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教育研究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访问中国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钱伯斯说,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点的网络教育,在这场大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早几年前就指出网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此,教育部开始着手实践怎样将互联网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1995年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便是几年来教育部采取的典型举措。
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比较两国网络教育的异同,寻找两国网络教育的差距,并探索为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以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服务,实乃当务之急了。
一、中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与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国国防部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其结果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APPANET。APPANET问世之后,便陆续有企业、高校等机构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当中,但进展比较缓慢。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后。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
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最有影响的是"网络日(NetDay)"活动。第一个"网络日"(1996年3月9日)开始时的计划是一天之内把加利福尼亚州12万所学校全部联上网,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联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同年,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网站--101教育网站正式开通,随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学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
2000年,是中国网络教育阔步前进的一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表明了教育部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的领导权。不久,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紧接着,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31所。旋即又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9、10月间,部分新试点院校相继开通了网上大学。10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国的网络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中国教育将因网络的深度介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美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
美国的网络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几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1、传统教育增强型
这是当前美国最普遍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是在传统校园教育基础上增设网络教育课程而形成的。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要注册学校常用的课程,由同一学校的教师授课,全职或花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种方式的教育与在校教育的区别是,学生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主要靠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它特别适合校园外的全职或兼职学生。
2、学校联合型
这种方式的网络教育是由两家或多家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管理来开展的。在这种方式下,多家学校联合起来开设全国、全州或地方性的网络教育,但各学校保留自己的学位和学分授予权,而不移交给联合体。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形式普遍采用。
3、经纪人型
这是一种由学校和有能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其它组织如企业等通过签约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中,其他组织作为经纪人,学校只负责传送网络教育课程,而不授予学位、学分,学位、学分的授予权归签约的其他组织。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在美国常用来进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4、虚拟学校型
虚拟学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技术创建。虚拟学校能提供传统学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学习,它一般归传统学校管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由于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巨大,当前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将是最有前途的一种。
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网络学校出现了很多。然而,由于学校缺乏运作经验,加上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管理,网络学校良莠不齐,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鲜明的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大致说来,中国的网络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举办型,其特点是对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资源丰富,这种形式当前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企业举办型,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投资力度大,但教育资源不丰富,对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的网络学校,目前在中国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庆幸的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中国加快了改进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便预示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很快走向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网络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讲授型模式
网络教育中的讲授型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其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在Web页面中,内嵌表单等程序,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另外一种是异步式,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EB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课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网络上应用CAI课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课件以资料库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另一种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等跨平台语言编写的CAI课件;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3、讨论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BBS系统,由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学科的主题讨论组,学生登录网络,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另一种应用得较广泛,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在WWW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
4、探索学习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一般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也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美国,五种教学模式应用得都比较广泛。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太深,前两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广泛,而后面几种教学模式则很少应用。但近年来也有这方面应用的例子,如由全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主持的DISCO试验项目和COMTOWN试验项目。中国的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次跳跃性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重新理解、构架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努力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效果
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加速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成长。它最终会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彻底的革命和解放。
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的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依托传统学校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学习资源,可节省师资,更好地发挥教师、教材的优势;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网络教育能节省传统教学方式的多项开支,没有校园的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美国的网络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一个网络学校都是由许多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公司建立,而各网络学校之间又有非常广泛的联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既有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又有专门针对师资培训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还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门各类学科和全套的服务设施。
其实,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结合和"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正是因为校企优势互补和"人"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认真、负责、创造的工作,才使美国的网络教育拥有了众多优点: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严格的课程制定和课件编写体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另外,美国所有的网校都蕴涵着一个同样的机理:"宁缺毋滥",永远将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网。
中国的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发展很快,并产生了有影响的一批网络学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已有好几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以及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网校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办学模式而言,网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的特色。
象美国那样,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中国的网络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网络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一方面要求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网络学校应当立足于产业化的道路。网络学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一定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产业模式,这是网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在这方面终于有了进展。如科利华公司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开通的"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上学校"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当然,美国的网络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着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备的在线考试机制;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民在泛滥的信息面前变得麻木和弱智等,这些,都是美国以及中国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应该加以足够重视的。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国家要振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面临即将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因此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及全国四大网络,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它可有效地缓解中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四大网络特别是CERNET为主的全国主干网络系统已经建成,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费用的逐渐下降,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已成为时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国上网计算机数有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万。这些都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中国,网络教育会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使人们终身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洞察网络教育的优势,更应对其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迈向21世纪的网络教育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以下常见的倾向: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重现代轻传统,把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如此,中国网络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4)
2、《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王锂平林春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3、《美国教育技术现状掠影》刘雍潜《中国电化教育》(2000.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而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的革新和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物理教学实施网络教学的意义
1、时代呼唤教育改革,实施网络教学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使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过程,而是一个知识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此,必须建立一种以创新观点、创新的思想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取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对于在学校里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因特网来应付处理大量有用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必将成为学生必需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因特网上丰富的全球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因特网已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一些学校和公司已筹办网校和教育服务网站。教育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针对教师,网站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学交流的场所。针对学生,网站通过交互回答,帮助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素质和学习成绩。针对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帮助家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探讨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网络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教育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变到参与式学习,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另外,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学习和教材教案、光盘资料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形式,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2、物理学科需要进行网络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物理学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概念多的特点,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一时难于接受,而成为中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较大的一门学科,所以,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许多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将演示实验的仪器放大,增加可见度,特别是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增强学生视觉等感官的作用,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网把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以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21世纪人才尤为重要。
二、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1、网络教学物理对教学模式的革新
①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象,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②建立立体、高效的传输信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书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时用的时间更多,运用网络教学就能够用声音、文字、图形、图象立体地表现信息,就可以省用大量的时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和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被学生充分理解,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备课,即文本输入,图象输入及课堂教学进程处理已经在中小教师中逐步推广应用,作为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充分的多媒体课件,其品种日益繁多,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参加,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科研究人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有美术、音乐工作人员,有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员。在中学物理众多的知识点中,大部分可以开发为独立的多媒体课件。一个课件的优劣,不但要从教师的角度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质内在的东西,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能够正确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规律,并能结合实际生活加以应用。
③注重交互性。进行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优势的突出体现。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我们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建立好三维模式:
教师网络学生,利用网络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络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具体内容是:(a)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学主页。(b)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c)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多找一些相关知识及相关知识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像超导、光纤通信,宇宙飞船等近代高科技知识。上课时把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同时能及时反馈,调控教学过程或检测学习效果。
2、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物理过程模拟。对某些难以想象的物理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认识这些物理过程。如光学中的光路,透镜成像规律、微观结构展示(α粒子散射、晶体结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
②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物理实验重现。对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使得实验要揭示的物理现象不甚明细和明了,通过课件的演示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实物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数据和资料,利用物理实验把主要观察的对象变抽象为具体,利用网络教学,化虚为实,突出关键所在,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分析、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③增强情趣,培养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以形象性见长的网络技术与实验教学比之较为抽象的印刷媒体,更能影响人们态度变化,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网络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真实记录并再现或模仿事实的情景,用以创设教学所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和声、光、色、动画、特技等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美”的功能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眼情操,具有独到的作用;在表现科学家动人事迹方面,具有形象、感人、激励等独特功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志品格的培养。
3、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会创新。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意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另外,教师在如何布置家庭作业方面可能更要大伤脑筋,要避免学生思维雷同、相互抄袭,甚至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更要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的脑筋活动起来。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屏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和算术运算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从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内,加上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物理事实,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讨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然而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网上资源还不够丰富,学生主体建构的能力比较差。
由于计算机网络目前现有的教学内容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教学内容还有待完善,网上教学资源远远不够满足师生们的需要,特别是新教材后的教学软件还未跟上,如果一个教师大量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将得不偿失,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大量开发网络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
由于学生尚是不成熟期,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差,所学知识主体建构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家长进行正确指导,使其有侧重地选择,有目的的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2、教师本身和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被学生所淘汰,要打破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动态的,开放式的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而我国目前学校条件参差不齐,师资中掌握、擅长并在实践中真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不多,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校信息化水平,而教师则首先要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3、网络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物理实验教学。
网络教学能够提高物理现象虚拟的模型及实验过程,但不能如实的反映物理现象的真实过程,如果教师过分追求华丽漂亮的界面,迷念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草草了事,不重视学生观察实验的实际操作,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将一切事物都固定化,从而忽视物理现象微小的变化或物理变化过程中新的现象、规律,那将是对科学发明创造的一种扼杀。
参考文献:
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把整个世界都连在了一起,并呈现在一个小小的屏幕上。国际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多的便利。因为网络的存在,我们不必跑到图书馆,去一本本地翻资料,为一个词而去查遍所有能找到的辞典,我们只需键入关键词,然后点击鼠标。学习语言要有语言环境,学习特殊领域的语言,当然要置身于这个领域。对于学习商务英语的学生来说,全面接触商务环境尤为重要。互联网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真实的教学素材,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得到知识拓展,也可以由此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技能。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
1.登录公司网站,了解行业情况
商务英语教学会涉及很多专业公司的具体业务。当教师对这些业务的内容不太了解的时候,可以登录相关公司的网站,了解该行业的一些知识和具体情况,这样会大大增加在讲解时的自信心。问题也可以提出得更具体。假如学生是从事该行业的在职进修学员,他会钦佩你的知识广博,激发他本人的交流的积极性,从而锻炼他的英语表达能力;如果面对的是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他会从你的细致讲解中对这个行业有所认识,从而不但学到语言知识,而且了解到应用它的一些领域的情况,开发他的学习兴趣,拓宽他的择业思路。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写作训练
(1)选取网络素材,进行主题写作训练商务英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与日常英语并无大的区别,只是背景及词汇有所不同。因此,并不需要一定登录专门的商业网站,一般的网站便可以为写作训练提供很好的素材。比如,可以登录一个航空公司的网站,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航班表来写一个围绕一次业务谈判而进行的商务旅行计划。另外,从事商务工作的人会经常接触数字、价格、货币等,而一些公司的网站往往会一些年度报告、报表,上面有很真实的统计数字,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学会写分析报告,同时练习各种表达数字的方法及句式。
(2)电子邮件的写作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个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恐怕就是电子邮件的写作了。得体的语气、格式和布局谋篇,都是学生必须学会和掌握的。关于如何写好电子邮件,除了课堂上讲解,还可以建议学生登录一些网站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他们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老师也以邮件形式回复。由于这种方式给学生以更强的真实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加之在电脑上写作修改起来更容易,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会更趋向追求完美,写作更加认真,因此其结果要比用笔写或打字机打出一封“电子邮件”效果好得多。通过在写作课堂上运用电子邮件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还可以逐渐熟悉这种在21世纪至关重要的交流工具。电子邮件曾一度被看作一种时尚,但现在它正逐渐取代声讯、书信以及传真,成为一种最为快捷和经济的交流方式。因此,电子邮件的写作技能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关键的。此外,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使教师的指导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交流。而且对教师来说,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会大大减轻批改作文、归类整理的工作强度,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备好每一堂课。超级秘书网
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口语及听力训练中国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与母语为英语的人进行对话,要找到对口专业的外国人就更是难上加难。互联网则可以弥补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入那些相关专业的聊天室,进行语音聊天,因为语音聊天只听声音不见人,可以使学生克服羞怯心理,大胆地讲话,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对能力,增加实战经验。除此而外,通过局域网,还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收听英文广播,无论是音质还是效果都远胜于收音机,而且选择范围很广。
四、结论计算机网络
(国际互联网、局域网)在各行各业都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在教学上也同样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它可以提供真实、即时、广泛的素材和形式多样的手段。在各高校中,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并不鲜见,因此采用计算机网络来辅助教学具有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网络的应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使用计算机、利用网络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MarkKrzanowski,TeachingBusinessAndAcademicPresentationSkills:Training,AssessmentAndFeedback.
[2]RonBelisle,E-mailActivitiesintheESLWritingClass,TheInternetTESLJournall,1996Vol.II,No.12,/
[3]Mello,Adria,WelcometotheAgeofDigitalExpress,Macworld,1996(6)
[4]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网络技术条件、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
具体表现在: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基本思想与目标方面。
(1)课程过分重视学历培训,轻视有效提高教学能力的多样化培训。
(2)网络课程只重视师范类学科知识的讲授,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精神与意识。
(3)忽视培养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如教学设计理论)、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形式:
(1)网络课程分课时、系统化,多属课本搬家形式。
(2)网络课程只注重知识的呈现,对学习者缺乏引导。
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缺乏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缺乏展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内容缺乏现代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二、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从总体上应体现三个特点:
1、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教师们传授教育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向受训教师传递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理论,特别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力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改革传统教学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
2、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围绕当前基础教育素质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提高教师们观摩教学、评析教学的能力。
网络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构架应以培养一位优秀教师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条件而展开,而不应更多地拘泥于大中小学学科知识点,特别要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文凭为特征的局面。
3、中小学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引导中小学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中心,展示大量具有借鉴价值的优秀课堂教学实例。
网络课程要反映教师职业培训的特点,培养中小学教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密切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际,把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放到中心地位来处理。展现大量优秀的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型结构设计
(一)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从制作其学历文凭的系统课程过渡为培养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意识与精神、素质与能力的专题学习。
用于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的特点决定了每个专题可直接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表明,没有必要追求其结构的系统完整,可以直接将具体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个分离出来,每个专题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专题展示教育技术的一个理论问题与具体教学过程结合的实例,包含学科教学专家对本教学活动点评,教育技术专家对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的点评。通过虚拟课堂主持人与学习者互动交流的方法来扩展。
(二)每一个专题学习的内容体系结构由虚拟课堂交流、教学活动场景、专家点评三个模块构成,具体如下:
1、根据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一代目标,设计虚拟课堂。
2、通过虚拟课堂和教学设计,实现虚拟课室里主持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3、展示课堂教学范例(这些范例是探索教学新模式的典范)
4、专家对范例的点评。让中小学教师从中学习对新颖的教学活动的评析能力和观摩能力,从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5、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客观主义认为: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6、从价值观维度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个别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个人间的竞争。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中表现为普遍采取集体化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发扬团体精神。7、我们可以将两个维度交叉,得到一个CAI模式的二维分类模型。据此可以将CAI模式分为四类:OI(客观主义—个体主义),CI(建构主义—个体主义)、OC(客观主义—集体主义)、CC(建构主义—集体主义)。
四、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内容设计的几个指导原则
i、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注重其目标、内容、对象的单一性和明确性
首先,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目标是明确而单一的:就是增强中小学教师改革传统教学的素质与能力,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目标太大、太广、太多、太远都会影响课程内容的设计,这要求我们突出重点。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应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1、教育教学理论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并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网络课程的内容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内容要转变教学要素与结构。
教学过程要素:
教师角色:有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教学内容:有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解构:由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知识的过程
(3)探索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i、要想使设计的网络课程超越原来的形式与内容,且迎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在设计与制作前作大量的实践调查与理论研究
1、大量的关于基础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当前中小学教师急需的内容:深入各个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彼此都不同的地区,对中小学教师及其基础教学状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才能设计出得到中小学教师支持的网络课程。
2、做大量文献调查和理论研究,设计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型模式:综合国内外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从理论上建立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基本特征。
ii、对制作出来的网络课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和实际效果研究,改进与完善网络课程设计。这部分研究的内容包括: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的发展,大学英语网络课堂已成为了受师生欢迎的教学平台,它给大学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处于一种新的教学空间里,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必然会产生变化,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和策略赋予了新的内含和特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等学校的校园网工程已遍布全国,英语网络化教学及其研究已成为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热点。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教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的教学方向发展,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操作性,并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比例应占英语学分的30%—50%”,因此,探讨大学英语网络课堂的教学策略,对于达到这一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大学英语网络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新概念,现在学生到机房、、宿舍、网吧上网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看到网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非常有兴趣。于是,要实施网络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它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是什么?如何上课?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里,我们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册第三单元“AGoodHearttoLeanon(好心可依)”一课的课堂教学作实验,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情况。
二、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精读课文内容,对全文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概括主要内容,找出那些是事实?那些是观点?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掌握全篇内容的目的。文化目标是:通过本篇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观念。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培养学生对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怀和意识。学习策略目标:通过英语网络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信息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有效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实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文化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网络技术诸因素和教师对网络课堂操作的技能进行了调研和讨论。
我们根据自行研制的网络课堂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网络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变化。另外,网络课堂的设计和制造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评估、教师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上好每一单元内容的关键。此外,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有效利用网络课堂完成“AGoodHearttoLeanon”这一单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首先研究的问题
在网络课堂里,我们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学习能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学习。网络课堂的环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锻炼查询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AGoodHearttoLeanon的课堂设计。
四、该网络课堂的设计
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的研究和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写了一份教案。在分析对比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异同后,我们对网络课堂进行了设计和布局,其结构为:首先利用教师所做的网络课件进行学习,其次是使用外研社所提供的光盘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进行分析,要学生在屏幕上画出树状图,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句画出全文的写作框架。然后,再要求学生最后通过BBS发表自己对该单元内容的见解和评论,与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成果分享。在此安排中,老师使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研究和学习,若学生有问题,可通过在线答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五、网络课堂教学
网络课堂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决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经过我们的研究论证,我们认为网络课堂教学可采用以下策略:任务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完成任务,完成练习,完成操作,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与老师和同学能够进行同步和异步交流学习。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获取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网络课堂教学情况记录
我们希望能从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一些实际的验证和反馈,我们通过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进行跟踪记录。另外,就是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要求他们发表对这堂课的看法。
通过查看分析跟踪记录、访谈和问卷调查,教师可得知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老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和探讨,以利于对下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修改和调整,以便充分表现网络课堂的优越性,增加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利益紧密相联,学生会在评价教学中增强了对内容的掌握,提高他们的技能,老师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到振奋,会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更加努力地提高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目的。
七、网络课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影响
采用网络课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新的学习工具,网络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策略和形成研究习惯,促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成功学习者。网络课堂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可能通过合作学习、合作研究、提交学习研究成果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对学生技能的影响
网络课堂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学生可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学习和训练,弥补自己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八、对教师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对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心理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平台,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心理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得具备熟练操作电脑的能力及网络技术的运用的能力。这使得老师在课前准备和实施教学中都增加了难度,尤其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的教师,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心理状态,但这种心理会随着对电脑和信息技术的熟练,自信的增强而消失。
(二)对教师教学设计策略的影响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在应对网络课堂的教学时,老师会针对教学的特征来设计和考虑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来进行教学。
(三)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观念的影响
网络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开辟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和传播者,在学生不知有关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下,学生可借助网络进行查询和学习。面对学生获得的如此多的信息,老师有时就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客观上要求老师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扩宽自己的学科领域,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九、结论
通过网络课堂实施的《新视野大学英语》AGoodHearttoLeanon的实验,我们亲身体验了网络课堂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革命,我们操作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网络课堂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具有更加独立性的成功学习者。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必要性,对今后如何开展网络课堂的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网络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还待于我们今后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祖晶.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教育评论,1998,(05).
[2]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崔晓霞.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口语测试探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04).
[4]BrownJ.D.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Resear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5]HowcanTeachersBecomeMoreEffectiveandEfficientofClassroom-BasedAssessment[DB/DC].Ritrived
网络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室,电子白板等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教学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社会需求
由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求知需求,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出现了以邮件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解答与提交作业这种远程教育的雏形。技术的进步与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以求得充分的择业的机会。终生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而形成的新一轮远程教育的热潮,促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些优秀的师资相对集中分布于少数院校,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实行现行教育形式下的优势互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空的限制,避免教育的重复投资。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产生的强大动因。
此外,传统教育方式以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无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教学。网络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完全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又可以进行交互协作形式教学的新一代教育模式。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如下优势:
(一)教学资源共享
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课本,而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运用网络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共享不同国度的教学资源或登录到其它的教育网站涉猎所需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习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习者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动态交互式的集成信息,改变了学习者固有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时间和空间灵活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可供在职人员学习的时间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零散。他们很难挤出较长而稳定的时间进行继续学习。远程学习可以灵活地支配时间,并且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具备基本上网条件即可实现。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摆脱了传统教学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要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三)教育对象多元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育对象受到年龄、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网络教学则把教育的对象由传统教学的特定人群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任何人都可以依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网络教育以其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优势,最大限度到底满足人们随时学习知识的要求,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对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网络教学中,实现了三种形式的交互:自我交互、人与学习系统的交互和人际交互。我们通常所说的交互主要是指人际交互。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BBS、语音信箱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
三、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多媒体综合技术的远程教育,网上学校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威胁。但远程教育在带给现代社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不足
根据《光明日报》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Internet上的所有资源中,英文资料约占97%以上,法文资料约占2%,日文资料占不到1%,而中文资料只有千分之几。而在全世界,中文的使用人口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多,相比之下中文资源的数量少得可怜。网上中文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学设计不完善
远程教学中还有一些未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虽也提倡因材施教,个别对待,但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缺乏教学方法的个性化,从而导致学生个人的智力潜能和优势都发挥不出来。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作业,统一命题的考试形式,评定重成绩而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等因素。学生学习进步评定不及时,远程教学的双向交流的优势未能发挥出来。
(三)给学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使用的灵活性与信息的丰富性为人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网上信息丰富,其中难免良莠相杂。不乏儿童不宜的内容。一些学习者自控能力差,可能在网上流连忘返。网上的虚拟教学环境固然是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课堂校园气氛。但同时“虚拟人生”也使一批富于幻想的青少年身陷其中,将时间与金钱浪费。如果学习者的自制性不够高,则网上教学。远程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四)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网络环境的远程教育下,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急剧减少。如果说学校教育环境是三点一线,那么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只能独处某一单调的空间,是“一点不成线”了。学生在计算机终端学习不能直接面对老师,师生缺少感情交流,教师的模范行为不能让学生潜移驮化,教师的人格力量很难通过“电线”直接感染学生。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变冷,使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很不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这是远程教育带来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四、完善远程教育的几点患者
(一)多媒体课件的建设
开发网络课程,其核心环节是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主要包括内容的取舍、知识点的编排、人机界面的处理等等。如何是界面更赏心悦目又不会喧宾夺主;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可以充分满足使用者的注意力集中,又可以帮助思考记忆: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发者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多加思考。
(二)网上交互能力的开发
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远程教育的重要软资源,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被默认为以建设项目的形势开展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缺缺乏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应用,直接影响到网络课程建设的管理效益和质量。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要想解决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一开始就做好风险识别及应对策略。网络课程建设的流程图1所示。网络课程建设的流程图1所示。
一、在项目启动阶段
网络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三个部分。现阶段遇到以下一些风险:1.项目整体计划不合理。网络课程建设制定计划分为课程体系设计的计划与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开发的计划两部分,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做好前期调查,如: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等风险应对措施。2.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不是真实的。若没真正反映学习者需求,没充分做好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学习者年龄阶段、身份、性别等全方位调查,接下来的可行性分析得不到真实数据,此网络课程建设不会得不到大多数学习者的选择,自然而然的变成多余的资源。如:想为某校设计一门网络课程,最基本的要了解该校网络设施状况。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阶段
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阶段可分为两部为包括课程内容在内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对支撑技术即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也称教学环境)的开发与设计。课程体系设计包括课程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原型设计、脚本编辑、素材准备和网络课件制作。在项目实施阶段,存在以下风险:1.计划不够详尽。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史米斯和里根(2005)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分析、发展和评价三个阶段。弱项让教学设计变得完美,在项目启动阶段必须做足需求分析,得到项目实施可行性的充分认可。2.进度安排不合理。由于项目实施阶段中,内容体系与平台技术要兼顾,但不排除在有限的时间内,因课程设计和平台开发没有同时完美收工,使整合部分出现问题。为此,项目经理应全面考虑整个项目过程的安排和管理。3.质量管理不到位。在修改部分,修改内容越少,说明课程体系建设与平台开发过程中质量越好,在一定期限内,网络课程的成品效果就越好。因此,项目经理不仅强调对成品的检验,而且强调对过程的管理。每一步都要严格控制从内容、技术、时间到人员的态度。4.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师是课程内容编排排版、设计课程脚本和课程整合到网络平台的领导者。有必要对这些教师进行新的技术培训。但同时他们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越多,网络课程的建设就为他们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对新技术的恐惧也将对教师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组织结构的管理要人性化、柔性化,协调各参与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包括对结果的接受和总结
在完成前期计划与实施阶段工作后,人们一般不太重视最后的总结,但往往在总结阶段中,在成品验收时可以看到网络课程最终效果的好坏。此外,归纳整理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更系统的掌握一个项目团队应该加强建设的是部分,为下一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提供方便。网络课程建设迫切需要一种现代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改善自身的建设流程,预防风险的发生,提高课程质量。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双向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计算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互联网也为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活条件和网络生活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李岚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此,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方法研究,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一、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其特性
1、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
通过几年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深化了对网络思想教育内涵的认识。刘梅从技术特征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韦吉锋则从人的本质角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2、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
网络是个开放系统,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上网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虚拟上网过程中,受教育者即使认同网上的内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再虚拟上网。这种带有传承意义的虚拟行为,在更深的层面上深化了教育者上网的内容,造成了言论自由度大幅度的扩张,使新的理念、认识等有价值的东西,在开放平等的关系中得到认同、肯定、传播,这在客观上添增了新的网络内容。同时,网络超密度、超高速的传输技术,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量扩容,在扩张中也实现了网络教育的巨大效能。
(2)网络思想内容的趋异性
一般情况下,网上内容趋异性是由网络教育者决定的。网络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社会职责、话语权力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把各级各类教育网站建设得更好,内容丰富多样。广大受众为满足认识启蒙、认识补缺、认识偏颇及认识超越,就需要上网寻找这方面的答案,这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它既是一种通过教育者表现出来的社会组织行为,又是一种单个自组织行为,二者的结合,使受众完成了对网上内容的自主选择。受众上网,一般说来是“求其友声”,以求同性为指导,但要实现这种求同性,又必须以趋异性为前提。因此,在网络思想教中,如何样解决趋异性与求同性这对矛盾,是有待于网络思想教育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于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
1、坚持疏导方法。
网络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行为。单个的组织系统必须服从整体组织系统的需要。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组织行为的目的是提高广大受众及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就必须科学设置网上教育的内容,上网的受众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主流社会。这种相容性,为网络思想教育者坚持疏导方针,提供了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在网络思想教育中,客观上要求网络思想教育者,对受众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工作、学习、生活、家庭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尽可能做解惑析疑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受众愿意接受网上教育,并保持受众思想趋上行为的相对稳定性,以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更大效能。在整个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受众出现认识上偏差、反复、片面、偏激甚至错误,是经常存在,为了达到教育者的目的,必须坚持疏导方针。
2、强化自我评判能力。
网络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人为性。在网络思想教育中,人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网络不仅是传播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的工具,而且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主体可以自主能动地进行选择,必然导致对行为主体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的困扰,特别是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种价值观念纷呈,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排斥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下,网络思想教育中的知识滋长出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确定性和垄断性。由此可以看出,保证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教育正确导向,提高主体自我评判能力,必然有助于主体在虚拟化的自由环境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正确决策,对自我高度负责。
3、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已初具规模,接受和参与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工作机制上,高校若要推动网络思想教育健康发展,保证网络思想教育持续性和有效性,必然要求建立明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利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所以,我们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特点,定期组织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察学习、交流取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成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群体。
三、一点启示
互联网对思想教育就其特点来说是全面和深刻的。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交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应对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造着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出现新问题、新特点。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将网络对目前和未来可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对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在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创造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可以反作用于受众,重塑受众,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等特征上,都显示出网络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就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发展和改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其负面社会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文化警觉,应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着眼,来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导向,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萍,张世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M],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的趋异性[M],长沙大学学报,2003(3)。
[3]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M],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新生的众多网络社交平台和软件进行社交和娱乐,网络名誉侵权纠纷也层出不穷,司法实践必然与时俱进地将传统的名誉权立法保护引申到虚拟的网络中来。出于对公民名誉权保护的目的,网络实名制的出现和发展,世界各国的进程多表现为犹豫不定,一路上伴随着不小的争议。韩国是最早通过立法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早在2003年,为解决网络上的人权侵害问题,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方案以减少名誉侵权的发生,但一路上充满崎岖。在实名制实行两个月后,由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恶意攻击他人名誉权的网帖仅减少了2.2%。2010年4月,也就是在其网络实名制实行3年后,首尔大学行政大学院的研究团体对外公布了他们的《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数据显示,网络上的诽谤跟帖数量仅从原先的13.9%减少到12.2%,下降幅度并不乐观。由此可见,实名制并未管住网民的“恶意”。直到2012年8月,韩国宪法委员会裁定该制度违宪并废除了网络实名制。那么,从韩国整个网络实名制由兴到废的过程不难看出,网络实名制并没有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带来预期的积极意义,反而由于实名制下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慎外泄,招致更大的网络暴力。
在中国,2002 年,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言论”,一语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民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后,网络实名制加快推行。2005年,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校园网 BBS 纳入学校校内平台,学生实名登记不对外公开;紧接着腾讯 QQ 开始推行实名制,很快网店实名、网游实名、版主实名也随之实行。2011年12月,北京市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对用户的姓名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注册方式。网络微博用户必须使用真实的身份完成微博账号的主次,但其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无需实名。紧接着,我国的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各大网站微博都在2012年3月16日全部实行了这种实名制,“微博实名”是中国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一大重要举措。除了微博之外,人人网、豆瓣网、微信朋友圈等广泛使用、侵权行为易发生的大型网络社交平台现都已实行实名制。但这些实名化的网络平台渐渐不能满足网民们倾诉欲望的实现,为切合人们渴望隐秘地宣泄情绪的心理,以“秘密”为代表的一系列匿名社交平台逐渐流行起来,大量涉及别人名誉和人身攻击的内容也随着软件的普及而普及。事实证明,无论是实名制的微博,还是匿名制的“秘密”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公民的名誉权造成侵害,虽有共性,但两者也各有特点和规制困境,无论是网络平台的管理者还是立法者,都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名誉侵权现象的发生,并完善救济措施。
一、 实名制微博时代下公民名誉权现状及特征
(一)微博名誉侵权形式多样、审核制不完善
2010年7月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本条将传统名誉权延伸至网络,首次明确网络侵权者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但是,通常情况下,名誉侵权行为在微博上这个虚拟平台上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以微博界的“份额领跑者”新浪微博为例,《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80.3%的新浪微博用户通过新浪微博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可见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舆论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时下热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新浪微博的“实时热搜榜”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热搜榜的排名以网友的搜索次数为标准,直接导致新闻和话题“蒲公英式”传播,其中涉及名誉侵权的话题也随之迅速传播,与此相比,新浪微博的官方审核与删除功能却往往表现出滞后性,被侵权人只可能通过事后救济的方式追责。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物,为达到新闻快速传播的目的,新浪微博用“网民互动”的方式反而为侵权行为危害的扩大提供了“温床”。
(二)侵权信息传播隐蔽性强,“传谣”难追责
实名制下的微博,虽对侵权行为后的追责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全民转发”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是“侵权者”。以2014年曾经在微博上轰动一时的“浙江官员开件”为例,2014年7月,黄某、缪某等人制造局长开房200多次的消息,是因为其行政申报未获批准而怀恨在心,意图报复“从中作梗”的工程师王某。他们不仅非法获得了王某开房的记录,甚至还获得了王某住址、房产等相关个人信息。为了一解心头之恨,将“官员开房”的帖子在网上进行传播,该信息很快被转发到微博上,关注人数更是爆炸式增长,最终被诬陷的局长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卧轨自杀。黄某和缪某最终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接受审判。然而反思该案例,在该虚假信息迅速传播的过程中,该局长的名誉权受到侵害,那么参与这场“全民讨伐”的广大网民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主观夸大信息的网民是否应当追究民事责任?
2014年10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规定,“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应当综合以下因素: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对所转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法官结合证据、结合客观事实作出裁量和判断,但浩大的转发网民数量给法院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一旦侵权行为被注意,在网络上消除传播痕迹也十分容易,证据的“易逝性”也是执法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被追责的大多数微博侵权者也是匿名人群,使实名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也是“法不责众”的无奈。
另一方面,前有菲律宾《防治互联网犯罪法案》的颁布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随后由于许多民众不满该法案动则便将网络名誉侵权上升到刑事追究的高度,总统和政府的网站不断遭到黑客的攻击,认为严重阻碍了网民的自由表达,同时也阻碍舆论监督。因此,如何界定名誉侵权与网民言论自由权的界限,防止某些“矫枉过正”的刑事责任追究,也是我国立法应当明确的问题,也需要更多的司法实践作为裁判的标准。参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曾对于界定网民微博转发行为是否侵犯著作权做出的认定标准,对于网民转发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的网络信息,也可用在“转发者在主观上应当具有“显而易见”的恶意”和“转发行为应当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后果”来界定应担承担责任的名誉侵权和免责的网络言论自由。
二、新生匿名社交软件与网络名誉侵权
(一)匿名类软件名誉侵权现状
近年来,一些匿名社交软件闯入了国人的视野,和其他实名制社交软件不同的是,这些社交软件提供了一个完全匿名的私密倾诉社区,不会留下任何个人身份的痕迹。由于完全匿名化和操作简单的特征,该类软件在网民中被广泛使用,大量的情感宣泄、告白、爆料类内容时时刷新着页面,因此该类软件业成为名誉侵权的重灾区。更严重的是,其应用开发团队宣称使用了“单向加密”等特定算法来维系“完全匿名”,这使得追责变得很难。美国最火爆的一款匿名社交软件App“Secret”,该软件抓住了人的求知欲和窥探隐私的心理,参与讨论者与信息者都不必担心自己会被问责,因此该软件充斥着谩骂发泄、曝光他人私生活、歪曲他人形象等人身攻击的内容。针对这种现象,美国的“secret”官方对匿名言论有严格监管,只要有两个人对一条“secret”进行举报,这条秘密就会被自动屏蔽,除了者,他人不得浏览,我国有的匿名社交软件也逐渐开发了举报的功能进行管制。但是,借助广大的人际关系网,侵权的内容会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的传播,软件本身的自查自纠功能短期内无法发挥效用,“白百合诉‘秘密APP’及舜网名誉侵权纠纷”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侵权信息在“秘密”上并迅速传播,法院最后虽然因“秘密”及时删除了匿名者的诽谤信息而未追究其责任,但作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这类软件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二)匿名软件的发展前景及规制建议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此类匿名式软件的开发目的似乎与名誉权与隐私权的保护相冲突,一旦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传播的内容加以规制,从民事侵权扩展到类似于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甚至《刑法》的监督规范,使用者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便难以从此类软件中得以满足,那么该类匿名软件的“价值”便也走到了尽头。
在笔者看来,尽管匿名软件有着诸多名誉侵权的危害,但却不能被完全禁止,因为保障和促进表达的自由是匿名信息最大的价值,使人们在较为安全的空间下发表自己对事物最真实的看法,一旦网络全部实行了实名化,势必会引发“寒蝉效应”,压制颇值得珍视的表达自由。
如果人的劣根性无法摒弃,那么作为匿名平台的提供者即网络服务提供商(ISP ,以下简称“服务商”)的责任就应该加大,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促进服务商加大对本平台上涉及名誉侵权行为的监督并采取有效手段及时制止。对于服务商应在网络名誉侵权纠纷中承担何种责任,学界主要争议三种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服务内容提供商应采用严格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采用过错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应介于过错责任与严格责任之间的一种“适度责任”,要求的是ISP在提供中介服务时履行合理注意或常规监察义务。
首先,平台的管理者要对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有“人身攻击嫌疑”的关键词要进行暂时性屏蔽,并由系统向该者及时告知《侵权责任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公民名誉权的相关规定作为提示,并由系统将选择继续者的IP地址、时间等加以记录,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也可为受害人的维权提供有力的证据。
除了上述的预防式措施之外,在网络匿名制下名誉侵权的案件中,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立法模式,明确服务商的信息披露义务。对于服务商的信息披露,实际上是被侵权人的事后救济途径,相比于2001年日本颁布的《电信服务提供者责任限制法》第4条的规定的“如果受害人所受损害显然是由于有关信息的传播所造成,受害人为了追究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责任,有权要求服务商提供侵权行为人的相关资料(姓名或名称、地址、电子邮箱、IP地址等),倘若服务商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拒绝提供,则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美国式名誉侵权救济途径并没有规定服务商向受害人提供侵权人信息的义务,因为这样会使服务商承担过重的责任去判断侵权行为是否存在,也会加重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导致服务商与受害人之间的尴尬,一旦受害人要求服务商披露信息的权利被滥用,会直接导致匿名制网站大量者的个人信息外流。相反,美国式的信息披露制度更为妥当,它将判定是否名誉侵权、服务商是否有义务披露侵权人的相关信息的选择权交给了法院,通常是在“法院作出相关裁判之后,服务商才有义务披露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匿名网络用户身份的资料”。这就减轻了服务商的负担,以免其承担披露不当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但将此制度引进我国时,还应做出民事诉讼制度的相应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这就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地等具体信息,但这对于匿名制的网络环境下是十分困难的,在我国的“网络虚拟人格”还没有在诉讼程序上得到明确承认的今天,笔者了解到,在司法实践中,受侵权人通常以服务商为被告,请求法院判令服务商承担披露网络用户真实身份的义务,并以此方式作为变通。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这是被侵权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诉讼程序最为有效的方式。
三、实名制与匿名制网络环境下名誉侵权救济的共同难点及立法建议
(一)在法律上,“虚拟人格”之名誉权缺失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使用侮辱等方式损害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可见,传统立法中,名誉权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是专属于人的特定权利。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网络名誉侵权之诉的增多,虚拟人格未被立法纳入所造成的司法实践上常遇见的尴尬是,网络上的被侵权者需要在起诉时证明自己就是“被害人”,还需要透过网络查出侵权者真实的主体身份才能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条件,著名的“孔庆东骂网友被判赔200元”一案的原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校生关凯元便遇到了这种尴尬,虽然最终赢得了诉讼,但在法院的判决书中法官却是运用自由裁量权,回避了孔庆东的律师“任何人不知道该用户名背后是谁,由于没有相应的人格权,故无法对原告造成影响”的答辩意见,“模糊地认定被告对使用网名的原告的言论会导致原告本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还是有些漏洞的。
原告对于诉讼主体的举证困难,大大增加了诉讼成本,因此,我国亟待通过立法确定“网络虚拟主体”的名誉权。每个现实主体都对于自己的网络ID有着完全地支配权,在没有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网络的管理者也没有权利支配用户的ID,因此,民事主体对于ID 的权利近似于现实生活中民事主体的身体权。这也为“虚拟主体”在诉讼程序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原告只需要举证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和本人是网络ID的支配者即可。对于原告无法查证侵权人真实身份的,则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对网络平台的服务商提起诉讼已达到目的。
关键词:网络模糊聚类;团—点相似度;团间连接紧密度;团间连接贡献度;对称非负矩阵分解;网络宏观拓扑
团结构是复杂网络普遍而又重要的拓扑属性之一,具有团内连接紧密、团间连接稀疏的特点。网络团结构提取是复杂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基本步骤。揭示网络团结构的复杂网络聚类方法[1~5]对分析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理解其功能、发现其隐含模式以及预测网络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大多数提取方法不考虑重叠网络团结构,但在多数网络应用中,重叠团结构更为普遍,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现有的网络重叠团结构提取方法[6~10]多数只对团间模糊点进行初步分析,如Nepusz等人[9,10]的模糊点提取。针对网络交叠团结构的深入拓扑分析,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团—点相似度模糊度量。由于含有确定的物理含意和更为丰富的拓扑信息,用这种模糊度量可进一步导出团与团的连接紧密程度,以及模糊节点对两团联系的贡献程度,并设计出新指标和定量关系来深度分析网络宏观拓扑连接模式和提取关键连接节点。本文在三个实际网络上作了实验分析,其结果表明,本方法所挖掘出的网络拓扑特征信息为网络的模糊聚类后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1新模糊度量和最优化逼近方法
设A=[Aij]n×n(Aij≥0)为n点权重无向网络G(V,E)的邻接矩阵,Y是由A产生的特征矩阵,表征点—点距离,Yij>0。假设图G的n个节点划分到r个交叠团中,用非负r×n维矩阵W=[Wki]r×n来表示团—点关系,Wki为节点i与第k个团的关系紧密程度或相似度。W称为团—点相似度矩阵。令Mij=rk=1WkiWkj(1)
若Wki能精确反映点i与团k的紧密度,则Mij可视为对点i、j间相似度Yij的一个近似。所以可用矩阵W来重构Y,视为用团—点相似度W对点—点相似度Y的估计:
WTWY(2)
用欧式距离构造如下目标函数:minW≥0FG(Y,W)=Y-WTWF=12ij[(Y-WTW)。(Y-WTW)]ij(3)
其中:•F为欧氏距离;A。B表示矩阵A、B的Hadamard矩阵乘法。由此,模糊度量W的实现问题转换为一个最优化问题,即寻找合适的W使式(3)定义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
式(3)本质上是一种矩阵分解,被称为对称非负矩阵分解,或s-NMF(symmetricalnon-negativematrixfactorization)。s-NMF的求解与非负矩阵分解NMF[11,12]的求解方法非常类似。非负矩阵分解将数据分解为两个非负矩阵的乘积,得到对原数据的简化描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分析领域。类似NMF的求解,s-NMF可视为加入限制条件(H=W)下的NMF。给出s-NMF的迭代式如下:
Wk+1=Wk。[WkY]/[WkWTkWk](4)
其中:[A]/[B]为矩阵A和B的Hadamard矩阵除法。
由于在NMF中引入了限制条件,s-NMF的解集是NMF的子集,即式(4)的迭代结果必落入NMF的稳定点集合中符合附加条件(H=W)的部分,由此决定s-NMF的收敛性。
在求解W之前还需要确定特征矩阵。本文选扩散核[13]为被逼近的特征矩阵。扩散核有明确的物理含义,它通过计算节点间的路径数给出任意两节点间的相似度,能描述网络节点间的大尺度范围关系,当两点间路径数增加时,其相似度也增大。扩散核矩阵被定义为K=exp(-βL)(5)
其中:参数β用于控制相似度的扩散程度,本文取β=0.1;L是网络G的拉普拉斯矩阵:
Lij=-Aiji≠j
kAiki=j(6)
作为相似度的特征矩阵应该是扩散核矩阵K的归一化形式:
Yij=Kij/(KiiKjj)1/2(7)
基于扩散核的物理含义,团—点相似度W也具有了物理含义:团到点的路径数。实际上,W就是聚类结果,对其列归一化即可得模糊隶属度,需要硬聚类结果时,则选取某点所对应列中相似度值最大的团为最终所属团。
2团—团关系度量
团—点相似度W使得定量刻画网络中的其他拓扑关系成为可能。正如WTW可被用来作为点与点的相似度的一个估计,同样可用W来估计团—团关系:
Z=WWT(8)
其物理含义是团与团间的路径条数。很明显,Z的非对角元ZJK刻画团J与团K之间的紧密程度,或团间重叠度,对角元ZJJ则刻画团J的团内密度。
以图1中的对称网络为例,二分团时算得
Z=WWT=1.33760.0353
0.03531.3376
由于图1中的网络是对称网络,两团具有同样的拓扑连接模式,它们有相同的团内密度1.3376,而团间重叠度为0.0353。
3团间连接贡献度
ZJK度量了团J与团K间的重叠程度:
ZJK=na=1WJaWKa(9)
其中:WJaWKa是这个总量来自于点a的分量。下面定义一个新指标来量化给定点对团间连接的贡献。假设点i是同时连接J、K两团的团间某点,定义点i对团J和团K的团间连接贡献度为
Bi=[(WJiWKi)/(na=1WJaWKa)]×100%(10)
显然,那些团间连接贡献大的点应处于网络中连接各团的关键位置,它们对团间连接的稳定性负主要责任。将这种在团与团间起关键连接作用的点称为关键连接点。为了设定合适的阈值来提取团间关键连接点,本文一律取B>10%的点为关键连接点。
4实验与结果分析
下面将在三个实际网络上展开实验,首先根据指定分团个数计算出团—点相似度W,然后用W计算团—团关系和B值,并提取关键连接点。
4.1海豚社会网
由Lusseau等人[14]给出的瓶鼻海豚社会网来自对一个62个成员的瓶鼻海豚社会网络长达七年的观测,节点表示海豚,连线为对某两只海豚非偶然同时出现的记录。图2(a)中名为SN100(点36)的海豚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导致这个海豚网络分裂为两部分。
使用s-NMF算法聚类,海豚网络分为两团时,除30和39两点外,其他点的分团结果与实际观测相同,如图2(a)所示。计算B值并根据阈值提取出的五个关键连接点:1、7、28、36、40(虚线圈内),它们对两团连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2(b)为这五点的B值柱状图。该图显示,节点36(SN100)是五个关键连接点中B值最大者,对连接两团贡献最大。某种程度上,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海豚SN100的消失导致了整个网络最终分裂的影响。本例说明,s-NMF算法及团间连接贡献程度指标在分析、预测社会网络演化方面有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4.2SantaFe科学合作网
用本算法对Newman等人提供的SantaFe科学合作网络[15]加以测试。271个节点表示涵盖四个学术领域的学者,学者合作发表文章产生网络连接,构成了一个加权合作网络。将本算法用于网络中一个包含118个节点的最大孤立团,如图3(a)所示。
图3(a)中,四个学科所对应的主要组成部分都被正确地分离出来,mathematicalecology(灰菱形)和agent-basedmodels(白方块)与文献[15]的结果一致,中间的大模块statisticalphysics又被细分为四个小块,以不同灰度区分。计算了24个点的团间连接度贡献值B,从中分离出11个B值大于10%的点作为关键连接点:1、2、4、6、11、12、20、47、50、56、57,其标号在横轴下方标出,见图3(b),并在图3(a)中用黑色圆圈标记,这些连接点对应那些具有多种学科兴趣、积极参与交叉研究的学者。除去这11个点时,整个网络的连接布局被完全破坏,见图3(a)下方灰色背景缩小图,可见关键连接点的确起到重要的沟通各模块的作用。
4.3杂志索引网络
在Rosvall等人[16]建立的2004年杂志索引网络上进行测试。网络节点代表杂志,分为物理学(方形)、化学(方形)、生物学(菱形)、生态学(三角形)四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中各选10份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共40个节点,若某刊物文章引用了另一刊物文章,则两刊间有一条连线,形成189条连接。使用s-NMF对该网4分团时,聚类结果与实际分团情况完全一致,如图4(a)所示。
由本算法得出的团—点相似度W在网络宏观拓扑结构的挖掘方面有非常有趣的应用,如第2章所述,用W计算团—团相似度矩阵Z=WWT,其对角元是团内连接密度,非对角元表征团与团的连接紧密程度,故Z可被视为对原网络的一种“压缩表示”。如果将团换成“点”,将团与团之间的连接换成“边”,利用Z的非对角元,就能构造出原网络的一个压缩投影网络,如图4(b)所示。这是原网络的一个降维示意图,也是团与团之间关系定量刻画的形象表述,定量地反映了原网络在特定分团数下的“宏观(全局)拓扑轮廓”,图上团间连线色深和粗细表示连接紧密程度。由图4(b)可以看到,physics和chemistry连接最紧密,而chemistry与biology和biology与ecology次之。由此推测,如果减少分团数,将相邻两团合并,连接最紧密的两团必首先合并为一个团。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分团数为3时,biology和ecology各自独立成团,physics和chemistry合并为一个大团,这与文献[11]结果一致。
5讨论
网络模糊聚类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对团间的一些特殊点进行定量分析,如Nepusz等人[9]用一种桥值公式来刻画节点在多个团间的共享程度,即节点从属度的模糊程度。而本文的团间连接贡献度B反映出节点在团间连接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本质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同时它们也都是网络模糊分析中所特有的。团间连接贡献度指标的提出,将研究引向对节点在网络宏观拓扑模式中的影响力的关注,是本方法的一个独特贡献。无疑,关键连接点对团间连接的稳定性起到很大作用,如果要迅速切断团间联系,改变网络的宏观拓扑格局,首先攻击关键连接点(如海豚网中的SD100)是最有效的方法。团间连接贡献度这一定义的基础来自于对团与团连接关系(Z)的定量刻画,这个定量关系用以往的模糊隶属度概念无法得到。由于W有明确的物理含义,使得由W导出的团—团关系Z也具有了物理含义,这对网络的宏观拓扑分析非常有利。
6结束语
针对复杂网络交叠团现象,本文给出了一个新的聚类后模糊分析框架。它不仅能对网络进行模糊聚类,而且支持对交叠结构的模糊分析,如关键点的识别和网络宏观拓扑图的提取。使用这些新方法、新指标能够深入挖掘潜藏于网络的拓扑信息。从本文的聚类后分析不难看出,网络模糊聚类的作用不仅在于聚类本身,还在于模糊聚类结果能够为网络拓扑深入分析和信息挖掘提供支持,而硬聚类则不能。今后将致力于对团间连接贡献度指标进行更为深入的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凤霞,谢福鼎.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复杂网络社团发现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6):2041-2043,2049.
[2]汪小帆,刘亚冰.复杂网络中的社团结构算法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5):537-543.
[3]NEWMANMEJ.Modularityandcommunitystructureinnetwork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6,103(23):8577-8582.
[4]WHITES,SMYTHP.Aspectralclusteringapproachtofindingcommunitiesingraphs[C]//ProcofSIA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Mining.2005.
[5]ENRIGHTAJ,DONGENSV,OUZOUNISCA.Anefficientalgorithmforlarge-scaledetectionofproteinfamilies[J].NucleicAcidsResearch,2002,30(7):1575-1584.
[6]BEZDEKJC.Patternrecognitionwithfuzzyobjectivefunctionalgorithms[M].NewYork:PlenumPress,1981.
[7]PALLAG,DERENYII,FARKASI,etal.Uncoveringtheoverlappingcommunitystructuresofcomplexnetworksinnatureandsociety[J].Nature,2005,435(7043):814-818.
[8]REICHARDTJ,BORNHOLDTS.Detectingfuzzycommunitystructuresincomplexnetworkswithapottsmodel[J].PhysicalReviewLetters,2004,93(21):218701.
[9]NEPUSZT,PETROCZIA,NGYESSYL,etal.Fuzzycommunitiesandtheconceptofbridgenessincomplexnetworks[J].PhysicalReviewE,2008,77(1):016107.
[10]ZHANGShi-hua,WANGRui-sheng,ZHANGXiang-sun.IdentificationofoverlappingcommunitystructureincomplexnetworksusingfuzzyC-meansclustering[J].PhysicalReview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2007,374(1):483-490.
[11]PAATEROP,TAPPERU.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anon-negativefactormodelwithoptimalutilizationoferrorestimatesofdatavalues[J].Environmetrics,1994,5(2):111-126.
[12]ANTTILAP,PAATEROP,TAPPERU,etal.SourceidentificationofbulkwetdepositioninFinlandbypositivematrixfactorization[J].AtmosphericEnvironment,1995,29(14):1705-1718.
[13]KONDORRI,LAFFERTYJ.Diffusionkernelsongraphsandotherdiscretestructures[C]//Procofthe1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SanFrancisco:MorganKaufman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