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工商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专科工商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专科工商管理论文

篇1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51-02

“知识与技能”是一组文字上的习惯搭配,所以在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管理知识,掌握娴熟的管理技能”这样的句子或者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并不为人所陌生,对于句子的前部分,高校似乎是倾力为之,但对句子后部分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却远非文本所宣称的那样。下文便想就此问题略谈一二,试图找到工商管理专业要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理由,以期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理性补遗”。

1什么是管理技能

目前经典的管理技能分类体系由罗伯特・卡茨1955年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一文中勾勒出来。他从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角度考虑,将所有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划分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概念技能的集中体现就是创新。人际技能是指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技能,即理解、动员、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身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基本技术和具体方法。不少学者还从提高或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提出管理者所必需的技能。上海交大的石金涛教授在对12家电子制造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四种管理技能:领导与激励技能、计划组织与协调技能、决策与创新技能、控制与授权技能。还有的专家罗列了优秀管理人员所涉及的大约60项管理技能。他们经过进一步的数理相关性分析,得出其中位列榜首的九大管理技能是:语言沟通(含倾听),时间和压力管理,决策,发现,界定和解决问题,激励和影响力,授权,自我认知,团队建设,冲突管理。

下文暂不考虑各类管理技能之间的区别,以及相互交织的关系,而以整体的观念来看待管理技能。

2为何要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

对于为何要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找到解释。

2.1聚焦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是“专业教育”的首要教学原理伴随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本科教育不可抵挡的大众化潮流,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发生了“挤位效应”,研究生教育挤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挤专科教育,如此等等。

著名的教育专家梅里尔曾经提出一些适用于大多数教学模式设计的“首要原理”,他认为教育首先应当聚焦解决问题(problem-centered),及早向学习者交待在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能够做什么或学会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时,才能够有效促进学习。从“聚焦解决问题”的定义来看,任何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受教者在未来能够顺利地解决专业问题。专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要达到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必然要让受教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某种确证自身专业价值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尚未经过组织和内化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是处于更加成熟形态的“专业技能”。那么,在专业教育中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焦点放在何者之上的问题就应当成为教育者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与专业问题成功解决最为近缘的是专业技能,应当成为焦点。因为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专业技能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经过训练而得到内化和固化的心智与动作之间的结构,它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从而保证专业问题的顺利解决,达到变革现实的目的。与此相比,专业知识只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和组织的无序认知元素,并不包含能保证学生熟练运用的功能。如果教育者仅仅聚焦在或者止于专业知识的推广之上,受教者将面临巨大的知识应用阻力与风险。所以应该记住,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目标的聚焦――即要发展合适的可供展现和评估的完成某种任务的专业技能。

2.2管理技能的训练与开发对管理知识有巨大的巩固、提炼与内化作用心理学有关遗忘的基本理论显示,由于痕迹的衰退、经验的干扰、信息提取的失败、知识的同化等等效应的存在,对知识的记忆会逐渐遗忘。记忆的艾宾浩斯曲线进一步证明了如果没有适当的刺激,记忆还将遵循着固定的规律衰减。这些似乎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庞杂,跨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其中有理论性知识,也有经验性知识;有实证分析,也有规范分析;有逻辑演绎,也有归纳推理……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知识属于全新信息,没有相应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支撑,所以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如果单凭记忆则很难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脑海中。那么高校应当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机制来帮助学生完成管理知识的提炼与固化。笔者以为,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就是一种相当合适的方式,因为它对管理知识有巨大的巩固、提炼与内化作用。在训练与开发中,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回忆和映射,激活和固化新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通过反复地感知、理解、领悟和揣摩,内化和升华所学的管理知识;可以通过想象和创造性的思考,填补管理知识的自然缺损;也可以在不断地情境模拟中提炼出关键的信息序列,从而把前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中的校外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既帮助他们完成校内所获管理知识的对照、检验和修正过程,又帮助他们完成校外隐性知识的积极迁移。总而言之,一种有效的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其本质就是管理知识体系一个反复的信息编码、存储、提取、应用和筛选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所学管理知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成功阻止知识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与淡忘进程。

2.3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可以为学生建立新的兴趣点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已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顽症。当然,不能排除有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但笔者以为有个这样的规律,学生经过高考之后进入大学校园,所学知识的性质和容量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管理知识的不断摄入,学生开始对自己扮演信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产生厌烦感,并且越来越强烈。一般到大二时,如果没有新的刺激,这个建立在知识连续、直接摄入方式基础之上的兴趣点就基本上消失了,学生因此开始迷茫、困惑、焦虑,其后的学习状态便可想而知了。要想克服学生这种对同一个学习形式的反应疲劳,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的刺激。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正好可以为学生建立新的兴趣点:其一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的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在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过程中,训练与开发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体悟感。同时,训练与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案例讨论、实务分析、双向互动、技能竞赛、即兴辩论、现场测试、视频演示等等。训练与开发形式不断相互交替、互通有无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抗御学习疲劳。其二是能够提高学习的间接兴趣。管理技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够被测度和评价。随着训练与开发的深入,学生会感觉到自己学到了一种能够因此建构未来的“本事”,从而有了相当的成就感。学生意识到这种结果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

2.4管理技能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成功的最大砝码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不是让人们进去继续进修,然后“全面发展”的教育机构,也不是某种因为怜惜人们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圣社会职责的慈善机构。它是雇佣人们进去“干活”的劳动机构,在这里因为人们能够付出它所需要的劳动从而以工资作为交换的形式。所以毋庸置言,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职成功,与其他专业一样,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那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哪?这关键要考察他们最看重管理人员什么。用人单位在选聘管理人员时,都试图寻找一种更为有用的途径。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能够对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诊断、抽象和概念化,能够理解、动员、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能够指导、训练、帮助下属人员或回答下属人员的有关专业问题。可见,“能够”的关键就是在于有效地执行管理工作时能否表现出应有的管理技能。在高校的本科教育中,总是有人试图使自己与职业教育之间泾渭分明,甚至担心如果注重技能的训练与开发,就会降低整个本科教育的格调。这是一种“学科教育”思想的遗毒。笔者以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如果不能在一次性就业中显现出与其他专业或者更低教育层次学生相比更突出的优势,就是专业教育的象征性失败。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摒弃对职业技能培养的偏见,以现实为导向,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导向,全面地关注管理技能的训练与开发,使其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成功的最大砝码,使这个专业的学生面对管理职位时,显得更为“专业”,更有“底气”。

2.5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训练与开发才能掌握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必须通过训练与开发,这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因为管理技能是可发展的,通过训练和反馈管理者可以改善他们的技能表现。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知”和“行”的统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四年的人才培养并不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灌输,并且常常止步于此,要知道这仅仅是为学生管理技能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对《管理沟通》这门课程的学习基本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到有关管理沟通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生拥有了娴熟的沟通技能……可见,把精力集中在仅仅传授知识或培养特定素质上的教育,看起来不会在加强学生管理技能方面取得多大的成就,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缺乏管理技能的训练与开发。

虽然不排除某些学生自然而然地或生来就在某些技能方面具有较大的资质或能力,但是心理学和生理学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指出,可以通过训练与开发来增进具有强大的资质和能力的人,也可以增进缺乏天赋能力人的工作技能和全面的效率。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管理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与开发得到的。另外,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概括:“管理是一种实践与应用”。遗憾的是,大学期间高校能提供这种真实情境的机会不多,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可以忽视或者放弃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因此较为合理的途径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种管理技能对学生将来求职的现实意义以及对职业生涯的关键性,并对这些管理技能分别加以检查,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与开发。只有通过训练与开发,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管理理论、思想、原理、观点、方法和技术的精髓,才能使学生修成自己先进的观念系统,才能使学生养成自己全面、完整、逻辑、条理的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具体问题一种稳定的反应图示和行动倾向,不断地拓展管理技能的边界和纵深。

3结论

为学生成功求职添加更多的砝码,是每个教育者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教育的浪漫主义多数情况下只会将学生拖入严酷的求职现实,从而招致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质疑和诘难。笔者以为,在上述对为何要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与开发的分析中,第四点和第五点是最关键的。

管理技能训练是要让他们进行不断的管理实践(模拟的或者真实的),并且接受内省的反馈和外界对他们行为的评价,从而真正地“学会”管理,而不是“学过”管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学习理论,更应该注重让学生为了提高自身职业水平而学习管理技能,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够贯通所有管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稳定性和高度能动性的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孟光裕[译].哈佛管理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王建.重新认识“管理技能”[J].人力资源管理,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