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课理念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为一名新的教师,熟悉授课内容是教好一门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两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1.根据学生的特点。所谓的备课并不是背课。讲课不能脱离学生,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一味地背诵教材。相反,备课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在逻辑性强的部分多参考不同版本教材和参考书,尽可能地把这部分内容准备充分。准备充分,在讲课时才能讲得透彻、清晰,学生才能易于明白。
2.根据课程的特点。除了上述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准备和讲授。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验技能。因此,在讲授的时候,更要侧重于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原理与操作。例如,在滴定分析部分,应着重讲明各种指示剂颜色的变色原理及溶液pH随滴定剂加入量的变化等情况;电分析部分则侧重pH计的测定原理,以及pH计的使用方法等;色谱则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实验理论和仪器的构造、组成部分等内容。总之,在上课之前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在脑海里对于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才能做到对课程内容、大纲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大降低教师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将新教师从粉笔,黑板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中,学生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笔记,便于学生自学,增加思考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呢?
1.将图片与动画相结合。在分析化学的讲授中,如果只贴上静止的图片,学生兴趣不大,但是如果加上适当的动画和声音,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媒体排序要符合讲课的流程。多媒体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依托于课本,同时又是对课本的丰富,是在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基础上的。多媒体的设计安排要符合教学流程和教师教授的思路,这样教师教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
3.教学课件质量的好坏需要学生的评价。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多媒体设计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即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完善、补充,结合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多媒体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新任教师来讲,切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只围着屏幕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能对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取代了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
生动的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逻辑性强,有的内容相对枯燥、难懂。这就要求新任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除了尽量讲清楚、讲明白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生动性:
1.运用幽默的语言。幽默是一门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具有提神的作用。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既能使学生始终集中精力,又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学语言表达通俗、生动,有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效果。
2.改变教学方式。如今,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然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丰富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来当老师给同学们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请其他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这样,不仅改变了知识单向传输的方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责任感,他们在看书、掌握课本知识的时候就更加认真、积极,同时,也体验了教师备课的过程。除此之外,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所以生动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在阳高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妇产科患者120例,均为预产妇,排除妊娠合并症及内科合并症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27±4)岁,40例患者为初产妇,20例患者为经产妇,孕期21.0~42.2周,平均(32±6)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3~40岁,平均(27±4)岁,39例患者为初产妇,21例患者为经产妇,孕期20.9~42.0周,平均(31±6)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期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妇产科护理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院内培训、院外培训、定期召开护士长会议、护理质量监督以及护理质量评定等,医务人员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采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护理管理,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医务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即采用热情的态度、和蔼的语气主动对其进行接待,充分发挥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保持整齐的着装、乐观大方,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使患者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了解医院的环境和作息时间,重视人的因素,对患者的所有心理活动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工作环境,尤其是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向其讲解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从心理上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消除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直至患者出院。出院时,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家属做好出院指导,提醒患者要按时回医院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其中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产后并发症观察主要包括产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出血以及便秘等。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和38.3%,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的教育贯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面授知识,学生以被动式学习方式接受来自教师传授的教学信息,该方法适合大规模的班级制教学,却无法适应数字网络化教育模式的挑战。微课程教育理念的兴起对大学音乐教育及其它学科专业教育开辟了佳径,对传统大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挑战。微课程教育融合数字网络信息技术,以其迅猛的态势传播音乐知识,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广作用。
1.2微课程教学促使大学音乐教育进行变革
微课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传播能力,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广泛应用,实现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的能力。微课程对以大学音乐艺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且以全面直观及富有创造力为教学原 则的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教学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不得不破旧立新,寻求和探索大学音乐教育教学变革。传统大学音乐教育如何变革,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无缝学习的市场需求尤为迫切。
2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构建
2.1音乐微课程硬件的制作
音乐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支撑,其中硬件设备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辅助设备。微课程开发平台:个人PC机硬件可以使用的是I3第3代的CPU,4G金士顿内存。
2.2音乐微课程软件的制作
大学音乐微课程强调的是音乐的特点和音色音质,不同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所制作出来的音乐微课程有差异,需要合理运用好工具来制作。
2.3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处[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化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笔者在此尝试探讨大学音乐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供探讨交流。
3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的障碍与对策
实现大学音乐教育微课程模式存在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技术难点、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积极探讨出解决方案。
3.1经费筹集
大学音乐微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微课程视频录制、存储、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关于经费若能获得政策扶持即能迎刃而解。在职称评聘中实施优惠政策或者实行增加课时酬劳等,鼓励和奖励制作开发、推广音乐教育微课程的教师,在网络技术平台上适当投放广告宣传促进微课程新模式的推广和运用,某些精品微课程实行付费点播。
3.2师资队伍建设
在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要推广和运用微课程,对大学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提高了要求,增设了难关。因此,建议高校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制作相关教学资源并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程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单一的传统课堂成为网络化、信息化的多元化课堂。
3.3技术攻克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重在攻克音乐微课程的压缩与解压和存储。将声音图像等制作成为视频,数字化后的微课程容量大,压缩编码上传下载对网络的传输速率要求高,对其存储空间的容量和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采用微课程在互联网的传输格式需要严格控制,可建议以FlvRmvh的视频格式存储,并且建议微课时间不超过8min,在不影响音乐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对低要求的文件品质,以缩减微课程文件的存储容量。
论文摘要:教师威信对学生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科任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其有无威信、威信大小,关系着整个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质量。小学青年科任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以才树威、以德立信、以学促威、以爱弘信,树立和弘扬崇高的威信。
小学是漫漫人生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威信是教师人格魅力中最闪
光的部分。小学青年科任教师树立崇高的威信,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威信的本质与特点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等人群中的声望与信誉,是教师的人格受到尊重和热爱,教师的言行得到信赖的一种状态。威信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学生、家长以及同行对教师个体在尊重、爱护、影响基础上的一种敬佩、信服、支持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教师威信具有层次性、累积性、互动性的特点。层次性是指教师威信影响面、影响的持续时间、影响力的大小有程度的差别,在不同年龄学生中有不同表现,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兴趣和情感方面,中、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广泛的科学文化兴趣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累积性是指教师树立威信需要长期积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习惯到自然的过程。互动性是指教师威信对师生双方具有交互影响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示范作用,也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坚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
二、青年科任教师树立较高的威信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教学任务重,从教时间短,迫切需要树立威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思想解放,接受新事物快,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易于与学生沟通,具备了建立自觉威信的良好条件。科任课尽管对学生的升学没有硬约束,但科任学科大多是一些实践性科目,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为建立威信提供了可能。
青年科任教师威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打牢小学生科任学科基础、培育综合素质乃至终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第二,科任教师授课任务涵盖班级多,与学生接触面广,影响面大;第三,青年科任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处于事业的起始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有无威信、威信高低,对教师本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第四,青年科任教师确立了崇高的威信,有助于形成对本学科经久不衰的教研动力,保持对教育事业旺盛的工作热情,进而会对学校凝练办学特色、提高知名度、扩大声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青年科任教师树立威信的策略
小学科任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本人的智能、信誉、勤学和爱心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年科任教师需要具备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勤学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才能树立并弘扬崇高的威信。
以才树威:教师的才能,是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重要因素。知识渊博、教学得法,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感召力等等,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科任青年教师良好的艺术修养、蓬勃的外在气质、精深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课堂讲授、多彩的学科活动是小学生产生敬佩感的重要源泉,是家长、同行和学校领导产生信赖感的重要条件。青年科任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标,实践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风格,着力塑造学术权威形象,努力打造智能品牌。
以德立信:品德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吸引学生的基础。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公正无私、待人真诚、明理诚信、以身作则、谦虚谨慎、言行一致的品格,是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同行心目中的最佳伙伴、领导心目中的优秀助手的重要条件。青年科任教师要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培育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对自己要严于自律、自尊自信,对学生要宽严有度、言出必行,对同行要虚心请教、乐于助人,对领导要尊重信任、全力配合,着力塑造诚实守信形象,努力打造信誉品牌。
一、系统知识化整为零
微课程的设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型知识传输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2013年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平板电脑、可穿戴技术(如谷歌眼镜等)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上需要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前文所提到的游戏化教学改革纵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现有工作和生活会影响到学习时间,他们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微课程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一段常见的mp4格式的微课,既可以以学校统一的微课网站平台作为载体,也可以植入平板电脑硬盘,随时观看。还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圈、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进行即时交互和交流。在时间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限制。在空间上,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们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中、在公园、在车站等地无障碍进行学习与交流。大家完全可以不见面却保持交流,师生当然也可以不见面却在一起上课。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微课程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手机上网,访问学校指定的微课程开放平台。平台上事先已经存储了每个课程下的若干微课程内容以及任务说明和知识点学习单,学生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网址进入就可以学习了,并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种方式,手机微信,以教师为发起人创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师生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学生也可以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目前的公众平台支持发起人单方面看到参与人(即微信平台关注者)发出的信息,或者向其推送信息,但参与人无法看到非发起人推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和反馈都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另一种微信学习模式可以是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帖和留言,师生可以实现“全见式”的沟通,既可以上传微课程视频,大家共同学习,又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目前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闲暇时间浏览微信,学习完全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地进行。除此之外,微博、博客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之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或者直接登录知识信息库,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Google眼镜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转移到眼镜上。我们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真的可能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此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状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成人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在微课化之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与学生形成对接,将会扭转现有的尴尬局面,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瓶颈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董华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小型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加强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并将它上升到指导、应用我们的教学实践的高度,期初我们在每个人备好同一节课、写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选拔出三位教师庄辉谊、孙蕾和赵微娅参加了奉化市城区课堂教学设计展示活动,受到了其他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三月份庄辉谊老师从网上收集资料专门做了《走近新课程》的讲座。四月初,从北京回来的竺君斐和李蓉两位老师分别为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上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示范课和做了讲座,让老师们领略了大城市的课改理念。期中时,我们数学组还对数十年来一直占据试卷大比分的应用题进行了改革,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做题目,题目带有趣味性、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样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新课标对脑子的洗礼。本学期奉化市级以上教坛新秀都上了汇报课,期末还进行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案例撰写,无论从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案例撰写上来看,老师们都已经自然而然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教研与科研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数学组2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内容都排的满满的,常常是刚评完一位老师的课,马上就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学习,接着还有外出听课教师的听课汇报,所以教研活动常常超过了下班的时间。许多老师都积极承担教研课,再加上学校的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展示活动,这学期数学组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上了公开课或做了论坛,我自己觉得,有时候去听某些特级教师的课(往往有不少是几年前的老课),还是我们自己学校许多教师设计的实在,精彩,既
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比较切合实际,能受到启发。本学期为了提高数学组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我们的教研活动对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一次对公开课进行主评,要求能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经过一学期的实施,数学组全体教师的评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学期数学组的大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奉化市立项课题进行了资料的积累与论文撰写,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点滴写了论文、案例或心得,竺君斐老师的《创新学习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获省写作培训班二等奖,孙蕾老师的教师日记《我的香港学生》发表在宁波晚报上,赵微娅老师的《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主动发展》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孙春晖与庄辉谊合写的《实施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中,庄辉谊老师的论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愿参与》发表在《宁波小学教师进修》杂志中。
3、教师与教学
近年来,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利用微课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反思能力,对于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意义重大。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Perry提出,“教师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自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升华,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1]Johnson & Golombek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对教师现有知识、信念和实践的不断重构,而不只是吸收新兴理论或知识方法”,[2]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内涵”。[3]
综合以上观点,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困惑,自我思考、学习,改善行为,得到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4]相比于其他专业,外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较高的要求,因而,在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同时,外语教师需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发展其专业技能,表现专业道德,三维度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如“构成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在经验上有所欠缺”,“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反思与协作意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薄弱”,“科研意识与能力需要提高”及“职后培训与研修体制不够完备”。[5]微课(Microteaching)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被列为当前最有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笔者将通过分析微课的内涵特征,探讨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分析英语微课的制作过程,揭示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针对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策略。
二、微课内涵
(一)概念界定
焦建利提出:“微课(Microlectuer)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该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属性,即“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并且强调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6]黎加厚定义“微课程”为“时间在2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强调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如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7]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2014)则提出微课是为了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或某种微技能开展的一般不超过10分钟、能够自成一体的教学活动,突出强调了微课对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作品评审标准》则要求参赛作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方案、教案、习题、课件(PPT)等辅助材料,更关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与设计。
(二)微课特点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形式微小”,“内容微少”,但却能从“微小的形式”和“微少的内容”中见到“大”,见到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完整的结构,能见微知著。教师如何能做到教学时间“微”、内容“微”、容量“微”,关注的现象“微”、策略“微”,以微见大,这一过程无处不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情感投入,亦是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三、微课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相较传统课堂,“微课”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载体、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
(一)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创生
知识的创生就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变换,使得知识的量与质发生变化的螺旋循环过程。微课具有空间的随意性,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外空间的转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将难以言明的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字进行表征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显性知识的默会化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的转化,教师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渗透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创生。另外,高开放度的教学空间更能使教师发挥教学创造力,激发更高的教学热情,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教研水平。
(二)微课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转换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微课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讲好一节微课,教师会从选题之初进行聚焦,认真思考、反复筛选重点、难点或考点,进而完整地设计一节微课,并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技术以及录屏软件等微课制作技术,写出教案,合理制定考核方式,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此外,微课具备可以进行广泛交流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众”的及时点评和反馈总结经验,有针对性改进教学,不断优化自身教学实践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微课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需要整合资源技术,从而大大驱动了联合开发微课的合作教研形式,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激发出的火花能够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三)微课反思
微课为教师提供了独特的反思平台,它将教师置身于微课实践与微课观摩的情景下,对自身和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审视,始终处于“分享-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系统中。微课的反思是在视、听的情境下发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化声音的反思,教师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在视与听中回顾自身教学经历,丰富个人教学实践性知识,反思获得教学灵感,指导下一次教学实践,在动态循环中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微课设计制作参与的多元化、微课反馈的多元化,教师的反思必定是立体的多元化的,可促使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性”教学向“反思性”教学的过渡,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晋级。
四、英语微课制作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英语微课制作(以参加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作品为例)
文秋芳从选题、目标、过程、方法、语言五个方面提出了外语微课的评价标准:微课选题应小而精,应用性强;教学目标恰当,成效明显;教学过程应微而全、深入浅出;教学方法应新颖生动,理念清晰;教学语言应规范、清晰、富有感染力。英语教师应该从这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设计英语微课并评估已设计好的微课。
以笔者为主的教研室3人团队参加了2014年河北省第一届外语微课大赛(英语专业组),3人均为第一次制作微课。为准备此次大赛,团队派出1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外语微课培训,从微课理念,设计及技术制作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进而与团队进行分享。经过头脑风暴,仔细筛选,团队选定“How to Choose a Graduation Thesis Topic”为微课选题,因为通过日常教学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继而确定教学目标为“Students are Able to Choose a Proper Graduation Thesis Topic”。接下来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微课设计来实现该教学目的。经过3人反复推敲与改进,考虑到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教学对象及团队技术水平决定采用微课模式中的“无极模式”,即:教师不出镜,以呈现内容为主,制作PPT,通过录屏软件进行旁白解说,考虑讲解的趣味性,将课程内容设计于毕业季场景,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为学生为选题而困惑,向指导教师询问意见,导师给出选题总体原则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引导学生进行选题,设计学生拟出5个同方向题目作为例析,但都存在一定问题(过大,过窄,过酷,过敏感,过浅),由导师讲解否定理由,通过反例引导学生选定合适选题,继而总结。在脚本撰写后,采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屏,进行声音与PPT画面的合成。制作完成后,邀请学生观看,根据反馈进行反复改进,包括教学设计,声音与画面的同步,PPT的制作,讲解语言的准确度等;在教研室活动中邀请同行教师观看,再改进;在专家来校讲座后的研讨中再次请教后持续改进,最终向大赛组委会提交时长为7分钟的作品。
团队在参赛后反思,发现微课给教学带来了新变化,如下表:
通过全程参与此次外语微课大赛,确确实实调动了团队的教学创造性与教学热情,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能力,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反复的课堂设计提升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也通过制作PPT与学习录屏软件增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大大加强。如果是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好任务学习单,准备好发展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资源,设计好主题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随时准备好指导有困惑的学生,这一切都将推动英语教师的转型,都将带来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转换。
(二)微课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教师是微课的开发者,也是专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微课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与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针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进行微课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参加前沿英语微课技术的培训研修,通过系统学习,参加研修实践,实现专业发展;另一类是利用已有英语微课资源库,进行观摩学习,分析总结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课程的实现方式,借鉴有效教学设计,指导自身教学,同时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促进观摩教师与共享微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2.进行微课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放录像直观地发现课堂各种要素的优点和不足,有效地开展反思构建,包括自己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反思,对教学手段和技巧的反思和对教学评价准确性的反思。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主讲课程微课,分项技能练习及综合技能演练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很快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3.开展微课研究。当前微课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势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科研新机遇,高校外语教师应以微课为抓手,以教科研为契机,以微课研究促进外语教育教学,积极开展外语微课教学与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学术水平。
4.构建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校内微课学习共同体相对较易构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4-5名教师组合,其中至少要有1名教师具备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共同体成员要共享微课资源,共同开发外语微课资源并进行共同反思与持续改进,每个学期可以选一门外语课程做系列微课,或就各成员主讲的专业课程里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共同体成员分工协作,增强认同归属感,实现专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Perry 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London:Kogan,1980:183.
[2] Johnson K.E.& Golombek P.R.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87-406.
[3] 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1):61-66.
[4] 吴一安.Aspiring after Continued Teacher Development-A Studyof Effectiv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J].中国外语,2005,(2):67-69.
[5] 燕芮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以教师实践与反思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2013年,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映入了翰林人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翰林人看到了教学改革新的希望。全体翰林人以前瞻性眼光,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改革课堂教学”相交融的内涵与途径,实践着“微课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这片充满希望的金色试验田中,精心规划,植入先进理念,以农夫的心态静听花开,初步走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翻转课堂创新之路。
一、实验措施及成果
1.健全组织,推动翻转,革新顶层设计
2013年,学校成立了翻转课堂实验中心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和教科室主任任秘书,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从课程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的视野下逐步推进翻转课堂,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学科和书法、美术等特色学科为试点,进行翻转课堂的创新实验。同时,校长室整合教科室、教导处、信息中心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合作。教科室负责微课程的理念提升;信息中心负责微视频制作培训及评优;教导处负责翻转课堂的实践及推进,三个部门联动,逐步提高推行翻转课堂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2.课题研究,引领翻转,明晰实验方向
学校充分重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实验。三年来,学校先后申报了各学科和翻转课堂相关的课题,全体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明晰了翻转课堂实验方向。教科室研制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系列主题,发动各教研组开展本学科翻转课例研讨,举行校优秀翻转课例、论文评比活动。教科室汇编了“翻转课堂”优秀课例集。目前,学校建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书法等学科“翻转课堂”案例库。
3.信息整合,促进翻转,优化学习平台
学校以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全面优化。于2015年完成了“未来教室”项目的建设,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施环境,同时形成了一个共享的分学科的优质微课程资源库,让实验教师减少制作微课程的时间,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课堂的对话和讨论,做到因材施教。
4.广开“智”路,内化翻转,更新研究理念
针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学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通过专家听课以及与教师、学生交流,对学校翻转课堂实验的微课录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指导,让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更新理念。除了邀请专家来指导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教科室收集了大量翻转课堂的理论资料,组织教师阅读研讨,开展翻转课堂的主题研讨、论文评比活动。目前,“微课程”“微视频”“翻转课堂”“四学”“四步”等理念已深入人心。
5.依托视频,践行翻转,掌握制作要领
学校实践“微课程教学法”,微课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等三大模块,是一个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微型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统一体。
第一,从设计来看,要制作微课,首先设计任务单,确定达成目标引领学生自学。“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自主学习。特别是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要以学生为立场,如果出现“让学生”“使学生”诸如此类的表达,就偏离了学生立场,每一条达成目标的表达方式必须清晰、可操作。
第二,从技术来说,微视频要动态化。微视频要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适时提醒学生“按暂停,完成学习任务”。微课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了达成更好的自学效果,中心组成员不断摸索,运用了PPT中动画效果、指针功能,重点内容用超大字显示等。
第三,从内容上讲,微视频中一般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在“翻转课堂”持续推进过程中,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微课评比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6.聚焦课堂,展示翻转,教学百花齐放
课堂是教改实验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的实验是空泛的,缺少科研指导的翻转课堂也是枯燥的。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细致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中效益的提升。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对实验教师的课堂进行诊断。
7.点面结合,有效翻转,促进师生成长
学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推动实验前行。“面”上:校内发动微视频评比,对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二次培训,避免实验中的“短板”。2015年10月、11月、12月分别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安排语、数、英、书法、美术等学科共10个班级进行试点。组织力量,开发教学视频、进阶作业、单元诊断。实施集体制作微视频,每周每科安排一个下午为集体制作微视频时间,为教师录制微视频做准备,实行七统一(微视频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2016年上半年,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试验,到期末考试时,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发生了明显的区别。参与实验的六(1)、六(2)两个班级在期中考试时处于年级中游,期中考试后开始尝试翻转课堂,仅仅半个学期,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期末考试优秀率明显高于平行班。
翻转课堂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实验收获与反思
1.收获
(1)总结出翻转课堂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家校翻”,学生回家看微视频、自学,完成好学习任务单,然后课堂上互相讨论;第二种是“校内翻”,即整个学习过程分两次完成,学习知识和内化知识在校内完成;第三种为“课内翻”,即微视频的观看和练习在前半节课完成,课堂讨论放在后半节课。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转变为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因此,教师角色真正从“演员”向“导演”转型提升。
(2)探索了翻转课堂的基本环节。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流程,简言之,即“四步法”:课始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具体而言: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批改(课前)―小组交流(课内)―小组汇报(课内)―难点突破(课内)―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课内)―分层练习,适度拓展(课内)―小结。也就是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
2.反思
当然,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就学生层面而言,如何保证每个学生有效看完视频、看懂视频;就教师层面而言,行为的改变远比观念的传播要困难得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积极应对,再造教育流程,还需深入实践,融合创新。我们今天已扬“翻”起航,明天将继续走在探索的路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0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16
教育是一孕育梦想,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和鲜活的过程,因为它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美。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改的路上一刻也不能停歇。近年来,我校深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工作科学推进,进一步完善学校雅行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精细和精致;教学工作,高效和精彩;教科研工作,真实和有效;特色工作,扎实和创新;少先队工作,规范和灵动;后勤工作,安全和放心。使学校真正成为“雅”的校园,“雅”的管理,“雅”的德育,“雅”的课堂,“雅”的师生。
“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雅”,是教师内外兼修的气质,是精神修养不断提升而外显的文雅风范;“行”,是学思具备、知行统一的能力,是长期实践活动培养出的较稳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在传承积淀、深入挖掘、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日常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学科德育渗透相结合,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雅行教育”理念体系。
一、打造名优课堂,铸就高效课堂
教学的魅力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是不断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出彩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是简约、精致、真实、灵动、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历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学习态度的主动性;更多地关注教师课前对文本的阅读深度、课中对课堂的驾驭力度、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强度。
二、丰富教育教学内涵,实现文化引领
文化影响人,文化教育人。只有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师生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感受,进而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打造高效课堂校园文化,用课改文化引领师生永葆激情。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浓厚校园课改氛围,使人步入学校,就能处处感受到课改的气息。如学校精心制作了高效课堂文化展板,电子屏对高效课堂的宣传。各班的班级文化打造也彰显高效课堂氛围。如班级黑板上绘制“学习小组课堂评价栏”,在每个教室外墙统一布置了一块特色展板,展示学生风采等。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课改才会内化为师生所需。
三、构建扎实灵动的雅行课堂
在探究雅行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经历了“分层教学―合作教学―有效教学―生本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教育理念浸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反思整合。首先定位雅行课堂为“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个性得到张扬的课堂”。
我们通过“学名师、听讲座、重研讨、抓展示、写反思”的方法,激励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创新中超越。通过开展“名优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以及“一师一故事”“一师一论文”“一师一优课”“人人上一节精品课”等系列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历练技能、激发活力、凝聚智慧、形成特色;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金钥匙导师团队、优课团队、微课团队等6大团队,实现名优教师引领,团队互助发展,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四级平台”,达到目标激励、分批培养,梯次成长目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联盟发展工程”“理念提升工程”,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强弱联动、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一诵一读一讲”微课堂系列活动,通过“晨诵、午练、暮读”,达到语文课前一诵,课外延伸阅读;数学课前一讲,分析辩解数理;英语课前一测,强化积累应用,达到与常规课堂高效融合,助推雅行课堂深入开展的目的。
为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丰富内涵,我们以“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学习研讨,释疑解难―反复锤炼,形成体系―反思总结,理论提升”为研讨思路,鼓励教师“跨学科、复合化”学习与发展。通过开展教师论坛、雅行论坛、微课论坛、教育叙事、沙龙研讨、课堂困惑专题解疑等特色系列活动。使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实现教师因教研而发展,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的雅行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