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风险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对于缺陷的控制,应该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是重中之重,在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中再创造最大的机会做出服务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护理管理来说,患者的态度是衡量风险管理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减少缺陷具体体现在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准备充足、应对突况不能慌乱、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良好等,对于护士的培训要做全面,护理的过程中要有监督奖惩制度完善。

2严格要求护理人员

通过对护理人员自身的严格要求,不可以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效果是整个护理阶段最直观的表现[1],也是患者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因此对于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护理技术要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做到每一名护理人员都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护理程度,才能够让风险管理变得容易。具体做法可以是定期组织培训,对于当天的工作要有考核,月度季度可以评选优秀工作者,对工作认真并且受到患者欢迎的护理人员进行鼓励。激励其他人员更加优质的完成工作。对于一些医患纠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解决,分析典型案例,争取下次遇见类似情况可以避免纠纷产生。对成功解决问题的护理人员可以让他们进行相关经验培训,为大家讲解一下自己遇到那种情况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分享经验。对于相关法律要熟悉,必要的时候通过法律条款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捍卫医院自己的利益法律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定期对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法律考核,这样可以督促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牢记。

3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仅是心理素质要高,体力也是很关键的,面对各种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24h不断的进行观察处理,风险管理在其中的体现的就是,要为护理人员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上班时间合理意味着可以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工作时间合理,他们才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避免工作失误以及情绪的保持。这样医疗事故以及医患纠纷的风险就会降低到最小。合理的工作时间可以让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有新人及时补充,不要让护理人员超时工作,尤其是对于医疗行业这种行业,如果护理人员长期不间断工作会导致身体疲惫以及精神紧张,这样会导致工作失误。

4做好交接记录

做好交接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医疗护理工作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患者病情的变化记录很关键,工作记录对于患者和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对于工作记录一定要规范严格的执行,而且在面对医患纠纷的时候,医院的工作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很多医院会因为忙或者是医患纠纷少就对工作记录不做太硬性的要求,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同样也是增加风险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加强工作记录的监督力度,做到每一个患者每一次变化和治疗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是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重点,无论是纸质记录或者是电脑记录,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最适合自己医院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意外或者是医疗纠纷发生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积极面对的态度,及时上报以及讨论应对程序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事态的恶化[2]。对于风险管理部门的机制建立也要重视起来,只有风险控制部门建立才能够对护理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加强医护人员本身对风险管控的重视,出现了违规的人员要及时的予以惩处,这样才能够起到监督以及控制的作用。风险因素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分析风险因素对于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发生有预防作用。风险因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5.1从管理因素入手。只有做到先制定风险管理章程,明确责任制度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能够正确的实行,因此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让正确的人来进行管控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于风险的控制,还是风险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不应该缺少。

5.2从执行人员的水平入手,护理管理中风险控制者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士关于风险知识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很多护士比较关注护理的结果以及医疗方面的知识,但是不注重患者感受,这样做是一个危险因素[3]。所以培训和考核很重要,并且要监控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执行。

5.3患者因素也要重视,因为患者进入医院治病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对于特殊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护理方面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减少因为护理不得当或者是态度问题增加医疗事故的产生几率。

篇2

方法:①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分层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并增强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护理项目。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开展临床检查以及护理查房,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准确识别、评价并处理风险问题,如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加强对护理薄弱不安全因素的筛查及评估,寻找避免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③风险管理的实施:a.组建风险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监控小组,主要职责为分析、评估并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b.侧重风险点管理:针对急诊室、手术室等医院主要风险点,一旦发现风险应迅速处理。c.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d.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和抢救措施。e.纠纷处理: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类疑问,对于其不满以及投诉需迅速做出回应以及协调处理。

评价标准:①护理综合质量: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护理综合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三基”理论以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总分100分。②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并投诉至科室负责人处、护理部或者医院等事件。③风险事件:统计在开展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坠床、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P<0.05);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前,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1.09±3.15)分,开展风险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7.16±2.62)分,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4.445,P<0.05)。

篇3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主要选取了本科室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一年内的20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实行的是风险管理条件下的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而对于对照组则是实行的常规护理方法。本次实验的患者中,女性为112名,男性为88名,年龄集中在44岁~83岁之间,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次实验的分组采取的是完全随机的分组方式,所以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由于呼吸内科的病人并发症较多,无论是肺气肿、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甚至肺癌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病情较重的患者也比较多,综合年龄也偏大,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护理的难度以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所以本次实验也是要检验有关护理工作者是否能够提高护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真正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与满意程度。

1.2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

对于实验组所实施呼吸内科的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常规的护理管理与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的区分如下。

1.2.1风险识别

对于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风险的识别环节,本科室经过医院的领导层的审批决定,将2014年~2015年间发生过的各种医疗护理风险的病理与资料分发给实验组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传阅与学习,并且对于基础的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对于各种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护理操作技能等部分都作出了批注与重点说明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实验组整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对于护理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与责任明晰都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对于坠床、跌倒等事故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的规定,对于患者与医生以及护理人员之间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样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进行了讲解与培训工作。

1.2.2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

由于本次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分配任务主要是风险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则要求每个人的护理经验以及对于风险的预见性要强。由于本科室的护理人员本身存在着年轻化的特点,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护理风险意识,特别是很多护理人员本身工作压力就比较大,任务十分繁重,护理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到位,缺乏基础的技术培训等等各种原因。所以对于本次实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为了尽量消除这方面影响,本次实验之前,医院对于实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与开导工作,并且合理安排了班次,让每个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风险护理的实施,以此来确保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1.2.3强化风险管理制度

强化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建设水平。一方面,要以科护士长为领导核心,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并且要建立起至少三级甚至多级核心控制体系,对于各种风险的管理与预防工作都要做到层层把关。除了定期对于护理人员以及普通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等等,也要发展相应的考核机制,做好监管与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让全科室的护理人员组织共同学习有关急救、卫生服务甚至心理服务等各种知识,不但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更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确立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3判定标准

实验结束后,要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测。本次的实验判定标准为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患者的满意调查总分为100分,80分视为基本满意。而风险事件的种类前文已经进行了标定,发生的频率以百分制计算,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

1.4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的计量资料采取的是平均数的方法,p小于0.05,其数值符合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故的频率(1)观察风险管理护理与常规护理的管理中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经过风险管理的影响,实验组无论是在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方面还是在护理过程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患者的满意度方面。由于风险管理的贯彻落实,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责任心,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护理技能以及风险准备,还极大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状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客观的讲,病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刻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落实好风险的识别与防控,特别是基层的护理人员,要做好风险事故的记录与报告,并且要积极学习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解决。同时,对于护理过程中表现比较出色的护理人员,要做好奖励与表彰工作,对于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工作人员要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批评甚至处罚,奖惩分明才能够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基于本实验,希望能够提高本科室的风险管理质量水平,促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并且尽快在全院进行推广。

作者:陈凤莲 单位: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篇4

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33~68岁,平均(36.42±5.1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7~70岁,平均(35.25±6.07)岁。

1.2方法

1.2.1加强护理人员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

精神患者多为老年人,又多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患者的主诉能力较差,增加了精神科护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判别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处理低血糖方法等。

1.2.2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精神科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书写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及时、准确、具体”,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将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注意护理记录的存档备案,提高证据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早、晚间护理人员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禁品应立即收缴,贯彻一日一小检,一周一大检的工作制度。

1.2.3注重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

对于精神患者,临床主要采用精神疏导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大,对于患有低血糖、心脏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尤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就是锂盐中毒事件。在对精神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合理用药与个性化用药,建立护理表格,记录患者用药后的躯体反应。

1.2.4加强“三无”人员的护理

对于警察局与民政局送来的“三无”人员,按照诊疗制度,全部进行艾滋病与乙肝病毒检验,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毒瘾,避免发生科内感染。

1.2.5强化对重点患者的护理

部分精神病史长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伤人、自残的冲动,因此要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方便观察护理的床位,护理人员每隔15~20min巡房一次,做好巡房记录,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派发问卷的方法调查患者家属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79~60分为基本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

篇5

当前,肝胆外科的临床手术是比较复杂的,此科的高龄患者数量是比较多的,所以临床医疗护理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因此,我们要求临床的护士要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使得护理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患者的就医安全[1]。我们在肝胆外科应用风险管理,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对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肝胆外科的患者的相关情况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收治的患者主要是外伤或者是癌症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2-80岁,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有,患者的情况一般是比较严重的,这就使护理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1.2临床表现

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有着同样的临床表现,即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很高的,患病的时间很长,病情容易反复出现,并且患者的病情比较危急,总体说来,患者要忍受较大的痛苦,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几率。

1.3治疗方法

在护理肝胆外科患者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不让患者的病情反复出现。并且,在从事护理工作的时候,护士要重视与患者及其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要注意工作态度和语言措辞,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心平气和的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要产生矛盾。

2肝胆外科护理风险的重要原因

2.1肝胆外科患者的高风险性

这个科室的患者一般病情复杂且严重,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他们的病情变化无常,一些患者的疾病情况还容易发生反复。此外,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近年来患者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患者的各重要器官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功能障碍,并且还会有多种并发症的情况发生。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是基础危险诱因。还有就是,应用药物、围术期的观察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和治疗效果是有紧密的联系的。

2.2临床护士的风险诱因

2.2.1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

在肝胆外科的护士中,年龄低、职称低和资历低的临床护士数量是比较多的,有些护士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了解,护士对临床护理流程也没有详细的了解,对于患者病情的变化不能及时的发现,有些护士会产生测量错误的情况,造成对患者的护理不全面而使病情被忽视。此外还有部分的护士的临床操作技术不熟练,进而导致患者以及其家属的不满,由此发生了护理纠纷。

2.2.2心理诱因

(1)临床上年龄较大的护士思想落后,对于新的临床理论、知识、技术不注重学习,导致了相关的业务技术落后的现象,护士的服务态度不佳也是其中的诱因。(2)年轻的护士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她们普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很差,同时对科室的待遇较为不满,不能主动的去为患者服务,工作态度冷漠。(3)由于科室的人力资源相对的缺乏,护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在社会中护士的职业不被重视,这些都很容易使临床护士出现厌倦的情绪。

2.2.3管理诱因

肝胆外科中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护士对工作职责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执行力是十分不佳的,临床的护士对相关的制度掌握不佳。此外,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不能严格的遵守相关的制度进行操作,护士长管理不佳,对护理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没有预见性,对相对应的处理方法不能很好的实施。

2.3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2.3.1对临床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要不断的完善

(1)在临床上要成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每一段时间都要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与排查,并要开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于相关的整改措施要实施到位。此外,要对护士应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带教。(2)对于临床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将制度细化来指引工作,每个科室都要统一标识,要制定完善的急救流程,在护理中护士要对临床护理的各项操作过程进行完善,并应用双人核对制度。(3)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排班要应用新老搭配的方法,在主要的时间段,要增加临床护士的数量。此外,对关键环节要抓紧,确保护理安全[2]。

2.3.2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

(1)通过每个星期的例会对护士给予风险意识和法律知识条文的相关培训,使整个科室的护士的临床护理风险意识与防范意识都得到提升。(2)每个月要对护士进行分层次的应用专科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的成绩要进行奖励惩罚,与工资进行挂钩,使得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水平不断的提高,加强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3)临床护士要对护理服务的态度不断的改善,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

3结果

护士的防范意识显著的升高了,依法实施护理自律行为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了显著的下降,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不断的升高。在临床护理中没有发生严重的纠纷与护理差错事故。临床护理质量的各个指标都已达到了标准,收到了很好的护理效果。

4讨论

在临床中,肝胆外科的护理风险是比较高的,对于此,肝胆外科的护士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还要加强专科知识、技能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在工作中要严格的执行各种制度与操作规程,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多方面来防范护理风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肝胆外科中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钟华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

篇6

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施前1年(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对照组,实施后1年(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风险管理组;依据患者住院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选取200例患者。对照组200例患者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29~74岁,平均(52.63±7.34)岁;风险管理组200例患者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30~76岁,平均(52.88±7.3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相关处理条例,重视对于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科室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患者护理记录,严查随意涂改现象。同时每周对科室上周发生护理风险及潜在问题进行总结,探讨预防措施,提出处理意见。

1.2.2积极制定护理风险预防方案积极完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并依据血液科护理工作特点制订护理风险应急预案,主要包括输液反应、输血变态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及医嘱处理错误等内容;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并采用书面考试及口头提问进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独立处理护理风险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液输注;严格执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如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抗体等;完善输血查对制度,密切注意输血反应有无,一旦发现立即执行救治预案。

1.2.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短期及长期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岗前培训,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及晋升职称前专项培训等;护士长可通过晨会提问、讲座学习及护理查房等方式,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护理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1.2.4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有效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预防护患矛盾及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处处为患者着想,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以求取得完全配合。

1.3观察指标

(1)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临床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于患者出院时发放,由专人回收整理;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90分判定为满意;

(2)记录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Epidata3.02和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290,P=0.000)。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0%、0.50%、0.50%、1.00%、0.50%、0.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4.50%、6.00%、4.50%、4.0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86例、女314例,年龄13~68(48.6±6.75)岁;肺部疾患225例,心脑血管疾患205例,消化系统疾患182例,泌尿系疾患86例,口腔疾患40例,皮肤疾患62例;初诊536例,复诊264例。

1.2方法

1.2.1门诊护理风险评估

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包括:①护士自身问题:技术操作往往是纠纷的主要原因,以及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②医院环境问题:医院门诊是患者流动量最大的地方,但存在护理人员分配少、病种繁杂等问题。门诊噪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人体长期处在90dB的环境中,会导致交感神经亢奋,容易造成烦躁、血压升高等现象。③管理制度问题:门诊管理流程不完善,对管理制度的落实难于到位等,均导致护理工作的滞后性。

1.2.2结合评估采用相应风险防范

①门诊制度改革与完善:a.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责任明确,其中风险管理组长由门诊护士长担任,门诊护士为成员。门诊护士需负责收集日常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及时做好记录和上报组长,组长再制定出相应的避免措施。在门诊护理中,各类护理人员应明确相应责任,做好本职工作。b.通过定期医疗法律知识授课,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警觉性。c.门诊护理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培训,按不同学历及资历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通过提升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及技能水平,才能更好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②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以人性化服务为理念,强化全方面服务。护士作为接触患者次数最多的工作人员,其服务态度往往决定患者对医疗工作的认可度。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耐心、细心地与患者沟通,接受患者反映的意见。应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以便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避免患者产生畸形心理,发生不良事件;让其能正确面对疾病和积极接受治疗,护患关系的融洽能大幅度地减少医疗风险。③改善门诊环境及服务:a.在门诊工作中,需增加足够的护理人员,对初诊患者尽可能做到全程导诊服务,及时解决患者就医疑问。b.开设门诊保健知识课堂,每周六11:00由各科室医生或护士长轮流讲授常见病的治疗及护理;在门诊大厅备齐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健康宣教资料供候诊者参阅。c.保证门诊环境舒适,在醒目位置放置相关指示牌及门诊看病流程牌,避免就诊者秩序混乱。d.对急、危、重患者需进行全程跟踪护理,在紧急情况下立即送急诊科进行治疗。e.成立专门的肠道及发热门诊,对高度怀疑传染病患者提供特殊通道,避免传染源院内传播。f.添加便民服务台,在门诊大厅提供患者行李储存点、免费开水及一次性杯子等;提供有需要患者免费轮椅和平车等,通过完善各种人性化服务,让患者感受门诊温馨的服务。

1.3观察指标

与2012年6~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时的800例门诊患者进行比较。登记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在患者就诊结束后,请患者填写满意调查单,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篇8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9

护理风险指的是在对临床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的总和,护理风险具有很大的难预测性与突发性,会使临床患者的治疗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到临床患者的生命安全[1]。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在对其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更要采取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让患者的治疗质量与生命安全得到稳定的保障[2]。我院现对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的效果十分良好,现整理如下,以期能够为今后相关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8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将其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49-81岁,平均年龄为(58.9±11.7)岁。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这82例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心理、并发症等予以细致的护理[3]。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之上再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均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临床护理人员,在经过充分的培训后上岗;②对患者的家族史、病史、治疗史、临床症状以及本次治疗的目的等基本资料进行详细地询问,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来判断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通过各种渠道的资料查阅来制定一份具有针对性的详细护理风险管理方案:③为压疮高危患者提供透明敷贴、气垫床等物品进行局部保护,定期为患者翻身,并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合适的按摩;④在患者床边设立护栏,在病房走廊旁设立扶手,保持患者所在区域地面的干净清洁,保证地面上没有油渍、水渍等容易引起滑倒的异物,降低患者发生跌倒问题的几率;⑤在患者下床进行活动的时候要有专人的看护,并在一旁对患者的活动予以协助;⑥对各类管路进行有效固定,对管路的移位情况、畅通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一旦患者出现了意识障碍的问题要对其运动加以适当地限制,防止患者发生管路脱落、跑针、管路受压等情况;⑦由专人对风险管理小组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对奖惩机制加以完善,增强小组长成员工作的责任感与积极性[4]。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与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观察与统计,不良事件主要有管路受压、跌倒、压疮、管路脱落、针头脱出、液体外渗、护患纠纷、坠床等。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本次研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41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坠床、针头脱出、压疮、管路脱落等不良事件,参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24.39%;研究组41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管路受压、针头脱出、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9.76%,研究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明显要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切会危害到患者安全的不良事件,这类不安全事件会对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预后甚至是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5]。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一些患者因为年龄、身体机能与疾病等的影响使得其自身表达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意识不断下降,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取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护理,降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时候所面临的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以及身心健康,这同时对于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6.7]。在日常生活中,指引产妇适当运动,保持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在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上也有着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影音资料、宣传手册、温馨提示小标语等,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妊高症产妇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产妇以及产妇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使母婴的生存质量达到最优,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作者:庄晓婷 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篇10

1.1.1做好监控,准确评估树立以安全为首的工作原则,将安全管理置于第一位,特别是在节假日、夜班等重点时段单独值班的护理人员,熟悉掌握重点制度、紧急预案等方面。落实分级护理制度,使护理行为规范化。准确评估住院老年患者不安全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防护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若患者为高危人群,可在床前做好标记,做好时刻警惕。部分老年患者是由意外事件造成死亡,包括跌倒、坠床、自伤等。故对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应进行既往史、过敏史、主诉或代诉等入院评估,特别是无自护能力、视力障碍、行动障碍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认真给予记录,同时根据风险程度挂警示牌。

1.1.2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完善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漏洞,充分发挥各级护理管理工作者的价值。建立护理管理网络系统,包括护理部主任、护士长、质控护士,严格做好监控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不良事件相关管理制度,如差错管理、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老年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做好安全评估与指导教育;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防止发生不合理调动或编制制度缺陷而引发不安全事件。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护理缺陷讨论,均1次/月,并提出完善措施。

1.1.3提高护士管理意识护士应明确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求。落实分级护理,树立安全管理意识,若发生意外损伤,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经济负担,又易发生医护患纠纷。故护理人员在确定患者有不安全因素存在后,应及时与患者家属说明相关规定、注意事项等。护士定时进行安全巡视,做好保护性预防措施,尽量降低危险的发生。定期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防范能力。

1.1.4加强宣教结合医院环境、卫生、相关工作者等进行宣教,由责任护士耐心详细的介绍病房环境、设施,使患者及家属在短时间内熟悉周围环境及医疗护理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宣教与指导,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对老年患者及陪护实施安全教育,同时签字确认,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患者住院期间尽可能避免倒床、更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穿防滑鞋、床旁呼叫铃的使用方法等,记录与家属联系的有效方式。

1.1.5重视环境管理病房内设施合理,保持地面干燥、整洁,避免患者滑倒或绊倒杂物摔倒。每天早晨彻底检查床脚的轮子是否刹住,避免床摇晃而增加危险事件发生率。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随时增加防滑提示标识、护栏、扶手等设施。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创造温馨的修养环境。

1.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125例老年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降低。护理管理后跌倒、坠床、自伤及护理缺陷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护理管理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前后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由表2可见,护理后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护理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减退,会造成视力、听力、平衡能力、记忆力、行动力等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我院老年人患者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包括走失、轮椅跌倒、未使用约束带、内误塞开塞露或笔等物体、误吞入双氯芬酸钠搽剂及其他外用药物、开水瓶拿不稳、开水瓶底脱落、热水袋烫伤及抑郁症自杀等。老年患者在医疗环境、治疗护理、营养等方面有特殊需求,故应在护理管理上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护理管理层,能更好的为老龄化患者服务。尽量降低意外事件,以患者安全为首要原则,创建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护士应加强防范意识,根据现有与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未发生护理投诉、护理纠纷,且护理质量与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可最大限度减少老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

本研究护理后满意度(98.56±1.44)%,与韩斌等98.3%基本相同。护理风险管理存在于护理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中,包括简单、细微的临床活动中也会有发生风险的可能。一旦出现事故或护理缺陷,会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痛苦或不可逆的损失。我科室在施行护理风险管理前老年患者跌倒、坠床、自伤的发生率分别为6.40%、4.80%、7.20%,而护理后无意外事件发生,说明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可明显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邬丽满报道1274例老年内科住院患者在采取全程安全管理后,无压疮、坠床、窒息、管路脱落、给药等错误事件,只有2例出现意外,分别为在上床时滑坐在地上与服药意外,意外事件发生率微乎其微,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