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材料化学综述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改革方式
2.1阶段性习题解答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结合药学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内部使用的课外习题集,希望通过一定的无机化学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理论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习题集的内容包括每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及相关章节相联系的综合性试题(题目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编写涉及到《化学动力学》章节的习题时,尽量与《药物动力学》专业课程结合,选择药物在人体内反应的动力学作为案例。再如,在编写《配合物》章节习题时,尽量把一些药物配合物(顺铂、卡铂等)作为例题。总之,习题集选择习题遵循“摒弃题海,挑选精良,结合学科”的原则。同时教师会对习题集的题目进行专门的“在线详解、课堂精解”,以便根据学生在中学对化学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考试前安排专门的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给一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部分。这种方法存在2个方面的优点:①学生要想解答习题就必须先把所学过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也就是说做习题的过程是认真分析推理和全面复习巩固的过程;②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解答能力,习题集为考试前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改革。
2.2自学笔记对教学中不是很难的部分(例如:物质的聚集状态、元素部分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撰写自学笔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同学互相探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及难点拿出来学习和探究,最后,教师对自学部分进行总结和考核。教师再根据自学笔记内容的深度、形式,同时结合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准确度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选取最优的与最有特色的自学笔记贴在班级的宣传板上或班级BBS上面进行鼓励与督促。以上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看书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整理、分析、储存、推理、类比及总结能力,并能初步的概括性的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新能力,课前对自学笔记的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学生的自学笔记的形式可自由发挥,多种多样。根据以往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学笔记形式有的像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的像教师的教学总结报告,有的像手抄报,有的可能全部都是一问一答形式,还有的像随笔、读后感,甚至有的像小论文等等。总之,自学笔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笔记的认真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估。自学笔记的教学考评形式促成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2.3课外作业结合书本上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生活、了解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以一个个小命题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将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搭配,每10人分成一组,在给定的时间内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小组的命题。最终每人选择一个命题提交一份综述论文,教师按照论文评定分数,两个命题的平均分就是这一组10个学生的成绩(每组学生的成绩相同)。举个例子,在讲解到“配合物”这一章的理论时,结合药学专业给学生留下“抗癌药物阿霉素的前世与今生”为命题。针对这个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也可根据资料总结出很多重要和合理的相关内容。再如日常生活中“饮用钡餐为什么不会中毒”、“油条也不是一无是处——治疗胃病”、“含氟牙膏可以防蛀的原理”、“人体是一个很大的缓冲体系”等。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是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受化学就在身边的一次学习之旅,势必会增强学习药学的兴趣。同时,这种给分形式锻炼同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增强不同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2.4综述性小论文及开放性实验通过老师们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活动,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因此,在新生入学上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初期,教师结合学生以后所学的专业给学生一些反映无机化学与药学前沿相关联的命题(如“生物荧光探针量子点与无机化学合成”、“无机纳米材料载药系统”、“无机元素与生命”、“磁性靶向药物载体Fe3O4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或是开设几个教学以外的开放性实验(如葡萄糖酸锌制备、用于载药的多孔纳米硅制备、荧光CdTe量子点制备等)。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开放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实验。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的论文及实验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之后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查取资料的情况。通过资料的查取和小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善于总结工作及动手的能力,最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综述论文书写或者开放实验情况给学生打分。
2.5组织“知识讲座”除正常教学考核外,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前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且专业相关的文献,然后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阅读并查阅与所给内容相关文献,做出PPT,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向全班甚至全校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讲座的内容进行自由提问。这种形式可以使参加讲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根据PPT形式、口头报告效果、文献分析以及报告思路给出该团队一个相应的成绩。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求知热情。
2.6考前补考考前补考是为了缓冲学生期末考前压力,也就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前,给平时成绩不好或者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一个所谓的“补考”的机会。补考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补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递交一份书面申请报告;然后,教研室统一安排时间,几名教师参加的以题签和提问相结合方式面试;最后,取最高成绩作为最后的平时成绩一个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再给学生一个争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和增强实战经验。
2.7考核结果最终在给学生该科目考核成绩时也是一动态过程,通常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节以上6个方面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基本达到满意的成绩。
3改革的预期结果
3.1打破传统的追求“学会”,向追求“会学”的学习方式转换改革考核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考核的多样性及考题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摄取,达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和吸收与对知识的加强、扩充和更新并举。同时,这种可喜的变化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广的要求,也是一种“教与学互长”动态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就对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个初步了解,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能动性。
1新时期无机化学中的若干重大进展
1.1有机体系建设中水热合成技术的突破
根据有关无机化学研究小组的设计与研发来看,无机化学在研发中出现了最新的无机化学反应,特别是在低温状态下,该反应能够实现一系列的非氧化物纳米材料,并结合水热合成技术,以及溶剂热合成原理与水热合成技术,并在一定的密封空间进行反应,最终实现有机溶剂的化学反应,该有机化学方面的技术性突破,很多学者将其给予报道,就在不久前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针对该研究的报道就被评为“稻草变黄金”,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和非常有趣的合成方法,……将促进该领域更深入的工作”,又例如无机化学领域中的多元金属硫族化合物形成的纳米材料溶剂热合成技术,就是该领域的全新研发进展,充分地运用好该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的产业优势。国内针对无机水热合成技术的研究,以及国际上鉴于对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应邀在2001年的美国化学研讨会上就《化学研究评述》撰写综述论文,并针对该领域实现了积极的研究,希望给无机化学带来全新的突破。
1.2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突破
目前,学术期刊上有大量关于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学术论文,很多论文具有国际化高水平,很多具有创新型的技术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重视,例如合成性的纳米金属分子笼(nanometer-sizedmetallomolecularcage)成功地构建了具有Oh对称的立方体金属-有机笼子[Ni6(tpst)8Cl12],该构架模式能够容纳较多的离子和溶剂分子,是对纳米技术的全新突破。另外,针对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的合成领域也有着全新的突破,特别是在自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方面具有探索性的进展,实现了物理化学性能方面的延伸。另外还在空间结构与性质和性能方面找寻关系规律,例如学者李亚栋课题组发现了一些具有准层状结构特性的金属铋,该金属铋能够形成一种新型的单晶多壁金属纳米管,这是首例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由金属形成的单晶纳米管,特别是铋纳米管的发现,为无机化学研究找寻了新的突破点,针对无机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使得无机化学形成新的对象和研究课题。例如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无机层状结构,积极的合成了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和高质量的WS2纳米管,该技术积极地分析了层状前驱体到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制,为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合成展示出全新的领域。
2新时期针对无机化学研究发展的展望
纵览过去的几年,我们看出无机化学有着瞩目的成就,许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恰如其分的实现了该学科的复兴,使得无机化学改变传统的理念,逐渐走向卓越的发展阶段,回顾已经取得的成就,及通过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无机化学和物理学科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由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生产技术的要求、实验手段的增加,以及现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使无机化学在传统领域以及在化学与生物、物理、数学等边缘学科方面都获得了重大进展。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机化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与国际化的接轨,从传统无机化学的角度,使得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有着全新的突破,保持了与国际的接轨。针对最近几年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使得该领域形成了学术化的交流,发展中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提高,研究水平逐年提高。未来在新时期新技术科技的带动下,无机化学领域更是会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就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生物无机化学还与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技术支持和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杰出青年,为无机化学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8-03
一、引言
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人才竞争,把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勤奋、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每一位导师追求的目标[1]。多年来,本文作者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些探讨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准确把握研究内容,科学判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研究目标,严格督促检查。由于严格要求,方法得当,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较好成绩。每人发表SCI英文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以上被SCI收录,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1,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考取博士研究生达42%,并获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的尤驭球先生在一次指导博士生座谈会上幽默地说:“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带博士生比带硕士生省事儿”,这句话道出了硕士生培养的难度和重要性。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2]。本文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明确培养目标,全方位正确引导
硕士研究生年轻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少社会磨炼,比较看重个人价值,思想容易波动,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强,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并进行全方位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不受功利与名利思想影响,甘于短期寂寞,树立远大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勤奋苦学的学风。其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为学生制定学术研究指导计划,让学生第一学期就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但知道自己在三年里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具体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在这个指导计划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掌握专业英语、信息收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四项基本技能,并通过要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验经验有很大局限性,易判断失误而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实验现象,所以,导师要经常亲临第一线指导,亲自动手,亲自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现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的科学作风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第四,引导学生善于协作与协调。协作协调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3]。平时有意让学生去联系处理校内外有关科研的一些事情,锻炼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协调能力,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
三、关心鼓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的责任。导师的人品、学问以及如何对待学生都将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由于硕士研究生正处在谈婚论嫁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一些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作为导师应该细心全面了解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一位研究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入学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学习成效不佳。通过主动与他谈话,和他探讨学习、生活和就业相关问题,才知道是恋爱出现问题才造成他情绪低落。通过耐心开导,想法帮助他解决问题,鼓励他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之后该生不但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变得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期间6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论文4篇,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为3.05,并荣获2007年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出站后在河南理工大学工作,现已经是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在生活上要尽力去帮助他们,例如,有一名学生的母亲住院急需住院费,导师知道后设法帮助他解决困难,使他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热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习期间发表SCI英文论文4篇,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2009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获德国洪堡奖学金,现在德国读博士后。
四、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学风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树立良好的学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不断感染学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遵守时间能反映一个人的作风和精神面貌。在参加任何活动中,导师自己要提前到,对无故迟到的学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让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与学生约好的事情导师一定要认真的去做,从不违约。平时经常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探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有时约好与学生一起作实验,甚至需要晚上继续做,我们也会一直坚持到最后。在科研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研究成绩突出,例如,2009届周伟家同学发表SCI英文论文8篇,获2010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后进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另外,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英文论文的影响因子有很大提高,分别达5.98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和6.1(Chemical Communications)。研二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很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发表出了中文综述论文,并都至少撰写出了两篇英文论文进行投稿实践。
五、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写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要选新的、有一定难度的、属于学科前沿的课题,把握好研究方向,使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首先就要求导师自己要紧紧跟上最新理论的发展,并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兴学科的成果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只有在学科的前沿阵地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2.近三年来,本实验室根据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以纳米功能材料的仿生合成为研究方向,提出微生物催化绿色仿生合成新技术,利用这个新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材料,解决了传统化学法合成的非氧化硅介孔材料稳定性差、难以合成、无法调变其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介孔磷酸盐材料的批量合成,合成的介孔材料在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等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方向属于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有关微生物发酵原理、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配位化学、纳米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鼓励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理论分析,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学术探讨式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性工作。
4.引导和帮助学生不但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包括与同样方法制备出来的空白样品的对比分析、与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同种样品的对比分析和参考文献中的结果的对比分析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实验结果,找出其创新点,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写作,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出去,让同行专家们认可。要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一丝不苟,从实验方法的严格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句法、标点符号、专业名词、格式、结构布局、参考文献等都要严格要求,尤其对论文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非常慎重,不确定的结论不要急于发表。投稿前至少要修改五遍。
六、结语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匡迪.学师风范做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
[2]吴孟超.用一生为理想去奋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6-8.
[3]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2,(4):7-10.
[4]李连.浅谈当好硕士生导师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中图分类号:TD421.2 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various desig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 China, enumerates major arguments in some related papers, points out the imperati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cademic and policy-related advice on the R&D of the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hydraulic; rock drill; design & research; opinion
1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估计有20个高等学校(其中包括3所师范大学)和近10个研究院所的作者发表过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专利文献更是与液压凿岩机结构设计有关。可见,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在我国并非冷门。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与设计研究论文大量产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液压凿岩机产品发展很缓慢,独立开发的产品,很少能在市场站住脚。
2 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类
2.1 研究型论文
2.1.1 设计计算型论文
此类论文数量多。
设计计算型论文包括了仿真计算,优化设计,活塞间隙优化设计,蓄能器设计优化,换向阀设计优化,活塞缓冲设计,钎尾缓冲设计,冲击频率调节方法等等。
博士、硕士、学士的论文几乎全部属于此类。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的论文大都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多。
2.1.2 实验研究型论文
实验研究型论文包括实验方法介绍,实验设备和仪器介绍,实验项目介绍,测试结果与测试曲线分析,误差分析等等。
此类论文中介绍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的较多。专门介绍液压凿岩机测试结果与曲线,并且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大多散见于设计计算论文中,作为计算正确性的证明。
高校与研究院所作者有些论文属于此类,此类论文数量不多。
2.1.3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
材料热处理研究型论文包括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铜套的选材等等。关于活塞、钎尾的选材与热处理的论文较多,关于其他零件的论文数量少。
2.1.4 加工工艺型论文
加工工艺型论文包括凿岩机主要零件的机加工的设备,工装夹具,量具与测量方法,工序与工艺步骤,怎样保证尺寸精度与位置精度,等等,大概是技术保密的原因,此类论文数量极少。
2.2 综述型论文
2.2.1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
产品品种型号综述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外液压凿岩机产品的厂家,系列,型号,主要性能参数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较多,但大多是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介绍国内产品的较少。
2.2.2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
产品历史发展综述型论文包括介绍国内外液压凿岩机历史发展,产品型号推出的年代,市场情况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但大多是介绍蒙特贝塔、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历史,介绍国内产品历史的较少。
2.2.3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
产品技术综述型论文包括液压凿岩机结构类型,技术进展,等等。此类论文数量少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2.2.4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
产品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包括当时国内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主要型号,市场保有量,年销售量与销售额,备件销售量与销售额,市场的细分,将来市场的趋势预测,市场对液压凿岩机的性能与技术要求。
此类论文很重要,对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产品规划指导意义很大。
此类论文数量极少,几乎没有,倒是在网络上各种市场调查公司的广告不少,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要付费才能提供。
由于我国缺乏市场液压凿岩机产品销售数据统计,要写出高可信度的此类论文,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只靠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完成,最好有行业组织与行政力量的参与。
2.3 使用维修型论文
2.3.1 产品使用方法型论文
产品操作方法型论文包括凿岩机冲击压力,旋转压力,推进压力的优化匹配,钻头直径与旋转速度的匹配,操作方法等等。
此类论文数量不多,有北京科技大学高澜庆教授等的论文“液压凿岩机主要工作参数对凿岩速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有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梁明华论文“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孔直径的关系” [1],是凿岩机使用实践总结,指导意义更大。
2.3.1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
产品维修与故障分析型论文多数为水电工程局、铁路隧道工程局的技术人员所写。此类论文来源于生产实践,言之有物,参考价值很大,数量不多,列举如下:
煤科总院北京建井所黄园月、李耀武、郭孝先“液压凿岩机的故障分析与防治”;
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2];
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 [3];
李强“Atlas 1838型凿岩机六种常见故障的排除”[4];
张兆钦“COP1238凿岩机技术特点及使用维护” [5];
田华军“HL500型液压凿岩机的日常维护保养” [6]。
2.4 产品介绍型论文
2.4.1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
产品性能介绍型论文多为介绍阿特拉斯、山特维克公司产品的论文,也有少量介绍国内海卓公司产品,乐清采矿机械厂的液压凿岩机产品的论文。
2.4.2 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
国外作者关于液压凿岩机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很多,国内此类论文数量很少,有少量关于YYT26支腿式液压凿岩机工程案例,使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报道。
2.5 专利文献
最近的十几年关于凿岩机械的专利有六十多件,大都是液压凿岩机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利。尚未见到有重大影响,或产生效益的专利。
3 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
3.1 凿岩机文献的五多五少现象
通过对我国液压凿岩机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五多五少现象。
(1) 设计论文多,实验与工艺论文少;
(2) 研究论文多,使用维修论文少;
(3) 性能介绍型论文多,市场应用报道型论文少;
(4) 历史发展综述论文多,市场调研分析指导型论文少;
(5) 专利多,影响小。
3.2 缺少学术交流讨论
我国大概有20多年没有开过全国性液压凿岩机技术方面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我们众多的论文作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论文提出的论点,基本没有人跟进,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证明或证伪,或补充,只是不加评价的引用。
我怀疑,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这众多的论文,如果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因为做毕业论文的需要,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我国关于液压凿岩机论文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3.3 设计理论研究与产品生产脱节
我国大概可称得上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论文数量大国,但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液压凿岩机产品多数从市场上消失,现在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有一定销售量的产品,多数为1980年代技术引进的产品。这种情况至少说明我们的设计研究和产品生产是脱节的,或者说明我们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还要不断改进。
4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论点
4.1 关于凿岩机冲击机构设计理论
4.1.1 三段法理论
认为活塞往复运动一个周期是由活塞回程加速、回程减速、冲程加速三个阶段组成的。4.1.2 设计变量理论
将一个无量纲数称为设计变量,这个无量纲数可以是:
(1) 冲程时间与活塞运动周期之比;
(2) 活塞回程加速度与冲程加速度之比;
(3) 活塞行程与可能最大行程之比;
(4) 活塞后腔受压面积与前腔受压面积之比,很明显,第四个无量纲数最直观,最易检验。
4.1.3 优化设计理论
根据以下5个设计目标,求得一个最佳设计变量。
(1) 蓄能器容积变化的最大值最小;
(2) 蓄能器隔膜震动次数最小;
(3) 能量利用效率最高;
(4) 冲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5) 回程时,最大瞬时流量最小。
4.2 关于换向阀设计理论
4.2.1 换向阀中位正开口理论
换向阀在中位时,换向阀的高压窗口与低压窗口都有微小开启,叫正开口。认为正开口有益于冲击机构性能改善。主张应该采用正开口。
4.2.2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
换向阀行程的选取受到阀口通流面积,换向时间与阀耗油量三重制约,存在一个优化点。
4.3 关于蓄能器设计理论
4.3.1 高压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不仅与蓄能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如果蓄能器固有频率选择不合适,即使加大蓄能器容积,也不能增大蓄能器的蓄油与排油量。
在蓄能器结构参数固定,凿岩机进油压力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蓄能器充气压力来改变谐振频率,使得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这个理论是极有理论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的,是一个动态的理论,是北京科技大学首先进行研究的,可惜无人跟进,这方面的论文太少。
4.3.2 蓄能器一次振动理论
在活塞运动一个周期内,蓄能器隔膜只有一次振动。这个理论已经包含在第4.1.2小节的优化设计理论中了,这是一个静态的理论。
4.4 关于信号孔位置
4.4.1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计算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是极其重要的计算,缺了这个计算公式,无法进行凿岩机的图纸设计。
4.4.2 活塞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这个理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与中南大学提出的,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既不能换向太早,使得撞击钎尾时,活塞已经被减速,也不能换向太晚,造成活塞二次打击钎尾。
4.5 钎尾反弹缓冲动力计算
研究这个理论的有浙江大学张新等人,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智等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赵宏强等人,杨国平等人,难能可贵的是,张新做了实验研究,有实验曲线图。
4.6 其他理论
(1)活塞密封间隙与长度优化理论;
(2) 活塞空打缓冲结构计算;
(3) 冲击频率无级调节自动换挡理论。
以上3种理论均有,就不一一论述了。
5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5.1 换向阀的结构尺寸问题
(1) 换向阀中位负开口的优缺点分析;
(2) 最优负开口量的计算与实验验证;
(3) 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与实验验证。
5.2 活塞与缸体结构尺寸问题
(1) 活塞前后腔面积的确定及优化;
(2) 活塞回程换向信号孔位置的确定;
(3) 最优冲程换向信号孔位置计算与实验验证。
5.3 蓄能器与活塞运动的最佳耦合理论
研究蓄能器隔膜的动态频率响应,蓄能器最佳充气压力的计算。
5.4 钎尾反弹缓冲系统动力计算与实验验证
不但研究缓冲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研究钎尾反弹缓冲系统的动态响应,将缓冲机构,钎具与缓冲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缓冲活塞的频率响应,缓冲液压系统是否能有效吸收钎尾反弹的能量,又是否能迅速将钎头重新抵紧岩石。
5.5 凿岩机反打系统动力计算
既要研究反打机构本身,进行静力学计算。更要将反打机构与反打液压油路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反打活塞的位移,运动速度与冲击能量。
5.6 零件的气蚀与腐蚀问题
(1)活塞前后腔气蚀问题的计算与解决方法;
(2)凿岩机壳体联接平面点蚀的原因与预防。
6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学术建议
6.1 反求法
对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结构尺寸的分析,用反求法研究凿岩机冲击机构的设计计算公式与方法。反求法基本属于归纳法,反求法需要统计多台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统计数据越多,代数计算公式越接近实际,设计指导作用越大。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人去做。
6.2 验证法
将我们国内的设计理论,如用最佳设计变量理论,换向阀最优行程理论,蓄能器设计理论,分析国外高端液压凿岩机的结构尺寸、充气压力等参数,检验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如果大致符合,则验证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相差很大,则要寻找原因。
6.3 代数计算公式研究
6.3.1 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实验研究,计算机数值仿真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三驾马车。
三段法,最佳设计变量等属于理论分析计算。
理论分析与公式计算是凿岩机设计研究的基础,是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的的基础与指导。
6.3.2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建立
公式计算必须将凿岩机的物理(实际)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再进一步简化为数学模型,再简化为代数公式。简化必须是合理的,不能与力学模型有大的矛盾和冲突。
在不断的简化中,必然有失真,这时就要用经验系数去校正。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每一结构类型的凿岩机,都可以研究出一套基本通用的计算公式。
6.3.3 液压凿岩机代数设计计算公式的输入输出
代数公式计算输入的是冲击能,冲击频率,冲击末速度,进油压力, 输出的是活塞质量,活塞前后受压面积,活塞行程,信号孔位置,阀的结构尺寸,阀行程,开口量,凿岩机进油流量等等。
6.4 强化实验研究
6.4.1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分类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简化是否合理,都需要实验验证。数值仿真计算就更需要实验验证了。
这里所说的实验主要是凿岩机内部机理实验,也可是型式实验,而不是出厂实验。
6.4.2 液压凿岩机实验的规范
实验的各种条件,包括样机,液压系统,测量方法,仪器仪表,都应该是明确的,实验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可重复的,重复实验的误差应该进行分析。实验的时间、地点与参加人应该注明。
6.5 数值计算研究
6.5.1 数值计算的定义
数值计算就是虚拟样机技术,因此数学模型要尽可能逼近力学模型与物理模型,数值计算需要输入的数据很多,需要详细的凿岩机图纸数据,否则不能称之为虚拟样机。
数值计算又叫动态仿真,我国在数值计算方面的论文太多了。有基于AMESim的仿真,基于Simulink的动态仿真,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准匀加速度法仿真计算,键合图方法仿真,等等。
6.5.2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输入输出的基本要求
冲击机构数值计算中,进油流量必须是输入值,而压力是输出值。
数值计算输出结果不能仅仅是冲击能,冲击频率等,必须能输出活塞运动速度、位移,换向阀的速度、位移,活塞前后腔压力的曲线。并且能够描述出液压油的空化与气蚀现象。
数值计算的结果曲线应该用实验曲线验证,未经实验验证的仿真计算是不可信的。
数值计算的结果应该是真实的,不能弄虚作假,其他人也可以重复运行程序。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数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不是一个人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数值计算的程序应该模块化,可以由一组人员分工,进行编写。
数值计算程序应该界面友好,参数的改变,应在界面中进行,而不应在程序中进行。
数值计算的模型与程序应该是持续改进的,和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一样,应该有版本号。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应该通用工具化,不要搞成专用工具。不能只有作者自己用,换一个人就不能用。
6.5.3 液压凿岩机数值计算程序的难点
虚拟样机技术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是并不是遥不可及。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牵涉到化学,燃烧学,热学,力学,都可以做到数值仿真,并且在发动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冲击机构的数值仿真也一定能做到,但是这要求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和一个好的实验条件。
数值计算程序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图纸的,因此通用性较差。不要指望适合于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能适合非单腔回油的凿岩机。也不要指望适合于芯阀结构的凿岩机,也能适合套阀结构的凿岩机。这也是数值计算应用的一个难点。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某一相同结构类型的液压凿岩机,具有通用性。
7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政策建议
7.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过去几十年,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是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体的,和企业产品开发联系较少。事实证明,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进步不大,只有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主体,厂学研结合,学校与研究所自己不搞产品生产,只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与产品的发展道路。
7.2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组织技术交流
与凿岩机的生产、使用有关的行业有凿岩机械气动工具、煤炭、矿山、铁路、水电、冶金等等,在1980年代,矿山机械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1990年代初期, 煤炭建井行业组织过液压凿岩机技术交流会。
8 结语
(1)对我国液压凿岩机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5大类,13个小类;
(2)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的不足,3个方面的不足;
(3)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6大类,13个观点;
(4)列举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中亟待解决的5大类共11个问题;
(5)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5条学术建议;
(6)提出了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的2条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梁明华.液压凿岩机旋转速度与凿岩直径的关系[J].工程机械,2001,32(6).
[2]何雄彬.HDl35A和COPl238ME型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J].广东水利水电,2001(8).
[3] 李同明.阿特拉斯ROCD7钻机使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与改进[J].四川水利,2004(3).
信息素养教育
调研分析
分类号G20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14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馆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进入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考察,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查找了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是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调查内容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硬件与师资的基本信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面向研究生_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七个方面。此次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了72个问题,由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负责,清华大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17家高校的图书馆协助完成。共回收问卷545份。问卷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71所,普通高等院校有31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60所。
2.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2.1教学硬件
拥有1-6个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4.7%;拥有7个以上的专用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培训教室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没有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7.1%。
拥有教学电脑达到100台以上的图书馆占39.13%,拥有50-100台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29.19%,拥有50台以下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总数的31.67%。在投影仪方面,拥有1-6台投影设备的图书馆占总数的82.1%,只有9.39%的图书馆没有投影设备。
2.2师资力量
信息素养培训教师数量在6人以内的图书馆占总数的62.1%,7-10人的图书馆占总数的23.38%,达到11人以上的图书馆占总数的14.52%。
图书馆员为培训教师的主要来源。有186所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为读者开展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有172所图书馆邀请过院系教师进行培训。
学历方面,从事培训的教师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21所图书馆共1769位培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还有100所图书馆共194名博士担任培训教师。
职称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425所图书馆共有1746名培训教师拥有中级职称;另外,368所图书馆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培训教师共955人,175所图书馆拥有正高级职称245人。
只有64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全部为专职。302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为兼职,还有123所图书馆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均有。
2.3其他
图书馆网站拥有信息素养教育或相关栏目的图书馆有236所,占总数的43.30%。此外,有375所图书馆对本校学生开展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相关调查,占到总数的68.80%。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摸底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对于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很大帮助。
3.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早,历时长,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受众群体,是图书馆主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77所至少开设一门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比例达到69.17%。
3.1课程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启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调查显示(表1)最早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为湖北医药学院,开设于1977年,华东理工大学开设于1979年。此后,文献检索课迅速发展,一大批高校在80年代初期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从课程名称来看(表2),开设课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一些专业性质比较鲜明的高校则侧重于专业信息检索,如医学信息检索、经济信息检索等。
有21%的高校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区分为文科和理科,还有7%的高校区分为科技类和文史类,其他则未作区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按学科分为化工、理工和社科三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理科和文科。
在接受教育的对象中,本科一到四年级所有学生都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但以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
有94所高校将课程设为必修课,占25%,而283所高校将此课程设为选修课,占75%。
在课时设置方面(表3),最少为2课时,最多为72课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都为16/18学时或者32/36学时,即上课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高校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在100-500人的最多,有114所,占33.43%(表4)。受教育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开设课程的性质及配套师资与硬件条件。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设本科生文献检索通识选修课,采取50人小班教学的形式,每学期开课的约6个班级,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为300人左右。而江苏大学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课,平均每学期接受教育人数为7000人,为受教育人数最多馆。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一门方法类课程,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没有指定教材;有30%的图书馆选用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均为正规出版发行的图书;只有7%的图书馆使用他编教材,被选用的教材多是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检索类相关图书;有8%的图书馆使用规划教材,这些院校以医学类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使用卫生部统编教材和“十二
五”规划教材。
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众多内容,但更多图书馆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针对信息的管理、评价与利用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在教学方法上,94.7%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上机实习”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方法。并且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为课程总课时的1/3至1/2。但也有17所院校未专门安排上机时间,而是采用课后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必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进行实际练习,以便吸收消化理论知识。
此外,还有部分图书馆开发了信息检索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如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教学平台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堂。各图书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表5)。最广泛采用的是应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此外,项目教学法、激励型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
调查统计显示(表6),各高校图书馆为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积极将各种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课堂。其中交流互动就是被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图书馆进行“课间秀”,或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阶段式”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渐进式”教育。或采用融入教学竞赛的“一体化”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愉快学习。
应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近两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表7)。虽然采用这些最新教学方法的图书馆并不多,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必然有更多图书馆采用这些最新的教学方式来优化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
3.3考查方式与效果评价
大部分图书馆都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其中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增加期末考试,然后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采取开卷考试为期末考核方式的图书馆最多,仅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图2)。此外还有其他考核方式,如北京语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采用课题检索报告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检索方法的综合掌握情况;上海商学院等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南_大学在考察方法中融入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展示环节,让考核生动有效;还有部分图书馆不设置考试或考核环节。
大部分高校都对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了评价(图3)。采用课堂反馈与交流方式的最多。此外,还有一部分院校借助学校教务处统一的评教系统以及教务处统一组织督学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4.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基本一致,调研结果显示的规律和趋势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课程基本情况
开展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图书馆共有134所,占总数的24.58%。其中安排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课程以选修课居多。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是主要授课群体。课程多不区分学科。每学期平均受教育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图书馆居多。
4.2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数图书馆并不指定教材,相比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可以看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加侧重对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增加了论文写作与投稿、文献管理软件、学术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少数图书馆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情报学基础理论、科研课题选题方法、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学术论坛、课题查新、文献传递与全文获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专业软件使用(如医学)等。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用最多的创新教学法是“应用案例法”。有15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14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慕课”教学模式,有ll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对业界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实践检验,运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广。
4.3考核方式与效果评价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开卷考试为主,提交文献综述、撰写综述论文、为导师所定课题撰写综合检索报告、提交项目检索汇总报告等考查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见,对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更倾向于与其所在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授课目的。
5.关于新生培训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5.1新生培训形式
新生培训是引导新同学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建立对图书馆初步印象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表8),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新生教育。以发放新生手册等宣传材料、现场讲解与参观图书馆这两种形式最为普遍。还有一些非常有新意的教育形式,如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通过沙画视频、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书海寻宝和知识问答等活动来吸引新牛,加深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5.2“面对面”式培训
“面对面”式的培训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人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培训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是课堂讲授与图书馆参观两种。调研显示,有76%的高校图书馆要求新生入学必须全部参加入馆教育,从而保证了新生教育的覆盖面。有15%的图书馆采用自愿参加入馆教育的方式,还有9%的图书馆则是组织部分院系的新生参加入馆教育。
新生培训的班级人数多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表9),单场培训采用最多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礼堂式全员培训、百人以上规模,这三种大班型的培训之和比例高达62.11%。而采用效果最好的以40人以内小班形式开展培训的图书馆仅有8.06%。人数过多的大班培训方式,会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在新生培训工作中,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为缓解这个问题,一些图书馆开始尝试通过聘用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调查结果显示,有18.62%的高校图书馆聘用了学生讲解员。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以读书文化节为契机,每年招聘30-40名对图书馆较为了解、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学生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以达到图书馆所要求的标准。
5.3新生专栏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新生专栏这一新兴的教育阵地,调研显示,共有153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开辟了新生专栏,占总数的30%。其中50所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当中,有28所拥有新生专栏,占比达到56%。
从栏目内容看,调研显示(表10),最多的是宣传网页、PPT或PDF格式的宣传材料,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秀等较为直观的形式也是各高校图书馆比较乐于使用的方式。一些更为新颖的形式,如虚拟场景导航和排架游戏等,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只有非常少的图书馆应用。此外,还有37所高校图书馆在新生专栏中提供相应的自测题。如温州大学图书馆将自测题与开通借阅权限相挂钩,测试通关的同学才能开通借阅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效果。
6.专题培训讲座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在调研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99所开展过专题培训讲座,占91.5%。
6.1主题内容
总体来看,专题培训的主题仍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为主,但近几年图书馆也在不断拓展主题范围,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有121所图书馆增设了有关“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就业指导”“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信息资源检索”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浙江大学开设有“OFFICE各类应用软件使用介绍”;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3D打印”“微视频制作”;中华女子学院开设有“进入职场:应聘和面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有“开题立项前的文献调”“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物理\化学\航天航空\医学\材料类学科信息资源概述与检索”等专题讲座。
6.2讲座的时间、场次、人数
讲座的时间安排要充分考虑到是否与学生的专业课时间冲突,为了让更多学生听到讲座,大部分图书馆会将讲座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9-10节,更有15所图书馆选择学生较少有课程的晚上11-12节进行专题培训(表11)。
每学期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表12)在1-10次的图书馆居多,占总数的74.44%。每学期开展次数达到40次的只有10所图书馆,占总数的2.03%。
每学期接受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图书馆有102所,占20.73%,受培训人数为500人以下的有285所图书馆,占到57.92%。501-1000人的有105所图书馆,占21.34%。总体看,图书馆专题培训讲座的受教育人数还比较多,多数图书馆每场平均都在50人以上。
6.3培训方式
培训讲座以教师讲授形式进行的有478所图书馆,此外有部分图书馆还同时上传了网络培训课程,或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授课,或请数据库商作为培训师授课等。其他创新还有:北京大学的答疑式讲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子资源特点,主动联系各学院教研室设置专题讲座;山东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学业进程,安排不同的内容培训等。
培训讲座结束后,一些图书馆也会在网上及时共享课件、讲稿和视频等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有197所图书馆提供校园IP范围内的资源下载服务,占40.45%。134所图书馆提供开放下载,还有156所图书馆不提供下载。不提供课件等资源下载的图书馆的比例达32.03%。
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听到课程的学生,除提供课程资源供线上自W外,还有245所图书馆提供专题培训讲座的预约服务,占50.52%。学生可以预约讲座的主题及时间,图书馆老师根据预约请求,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专场培训。但也有240所图书馆不提供自行预约服务,占49.48%。两种情况基本持平。
6.4宣传推广
调研显示(表13),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多途径、立体化的宣传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培训。图书馆主页、电子显示屏、海报、数据库商宣传单是最常用的组合宣传方式。其他宣传推广方式还包括QQ群、学校办公系统、与院系辅导员联系、在学生公寓黑板张贴培训日程、短信平台通知、校园BBS、教学网站等。
7.对“嵌入式”教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7.1“嵌入式”教学的总体情况
自2003年起,高校图书馆尝试将“嵌入式”教学法引入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图书馆中,已有97所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占调研总数的17.79%。这表明“嵌入式”教学正在逐渐地、稳步地开展。从嵌入课程的数量分布来看,能够嵌入学校1-3门课程的图书馆占大多数,共有53所,占54.64%。虽然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少数图书馆取得了显著成效,嵌入课程的数量达到了一定高度,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他们嵌入的课程均达到20门以上,武汉大学图书馆更是嵌入了全校30多门课程,为所有图书馆之最。50所图书馆的累计嵌入学时在15课时以内,占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的51.54%。
7.2“嵌入式”教学模式
“嵌入式”教学一般有虚拟嵌入和实体嵌入两种模式。提供虚拟“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共有87所,占89.69%。提供与学科相关的网络学术资源是多数图书馆的做法,有59所图书馆采用。另外,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信息素养实习题与指南,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咨询互动等,也是这些高校图书馆常用的嵌入方式。
提供实体“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有94所,占96.90%。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是多数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77所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课堂互动答疑也是各馆主要采用的嵌入方式,有52所图书馆提供。此外,“嵌入式”教学的方式还有参与课程设计/大纲讨论/分析教学案例、收集反馈信息用于调整教学、评判学生作业、提供上机实习指导等。
8.关于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8.1举办读书会活动
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41所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例达到62.6%。读书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读书月、读书节为契机,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二是依托学生社团或成立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活动。
8.2举办检索竞赛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悄然兴起,目的是通过“以赛促学”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84所举办过检索赛等竞赛活动。检索赛等竞赛活动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快速掌握检索和使用电子资源的技巧,增加利用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兴趣。
8.3举行讲座、报告
讲座、报告类活动也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常用方式。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224所举办过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沙龙等讲座、报告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随后在国内图书馆引发新潮流,现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专家讲坛品牌,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文华讲坛”、国防大学图书馆的“周六讲坛”、北华大学图书馆的“书苑讲坛”等。
9.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9.1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普及化、层次化、系列化
(1)课程开设普及化。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通常是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特别以“文献信息检索”类课程为主。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自此高校图书馆纷纷开设文献检索课。30多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开设课程,但也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停开课程。时至今日,面向本科生的开课率仅为69.17%,并没有预期中那样达到很高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更是低至24.58%。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低开课率现象令人堪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将信息检索课程申请为一门通识类选修课,但还没有像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课程一样,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中去。当然,这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图书馆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有直接关系。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别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予一定师资和教学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先在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再逐步扩展到全校范围,最终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化。
(2)课程内容区分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予相应的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非常需要进行区别化教学。而调研结果显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学生。7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不区分学科。这就存在教学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信息检索知识,在高年级面临毕业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时发现很多已经遗忘,而这时却没有相应的课程给与学生辅导。不分学科和专业的普适型教育,也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更好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具有层次化的连续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通过阶段式的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课程内容系列化。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日益多元的新型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问题。调研显示,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多与文献检索相关,特别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内容。这间接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依然狭隘地认为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致使多年来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设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系列课程,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信息素养教学的单一化和边缘化,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概况、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学术论文写作、信息伦理与安全等系列课程,注重学生的检索技能和辩证思维的双重培养,从而全面建构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增强其创新能力。
9.2新生培训创意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充满自信,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充满激情和新鲜的事物,渴望通过参与互动成为团队的焦点。因此,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生培训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入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吸引新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因此,进行全员、高质量、创意化的新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显示,95.04%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培训,但单一的大班式培训仍是主流,这种培训方式的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虽保证了培训人数,但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最终使培训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无法进行小班精致教学,主要是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地尝试聘用学生讲解员,收到很好效果,值得业内推广。网站上的新生专栏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自助学习模式,易于吸引新生的注意力,降低图书馆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进而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是传统面对面新生培训模式的有力补充。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新生专栏的设置还相对保守、单调,应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如果技术允许,还可以设计自测题、3D虚拟场景导航、通关游戏等内容,拍摄微电影、沙画等宣传视频,使新生教育寓教于乐。除面对面的培训和在网络上开设新生专栏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创意活动来迎新,让新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9.3专题培训立体化
专题培训讲座是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分解成更为实用的知识章节,方便学生快速学习,它是一种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专题听课,是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的有效补充。调研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师资、时间、宣传、资源、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从读者需求出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培训。首先应扩展与延伸培训主题,如增设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职场入门培训、新媒体新技术介绍等内容。其次,组建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考虑外聘数据库商培训师、学院专业教师、校外人士等加入到专题培训讲座的教师队伍中。三是培训时间宜覆盖各个时间段,循环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安排在学生课程较少的1l-12节课进行,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四是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硬宣传与软宣传、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营销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自愿来参加专题培训。五是加强开放共享的意识,及时培训讲座的课件、讲稿、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使用。六是除日程化培训外,主动提供培训的预约与定制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9.4“嵌入式”教学策略化
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相比,“嵌入式”教学还没有被多数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和普及。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教学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而那些成功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主要通过两种策略进行破冰服务:一是图书馆直接与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主管I导进行沟通,再传达给任课教师,寻求合作的突破口。让院系领导层认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并得到任课教师配合,是这种策略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学科馆员直接联系院系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主动联系那些课程当中包含文献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合作。这种方式的最大挑战是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的限制。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各高校图书馆需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探索。
虽然“嵌入式”教学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一些图书馆已经成功打开局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策略,但殊途同归,其经验值得同行借鉴。调查显示,在开展嵌入式教学的高校图书馆中,嵌入到“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课程的情况居多,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嵌入的“专业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复旦大学图书馆嵌入到管理学院的“研究方法”课程等。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这些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与文献检索相关的知识,因此也比较适合开展嵌入式教学。此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面向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网络经济概论”开设嵌入式教学,与主讲教师在课程设计、授课方法、课程目标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结合师生的需求制定嵌入方式和内容,对学生使用学术文献的基本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竞猜、分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和筛选文献、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最后对课程作业进行点评。
9.5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丰富化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除课程与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显示,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多种活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主要集中在读书会、检索大赛、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等。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则需要图书馆精心策划与设计。一些图书馆的活动就非常有特色,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生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室的现场调研、培训及辅助活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合作评选数据库的推广形象大使,促进学生对数据库的认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设计网络教育游戏“拯救小布”,将有关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历史概况、资源服务和宣传活动的信息融入到游戏题目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新颖别致,深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