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培智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培智教育论文

篇1

二、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激发浓厚学习兴趣

探索精神源于学习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是学习者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认为,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一些知识奥秘,在探索过程中激发新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习状态的良性循环,就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强大动力。高效课堂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兴趣的支配下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特别拔尖的好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也有少数是不愿学习的后进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视同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从课堂提问到布置作业,都不要“一刀切”,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后进生有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信心。充满学习激情的学生都有自觉学习动机,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共同追求联系起来,使这方面的诉求在课堂上形成一股集体探索力量,促进各科知识的有效传授。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动机,通过互动合作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他因素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实施趣味教学策略

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先进技术的应用,教学资源的拓展,都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教师必须经常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新的教学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趣味化教学策略,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剖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做好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导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做到张弛有节。教师以创新精神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课堂之内,并且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明确了解,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采取趣味化教学策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创新教育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素质教育。

篇2

1.1确定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

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指的是企业中需要进行培训的员工、员工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培训需求的确定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发现企业进行职工培训的真正的原因,而且企业需要明确培训是否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培训将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确定企业职工的培训目标

企业职工培训目的的确定能够为培训计划的拟定提供依据与方向。确定了企业职工培训的目标之后,才能够进一步确定进行培训的职工及培训的内容、时间、方法等。培训目标主要包括技能方面、知识方面、工作表现方面、工作态度方面、企业目标等几类。

1.3制定企业职工的培训计划

企业职工的培训计划实际上就是具体化了之后的培训目标,将培训目标作为依据具体的确定培训的形式、课程设置与大纲、教材、教师、教学与考核的方法等。

1.4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过程

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是整个企业营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是针对培训计划前、中、后的各种活动所进行的协调工作。培训实施过程的良好能够确保接受培训的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当中,确保企业职工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1.5企业职工培训结果实现转变

企业职工培训结果实现转变指的是接受培训的职工将在培训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效运用。企业职工培训结果转变的实现需要借助与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实现职工培训、绩效考核与报酬、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1.6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对已经完成的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相关培训效果的标准与依据等;另一方面通过评估与总结为未来的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改进与完善的建议与措施。

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不仅需要建立,更加重要的是建立之后的实施与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达到企业培训的最终目标。就好像是搭台唱戏一样,舞台的搭建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而舞台的搭建还是为了唱戏而服务,因此唱戏更加重要。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原则

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的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要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实施培训;企业的领导阶层要注重并亲自抓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实际的需要作为培训的目标,培训结束之后要实现培训结果的良好转换,做到学以致用;要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培训方式方法;企业要坚持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实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长久性;要重视培训结果,及时地对其进行反馈与强化;要通过激励的方式来促进职工培训效果的提高;要依据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企业职工培训。

2.2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保证条件

第一,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管理层的支持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建立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培训机构,培训要建立在培训机构这个载体的基础之上,否则将无从谈起;第三,要确保负责培训的师资的合格,培训师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培训效果与培训质量;第四,要确保培训经费的充足,培训经费是企业职工培训开展所必要的条件与重要的保障;第五,要有完备的培训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培训设施是培训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最为基本的条件,培训设施的配套与完备能够实现职工的有效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技能与职业素养;第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好培训工作记录,完整、准确的培训记录有利于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下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3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形式与方法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与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性的技术方面的培训,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岗位晋升过程中的培训,职工在岗位晋升的过程中要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够上岗;新职工入职之前进行的培训,新的职工在金融企业之后首先需要进行培训工作之后才能够分配到各个岗位中进行工作;职工外出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的需求,有计划的将职工送到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同类公司中进行学习与考察。

篇3

1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1.3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1.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2.1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2.3办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加强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学骨干教师流失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强劲,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3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3.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3.3稳住优秀教育人才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篇4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化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到90年代初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模式连续调整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设计和认证完全是在国家和州层面上,虽然有些项目是不同州之间的合作或互认,但是职业教育的实施几乎都由州政府拨款和管理的公共职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负责。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公众不满经济衰退。80年代中期,青年失业率高达15.1%。80年代晚期,澳大利亚参加学徒制和受训制的人数下降。1989年和1992年,学徒和受培训者分别下降6%和25%,青年失业率增加了11%。此时,联邦政府决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结构化改革,把为青年就业做好准备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90年代,多数TAFE学院开展培训失业者的工作,还为青年人特别是那些辍学者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劳动力市场的恶化以及经济的基础地位,导致了澳大利亚部分经济转型,致使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更加注重海外市场和国内竞争。这一时期,TAFE学院与行业联系并不紧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缺少结构化学习路径。因此,1987年的《澳大利亚重建》(CommonwealthReconstructionTrainingScheme)报告提出关注职业教育与企业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多数州政府都致力于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提供,培训政策没有与行业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整合起来。1987年,联邦政府出台的报告《澳大利亚技能》(SkillsforAustralia)提升了职业培训的地位,该报告提出职业培训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心地位,并建议设置整合就业、教育和培训的项目。[8]1987-1989年,职业主义共同体政策开启了政策重大变化的窗口。国家就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就业技能形成委员会等新的咨询机构引进政府、行业、学校伙伴关系的政策,实现跨部门合作发展职业教育。1992年以后,通过澳大利亚培训署制定的相关协议,使联邦、州、地方政府达成一致,创建了在澳大利亚培训署管理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由此也建立起了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决议职业教育优先权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的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不断萎缩,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私人培训机构不断出现,为服务业提供培训。同时,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伙伴关系的建立,也促使企业代表在州或领地层面上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很多行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国家能力标准,参与开发州层面的、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模块。同时,州教育局也开发了一系列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调整,TAFE学院遍布澳大利亚各地,毕业生受到雇主的青睐。

三、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阶段

1992年至今,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澳大利亚推进体现新职业主义倾向的改革,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劳动力市场变化很大,产业部门中经济服务业、咨询和人力服务业占了很高比例,无技术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岗位不断减少,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澳大利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这一阶段,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在澳大利亚得到各界的重视,伴随着权力下放政策的实施,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组织建立起社会伙伴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体现出新职业主义倾向,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应该满足区域青年的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尤其是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AustralianNationalTrainingAuthority)成立,这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国家培训署在制定国家战略、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促进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建立有效的培训市场,促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组织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十年,联邦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培训署制定了三个非常有影响的国家战略。第一个国家战略《迈向技能型的澳大利亚》(TowardsaSkilledAustralia)提出优先扩展培训市场,通过竞争筹资试图开放培训市场,特别是通过竞争方式分配资金。该战略试图开放竞争市场,提高培训学校的质量。第二个国家战略《通向未来的桥梁》(ABridgetotheFuture)提出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鼓励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强调培养澳大利亚劳动力技能基础。该政策强调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提高培训投入,最大程度提供公立职业教育费用。第三个国家战略《塑造我们的未来》(ShapingourFuture)倡导广泛合作与协商,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未来发展的愿景和战略。它试图反映劳动力的结构、就业形式与工作组织构成的变化,满足学习者多种形式学习的需求。这个政策揭示了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将以个体和雇主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了一系列国家框架,澳大利亚联邦、州政府与企业、雇员和培训机构代表共同开发国家培训系统,为澳大利亚适龄工作者提供国家认证培训。1995年,澳大利亚政府了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简称AQF),该框架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资格证书提供了详细的和不同等级的国家路径。1996年,了国家培训框架(NationalTrainingFramework,简称NTF),该框架包括培训包概念,提供了确定能力标准、传授和评价的方法,采用先前学习认证原则加快课程学习。1997年,了澳大利亚国家培训认证框架(AustralianRecognitionFramework,简称ARF),该框架提供了全国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其标准得到各州、领地的认可。1998-2003年制定的国家战略体现了职业教育“灵活性”、“问责制”、“可获得性”等规则目标。

其一,联邦政府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以为澳大利亚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配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的人才为己任,鼓励多种途径开展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那些失业的早期辍学者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为国家储备潜在的拥有新技能的人才。其二,通过注册培训机构为州、领地劳动者提供国家认证资格证培训,促进劳动力洲际流动。需要确定培训结构,去除障碍。其三,政策制定、资金划拨、技能传授都应该以满足受培训者需求为中心,必须保证个体获得公平待遇。其四,提出建立一系列澳大利亚国家技能标准,确保澳大利亚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澳大利亚技能水平,使全社会重视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五,通过完善问责制,提高州、领地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价值最大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企业和个人。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认识提高,联邦政府、州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逐年提高。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依然是主要投资方,联邦政府占政府投入的1/3,但地方政府的投入要高于联邦政府。以2008-2012年澳大利亚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获得经费为例,各种资金的总额由2008年的61.1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4.285亿美元。2012年,州政府拨款43.334亿美元,联邦政府拨款23.254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将“有限竞争”理念引入培训市场。1994年的《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政策》(NationalcompetitionpolicyforAustralia)报告指出,政府拥有的实体需要有更大的竞争力,需要去除州际间的障碍,摒弃某些领域的垄断行为。1997年颁布的《用户选择》(Userchoice)政策允许雇主和他们的学徒、实习生自由选择那些由政府资助的正式注册培训组织参与培训项目。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公平竞争,一些领域专家建议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政府应该定期为公立职业院校拨款,同时也应该为私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拨款资助。这些改革使非TAFE学院可以获得资金开展培训活动,同时也促进了跨州培训活动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政策和管理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试图使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更紧密,这些政策希望能提高澳大利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联邦政府所倡导的新学徒制被各州、领地所接受,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都将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1994年成立的澳大利亚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的伙伴关系。这种实践与经验的职业化模式,是一种关注区域利益、整合教育资源、践行做中学、重视工作场所中的学生福利的模式。1998年,《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等国家层面的学徒系统、实习系统项目开始运行。为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在1990-1994年,澳大利亚执行了《培训保障法》(TheTrainingGuaranteeAct)。该法旨在提高企业自主教育与培训的水平,提出企业将1.5%的工资总额用于员工培训。然而,这个强制征收比较注重大企业,大企业用于培训的花费多于中小型企业。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关注点由学习生活向学习工作转变。此时,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也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改变其培养目标,重塑宗旨。2013年,51.9%的企业运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满足它们的培训需要,其中33.3%的企业提供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26.9%的企业提供了学徒或实习,20%的企业采用国家认证培训。47.5%的企业采用了非认证培训,高达77.6%的企业运用非正式培训,有12.4%的企业没有组织培训活动。从2007年到2011年,15岁以上的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成功通过培训的人数比例逐年稳步上升。通过率从2007年的79.4%上升到2011年的82.7%。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学习者的就业也产生影响,经过培训的学习者比没有参与培训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多。例如,2007年,二者相差7%。2008年,二者相差6.7%。澳大利亚工业部每年都进行雇主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雇主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满意度一直很高。以2013年为例,90%以上的雇主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工作技能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雇主对工作需要的职业资格培训的满意度为78.3%,雇主对学徒制和受训制的满意度为78.8%,雇主对国家认定资格的培训满意度为83.1%,雇主对非认定培训的满意度为90.3%。这些指标2005-201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随着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在政策决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工会和雇主委员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能力标准,参与开发与行业相关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国家课程文件。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署与联邦政府、州政府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各种水平的决策确立行业的领导地位,包括教授课程、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促使职业教育模式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换。

篇5

2.多专业渗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与英语教育专业渗透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与教育类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与报关(报检)专业渗透的复合型高技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通过报关专业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报关、报检等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多专业渗透港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港口专业为基础,编制了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主要面向港口、外贸公司、交通运输企业等,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储存、保管、客户服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运作计划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利用精益思想和方法指导物流管理活动,培养使企业从单个企业物流运作向跨企业的供应链服务转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方案已经在学院试点实施,通过前期的实践,学生反响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感,对多专业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强烈的认同感。

二、问题

1.实践上的误操作: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一段时间无序盲目的发展之后,学界才提出的一种旨在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张。这种主张在提出之初实质上是效仿复制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讨论较多的也是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路子,而学科的概念在职业阶段提的并不多,在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专业的问题。学科交叉的路子在职业院校并不适合,也不一定具有走下去的实力和条件。职业教育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否则就容易与其他类别的教育混同。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或应用型的通才型或者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目前职业教育阶段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错误。

2.管理上的不灵活:课程设置权限未能放开即便是探讨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实践中仍无法更新关于课程设置上的传统理念,在管理上仍然十分僵化。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关于技能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被正视,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固守传统的结构,课堂的教学仍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头戏,而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权重仍旧偏低。而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的权重,对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则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在够用和实用的范围内。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典型差异。忽视这些差异实际就是放弃职业教育。现实的情况却是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在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中不到50%。将这种实践教学的权重搁置在整个职业教育阶段看,情况更让人揪心。那么多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与职业教育关联并不太大的课程,占用了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公共课和其他的素质类课程不能说不重要,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课程尤其是非技能性课程的看法,可以大胆地对这些国家强制要求开设的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无须墨守成规,如此方能还职业教育以本色。课程设置僵化势必直接或间接影响校企合作,尤其是校企之间的订单式合作。订单式合作办学强调合作培养满足单位利益的诉求,合作培养单位也肯定有相当比例的教学内容需要纳入整个人才培养阶段。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必然涉及多数课程要移步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教学,教学必然要与岗位实践无缝对接。但这样一来,矛盾出现了,能否赋予合作培养单位这么多的开课权限?抑或充分满足合作培养单位的岗位技能培养需求?目前似乎没有哪个职业院校能大胆突破现有的体制或观念上的限制,文化课程的地位好像还没有院校敢撼动,但职业教育毕竟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心并不在文化教育。倘能很好地解决前述问题,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校企之间的合作自会深入。

篇6

按计划第一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拔一批对打乒乓球运动员三十人。一到三年级为后备队员,六年级是毕业班站学生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四到五年级为重点对象。每天进行二到三小时的训练。从发球、接球、拉、提到扣杀,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打乒乓球的技能技巧。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乒乓球打得有板有眼,基本功比较扎实,老师们看了学生打乒乓球后都认为这些学生打得不错,很多老师都不是学生的对手,这些学生参加区比赛肯定会有成绩。由于老师的肯定,我对带乒乓队的信心更足了。

篇7

2顶层规划,分段衔接,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情况,加强顶层设计,对高职、专升本作为职业教育统筹考虑,探索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构建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均按照基本素质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拓展4个平台建设。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教学深度、广度与本科教育水平的有效衔接;实践技能培养与综合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专升本的培养以此为基础,向高层次延伸和扩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专升本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于适度提升与专业学习和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拓展专业知识,培养与专业相关的新科技知识和新技能;注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平台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专业任选课程主要是专业拓展和前沿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取一定学分。考虑到专升本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实践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因此课程设置重点放在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上,每个专业设置2个以上(含)的综合技术训练项目,每个项目的周期为2~4周,以强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效衔接。将专升本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把高职和专升本教育统筹设计,构建职业教育的两个阶段,一个整体的高职专科、专升本一体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3个有效衔接。

3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和技能培养逐层递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将人才培养路径和学生职业成长路径融合统一,其课程体系按照四个平台进行搭建,即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真正将基本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落到实处。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将课程的拆分、整合重组,在完成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从初学者到提高者,再到熟练者,直至成为能手的成长。坚持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技能培养并重。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出发,加强英语实用能力培养,做到英语教育不断线;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先进软件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鼓励学生考取高级别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技能课程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将专业能力分成若干单项技能贯穿于课程体系中低年级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年级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主要以项目、任务和实务为载体进行。通过设计出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标准,使学生在完成高职三年和专升本两年教育的同时,也成功地完成由初学者、提高者、熟练者到技术能手的蜕变过程,人才培养路径和职业成长路径达到同步递进,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和职业成长过程的有机融合。

4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全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校企双方成为实质性的协同合作和创新联盟,具体实现以下3方面的合作育人。其一是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知识转移贯穿合作全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知识从显性向隐性转移;

2)技能从技巧向技术转移;

篇8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篇9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篇10

一、我国各大城市与上海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相位差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附图

图1上海市1996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等大城市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在年龄或时间上有所先后,即存在相位差。例如北京波动相位差比上海滞后约5年,人口自然负增长滞后约15年,如图2、3、4所示。

附图

图2北京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3上海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4我国各大城市相对上海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相位差估算示意图

我国37个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者)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上海的相位差滞后0~10年不等,而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则滞后6~40年不等,如图4和表1所示*

加权平均相位差24.85注:以上数据以我国人口第四次普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的态势为依据近似估算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但存在着相位差,上海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