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住房保障政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管理模式的概述
1.管理模式的概念回顾
在国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都用“Business Model”来表示。小詹姆斯.H.唐纳利( J. H. Donelly)在《管理学基础》中表述的管理学则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他认为管理学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国内学者钱颜文等认为,管理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组织内资源的配置的某种标准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为别人所借用和参照;聂子龙在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中把组织架构方式看作是管理模式,提出了工厂模式、科层模式和网络模式三种管理模式;郑和平认为, 企业管理模式, 包括结构模型和支撑模型。其结构要素主要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管理体制和规章、决策及领导体制;本文认为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2.管理模式的种类
管理模式不但涉及了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方式,还有管理风格等管理模式的这种复杂性注定了管理模式种类的多样性,不同的学者和企业家对管理模式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如海豚式管理模式(Connie Gloser,. 1995),鲨鱼式管理模式(Lan R S M. 1996),制约管理模式 (Akhil Kumar, J.1999),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李垣,2001),刚性管理模式和柔性管理模式(李勇刚,2001),双头鹰管理模式(梁远庆,2001),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洪生伟,2001),物本管理模式和人本管理模式(谢水明,2002), 海尔管理模式孙健,2002)及和谐管理模式、7S 管理模式、JIT 管理模式、MRP 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模式、日本式管理模式、美国式管理模式、邯钢管理模式等等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 有些管理模式被普遍接受,管理模式主要基于具体的环境和目标,因此环境和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也就不同。以上学者管理模式的观点均是从管理实践的基础出发来研究管理模式,现在本文主要评述从管理理论发展的角度及人性假设发展的基础出发,探讨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二、基于管理理论发展管理模式的演进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人类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索过程。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面对不同的情境, 为了实现对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要求对管理模式的不同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给以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因此形成了形形的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
1、大约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这一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管理模式的种类有 “经验管理”模式、“经济管理”模式“理性(组织)管理”模式及科层管理模式,其中以泰罗、法约尔等为代表,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 进行了著名的动作与时间的研究, 其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他们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始萌芽。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理论。这些传统管理模式是为实现自身最大利益而进行思考和行动的结果,仅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 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强调“数字化管理”, 重视决策方案的数量模型和逻辑程序, 推崇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流程的公式化来实现效率目标,忽视了人性。
2、从20 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 管理学者们开始从微观上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梅奥主持进行的“霍桑实验”( 1924-1932) 的结果表明: 职工是“社会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等, 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研究的兴趣, 从而奠定了“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及“权变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西蒙的决策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管理”模式、“决策管理”模式、“权变管理”模式开始注意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开始强调企业要充分运用企业的宗旨、信誉、价值准则、行为规范等“软性”的管理因素,形成了一套“人际关系”管理模式。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没有把员工看作是有价值观念、有思想、有修养的人, 因而难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 进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
3、基于“文化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模式、“文化管理”模式和“知识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由高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结构不断改革而引发的企业管理文化的创新运动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默博士和管理咨询专家钱辟先生于1993 年合著的题为《再造企业―工商革命宣言》一书,标志着企业再造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产生的。这些管理模式能够促使管理者透过企业管理的理性层面挖掘内在的、无法用理性加以涵盖的文化层面, 即员工的文化素养,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管理者根据员工的思想深层的文化定势, 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 从而对实现管理目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园区管理模式
1.园区不同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概述
(1)国外研究概述
园区的管理模式是指包括政府(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三方的领导体制、内部运行机制、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管理方式、法规制度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动态与静态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和P•霍尔在《世界的高技术园区》一书中把世界高新区管理模式分为四类:第一类由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组成。典型例子是美国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地区。第二类是科学城。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第三类是技术园区。如:台湾的新竹等。第四类是日本的高技术城。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模式。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依据“三元参与理论” 杨明瑞(2006)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四类: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管理体制、公司管理型管理体制、协会管理型管理体制。
(2)我国研究概述
近几年来, 我国的各类园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园区经济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王慧教授在《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一文中,专门对开发区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空间规模、形态、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人口与社会、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指出开发区向城市新区发展、重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武汉理工大学杨新年在其博士论文《开发区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中,总结开发区十年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化的趋势,提出开发建设融经济、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贵州大学科技学院院长张寒松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着重从新区开发建设资金筹措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园区开发建设应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之路;中国地质大学在《我国新区管理模式创新探索》中把我国各类新区的管理模式归纳为三类: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2.园区主要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1)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用于园区的初建期以及市场程度不高的地区。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园区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该模式大体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服务层三个层次。决策层即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处理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管理层即园区管委会,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集中了市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组织、实施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管理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服务层即开发区总公司,通过房地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技术引进、产品推销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服务。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为园区的运行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如科技园发展所必须的建筑,住房,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及优惠政策,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科技园的管理效能"促进园区的较快发展,但主要问题是政府干预多,会出现政府和不同的矛盾。
(2)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采用董事会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制度把园区看作是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由公司负责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包括厂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和人才交流,主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适用于科技园区的成熟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式”三级管理体系。虽然在管理形式上以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导的。在我国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被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所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采用的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运作模式,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园区的建设提供了自由,民主,高效的管理环境,避免管理体制上产生障碍以致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该管理模式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科技园区的开发,但是该模式也需要当地政府间接指导的方式予以支持。
(3)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政企合一,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市场机制,这种合作机制可取得合作收益(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奎尔),表现在:处理艰难或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超越政府干预局限性的网络解决方式所获得的收益;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的政治需求;制度化的合作联系甄别和剔除了不断增多的次级信息;多元参与者在许多公共领域的协作,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并努力促成制度,以从事政府不能独自完成的工作,同时也使政府能力得以产生和维持。
在园区开发初期,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有利于园区的快速起步和全面发展。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园区过多的依赖政府,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小结
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经了长时间的实践,管理模式很难说有最好的和不适用的,具体采用哪种管理模式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发展、创新中, 这不仅因为管理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随着中国管理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 中国管理模式会提高到理论高度, 并对企业产生深刻与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颜文,等.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 2005(2)
[2] 聂子龙.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及演变[J].兰州学刊,2002.1:
[3] 郑和平.企业管理模式理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方向分析[ J].企业活力,2003 (1) .
[4] Connie Gloser, Barbara Steinberg, Smalley.Swim with the Dolphins[M].Warmer Books Inc.,1995:
[5] Lan RSM.Strategic Flexibility A New Reality f or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spring 1996:
[6] Akhil Kumar,J.leon Zhao.Dynamic rout ing and operational controls in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J] . Management Science,Feb.1999,vol.45( 2)
(上接第237页)
(3)电仪调试人员为现场调试安全员,对设备调试过程中人生安全及设备安全负责。负责检查各机械设备、动力线路、照明线路是否有可靠接地,并有漏电保护措施,负责停送电工作总体协调及指挥,试车及停送电过程必须由电仪安全员全程监护,负责在试车过程中各设备停送电标示牌悬挂及每天检查。
各现场人员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形成有机的安全管理整体。
2.加强对施工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现场工程师负责全程跟踪安装及试车过程,结合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在各道工序进行质量验收时安全质量一定要摆在首位,要注重验收标准中的牢固性、稳定性等安全要求部分,在工序交接时,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职责,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对接。
3.设备吊运安全
设备起吊前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和查看相关设计图纸找到设备的合理起吊点。认真分析被吊设备重量以及吊具有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伤,合理选择吊具。吊运过程由指吊人员统一指挥,各施工人员配合指吊人员进行吊运。
4.试车安全
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现场标识牌制度落实到位,在预组装过程中把可以运转的设备和不可以运转的设备用安全标识牌进行严格区分,杜绝因施工及试车交叉作业的误操作导致人生及设备事故。安装及试车过程分工明确,统一指挥,落实到位。
预组装试车过程严格按照《CCS双18模云铜浇铸机预组装试车方案》进行,该方案包括试车准备工作,停送电、气、水流程,试车顺序,试车应急方案等,所有试车前检查、设备停送电、试车过程都借鉴操作票模式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操作。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配电原则设置,使用过程必须满足“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供电原则。使用过程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定性、定量检查,确保保护装置灵敏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5.做好防护,规范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实现施工生产环境的本质安全
通过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加强现场危险源的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事故发生。做好事故预防,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场合,使事故应急方案更加合理,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优化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注重监管实效,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可控、在控。
三、总结
预组装现场施工完成了一次现场组装前的全面演练,其中获得得的技术参数、安装经验将有力的保障项目达到合同要求目标,在预组装过程中积累的安全、进度、质量的控制措施也为将为现场安装调试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设备安装及调试现场是一个动态的作业环境,其实际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作业内容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加强现场管理,理顺人、机、料、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作业现场不仅对提高现场安全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整个项目的有效控制和项目影响力有着深远的影响,真正使安全、质量、进度做到有机的统一。
施工过程是项目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终极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只有抓好施工及试车现场安全,杜绝施工及试车事故,抓好施工试车质量、进度,达到项目合同要求指标,才能确保投资效益顺利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