学生之所以要学习汉语,是因为其在学习工作中切实需要,所以,汉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教材及教学计划选择性地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较大的知识,以利于其对汉语的运用和理解。4.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文化的差异教授。通过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其理解与学习。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
尽管文化的导入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少地对日常文化以及一些新文化现象
进行实践学习[4]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开设的课程有太极拳、古筝、书法、武术等,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但是,我国的文化正在不断地发展,而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等较少涉及,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二)文化导入的方向与实际有偏差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课程开设了中国地理、历史以及民俗等,这些课程可以说是一些单独学科,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们追求的导入的文化是一种实用的交际文化,这些文化对其日常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进行单纯的语言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是单调的句法、词汇以及语法等,教学比较机械,对于学生而言,课后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明显。总之,对文化的导入这一部分在理论上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过程中应采用的方法
(一)完整性与分散性相结合
分散性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文化因素的教学分散到一些成语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些代表性词汇挑出来加以重点讲解,或者是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讲解。[5]等到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系统、完整地对一些中国文化进行讲解,比如我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以及饮食文化等等。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开始对汉语言的教授应该视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而定。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若是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深度,这样循序渐进,不仅可以使学生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加其汉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汉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提高,这样更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
二、从“姑“”舅”看表亲婚婚俗
在我们现在的观念中,我们都知道,“舅”是指母亲的弟兄,“姑”是指父亲的姐妹。但是在古代的文献中,“舅”“姑”这个称谓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古代,这两个称谓不仅指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弟兄,它还可以指公婆。《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这是妻子对婆婆的称呼.除了公婆这两种称谓外“,姑”字还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为出生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成辞受帝衣中密诏,当诛曹公。”理论上说,舅姑表婚有三种基本形式。从男子的角度来说,一种是与父亲的姐妹的女儿结婚,一种是与母亲的兄弟的女儿结婚,还有一种最普遍的是双向的姑舅从表婚,即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结婚,这个女子既时他父亲姐妹的女儿,又是他母亲兄弟的女儿。产生这种婚姻的原因并不是一代产生的,而是上一代的婚姻也是从表婚产生的。在有些地方,这三种形式不一定并存,但它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有一定的遗存,如云南沧源侗族中就曾经十分盛行双向交错从表婚。
三、汉字婚俗文化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就显得略有不同,这就显示出了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差别性的选择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教师应体现出动态性。所谓的“材”就是指的学生,学生是活动的,变化的,因此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要体现出整体性。在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针对个别的学生来进行教学,而是针对全班同学进行教学,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班级的文化能力。第三,教师应体现出阶段性。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质的飞跃,当不同的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时,教师就应该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句话说的很好:“事异则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些方面来看,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进行区别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二)循序渐进
对教师来说,婚俗文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婚俗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婚俗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教学节奏。在刚开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教学生们进行汉字的书写,如:“婚”“嫁”“娶”等等。在学生掌握这些汉字以后,教师开始逐步地对学生们讲解这些汉字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在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文化知识之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加快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个缓冲的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要用客观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婚俗文化又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给学生讲授婚俗文化知识时,不应该夸大其词,更不应该卖弄、炫耀,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在讲解婚俗文化的特点时,应该客观地去讲解,不能私自夹杂个人的感彩。教师更不能私自评价其他国家婚俗文化的优劣,这样容易打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以后的婚俗文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也应该尽量避开,从而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二、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情感性
课堂,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场所,它不同于工厂。因为教师和学生同为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反馈过程是课堂交际、师生互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教师的课堂反馈同样也是与留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它不仅是为了提供正确的答案,更是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如果汉语教师能够关注来华留学生对反馈反应上的情感需要,并努力满足这种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反馈时做到情感上肯定先于认知方面的纠正,保护他们的自信,必定能诱发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汉语教师不仅要对留学生多多给予真诚的肯定性反馈,经常性地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以提高其汉语学习兴趣,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体会到温暖,有种归属感。这样就容易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留学生热心参与到汉语课堂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强势力量,应该利用自身的中介地位,保护学生弱势力量的自尊和自信,降低焦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利于将教师的反馈输入真正转化为学生摄入。
三、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时效性
在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是必要的。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来华留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不能知道其进展情况,也就不能指望学生会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但同时汉语教师要注意的是,对于开放性问题,特别是学生处于继续思考的状态中,教师则可以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足够的讨论时间,不要匆匆做出终结性的评判,要延迟反馈,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
四、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启发性
要保证反馈的启发性,教师需保证反馈的准确性、针对性、选择性和指向性。准确的反馈能使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个人的语言水平。其次,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语言水平,给出具体恰当的反馈方式,对激发学习兴趣极有帮助。且要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定的教学情境做出准确的回应,避免笼统和含糊。再次,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反馈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最后,反馈还要有指向性,反馈就是要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是要强化、修正学生学习内容,总之,教师要通过认可、点评或纠错等反馈信息,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方向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五、教师需注重反馈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肯定性反馈比否定性反馈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自我满足,后者则会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肯定性反馈语可以滥用。任何的肯定和否定都应让学生感到是有理有据的,教师不恰当的反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实践证明,不断发出否定式的反馈已经不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无实质性内容的肯定式反馈也于事无补。因此,要适当使用肯定性反馈和否定性反馈,确保教师反馈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一)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肯定性反馈语
人们通常认为教师肯定性反馈的频率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正比、与学生的学习收获成正比,但事实上并非总能达到这一效果。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仅仅只有有效的肯定性反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从宏观上讲,基于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对于肯定性反馈语,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偏好。教师在使用肯定性反馈语时应恰如其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真诚有效的认可和鼓励,有几点原则:(1)肯定宜明确,避免大话、套话;(2)肯定要一贯,避免心血来潮;(3)有选择地肯定,避免泛泛而谈;(4)肯定要得体,避免事与愿违。具体教学上,目前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反馈多为一种简单的认可,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表现或回答,都只是说“好”、“很好”,这样的反馈会流于形式。低年级的学生也许尚能从中获得一些强化,到了高年级,这种表扬就会越来越低效。学生已经太习惯于教师这种“简单认可”,在接受认可时可能根本感觉不到成就感。“简单认可”不应该成为教师的自动反应,肯定性反馈应该更真诚才行。有效的肯定性反馈会高度注意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取得和技能的掌握,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努力或成绩本身,而非被“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束缚。因此,教师在进行肯定性反馈时必须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进步所在,知道自己已取得的成绩,总结出已有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好”、“很好”之类的肯定话语之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详细点评”或“重复”学生的表述,这都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胜任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对课前演讲同学做点评,既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又让演讲的学生感受到自身表现的价值,有一种“器重”的暗示,课上他/她的注意力将更集中,发言也更积极。而对于不算完美的回答,教师也应带着欣赏性的口吻给予反馈,指出其中有价值的地方。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只要学生做出了努力,如回答问题或是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管是否完全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热情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表扬。
(二)关于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否定性反馈语
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在反馈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结构。教师可首先对其表现加以肯定、认可,然后再通过适当地转换语言形式提供内隐性的否定反馈,委婉地提出建议,尽量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用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如何才能改正,从而有意识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达到良好的反馈效果。当然,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如果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进行反馈则是最好的,可以委婉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又可活跃课堂的气氛,但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变成讽刺,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很有幽默感。教师纠错是语言课堂上不可避免的行为,也是学生评价较高和比较期待的行为。教师不要总是直接提供正确答案,应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和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这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选择有利于其修正的否定反馈形式。对语音错误应选择由教师提供正确答案的纠错方式,即正确示范和让他人回答;对语法错误应选择形式协商的纠错方式,即重构、要求重述、引导自我修正和疑问式重复,来帮助学生自主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另外,虽说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给他们及时的指导。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纠错,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影响交际的连贯进行,同时避免其他学生因怕出错而放弃参与的念头,使课堂中应有的互动减少。
六、教师需注重反馈的多样性
“行动胜于言语”。有时,面带微笑、眼神关注、仔细倾听比用词语反馈效果更好。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或走近学生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等暗示、鼓励的方式,可能胜过千言万语。所以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应利用好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眼睛多与学生接触,以一种欣赏、温柔的目光注视学生,讲课时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汉语教师还可采取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如:在作业评语中针对当天课上该留学生的表现给予书面反馈。另外,课堂竞赛胜者加分、赠送小礼物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反馈形式。
对外汉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因此其教学不仅面向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还包括广大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但是在有些地区,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内陆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像沿海地区的学生那样集中在中小学校学习。即便是解决了地域性问题,时差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材料,并直观地展现给学习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
3.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
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网络资源的更新却十分迅速。即使同为一本书,“MOOK”(杂志书)的更新、更正速度也更为迅捷。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1.与听力教学的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实况听力对于留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普通话广泛存在地域差别,因此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听力教材中不应排斥非标准普通话。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语音素材,真实再现各种交际场景,为听力课堂提供有效的语音教学素材[4]。在实际测试中,辽宁大学的刘亚杰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佩烔分别通过电视听力和视觉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改善了学生对待听力课的态度。
2.与口语教学的整合
口语教学分为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1)在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向留学生讲解发音要领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看到软硬腭、舌位等,教师不得不采用夸张的口形让学生看清楚发音的部位。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口腔内各部分发音时的活动动画和发音,就可以轻易地完成语音教学了[4]。(2)在中高级阶段,口语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大大增加了语言信息,使学习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和语法点;多媒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多媒体可以提供模拟交际场合,使学习者切身投入到交际中去,激发他们使用汉语交际的欲望,并帮助他们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5]。
3.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的优越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的机会和选择,解决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特别是已知信息量匮乏的问题,提高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6]。
4.与汉字教学的整合
笔者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曾经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判断汉字书写难度是依据笔画的多少和线条的曲直。也就是说,汉字本身的形态才是学生“汉字恐慌”的原因。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让学生直观地将汉字与实物建立起联系。但是实物教具费时费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实现跨时空分工合作,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效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提供的“汉语书写笔顺”(Flash)[7],包括3400多个楷体汉字笔顺信息及动画演示,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有效地避免在教学中板书不规范、字形难以辨认等现象,基本上满足了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
5.相关学习类游戏软件
目前除了《汉字连连看》《汉字地图》等比较常见的游戏性学习软件之外,网页游戏有《汉字房》《魔法千字文OL》等。《汉字房》是一款2D横版MMORPG和通过教材与汉字学习结合在一起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娱乐软件。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反复听到和看到汉字,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效果。在《魔法千字文OL》中,学习者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原漫画作品《魔法千字文》的故事为中心,学习者通过任务学汉字、使用汉字魔法战斗等内容获得奖励,不断成长。这款软件不仅有游戏功能,而且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汉字。华中师范大学的4名学生在“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学习系统研究”中通过对照实验发现: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更晚甚至不出现厌倦情绪,从而达到持续学习的效果,促成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8]。
6.资源平台的共享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终端把教学内容放到了网站上,另外一个学习者通过终端下载并且进行学习,就是完成了一次远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汉语远程教育系统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传播,让学习者有了更多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目前,各大手机软件超市均提供汉语学习应用供汉语学习者下载,其中美国苹果公司的下载平台达到了50个以上(经过iTunesStore搜索统计所得)。巴西人开发的一款名为“汉语之旅”的IOS游戏,类似于角色扮演类型(RPG)游戏,整个游戏的叙事过程中穿插着不同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的选择取决于你在游戏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开发者解释道:“比如你第一次要是用中文的地方是在一家商店里,如果你选择中文说‘你好’而不用葡语说,对方会感觉更加高兴。”
7.与教学评价测试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语题库对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汉语考试服务网[10]等各大网站均提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汉语评价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同时这些网站还提供了不同模块的练习方式,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8.与汉语师资培训的整合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资培训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说已经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跨时区、跨地域的教师在岗培训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在全国设立了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因此,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课程都富有特色且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为汉语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XAXB”结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难点之一,也是语言习得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构式义,整体意义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加和,其表意又比较抽象,且“X”与“A”、“B”的搭配往往是固定的、有所限定的这类结构初学者往往很难区别和把握,必须通过逐个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留学生对此类反义方位构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学们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AXBX”格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XAXB”,“XAXB”结构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整体来看,留学生对这种表义比较灵活的结构使用较少,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能够通过识记掌握的成语,而成语的使用正确率相对较高,如:1.正在左顾右盼时,她突然大声地叫我们。2.那时日本遭遇空前绝后的大干旱,所以那年的大米收获情况相当差。3.这样的话,那时候的人都瞻前顾后……他们不仅想现在要怎么做好房屋,而他们也想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故。二是,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既有字面义,又包含隐喻义,而隐喻义又难以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出现语用错误。如:1.这就是我很忙里忙外的一天,到现在大家了解起来了吧!2.出发时,大家都忙里忙外上车,因为这是学校举行第一次出去旅游。3.因为宿舍里没有电梯,每天要爬上爬下到五楼,而且宿舍的房间很小,也不太舒服。4.每天爬上爬下楼梯能算是一种锻炼身体,能减少体重。语料1中“忙里忙外”使用错误是由于不了解其“表反复、持续”的构式义,不了解“忙里忙外”实际上表示的正是动作“忙”反复、持续的过程,而将其用法等同于近义词“忙”,错误地将其前面加了副词“很”;语料2、3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将“忙里忙外”、“爬上爬下”分别与不能反复的动作“上车”和“到五楼”搭配,搭配不当,出现错误;语料4中“爬上爬下”与楼梯搭配不当,应该将“爬上爬下楼梯”改为“爬楼梯”或“爬上爬下”。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方位词的基本意义留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而最难掌握的是方位词的隐喻义,由于其对方位词的隐喻义不甚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从听力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语言的使用必须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听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也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人类在孕育时期就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外界的声音,并且做出天性的反映,从研究数据来看,在人类的一般语言生活中,听力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在听力训练时,以为受被动的信息输入、瞬间性的语流、非可视性的声音等众多听力特点的制约,听力水平的提高成为了众多外国学生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接收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语言的变革也悄然发生,网络新词的大量涌现是语言变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并且网络新词从出现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其速度超出了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听力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中,编入网络新词增加了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在扩充课程设置全面性的同时,也能让外国学生更积极主动的练习听力。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具有趣味的网络成语,通过英语直译过来的粉丝(FANS)、单挑(PK),结合了英语的语言和意义,使得外国学生更轻易的接受汉语的教学。
(二)从口语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网络语言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交际中逐步普及,因此在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要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比例逐渐增多,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中也设置相关的课程和练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网络新词在口语的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造成沟通障碍。例如“表”就是“不要”的缩略,不了解网络新词的外国学生就很难用这类词语进行沟通。网络新词具有生动贴切、形象诙谐等特点,能够激发外国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汉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在日常的交际中很难理解网络新词的意义,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注重分段性。
(三)从阅读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
近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写中,经历了从结构教材到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现如今已更多的加入文化的因素,将结构、功能、文化三种相结合,综合编写课程内容。虽然课程内容的编写不断发展,但许多课程内容的更新依然无法跟上汉语的演化,教材的总体水平仍需提高。将网络新词引进课程内容中,可以很好的增加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运用性,提高外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汉语运用频率。在语言技能的分类中,听和说主要是接受性技能,注重理解,而说和写则是输出性技能,注重表达。阅读则是注重视觉性,其基本不依赖于听觉或者说,因此阅读部分的课程内容编写应当注重视觉性。在外国学生阅读汉字时,汉字的众多特点能够在书面上直观的展现出来,因此阅读也是汉语能够被外国学生最容易接收、理解的一种方式。对外汉语教学的阅读部分课程内同在网络新词的引进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能更直接的被外国学生吸收。
(四)从写作方面探究网络新词的教学情况
写作作为语言四项基本职能中最难掌握的一项,是指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想法的笔头表述,囊括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检验语言水平的综合标准。因此,写作训练在语言的教学中尤为重要。与听、说、读的训练不同,写作的训练主要是提高组织安排语言的能力和提升,以及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写作具有针对性,写作的具体对象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随意性不同,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应以严谨的书面语言为参照。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教学的比重增多,网络新词教学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但网络新词的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网络新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网络新词作为新产生的词汇,更新速度快,渗透率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引进网络新词时,往往缺乏针对性,使得教学气氛死板,外国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降低,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问题:1.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系统性网络新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中虽普遍入选,但往往都是将一些保守单一、较为陈旧、与日常的现实生活脱轨是词汇收纳进教材中,较新产生的网络词语很难出现。2.网络新词的选用缺乏实际性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熟练的在日常交际中运用汉语,并能够从事中国的各项社会工作,因此网络新词的学习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设置对外汉语的网络教学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词汇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以运用为主要导向。而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引进缺乏实际性,之是浮于表面。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网络新词的实际运用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网络新词教学中,课程的设置较为落后,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网络新词的态度不够重视。因为网络新词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一部分教师持有偏见和滞后观念,所以在教学中避重就轻,不够重视网络新词的教学。网络新词在人们的实际交流中所占比例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讲教学局限于简单的汉语规范语言,而是要不断更新词汇系统,及时教授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