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自主实验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现象,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氧气的性质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和操作,在自主实验中体会知识把握技能。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估。
三、注重意外实验和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应一丝不苟,必须刨根问底,做实验的有心人。在实验结束后,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新的实验思路,这样不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及原理熟记于心,而且还会激活思维,培养灵感,激发创新欲望。例如: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在做CuO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uCl2溶液有时却是绿色溶液,学生可就这一意外现象进行探究,也可以做一些实验的改进。
四、把握好实验探究中“扶”与“放”,让学生学有目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出主题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学生可能猜想与氧气有关,还有可能猜想与水有关,与二氧化碳有关……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如果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可以给以提示,是不是单一因素呢?如果教师不把握好猜想过程中的“放”与“扶”,猜想就成了学生随便说说,胡乱猜想,造成课堂混乱和失控。
2007年,浙江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的关键时期。相关调查表明,浙江省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微妙,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现在小企业的处境相当艰难,以往依附大企业结成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由于受盈利空间的挤压,大量小企业的生存余地愈加狭小。浙江是中小企业聚集密集地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对一些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如何从经济困境中突围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急迫课题。
自主创新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浙江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聚集的大省,其发展必然要依靠整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单个小企业没有能力或者不能独立完整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面向市场要求进行研究开发或引进外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在经济上获得较大增长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能力。自2006年初中央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略以后,浙江省随即也在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确立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攻方向。
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区域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鉴于此,对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自主创新内涵
2.1自主创新内涵
国外研究创新的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很少提到自主创新,原因在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是国际上众多开创性创新的发源地,其产业的发展走在技术突破的前沿,故而西方学者所称的创新基本上就是指自主创新。
目前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创新的独立性,代表学者傅家骥(1998)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金吾伦(2001)则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进行管理。他们强调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创新。另一类则强调创新的自主性,这是我国近期学界和政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如杨起全(2006)认为,简单地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主导的创新,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未来发展的选择空间。我国科技主管部门也持相似观点,青和平(2006)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充分体现自主的发展战略意图。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满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2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含义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决不是一个单个因素决定的偶然的过程,而是涉及由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政策以及人作为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学过程。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集合。它回答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所谓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是指创新动力的产生及其作用于创新主体产生创新行为的机理,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特点有:(1)能动性,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有积极、主动、持久的创新要求和创新冲动,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才能能动地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整体性,自主创新各动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动力机制的形成和运行以各动力要素的动能为基础,各动力要素功能的发挥又有赖于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3)相关性,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产生了一种功能放大现象,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会使动力要素间产生反馈效应,从而推动创新的持续进行。
3.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企业发展过程自身原因
(1)区域创新系统内低价竞争的惰性与低技术生存方式,影响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价格优势仍然是浙江民企最主要的优势,据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所属的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对3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i[1]显示,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促成了其低价竞争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2)企业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而浙江的比重总体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我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的中位值已达77.45件,差距非常大。
(3)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8.9%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二是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它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
人才是企业创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资源。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调查显示,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5.8%的企业是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有56.5%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和人才(见表1)。创新资源的缺乏和较为有限的投入,导致了浙江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自有核心技术储备。
(4)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和长中短相结合、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有效的途径。而浙江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
其次,我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着不足。调查发现,我省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等。
3.2民营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网络的不够健全,加大了自主创新成本
(1)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企业并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调查显示,29.5%的企业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33.2%的企业与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开发,其余均为合作开发、疑难咨询、购买现成技术等。说明“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
(2)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创新企业群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据科技部的统计,2003年浙江省的科技咨询业咨询营业额仅列全国第7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大多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技术交易方面,在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薄弱。
(3)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如目前普遍存在企业间的人才恶性竞争、企业间产品的仿制生产等,常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据2003年对全省5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许多企业本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不少企业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4.完善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
4.1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机制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要素中,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企业家创新精神主导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启动和持续进行。企业家创新精神中.除了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碡-,即(1)企业家的“首创精神”;(2)企业家的“成功欲”;(3)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4)企业家的事业心之外,还应包括一种为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目标而锲而不舍地寻求和捕捉机遇的执着精神。企业家创新意识则是包括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理解,和一种企业”要么自主创新,要么灭亡”的明确意识。
4.2加强政府激励机制供给,消减‘市场失灵”
政府的激励机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创新企业主体,重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能有效削减‘市场失灵”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收益与成本,影响创新企业的预期及其实际利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①减少创新活动的外部性。通过政府运用专利制度、奖励制度、财政资助等制度激励手段,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性,以增加创新者的创新利润,使自主创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②降低自主创新成本费用。通过建立、完善各种中介组织、技术市场和科技园区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能够较好起到节约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③通过减弱创新不确定性。政府运用采购和风险投资制度等制度手段,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成功创新的预期,激励企业创新活动。
二是加强相关要素培育,诱导外部动力面向创新企业相关要素(主体),重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外部动力的政府微观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科技研究等创新外部相关要素,诱导企业自主创新。①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持市场竞争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压力。②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需求引力。通过制定合理的采购价格、采购数量、采购标准等,不仅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来自市场需求的风险,也能有力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三是加强科技研究,提供创新源泉。一般来说,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短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任务职责,从事、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同时,做好对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的服务工作,为科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架起桥梁。
4.3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自主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自主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对自主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对自主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市场把创新成功与否的裁决权交与消费者,这既达到使创新服务于消费者的目的,又达到引导创新的目的。如果自主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则自主创新主体就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同时,市场竞争给自主创额主体一定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当然,市场激励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因此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5.总结
我们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启动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技术、政府、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
参考文献:
[1]鞠杭.中小企业的困难与出路[D].北京:对外经贸易大学,2005.
[2]王雅辉.探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高中数学呢?教师可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发散思维进行思考,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资本主义精神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资本的生产方式、运营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及相应制度决定下的资本经营者的精神状况及表现,它是资本主体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的抽象表达。
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主体间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较早提出资本主义精神概念的是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诚实、守时、勤奋、节俭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态度,是资本家的“节欲”精神,这种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结果,“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1]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促使了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
在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以后,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研究,并赋予不同的内涵。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企业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组成的统一体。例如,他认为17世纪荷兰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而是因为有宽容等其他的精神动因[2]。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在对英国、荷兰、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发展背后的意识进行分析后认为,现代化的、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背后的动因或者“精神”,并不是对“理性经济行为人”的解放,而是民族主义[3]。博尔坦斯基和夏佩罗认为,历史地讲,有三种连续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们分别代表了冒险、投机和革新等精神,其理想特点是企业家和领导者具有“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赋、直觉、灵活性和全面主义”[6]。
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反映是经济伦理和道德。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和著名学者梅原猛在其合著的《回归哲学》一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精神。他们认为,近代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主题而获得了发展,现在,道德、伦理和资本主义明显分离了,剩下的只是赚钱,一些经营者缺少社会责任感。他主张超级大企业必须自我抑制,公正经营,不能和政治权力串通一气危害民众的利益[4]。另一位被认为是儒教资本主义之父的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经济道德合一”的思想,则从另一方面阐述了日本资本主义精神[5]。
与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不同,国内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主要是从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借鉴研究,推崇资本主义所谓企业家精神,认为这种精神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是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如创新、冒险、敬业、合作等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是财富的重要源泉。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设,可以看出,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众多学者,对资本主义精神正是从理性“经济人”的道德伦理角度分析的。第一,“经济人”是“自利的”,就是说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就是追逐利润,无论是理性的“节欲”精神、奢侈的消费精神,还是企业家个人的冒险和创业精神、经营意识、理念以及个人魅力,都是“经济人”围绕这一目的的精神表现。从“经济人”角度分析,容易将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自利精神。第二,在斯密看来,交易是出于“把我所需要的给我,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的”动机,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不得不考虑他人的私利,否则就难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经济人”必须强调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必须“理性”交易,这就掩盖了“经济人”理的本质。第三,夸大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利他性”。“经济人”在逐利的同时,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这被认为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命题。然而,正是这一“‘经济人’的灵魂”的命题最具有蒙蔽性,它把资本主体的动机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精神,把它局限在一定的道德伦理等思想范围内,这和较早前马克思从资本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有着本质区别,它看不到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的道德人”,只能把人看做是单向度的“经济的道德人”。这样的分析,也使人无法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对利润的追求所导致的经济与道德的冲突,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分裂的本质。
我们应该看到,在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其内涵、表现形式、组成要素等随着不同主体、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条件不断变化,但其背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它只能是资本及其生产方式的反映。资本及其生产方式不仅决定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而且是它发展演化的动力。而要说明这一点,就必须从资本范畴及其属性出发,对资本属性与主体精神表现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资本精神是由资本主体表现出来的。
从个体层面上看,它表现为资本主体运用资本追逐价值增殖的动机、行为、道德表现等,如经营中的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生活的理性节俭、个人的贪婪、自私等。通过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反映到主体的精神意识领域和行为上。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的逻辑展开和必然反映。
首先,资本的一般属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般性表现。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具有增殖性、运动性、价值性、竞争性、权力性。“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性。”[7]资本一般性是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它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任何阶段,任何领域。一方面,资本冲破民族、地域、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传统的束缚,使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这种一般性,资本对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动机等产生了冲击。资本与宗教作用,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宗教变革的产物,与文化、道德作用,就是义利统一、理性节俭的意识。资本精神反映在经济观念方面,就是竞争、公平、效益意识,反映在政治观念方面,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意识等。尽管资本主体的这些精神表现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资本生产、运营等活动方式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以资本运营为典型特征的社会,因而,它的资本主体具有资本一般属性决定的精神表现。
其次,资本的特殊性使资本主义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资本增殖或者说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作用场”或者经济环境,这个“作用场”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行为动机、目的意图、道德表现、不同企业主体的理念和行为都以市场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展开,从而形成了既丰富多元又目的单一的充满悖论的精神现象。第二,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的形式尽管不同,形态不断变化,资本主体的动机却是相同的,但由于资本主体在资本运动中的参与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等地位的不同,相应的形成了主体的不同精神。第三,资本归属不同的主体,资本主体精神表现不同。从主体角度看,资本主体精神有个体(包括企业家)、企业组织(包括跨国企业)、社会(包括经济共同体)等不同类型的精神表现;从资本运动过程看,有不同部门、行业、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从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看,它必然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和精神;第四,资本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形态,资本的增殖属性使得它不断冲破束缚自己的各种藩篱,动员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一切力量为自己服务。它不仅和不同的民族、国家、宗教、文化相结合,而且作用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习俗、心理等不同层面,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在社会不同层面的综合精神表现。
再次,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属性的反映表现在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中。一方面,它使得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人们站在了市场经济的同一个平台,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能够迅速发展,资本运营所需的精神能够得以共享认同。另一方面,在世界市场中,经济主体一般都带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的色彩,由于受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经济基础与经济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影响,资本主体精神必然面临着冲突与竞争,各经济主体总是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经济精神,培育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最后,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高新技术是推动资本主义精神的演化发展的三种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投资、金融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这就要求资本主体突破传统思想和特征,具有全球眼光和思维。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要求资本主体更加注重商业伦理、重新定位实现自己动机的手段。所有这些,都使资本主义精神具有同以往不同的表现。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未变,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未变。资本主义理性的逐利精神带来了什么呢?人们除了拼命的、单调的、运用一切手段赚钱外,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状况日益艰难,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的道德沦丧等,资本不仅把文明带到了全世界,也把危机与灾难带给全世界。
三、可见,从资本逻辑上讲,资本属性、资本主体精神的内在表现是一致的,从本质上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恶”。
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在资本主义特定社会的必然逻辑展开和主体精神表现。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却在生产着矛盾。资本主义始终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自身表现与生产方式的矛盾。
第一,资本自身发展与其主体精神表现之间存在着文明的悖谬。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8]“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8]资本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8]。然而,正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资本,却是靠剥夺起家的,“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9]“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9]资本同样带着血和火书写着其发展史。而且,这种文明的悖谬还会继续下去,因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绝不罢休”[9]。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出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表现出这一创造过程主体精神上的虚伪、欺诈和野蛮性的一面。资本自身发展与其主体精神表现之间存在着文明的悖谬。
第二,包括资本主义精神在内的资本主义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断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其文明自身的矛盾却不断深化。其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10]:首先,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由早期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文明危机”,引向现在的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包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在内的综合性、普遍性的危机。其次,社会主体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显。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体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论”。再次,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全球性的矛盾。最后,由损害当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类文明根基的“生态文明危机”演进。超级秘书网
资本的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9]“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9]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与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规律性的演进,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下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的狭隘性、矛盾性、扭曲性,也预示了它的消亡和终将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人类文明由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成为必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资本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普遍现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这一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如何赚钱,而是探索支持中国市场经济的一种精神,找到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灵魂。没有精神追求和使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构建资本精神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其意义比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如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11]。其次,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中,要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出发,对资本加以道德伦理限制,始终体现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目的,企业及其经营者要从“社会的道德人”角度,实现最广大人的利益,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最后,对待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不仅是认识问题,如何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验,坚持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学者的方法,建构与培育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承接,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既包容多样又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等适合本民族、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问题,恰恰正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6.
[2]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297.
[3]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刘新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李阁楠.稻盛和夫的新资本主义精神[J].日本学论坛,2002,(2).
[5]周见.涩泽荣一的实业思想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J].日本研究,2003,(4).
[6][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资本主义精神”[J].杨松,译.与现实,200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HighSchoolMathematicsonOne''''sOwnTeachingModeMheoryofProbingintoetc.andPracticeStudy
LUOKui-min
[Summary]Westructureandrelymainlyonstudenttentatively,Taketeacherastheleadingfactor,itprobesintotobeforthreadonthebasisofnetworkhighschoolmathematicsstudyingtypeteachingmodeonone''''sownofenvironmentonone''''sownwithstudent:"Foundthesituation--Putforwardthequestion--Probeonone''''sown--Cooperateonthenet--Testonthenet--Classroombriefsummary".Theexperimentstudyandaimatandprobeandpublishforacharacteristicofthetime,Moder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highschoolmathematicsnew-type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instructionmodethatcoursecombine,Inordertotrainthestudent''''smathematicsinnovativeconsciousness,initiativespirit,innovativeabilityandabilitytosolvepracticalproblembetter.
[Keyword]Theenvironmentofthenetwork,Combine,Theprobingintotypeonone''''sown,Thetheoryandpracticearestudied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教育部审时度势,根据国家“十五”规划提出的基础教育战略目标和基础教育现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措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甚至将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混为一谈。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结构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1]
作为“研究型”教师,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终于找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校园网网络环境下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2]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5、网上测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高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
我们集设计、修订、常模制作等网上测试和评估所需基本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技术手段来辅助系统的实现,使系统真正成为辅助网上测试和评估的有力工具。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有成功感,高分段的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们将测试题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练习;第四层次为欣赏级,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试题分析与解答。6、课堂小结: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必要时可以举行论文答辩:各小组推荐一人和教师组成“专家评议组”,由组长抽签决定答辩的顺序,各小组在答辩前,将小论文上传到服务器中指定位置。答辩时,先由答辩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本组的工作(包括如何选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合作等),再由答辩者回答“专家”(教师或学生等)或听众就其工作的提问。由“专家评议组”进行评比,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成功参与奖”等四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虚拟实验室
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它由硬件、软件、潜件三部分组成。
1、硬件:
我校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①演播式多媒体教室(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②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的局域网,安装了winschool交互教学系统)]、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
2、软件:
我们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Internet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各种类型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⑴按照与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切程度,将高中数学教学素材资源库分为最常用库、次常用库和扩展库三类,并配合方便、快捷、自动、智能的光盘和网络检索方法。
⑵建立短小精悍、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式的“高中数学微教学单元库”。
⑶建立高中数学虚拟积件资源库,供广大教师直接调用该教学资源网上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⑷将各种资料的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设计成供教师容易调用与赋值的图标,形成“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呈现方式库”。
⑸组建“高中数学教与学策略库”。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以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适应于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学习。⑹组建“工具软件库”(安装了方正奥思、Authorware、Microsoft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与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cad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
⑺组建类似于“傻瓜照相机”的特别适合于课堂教学使用的积件平台——高中数学积件组合平台。该平台的软件的基本特点是:
(a)无需程序设计。
(b)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与各类多媒体和网上资源。
(c)面向全体高中数学教师和高中学生,易学易用。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
测验试卷的生成工具有随机出题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
(2)测试过程的控制系统
系统主要完成对网上测试过程的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
(3)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
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系统允许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加权,进一步控制测试环境。
(4)自动记分系统与智能系统
系统还提供自动记分系统,在学生作完测验系统自动判分之后,自动将成绩登录,进一步系统还可以自动提供反馈信息,自动建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再比如提供邮件分类系统,对发到教师课程邮箱的信件进行分类,自动区分哪些是学生递交的作业,记录学生递交的时间是否及时,再进一步提供智能系统,自动分析邮件内容,进行归类,或自动解答或提供给老师统一解答。
(5)测试结果分析工具
系统根据每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该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
3、潜件:
我们重视对研究人员和实验班学生的培训。研究人员以自学为主,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讨论和外出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实验班学生由课题组成员和计算机教师共同进行培训,计算机教师负责培训学生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我们负责培训学生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六、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本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笔者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笔者在上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归因问题研究以ATM为例
由于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者的同时性,服务失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近年来,服务失误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学者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如餐饮、旅游、零售业等,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自助服务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和传统服务一样,在自助服务中也会发生服务失误。特别是自助服务往往由于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对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服务失误更容易发生。因而,对于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研究更应受到重视。
一、自助服务的概念和分类
1.自助服务的概念。
Dabholkar(1994)认为SST是指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任何基于硬件科技的活动或利益,使得顾客可以自己完成全部服务或服务的一部分。Meuteretal.(2000)将自助服务定义为在没有服务企业员工直接介入的情况下帮助消费者生产服务的技术界面。包括旅馆的自助登记和退房系统、自动电话银行、自动取款机、交互语音应答、自动售货机、零售自助结账和基于网络的服务等。
2.自助服务的分类。
Meuteretal(2000)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SST进行分类:一个是技术界面,可分为基于电话的(例如电话银行);基于网络的(例如在线零售);基于亭式机的(例如自动取款机);基于光盘/CD(例如培训CD)。另一个是使用目的,可分为顾客服务(例如在线航班登记)、交易(例如客房预订)和自我服务(例如信息电话)。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分类方法,把重点放在技术中介和系统功能上。Lawrence(2009)提出根据两个维度对SST技术进行分类,分别是定制化/标准化和可分离的/不可分离的。由于自助服务种类繁多,不同类型下的服务失误也不尽相同,自动取款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本文以自动取款机为例对自助服务中的失误及归因进行研究。
二、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
目前对于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助服务失误的概念。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服务失误的定义,由于服务失误的定义主要是从没有达到顾客期望或使顾客不满意为定义依据,因而传统服务中的定义可以沿用到自助服务领域。Bitner、Booms(1990)等认为服务失误可能发生在许多方面,如企业无法提供顾客所要求的服务,服务未能依据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服务因某种缘故延迟或核心服务低于可接受的服务水准等。将服务失误定义为不按照顾客的期望进行服务。而Keaveney(1995)则将顾客对服务系统的不满意作为服务失误的测定标准,认为当顾客对服务系统不满意时,服务失误就发生了。
2.自助服务失误的类型。
Meuteretal(2000)对在SST情境下引起顾客满意以及顾客不满的原因进行了分类。使得顾客感觉到满意的原因主要有:解决了一个紧迫的需要;从使用中感知的相对优越性;或者完成了任务。使顾客感觉到不满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失误、过程失误、低劣的技术或服务设计以及顾客驱动的失误。他还指出,SST会导致归因,顾客抱怨,口碑和重购意图。
Meuteretal(2000)还认为,一些服务失误,例如电子零售服务系统失误,只能由服务提供者来进行修复,因为在这种情境下顾客几乎没有继续交易或参与补救的选择;而其他的自助服务失误需要部分或全部由顾客进行,例如由顾客驱动的失误和小的技术失误,面对此类失误,顾客需要决定他是否应该继续服务过程,如果继续,在有或者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应该做什么来修正错误。
Forbes,p.l.etal(2005)对于电子零售中的服务失误和服务补救进行了研究。他将电子零售中的服务失误分为两种类型:对于服务传递系统的反应失误,包括缓慢的和不可得的服务、系统定价、包装错误、没有存货、产品缺陷、错误信息以及网站系统错误。对于顾客需要和要求的反应失误,包括特殊的订单或要求、顾客错误和尺寸变动。
Forbes,p.l.etal(2008)又对非网络环境下的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非网络环境下服务失误的类型与网络环境下有所差异。在非网络环境下服务失误可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服务传递系统的反应失误、包括缓慢的和不可得的服务、系统定价、没有存货、产品缺陷、错误信息;对于顾客需要和要求的反应失误,包括特殊的订单或要求、顾客错误和尺寸变动;自发的和主动提供的行为,包括尴尬和不可靠的反应。
3.服务失误后顾客的行为反应。
在经历服务失误后,消费者首先会进行服务失误的归因。即这次失误是由谁造成的,在归因的基础上,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例如,抱怨、转换服务提供商,负面口碑等。在自助服务失误情境下,主要对消费者的更换服务提供商和抱怨行为进行了研究。Zhu(2002)提出在经历自助服务失误后,顾客会产生转换意图,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消费者退出现有的服务提供商,选择另一家自助服务提供商;第二种是退出自助服务去选择传统的人际服务。NicholaRobertson(2012)研究了SST情境下服务失误时顾客选择抱怨渠道的动机。他认为,基于技术的抱怨渠道包括网页、电子邮件、博客和在线论坛,通过电子渠道的抱怨能避免尴尬和对立(BodeyandGrace,2006;Oetzingeretal.,2006;HollowayandBeatty,2003;MarquisandFiliatrault,2002)。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类型及失误后的行为反应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服务失误归因的研究却非常少见。而失误归因是消费者行为反应的基础,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因而,本文以ATM为例,探讨服务失误发生后消费者如何进行归因。
三、归因理论
1.归因的内涵。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者他人行为经过分析后,将行为原因归因到行为者本身或外在环境因素的过程(Heider,1958)。Kelley(1973)认为归因试图说明人们如何解释事件或行为的归属原因和责任。归因是一个推断过程,论文格式是将一种影响或者作用归因到特定的来源或原因上的推断过程(JolibertPeterson,1976)。服务失败归因就是对失败原因的判断,是将失败归因到顾客自身还是外在环境因素的过程(GreenLinden,1980)。该定义强调的是将失败归因的责任性方面。Richins(1983)的研究则认为服务失败归因是个体根据失败发生的情景和后果推论失败发生原因的过程。而Weiner(1980,1985)研究指出服务失败归因就是顾客在经历失败后对失败发生原因的归属性、稳定性和控制性的判断。这一概念将服务失败归因进一步明确化,在对失败进行原因判断时不仅要探讨失败的责任方是谁,还要探讨发生这种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将归因理论运用到服务失败研究领域中,对失败发生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就是服务失败归因。
2.归因的维度。
人们在对服务失败发生的原因进行推测时采用的判断标准就是归因维度研究的内容。最初,Heider(1958)认为可从内因(行为者本身)和外因环境两个方面衡量人们对事件原因的推断;而Richins(1983)以内部归因(认为失败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和外部归因(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与环境)两个指标来衡量服务失败归因;Folkers(1984)将责任归属的概念应用到产品失败的研究中,认为失败归因分为三个维度:责任性、稳定性和控制性,只有将三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很好的解释失败发生的原因;Weiner(198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服务行业应该从责任性、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方面来衡量事件原因潜在的性质。
(1)责任性。
责任性指识别原因的责任人或者责任方,对于服务失败的责任性就是指谁应该对失败负责。责任性是归因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维度。不同学者关于责任性的判断有不同的看法,Kelley(1973)认为责任性归属主要有三个来源:商家、顾客和外在环境;GremlerBinter(1992)认为应该从商家、服务人员和顾客三个方面来探讨失败的责任归属。Olkes(1984)、Weiner(1985)、Yen,GwinnerSu(2004)和何会文(2003)则指出顾客主要从商家或自身两个角度来考虑服务失败归因;而Richins(1983)指出,由于存在自我服务偏差,顾客认为自己所要负责的情形非常少,因而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商家和外在环境(商家行为之外的因素)。根据归因的定义可知,归因并不是顾客对导致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的探索,而是对事件原因的主观推论。因此,不同顾客对同一个服务失败的归因结果很可能是不同的。[ LunWenData.Com]
(2)稳定性。
服务失败稳定性归因主要衡量的是顾客对经历的失败是经常发生还是偶然发生的看法,以偶发或固定事件来归属稳定性维度(Folkes,1984),其程度决定着顾客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对失误的发生施加影响。目前学者们对于服务失败稳定性的认定比较一致,即以人们对事件出现是常态还是偶发作为判断方式(Folkes,1984;Weiner,1985)。顾客对服务失败稳定性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可获得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经验。顾客会认为由外部因素而引发的服务失败不会经常发生,即原因的稳定性较低;由企业整体表现较差所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高,而由员工个体表现较差所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低。
(3)控制性。
控制性指商家是否可以控制事件发生的原因(Folkes,1984),其程度决定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取得效果。一般而言,由企业内部因素所引发的服务失败原因的可控性较高。对于企业内部的服务失败原因,顾客一般认为个别员工所导致的服务失败原因比较容易控制,而由企业系统所导致的服务失败原因比较难控制。若是由于企业范围之外或外在环境导致的失败,则是企业不可控制。由外部因素引发的服务失败原因,顾客将之进一步划分为可控性低和完全不可控原因。目前学者们关于控制性的判断方式主要是以商家是否可以控制和避免事件的发生来衡量(Folkes,1984;Weiner,1985)。
四、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归因类型
1.自助银行中的服务失误的责任性归因。
(1)归因于银行。
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会倾向于将失误归因于银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自动取款机不能够提供服务。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汇丰银行证实,2011年1月16日中午全港所有汇丰及恒生银行逾千部自动柜员机一度同时发生故障,死机5分钟。第二,当消费者在自动取款机上正常操作,而由于设备原因导致操作无法进行。第三,自动取款机只吐单据不吐钞,而用户账户已扣除该款项。
(2)归因于自身。
虽然根据自我服务偏见理论(Self-servingBias)即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消费者不太情愿把失误归因于自身,然而,有些情况下,非常明显的消费者自身的失误还是应归因于自身。例如,由于忘记密码,导致无法操作或多次输入错误密码导致吞卡。有的消费者在取款后忘记取卡;还有的消费者由于不熟悉操作程序导致失误。据每日甘肃网报道,2011年9月25日下午,一位消费者在ATM机上存钱时出现失误,由于第一次使用ATM自动存取款机,他对于操作流程并不熟悉。当他将1万元放入ATM机时,ATM机退出了300元的旧币,该消费者遂将旧币拿出,存钱匣自动关闭,消费者以为剩下的9700元已经存入,未经确认便离开了银行。当晚,得知朋友并未收到汇款后,第二天到银行询问,银行工作人员调取监控录像,发现该消费者离开后,等待确认的ATM机因为超时,存钱匣自动将9700元退出,旁边的一名男子发现后将9700元全部拿出后离开。
(3)归因于第三方。
例如,据齐鲁晚报报道,2011年7月25日上午,一位消费者取款时,当他输入密码和取款金额后,机器里发出点钞票的声音,就在他等待钞票吐出来的节骨眼上,ATM机的屏幕突然黑屏,出钞窗口和银行卡窗口也随后关闭。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停电了,需要暂时等候。来电之后,该消费者找工作人员取出了被吞的银行卡,并查询了一下银行账户,发现刚才未取出的1000元现金已经显示被扣除。因为其银行卡为异地同行银行卡,为了再次确定,他又拨打了电话银行查询,结果仍然显示扣除此次交易的1000元和12元手续费。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该消费者取款时,银行内正在修理空调,可能是因为修理时出现问题造成银行停电。
2.自助银行中的服务失误的控制性归因。
控制性归因是指商家是否可以控制事件发生的原因(Folkes,1984),其程度决定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取得效果。一般而言,由企业内部因素所引发的服务失败原因的可控性较高。而由于企业范围之外或外在环境导致的失败,则是企业不可控制。例如,如果由于银行维修空调导致的停电致使ATM出现故障,其可控制程度较高;而如果是所在小区停电而导致的ATM故障,其可控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自助服务中顾客本身的参与程度较高,因而除了探讨企业对于失误的控制之外,也有必要探讨顾客自身的控制性的归因。例如,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时间紧急导致的失误,大多是可以控制的。例如,据报道一位消费者急着赶火车,在取钱时将我要捐款误看成我要取款,没有取到钱,反而捐出2000元,这类失误只要仔细操作是可以控制的;由于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导致的服务失误相对是难以控制的。
3.自助银行中的服务失误的稳定性归因。
服务失败稳定性归因主要衡量的是顾客对经历的失败是经常发生还是偶然发生的看法,以偶发或固定事件来归属稳定性维度(Folkes,1984),一般而言,顾客会认为由外部因素而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低;由企业整体表现较差所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高,而由员工个体表现较差所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低。
在自助服务中,由于没有员工的参与,因而对于服务失误的稳定性的判断主要是从企业、消费者和第三方来进行。企业整体表现较差所引发的服务失败的稳定性较高,例如,目前银行ATM机自动取款机只吐单据不吐钞,而用户账户已扣除该款项;或者存款后ATM的频率相对较高,经常见诸报端;由于消费者自身操作的失误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因为消费者有学习的能力,或者可以选择传统服务;由于第三方引起的服务失误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因为第三方引起的失误多为偶发事件,例如停电或者其他顾客的影响。
五、自助服务中的服务失误归因与补救管理
与传统的人际服务中的服务补救不同的是,在自助服务中,人际因素已不复存在,这表明在自助服务中的服务补救与传统的服务补救将会有根本的不同。而且由于没有服务人员在现场将会使服务补救变得更加困难。因而,在自助服务情境下,服务补救的提供者不再只是企业或员工一方,顾客也需要参与到服务的补救过程中来。因而,根据归因的不同,可以把补救管理分为企业的补救和顾客自我补救两种。
1.企业补救。
(1)加强监控,明确归因对象。
在很多ATM失误情形下,很难辨别到底是银行还是消费者的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互相的指责推诿,无益于失误的解决,特别是对于离行式ATM机,这种问题会更加明显。而且目前利用ATM机进行不法活动的行为呈上升趋势。因而很多ATM机都安装了监控设施,这样,当发生服务失误时,可以更清晰的明确责任的归属。
(2)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明确失误的归属并不是目的所在,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减少或防止失误的发生。对于银行而言,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自助服务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设施正常运行,降低失误发生的几率;同时还应该对自助服务设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系统更新和维护。此外,应加强自助设备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性,以使消费者在操作时更加简便。
(3)对消费者进行心理和物质补偿。
对于确实由银行造成的服务失误,银行应该对消费者进行心理和物质的双重补偿。在自助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员工的参与,也就没有顾客与员工的人际互动和交流。因此,当出现服务失误后,消费者非常期望与员工进行人际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不仅要为顾客解决问题,而且是应以良好的态度和耐心的解释来进行服务补救。由于ATM涉及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会对消费者带来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该首先承认失误,给予顾客承诺,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恢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4)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对服务失误的管理重在预防,因此,银行可以设置专门人员对于在银行内使用ATM等自助设备的消费者进行指导和示范,为那些操作ATM困难的顾客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可以降低由于由于顾客不会操作或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失误,从源头上控制服务失误的发生。
一、导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资本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的企业做一下清晰区分,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多样化的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类型,是随着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具有历史特定性的企业类型,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会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失的。而资本主义的企业指的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企业类型,但其内部的生产关系却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这些企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二、资本主义企业
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定义,我们在这里可以采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下的定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企业是这样一种制度:工人在占用他的劳动的资本家的控制下工作,产品归资本家国有而不是归工人所有,进而,这样的资本主义企业为追求利润而生产产品并销售。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截至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三种类型。下面我们依次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三种类型企业。
资本主义企业的最早形态是业主制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内只有唯一的所有者,这个唯一的所有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他是最早的资本家。业主制企业是“指在经营单位内,剩余索取者和最终决策者同为一个人的企业体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部分农奴获得了人身解放,再加上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他们都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而另外的一些具有大量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自己进行生产劳动,于是便雇佣那些无产者,让他们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来为自己生产指定的产品,而生产的这些产品则是用来出售以获得更多的财富收入。作为回报,这些无产者将会得到一定的工资报酬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这些无产者便是最初的工人,而那些资本所有者便是最初的资本家。这种企业形态便是马克思所指的最初形态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在这种企业中不存在共同所有权问题,所有者-管理者承担了他指定决策的所有财富结果;而且也不存在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人问题。
这是这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主要优势。但该形式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如业主所有制企业会遇到投资视野问题和投资分散化问题。
合伙制企业的性质和业主制企业非常相似,只不过企业所有者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资本出资人。这些出资人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共同承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决策。通过汇集几个人的资源,合伙者减轻了业主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约束,而且合伙者还可以获得某些生产规模上的优势。一旦各所有者能向企业投入较小份额的资产,合伙制就为人们提供了机会,以降低承担风险的成本。但是合伙制没有摆脱共同所有权的问题,通常,合伙者既是企业剩余索取者也是主要的决策者,但随着合伙者人数的增加,容易滋生搭便车问题,以上两种职能合并后产生动力的优势慢慢减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要求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所需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固定资本方面。前两种企业形式已适应不了更高的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需要,再加上此时金融工具的日趋发展和完善,企业实现大规模原始投资的融资变得越来越容易,于是就产生了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与前两种企业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就所有者来说,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规模远远大于前两种形式的企业,那么就很明显,股份制企业内的资本规模也必然相当大。就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来说,前两种企业内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股份制企业内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已经分开,所有者几乎不参加企业的管理,而管理者不对企业拥有所有权,所有权和控制权有了一定的分离。二者的分离导致问题的产生。当企业为获得规模经济而变得非常庞大时,即便合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效用函数且不存在欺诈行为,协作的成本也会上升。而且,外部所有者与内部职业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新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代表了这种企业类型的主要不足之处。然而,股份制企业的产生并不表示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就消失了,在服务部门中,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仍是广泛使用的组织企业活动的方法,而他们对组织良好的资本市场的依赖也大大少于股份制企业的情况,所以它们是共存的。
三、资本主义的企业。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产业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且每种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构成也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每种产业对于企业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水平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铁路行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它的企业必须具有很大的规模,且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而棉花纺织业的企业则根据其技术的发展可以从最初的家庭式作坊演变到小企业再到大企业。所以,每一种社会形态中的企业形式都是多样化的,并不存在单一形式的“代表性企业”。本节将着重讨论资本主义企业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的企业,如家庭式企业和合作社企业。
家庭结构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部落制度中,家庭结构是首要的、突显的维持性制度,家庭在部落制社会中是突显的,因为大多数生产都是在扩展的家庭单位中进行的。而到了奴隶社会,奴隶制庄园变成社会上占据主导性的生产单位,但是家庭结构作为次一级的生产单位保存了下来,而且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还将继续存在与社会主义社会和将来。但家庭结构作为一个历史性结构,它不是人来产生以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它也会在历史的将来在人类社会中消失。家庭式企业就是这样一种组织,家庭成员们在家长的指挥下共同劳动生产某种产品,并出售此种产品以换取货币或其他物品,在交易时,这种产品的交易主体是这个家庭而不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此时的家庭相对于一个“法人”,且家庭财产归全体成员共有。像这样的家庭是传统家庭,它可以被称作企业,如典型的农民家庭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
资本主义的企业中一种重要的企业形式是合作社企业,这种企业是公有制性质的。合作社企业的企业所有权归企业全体劳动者所有,企业职工都以其劳动者身份平等地拥有企业所有权,它是一种劳动型企业。合作社企业的员工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在合作社企业内,工人可以相互联合,并且形成一种合作关系,他们可以共同拥有企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料。合作社作为一种公有制企业,起资金主要靠内部员工自己分担的,部分通过融资筹得,但当今的合作社企业的资金无论如何都不能与股份制企业相比,所以其规模是有限的。虽然它是一种公有制企业,但是其内部的劳动平等关系随着组织内人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人数较少时,企业内的协调成本较低,无论是劳动分工还是收入分配,甚至是在决策上都能达到相当高程度的平等;当人数较多时,企业内的集体协调和决策成本就变得相当高,所以为将决策成本降低到经济上可行的水平,不得不求助于公产人来承担企业内部财产管理与劳动管理的大部分职能。“由于公产制的存在,这种公有产权的的内排他性必然转化为公产人与全体公产成员之间的双向监督关系,转化为二者权、责、利的矛盾与冲突。”随着合作社企业内员工人数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矛盾就越严重,企业内公有产权的内排他性就越强,而与此同时,企业内的劳动平等关系却越来越弱化。所以,就算是在公有制企业内,平等关系也是不同的,相对的。一个完全实现了劳动者分工平等、分配平等与决策平等的理想的公有制经济只存在于理论家的头脑中。超级秘书网
除了上述的两种企业类型外,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类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企业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私有制的,还是公有制的,抑或混合所有制的。总之,如果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只会存在纯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类型,那也只能是理论上的,绝对不符合现实。
四、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每一种社会形态中企业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能充分体现该社会经济形态内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企业类型,但也有某些处于次要地位的企业形式。从中国的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我们对于企业形式多样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从以前否认和贬低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合理性到承认它的合法地位并鼓励其发展,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步入合理化的轨道中来。所以,我们应该在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承认并鼓励企业形式多样化的存在和发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为我国尽快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赶超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杰弗里·霍奇逊:演化与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2.杰弗里·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3.思拉恩·艾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商务印书馆,2004(10)。
4.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J].经济研究,1996(9):16-23.
5.荣兆梓:企业性质研究的两个层面[J].经济研究,1995(5):21-28.
作为一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名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巩固和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可以这样说,高级英语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为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修辞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级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的提高。高级英语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语言精深,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在培养语言技能之余,对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也不无裨益。但是长期以来,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主导,教师逐一讲,学生随意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身的主动性和学习风格根本无法拓展;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和参考书,对教材的挖掘缺乏主动性,对于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对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某些方面进行改进。教育部在个性发展问题上表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高级英语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学生个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西方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一些观点、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学生、教材和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些启发。
文学接受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出现与兴起是文学批评领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新解释学的勃兴和现象学美学的新发展,以及哈贝马斯交流理论的提出,人们愈加迫切地感到必须重视文学接受和影响的研究,必须打破本文中心论这样一种僵硬的研究格局。以姚斯和伊塞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迅速崛起,对作品内部研究的沸沸扬扬的美学思潮提出挑战,对本文中心论进行反拨,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方向的根本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文学作品就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家一极与审美的一极,艺术家一极涉及作者创作的本文,审美的一级则指由读者所完成的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接受”,是含有被动意味的对事物或观念的接纳与认同,而文学接受则是指一种由接受者积极参与、能动介入文学作品的复杂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经过创作、出版,以文本的物质形态面世之后,还没有成为哲学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作家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创作价值,只有在读者积极参与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实现。所以,阅读者的能动性发挥是作品价值得以充分展示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各类文章视为文学本文,将学生视为读者,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社会地位、经济情况、文化素养、性格气质等方面所构建的个性化的认知心理结构和文学接受心理图式,实现文章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完成他们对于作品个性化的阐释。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能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趣味方向,形成自己的“期待视野”,作为一种渴望、一种需求、一种能力、一种倾向,潜存于学习者的心里,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后,它作为一种不由自主的内在心理制约和引导着他们的情感反应和思维向度。
由此,教师首先可帮助学生建构这种“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概念姚斯采用的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的观点。在接受美学中提出“期待视野”的观点,以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阅读中存在一个“审美距离”(或“角色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中的角色距离为零时,接受者完全进入角色,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相反,当这种距离增大时,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为零时,接受者则对作品漠然。因此,教师们对于学生“期待视野”的构建是帮助他们通过文章跟作者建立起联系,以促进他们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和阐释。一般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采取的导入就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构建方式。对于高级英语课程中内涵丰富的课文,这样的导入方式不够深入,教师们可以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通过精要的导入让学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针对感兴趣的地方去挖掘文章深刻的内涵,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结构等作出判断;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去探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所处的文化背景、文体特征等信息,适当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阐释的“前结构”,进而帮助他们建构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的“期待视野”。以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第一册第四课《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一文为例,教师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图书馆、网络及各种期刊搜寻本文作者Alice Walker的生平,了解她的代表作、文章题材、写作风格等诸多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报告,在上课开始跟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的理解,预测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等。教师在他们报告完毕之后,可以进行点评并添加一些学生所忽略的问题,并且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角度、文章标题的作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提问,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预测,以此帮助他们建构起“期待视野”,教师的这种干预和介入,就是要利用这些信息差提起他们探索兴趣的主动性,唤起他们潜伏于体内的丰富情感,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获得心灵的震撼。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地去填补“不确定性”和“空白”。阅读者审美能动接受也体现在阅读者对作品本文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创造性填补上。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文学作品在形象体系上仅仅构成了一个内容不甚清晰明了、结构上有缺环的图式框架,只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阐释和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其中大量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成为吸引读者介入文本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去的力量,去“充实作品的图式结构,至少部分地丰富不确定的领域,实现仅仅处在潜在状态的种种要素……”。而且,一部作品的意向性越隐蔽,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就越大,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就越需要读者能力的介入。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一文中,爱丽丝沃克表面上是陈述了一个黑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作品本身只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系列组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理解、想象、体验,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可以进行审美的艺术形象,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然后对被作家有意省略、简写的部分和仿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深刻体验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依靠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进行能动的阐释和理解。学生们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总与文章作者的意图存在各种偏差,所以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他们修正自己认识的机会,提供一个学生能交流讨论的平台诸如网络博客、撰写书评、读书报告或者讨论会,鼓励他们对文章作出合理、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阐释。
文学接受理论中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年龄、性别、修养、学识、经历的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文本内蕴的感知和体味,并不受作品表现性描绘的人事景物的局限,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心智情感和阅历体验,去发挥、扩充作品的意义,形成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见解。如姚斯所言“作品更像一部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学生就像是不断重新演奏这部乐谱的演奏者,利用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在理解诠释的过程中,学生是自觉地去调动一切知觉和资源,主动积极地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已经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也已经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向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笔者在这里只是结合文学接受理论对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自主式教学所作的初步探索,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今后一一探索,如有疏漏之处,期待指出。
参考文献:
[1]科利.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Explor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in Clinical Biochemistry
LI Jiang-bin,HOU Gan,LAI Yin-xuan.Institut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mode of researching experimen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rain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tud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Clinic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research
1 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实验性工作为主的检验技师,毕业生大多从事医院检验科和实验室工作,实验技能是决定毕业生能否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临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学科重要的核心专业课,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其临床实习时数约占总实习时数的三分之一,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实验是一种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着眼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并分析、利用,再经过自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竞争力。研究性实验的选题可多种多样,比较灵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知识,同时也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研究性实验有利于淘汰那些陈旧、落后的实验方法,增加新颖、先进的实验,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学生在做这类比较先进和新颖的实验时,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不能有依赖思想,因此对学生能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1-2]。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3]。现在国内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内容多验证少创新,实验结果早在学生预料之中,学生对做实验兴趣不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只是按照实验指导照抄照做,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上应从直观性、验证性、巩固性实验向综合性、自主性、研究性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上过渡,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2 研究性实验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从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课程中连续三年实施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2.1 实施目标 加强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 年度实施安排 每年3~6月为教学实施时间,具体为3月:布置实验、选题、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4月:实验设计答辩及实验设计修改;5月:实验操作;6月: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每年7~11月为总结时间:实施包括问卷调查、分析讨论、教学总结和改善及为下年度实施做准备。
2.3 实施内容 实施的研究性实验主要由实验选题、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答辩、实验操作、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等5个阶段组成。
2.3.1 实验选题 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教研室科研条件、教学内容等布置研究性实验,向学生介绍这些研究性实验的基本情况,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以3-6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自由选题。
2.3.2 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研究性实验的要求,结合拟选题目,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实验设计。文献查阅的过程是对学生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文献的培养和锻炼,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方法路线设计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和实验室的条件,设计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路线,按照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形式填写实验设计书。
2.3.3 实验设计答辩 模拟研究生开题报告答辩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实验设计的答辩,通过答辩,学生可以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分析能力。教师对实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保证研究方法和路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研究性实验的顺利进行。
2.3.4 实验操作 根据答辩通过或修改后通过的实验设计方法路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进行实验操作。在本阶段中,学生不但要进行材料的准备、试剂的配制,还要正确使用相关的仪器,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分析,并及时进行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加深理解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研究性实验,可以将各课程联系起来,将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2.3.5 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 研究性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有研究的结果,因此,实验论文的书写成为该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4 实施过程的关键问题
2.4.1 文献查阅及实验设计 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没有系统地查过文献,所以对文献的查阅方法、途径和实验设计所知甚少。因此,教师需向学生讲授文献查阅的方法、途径和技巧等。在实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实验设计方法和路线的可行性,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实验经费等各种因素。
2.4.2 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 论文书写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验操作、实验原始记录、实验结果等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而为了答辩,学生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仔细审查论文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错误、解释不清楚等。如果发现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做好修改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增长知识的过程。如有条件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实验论文书写及答辩中的注意事项。
2.5 实施效果总结
2.5.1 建立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实验不再是照书照做,而是带着研究课题进实验室,教师在实验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增强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科研的艰辛和科学论文撰写的困难,更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科研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求成功。
2.5.2 培养了学生科研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完成的是实验报告,而相当多的实验报告是将实验指导书重抄一遍。而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作的记录,并且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实验讨论,最后书写论文和答辩。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竞争力。并且还为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奠定了基础。
2.5.3 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教师的知识更新 通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将实施情况总结分析,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究、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的建设。同时在研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实验项目是学生设计的,对于教师来说可能也是新课题。老师在对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互相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参 考 文 献
【论文摘要】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实践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会与人合作、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应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1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1。
2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多为“填鸭式”或“注入式”。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或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实验报告只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再叙述而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动手不动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少数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不做实验,充当旁观者,或抄袭验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既达不到实验课的基本目的(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提升及掌握实验技能).也不符合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根据我们教研室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结合《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临床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使原来数个独立的相对无关的实验,重组成为具有专题特点的四个综合性实验模块,包括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免疫标记技术;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其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使某些实验具有科学研究性质。这样的内容调整使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系统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实验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①首先实验课安排在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保证学生有较完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②每次实验前一星期要求学生仔细预习实验.对实验过程有初步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内容在免疫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意义;告知学生实验的材料、条件等内容;并预留几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老师对实验设计给以指点和准备。③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可以共享。④换位教学,即每次实验由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充当“小老师”完成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讲解,学生可提出疑问,“小老师”所在的实验小组一起解答,老师做适时点评。⑤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总结以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即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汇报.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点评。告知学生,他们在各个环节的自我展示或小组展示,将是其实验成绩的参考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按照以上教学设计,在我校2004级本科检验医学专业四个实验小班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免疫学实验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能力、科研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如在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这个环节,课前被选出的“小老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课上,面对“小老师”,同学们的提问非常踊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强调了课前的预习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准备充分,能通过自行操作顺利完成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即使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也能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调整,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无疑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以及以论文答辩形式进行实验总结点评的环节,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合理分析,实验论文的书写,以及在实验论文的答辩过程中,学习思考经典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理论思维、实验设计与方法诸多方面的精巧与伟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枯涩”专业理论的热爱与理解.达到了引导与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掌握与运用,以及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再领悟。学生还可从教师对学生实验论文批阅的字里行间,反省自己学习态度、操作过程的正确与否,从科学态度、专业水平、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们的实验论文书写基本规范,讨论部分有一定深度,既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又有对实验意义的理解和展望。学生在实验汇报中做的课件图文并茂,答辩过程思路清晰。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查阅文献,寻找支持和解释实验设计原理和结果的理论依据,并有新的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汇报和答辩中,学会与同学讨论、交流、提问、质疑,学生们既能协作学习,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