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素质教育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一、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1、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一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考知识,素质教育考努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手段,大量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但并不等于说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就是启发式,就是素质教育。有可能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仅多一种填鸭式的手段而已。
3、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课堂,必然热闹。但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素质教育的课堂。热闹分两种:一种是流于表面的轰轰烈烈,一种是学生思维的波澜起伏。如果是没有思维参与,问题浅层次的有问有答,师生互动的表面热烈,那是课堂造假。只有学生思维深度参与,既使没有表面的问问答答,只要启发了学生思维,推动了思维发展,同样是素质教育。
二、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1.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一方面把主导当主体,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规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有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如果讲不到位,必然流于表面,囫囵吞枣。这部分老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估了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积累。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精读细研。这样以来,学生只要用心听讲,就能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长期依赖于老师,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高分低能的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另一方面变自主为自流,课堂失控,迷失主导。以练代讲,题海战术,把课堂拱手让给学生,失去了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谁也无法代替的。只有他们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讲题,学生划书、背书、答题、读题、练习。老师用题海战术打拼,学生在题海扑腾。更有甚者,老师放手,学生“放羊”。在这种情况下,课上有做不完的题,课下有演不完的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学,遏止了学生的发展。
2.扭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误解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局限于理论对实际的联系,不注意理论的生成过程。仅做到用理论的东西,去阐释世界。很少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中启发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用理论来阐释世界、阐释生活,用实际来印证理论,都反映了教学中的理论本位思想,反映了理性主义在教学中的主导态势。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就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理论成果是重点,理论生成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就成为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理论成为缺少学生感情体验的身外之物。造成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口是心非。
3.因材施教原则,课堂没能有效贯彻。
班级授课制,强调了统一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又是个体的内化迁移感悟过程,他要求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尖锐对立,又使因材施教原则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4.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首先,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第三,单向化就是情感沟通时,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感情的表演。
5.课堂资源闲置,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合作过程,是主导与主体的互动过程。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使主导成为主演,效率低下,主体缺位,课堂沉闷,丧失活力。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参与,心灵互动,没有引起裂变反应,就达不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善于优化课堂资源,老师就很累。真所谓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是给别人的是微弱之光,照亮的极其有限。老师累的难受,学生闲的着急;主导与主体断裂,双主关系僵化。蕴藏于学生中的无穷智慧,没有机会迸发出来。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着急不领情。课堂资源处于内耗状态,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构想
(一)总体思路:
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为增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具体设想: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把培养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应试教育中一切摧残学生主体的思想、原则、方法、方式、措施,无不是建立在对学生个性藐视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贯彻这一原则。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从整体上说,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但是,这仅仅是主要而不是唯一。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难问题为载体,确定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所谓先学后教(交),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心得,质疑解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所谓精讲点拨,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所谓反馈深化,就是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深化知识,促使迁移,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力争当堂完成,不留课外作业。
3.理论阐释建立在理论生成的基础上,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人把理论的学习,异化为唯一目的。联系实际仅仅是为了理解知识、印正观点,这样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把理论的阐释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导致了教学重心的偏移,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残缺。
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有层次的,最低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怎样来得,是怎样生成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有什么用,怎样用,即学以致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从生活中总结概括理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遵循了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4.把学科知识的整合,作为理论阐释的着力点
过去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答题答条条,把知识割裂的支离破碎,许多学生上课听懂了,但作业出漏洞,就是因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形不成知识网络,不注意知识的关联,即不会知识的整合所致。一般来说,作为整块知识(核心的主干的知识)学生基本上都会。考试时不会的、顶不真的、大多是知识的关联点。所以,在知识的处理上,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连接上,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点击了学生的困惑,点燃了智慧的火把。
5.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启迪思维,逼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养练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克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恶习。坚决反对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缺乏思维参与的一问一答;坚决反对机械的重复、简单的知识训练;坚决反对矫揉造作、情感交流单向化、简单化;坚决反对过于频繁的造境与造势。
6.把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作为课堂活力的发动机
一堂好课,一堂符合教育规律的好课,一定是课堂效率比较高的课,教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最高。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是这个道理。课堂资源很多,有课本、《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网络、教师、学生,真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若能把这些资源从整体着眼,优化目标寻求最大效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课堂产生共振和共鸣。这样课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能充分参与,课堂就会达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最佳双赢的效果。教师才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放,成为“善驾于物”的君子。正如荀子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好的教师,“四两拨千斤”,利用学生教学生,就发挥了最大的效能,就能给课堂注入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
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而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是核心问题。
要教育学生从小会劳动、会动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劳动。故而
该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即立足于“愿不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强
调“会不会”。
二、落实三个板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课。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主要阵地,是个性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课改方案时,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采用:1.钻研新教材,要求教研员、基层教师学习新教材,钻研新
教材。为此,我们狠抓备课,狠抓教材,教研员不仅自己要了解新教材知识点编排的意图、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提高驾驭新教
材的能力。早在1994年我们就提倡教研员下基层上实践课,至1994年下半年全室教研员无
一例外地均自觉到浦西、复三孝西凌家宅幼儿园上课研究,取得对新教材的第一手材料。目
前上课实践已形成了制度。
2.研究教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
分教师还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没有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这
就给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决定把改革课堂教法的
立足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研室于
1992年起就开展“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课题研究,各学科根据这个总课题,结合
学科的特点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3.研究考法,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的要求,反复学习教学评价的方法。我
们大胆尝试了口试(如语文、英语学科)和操作(如理、化、劳技等学科)考试。有些学科
以平时考核为主取消阶段考试。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他们可以学得生动活泼些,
教师也可放手教学,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轨。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点。按课改方案规定,选修课是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习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为了实施课改方案,我们采用:1.组织选修课教师的培训。1995年暑假我区对选修课教师
培训了2次,一次由大同中学教师负责,性备涸穑瑺共培训27门学科,参加的教师多达220
人次。
2.提出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选修课开设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本区10所完
中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按方案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设置的科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类是基本上按方案的要求开设,学科门类虽然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但是还
是从拓宽、加深等方面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第三类是由于搬迁拆房等原因尚未按要求开设
选修课。选修课都是必修课的延伸,但是延伸不是增加一节必修课,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补缺,或提高。
区教研室对这三类选修课在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报出分类教学要求,并加强分类指导,保证
选修课的因材施教。
3.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年级组负责选修课的学籍管理,教研组负责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有
的学校,如大同中学、敬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了探索性研究,
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大同采用“特长认定”的办法,得到市课程办的认可,并认为这是创
举,也是今后的方向。敬业中学长期坚持开设选修课,每学期将学生成绩记入成绩册,并通
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活动课。课改方案把活动课作为一类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并提,显然不同于过去的第二
课堂。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设置该类课程是方案的一大特色。
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1.提供活动课教材。现在作为正式
课,教材就成为首要问题。而基层教师大多数没时间编写教材。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多渠道地
提供教材。
2.培训活动课教师。在方案试行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培训活动课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第
一种是由少年宫组织培训;第二种是能者为师,由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第三种是邀请名
人或有一技之长的艺人参与培训。
三、抓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区承担中学劳技、小学《自然常识》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的试验任务,这三门学科
的市级培训也就由我区承担。四年来,我们为全市试验学校培训了数千人次,每次寒暑假培
训参加的人数是其他市级培训无可比拟的。尽管这三门学科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但参加培
训很少有缺席的。由于教材组与教研员合作协调好,认真负责,每次培训都受到学员的称赞。
我们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自然常识》与《生活与劳动》两门学科的青年备课组既在课改试
验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又使他们在课改中得到了锻炼,他们有的在区、市及全国各类教
学教研评比中获得高奖,有的已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他们都深感青年备课组对自己的培养很
重要。
选修课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就组织教研员、大同中学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
本区自行培训选修课教师,这在全市属首创。
活动课教师培训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组织教育学院和少年宫、少科站联合办班,也顺利地
解决了本区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这几年我区首先注重区教研员的
素质提高。教研室组织教研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组织教研员下基层上课,
参加课改实践,既了解了教学第一线的状况,也取得了对基层教学的指导权。教研员在自身
提高的基础上,带教基层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教研科研,今年青年教师向市申报教科研
课题的48位,超过历年。我们还利用学科中心组、课题组活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理论。最
近,我们着重学习“思维训练”方面的理论,并扩大影响、带动基层骨干教师学习。
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以智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传统的评价机制。
高考竞争的实质是毕业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竞争,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方位,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人,因此,体现在人身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考试是国家或社会处理竞争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们想为社会做较大贡献,想争取更高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愿望,通过科学的考试,激励青少年学习国家规定的内容,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新生,这就是高考,这就是社会赋予高考的作用:1.高考对考生的人生观、责任感、道德素质的考查日趋增强学生在高考中的差距,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差距,还有对竞争特别是激烈竞争的态度上的差距。学生夜以继日地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参加高考,表现了有志青年为祖国的富强,为科学文化的繁荣而奋斗的决心,表现了年轻人对社会、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表现了为争取美好未来而投身于激烈竞争的勇气,还表现了考生对社会分工、对国家需要、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态度,更具体地反映了考生的人生观、责任感。
此外,在高考中有大量具体、生动的政治思想问题,例如,1995年稳定物价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当年的高考数学应用问题以此为背景,出了一道好题,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1996年是世界耕地保护年,我国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人口的增长,基建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耕地的相对减少,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粮食单产水平人人提高.所以,除了努力增加粮食产量以外,?只有两条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控制耕地的减少量,1996年的数学应用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编拟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生研究社会,研究社会的发展。
2.高考着重考查考生的潜能和综合品质素质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品质的提高。在会考后的高等改革试验中,注重能力考查已成为高考数学命题中的核心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命题实践,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在试题中,能力考查包含了学科能心和学习潜力两大方面,学科能力,《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已有十分明确的表述(四大能力);而学习潜力的含义则较广,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会学习是人生基础素质的主要部分,是会生存、会关心、会协作的前提。1993年以来,在高考数学科试题中,逐步加强了对阅读、应用和探索能力的考查,效果很好。这是今后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逆转的趋向,对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表现尤为突出的有:(1)?对数学的“四大能力”考查全面、层次恰当,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求逻辑合理的基本思维能力,而且在思维品质方面,对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计算能力,不仅要求运算准确,而且要求迅速、快捷;至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的考查在不断强化,试卷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带者浓厚时代气息的应用问题以及探索性问题。
(2)?加强观察、接受能力的考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对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为能力的锻炼,体现在数学科的考试中,考生既要能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还要懂得综合运用中学所学的文化科学知以观察现实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接受多种可能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并将其解决,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卷,把阅读能力(数学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观察、接受能力的突破口,这类试题,不仅仅是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信息会分析一些选择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要求考生有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正确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正确运用信息,并将所掌握的信息转换成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考查考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由中学的学习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学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考查,无疑对此起了促进作用,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3)注意心理承受力和行为应变能力的考查一方面,以往在考试命题中,过分强调让考生能在宽松的环境下,由易到难、心平气和地进行解题,使其能在“良好”的心理条件下,“如实”地发挥其真实水平。因此,在试题的布局和排序方面,“送分题”和“压轴题”的位置固定不变,过渡也十分讲究,这种人为营造的环境,与现实生活的环境并不一致,因此,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并不一定是能力强者,而且往往缺乏应变能力。鉴于此,近几年来,数学试卷的布局和编排,没有固守传统的做法,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难点分散,不再是一题压轴尾巴高跷,全卷的难度梯次不强调严格由易到难。另一方面,考查较高层次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新的问题情境。
对此,高考数学命题有两种途径:提供新信息、新材料或变换问题的角度。注意题目的立意、情境和设问的角度新颖,灵活,回避成题、熟套(如立体几何中的“一半证明一半算,半个证明三垂线”等),具有寓学于考的效果,可在解题的同时获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行为应变能力。
3.突出学科特色,强化数学素质的考查衡量一个考生数学水平的高低,检测一个考生继续深造的潜力多大,不仅要考查其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考查其数学素质的高低。
在数学知识和技能中,蕴含着更具普遍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理解能力,以及灵活、正确地用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乃至开发、创造数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可统称为数学素质。
从现行的中学数学教材和教学实际看,相对于知识的传授,很多数学思维规律,以及数学的思想观点,在教材中,也没有作过系统的介绍和讨论,只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闪烁其间,熠熠生辉,有赖于学生去领悟、吸收、受用。事实上,数学思想方法正是数学的精髓,没有它,数学知识和技能,就难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体现出数学在战胜各种挑战时所具有的强大威力。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其特点是:无论是基础知识题还是综合题,都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简单的知识型记忆型试题在试卷中日益减少;常用的数学之通性通法考查全面,在应用中考查,而不是从理论上考查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认识;在数学思想的考查上,着重于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归纳与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的考查,使试卷的数学学科特色更加鲜明。
4.突出时代精神,加强应用意识的考查(1)?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站在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的角度讨论高考中的应用题,可以更加深化我们的认识他能更自觉地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参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教育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制定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设定相应的专业特质标准,合理地把握各项评估指标的比重;
(2)通过公开新时代人才评判标准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风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
(3)社会企业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落实。首先明确评估目标,选定参评对象,制定评分制度和评分方式,再交由下级进行填报,最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统一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便于后期分析;
(4)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将各大高校评估排名信息进行反馈,让高校进行反省和研究,采取措施弥补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整改教育管理工作,推动高校的发展。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工程的实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并选取相应的示范学校,在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大范围的推行。在落实这项长久而艰巨的工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规范,持之以恒的执行和遵守,逐步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发挥社会和高校的合力对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的动力作用。
2高校内部教育合力
2.1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当前,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但同时这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必须要把素质教育观充分的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教学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在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培养高校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工作体制的重要性边不言而喻。各大高校在制定学生教育规划时,应以素质教育观为基础,结合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站在整体角度,健全教育机制,避免学生教育管理和素质教育相脱轨,全面有序、完整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要在教育管理中要培养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领导的教学管理团队,在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资质深厚的教师协助下,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对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坚实师资力量保障。
2.2转变理念,整合优势
综合素质人才是目前社会中最稀缺的人才,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各大高校来说,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自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社会和科学实践、基础文明行为规范等多项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基础上,将课堂教育和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整体发展,丰富教学内容,使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转变,形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制度,划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2.3强化管理,促进自律
2.3.1加强精细化管理,激发自律意识
在大学生的各个班集体中落实基于素质教育观的教育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规定筛选合格的学生辅导员,并制定相应的辅导员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晋职、奖励及绩效考核等多种措施来约束和管理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强化班级管理。宿舍是学生教育的第三课堂,在这个自由的场所中也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宿舍建设的重视度。从平时生活入手,关心每位学生的状况,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案。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保证学生骨干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公信度,能够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2.3.2加强引导,促进内化
要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文化、扩大社团或学生会多种组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等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3.3互律监督,整合提升
学生综合测评的关键途径就是互测,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社会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将素质教育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外,要加大日常素质评估的比重,关注学生人格和思想道德的形成。以互相监督、加强自律的形式,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素质中的重要成分,是做人应有的风骨,也是教育课目中的应有内容。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时,也是毋庸忽略、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敬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双轮前进”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
本文就上述三个方面作出叙述,以求专家指教。
一、教艺为主、导之以道,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内涵。它既要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上述特征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教艺为主”、“导之以道”。
艺与道、器与学、技与理,是关于工艺与道理、应用与学问、技能与理论关系的概括,也是操作与学问关系的别称。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学应该形而上,夯实理论功底,打好理论基础。它以培养学者型人才为重点。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它就不可能站在世界科学的峰峦上。因此,大学以“道”为基本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应该形而下,用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和通俗道理教育学生,使学生崇务实,尚敬业,有技术,成为高级工程人才。它需要理论,但更需要揭示工艺流程规律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论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为了学习技术,以便能用知识去解释技术。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为用而学,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学后而用。
总之,在艺与道、器与学、技与理的关系上,高职院校以艺为主,以器为主,以技为主。道是为了导艺,学是为了衍器,理是为了释技。懂得深刻的道理才可解开工艺的疙瘩;掌握系统的学问,才可发明新的技术;打好理论基础才可解决技术难题。教艺为主、导之以道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予重视的办学理念。杨叔子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去做事。”
二、敬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
前面已经谈到,人文精神是做人的风骨。所谓风骨,就是操守或气节,是对已经认准的目标和原则的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誓死如归的坚定性和捍卫精神。对目标和原则认识得越深,爱得也越深,其恪守精神也愈坚。这就是人文与风骨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培养目标已经确定,是实用性、应用性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基本从事已定职业方向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敬业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早在《礼记》中就有“敬业乐群”的记载。古人解释:“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贯通古今,古为今用,敬业精神教育拟包括守业、钻业、精业、创业四个方面。
守业是对从事职业的忠诚。坚守岗位,不朝三暮四,不见异思迁。在市场经济人才流动频繁的情况下,不让自己浮躁,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休止地跳槽,这是我们的事业有望的表现。因为有了守业者才可积累行业文化,才可将行业文化代代相传,才可沉淀为行业传统。如果从业者都是蜻蜓点水,都是匆匆过客,不把行业当成家,只把行业当作店,住一天换一方,那么,行业作风、行业文化、行业传统都是无法积累沉淀的。
钻业是对从事职业的热爱。因为爱,不仅产生了对职业的亲和力,而且能整个身心地投进它的怀抱,钻研它的学问,探究它的奥秘。为了这种精神,即使没有时间学业务,也会像钉子一样挤时间去学:即使遇到的困难像铁壁钢墙,也会像金刚钻一样。非把困难打通不可。因为能钻业,才会使自己更加专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钻业是专业的前提,专业是钻业的成果。钻业和专业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精业是从事职业者的本领。学贵在专,业贵在精。精通业务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得出色,才能为大众服务,使被服务者欢悦笑颜。所以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时,一再强调要学习他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把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为人民服务连在一起,这个观念是的创见,是我们后继者须要发扬光大的观点。千万要记住,精通专业不是只满足熟悉专业知识,还在于了解相关专业。这样,才会触类旁通,知此知彼。不仅如此,精通专业不是只满足对知识的熟悉和旁通,更在于熟能生巧,巧手操作本专业的行当。练业务,到心灵手巧的程度,这是精业的标准,也是成为专门家的标准。
创业是从事职业者的贡献。古人教导我们:人活着一辈子,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之立者,方可称圣贤。我们不必刻意去做圣贤。但是,“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这个论断我们可从未反对过。其实尧舜就是圣贤。可见,圣贤之辈我们也是可以做到的。立德是指修养品性,立功是指导创建功业,立言是指导著书立说。在三立中,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立德、立功是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能守业、钻业、精业的人,必定能创业。创业是在它们基础上的发展,是对所从事职业的现状的改善,是用新的成果去刷新它的历史记录。
纵观以上所论,敬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步步提升的四个台阶,就其内涵来说,它包括了德、智、体、美诸多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都为敬业精神提供了知识、毅力、品德的准备。人文素质教育是在以上教育的基础上为它提供一盏明灯:风骨。因此风骨揭示和练就一种对方向和原则的恪守品质。
三、“双轮前进”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
所谓人文者,就是化成天下也。《易》中首次提出“人文”的概念。它把“以察时变”的学问,叫“天文”,天文以外的“化成天下”的学问就是“人文”。可见,人文的内容太广泛了。
今天,我们所讲的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是关于做人的教育。因为做好了人才可去影响人;自己身正,才可去正人之身。首先“化”自己,才可“化”天下。这样,我们就可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了。世界观教育通过哲学课教学去承担;职业观教育通过伦理学课程教育去承担;价值观教育通过人生哲学教学去承担。这三门课程不仅引入课堂,也是课外讲座的中心内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这是“双轮前进”的第一种方式。
敬业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但是,敬业主要的不是一种理念,而应是一种行为,一种实践。因此,仅仅是宣讲或说教并不是教育的最有效方式。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笃行,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内容敬业精神的又一“双轮前进”方式。
向学生开设的关于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的讲座,教师同样参加学习。并且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岗如生命的品行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其待遇的丰厚和工作的艰苦,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相比,可能都是反比。因此,在教师中进行敬业教育很是重要。学校领导部门对于守业、钻业、精业、创业的教师要订出奖励规章,不仅在教师中树立榜样,而且造成氛围,成为影响学生的熔炉。
当然,有奖必有罚,奖罚相佐,才可弘扬正气,抑止越轨。不善于奖罚兼施,等于一条腿走路,独臂手工作,是难见成效的。
督促学生笃行,不仅要引导学生到社区、企业、商店、宾馆、家庭参加打工、家政服务,而且组织学生开展“熔学、论、辩、写于一炉”的活动。学,是指有针对性地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中外文化精品,提高学生兴致。论,是指学生在充分学习和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感想。辩,是指将一些有见地的看法和感想,组织相关学生开展思想沟通,碰撞思想火花,升华己有认识。写,就是鼓励学生将思想成果书写出来,学校提供“园地”和方便,并聘请专家评比,开展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开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除了上述经常性的、制度化的“学、论、辩、写”活动以外。学校利用节庆开展文艺汇演、诗歌朗诵、书法绘画活动,也是熏陶思想,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竞争意识的好形式。
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笃行活动都需教师参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为了体现师生情谊,更重要的是体现师生在人文中“化成天下”也化成自己的人文风格。
参考文献
[1]曾钊新.教育哲学断想录[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周伯明,等.文化素质教育:新世纪人才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l,(11).84—85.
[3]彭光芒,王绪朗.整合优化深化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l,(19).23—24.
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通过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数学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基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最好的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多重要的思考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改革要超越数学学科本身的限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从整体上思考数学教育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改革。
1.完善课程内容。
建国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改,可以说从总体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出发,数学教材的结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还应该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从总的说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改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是体现或渗透现代化的内容。
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这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希望培养和造就更多数学家,但是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是使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接受必需的、有用的、能够学会的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由具体到抽象、由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样神秘、那么遥远。
教学内容中体现大众的数学、生活的数学,就要对数学的教材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精简繁难的内容,适当地引入具体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内容。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在生活实际中需要计算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用到估算和简单的计算,而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借助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等计算工具来完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学生要掌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遇到一个具体问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同时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口算和笔算。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要学习一些估算和近似计算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就能保证学生学会这些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操作策略。
在数学教材内容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求知欲。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直接相关,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就非常尖锐地提出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当时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至今对数学教育的改革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17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了的数学体系。这些内容中许多仍是现在的学习与生活所必须的,但随着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仅掌握传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应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一是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传统内容中的某些问题。实践表明,只能少量地增加前者的内容,过早或过多地直接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效果并不好。而教改实践表明,结合有关内容体现或渗透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不但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办得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表示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内容的同时,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生用现代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特别是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更新数学方法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独立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而是主动地去认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材料;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活动式教学法的使用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为适应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必须研究活动式教学法的模式、方法,开发适合小学数学教学使用的各种活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