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与职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1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篇2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归类,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对每名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确定。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开展调查,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归类,多为学生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两个专业,这样他们便可以掌握两项技能。家长和教师还要及时沟通与合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他们想要选修的课程和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兴趣不同和能力不同给职业教育教师带来的困难和压力,同时还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不应该将学生顺利毕业作为根本目标,必须要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之下,更加注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篇3

2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分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法律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与我国职业教育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简称TAFE,是一个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有效地解决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障碍,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学习的典范之一。

2.1法律因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缺乏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缺乏自主性,不能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修订了澳大利亚培训质量框架,形成全国范围统一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令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职业教育法虽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仍没有真正实施具有可行性的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要素,为基础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创造法律基础,促进两者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2.2政策因素分析

我国目前出台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相比,仍不容乐观。政策环境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无法与基础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政策因素可以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课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部分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澳大利亚于2005年宣布建立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培养国民高水平职业技能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策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技能培训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2.3社会因素分析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国民的重视,这影响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笔者认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之间发挥的阻碍作用较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面向所有接受再次教育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一点需要我们学习,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纠正错误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4学校因素分析

基础教育学校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提供良好的学校氛围。可是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前面提高的三要素:法律要素、政策要素与社会要素,都需要学校全面贯彻实施。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学通过证书等衔接。学校建立统一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协调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培训者提供公平的培训平台。

篇4

二、高职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属性依据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等教育拥有完整的从专科到本科在到研究生的完整的学历教育,相应地,高职教育也应拥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这是完善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定位的同质性,在教育内涵上存在共性与关联,两者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都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两者的区别仅仅体现在层次上的差异———“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因此两者的衔接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

(二)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的学理缘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版)》(简称ISCED)的分类标准,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普通、学术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这种教育级别通常是以教育课程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上下贯通,不但普通高等教育如此,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因此可以说,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就完备性而言是一致的,都是上下贯通的。就具体内容而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级课程相比,时间短并且通常更少注重理论。尽管设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的目的通常是为就业而准备的,但是它们可给予学分,用于转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或7级课程。在某些教育系统中,一些人在完成这些《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5级课程后,可继续参加《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级(学士或等同水平)教育或长线第一学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7级(硕士或等同水平)课程。

(三)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内涵

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内涵和定位上存在非常大的共性,由此决定了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看,两者都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种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强调办学主体的双元性;从服务定位上看,具有地方性的特征,都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因此,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目标看,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具有相似的内涵,为两者的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路径设计

(一)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分段培养

借鉴目前比较成熟的中职和高职衔接模式,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模式,即在高职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经过选拔或直接进入本科院校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可以采用“高职与本科贯通式教育”,即在高职录取时,就明确经过高职阶段的学习,不经过选拔性考试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另一种是“X+Y”模式,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具有比较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出口,”X”指在高职学习的年限,完成高职阶段学习并达到合格标准,经过选拔性考试,进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再接受“Y”年的学习。

(二)高职优势专业转型本科职业教育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转变为结构和质量上的系统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学历层次较低的高职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为实现多年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也为满足高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需要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完整通道。开展本科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技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王琼,2009)。与高职重点只为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则为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服务,增加人才的可迁移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差异,意味着本科职业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学制从高职的三年延长到四年,需要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等全方位的调整。因此,需要在具备条件的高职优势特色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篇5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要求无论形式内容都要主动进行创新。除由学校教师所组织领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学院的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系统性,一般工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选题。在选题问题上,学校要求学生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要关注时事热点,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其次是实施。在实施活动前,学校会安排专业教师从事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或是访谈问题。实施阶段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随机应变,由此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是总结。总结阶段,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并且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调查报告。教师则会给予必要的点评,以及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体意识。在实施调查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思考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实践活动是深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根本途径,是当前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必要手段。在和调查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增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职业道德素质学院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学校4000多名学生先后参观了周逸群故居。在教师的悉心讲解下,学生们被周逸群烈士无畏的精神所感动,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缅怀先烈的层面上,而是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到实处,转化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力量。因此,学院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融入职业道德,引导每个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投入到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事业之中,能够遵守社会主义法治,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开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引领和提升学科建设活动,将职业道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为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独立判断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将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职场中的恶劣文化,引导学生走向真正意义的成功。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很容易被不良风气动摇、腐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增强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此外,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内容。在开展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待职业道德问题上,不应该将它狭隘地视为是一种企业文化,而是要看到它的社会性。职业道德是当前最普遍的一种道德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样,将职业道德引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将思政内容转化到实处,加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现有的思政理论中,结合基本原理,分析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重要性问题,从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分析职业道德对于社会发展、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将职业道德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之中,丰富现有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机制,提升思政教育质量首先,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学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政理论,但是不以“知识”考核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将社会实践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思所感、所作所为作为考核的依据,由此所得到的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其次,采用动态化的考核模式。采用动态化考核模式后,考核内容不再局限于考卷,而是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课堂学习情况,以及社会实践。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思政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学校和企业、社会机构等建立思政教育联动机制,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对于积极表现的学生,将在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允许学生将各种形式的材料作为思政考核的依据,例如社区服务证明、义务献血证明、企业实习报告、评价等,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再次,改革笔试内容。虽然笔试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并不表示这种形式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笔试仍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考核方式。但是,当前笔试最大的问题在于,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而不是学生的情感。为此,学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注重学生主体感受作为重要前提,在题型上以主观题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是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最后,设立系部考核机制。传统思政教育是围绕“两课”开展的,考核也是围绕“两课”开展的。由于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性,考核模式必然存在局限性。对此,学校打破了考核范围的局限性,设立系部考核机制,要求系部每学期开展一次思政政治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态度以及和同学间关系等。扩大考核范围,实则是建立了一种长效的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也是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后适应企业制度规范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艳

篇6

二、融合教育技术,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形成融合教育技术的各种教育能力的教学资源整合,从而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恰当科学的教学评价。具体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或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长期记忆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

(2)依靠教育技术资源,实施专业技能教学。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由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物力资源以多媒体、信息技术相关设备为主要内容。职业学校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媒体主要有:直观型媒体、抽象型媒体、图像型媒体、实物型媒体、音响型媒体、静态型媒体、动态型媒体和视听型媒体等。人力资源主要有计算机方面的老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网络机构人员,以及掌握一般教育技术的教学人员。

(3)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或教学特点,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各展所长,组成多种媒体相互配合的媒体组合教学系统,优化专业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数控专业,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模拟编程,再由计算机模拟加工,解决数控机床数量不足的问题;市场营销专业在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中,播放营销场所的教学场景,并对营销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可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营销策略与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新型教学与学习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要运用系统整合方法,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主导性,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授课手段和授课设施,为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渠道,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情境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法、案例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各个不同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实践。

篇7

2006年10月23日,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在北京联合给天津等首批11家“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授牌,这也标志着天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战略的全面启动。新战略的实施无疑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服务外包产业全面推动后,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服务外包对天津经济及高职教育的影响

服务外包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和其他服务活动(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资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的外包。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是适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的黄金产业。把握历史机遇,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今后几年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战略导向。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传统的制造业中心,有着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十一五”期间天津已把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目标确定为:把天津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到2010年吸纳10万名大学生就业,培训12万大学生,新增14万个服务外包就业职位。力争至2010年,天津服务外包总产值达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15亿美元。天津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推进,无疑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高职院校承接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从政策及融资渠道上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的扶持。另外,在服务外包产业的拉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以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和手段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二、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天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时间不长,而且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迅猛的发展态势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天津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设施比较先进、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基本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2006年天津市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在校生13万人,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9所高职院校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天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成长的同时,由于经验不足,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要么仍采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狭隘;要么采用普通高校或普通高专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迫切要求高职教育要在办学模式上做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三、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初探

(一)与时俱进,更新高职办学理念

2005年9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当前构建高职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高职教育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创新办学模式。

1.树立市场需求导向观念。市场需求导向观念就是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要“以岗定乾坤”。高职教育必须时刻关注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和选择办学模式。

2.树立能力本位观念。能力本位观就是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有突出的职业技能,更要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坚毅品格。针对这种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在招生选拔环节就应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在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更是要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培育。

3.树立实践教学观念。就是要求坚持以实践教学作为手段的办学观念。高职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教育,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按照不同能力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组合相应的能力模块课程;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能力开发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譬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4.树立“零距离上岗”观念。“零距离上岗”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

提出的新要求,是衡量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和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赢才能使合作有效地进行。“零距离上岗”的衡量标准就是零适应期,即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即能上岗,不需要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再对新进员工进行长期或短期培养。要达到这种培养要求,就要求学校传授给学生当前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要领,让学生既学得准确又学得扎实。

(二)产教结合,全面推动“订单”教育

要办好高职教育,除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外,还必须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天津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历史性机遇,这更迫切的需要我们把高职教育融入到服务外包产业的大格局中来,探索真正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佳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无疑将会为推动天津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发展发挥其独特价值。“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跟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应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人才需求与岗位需求的最佳契合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更贴近实际;可以使毕业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从容地走上就业岗位;从而令高职院校同用人单位真正实现双赢。作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订单教育”最大特色就在于其灵活多变。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人才供需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多种订单培养模式。实践中根据生源的不同,“订单式”培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独立招生型“订单式”培养。这种订单教学班,是用人企业根据其岗位需求下订单,企校联合编制培养方案,然后由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自主招生,并对照岗位职责,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成建制地到用人单位就业。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及出口的有机统一,大大缩短了员工的成长过程。同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由于既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具有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

第二类是企业选送型“订单式”培养。通常是由用人单位或行业,选送培养对象到学校,由学校根据协议要求,组成订单教学班。这种订单教学班从进校开始组建,师资配备、课程设置都按用人行业或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安排。比如在师资方面,可以由校方选派教师任课,也可以由用人行业或单位选派人员授课;在教材使用方面,可以选用统编教材,也可以选用学校或用人行业自编教材。这种类型的订单教学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也同样深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事物,就其发展过程来看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探索中难免会出现新情况,产生新矛盾。比如:如何处理“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提升了就业期望,“订单”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其职业发展需要的情况;如何平衡教育主管部门要规范培养模式,与学校依“订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过程中所必然遭遇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研究。

(三)建章立制,加快“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依托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作后盾,高职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广泛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和锻炼,让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技能,从而使教师逐步达到一专多能。“请进来”就是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部门经理或老总到学校当专、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生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从而使高职教育更贴近实践。

适应天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市场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是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面向市场,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才能真正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飞龙.关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

篇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船舶类专业设置与江苏省造船工业发展关系研究”过程中,对全省职业院校和部分造船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及要求,了解了相关院校在“十二五”期间的招生策略。根据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及江苏省造船行业发展规划,归纳梳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与结构的矛盾

2.1.1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据统计,全国船企技能型人才中,高、中、低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数为1:6.16:14.53,世界平均值为1:3:6,发达国家为2:4:5,造船企业每一万载重吨大约需要100个岗位从业人员。如果按全省年造船量3000万载重吨的目标估计,需要30万从业专技人员;如果将企业需求人才的理想结构归纳为A(中小型企业)、B(大型企业)、C(央企)3类,根据抽样调查,按此比例统计所需的人员分类见,高(中)职人才需求最大。同时还了解到,造船企业中外包工比例过高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正逐步增加基本工数量。此外,海洋工程产品单品较多,需要大量生产设计人员。

2.1.2专业结构不匹配造船企业在船舶体、机、电3个专业方向的传统人才配比是3:2:1。2005年以前,船舶机械、船舶电气类专业多数转向通用型机、电专业,淡化了船舶特性,甚至于在一些船舶类知名大学也难觅船舶机电专业的位置。造船工业黄金时期,各类船用机电产品大都有生产厂家负责(或指导)安装、维修,因而企业对船舶机电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并不十分迫切。但是,随着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业结构向海洋工程方向的发展,船舶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矛盾开展凸显。现代造船技术向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则十分稀缺。

2.1.3生源结构不合理船舶行业在众多制造业中仍是外场作业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周期长的重工业之一。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发达的地区,在苏南,焊接、船舶工程技术、船舶驾驶等专业生源正逐年下降(焊接高职专业“十一五”期间的招生总人数小于1000)。在众多造船企业中,现场作业的装配工、电焊工中本省人士占比极少,使用外包工成为惯例。在中高级专技人员队伍中,外省从业者或由于家庭等因素并不稳定(曾有苏中地区某船企招聘的40多位外省专科毕业生5年中流失了95%),或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而另谋高就(流向浙江、山东、安徽等地),人才流失严重。

2.2教学内容与手段亟待更新

2.2.1课程体系陈旧船舶类相关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相对独立,在体、机、电三者中自成孤岛,涉及到造船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够,海洋工程的职业教育还是颇新的课题。尽管数字化造船驱动了第一轮专业课程改革,但由于我国造船企业的技术改造大都自成一体,反映在教学中也只是课程的加减法,难以形成现代的、有效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造船是大型综合性工程技术,如果没有特定的情境、相当的手段,即使现场教学也只能认识表象。仿真技术早已运用在装备制造业许多环节之中,我们的教学手段并没有跟上,部分中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场所还不完备,各院校对于核心技能的理解与设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2.2.2国际化程度低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国际化行业,各企业反映最多的共性问题就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英语水平太低。在中国从事船舶设计与建造者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并不多,在江苏省教育界,每年都有师资培训国际项目,但鲜见与船舶或海洋工程教育领域的交流。此外,船舶类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普通高校,缺乏工程实践。教育是教师先行的事业,师资尚且如此,又何谈工业的国际化?而职工素质将影响造船技术,影响造船质量和管理效率,影响产品附加值提升,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也必然会严重阻滞行业发展的进程。

2.3校企合作缺少互动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校企合作当前在如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奖学金及工学交替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依然停留在用人层次。校企在制度上的差异,使得专技人员可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教育主管部门虽再三强调教师必须保证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厂实践,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造船是系统工程,每年2个月下厂锻炼难有收获,学生下厂实习环节也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而企业,一方面多数没有建立人才培养及储备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满足于现状。企业、学校的资源和信息难以实现真正的共享,学校与企业难以形成合力。

3江苏省船舶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定位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加强对海洋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强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结合。研究设置船舶仿真技术专业,为行业的两化融合储备人才。扩大高职、减少中职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技术技能项目培训,提高现有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3.2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师资必须要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对新教师,应该要求专业教师在企业跟踪完成相关产品的建造全周期,而不是以实践天数来衡量;鼓励从企业引进专职或兼任教师,进行适当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培训;资助优秀教师出国修学,担负起学习、宣传和引进先进技术理念及方法的责任。

篇9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体系不完善

纵观10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历程,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的界定和分门别类的研究,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云亦云,在多篇研究中,在同一层次上阐述同一个问题,并不罕见。例如,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文章介绍其内涵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论述的深浅程度基本一致,没有新意。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

(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已有20多年,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显得陈旧。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选择的行为,也即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革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继颁布了统一的专业目录或指导性的专业目录。近年教育部建构了中等职业学校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变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增强了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柔性化,同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改变了按原有学科体系构建教材的定势,实现了教材内容体系综合化、模块化。相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展很慢,在全国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的行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学校生存与的短期利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从而忽视了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而日常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发地进行摸索,进行局部、点滴的方法革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我国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五)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

我国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城市与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一般是由城镇或的普通中学转制而来,而高等职业学校多是“三改一补”或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职教系。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六)现行的升学制度影响了职业教育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采取高考制,而且近年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家长、学校都把焦点集中到了升学率上。“3+X”或“3+综合”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考核只是附加项目。高考的方向、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为了提高升学率,怎么考,就怎么讲;考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轨道,将会导致学生整体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降低,这样不仅影响学校的生存,也影响学生的前途。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高考制的实施,任何一所职业学校也不敢放手大胆地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只能在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局部的试验,以渗透新的教学理念。

(七)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八)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教育的价值观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此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二、职业教学改革对策

(一)加强,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完善教学方法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分类的依据要突出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两点:①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并经过统一的考核才能够上岗。②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兼职教师除外),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教育立交桥,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制度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建立在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基础之上,逐渐取消高考制,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上述两种入学制度,宽进严出,比如英国的开发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实行开放制或证书制,教师不再为应付高考而集中全部精力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会从枯燥的课本中走出来,拓宽学习的空间,丰富学习内涵,教师将集中更多的精力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

(六)转变传统的办学形式,创造适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环境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办学形式转变的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存在于同一统一体内部。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因此,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需要发生结构的性的转变,否则难以运行。

教学方法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所以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不单是教学论自身的,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1]邢辉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教论坛,2001,(9).

篇10

教育的普遍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思考、有能力、有道德的现代城镇居民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基于现象学的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培养学生真正的智慧。智慧既不是指学生记住的书本知识,也不是指学生经过训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最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通过“思”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明显偏离了合作的原有轨道而更多地指向功利的目的。职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关注地方政府需求与市场需求,旨在通过合作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畅销“产品”,促进学生的就业。职业院校的培养目的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学校“育人”功能的缺失。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合作目的在于利用学校的免费劳动力获得利润。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学生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工人存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其实际合作过程中没有以培养学生的“智慧”为根本目的,目标定位的偏颇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识的容纳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不作为”的现象学批判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既能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又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呈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景象。现象学提倡“面向事情本身”,要求人们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面对思考对象本身。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在认识对象之时,容易受原有观念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无法真正地认识对象,应采取悬置的方法而直达事情本身[5]。从现象学的视角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事实,二者之间的联动有名无实,契约保障如同虚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仍停留在表层的互动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趋同。职业教育肩负着“育人”与“服务经济”的双重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职业院校的最初发展是以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为蓝图的,一直受其办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完全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就业方式的转变与行业的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度不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然而职业教育的滞后性与前瞻性不足导致其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行业、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也多由职业院校进行策划,两者虽然订立契约保障,但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文化生成的现象学批判

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有着独特的特征、行为态度、价值观念以及思考与组织生活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彼此分隔、相互对立的两个不同的世界。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从陌生世界转向交互世界,推进两者之间共同文化的生成是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支撑。胡塞尔认为分享同一个文化世界的人可以看做是家庭同志的关系,他们一起成为文化的建构者,分享同一个世界,养成共同的信仰与习惯[6]。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共同文化的生成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处于一种“阈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导致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学生成为学校里的陌生人、企业中的旁观者。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适应能力、价值观、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感觉自身处于“局外人”的尴尬境地,缺乏归属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合作缺乏共同文化世界的建构,两者间共同文化的缺失造成学生难以真正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过渡,不能真正践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从而不能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利益博弈: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不作为”的原因

(一)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基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但是,由于企业的终极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和提供社会服务,二者诉求的差异导致利益的冲突。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院校要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则需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学校要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其育人功能,需要企业的介入。企业发挥在“技能培训”与“需求导向”方面的优势,在合作中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师资、设备等支持,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缺乏合作的内驱力,导致“搭便车”现象严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成本,还承担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自身收益较少,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效益。企业为使合作风险最小化,只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为职业院校提供帮助,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仅仅限于表层合作、虚假合作。

(二)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立足整个区域公共利益的发展。政府从社会大局出发,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与长远发展的目标,对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宏观调控。为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要能够给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补贴。企业作为一个以创造更多利润为宗旨的个体组织,主要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政府给予的实习资金补贴以外,同时也希望在税收方面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税收作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轻易不会给予企业更深层次的优惠,从而双方产生利益的冲突。此外,由于企业的短视性和逐利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只关注眼前利益,往往会采取以牺牲环境或者损害其他组织的行为来获取利益。新型城镇化倡导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行为违背地方政府的主导意向,与政府产生分歧与矛盾。

(三)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政府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院校作为公共部门,其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府则希望职业院校自身能够主动寻求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支持。政府与职业院校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寻求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较低,职业院校更多地是消极等待。从职业院校的层面来看,职业院校作为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培养合格的现代城镇居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会主动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职业院校的“等待”策略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利益最大化。第二,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还存在政府管理与自主发展的冲突。职业院校的发展依赖于政府,需要满足政府的政策要求、服从政府的管理,但同时还肩负着学生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及自主发展的要求,政府管理过度会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走向务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办实事”变革

(一)价值导向:坚持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与以市场为本的区域经济的结合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应从工具层面走向价值层面,坚持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价值理念。在查尔斯·泰勒看来,“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7]。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更多地关注市场发展需求,注重获取经济效益,导致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间的割裂。学生内在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三个具体层面。首先,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存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与归宿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的内在需求不仅仅是就业需求,学校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获得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关注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懂技术、会思考、有智慧的新型人才。职业院校要想真正与企业合作,必须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实现学生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能力与知识,坚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也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情感关怀,帮助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归属感,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真心服务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实践途径:构建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体

政府、企业与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参与者,构建政、企、校合作共同体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基本途径。合作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三方找准自身定位,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将三股分散的力量聚集,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政府在合作共同体中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基于对职业院校与市场经济的意图与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将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职业院校与企业,增加双方的契合度,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条件保障。企业在合作共同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的人才需求影响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在合作共同体中,企业应该积极参加校企合作,主动深入学校,由表面合作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和开展合作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发挥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智囊团的作用。职业院校在合作共同体中起着主体作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主要推动者,应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找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保障:建立灵活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