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问题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1、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1)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2)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1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2、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2)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3)有人说,煤和石油的能量也是来自于太阳,那么太阳能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煤和石油中的化学能?
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素材背景,把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即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景,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景中及时有效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较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1)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自信心。教师如何让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呢?首先,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学困生被尊重的欲望要比其它学生强烈得多,若教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他们会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哪怕他们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方向。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各种做法,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做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做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物理知识。
新课程改革初期,经过多次培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和的分水岭。“‘学’是成就学生的内因,‘教’是成就学生的外因。”当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并解决了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并将答案说一遍,就实现了由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这就形成了认识中的一个误区,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中的弯路。
(二)实践中的弯路
带着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认识,观摩了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笔者开始了由传统教学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尝试。从形式上来讲,高效课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准备的学案。学案中分为基础题(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探究题(一般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巩固性习题。
2.学生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主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3.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小组数量不等。每一小组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小组还会对应一个评价小组。先是解决问题的小组分别回答相应的问题,然后由评价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小结,学生做巩固性练习,教师整合知识结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从形式上看,学生上讲台、站起来回答及分组讨论,使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课堂气氛也一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变的很热闹。教学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每一小组只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教材中其他的问题,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参与教学的范围有限。(2)学生知识储备量及现有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只是一些浅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无论是分析还是全面理解,都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由于学生的活动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的讲解一般很简单。这些知识点又是高考经常考查的,教师的讲解如果蜻蜓点水,那么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会模棱两可。(3)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自己发现的,而是教师提出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教师思路的体现。从实质上看,这样的教学依然是教师将自己整合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解决的,是教师主观上认为学生不容易掌握的,而且为数不多。教材中,学生究竟有哪些、有多少内容不明白,教师并不知道。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把自己理解的知识强加给了学生。就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你却给了他一个枕头,虽然也是满足需要,但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
二、探索中新的认识
(一)从人的身体机能来看,各器官都参与活动,人才是该活动的主体
多次学习与尝试教学后,笔者体会到了新课程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器官解决,只有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方面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如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解读》一文中所说,“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二)从人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众人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的如果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当这一问题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时,问题的主体——学生,也就无形中成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当学生希望被众人关注这一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就从课堂中找到了快乐。能够使人快乐的事情,谁都愿意去做。课堂能够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问题引领教学法的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而“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的教学设计多考虑如何“讲”得好,极少或根本不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而这种问题引领教学法,在备课的环节考虑的都是学生能怎样学到知识。基本思路就是,每个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个人独立解决,同时可以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来解决。如果学生能力范围内解决不了就应该是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这些要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来讲解。多次实践后笔者发现,问题引领教学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1)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这种模式下,从发现、提出、思考分析到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老师要讲的也是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不了的,是学生牵着老师走。(2)这种教学方法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可预知的,这种方法对教师挑战性极强,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不足之处:(1)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教师讲解时难以形成体系,结构不清晰,虽然教师最后的归纳与小结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单个凌乱的问题会让学生思路不清,很难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不利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2)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及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肤浅,很难涉及实质性问题。(3)每个学生都会提出问题,虽然组内解决了一些浅层的,但留下的数量还是很可观,再加上学生胆怯或表达能力有限,几个问题上解决稍微慢一些,就会耽误时间。
(四)实践中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法
针对“问题引领教学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及时总结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在书上,深层次的问题写在问题本上。自己查阅资料能理解的问题,将答案附在后面,查阅资料也无法理解的留在问题本上。这样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浅层的知识。
第二,由科代表将学生的问题本在课前提前半天收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准备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不可预知给老师带来的困扰与尴尬,又能有序的安排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章节内容的框架结构列出,结构中所涉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学生经小组讨论在黑板上补全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小组讨论的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各持己见能够让每个人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使学生的分析、表达、答题的能力得到训练;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辨出教材中的浅层知识与重难点。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可以详略得当地进行讲解,同时整理知识结构。
第五,教师讲评之后,每一小组成员如果还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
第六,某一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如果其他小组成员也回答不上来,教师再讲解。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遗憾的是没有及时总结,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写成教育论文,也就是说,只会教学,只会研究,但不会写作,结果研究成果推广不出去,这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教师虽然已准备了很多材料,也很想写教育论文,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写,如何去下笔,始终感到难度很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如何引导和鼓励教师写好论文)谈谈教育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写作方向
绝大部分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教育论文。因此,根据自己当前教学的实际确定教育论文写作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你当前是从事学科教学,那么你的写作方向可考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教材其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研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思想方法,等等.总之,你的写作方向最好同你当前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另一方面教学为你的写作提供课题和素材,而你的写作也促进了教学的提高,做到教研相长。
二、要注盘选好课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既关系到论文写什么的问题,也决定着所从事的教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所以论文写作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并确定好
NK 现金网 WWW.BEIJINGJY.NET
研究课题。人们常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办事需量力而行。同样,在教育研究中,在选题上,也必须从自身的、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难易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好高玲远,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二)题目大小要适中。初学写作的同志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追求大题目,全面论述一个问题,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个道理也论述不深,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题目越小,钻得越深,论文就越有分量”。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这篇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三、要注意提纲的设计
论题选好以后,就要设计提纲,考虑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思路.编拟提纲如同建筑设计蓝图,又像画家作画,先勾出大的轮廓,再勾细部分,然后再描画。有了提纲,文章才能按顺序从容地写下去。编提纲要做些什么呢编提纲就是规划好论文的结构层次,将全文分几个部分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分几段,每段讲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各部分主要选用哪些材料。一般来说,3000字以下的论文编一级提纲,论文较长最好编二级提纲。提纲宜细不宜粗,如写得过粗,就起不到提纲的作用,写时难把握,容易出现“跑题”、“放羊”,顾此失彼的情况。
四、要注意资料的搜集
定题定纲以后,就要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认真钻研了。我们要盖一座
楼房,就需要用钢筋、水泥、白灰、砖瓦、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楼房才能建成,写文章也是这样。没有材料,文章就会空洞,主题也难以实现。俗话说:“广采白花酿佳蜜”。搜集资料是起草论文中一项基本的,没有必要的资料,后续将寸步难移。资料同时也是选题的基础,是完成论文的保证.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怎样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资料呢这里需要注意“四个标准”.
五、要注意执笔写作
撰写教育论文除了应注意上述几个问题外,在具体写作时应将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教”中“研”,“研”中“写”,“写”中“教”,才能撰写出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论文.经过选题、定纲、备料一系列的准备,教学研究进人了总结阶段,也就是把教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对于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来说,起草论文初稿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把构思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可以了。但对于刚刚从事教研的人来说,开始撰写教育论文是会感到相当吃力的,他们经过一定的酝酿和准备,但提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才能写好教育论文,这是每位初学写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你可以关注:如何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和如何撰写职业教育论文
六、教育教学的
注意事项
撰写教育论文要站在时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去观察、分析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只有这样,选题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这样的文章,档次高,去投稿,命中率也很高。如何才能提高投稿命中率大家应注意:
(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
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识记”类问题的设置
“识记”类问题的设置能使学生回忆、描述、界定或认识记忆中已有的知识。我们在提问时常常会用到一些“定义”“描述“”背诵”等字眼。例如“什么是季风环流的定义?”“请同学们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等。这一类的问题为我们复习巩固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强化作用,同时这一类的问题也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所以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我们应该尽量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问题设置,因为这些知识可为逐渐增加的教学认知的复杂性做铺垫。例如《气候成因及特点》一节,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气候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特征。在备课时要清楚气候的形成原因与控制其的气压带风带有密切关系,而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其气候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理解气候成因首先要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要理解气候的特征就要知道气压带风带的性质特点。所以在新课时先提出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在黑板上上画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请同学们说出每个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特点。3.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气压带风带的性质特征及移动规律”。对气候成因及特征的讲解做铺垫。
三“、理解”类问题的设置
“理解”类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一定程度的领会,让学生能够复述读到的内容,以及看到知识间存在的联系或从阅读中的得出结论。这一类的问题常出现在新课的教学中,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学习知识。因此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如第一步先让学生能领会知识,第二步让学生能看到知识间存在的联系,第三步能得出结论。例如《洪灾的成因》一节,该节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通过案例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在问题设置上,第一步让学生读课文案例,理解什么是洪灾?会产生什么危害?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洪灾的概念及危害,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步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洪水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类的问题相对要复杂一些,从第一个问题可以知道洪灾的形成要有大量的洪水,这提示了学生要从来水量与去水量两个方面加以考虑,而影响来、去水量大小又与气候、地形、河道、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这一步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让学生看到洪水形成的因素,同时看到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第三步请同学们归纳出洪灾产生的原因。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分析,这个问题设置实际上是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总结。
四“、应用”类问题的设置
“应用”类问题的设置,是将知识从识记和理解扩展到真实性这一阶段的问题,它超越了对知识的记忆和转述阶段。在地理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把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注意捕捉区域与应用知识之间的共性,利用知识的共性可以进行知识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应用。例如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析这一知识可以应用于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因为他们之间的共性是都为喀斯特地貌。再如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成功经验也可应用于我国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因为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都为畜牧业地域,面积都宽广。
五“、综合”类问题的设置
“综合”类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得出一些独特和创新的东西。前面的识记、理解、应用实际上都是为这种综合问题服务的。它是整个提问层次中要求最高的,这一类的问题往往答案具有多样性,知识面的多少决定了答案的丰富程度。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作为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哪些?学生能综合应用的知识有哪些?问题的提出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符合。例如对于只掌握了《宇宙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吗?”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火星与太阳距离,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作比较”等条件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答案,但在此时期如果提出的问题是“请分析亚洲种植水稻的原因?”这个问题学生则无法回答,因为学生在此阶段没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
二、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
1.激发兴趣在课堂中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是其中关键,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决定了问题式教学法的成功与否.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所在,先在问题的表象上激发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进而更深层次的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起学生相互交流的问题.问题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一方面需要激发意识的导语,一方面更需要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元素进行渗入.以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如上述所提到的,更加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对SO2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先行展示一些准备好的四川乐山大佛佛容黯淡无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对于“黯淡无光”的思考:因为何种原因致使大佛黯淡无光?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不法商人使用漂白剂对食物进行“美化”处理的图片与新闻,因为这些所见所闻,皆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引发思考在提高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节的教学内容发生了的兴趣后,紧接着就要发挥教师在上述问题的设计当中,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思维引导,通过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拥有独立的思考的精神.在这个思考过程的前提上,教师还需要把问题设计的更加巧妙,并且问题本身有很强的递进式功能,即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对问题的解释有着深入浅出的教学境界.比如上述所论及到的关于SO2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逐渐的指引学生让他们对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因为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都是属于酸性物质,可以让学生归纳两者与水、盐、碱所接触反应之后的化学方程式.并且由于问题的设计拥有学习与生活经验,故而,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轻易地利用记忆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初步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致使学生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有着相当大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大多利用品红溶液进行对SO2的检测,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对CO2的检测,当然,如果石灰水在浑浊后又逐渐开始变清,就能够解释其有CO2的存在.可是上述在对SO2与CO2进行归纳的时候我们发现,SO2与CO2一样也拥有相同的属性,倘若一种混合气体中涵括了SO2与CO2,又该怎样证明?对这个“证明”实验的设计,其步骤流程更加需要运用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对学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进行对问题步骤与方法的研究,最终达到对解决问题.
3.交流合作可以说,教师所设计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都属于问题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最本质的一种分别.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拆解,让每一个学生皆有解决问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的目的,使得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即便之前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缺少存在感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先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内部讨论之后,再可以与别的小组相互沟通交流,完成对问题的疏漏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急于对问题答案进行揭示,给予来提问的学生适当的引导便可.例如,上述所提及的SO2与CO2的检测问题,首先应当对哪种气体进行相关的检测?就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对于检测方案的互相交流,既对学生思维进行的相应的训练使,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加强了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生书写爱国诗词的时候,教师可播放《中国人》《祖国颂》等歌曲。“感人的歌声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在悠扬的背景音乐声中,学生陶醉、醒悟……教师书法课堂的导入与总结过程也是对学生“育德”的关键环节。如,有的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孔子弟子三千,最著名的七十二门徒无一不是思想境界高尚的人。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感悟。短短几句导入,一方面让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让学生把那些历史名人当做心中的偶像、楷模。教师要将作业布置、优秀作品展评、课堂总结等其他教学活动与对学生的“育德”结合起来。“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在书写上,即使学生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都要呵护、表扬。教师只有把“育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师表楷模“育德”
一、注重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阶段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固定短语等,这些都是不可变的,要想在写作中用上它们,用好它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基本训练。首先,加强五种基本句型结构教学。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大、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就要抓住五种基本句型的训练,让他们把这五种基本句型记牢,不断运用。五种基本句型是:
(1)S+V;
(2)S+V+O;
(3)S+V+O+O;
(4)S+V+P;
(5)S+V+O+C。
五种基本句型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但无法比较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还必须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扩句训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扩句练习。其次,加强句型教学,要对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利用各种句子进行一意多种表达的训练。再次,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巩固语言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感的训练。
二、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依赖的,说的能力有赖于听的能力,进而有助于写作。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写作训练的多样化。
首先,在Dialoguo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对话、表演和编写相似的对话外,还要求学生把对话改写成一段短文,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变成短文的过程中,注意时态、语态、人称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
其次,在Reading教学中,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且人称、时态要做相应的变化,这样既能搞懂本意,又能用同义句表达,提高了表达能力。还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进行复述,学生复述课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逻辑关系,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组织篇章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又提高了语言的精炼度,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快的提高。
再次,在“Listening”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听懂做完听力练习之外,还让他们把练习作为guide进行复述听力材料,有时还让他们写在作文本上。
三、注重写作训练的规范化
高中起始阶段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按教师用书上说明的写作步骤,即:(1)构思(讨论题目)(2)写提纲(理顺思想的逻辑关系)(3)起草(打草稿)(4)校订(检查错误,重新安排内容)(5)修改(定稿)。对学生进行写作模式的训练。这样看起来比较麻烦,但避免了反复,养成了好的写作习惯。再就是书写和文体格式要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对各种文体特点、格式要讲清楚,使学生熟悉规范的书面表达形式,用正确的标准评析和规范自己的书面表达。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械行业成为了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迅速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机械行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了中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相应实践技能的提高,在更高的层面上说影响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而教材是中职教育承载知识的载体,教材的改革和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中职机械基础教程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相关的操作人员,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中职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技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设置对人才的培养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特色,中职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
1、中职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而实践性知识少
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较少教育教学论文,而中职的教育模式偏向与实践性和实用化较多,教材的编制和难以满足中职的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中职所使用的教材抽象理论和机械原理成为了教材的主体,而应用与实践的理论和知识则很少,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材指导和学习之下成为理论型人才的可能性较大,学生对教材把握程度越深越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然而却不能将从教材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不利。教材的理论性强导致了中职的教学与社会生产脱节,
学生缺乏相应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2、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由于中职机械基础教程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较弱,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建立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教材理解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实践经验之上。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以及中职学校学生质量的下降,不利于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中专以及大专人才培养模式选取的教材,没有考虑到具体教材与当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未对相应的企业岗位对相应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因此中职毕业生的能力依旧与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无法匹配。
3、中职机械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不符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未得到及时的更新致使机械基础教材沿用过去的中专大专教材体系结构,从而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相符合,从而导致了中职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要,依旧得重新学习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在中职所受到的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理论支撑作用。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致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建立在落后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对中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具体改革措施
1、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
教学大纲是教育部制订的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中职指导教学、安排教学的依据,也是机械基础课程进行考核的依据。因此,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虽然市场上的教材大致依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制,但由于相应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和编写层次和角度的不同,这些教程大多不能针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存在理论型强、抽象概念和理论原理占据整个教材的较多篇幅,然而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则较少甚至一笔带过等现象,不符合中职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真正需要。 首先教育教学论文,教材的编者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编辑和内容的优化,其次相应的编者可针对中职的特殊性和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合适的教材,从而实现中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和中职机械教学的教程选择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而不能一致沿用过去中专、大专的相应教材,应针对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编写,适当减少理论性的知识和原理的讲述,在构建学生基本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增加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知识的编写,构建新的教程体系,掌握相应的教程的难易程度。同时在对教程的编写进行改革的同时中职教师可在教学中对相应的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构架,从而形成与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系。同时也可分发课程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也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注重教材的更新和时效性
一、论文题目: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现状: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