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健康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过实地走访济南市30个社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占76.7%,其次是面临特定心理发展任务或困境的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9]。有学者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以及筛查出心理疾患的人群[15]。还有学者认为城市社区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和易感性强的人群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4]。综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应当包括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以及社区所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流动人口。其中,又以青少年、老年人、无业下岗及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及残疾人、刑释解教者为重点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队伍研究
通过对济南市682位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17.5%的居民更信赖阅历丰富的年长者;14.4%的居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11.3%的居民选择了社区干部;选择社会工作者的居民占6.2%,另有7.2%的居民选择了其他人员[9]。有学者对湖北省武汉市一个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调查发现,两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都以女性为主,其中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43.64%),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间1年以上者占61.82%,大多为兼职人员;武汉市社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15%,大专、本科学历占72%,78.49%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不足1年,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设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以社区委员和心理健康专干为主,但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较低;武汉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以公共卫生科和护士为主,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岗位,社区中缺少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者[3]。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培训和督导以及服务规范都有待于提高,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基本结构来看,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并以女性居多,缺乏相关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较多的社区干部兼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启用大量志愿者及义工,无固定服务时间,而居民更多的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心理志愿者提供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有待提高和完善。
4国内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26.8%);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22.7%);工作压力应对(21.6%)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9]。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34%);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2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6%)是居民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10]。结合各个城市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情况,我国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本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内容调查,帮助社区群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服务。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最好途径之一。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科普专栏,刊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文章,及社区群众自己维护心理健康的心得与体会的文章。④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性较强,规定辅导人员只做与自己资质相匹配的工作,心理治疗不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范围内。⑤培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骨干。社区中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社区卫生中心的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应当成为重点培训对象。⑥督查以心理服务为名义进社区的人员的专业行为。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部分以心理学为职业的人活跃在社区,做心理咨询、智力测验或其他相关工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该对他们负起督查之责,对做法不科学的进行干预,维护好社区居民的权益[16]。
5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效果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15.9%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有成效;23.5%的居民认为有成效;41.3%的居民认为有一点成效;还有19.3%的居民不清楚是否有效果[9]。通过调研武汉市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影响,16.4%的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57.7%的居民认为有帮助,11.0%的居民认为帮助很少,14.9%的居民认为没有帮助[17]。另有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了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管治率,促进了社会和谐[18]。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是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和满意度的真实反映,是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用的综合评估,通过效果评估,能使服务者及时修正服务模式及内容,不断加强与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地区发展不均衡,对比性研究较少,对服务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很难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做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在目前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通过效果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提升,服务效果应以各地实践的结果及居民的评价为主。
6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存在的问题
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较多,并且非短时间内即可解决。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没有普及,城乡差距显著,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难在规范的环境下开展;由于资金短缺,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不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其次,政府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模糊,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阻力较大。最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多以兼职、非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较难提供专业、让居民放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6.2对策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①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监管制度,上级领导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考核,使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有序良好开展。②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专人专岗,定期对上岗者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站与专业心理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精神疾病防控中心与精神病院的沟通与联络,打造令社区居民信任、依赖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③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服务原则,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及有主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不再形同虚设。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今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虽然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进,同时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的隐患。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能力大幅下降,无法跟上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从而产生无用感,对自己怀疑,造成心理障碍。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使得生活质量下降,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压力。外加子女外出工作忙,长期无法陪在身边,使得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和舒缓,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幅增加。
三、现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大部分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未达到,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失眠,状态不好等症状,最后转变成难以挽回的心理疾病,所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而现今的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劳动水平和身体状况都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会自然的考虑到万一发生什么,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保障问题。在得不到良好的,稳定的保障情况下,老年人就会陷入焦虑,抑郁,无用感,失眠的困境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二)尊重需求随着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的下降,其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而年轻人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认为老年人不会什么新潮的东西又没什么事情,于是在无意中对老年人进行了否定,外加老年人的内心普遍敏感脆弱,他们将会感到自己不被认可,从而无用感越来越深,同时开始回避新的事物,减少用脑,避免再出洋相。而往往这样就会带来老年人的各方面的感知快速下降,成为老年痴呆和众多心理疾病的引子。
(三)对于爱的渴望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现今的中国老人普遍希望得到更多的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渴望与家人交流感情。与家人的沟通越多,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生活的充实感就会越强。因此老年人最看重家庭的和谐问题。更多的关心和感情交流可以明显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恐惧心理,使得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
我国现今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支持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起步于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点
配备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在各大老年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
利用老年人教育学校,社会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拓展老年人的视野,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扩大了老年人的交际圈,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互相认识交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三)建设社区周边配套设施
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走出家门提供场地与活动,让更多老年人把锻炼,交流,活动,当成习惯。
五、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的不足与发展难点
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各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和人口巨大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并不能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如今的国内城市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有许多不足,如:
(一)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尚未完善和成熟,护理的质量和老年人福利仍然相当薄弱。
(二)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相关专科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着起步较晚,且由于对于老年服务的偏见和工作压力等原因,报考人数少,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更少的问题。使得在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并没有许多高水平的的专业人员。
(三)护理器材和周边设施的落后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各个方面并没有相当完善。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更是有很多没有做到切实的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
(一)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思想比较传统,对于心理咨询等抱有排斥心理
觉得这些是私人问题,不愿配合服务人员。碰到一些让自己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也不愿意与社区服务人员交流,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二)我国现今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对于生活节约,对于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要求不高,自然不把所谓的心理健康放在心上,对于社区服务人员抱有较强的戒心,使得心理健康服务难以进行。(三)各地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无法制定统一的法规。而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等各方面原因也无法为社区老年心理服务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六、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我国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但是各方面还是不够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必然会迎来许多更为先进的改革。本文认为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完善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
(一)建立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如保障专业人员需求,保障资金的供给,保障统一的技术体系,保障真实的反馈,制度的保障等。要充分做好资源的保障工作,不然再多的想法也无法实施。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体系
对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任务,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变得有序,通过分组等方式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得工作更有效率。
2结果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统计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血压情况比较
经该院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2例糖尿病患者未入院治疗,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ADA公布的标准[2]。对该组患者建立详细的服务档案,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龄39~75岁,平均55.9岁;文化程度:19例大学及以上,30例高中或中专,39例小学或初中学历,4例文盲。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健康问卷调查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指导科学膳食、合理运动、情绪调节以及血糖情况,评估糖尿病患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对该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健康宣传教育,并对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
1.3健康宣传教育
主要包括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定期在社区为糖尿病患者举行相关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活动,并安排医院的专家进行有关糖尿病防治的讲座,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通过积极讲解各种不良生活作息习惯对糖尿病的危害,宣传合理运动思想,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作息习惯;安排社区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义诊、咨询活动,培养训练患者自行检测血糖、血压等技能,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开通热线,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解决各种问题,印发相应的健康宣传手册,分发到社区患者手中,普及糖尿病的防止教育。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基本情况调查
该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后在疾病基本认识(糖尿病基础知识),保健意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和血糖监测知识)以及自我管理意识(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自我检测血糖、日常自我护理以及情绪控制)方面均显著优于健康教育前。
2.2血糖控制情况
健康教育前该组空腹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共52例,占56.5%,经健康教育后,84例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占91.3%。餐后2h血糖监测中,健康教育前,该组35例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占38.0%;健康教育后,72例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占78.3%。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2.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临床各种躯体疾病共病精神疾病或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精神障碍,就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方法、操作性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干预措施、干预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的论文。另外,也欢迎以医疗服务模式、医患沟通技术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等为主题的论文。
3.应激与心理健康(Stress and Mental Health):对严重生活事件、特别是各种灾难引起的个体或群体应激反应,就评估的方法学、应激反应的机制、应对群体应激反应的干预方法、制度建设、效果评价等进行的探索。
4.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精神疾病患者病理心理特征的客观和主观评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设计较严谨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开放性研究等。
5.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各种精神障碍及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关注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分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精神障碍患者遭受的社会歧视、他们对精神障碍的解释模式、求助行为等。
6.社区精神卫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各种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社区诊断、社区治疗、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常见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社区精神卫生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及应用,尤其欢迎社区精神卫生模式、项目或行动的评估(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估)性研究等。
7.儿童少年心理卫生(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对18岁以下儿童少年人群各层次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8.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法、模式等,进行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如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案例报告等。
9.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为促进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内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步骤,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社区作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为青少年逐步向社会化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社区文化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正面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激发并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青少年知识面等,从而实现社区文化的德育功能。当下我国的社区文化的建设并不健全,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建设,优化社区文化环境,增强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使社区文化发挥最大的效能来辅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概述
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则是在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的环境下,由社区居民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社区习俗、社会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精神风貌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社区文化形成于社区居民,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与改变,体现着社会的要求。社区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具有引导价值观念、规范行为方式、交流感情、陶冶情操等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导向性、教育性等特点。
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社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均衡性;社区文化发展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宣传性质,体现着国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社区文化发展受到各种文化元素的影响,社区居民本身便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多种文化因素的融合组成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其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社区文化整体上处于不成熟状态,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建设。我国社区文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社^居民因文化水平不同而对社区文化认识不充分,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比较困难;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硬件设施与软件文化的搭配出现偏差,没有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这两种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匮乏,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来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工作,社区文化发展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不明显,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青少年正处于向社会化转型的时期,开始接触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不仅受到学校、家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真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青少年在完成社会化时,由于受到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出现过度社会化或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以至出现较多的问题青年。而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可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辅助青少年完成学校德育内容,生活在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下的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接受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了个体的社会化。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促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的规范与要求。青少年在社区生活中,通过参加社区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或者受社区文化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将社区文化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在行为方式上体现出来,以此来实现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作用。
二、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具有净化和陶冶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具有激励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这些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社区文化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可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促进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升;社区文化可以激发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健康人格,并在社区文化的持续影响下进一步的培养、巩固;社区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区文化可以扩大青少年的学习范围,增加知识储备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一)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不健全的、负面的社区文化会对青少年德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偏激的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关注社区文化,关注社区青少年德育,在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社区文化,创新社区文化的内涵,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力的把握社区文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促进青少年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
良好的社区文化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国家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推动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可以通过外在的组织活动以及内在的精神追求来建设,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时,应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的广泛参与,从而实现青少年在活动中感受社区文化、内化社区文化,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激发与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青少年接触到多而杂的外界信息,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丧失自身的个性,并且会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由于人格可以在人们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中形成,故青少年人格的养成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复杂的信息世界,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使青少年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在社区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持续保持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区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络,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谐、友善、互助的生活氛围。青少年在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居民的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并在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中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使自己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去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五)改善与扩大学习范围
学校德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尽量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促进青少年书面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以及学科之间的整合,帮助青少年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青少年也会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面、增加学识,进一步的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在巩固学校德育成果的基础上,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知识青年。
三、总结及展望
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社区文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活动更好的开展,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顺利的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社区文化的宣传,促M社区管理人员与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的协调性,促进政府对社区文化的支持,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增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等;增强社区文化的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便利。在建设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网上社区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积极主动地采纳群众的意见,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功能的实现。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审视我国社区文化的不足之处,改变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作用。
通过对社区文化进行建设,净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对青少年的德育影响作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思想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社会认可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晓霞.城市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于波.青少年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崔英.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刘宝卿.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德育支持主体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韩传信,詹万生.试论学校与社区和谐互动德育机制的建立[J].德育研究,2009.
[7]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门诊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患者的年龄为47~85岁,平均年龄为(55.5±4.5)岁,患者病情为1~22年,平均病情为(12.5±5.5)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年。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4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0例,肥胖患者16例,有吸烟史的患者12例,有嗜酒史的患者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史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 药物治疗:对于进行饮食控制血糖不理想的患者,应充分考虑患者医疗保障情况、患者病情时间、生活饮食习惯的情况下,对患者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血脂、血糖、血压等情况,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规范化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应在餐前半小时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前应注意注射的剂量及型号。(2)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糖分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病原菌。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皮肤的干净及完好。患者每天可用温水及肥皂进行清洁沐浴,勤换洗衣物,毛巾应放在阳光下进行凉晒,衣物必需保持清洁干燥。同时应加强对患者足部的护理,避免足部皮肤檫伤及受损,避免糖尿病足的进一步恶化[3]。(3)保持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肥胖发生,社区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日常体育锻炼,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来增强患者抵抗力,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从而降低患者血糖。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避免过度剧烈。
1.2.2 观察组
(1)健康教育: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较长,饮食受到限制,长时间的治疗让患者认为该病属于不治之症,因此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社区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应对患者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家属解答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社区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个人存在的问题以及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等不同,对患者解答有关糖尿病的专业知识,让患者能充分了解糖尿病的性质,让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让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使得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从而控制患者的病情。(3)定期举办讲座:对糖尿病患者定期健康讲座,提高高危人群对自身疾病风险的认识能力,通过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危险因素。对患者制定健康路径表,表格内容包括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时间、护士长评价。护理人员应定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采用路径图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实施社区护理一年后,以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用药依次性。
1.4统计学分析
患者访谈的结果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率以及用药依从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及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护理专业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备护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来,我们以课题《探索以社区为教学辅助背景的护理实践教育模式》研究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背景,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思维。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基于我们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为教学辅助背景所进行的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以社区点实践小组为基础,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区医护人员和指导老师,并以这个小组为一个科研项目申报学校课题,科研立项的申报人就是该小组的负责人。
2.理论授课。(1)合作学习方法介绍。在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护理科研前,我们先进行护理科研与论文基本技巧的讲授和指导,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立自己小组的科研意向。(2)护理研究理论指导。制订护理科研理论授课计划,利用学生晚上课余时间进行护理科研理论授课,使学生对护理科研具备一定的研究理论基础。(3)科研选题与立项指导。组织学生下社区见习,参观和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老师根据各小组的选题,征询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的意见,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最后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的名称、任务、目标等提出指导性要求。
3.研究实施。(1)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目标。在社区见习和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提出的社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利用网络、图书馆、社区老师咨询、社区人群走访等各种资源获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选出一个题目作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标。(2)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确定课题后,小组成员从针对课题立项申报到最后论文形成课题结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每个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阶段任务进行具体的策划,当课题研究进行到哪个阶段,那么该阶段负责的学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组其他成员就听从该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既分工又协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论文。当课题研究进行到最后时,要求各小组在集中讨论、汇合充实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汇报,再由指导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各小组再进行积极修改最后形成论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自2006年我们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培养护理学生的科研与论文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中,共有数百名大三护理学生受益。几年来参与的学生共协助社区卫生服务完成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状况、社区老年高血压认知误区的调查与干预、湖州地区更年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多项调查,完成调查问卷数千余份,形成调研报告十余篇,编写了社区多种常见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积累了资料和数据。许多同学完成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在《解放军护理杂志》《护理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社区医学杂志》《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中外医疗》《全科护理》等省部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公开近百篇。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
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小组合作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科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其交叉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各种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错、相融,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早已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当临床抢救生命,当我们进行护理科研,许多尖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小组团队的攻关。为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对护理学生的培养中不但要求培养的个体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技术、科研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研究的特征。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进行护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工作,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组团队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实际运作中,小组目标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杀个人目标。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小组团队目标同步时,必会推进小组团队研究的进程。这样的一致需要对共同目标的忠实和坚持。知识和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研究内部知识互相传递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个人的优势,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在科学研究中护理一直是一个较弱的学科,为了实现护理学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研究的优势,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实现“1+1 >2”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在护本生进行护理研究中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证实,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 ,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与听结合的50%,听与说结合的70%,说与做结合的90% ,教别人时的95%。那么在学习者之间建立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互相学习、传递经验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实践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指导、互助的关系,让他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传递经验、相互交流、相互质问对答,在辩论中产生新的思维和见解。(1)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员的新知识、新思想,节省成员独自学习的时间,避免走弯路。(2)有利于在课题研究成员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努力,她的研究收获就会在团队中进行传播,给其他成员带来压力,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懒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学习。(3)每个人所学习获得的新知识在团队内的传播,有利于交换信息并进行深入讨论,对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能尽快解决,从而推进更深的研究,开阔更广的空间。
4.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影响。合作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院科室之间、医生护士之间、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对护生的素质进行考察时对其合作精神也十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进行护理科研实践的锻炼,既培养了小组学生彼此相互宽容和谦让的意识又达到了知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组的课题和论文的合作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霖,袁长蓉,陈晓英,等.浅析《护理科研》教学与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对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处理方法)监护指标的观察及护理(达到的指标),这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之分,可根据文章偏重介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无论怎样调整,必须直接反映论文所表达的内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数千字的论文内容,使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必须学会概括、准确、新颖、精练地表达主题的技巧,具体要求:
l.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
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
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中医护理”,题目虽短,却不能反映文章主题。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题中数字,应尽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包括作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数字,例如“十二指肠”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数字。
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
二、署名
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
三、内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