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艺美术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刘文金老师、唐立华老师、孙德林老师、张响三老师、夏岚老师、李赐生老师、李克忠老师、李敏秀老师、刘文海老师、郝景新老师、肖德荣老师、黄亚楠老师等等老师都对论文的修改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给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益阳小郁研究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以及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感谢益阳小郁竹艺法定传承人危禄绵先生与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老先生对论文提供的指导意见以及研宄场所与实验器材,同时感谢熊志明先生在我学习制作小郁竹家具时的谆谆教导,感谢黄耀辉老师提供的摄影帮助。
感谢同窗好友金燕红、姚文亮、刘科、陶振平、杜洪泰、彭娟、谭任等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同室好友郝睿敏、王薇在生活中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胡斌在论文着述期间给予的极大精神鼓励,感谢你生活中的照顾与关心,感谢你一路的陪伴。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姐姐给予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在求学道路上无论遇到坎坷还是波折,都是家人的关爱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让我站在今天的人生舞台上。为此,向我的父母家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怀与支持,你们为我分担了许多后顾之忧,在默默地奉献之余给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接近尾声,在这三年中,经历了,也成长了。回首这三年,我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三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留心里。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文金教授和唐立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论文思路的确定以及最终撰写与定稿,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倾注了两位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我读研期间,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和唐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淳淳教导。两位老师诲人不倦的师表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敬业态度以及对专业、行业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也将终身受益。
同时,要感谢邵阳“翻簧竹刻”老艺人杨屹楼先生和黄山市某竹工艺品加工厂的领导及工人师傅们对于本论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孙德林教授、李克忠教授、戴向东教授、张响三副教授、李敏秀副教授、李赐生教授、张仲凤副教授等,他们的教导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
感谢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201x级硕士4班的全体同学,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三年来的陪伴与支持。
三年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然而友谊一直没变。感谢大师兄周雪冰以及嫂子郭燕学妹,感谢二师兄陈新义,从我入学之前到现在即将毕业以来,一直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专业的十个同学,杜洪泰、张瑶、陶正平、刘科、郝睿敏、王薇、谭任、彭娟和姚文亮,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室友刘欢以及邻居柳思坤。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人生有很多东西无法留住,我们希望能永远陪伴,然而时光荏苒,岁月不会为我们而停留,但我们应该为爱的人停下脚步,比起那些回不去的日子,更值得珍视的是能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三年的硕士研宄生时光即将结束,我会倍加珍惜每次在一起的机会,铭记这段旅程中伴随我成长那些人,感谢给了我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朋友。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导师孙德林教授。他为人谦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孙老师悉心指导和他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从论文的选题方向、论文框架等大的环节到论文的语法、措辞等细节始终都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的指导,帮我拓宽思路,完善细节。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孙老师不仅传授了我大量关于研宄方法、学术思维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更是在平日言行中教会了许多为人的道理。这一切都都使我获益匪浅,并会终生受益。
其次,还要感谢郝景新老师、郝晓峰以及陈新义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过程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院造型实验室吕老师,给予我试件制作方面的指导。感谢实验室杨万全师傅、叶太强师傅对我试件制作的帮助。
同时,我还要感谢王薇、曾蔚霞、谭任、金燕红、刘科、杜洪泰等同学在我学习和工作中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张瑶、郝睿敏等同学为我熬粥、做菜、洗衣服,给与了我生活上莫大的帮助与关心;另外,还要感谢陈勇、蒋成、王佩琳、刘明辉等师弟师妹在我研究生期间的陪伴,这份情谊我将永远铭记。
订单式培养也可理解为“人才定制”。是指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针对特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利用校企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企业对口岗位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
(一)可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
工艺美术领域的人才培养特别适合“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因其人才需求呈现“少”而“精”的特点:一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不大,二是工艺美术人才往往对特殊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力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内必须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所长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
(二)可降低企业人员流动频率及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
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后的三年内跳槽或离职的比率高达60%-70%,工艺美术人才的流动性尤其突出。在传统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向社会、企业输出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往往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专业的前提就是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学校和企业做到“无缝对接”1。对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而言,“招生即招聘,入学即就业”。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将极大地解决企业人员流失的问题。(三)可节省企业为专业人员培训而投入的成本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由于长期以学校为教学主体,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因而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距离企业相应岗位的具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后无法直接胜任工作。这时,企业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对入职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与再培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企业有机会参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让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今后将在企业中从事的工作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促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趋向一致,从而让毕业生可以入职即上岗,上岗即胜任,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需求的原则
学校必须具备市场意识。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考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也要考虑行业整体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特点,设备条件、工艺技术要求和管理水平,最后必须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学到从事相关职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实践。总之,校企双方需要在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协议,达成契约式的合作关系。
(二)校企双方平等互利的原则
校企双方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这即有利于企业发挥其实践性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专业教学服务,也有利于学校发扬其专业特色和理论优势,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对学生的教学管理目标,必须确保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具体职业需要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同时,课程设置应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此外,要权衡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双重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的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形式,但在教学上同样要遵守规范性原则。相关专业教学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三、当前工艺美术人才“订单式”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高校办学思维的束缚
当前国内不少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在办学上陷入了一些误区,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化的倾向。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研究性和探索性学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高级技能型的实务人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一些职业教育学校仍采用传统的研究性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并加大基础课比重,不断削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课程。不顾自身特点和市场实际需求,当面对企业的“人才”订单,学校将无法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局限性难使人才“订单”合格
“贴近职业需求,符合市场规律”本应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但目前国内相当多工艺美术类职业学校的教师本身缺乏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常都成为口号2。很多校内承担职业技能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来没有进入企业,缺乏对相关职业领域应有的全面、客观认识,实践经验和体会更是无从谈起。学校管理层也没有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很少在这方面对教师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将无力按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完成“订单”人才的培养。
(三)有“订单”之形,无“订单”之实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以企业参与的程度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参与合作阶段、协的介入合作阶段、互动性的产学合作阶段。目前国内多数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仍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能进入第三阶段开展校企间深层次合作的很少。显然,如果校企之间仅仅停留在浅尝即止的关系上,那么所谓的人才“订单”培养必将流于形式,终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确保工艺美术人才“订单式”培养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立“订单”
学校在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之前,有必要对企业的具体环境、行业背景、职位设置、技术条件和人才需求量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这是最终顺利完成订单人才培养计划的必要前提。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就在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后,与沙坪金球湘绣等知名湘绣企业合作开展了人才订单培养计划,这无疑为相关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构建了美好的前景。
(二)依照相关法规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
在校企双方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与协商后,必须签订正式的人才培养协议。订单协议中必须明确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中双方的师资配备以及各自提供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应明确校企双方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对应的责任与义务。校企间签订用人协议是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前例中的湖南工艺美术职院就通过法律渠道与有关合作企业签订了正式的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的保障下,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充分维护。
(三)校企联合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培养可以采取“2+2”的培养方式3,即在校内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2年,然后进入企业现场实践学习2年。在此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培养方案可由校方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行业专家联合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则由企业承担。
(四)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为确保订单人才的顺利培养,应针对性的设置具有行业特点与企业特色的特殊课程,学生所用专业教材也应单独开发4。开发过程必须有企业技术人员或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的内容应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校方在设置课程和开发教材的过程中,应发扬理论优势,确保课程与教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过度狭隘的实用主义,从而给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五)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饱满
实践教学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要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企业,要按照协议积极提供实践教学必须的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提供,实践教学的师资也应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工艺技能水平较高的专家担当。总之,实践教学必须尽可能地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0届经济管理系
专业建筑室内设计
学号1731024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9年4 月 27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及成绩
学生姓名
班级
高职二班
学号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
成绩: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高职二班
学生姓名
所在系
经济管理系
导师姓名
导师职称
一、设计(论文)内容
汽车不单单只有冰冷的,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改变与添加来拉近汽车与人的关系,使得他汽车的用途被最大的发掘,使得汽车不单单是只能在马路上驾驶那么简单,我们也可以在餐厅中,坐在温暖的汽车中吃着美味的事物,看着节目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设计的想法和出发点。
二、基本要求
1.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
2. 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3. 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写作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
1. 文件研究法。
2. 案例研究法。
3.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和对相关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
[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教研室主任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汽车文化沐餐厅空间设计
专业
建筑室内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000
一、文献综述(立论依据)
汽车的文化可以追溯到 1867年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从 1867年到现在,人们也越来越离不来汽车这种代步工具了,而汽车餐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的产物,通过对汽车的延展设计,开展关于以汽车为主题的餐厅,在对汽车再定义的基础上,拉近人与汽车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在汽车中添加不同的材质,使得汽车拥有温暖的感觉,通过汽车出现的不同场合和不同颜色的搭配来改变汽车的格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使得冰冷的全金属空间汽车变成一个温暖的饮食空间。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1. 通过在线上线下进行关于大家对于汽车主题餐厅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2. 通过对现有的汽车主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不足和优点,并进行优化设计。
3. 通过大量的文献汇总,研究并敲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四、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 10日-4月 17日 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 17日- 4月 27日 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 CAD图纸
4 月 27日-5月 7日 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 月 7日-5月 14日 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 14日-5月 24日 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 4月 30
指导教师签字
时间
年月日
汽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大家也几乎人人使用过汽车,而对于汽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冰冷,没有温度的阶段,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材质的更换或者是出现环境的改变,使得他能够从大众视野中的冰冷的属性中走过来那?
我想是肯定的,在我们设计中就是要把不可能改变成可能,而改变物体的感知这个部分的处理,我们通常会通过灯光的处理和颜色和材质的处理来进行,进行一些视觉和感知上的改变,比如在灯光的采用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软光灯,而在材质上可以选择大自然的木质等一些亲近自然的材质,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冷色调的颜色处理,以此来达到“沐”的感觉。
关键词:色彩应用;灯光应用;人体工程学;汽车元素
第一章前言1
1.1 、主题餐厅的目的与意义1
1.2 、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1
1.3 主题餐厅的发展趋势1
第二章形体训练内容概括2
2.1 汽车元素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2 人体工程学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3 色彩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4 灯光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第三章汽车主题餐厅设计空间的设计方案4
3.1 设计主题概况4
3.1.1 设计艺术层次的概括4
3.1.2 市场结合概括4
3.2 功能分区与动线分析4
3.2.1 功能分区5
3.2.2 动线分析5
3.3 汽车主题餐厅的色彩设计5
3.3.1 心理学角度分析5
3.3.1艺术角度分析5
3.4 汽车主题餐厅的灯光设计5
3.4.1 心理学角度分析6
3.4.1艺术角度分析6
第四章汽车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展示表达7
4.1 CAD绘制图展示7
4.2 3D绘制图展示7
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致谢
前 言
最近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写的有关装饰画的论文,其中涉及到装饰画的定义时很多学生写到:“装饰画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我感到非常奇怪,询问学生这一定义从何而来,答曰:“百度词库。”上百度网查询,果真如此!说装饰画“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这本来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误会,却得到设计本科毕业生的肯定并引用至其毕业论文中,让我不得不反思当前我们的装饰画教学是否给了学生恰当的引导,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装饰画,装饰画的创作意义是什么。
装饰画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还是中国敦煌的佛教壁画,抑或是那文纳教堂的查里曼大帝镶嵌画——这些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可见,装饰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多么重要的社会功用。当然,今天装饰画的传达意义的功能已让位给了各种媒体,但是其“饰”的目的却有更多的延伸,也就是说装饰画不仅是用于“装饰”,更在于美的时代体现。
一、装饰画是视觉智慧的结晶
装饰,按《古代汉语词典》释为:装,藏也,饰,美化。装饰乃是按一定的目的而做的美化修饰。装饰画不过是用装饰语言将美的形式和情感呈现在平面上的一种绘画形式。装饰画相对于写实绘画而言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写实绘画多是拘泥一个特定的时空,用光影、色彩、透视等手段呈现一个幻象空间,而在装饰画是在多元的时空中以意象造型和抽象美的形式来表现世界,以多种材料技术相符合的表现手段来传达对美的感悟。
在语言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装饰画因多用于教堂、寺观等公共场所的装饰中,因此它不只是起着美化修饰的作用,还承载着教化、宣讲的社会功用。装饰画的特殊性在于需兼顾一定的实用性,从而使其绘者的个性表现相对减弱,但是完全不妨碍装饰画在“饰”的同时表达绘者对世界的丰富感知:克里木特的装饰画用华丽的色彩,写实的造型和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技法来表达对死与生、尊严和堕落等严肃的人生问题的思考;马蒂斯为汶思教堂所做的彩色玻璃装饰画,使用了剪纸的洗练的造型,不仅达到纯粹的视觉愉悦和简括造型的回归,又是对传统描述性表达的全面反叛——可见装饰画的美不仅在于视觉愉悦,更重要的是创造时代美学的体现,这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去创造的艺术,决不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只强调与装饰环境协调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强调装饰画的装饰作用,更应引导学生用装饰语言去表达观念和精神,去创造有视觉智慧的艺术作品。
二、当代装饰画教学的误区
1.装饰造型来源过于概念化和单一。
写生-变形\变色-归纳通常是学习装饰画造型的基础训练。这一方法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等前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这样行之有效的装饰教学方法是源于先辈们在西方留学时,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中自然主义的影响:装饰造型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特别是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在装饰造型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所以装饰造型的训练往往从写生开始,经过归纳、整理自然形态,再到对物象的主观变形,来达到传达绘者美的体验过程。从当代艺术创作手法来说,这只是装饰画造型的手段之一。但是很遗憾,我们今天大部分的装饰画教材不仅照搬这一传统,甚至还从这一传统出法,延伸出极为死板的造型方法,比如平面化、拉长变形、添加图案法、剪形法等等,使丰富的装饰造型语言变的极为程式化和死板,这也让很多同学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装饰画的具象表达必须是经过夸张、变形、平面化处理的自然形态,甚至将图案装饰和装饰画混为一谈。其实,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极为宽泛,不仅从自然写生变化而来,还可以从已成为艺术符号的图像、图形中来。实际上,当代装饰画创作的资源已由“自然”转换为“图像”资源。现代画家通过提炼、分解、重构等手段对图像符号的间接或直接的使用也是现代装饰画的创作重要手法。安迪.沃霍尔以超市里各种消费品的商品形象、明星照片为造型资源,以丝网的重复印制为手段创作一系列的波普艺术作品,极富有现代装饰性。美国艺术家基恩.哈林在纽约地铁创作的一系列壁画,采用涂鸦的方式,将具有非洲风格的图案符号和现代标识符号相结合,创作具有强烈风格化的装饰画。可见当代装饰画造型的来源,不只是局限于第一自然的。装饰画的造型来源更应该顺应变化,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关照。
2.装饰画的表现形式等同于构成形式
当前装饰画教材编写的普遍模式是:造型来源从写生开始,造型手段强调平面化的造型方法,或是从传统图式中截取造型原素,再导入到现代的平面构成形式中。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不说是一条创作装饰画的捷径,但却是弊端显见的方法,首先将极具艺术表达力的装饰形式简单化。虽然平面构成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单纯的构形基础上快速领悟形式的美感,但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基于普遍视觉感受规律的总结,是抛弃了图形符号语义的纯形式感觉的研究,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是不能完代替装饰画的构成形式的。装饰画的形式不仅是需要形式的美感,更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很遗憾,目前很多的装饰画教材中一提到形式构成,就是完全移植平面构成的形式规律,导致学生作品形式雷同、单调,装饰语言和装饰形式之间缺少联系。其次,注重形式强化训练的结果是装饰画的符号语义被舍去,忽略了装饰画独有的精神表达和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很多学生的作品徒有形式构成,而无精神内涵。装饰画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既然是一种创造就应该表现出各自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评判、选择与构建。其形式构成语言不仅是复杂的形式组合,而更应是注入了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误区在于过分强调方法,而疏于装饰情感的表现培养。
结 语
正如设计教育的先驱约翰内斯.伊顿所说“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真正意义的装饰画是拒绝单一、机械程式不变的概念化倾向,它强调的是艺术中的创造性,而非毫无个性的矫饰之风。我们装饰画教学应以美化修饰为基点,大力拓展学生对现代装饰语境的把握和对时代美学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约翰内斯.伊顿 .设计与形态[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8.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各地方院校及专业都在进行教育学改革,教学改革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教学改革下,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既要区别于本科,又要在本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以理工科毕业论文的考察模式考察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所以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毕业考核模式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在本科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和社会需要,发挥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设定考核标准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现状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1000多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其中具有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学位授予的学校有50多所,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学位授予的有10多所。毕业设计不仅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成果,也检验教师的具体教学成果,同时也检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考核模式的有效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论文的形式,第二种是论文与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结合的形式,第三种是联系学生提出的实际实践作品、设计报告与毕业作品集三种形式的结合。但目前具体针对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仅凭论文的考核模式
作为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由于本科阶段与在研期间多注重设计实践,忽略了深入探究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很多研究生在研期间仍然处在“无事干,无处去”的学习状态,最终没有培养出成熟的论文撰写能力,论文的写作质量不高,所以仅凭论文的考核模式并不能考核出研究生的真实水平。
(二)论文加毕业设计作品的考核模式
这种模式中要求毕业作品与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把论文与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评按比例配比,最终得出考核成绩。但是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准确而公正的配比还没有被提出。此外,大多数院校针对毕业设计实践作品采取定性评价的考核模式,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做“质”的分析,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但定性评价实质是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由于教师的主观喜好,对作品的评价不够全面,容易产生不公正问题,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实践作品、设计报告与毕业作品集的考核模式
此模式是浙江传媒学院基于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毕业时忙于就业不能兼顾论文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作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报告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毕业作品集是平时学生每一次作业的积累,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考核的项目过多,不免会让考核程序变得繁琐,三者的关系与比例分配标准并没有具体设立,具体实施结果还有待考证。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论文加毕业实践作品的模式比较容易实施,但要教师把握住两者分数的配比以及毕业实践作品的评价标准。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内容及目标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艺术设计都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性、实用性与技术性,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本科阶段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各种绘画、软件应用技能的阶段;研究生阶段是对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检验,学生的实践要与企业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的能力。所以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需要更加注重毕业实践作品的考核,在理论考察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趋势推动下,让研究生能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就必须改进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与标准,全面提高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
根据对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的艺术学研究生进行的调查问卷,81%的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以及标准不太清楚,31%的学生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30%的学生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制作环节,6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艺术类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审核等环节管理制度的力度。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应该精细列出毕业设计的考核标准具体事项,提前让学生了解考核的大致方向与侧重点,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与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兴趣。此外,要增加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并把选题细分化,便于学生精确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
三、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新的评判要求及分级评价指标
鉴于以上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现状分析,以及对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内容和目标的梳理,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列举出毕业作品的考核指标,从而梳理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考核的新标准模式。具体如下:
(一)对毕业设计作品的精细化分类
毕业作品类型按照专业方向分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产品设计作品、环境设计作品、摄影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作品九大类。
(二)毕业作品内容要求
第一,选题:与本人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针对本专业方向,作品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健康。
第二,设计内容:设计作品呈系列,按专业特点以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最终作品外观效果完整,适合展示。此外,还必须以平面形式呈现完整的创作过程。
第三,设计方法:制作工艺规范,符合设计标准;提倡手工制作,体现传统工艺的技术美感。
第四,设计成果:作品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使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三)毕业作品考核评价指标
具体要求:第一,所有类型的毕业作品均需以展览形式出现;第二,毕业设计作品由评委会集体打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值,评委会由校内外专家3至5人组成;第三,作品与论文分值比例各占50%;第四,论文开题报告中必须包含设计作品构思计划。中期检查时,除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外,还必须汇报毕业作品构思和草图设计过程,最终所提交的毕业论文中必须包含毕业设计作品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标准模式,以及更好的培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品质和专业素质顺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宝红.基于体验式教育的艺术设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2]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3).
[3]徐浩.美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