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制药工程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制药工程专业论文

篇1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对其它教学环节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进行全面检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今年伊始,教育部和财政部以教高2007年1号文件,正式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央财政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即“质量工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共20条,是教育部作为《质量工程》实施的配套文件,目的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2号文件第9条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过去05年1号文件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上升到“高度重视”,可见重视的程度显著增强。探讨新时期普通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也已成为高教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工科专业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两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一、现阶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提出的“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部提倡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相吻合的。但对其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思考,缺少足够的亮点来支撑,例如: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就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冲突。

目前,本科生的就业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冲击最大,面对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常的教学、学习秩序受到干扰,学生的主要精力开始偏移,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第八学期应是本科学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时刻,也是整个大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按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间安排,这个时期又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加之有些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不考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如何,造成了学生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对就业的影响不大,因此,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择业上,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

2.招生规模与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矛盾。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设计经费不足,试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经费的短缺使不少高校学生失去了现场感受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在设计中很多只能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一些课题的成果只能用图纸或计算机演示,这些都将会影响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

3.学生重视不够。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态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对其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个教学环节中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能否有创新,能否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则取决于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所以,能否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对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整合的新专业,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两年来,我们在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3]-[7],结合淮海工学院实际,建立了适应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时间和顺序安排。

由于药厂的特殊性,制剂车间为洁净区,非生产人员不能进入,学生很难进入制剂车间实习,只能参观非洁净区车间,很难达到实习效果,加上学生又要提前落实就业单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毕业环节教学矛盾突出。因此,我们对毕业环节进行教学时间和顺序的调整,在时间上,将毕业实习从第7学期调整到第8学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待学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安排学生到就业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车间实习,提高了实习的针对性,达到良好实习的效果。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第8学期调整为7~8学期,拉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跨度,但学时数不变,学生在第7学期利用原来的实习时间进行查阅资料,制订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写开题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在第8学期与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工作交叉进行,避免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冲突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学习与就业两不误,达到“双赢”。

2.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近几年,我院虽然加大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存在着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实验条件不具备、设计资料种类数量缺乏等问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我们采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教师科研课题部分内容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协助教师完成部分科研任务,教师拿出部分科研经费补充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部分,较好地解决了经费问题。

3.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两年来,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确立了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的修改和编写。我们通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进行审核把关;教师通过下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向学生书面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含原文〕了解课题的国外研究趋势及动向,通过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对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进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师评阅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对学生进行考核,使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始终在监控情况下运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几个影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2]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22-123.

[3]朱世斌.对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探讨[J].药学教育,1999.15,(3):7-8.

[4]马凤余,彭代银,王键.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1.20,(4):16-18.

[5]余国琮.面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增刊):17-1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24-02

21世纪是一个以人才为核心的高级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及GMP等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大多数制药企业由于工程技术的问题和制药设备的落后,不能完全实现工艺设计的要求,造成产品技术含量底、质量不稳定。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陈旧,也使得药品的生产不能完全融入国际制药行业的竞争中。如何尽快的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适应集约化生产以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我国制药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而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几乎为空白。因此,教育部已于1998年调整了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其中在药学类增设了制药工程专业,以期培养出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宽阔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见习期都比较短,而既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比较少,在诸多教学环节中,学生很少做工程设计,多数进行专题实验。制药工程专业的课题设计环节的重点不突出,与实践脱节是目前影响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要突出该专业的特点,就要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重发挥各学科的交叉作用,围绕重要的药物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的观念和思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4周,通过实习,应使学生详细了解实习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点、主要工序操作、控制方法、操作条件、主要设备的结构、尺寸和性能及工作原理;熟悉实习产品的能源条件、节能措施、“三废”防治及综合利用、实习车间的布置、技术安全、实习车间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情况;掌握实习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实习车间曾出现过和现存的问题、曾采取或打算采取的改进措施。实习结束后,应当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含设计说明书与图纸的质量,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程序模块能否进行联动计算,工作界面是否友好,可读性、可移植性是否强,设备选型与车间布置是否合理、先进,主要设备总装图的结构是否正确,图纸表达是否规范,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二、重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突出创新性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很少相关,这使得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创新实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新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式实验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它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教师给出实验题目;②学生通过自学、自查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③经教师审批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④总结归纳实验规律,以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⑤举行小型报告会。开放式设计实验的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各类文献资料,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开放式实验的全过程中,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从事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锻炼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独立观察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能力培养上升到了高的层次,经受的锻炼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将各实验室打造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积极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和学院级基础教学平台对学生全日开放。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以研究平台为基础,自带课题或科学问题,或以教师的课题为前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导师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术氛围。

四、提高和把握制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让学生提前参与科研实验。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通过大一和大二基础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对于进入大三的学生,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参与老师科研实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过程。在毕业论文总体安排上要做到提前参与,做好准备,合理安排。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大三阶段就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能够在今后专业课程学习中从导师那里获得必要帮助,同时有助于毕业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导师也能够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与自身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提前做实验,避免毕业论文与找工作和考研及复试时间冲突。毕业论文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但该学期是学生最没有心思留在学校学习的时期。此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也是令指导老师最为头疼。毕业论文在预答辩阶段学生要么找工作在外、要么是考研复试在外,根本顾不上实验和毕业论文。所以提前让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工作,后期写毕业论文时就不会因忙乱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同时为确保论文质量,还有必要加强该实践教学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教师要认真指导,及时检查学生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提出论文中问题和不足,启发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和建议,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进行论文工作。

综上所述,医药工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制药工程类型的人才?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成长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平,徐海星,李湘南,等.制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9(5):93-94.

[2]李华,胡国勤,梁政勇,等.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26.

[3]祝宏,刘永琼,巨修练,等.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及实践[J].药学教育,2005,21(5):17-19.

[4]谭倪,聂长明,袁亚莉,等.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63-66.

[5]燕方龙,赵琳静,任新锋,等.地方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5):29-32.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篇4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培养能够从事化学、化工、医药、冶金、能源、轻工、环保和军工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是一门综合了化学、药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实践教学改革发展也较晚,实践教学管理在制度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深化改革。因此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创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 也进行了一些相关实践教学管理研究,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相对松散。

2.缺少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缺乏有效的体系。

3.对于制药工程专业来说,目前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缺少企业和行业经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水平不够。

4.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中完成的,目前对于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重视不够,缺乏长期有效的规范化管理。[2]

二、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各个实践环节制定更为细化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有章可循。在制定每个具体环节的管理制度时应注意做到分类管理。比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教学管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性研究实验。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分类进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认定和开放实验的管理规定。此外,还应制定相关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3]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实践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监控。监控的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学单位、指导教师、学生。除了结合日常的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环节外,监控的形式还可以是听课检查、中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对各个流程的监控实行专家考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并注重对反馈结果的整改情况的检查,避免监控过程流于形式。

3.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成长为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模式的多样化,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规范考核质量标准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性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4]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性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要求具制药行业和企业背景。目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通过企业研修、企业挂职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制药企业一线进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将企业挂职与职称评审、工作量奖励等挂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企业课程、聘请外聘教师和开展专业讲座的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制药行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5]

5.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资源较少。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方面,往往没有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践活动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看成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没有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 不仅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将不同环节进行整合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同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进行指导。

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制药工程专业的很多实践环节需要在实习基地中完成,因此要注重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应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制定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明确学院、实习基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职责。注重对实习过程的教学管理和实习材料的归档整理。在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中还应注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效机制。

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为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需要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育出应用型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虹.新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2014 (272):33-35

[2]林贤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1):164-166

篇5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要突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知识结构等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三个模块。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

工程硕士通识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和知识产权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提高其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如何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的设置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要选择与本学科关系密切、能够补充和发展本学科专业知识、技术且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课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广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强化创新意识,为工程硕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设置

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工程针对性。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培养工作中,除了设置相关基础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文以吉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一)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图1)。图1制药工程硕士实训工艺路线

2.实训工艺路线的设计。重点建设“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制药、生物药物分离纯化和药物制剂及质量检验”等实训工艺路线(图2)。图2制药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平台以上实训路线均起到了较好的校企衔接作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构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硕士多为企业技术骨干,工作和学习任务较重,学习时间有限,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准备在有限学时内训练较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如以“啤酒酵母分离纯化、发酵培养和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性质鉴定及反应动力学实验”作为工程硕士生化综合大型实验,从微生物发酵到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综合了8种实验技术和9种实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与科研、工程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例如将技术成熟、方法稳定、重复性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腺嘌呤脱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药物的制剂、分析检测及药效、药理学实验”作为专业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制药工程相关技术、方法,而且了解了制药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采用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

1.建立集中与开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入校不脱岗”的特点,将实验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集合在一起,集中统一讲授;二是实验操作基础部分集中讲解,如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操作,统一讲授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三是实验室对工程硕士学生开放,仪器设备、药品准备齐全,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四是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五是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后,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验方案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丰富元素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内容。实践教学还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实验课程,用于工程硕士生的实验预习、模拟实验、问题答疑、师生互动、扩展知识面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交流平台,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把好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关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的质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能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双导师制

篇6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生物学、工程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工科专业,目标是培养从事药品制造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在1999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随后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迅速增加[1],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惊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能发现现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对比全国开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都将《仪器分析》课程作为该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究其原因,《仪器分析》广泛应用于药学领域的药物分析,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以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仪器分析》因分析方法繁多,每种仪器都有相对独立的分析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应用等,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多种分析仪器,就需针对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本文初步探讨了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几个教学问题。

一、结合专业特色,优化课堂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有别于其他理科药学,主干课程的设置更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仪器分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制药工程专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依法对药品进行分析检验。在本领域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等。而核磁共振波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分析方法,药厂用量少。对前者,可将其作为学习重点,反复练习,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对后者,可在教学中做相应调整,作为开拓学生知识面的补充。以此,针对药学专业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制药工程药学特色,主次分明,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仪器分析》课程融合了光学、电磁学、原子分子结构、电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且新仪器、新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再加上课程各章节的内容之间关联性并不太大,所以在《仪器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需要讲授的内容太多,授课效果不好,出现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难学的现象[2]。针对此课程特点,在开课的绪论讲述中,给同学们推荐三条学习方法。

1.抓住主线。《仪器分析》的整本教材中每一章节就是一种独立的仪器分析方法,强调学生在脑中构建知识框架,整本书是一层楼,每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我们需要学习这种方法的特点、原理和方法、用途。

2.归纳共性与个性。以仪器的工作原理或结构来看,从大类可以分为光谱方法、色谱方法等,这些同大类的方法在工作原理、仪器结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具有共性。如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二者的共性是都是用来做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且在仪器组成单元上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流动相不同(高效液相以液体做流动相,气相以气体做流动相),分析对象不同(气相分离沸点低的物质,液相分离沸点相对高的物质)等。从归纳共性和区别个性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对比,使学生掌握不同仪器分析法的原理、分析方法的共性,同时掌握各自的特点,从而对各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更好地理解。

3.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种分析仪器,都有相应的结构流程,在结构流程中,又有其关键部件。授课中,清晰地给出流程图和重点标出关键部件并详细解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事半功倍

现代教学模式中,各学科都在引入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分析》作为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仪器借助多媒体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优势。课件可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框架表格清晰,且可大大节约教师画图、板书的时间,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问题上。另外,在课件中,可嵌入智能化的仿真实验模块,在仿真实验中,学生可根据形象的仪器,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直观地熟悉仪器结构和操作流程,模拟实验操作,弥补大型仪器不能实际上手操作的不足。

四、改革考核方式,理论实践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考试呈现,这种模式比较形式化,且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学生往往会以考前突击背诵的方式获取高分,考完后又茫然,这严重地阻碍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培养和进步。《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尝试在考核中适当减少原理部分的内容,在实验动手能力上增加比重。授课期间,让学生自拟题目,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国内外相关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动态,以小论文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论文的质量以一定比例折算,计入期末成绩。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以恰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中。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笔试、小论文成绩和实验成绩的综合。制药工程专业本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让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学好仪器分析知识并用诸于未来。

五、总结

《仪器分析》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教学者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同时,应紧密联系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大胆创新并实践,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篇7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思考;探索

 

制药工程是药学、医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工科类专业[1]。大连民族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设立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系,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仅有3届毕业生,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对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实践教学模块。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验教学模块和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其中,实验教学模块又包括学科基础课实验(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和专业教育课实验(如药剂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分析实验、制药分离工程实验、制药工艺学实验等)。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分为实习类(认识实习1学分、金工实习1学分、生产实习2学分);设计类(化工原理课程设计2学分、毕业实习与车间设计8学分、制药工程综合实训与制药工程课程设计8学分)和毕业设计16学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制药工程专业将来进行工程认证的需要,增加了金工实习内容。毕业实习与车间设计、制药工程综合实训与制药工程课程设计,为二选一。(2)课外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块。比如,每年学生可以参加国家、省、市级的科技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大赛等各类竞赛中都有斩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学校每年都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太阳鸟”项目,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并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并发表,这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学校设立了教师“创新工作室”,学生可以在创新工作室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

 

2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设计和构建

 

实践教育基地是是完成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载体,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教育基地需要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是高校根据专业特点,依照实践教学要求而投资建立的为学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践场所。具有专业对口、距离较近、实践成本较低等明显优势[2]。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依托于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师的创新工作室,基本保证了场地与硬件资源、实验室设备、科研项目等的要求[2]。(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平台的搭建。目前,本专业已与大连富生天然药物开发有限公司、大连大冢制药、大连汉信制药有限公司、大连天宇滨海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丹东药业集团、阜新蒙药研究所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另外,近期还将与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协作,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企业成长储备了人才,创新了技术,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现在我们正在探讨校企联合“学分替代”的培养模式,希望企业逐步实现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可行性。(3)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应用愈加广泛,可以通过开发或者购买相关的实践教学软件,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包括计划安排、任务落实、课表统筹、网络预约、成绩管理等。此外,还可以在平台中加入实践案例、实践技巧、实践项目、优秀论文等创新元素,使学生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多元化[2]。

 

3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建设,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前主要的功能是接待学生的生产实习和见习实习,应该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等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还不够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第三,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补充。总之,希望假以时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基地更加先进实用,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型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R-4;G642

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药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新型交叉学科。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制药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化学和药学展开,对工程类课程重视不足,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如何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医药专业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本课题根据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牡丹江医学院药学综合实验改革的基础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现有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化学~药学为主,对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工程类课程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工程类课程在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相对忽略了对课程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为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致使工程类课程之间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缺乏有机结合,浪费了一定的课时。同时又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创新能力弱。

3.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居多,实验基本都是“依葫芦画瓢”,造成整个实验体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生产实践教学方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目的性较差,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对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工程和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工业化技术问题等方面知之甚少,能力不足。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CDIO教学模式的构建

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本课题构建的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类课程CDIO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和深厚技术基础的应用型制药人才。

1.改革制药专业工程类课程。整理出制药专业各门工程类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对重复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承上启下。

2.理清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CDIO工程理念,建立以制药工程学、制药工程课程设计和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为龙头,以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为基础的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工程类课程群,各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多层综合,见图1。

3.构建并实施构思―设计―实现―项目评估、修正和展示的CDIO教育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工程观点。

根据项目规模和涉及课程范围将其划分为三级,一级项目为涉及单门课程的掌握与应用而设立的项目,主要体现在对应课程的实验环节;二级项目为基于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设立的项目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比赛活动;三级项目为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确定设计计算绘制设计图纸及完成设计论文论文答辩教师评分及点评,全方位的训练了学生的多项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研发、创新和设计的能力。

4.建立工程类课程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工程类课程教学中,采用 “平时成绩 + 项目完成评价+ 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特别在项目完成评价中通过全过程非标准答案学业考核的手段,对学生在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更客观、全面的给出成绩。

5.把《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 理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药品生产管理意识。GMP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结合GMP,如化工机械设备基础教学中,设备材质的选择要联系GMP要求讲授;制药工程项目设计中车间不同生产区域的划分,要严格符合 GMP 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制药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在牡丹江医学院本科制药专业学生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设计、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届教改验班学生参加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制药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使用案例教学法和药厂参观实习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构思,采用项目化教学和操作课程设计训练帮助学生培养独自设计项目的能力,再通过操作综合实训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帮助学生实施自己的项目设计,最终通过参加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运金,徐川,杨保俊,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14,31(2):18-22.

篇9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篇10

1、生物制药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生物制药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工艺工程,具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素质,可从事药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制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归纳、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熟悉国家对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